谏官名词解释(一)

合集下载

台谏合一名词解释

台谏合一名词解释

台谏合一名词解释
摘要:
一、台谏合一的背景
二、台谏合一的定义
三、台谏合一的作用
四、台谏合一的历史发展
五、台谏合一的现代意义
正文:
台谏合一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台官(御史台)和谏官(拾遗、补阙、给事中等)两种监察职能的融合。

这一制度始于隋唐时期,成熟于宋元明清四朝,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整肃朝纲、选拔贤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官主要负责纠劾官员过失、弹劾违法乱纪者,以及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

谏官则主要职责是向君主提出建议、批评朝政,以及检举不称职的官员。

台谏合一后,这两种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

台谏合一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隋唐时期设立御史台,实现了对官员的监察。

其次,宋元明清四朝对台谏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最完整的监察制度。

台谏合一在现代仍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对政府官员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性。

其次,台谏合一有助于选拔贤能,使有才能的人进入政府,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最后,台谏合一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台谏合一作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整肃朝纲、选拔贤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一)

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一)

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一)【内容提要】谏官是中唐政治和文化舞台上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

中唐文人具有强烈的泛谏诤意识,从谏诤精神在中唐谏官诗文中的消长,即谏诤传统在中唐的继承与变奏的轨迹中,可以清理出中唐谏官的文学活动和创作特色,还可以发掘出谏官的这种身份以及基于这种身份的观念和言行与文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谏官谏诤意识中唐文人文学活动社会角色在中唐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谏官堪称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

如同郎官一样,谏官也是一个类别的社会身份或角色;然而与郎官明显不同的是,从一般的意义看来,谏官的外延并不像郎官那样清晰①。

“谏”和“官”两个成分纠结在一起,使这类社会角色的构成显得十分庞杂。

有身为谏官而未充分履行谏诤职责的,也有虽非谏官而直言极谏的,这两种情况都在本文的视野之内。

当然,如果把视野转向职官制度的层面,则其构成内涵的划分和权利义务的规定还是十分明确的。

考虑到以上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本文从相关制度的层面入手,在梳理唐代谏官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既考察具有谏官身份的中唐文人的政治和文学活动,又不忽略那些在当时虽无谏官身份而具有谏诤意识并从事谏诤活动的代表人物,并试图发掘谏官的这种身份以及基于这种身份的观念和言行与文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唐代谏官的构成及其特点唐代的谏官主要集中在中书和门下两省,是其中具有谏议职能之官员的总称。

唐代实行三省制度,中书省属下谏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右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右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右拾遗二人,从八品上。

门下省属下谏官除给事中和起居郎外,与中书省恰好相对:左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左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左拾遗二人,从八品上。

此外,两省之外的翰林学士一职也兼具谏官的色彩。

上述官员中,从名称上看,谏官特征最突出的无疑是谏议大夫,其次是补阙、拾遗。

据《唐六典》卷八“门下省”:谏议大夫始置于秦,其职责是“侍从赞相,规谏讽喻”。

我国历代谏官制度及十大著名谏官 续二

我国历代谏官制度及十大著名谏官 续二

我国历代谏官制度及十大著名谏官续二我国历代谏官制度及十大著名谏官 (续二)(一)谏官言者无罪谏官,是专司谏诤之职的,国家设立谏官的目的,就是让他讲话,所以谏官是言者无罪的,讲错了也不要紧,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

这里有两件史实很能说明问题。

一件是:唐元和三年(公元880年)四月,白居易初授拾遗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

依照惯例,在四月举行的“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科举考试中,皇甫shí在对策中,抨击时政,语言激切。

牛僧儒、李宗闵也力诋宦官和权贵。

当时的考官是吏部侍郎杨玉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他们主持正义,不仅录取了这三个人,而且还使他们名列前茅。

这就激怒了宦官和旧官僚李吉甫。

据《资治通鉴》说:“李吉甫恶其直言,泣诉于上。

”宦官和旧官僚一齐合力攻击这次考试。

于是宪宗命裴jì、白居易等六人复查。

复查结果,同意杨玉陵、韦贯之的“策为上策”。

可是宦官集团不肯罢休,继续“泣诉,请罪于上”,结果唐宪宗听信谗佞之言,黑白颠倒,罢黜杨玉陵、韦贯之,对参加复查工作的裴jì罢翰林学士,除户部侍郎,其他参加复查工作的人也都受了处分,而白居易也参加“考复”工作,而且慷慨陈词为杨玉陵、韦贯之、裴jì等人辩护,却未受处分。

裴jì出翰林院时,白居易遂上《论制科人状》说:“臣伏以裴jì、王涯、卢坦、韦贯之等皆公忠正直,内外咸知,所宜授以要权,致之近地。

”用这些人“则必君子之道长”,退这些人,“则必小人之道行。

”“臣职为学士,官是拾遗,日草诏书,月请谏纸;臣若默默,惜身不言,岂惟上辜负圣恩,实亦不负神道。

所以密缄手疏,潜吐xiě诚;苟合天心,虽sǐ无恨。

”这是多么激烈的言词~也足见白居易忠于谏官之职守,以致唐宪宗不能容忍。

但由于白居易是谏官,而谏官是“言者无罪”的,“不宜阻居易言”,所以唐宪宗只能怒而哀叹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拨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只能“难奈”而已,不能治罪。

有关谏官的成语故事

有关谏官的成语故事

有关谏官的成语故事“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按照礼法,谏官是言者无罪的,但不遵守制度的皇帝却是大有人在,于是就形成了谏官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这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谏官的使命就是挑皇帝的错误和毛病,向皇帝进忠告。

但封建时代的皇帝绝没有让人当众批评的勇气,也没有将缺点错误公开的胆魄和胸怀,魏征就曾为公开在朝廷上“辱”唐太宗,而险遭杀害。

在连环画成语故事中,介绍几个劝谏皇帝的成语故事。

多数谏官都是直言进谏,例如西汉汉成帝时期的朱云和唐朝唐太宗时期的魏徵;另一类谏官善用幽默滑稽的语言进行隐辩,例如战国时代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的淳于髡、秦朝秦始皇时期的优旃和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

一、朱云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

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被任用为丞相,并封安昌侯。

张禹做了六年丞相,年老退位后,成帝对他还是很尊重,赐给他一个叫“特进”的衔头(相当于现在的特别顾问),朝中有重大事情,仍请张禹参与议定。

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

朱云是一个小官,他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

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尸位素餐)。

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宝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

”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

后人因以“攀槛、折槛、槛折”等指直谏或形容进谏激烈;以“朱云节”“朱云折槛”称颂臣子敢言直谏,具有非凡的气节。

成语故事《尸位素餐》出自《汉书· 朱云传》,朱云折槛的故事,即朱云向汉成帝直谏,骂那些“吃饭拿钱不干活的朝廷官员为“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指占据着职位,光吃闲饭不干事;有时也用于自谦,表示没做什么事情。

唐朝的谏官制度

唐朝的谏官制度

《唐朝的谏官制度》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唐朝的谏官制度。

在唐朝啊,有一群特别的官员,叫谏官。

他们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意见,帮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比如说,皇帝要是想做一件大事,比如修建一座特别豪华的宫殿。

这时候,谏官就会站出来说:“陛下,咱不能这么干呀,得节省钱,多为老百姓着想。

”唐朝的谏官权力可不小呢。

他们能直接跟皇帝对话,把看到的不好的事情都说出来。

有个故事,唐太宗有一次想出去游玩,谏官就劝他:“现在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您不能出去玩呀。

”唐太宗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且,唐朝的谏官还分好几种,有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还有给大臣们提意见的。

同学们,你们说唐朝的谏官制度好不好呀?《唐朝的谏官制度》同学们呀,咱们一起了解下唐朝的谏官制度。

唐朝的时候,皇帝身边有一群专门提意见的人,这就是谏官。

他们就像皇帝的“小闹钟”,时刻提醒皇帝要做好事。

比如说,有个地方发生了灾害,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办。

谏官就会赶紧说:“陛下,咱们得赶紧派人去救灾,给老百姓送吃的、穿的。

”还有一次,皇帝想增加税收,让老百姓多交钱。

谏官马上反对:“陛下,老百姓已经很辛苦了,不能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啦。

”唐朝的谏官可勇敢了,不怕得罪皇帝,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唐朝的谏官很了不起呢?《唐朝的谏官制度》同学们,今天来讲讲唐朝的谏官制度。

在唐朝,谏官可是很重要的。

他们就像是皇帝的“镜子”,让皇帝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个例子,皇帝想要打仗,但是国家的经济还不行。

这时候,谏官就站出来说:“陛下,现在打仗不合适,咱们先把国家发展好。

”而且,谏官还会监督大臣们。

如果大臣们做了坏事,谏官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唐朝的谏官制度,让皇帝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同学们,了解了唐朝的谏官制度,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

谏官

谏官
门负责监督并提意见的官员。古代言官分两种,一是御史,负责监督政府,谏官则职在监督皇帝。谏官并非正式官职名,而是对监督皇帝的官员的泛称。其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立,当时齐国的大谏、晋国的中大夫、楚国的左徒等者属于谏官性质。春朝时,设谏议大夫为谏官,同时,御史类官职中的御史中丞也有些谏官的性质。谏官制度得以正式化是在汉代,当时的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谏官,统一归汉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管。谏官最活跃的时期是在良代,当时的谏官机构不断扩大,所设谏官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另外,当时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也都有兼职进谏的职责。唐代著名谏官甚多,例如魏征、褚遂良、孙伏伽、萧钧等。著名诗人杜甫、陈子昂、元稹等都任过谏官之职。因唐太宗开纳谏之风,唐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谏官。宋朝皇帝起初也很重视谏官,曾专门将谏官从门下省中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但谏院独立后,谏官不再由宰相裁定,而是由皇帝任命,并且可以兼任御史,逐渐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监督宰相和百官。后来,朝廷不再重视谏官,又开始出现蔡京、秦桧等权相。宋代之后,谏官或名存亡,或名实俱亡。
————————本文由中国GM基地- -收集整理

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中国古代的御史、谏官制度是一种监督官员及向君主进言的政治机构。

下面将从制度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制度特点:1.设立机构:在中国古代,设立了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御史和谏官都是由皇帝选任的,是专门负责监督官员和向皇帝进言的机构。

2.御史的任免:御史的任免由皇帝直接掌握,主要负责监督官员的任免、升降和惩处,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机构。

3.谏官的选拔:谏官一般是由皇帝从士人中选拔,往往具有学问、才识和忠诚等优点,主要负责向皇帝献策进言。

4.责任和权力:御史和谏官都有权力监督官员,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当行为,并向皇帝进言建议,可以对失职、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惩处。

5.官员地位的独特性:御史和谏官不是官员系统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官员并列,相对独立,不受其他官员的掌控。

二、作用:1.监察官员:御史和谏官是皇帝信任的人,他们负责监察官员,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的错误和不当行为,确保政务公正执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进言建议:御史和谏官具有进谏的权力,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提出忠告和建议,帮助皇帝修正政策,改进国家治理,有利于促进君主的明智决策。

3.维护百姓权益:御史和谏官还负责听取百姓的控诉和诉求,代表百姓利益,向皇帝陈情进言,以保护百姓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约束皇权:御史和谏官作为监察和进言的机构,可以对皇帝的错误和不当行为进行指出和劝谏,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的作用,有利于避免君主专断的弊端。

总之,在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起到了监察官员、约束皇权、维护百姓利益和进言建议的作用。

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机构,其特点是设立机构、任免由皇帝直接掌握、谏官选拔具备学问和忠诚等优点、负责监察官员和向皇帝献策进言、相对独立于官员系统。

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国家治理,避免君主专断,确保官员的忠诚和责任,以及保护百姓的权益。

谏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谏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谏官制度的演变趋势谏官制度又称谏院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

它是指由由朝廷设立的谏院或谏官,向君主或朝廷提出忠告和建议,以帮助君主进行政务决策,并监督政府职能的一种制度。

谏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起初的简单责任到日益增加的职能。

古代的谏官制度起初只是负责向君主提出忠告和建议,履行监督的职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重要决策的制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意见,谏官的职能逐渐扩大,不仅包括政治决策,还包括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

谏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并在各个领域给出建议和指导。

其次,由封建时期的权威机构到传统文化的代表。

古代的谏官制度是由君主或朝廷设立的权威机构,谏官是朝廷的官员。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谏官制度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

谏官通过批评君主和政府的错误,呼吁恢复正义和民生福祉,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言论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由民间力量的发声到官方主导的机构设置。

谏官制度起初是由君主或朝廷设立的自上而下的制度。

然而,在演变过程中,民间的声音和力量逐渐融入这一制度中。

君主或朝廷会聆听民间智者的意见和建议,使谏官制度更加开放和包容。

同时,谏官制度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依据民间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逐渐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

最后,由属地性的制度向整体性的国家制度转变。

古代的谏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属地性,即各地区设有谏院或谏官,各自独立运作。

然而,伴随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形成,谏官制度逐渐趋向整体性的国家制度。

各地区的谏院逐渐转变为中央设立的统一谏院,各地区的谏官由中央任命,行使统一的职能和权力。

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治理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保证了谏官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谏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主要包括职能的增加,权威的转变,民间参与的增加和制度的整体性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谏官制度不断完善和演变,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谏官

谏官

谏官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

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

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

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的名论;《白虎通·谏诤》论及朝廷职官时说,“设辅弼,置谏官”,谏官被看作是与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翼。

“谏”字包含多重意蕴,而要义在“直言以劝正”。

《说文》曰:“谏,证也。

从言柬声。

”《广雅·释诂一》曰:“谏,正也。

”《字汇》曰:“谏,直言以悟人也。

”综上所述,“谏”的基本内涵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

谏官之“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各类人提意见,而是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

“廷诤”(在朝廷当面向君主直言)与“上封事”(书面向君主提意见)是谏官将批评上达君主的两种形式。

白居易说:“国家立谏诤之官,开启沃之路久矣。

”[1](P1371)中国的谏官制度源远流长,自周代设“保氏”以降,各朝皆有谏官设置,虽然其名称有异,作用各别,但谏议制却一以贯之。

究其原由,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所使然。

大略言之,人类社会所出现的政体(政权构成形式)有三种类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氏族民主制,但自从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则只有不发达的贵族制和发达的君主制两种政体。

由战国发其端,秦汉定型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政体在中国延续达两千多年之久。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是一种由皇帝任命的官员,负责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制度。

谏官的职责是监督皇帝的行为,防止皇帝犯错误,同时也是皇帝的重要咨询人员。

在中国古代,谏官制度起源于商朝,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周朝和秦朝。

在周朝,谏官被称为“大夫”,主要负责向国君提出建议和批评。

在秦朝,谏官被称为“司隶校尉”,主要负责监督皇帝的行为和纠正皇帝的错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谏官的职责和地位逐渐提高。

在唐朝,谏官被分为三品,分别是正谏大夫、中谏大夫和少谏大夫,其中正谏大夫是最高级别的谏官,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

在宋朝,谏官制度更加完善,谏官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宰相推荐的“翰林谏议大夫”,另一类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御史台谏官”。

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也是监督皇帝行为的重要机构。

同时,谏官制度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谏官

中国古代的谏官
中国古代的谏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历史上唐太宗 以虚怀纳谏著 称
魏征以直谏敢 言著称,是中 国史上最负盛 名的谏臣。曾 任谏议大夫、 左光禄大夫, 一生上书言事, 200多次,所 言多被太宗采 纳。
何为谏官
“谏”字包含多重意蕴,而要义在“直言以劝正”。《说文解字 》中说:“谏,证也。从言柬声。”所以,“谏”的基本内涵是 ,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 谏官之“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各类人提意见,而是针对君主 ,“谏朝政之得失”。故谏官就是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 失之官。《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 的名论;《白虎通·谏诤》论及朝廷职官时说,“设辅弼,置谏 官”,谏官被看作是与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翼。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按照礼法,谏官是言者无罪的,但不遵守制度的皇帝却是 大有人在,于是就形成了谏官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这就是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然,这种道德的指导思想又是“ 忠君”,正所谓“忠臣不避重诛”。
御史监察系统
对下纠察百官 言行违失
中国古代的监察 制度
谏官言谏制度
对上纠正皇 帝决策失误
宋:设谏院
汉:谏(议)大夫 秦:谏议大夫
先秦:司过之士 保氏 大谏
宋:设谏院
元 :御史 明:给事中
清:如明代
谏官的特点
谏官言者无罪
谏官,是专司谏诤之职的,国家设立谏官的目谏的,就是 让他讲话,所以谏官是言者无罪的,讲错了也不要紧,所 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
官卑秩微,任选青年
谏官不罪或者言者无罪,这只是一种礼法制度,实际上只 是皇帝的一种道德规范。要每一个封建皇帝都遵循礼法, 谈何容易?因此在选用谏官时,往往需要选用那些敢说直 话不怕杀头的年轻人,同时官卑秩微。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不吉不迪商朝的罪名之一,内容是指行为不善,不按照正道办事,犯此罪者要处死刑,还要株连子孙。

是商王盘庚在准备迁都时宣布的罪名。

不孝不友即不孝顺父母,不亲近兄弟。

不孝父母就是指儿子对父母供养有缺,对父母不尊重等,不友,是相互的,即弟不敬兄,兄不爱弟。

这在西周也是严重的犯罪,因为它破坏了宗法制度,也就是破坏了根本大法,将会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被庐之法春秋时期晋国关于官员爵禄、品级之法,因在\被庐\这个地方阅兵时所作,所以得名。

《被庐之法》未公布。

逋事秦朝的罪名之一,逋:\逃\,事:徭役;逋事是指逃避徭役,具体讲:就是接到服徭役的通知而不去报道而逃亡。

逋事者处笞刑。

比汉朝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又叫决事比,即可以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

作为一种灵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补充法、令的不足,在汉朝的时候被广泛使用。

八议最早是曹魏律将其入律,魏律以周时的八辟为基础,规定八种贵族官僚,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有罪要先奏请皇帝,由皇帝交有关大臣集议,以便对他们减刑或免刑。

此后此原则一直沿用到清朝。

编敕编敕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指一种立法活动,指把皇帝的敕令加以编纂。

此外由这种立法活动所产生的敕文集也叫做\编敕\。

编管宋朝时的一种将某些犯人发往指定地区,编入名籍,实行监管,限制其自由的刑罚,一般适用于犯罪的官员和缘坐的家属。

程关于工作标准,额度的法律,是秦朝具体的法律形式之一。

如《工人程》:关于官营手工业工人工作的标准和额度的法规。

参夷之诛秦朝时期的一种株连亲属的刑罚,即夷三族,就是对犯罪者本人和与其有特定亲属关系的三族亲属一并连坐处死,\三族\一说是是父母、兄弟、妻子,一说是父族、母族、妻族。

城旦舂秦汉时期的一种劳役刑,男犯早起筑城叫做城旦,女犯舂米叫做舂。

所以城旦舂就是男犯早起筑城,女犯舂米的劳役刑。

《酎金律》汉文帝时期制定,是规定诸侯必须按照规定交纳祭祀宗庙所用黄金的法令。

春秋决狱又称春秋经义决狱,西汉的董仲舒首先倡导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中的经义,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

谏官历史知识点总结

谏官历史知识点总结

谏官历史知识点总结谏官职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当时的商王设立了“日中大夫”一职,负责向国君提出忠告。

之后的周朝和秦朝也设立了类似的官职,称为“宾卿”、“大司马”等。

但真正成为中国古代官制中一种独立且重要的官职,是在汉朝时期。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谏官这一官职在汉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汉朝设置了三级谏官:廷尉、大行台和太中大夫。

他们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政治建议和忠告,监督官员的行为,以及处理政治上的疑案。

谏官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来的朝代所沿袭和发扬。

在隋唐时期,谏官的地位更是得到了加强。

唐太宗设立了丞相谏官官职,成为了决定国家大政的重要力量。

唐朝时期的谏官更加公开政治,他们可以公开向皇帝上谏,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权力。

唐朝谏官有右御史、左御史的职位,他们可以向皇帝直接说出政治上的不是,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宋朝时期,谏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高。

宋朝设置了内殿谏官和殿前官职,他们负责向皇帝提出宫廷政治的忠告和建议。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外朝谏官,他们负责监督朝廷政府的行为和决策。

宋朝时期的谏官,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时期,谏官的地位和职责发生了变化。

明朝时期,设置了六部谏官,他们可以向皇帝上书劝谏。

但是明朝的谏官由于皇权绝对和专制政治的特点,很难真正对政治产生影响。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于专制政治更加严重,谏官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大为削弱,甚至逐渐成为了形式化的官职。

总的来说,谏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他们通过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建议,监督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谏官的设置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虽然在明清时期,谏官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削弱,但是他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唐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唐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唐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在唐代,监察与谏议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用于监督官员的行为和政务,并为皇帝提供忠告和建议。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维护朝廷的廉洁和政治稳定,促进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

监察与谏议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监察和谏议。

1.监察:
•御史台:御史台是唐朝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监察官员的品行和政绩。

御史台的御史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他们拥有一定的调查和监察权力,可以检举官员的过失和贪污行为。

他们可以向皇帝上报案情,建议处罚不法官员。

御史台在唐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皇帝的眼睛和耳朵。

2.谏议:
•谏官:谏官是皇帝身边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向皇帝提供忠告和建议,劝谏君主。

谏官可以就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向皇帝进言,帮助皇帝决策和治理国家。

他们的言论可以直接影响皇帝的决策,对国家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监察与谏议制度在唐代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通过御史台的监察和谏官的劝谏,可以限制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贪污行为,同时也为皇帝提供了多样化的政策建议,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

然而,唐代监察与谏议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御史台的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

此外,一些官员可能出于私利或畏惧而对皇帝隐瞒真实情况,导致谏言不达于皇帝耳目。

总的来说,唐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的公正和谏言的多样化,但也存在一些制度缺陷。

这一制度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和发展,但其基本目标和原则仍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历史重点词汇名词解释【中】

高考历史重点词汇名词解释【中】

高考历史重点词汇名词解释【中】★魏晋南北朝★1、门阀/庶族门阀: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萌生于东汉,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世代为官,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经济上,兼并农民土地,侵夺官田。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庶族:门阀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只能担任一些低官浊职。

到南朝时,庶族的地位有所提高。

唐朝时,庶族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2、八王之乱: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3、永嘉之乱: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

“永嘉之乱”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和生产秩序,导致了大量人口南迁。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4、永嘉南渡: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北方士族及百姓南徙的局面。

当时五胡内犯,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渡淮南下者超过百万,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

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大批南下的流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古代谏官是干啥的

古代谏官是干啥的

古代谏官是干啥的展开全文一般认为,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的含义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

谏官之“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各类人提意见,而是给君主提意见。

当然,给君主提意见并不意味着只针对君主的过失,谏官的职能是及时发现君主和高级官员的不当行为,以及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并直接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

谏官职能的重点是防止君主做出错误决策、纠正已经做出的错误决策。

谏官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廷诤”,即在朝廷当面向君主进谏;另一种是“上封事”,即书面向君主提意见。

谏官制度是儒家“君权有限”政治思想的体现,谏官的使命之一是实现儒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以儒学作为君臣伦理纲常的主导思想,孔子及儒家思想固然不反对君主制度,但决不提倡和拥护无限君权。

荀子说:“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这说明儒家虽然倡导“忠君”,但并不是一味服从于君主的绝对权力,而是忠于君主代表的国家整体利益,如果君主个人犯的错误有损于国家整体利益,儒家也倡导官员进行“劝谏”。

如果“劝谏”无效,则建议离开。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古代谏官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弥补君主集权制的缺陷。

君主制的显著特点是,将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集于帝王一身。

在这种体制之下,君主握有生杀予夺大权,可以超越法律约束,君主个人的过错可能会严重损害国家整体利益,或导致国家大政方针的倾斜。

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君主集权体制,为了弥补这种体制的固有弊端,各朝代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谏官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纳谏与进谏是君臣间的一种道德契约,君主用贤纳谏,臣子(不仅仅是谏官)尽忠进谏,构成了君道和臣道的基本要求。

李绛曾经对唐宪宗说过两句极深刻的话:“自古纳谏昌,拒谏亡”,“古帝王以纳谏为圣,拒谏为昏。

”尽管如此,因为古代君主有生杀予夺大权,所以谏官仍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为了鼓励谏官大胆直谏,谏官体制赋予了谏官充分的自主发言权。

宋代谏官制度

宋代谏官制度

宋代谏官制度宋代的谏官制度是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宋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又是一种政治思想。

正是由于这种制度,使宋朝政治、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使宋朝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治、司法和政治体制。

宋代谏官制度始于宋高宗,当时宋高宗命令萧满调整和完善官制,并且充分发挥了谏官的作用,以帮助宋高宗完成他的政治、军事任务,为宋朝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谏官的地位非常尊贵,谋士可以在任何时候向君王直接报告他们的意见。

宋高宗也设定了大臣的政治职权,如发布令,审查信件,审查案件,发表反对意见等,这都预示着谏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谏官制度按照责任体系划分,责任由上至下分布,由朝廷高级官员负责接受和处理大臣以及下属官员的报告,这些报告可以是关于官场的贪污滥用,或者是对官场的改革的建议。

因此,谏官的制度促进了宋朝内部监督的完善,有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

在宋朝,没有一位官员可以触犯宪法,上至朝廷高官,下至庶民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天下大家齐心协力,保护宪法,维护政治秩序,这正是宋朝谏官制度的最终成果。

此外,宋朝也发展了一个谏官文化,也就是“抒怀诗”文化。

抒怀诗是一种表达谏官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它既反映出谏官们的批判性思想,又反映出他们的理想形象。

宋朝的谏官文学,以“岳阳楼记”、“杨子令传”、“易言论”等作品,尤其是苏轼、柳宗元、吴自牧等人的抒怀诗代表了宋代谏官文学的最高成就。

可以说,宋代通过谏官制度及其与之相关的文化,不仅丰富了宋朝历史上的政治活动,而且推动了宋朝的繁荣发展。

宋朝的谏官制度在当时的政治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宋朝成为一个古典社会。

宋代的谏官制度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成果。

在当今的政治发展中,宋朝谏官制度也得到了良好的借鉴,学习和发展。

二、微吏、谏官──杜甫对官职的讨论

二、微吏、谏官──杜甫对官职的讨论

二、微吏、諫官──杜甫對官職的討論杜甫上承家族「奉儒守官」的傳統,加上自身對於才學的自負,因此在官職的討論上可以看出杜甫的態度,由於詩本身具有多元的隱微詮釋空間,因此凡是隱喻性質者,暫不討論,僅以杜甫詩作中有明確提及者為主。

這一類的詩作由天寶十一年(752)開始,由於杜甫於天寶十年(751)進三大禮賦,上命待制集賢院,而使宰相試文,考試結果杜甫獲得任官的資格,由於「進士或明經等科舉出身者需守選約三到七年,才能獲得第一個官職,…唐代官員,每做滿一任官也需在家守選等候若干年,才能選補下一任官。

」1杜甫所獲得的任官資格與進士或明經等科舉出身者相同,均需守選約三到七年。

而「吏部銓選在每年十月進行,銓選實行『三注三唱,確定官職』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候選人對所授官職提出意見,吏部要考慮他的意見,重新注擬,再行公布。

三注三唱之後,如果還不同意,就等于自動放棄了。

」2也因此獲得任官資格者,在官職的派任上並非單方面的接受,而是有一半的自主權。

也因此天寶十一年開始參加吏部銓選的杜甫,其詩友的贈達詩作內容一改先前以尋求推薦為主的內容,而轉為關注官職性質的討論,是極為自然的。

其中杜甫主要討論的官職集中於各種基層的官職,尤其是諫官。

(一)、諫官以時間先後順序而言,杜甫最早注意到的是諫官,寫於天寶十一年奏賦之後的〈敬贈鄭諫議十韻〉:諫官非不達,詩義早知名。

破的由來事,先鋒孰敢爭。

……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頁110-1)據仇兆鰲所注「唐太宗詔:每宰相入內,平章大計,必使諫官隨入,與聞政事。

」3足見諫官於唐朝政治之實際參與政策與受尊重的程度,杜甫詩中以「諫官非不達」是以鄭諫議之詩名早為人知,而非諫官的身份。

而「破的由來事,先鋒孰敢爭」均在稱美鄭諫議未來必定能以如戰之勇來辦重要大事。

當時杜甫尚未確定將任何種官職,杜甫因此以「野人」自謙,並自認為若能任得諫官則「天意薄浮生」,人生將了無遺憾。

杜甫能有此看法並非矯情,而是歷代君王願意採用「入仕文人的作用主要還是在體現意識形態,很少能夠掌握國家或地方重權或實權」4,如「入仕文人因為犯顏直諫觸怒皇帝而被殺頭或革職的如恒河殺數,而軍政要員……即使惡貫滿盈,也較難獲罪。

谏官的历史简介

谏官的历史简介

谏官的历史简介“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的名论;《白虎通·谏诤》论及朝廷职官时说,“设辅弼,置谏官”,谏官被看作是与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翼。

“谏”字包含多重意蕴,而要义在“直言以劝正”。

《说文》曰:“谏,证也。

从言柬声。

”《广雅·释诂一》曰:“谏,正也。

”《字汇》曰:“谏,直言以悟人也。

”综上所述,“谏”的基本内涵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

谏官之“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各类人提意见,而是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

“廷诤”在朝廷当面向君主直言与“上封事”书面向君主提意见是谏官将批评上达君主的两种形式。

白居易说:“国家立谏诤之官,开启沃之路久矣。

”P1371 中国的谏官制度源远流长,自周代设“ 保氏”以降,各朝皆有谏官设置,虽然其名称有异,作用各别,但谏议制却一以贯之。

究其原由,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所使然。

大略言之,人类社会所出现的政体政权构成形式有三种类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氏族民主制,但自从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则只有不发达的贵族制和发达的君主制两种政体。

由战国发其端,秦汉定型的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政体在中国延续达两千多年之久。

这种专制政体的最显著特点是,将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集于帝王一身。

在这种体制之下,帝王不受法律的制衡,其“一动之几”不仅可以给任何人以生杀予夺,而且会导致国家大政方针的倾斜。

为了弥补这种由帝王独断所可能造成的对王朝根本利益的损害,列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谏官制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谏官和善于纳谏的帝王,都是这一机制的产物;而一切阿谀逢迎之徒和不纳良谏的帝王,则破坏那种弥补机制,加剧专制体制的危机。

谏官制度固然是为专制君主的长治久安效力的制度,但由谏官和帝王演出的“进谏”与“纳谏”或“巨谏”的种种活剧,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给后人以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官名词解释(一)
谏官名词解释
1. 谏官
•谏官是古代中国朝廷中的官职之一,负责向君主进言,劝诫君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进言
•进言是谏官向君主提出建议、意见或忠告的行为,旨在帮助君主化解困难、改正错误并推动国家发展。

•例如,谏官可以进言建议君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提升农业生产力并改善百姓生活。

3. 劝诫
•劝诫是谏官针对君主的错误行为或错误决策提出批评和警示,旨在提醒君主修正错误、改善治理。

•比如,谏官可以劝诫君主不要贪污受贿,以免败坏政府形象和破坏社会稳定。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谏官宣扬的治国理念,提倡君主先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能力;然后治理家庭,让家庭和睦稳定;再进一步管
理国家,实现社会安宁;最终达到国家繁荣、人民安乐的境界。

•例如,当谏官进言时,他往往会从修身、齐家入手,提出一些个人修养和家庭建设的建议,以期对整个国家的治理产生积极的影
响。

5. 朝廷
•朝廷是古代中国的国家政府机构,由君主和一系列官员组成,并负责国家的决策、立法和治理。

•在朝廷中,谏官作为一种官职存在,是君主的重要顾问和监察者。

6. 国家发展
•谏官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国家发展可以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作为谏官,他们可以通过进言、劝诫等方式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政策上的建议,促进社会的积极变革和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