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
古代职业称谓大全
古代职业称谓大全
1. 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吏部事务的高级官员。
2. 太守: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政务。
3. 侍御史: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官员。
4. 御史台:负责接受百姓控告及监察官员的机构。
5. 兵部尚书:负责管理军队事务的高级官员。
6. 司徒: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民政和刑罚。
7. 尚书令: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政务。
8. 太尉:官职,负责掌管军队事务的高级将领。
9. 文官:从事文化教育、宣传等工作的官员。
10. 武官:从事军事工作的官员。
古代职业称谓不仅局限于政府官员,还包括其他各行各业。
下面是一些非政府官员的职业称谓:
1. 医者:从事医疗工作的人。
2. 农夫:负责农耕、种植、养殖等农业工作的人。
3. 工匠:擅长手工艺制造的人,如木匠、铁匠等。
4. 商人:从事商品交易的人。
5. 军人:从事军事工作的人。
6. 妓女:从事卖淫行业的女性。
7. 乞丐:没有固定职业,靠行乞维持生活的人。
这只是一部分古代职业称谓,当时社会的职业多种多样。
随着历史的进展,许多职业已经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
但是,了解古代的职业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希望这份古代职业称谓大全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参考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中国官职繁多,各具特色。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职责。
1. 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其职责包括统治国家、颁布法令、处理政务、任命官员等。
皇帝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2. 太子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他需要学习礼仪、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
太子也会参与一些国家事务,并替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政务。
3. 太监太监是古代宫廷中的特殊人员,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宫的日常事务。
他们被阉割后失去生育能力,以确保后宫的纯洁和安全。
太监的职责包括照料后宫妃嫔、管理皇宫财物、执行皇帝的命令等。
4. 宰相宰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担任国家的总理。
宰相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处理重要的政务问题、监督各地方行政等。
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的影响力。
5. 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他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镇压叛乱等。
大将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6.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职称,负责处理文书、记录政务、管理文件等。
尚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尚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管理。
7.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中书省的工作。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承担着处理皇帝的文书、文件、奏折等事务。
中书令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
8.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师傅和教育者。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修身养性、学习礼仪、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等。
太傅在皇帝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保护者和监察官。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监督朝廷的行为,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暗杀或谋反。
太保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决断力。
10.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丞相、爵、太师、尚书、学士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丞相、爵、太师、尚书、学士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丞相、爵、太师、尚书、学士【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 指南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古代官员的尊称
古代官员的尊称、俗称和别称(开奖)在史书以及一些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官职的尊称、俗称和别称,如在《官场现形记》中的文制台、《杨家将》中的老令公什么的,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以下尊称、俗称和别称指的到底是什么官职。
(一)基本没有条件限制的称谓传胪——进士二甲第一名大令——县行政长官抚院——巡抚: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也称抚军令公——中书令录公——录尚书事司寇——刑部尚书:司寇之职掌,后多归刑部,故以司寇称刑部尚书宰衡——宰相(二)一定时期内的称谓帅司——(宋)安抚使:掌一路军事、民政漕司——(宋)转运使:掌一路财赋、谷物转运宪司——(宋)提点刑狱使:掌一路刑事仓司——(宋)提举常平使:掌一路仓事制台——(明、清)总督:明武宗曾自封总督军务,因而避讳改称总督为总制,也称制军、总制漕台——(明、清)漕运总督河台——(明、清)河道总督,也称河督藩台——(清)布政使,也称藩司臬台——(清)按察使,也称臬司道台——(清)道员镇台——(明、清)总兵,也称总镇协台——(清)副将,也称协镇总宪——(明、清)左都御史副宪——(明、清)左副都御史内制——(唐、宋)翰林学士:宫庭文件的编制外制——(唐、宋)中书舍人、知制诰:外朝文件的编制二府——(明、清)府同知:第二知府之意首辅——(明)首席大学士,也称首揆给谏——(清)给事中庶常——(明、清)庶吉士通守——(清)府通判小军机——(清)军机章京中堂——(明、清)内阁大学士:以前宰相办公处有政事堂,明、清大学士位居宰辅,所以称为中堂(三)本身就是官职,但在一定时期中被用为其它官职的别称;或在不同的时期,所指官职不同(汉)明府——郡守/太守(汉以后)兰台——史官:班固曾以兰台令使身份编史,故后世称史官为兰台(唐以后)大司成——国子祭酒:唐朝曾改国子祭酒为大司成(唐以后)明府——县令(唐以后)亚相——御史大夫:汉代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因此以亚相称御史大夫(宋以后)别驾——通判:宋代于各州设置通判,近似别驾之职(明)军门——加提督军务的总督/巡抚(明、清)大司空——工部尚书:大司空之职掌,明、清多归工部,故以大司空为工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司农——户部尚书:大司农之职掌,明、清多归户部,故以大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司徒——户部尚书:大司徒之职掌,明、清也多归户部,故又以大司徒为户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宗伯——礼部尚书:大宗伯之职掌,明、清多归礼部,故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尊称(明、清)方伯——布政使:方伯是古代诸侯中的一方之长,布政使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故以方伯为布政使的尊称(明、清)使相——兼大学士的总督(明、清)司马——府同知:隋后司马为州郡佐官,因而借指府同知(明、清)太守——知府(明、清)太宰——吏部尚书:太宰之职掌,明、清多归吏部,故以太宰为吏部尚的尊称(明、清)相国——内阁大学士:清内阁大学士位居宰辅,因此以相国称内阁大学士(明、清)秀才——生员:经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学生(明、清)银台——通政使:通政使掌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而宋代类似机构称银台,故名(清)刺史——知州(清)观察——道员:唐朝曾以观察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故以观察为道员的尊称(清)军门——提督、有提督衔的总兵(清)廉访——按察使:职掌与元代的肃政廉访使相似,故名(清)枢密——军机大臣(清)亚相——协办大学士:清大学士位居宰辅,协办大学士为副,因此以亚相称协办大学士(清)中丞——巡抚:巡抚例兼右副都御史,职掌与以前的御史中丞略同,故以中丞为巡抚的尊称(清)州牧——知州(清)宗师——提督学政,也称文宗、大宗师。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古代职官知识1、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最尊贵者谓上卿。
2、尚书:最初管文书奏章,唐吏、户、礼、兵、刑、工六总的正职称尚未书。
副职称侍郎。
3、学士:掌管典礼,编纂诸事的官。
唐以后自然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4、御史:本为史官。
秦以后设御史大夫,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5、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宋时由大臣任,权力相当于宰相。
6、左徒:战车时楚国史官,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娄。
职责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7、太尉:元以前官职名称,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8、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9、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10、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祭祀。
11、长史:秦时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
西汉后成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2、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这,相当于丞相。
13、尹: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略高于右尹。
14、经略使:唐宋时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15、: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6、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17、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18、巡抚:明初指京城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咯次于总督,别称“抚院”“院台”“抚军”。
19、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
20、里正:古代乡官,即一里之长。
21、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2、从事:中央事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幕僚。
22、迁:升职、降职、平级转调。
23、去:辞职、调离、免职。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古代职官称谓大全
古代职官称谓大全【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
古代官名大全及别称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因为古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官职体系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官名及其别称的例子:
1. 太守:别称为“刺史”或“牧”,负责管理一个州或郡的行政、
军事和司法事务。
2. 太常:别称为“司空”,负责管理国家的宗教仪式和祭祀事宜。
3. 太尉:别称为“丞相”或“辅政”,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和
政治顾问。
4. 太仆:别称为“骑士”或“卫尉”,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农业
和物资供给。
5. 太傅:别称为“宰相”或“辅政”,负责辅佐君主进行国家的政治、外交和教育事务。
6. 太监:别称为“宦官”,是皇帝的侍从和管家,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帝的私人事务。
7. 大理:别称为“判官”或“审判官”,负责审理和判决民事和刑
事案件。
8. 大学士:别称为“首辅”或“宰相”,是君主的最高顾问和政治
决策者。
9. 大司空:别称为“太尉”或“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城市建设
和公共工程。
10. 大司马:别称为“太尉”或“辅政”,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最高
指挥官和管理者。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中国官职的例子,实际上古代官名及其别
称繁多。
需要具体了解某个古代国家、朝代的官职体系时,可以参考相关历史资料或专业著作。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各朝代的官职体系有所不同,以下为你列举部分古代官职名称和品级:
-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 刺史: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顾问委员会常委。
-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若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官职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古代官位的称呼
古代官位的称呼
古代官位的称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官员的地位和职责,也展示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秩序。
在古代,官位的称呼多种多样,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称谓,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古代官位的称呼。
1. 太守:太守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负责统治一个州或郡。
太守的权力相对较大,他们负责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行中央政策。
太守是地方行政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任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
2.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称谓,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尚书主要负责处理政务文件、起草奏折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
尚书职位崇高,是官员晋升的重要阶梯。
3. 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古代中国大理寺的最高官员,负责审理重大刑事案件和监督地方司法。
大理寺卿在司法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的职责是确保司法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
4.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古代中国兵部的最高官员,负责统领军队和制定军事政策。
兵部尚书的职责包括组织军队、调配兵力、制定作战计划等,他们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巡抚:巡抚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一种官职,负责巡视地方、维护社会治安和推行中央政策。
巡抚的权力较大,他们可以制定地方
政策、调动地方官员、处理地方纠纷等。
以上是几个古代官位的称呼,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官职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地位和权力,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行政体系。
通过了解这些官位的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
古代官员的雅称
古代官员的雅称摘要:一、古代官员的雅称概述1.古代官员的定义2.雅称的来源和意义二、古代官员的常见雅称1.卿、大夫、士2.宰相、尚书、侍郎3.太监、都督、节度使三、古代官员雅称与职位的关系1.雅称与职位的对应关系2.雅称与官员地位的象征四、古代官员雅称的文化内涵1.儒家思想的影响2.官场文化的体现3.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五、古代官员雅称的现代启示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官场文化的反思与借鉴正文:古代官员的雅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场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官员地位和身份的认识。
本文将从古代官员的雅称概述、常见雅称、雅称与职位的关系、文化内涵以及现代启示五个方面,详细探讨古代官员的雅称。
一、古代官员的雅称概述古代官员,是指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担任一定职务,拥有政治权力的人。
而雅称,是指对官员的一种尊称,通常与其职位、地位、品德等相关。
古代官员的雅称,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官场文化,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官员地位和身份的认同。
二、古代官员的常见雅称古代官员的雅称繁多,根据职位和地位的不同,有卿、大夫、士等;根据职能和权力的不同,有宰相、尚书、侍郎等;根据军事职务的不同,有太监、都督、节度使等。
这些雅称各具特色,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多样化职位和职能。
三、古代官员雅称与职位的关系古代官员的雅称与职位密切相关,往往一个雅称对应着一种特定的职位和职能。
例如,卿通常指代宰相,大夫指代六部尚书,士则是对一般文职官员的统称。
这些雅称既是官员职位的标识,也是其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四、古代官员雅称的文化内涵古代官员的雅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雅称的产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如卿、大夫等雅称,体现了儒家尊卑有序、礼仪之邦的观念。
其次,雅称是官场文化的体现,如宰相、尚书等雅称,代表了官场的层级结构和权力分布。
最后,雅称也是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如太监、都督等雅称,代表了官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
文言文中官职
文言文中官职的词语有很多,例如:
1. 丞、史、令、长、丞簿、主薄等:主要都是辅佐主要官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职位通常不高。
2. 参军、典军、都督、监军、统军等:多为武官担任,负责出征防戍等事。
3. 校尉:是汉代军事机构的名称,其职位不高,通常由低级军官担任。
4. 侍郎、中郎、郎中等:多为皇帝的侍从官员,通常负责宫殿的守卫或传达命令等事务。
5. 宰相:负责主持国家大政。
6. 太守:汉代时,中央对郡县行政长官的称呼。
7. 尚书:汉代开始设置的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此外,还有刺史、司马、司隶校尉、御史大夫等官职。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官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异,同一官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古代官员的别称
古代官员的别称古代官员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都有各种不同的别称,每个别称都代表了不同的职责和地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员别称:1. 太守:太守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太守的权力较大,能够制定一些地方政策和法规。
2.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高级职位,负责管理朝廷的文书和文件。
尚书是皇帝的亲信,承担重要的决策和行政职责。
3.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通常由皇帝的亲属或亲信担任。
太傅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决策,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
4. 司徒:司徒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教育和文化事务。
司徒通常是一个负责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高级官员,可以制定教育政策和推动文化繁荣。
5. 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古代中国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案件和制定司法政策。
大理寺卿通常是一个有丰富法律经验的高级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力和责任。
6.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高级职位,负责管理朝廷的文书和文件。
中书令是皇帝的亲信,承担重要的决策和行政职责。
7. 都督:都督是古代中国的军事官员,负责统帅一定区域的军队。
都督通常是一个有丰富军事经验的高级将领,具有很大的权力和责任。
8. 将军:将军是古代中国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统帅一定数量的军队。
将军通常是一个有着丰富战斗经验和军事才能的高级将领。
9. 主簿:主簿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一种职位,负责管理和记录官方文件和文书。
主簿通常是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中级官员,承担一些行政和办公的职责。
10. 侍郎:侍郎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一种职位,负责辅助高级官员处理政务和行政事务。
侍郎通常是皇帝的亲信,承担重要的决策和行政职责。
这些古代官员的别称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代表了古代官员在政治、行政和军事方面的不同职责和地位。
这些官员们以其聪明才智和忠诚职责,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官员的称谓大全
导语:所谓“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人以作为文人参加科举后成官为理想,而我国古代的官员又有非常复杂的称谓,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
古代各类职业称呼大全
古代各类职业称呼大全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各自从事的职业或身份来互相称谓,这些职业称呼既代表了工种,也反映出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差异。
下面是古代各类职业称呼的大全,以供参考。
1. 朝廷官员- 太守:古代地方官员的统称,负责一州或一郡的行政事务。
- 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统称,通常掌握一定的军队权力。
- 御史:古代官员中的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官员行为。
- 奉常:负责皇帝的娱乐和文化活动。
- 侍中:古代官员中的皇帝亲信,负责侍奉皇帝。
2. 学者和文人- 文士:古代以文学才华著称的人士。
- 文人:具备一定文学才华的知识分子。
- 儒家学者: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学者,专门从事经、史、子、集等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
- 书生:指古代的学生和学徒。
3. 农民和手工业者- 农夫:从事耕种和农业生产的人。
- 农户: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家庭单位。
- 手工业者:从事手工制作的工匠,包括铁匠、木匠、陶匠等。
4. 商人和行业从业者- 贾人:古代担负商业交易、买卖商品的人。
- 行商:指跑市做买卖的商人。
- 供应商:为古代官府或贵族提供食品、物资等的人。
- 店主:开设商店经营的主人。
5. 工匠和技术人员- 工匠:专门从事手工制作的技术人员。
- 理工: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人员。
- 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专业人员。
6. 家庭服务员- 仆人:为贵族或富人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的雇佣人员。
- 使女/丫鬟:为贵族或富人家庭的女性亲王提供服务的女仆。
- 马夫:负责照看和喂养马匹的人。
7. 宗教人士和僧尼- 道士:从事道教传教和修行的人。
- 和尚/尼姑:出家修道的佛教僧侣。
8. 武士和军人- 武士:专门从事武功修炼的士兵。
- 护卫:负责保护贵族和重要人物的军人。
9. 医生和药师- 医生:从事医疗和诊治疾病的专业人员。
- 药师:负责配制药品的人。
10. 艺人和表演者- 乐师:从事音乐表演和演奏的人。
- 戏子:从事戏剧表演的演员。
- 画家:擅长绘画的艺术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各种官职称谓也是多不胜数,很多时候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官职称谓,可能很多时候不知道那些称谓都什么意思,现小编将我们历史中出现率比较高的官职称谓汇集到一起,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太子太傅.张居正▲ 【三公】1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
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
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
廷尉.张汤(影视)▲ 【九卿】2 1、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长官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2、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掌管宫殿中的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4、太仆,掌管皇帝车马5、廷尉,掌管司法条例和审判工作6、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物。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
8、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掌管粮食和财政支出。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使用的山海池泽的税务工作。
【司寇】3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 令尹.黄歇(战国四公子之春申君)【令尹】4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
【大夫】5 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春秋战国时,臣子按等级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可享有封底,且职位可以世袭。
隋唐后,大夫成为高级官阶的统称,清朝时,高级文级官职称大夫,武职称将军。
【士大夫】6 旧时即可指官吏,又可指声望、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
▲ 左徒.屈原【左徒】7 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
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史记·楚世家》:“楚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上卿】8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分上、中、下级。
上卿相当于宰相,位在大夫之上。
《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
” ▲ 颜真卿.太师【太师】9 太师分两种,一种曾为“三公“之一,后多为大官加衔的虚职,表示恩宠。
另一种是“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10 即使古代“三公”之一,又是“东宫三师”之一。
【侍中】11 侍中,古代职官名。
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 宰相.王安石【宰相】12 一个很宽泛的官职称号,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担任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的人都可称为宰相。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右佥都御史.海瑞(影视)【御史】13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主管纠察官员过失等。
如韩愈曾担任监察御史,海瑞曾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太尉】14 辅佐皇帝的最高武馆,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至元代被废除。
▲ 参知政事.范仲淹【参知政事】15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
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简称“参政”。
▲ 军机大臣.左宗棠【军机大臣】16 清朝时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必要机构,始称'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又改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简称'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雅称'枢臣',是军机处的官职之一。
▲ 文华阁大学士.纪晓岚(影视)【学士】17 学士,即文学之士的简称。
明清之前大多是主管典礼、编纂、撰述或者皇帝的侍讲、侍读,还有的草拟奏令,参与机密。
宋代的学士是个虚衔,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
明、清两代则殿阁学士实际上有着与宰相相当的职权。
▲ 刑部尚书.刘统勛(刘墉之父)【尚书】18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初为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兴盛期,唐在隋的基础上将六部确定。
六部: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
【散骑常侍】19 魏晋以后所设官职,合汉代“散骑”及“常侍”两职之官名。
为皇帝亲信,跟随皇帝左右,以备皇帝顾问,地位颇为尊崇。
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除。
【太子洗马】20 秦汉时设置,清末废。
起初是太子的侍从官,负责辅佐太子,教太子政治、文理等。
后来逐渐演变成专职掌管书记文件的官员。
▲ 右丞相枢密使.文天祥【枢密使】21 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的枢密院的长官,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
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宋代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权利与宰相一般,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经略使】22 经略使一职为临时性的差遣。
金末,曾在被蒙古军攻破各路设经略使,总理一方军政。
元初,曾以史天泽为河南经略使。
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以中书参政普颜不花等为经略使,赴江南各省督察军律。
明清两朝,凡遇有重要军务时即特设经略,统理一省或数省军务,职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
清中叶后不设此职。
【节度使】23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 刺史.白居易【刺史】24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25 也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 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影视)【巡抚】26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都督】27 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总督】28 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知府(影视)【知府】29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 【郎中】30 战国时指宫廷侍卫。
从唐至清以来指尚书、侍郎一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物。
【长史】31 最早设于汉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
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
【侍郎】32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地位次于尚书。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各部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参军】33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代以后地位渐渐变低,多事诸王、将军的幕僚。
隋唐以后慢慢变成了地方官员。
【都尉】34 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职位仅次于将军。
【校尉】35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司马】36 司马,战国时是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抚军】37 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左右拾遗】38 唐代谏官名。
唐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
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
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宫廷内侍】39 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书。
▲ 县令(周星驰.影视)【县令】40 县一级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 【教头】41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 提辖.鲁智深【提辖】5442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43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里正】4444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 【里胥】45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 【博士】46战国时期,专门教授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科目的教官的官名。
秦朝有诸子、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
唐朝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
明、清时,仍然设有此官职,国子博士和太常博士,还有孔孟及如家诸族的世袭官五经博士。
▲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47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主管这些最高学府的教育行政长官就是祭酒,与现在的大学校长相似。
战国时荀子就曾三次当人稷下学官的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