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折叠的性质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7-2 中考折叠问题的归类解析
专题02 中考折叠问题的归类解析【专题综述】折叠问题在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解决这一类问题主要抓住两点:折叠前后重合的角相等,重合的边也相等.【方法解读】一、折叠与平行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100°,∠C=70°.将△BMN沿MN翻折,得△FMN,若MF∥AD,FN∥DC,则∠B=___.【来源】2013-2014学年江苏省宜兴市和桥学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带解析)【答案】95°在△BMN中,∠B=180°-(∠BMN+∠BNM)=180°-(50°+35°)=180°-85°=95°.考点:1.平行线的性质;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读】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BMF,∠BNF,再根据翻折的性质求出∠BMN和∠BNM,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举一反三】如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对角线BD进行折叠,折叠后点C落在点F处,DF交AB于点E.(1)求证:EDB EBD∠=∠;(2)判断AF与B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来源】2015中考真题分项汇编第1期专题4 图形的变换【答案】【解析】试题解析:(1)由折叠可知:∠CDB =∠EDB∵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C∥AB∴∠CDB =∠EBD∴∠EDB=∠EBD(2) ∵∠EDB=∠EBD∴DE=BE由折叠可知:DC=D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C=AB∴AE=EF∴∠EAF=∠EFA△BED中, ∠EDB+∠EBD+∠DEB=180°即2∠EDB+∠DEB=180°同理△AEF中,2∠EFA+∠AEF=180°∵∠DEB=∠AEF∴∠EDB= ∠EFA∴AF∥BD考点:折叠变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二、折叠与全等例2: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边DC,AB上,DE=BF,把平行四边形沿直线EF折叠,使得点B,C分别落在点B′,C′处,线段EC′与线段AF交于点G,连接DG,B′G。
初中绝招数学-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
FD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折叠可以带来全等图形,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把它分成全等的三角形,因此在四边形中经常会遇到折叠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观察折叠前后的图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边、角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寻找全等三角形,同时还会经常综合运用到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一、例题讲解例1 如图,将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先沿EF 折叠,点A 、B 分别落在'A 、'B 处,线段FB '与AD 交于点M ,再将纸条的另一部分CFMD 沿MN 折叠,点C 、D 分别落在'C 、'D 处,且使MD '经过点F .(1)求证:四边形MNFE 是平行四边形; (2)当翻折角BFE =∠ 度时,四边形MNFE 是菱形.(将答案直接 填写在横线上)(1)证明:由题意可知21∠=∠,∵AD ∥BC , ∴31∠=∠. ∴32∠=∠. ∴MF ME = 同理 FM FN =. ∴FN ME =. 又∵ME ∥FN ,∴四边形MNFE 是平行四边形.(2)60例2 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AC 折叠,点B 落在点E 处,EC 与AD 相交于点F.(1)求证:△FAC 是等腰三角形;(2)若AB=4,BC=6,求△FAC 的周长和面积.(1)证明:由题意可知△AB C ≌△ACD ≌△ACE, 所以∠DAC=∠ACE,所以△FAC 是等腰三角形; (2)解:设CF=AF=x ,且AD=BC=6,CD=AB=4 Rt △CDF 中,DF=AD-AF=6-x 由勾股定理得,2224(6)x x +-= 133x =NEFMD'A'B'C'ABC DNE F MD'A'B'C'ABC D 12 36-x=53Rt △ABC 中,AC=213 △FAC 的周长=263+213 △FAC 的面积=△ACD 的面积-△CDF 的面积=263例3如图,将矩形ABCD 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F 点处,已知cm CE 6=,cm AB 16=,求BF 的长. 解:由题意可知△ADE ≌△AFE . ∴AF AD =,FE DE =.在矩形ABCD 中,16==AB CD ,CB AD =,︒=∠=∠=∠90D C B ,∵6=CE ,∴10=-==CE CD DE EF .在Rt △CEF 中,822=-=CE EF FC .设x BF =,则x BF FC BC +=+=8, ∴x BC AD AF +===8.在Rt △ABF 中,222AF BF AB =+, 即222)8(16x x +=+,解得 12=x ,即12=BF (cm ).例4 在梯形纸片ABCD 中,AD BC ∥,AD CD >,将纸片沿过点D 的直线折叠,使点C 落在AD 上的点C '处,折痕DE 交BC 于点E ,连结C E '. (1)求证:四边形CDC E '是菱形;(2)若BC CD AD =+,试判断四边形ABED 的形状, 并加以证明.(1)证明:根据题意可知CDE C DE '△≌△,CD C DC DE CDE CE C E '''∴===,,∠∠. AD BC ∥,C DE CED '∴=∠∠.CDE CED ∴=∠∠.CD CE ∴=. CD C D C E CE ''∴===.∴四边形CDC E '为菱形.(2)解:当BC CD AD =+时,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由(1)知CE CD =.又BC CD AD =+,BE AD ∴=.又AD BE ∥,∴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FEDCB A。
在折叠中放飞数学思维
BD = 0。 8 .
ZB D= 0 ,根 据三 角形 的 内角和 定理 便知 F 5。 折 叠 ,使 点
例3 .如 图所示 ,将 一张 长方 形纸 片 A留r, 、 CD, 沿
落 在 A, 上 的点 处 ;沿 B 折 D边 G
叠 ,使 点 J 落在 点 D 处 ,且 B 过 [ ) D
落 在边 A D 的点 处 ,点 A落 在 点 A处 : ’
1
折 叠 ,使 点
,
( 设 E口A 试 想a。 \ 2 :,B Fc 猜 , ) = = 想 I 一 ,
bc , 之间的一种关系,并给予 证明.
解析 :( ) 由题意 得 B' B 1 F= F,
的 能 力 、 空 间思 维 和 综 合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都 提 出 了 比以往更 高的要 求.
● _ =z . .
癌折 0 学 鳕 营趱 恩
江西
一
曹经富
、
折 叠 问题 的实质
折 叠是将 图形 的一部 分沿 着 一条 直线翻 折 1O, 它 与 图形 的另一 8。 使
部 分重 叠 的操作 过程 .折 叠 问题 的实质 就是 图形 的轴 对 称变 换 ,所 以在 解 决折叠 问题 时 应充 分运用 轴 对称 的概 念 与性 质. 根据 轴对 称 的性 质可 以得 到 :折 叠重 合部 分一 定全 等 ,折 痕所 在直 线就 是这 两个 全等 形 的对称 轴 ;互相 重合 的两 点 ( 称 点)之 间 的连 线 对 必被 折痕 垂 直平分 ; 称 两 点与对 称轴 上任 意 一 点连 结所得 的 两条 线段 对
又 。四边 形 B F 是平 行 四边 形: .F / B. . ’ E G ’ E/G .
完整版初中数学专题折叠问题
专题八折叠问题学习要点与方法点拨:出题位置:选择、填空压轴题或压轴题倒数第二题折叠问题中,常出现的知识时轴对称。
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基本图形:中,将△ABF沿FBE,可得何结论?BE折叠至△在矩形ABCD2)垂直。
结论:(1)全等;()基本图形练习:(1A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再次折叠,使得沿过点如图,将三角形纸片ABC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 是等腰三角形,对吗?则△和D点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AEF)折叠中角的考法与做法:(2的直线);再沿过点E1FAABCD 将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得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图的大小。
再展开纸片,求图(,3)中角a)(图',折痕为边上的点落在折叠,使点DBEDEG21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折叠中边的考法与做法:(3D落在AB边中点E处,如图,将边长为 6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 EBG的周长是多少?交于点G,则△落在折痕为FH,点CQ处,EQ与BC★解题步骤:第一步:将已知条件标在图上第二步:设未知数,将未知数标在图上;第三步:列方程,多数情况可通过勾股定理解决。
模块精讲1.例点处.落在的一条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CD边上的P 扬州)已知矩形(2014?ABCDO,连结.、OAAP、OP1()如图1,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PDA;△①求证:OCP∽△的长;:4,求边ABOCP②若△与△PDA的面积比为1 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中的点(2)若图1P恰好是CD不重P、AMMOP,(3)如图2,擦去折痕AO、线段,连结BP.动点在线段AP上(点与点在移动MN交PBM、N.试问当点⊥,作于点FMEBP于点E,连结的延长线上,且在线段合),动点NABBN=PM EF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的长度.2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2.例在矩F沿AE折叠后得到△AFE,且点2013?(苏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CD的中点,将△ADEk的代数式表示)..若=,则=用含于点形ABCD内部.将AF延长交边BCG三CA、B、BC=12cm,点E、F、G分别从,(例3、2013?苏州)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的运动G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E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关于直线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即点F到达点CF与点C速度为1.5cm/s,当点s).、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EF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为正方形;s时,四边形EBFB′(1)当t=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F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C,GB2()若以点E、、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OB′与点重合?若存在,求出tt(3)是否存在实数,使得点3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CD分别与AB,上的点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AD=2,AB=4.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E 重合,折痕FG例4、 O.交于点交于点G,F,AE与FG F四点围成的四边形是菱形;(1)如图1,求证:A,G,E,的中点;,当△AED的外接圆与BC相切于点N时,求证:点N是线段BC(2)如图2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折痕FG的长.F对称,点E与点EE⊥AD,点,点F分别在射线AD,射线BC上.若点与点B关于ACABAD 例5、已知∥BC,G关于BD对称,AC与BD相交于点,则()22BC=5CF . B .A1+tan∠ADB=6 AGB= D.4cos∠∠.∠CAEB+22°=DEF4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课堂练习、1,展开后再折叠一次,2CD重合,折痕为EF.如图对折,使2、(2014连云港)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AB与.ANE=_________EM交AB于N,则tan∠B使点C 与点E重合,折痕为GH,点的对应点为点M,4 图图3处,折痕B,折叠该纸片,使点A落在点,∠3、(2014?徐州)如图3,在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中,AB=ACA=50°._________°为DE,则∠CBE=、处,若A沿△ABCDE折叠,使点A落在边BC上的点F,4、(2014?扬州)如图4△ABC的中位线DE=5cm,把2 ABC,则△的面积为_________cm.F两点间的距离是8cm上的一动点,,BC=m,P为线段BC,,在梯形5、(2013?扬州)如图1ABCD中,AB∥CD,∠B=90°AB=2,CD=1 ,CE=y.CD,过P作PE⊥PA交所在直线于E.设BP=xPAB且和、C不重合,连接x的函数关系式;(1)求y与EBC上运动时,点总在线段CD上,求m的取值范围;P(2)若点在线段长.BPPEG沿m=4)如图2,若,将△PECPE翻折至△位置,∠BAG=90°,求3(5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课后巩固习题重合,展开后折痕D△ABC折叠,使点A与点平分∠1、(2014?淮安)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ADBAC,将是菱形.、DF.求证:四边形AEDF、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DEBC出发沿从点B,且AB=10,BC=6,CD=2.点E中,2、(2013?宿迁)如图,在梯形ABCDAB ∥DC,∠B=90°AD分别交△GEF,直线FG、EGEF交边方向运动,过点E作EF∥ADAB于点F.将△BEF沿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BCD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GEF过点,当EGD时,点E即停止运动.设BE=x,△与梯形、于点MN 是等腰三角形;△AMF1()证明x的值;)当2EG过点D时(如图(3)),求(的函数,并求y表示成xy的最大值.)将(36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C'DG,E,F,分别是落在C'处,BC交AD于点C,AB=6,BC=8,3、如图,在矩形ABCD中把△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 重合,点D'恰好与点AD'于点H,把△FDE沿着EF折叠,使点D落在处EFBD和上的点,线段交ADC'DG ≌△)求证:三角形ABG(1 ∠ABG的值;(2)求tan )求EF的长。
初中数学折叠图形教案
初中数学折叠图形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2. 折叠图形的分类和特点;3. 折叠图形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折叠现象,如折纸、折衣服等,引导学生关注折叠图形;2. 提问:你们对这些折叠现象有什么观察和发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如折痕、对折线等;2. 讲解折叠图形的分类和特点,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3. 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折叠图形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折叠图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析。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折叠图形的知识进行解决;2. 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 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折叠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折叠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折叠图形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折叠图形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折叠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折叠图形问题,但在解决较复杂问题时,仍需加强思考和交流。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将折叠图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讲解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刘光杰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BD为折痕,折叠后BG和BH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BC、BD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EBD = ∠HBD则∠CBD = 90°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折叠,顶点A落在点A′处,再过点A′折叠使折痕DE∥BC,若AB=4,AC=3,则△ADE的面积是.沿BC折叠,顶点落在点A’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垂直平分AA’,即AF = 12AA’,又DE∥BC,得到△ABC ∽△AD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的面积= 24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BD = 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 △A ’DG ,由A ’D = AD = 3,AG ’ = AG ,则A ’B = 5 – 3 = 2,在Rt △A ’BG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以求出AG 的值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ABE=∠CBE ,∠EBF=∠CBF ,据此即可求出∠FBC 的度数,又知道∠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可求出∠DFB = 112.5°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 ∵点C 与点E 关于直线BD 对称,∴∠1 = ∠2 ∵AD ∥BC ,∴∠1 = ∠3∴∠2 = ∠3 ∴FB = FD设FD = x ,则FB = x ,FA = 8 – x在Rt △BAF 中,BA 2 + AF 2 = BF 2∴62 + (8 - x)2 = x 2 解得x = 254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 △FBD = 12 FD ×AB = 12 ×254 ×6 = 754cm2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四边形CDFE 与四边形C ’D ’FE 关于直线EF 对称∴∠2 = ∠3 = 64°321F E D C B A1G D‘FC‘DAGA'CA B D∴∠4 = 180°- 2 ×64°= 52°∵AD∥BC∴∠1 = ∠4 = 52°∠2 = ∠5又∵∠2 = ∠3∴∠3 = ∠5∴GE = GF∴△EFG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如图①);延CG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B′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如图③);沿GH折叠,使点C落在DH上的点C′处,(如图④);沿GC′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GH(如图⑥).(1)求图②中∠BCB′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由对称的性质可知:B’C=BC,然后在Rt△B′FC中,求得cos∠B’CF= 12,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即可求得∠BCB’= 60°;(2)首先根据题意得:GC平分∠BCB’,即可求得∠GCC’= 60°,然后由对称的性质知:GH是线段CC’的对称轴,可得GC’= GC,即可得△GCC’是正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四边形BCFE与四边形B′C′FE关于直线EF对称,则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等于正方形ABCD的周长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沿着折痕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中点G处,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设AE = x,则BE = GE = 4 - x,在Rt△AEG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E2 + AG2 = GE2即:x2 + 4 = (4 - x)2解得x = 1.5,BE = EG = 4 – 1.5 = 2.5∵∠1 + ∠2 = 90°,∠2 + ∠3 = 90°∴∠1 = ∠3又∵∠A = ∠D = 90°∴△AEG ∽△DGP∴AEDG=EGGP,则1.52=2.5GP,解得GP =103PH = GH – GP = 4 - 103=23∵∠3 = ∠4,tan∠3 = tan∠1 = 3 4∴tan∠4 = 34,FHPH=34,FH =34×PH =34×23=12∴CF = FH = 1 2∴S梯形BCFE = 12(12+52)×4 = 6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不与A、D 重合.MN为折痕,折叠后B’C’与DN交于P.(1)连接BB’,那么BB’与MN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2)设BM=y,AB’=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猜想当B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B’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1)BB’ = MN过点N作NH∥BC交AB于点H),证△ABB’≌△HNM(2)MB’ = MB = y,AM = 1 – y,AB’ = x在Rt△ABB’中BB’ = AB2 + AB'2= 1 + x2因为点B与点B’关于MN对称,所以BQ = B’Q,则BQ = 12 1 + x2由△BMQ∽△BB’A得BM×BA = BQ×BB’∴y = 12 1 + x2× 1 + x2=12(1 + x2)(3) 梯形MNC′B′的面积与梯形MNCB的面积相等PC'NB CA DMB'QPA DMB'由(1)可知,HM = AB’ = x,BH = BM – HM = y – x,则CN = y - x ∴梯形MNCB的面积为:12(y – x + y) ×1 = 12(2y - x)= 12(2×12(1 + x2) – x)= 12(x -12)2 +38当x = 12时,即B点落在AD的中点时,梯形MNC’B’的面积有最小值,且最小值是38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α= ∠1,∠2 = ∠1∴∠α= ∠2∴2∠α+∠ABE=180°,即2∠α+30°=180°,解得∠α=75°.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作CD⊥AB,∵CE∥AB,∴∠1=∠2,根据翻折不变性,∠1=∠BCA,故∠2=∠BCA.∴AB=AC.又∵∠CAB=45°,∴在Rt△ADC中,AC = 2 2 ,AB = 2 2S△ABC=12AB×CD = 2 2a2130°BEFACD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如图,作QH ⊥PA ,垂足为H ,则QH=2cm ,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DPA=∠PAQ=60° 由折叠的性质,得∠DPA =∠PAQ , ∴∠APQ=60°,又∵∠PAQ=∠APQ=60°, ∴△APQ 为等边三角形, 在Rt △PQH 中,sin ∠HPQ = HQPQ∴32 = 2PQ ,则PQ = 433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B∵AD ∥BC ,∴∠DEF=∠EFB=20°,在图b 中,GE = GF ,∠GFC=180°-2∠EFG=140°, 在图c 中∠CFE=∠GFC-∠EFG=120°,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设AB=xcm .右图中,AF = CE = 35,EF = x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E=CF=35-x (cm ). 则有2(35-x )+x=60, x=10.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将折叠这条展开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两个梯形的上底等于纸条宽,即3cm , 下底等于纸条宽的2倍,即6cm , 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斜边为纸条宽的2倍,即6cm ,故超出点P 的长度为(30-15)÷2=7.5, AM=7.5+6=13.5GEFD AE FD B C A B C 60cm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 .(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 (1)∵CD = 12 AB∴∠ACB = 90°∵AB = 2a ,BC = a ,∴AC = 3a ∴S △ABC = 12 ×AC ×BC = 32a 2∴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4×32a 2 = 38a 2(2)若AC = a ,如右图∵AD = a ,∴∠2 = 180°- 30°2 = 75°∠BDC = 180°- 75°= 105° ∴∠B'DC = 105°∴∠3 = 105°- 75°= 30° ∴∠1 = ∠3 ∴AC ∥B'D∴四边形AB'DC 是平行四边形∴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的14若折叠前△ABC 的面积等于32a 2 过点C 作CH ⊥AB 于点H ,则 12 ×AB ×CH = 32a 2 B'CDAB231EB'CDBACH =32a 又tan ∠1 =CH AH∴AH = 32a∴BH = 12a则tan ∠B =CHBH,得∠B = 60° ∴△CBD 是等边三角形 ∴∠2 = ∠4∴∠3 = ∠4,AD ∥CB 2又CB 2 = BC = BD = a ,∴CB 2 = AD ∴四边形ADCB 2是平行四边形则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14(3)如右图,由对称的性质得,∠3 = ∠4,DA = DB 3 ∴∠1 = ∠2又∵∠3 + ∠4 = ∠1 +∠2 ∴∠4 = ∠1 ∴AB 3∥CD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241EHB 2DABC3412B 3DA BC(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 解:(1)如图(1)∠1+∠2=180°- 2∠CDE +180°- 2∠CED =360°- 2(∠CDE+∠CED ) =360°-2(180°- ∠C ) =2∠C =60°;(2)如图(2) 连接DG ,∠1+∠2=180°- ∠C ′-(∠ADG +∠AGD ) =180°-30°-(180°-80°) =50°;(3)如图(3)∠2-∠1=180°- 2∠CED -(2∠CDE - 180°) =360°- 2(∠CDE + ∠CED ) =360°- 2(180°- ∠C ) =2∠C所以:∠2 - ∠1=2∠C .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折痕为BE (如图③);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 上的点D ’处,折痕为EG (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21图(1)C'ACBD E12图(3)C'ABCDE21图(2)GC'A BCDE在第一次折叠中可得到∠EAD = ∠FAD在第二次折叠中可得到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则AD⊥EF∴∠AEF = ∠AFE∴△AEF是等腰三角形(1)由折叠可知∠AEB = ∠FEB,∠DEG = ∠BEG而∠BEG = 45°+ ∠α因为∠AEB + ∠BEG + ∠DEG = 180°所以 45°+ 2(45°+∠α)= 180°∠α = 22.5°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中考数学,折叠问题
2016年中考专题:折叠问题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的变化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5.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
折叠问题数学思想:(1)思考问题的逆向(反方向),(2)从一般问题的特例人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3)把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解决过的基本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4)归纳与分类的思想(把折纸中发现的诸多关系归纳出来,并进行分类);(5)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思想.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方法.折叠问题主要有以下题型:题型1:动手问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题型2:证明问题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题型3:探索性问题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论.典型例题一.折叠后求度数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0B.750C.900D.950练习1.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A.50°B.55°C.60°D.65°2.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ED 与BC 的交点为G ,D 、C 分别在M 、N 的位置上,若∠EFG =55°,则∠1=_______°,∠2=_______°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 ,其中∠BAC = 度。
初中数学 中考专题:矩形折叠——折叠中的边角转化
专题:矩形折叠——折叠中的边角转化
学习目标:
1、利用折叠的全等变换转化边或角;
2、利用折痕是对称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转化边或角;
学习重点:折叠变换中确定长度的求解。
学习难点:如何转化边或角,在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求线段长。
一、真题鉴赏
(2019·淮安)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2,H是AB的中点,将△CBH沿CH 折叠,点B落在矩形内点P处,连接AP,则tan∠HAP=.
1、解题反思:
你放在怎样的直角三角形中求tan∠HAP,为什么?
2、解题策略:
如图,折叠的性质在边或角的转化中有哪些应用?
3、挖掘问题:你可以求BP、AP、DP的长吗?怎么求?
二、知识序列图:
三、实践探究: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2,将矩形ABCD折叠,使点B落在AD边的中点B’处,压平后得到折痕HG ,则线段CG的长为__________.
解题前分析:完成本次折叠,是确定的折痕吗?有哪些确定的边和角?它们有什么关系?哪些确定的直角三角形可解?
B
F A E N M D
四、当堂检测
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BC =2,H 是AB 的中点,E 是BC 中点,将△EBH 沿EH 折叠,点B 落在矩形内点P 处,连接AP ,则AP= ?
2、如图,将长为4cm ,宽为2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则线段AM 的长为__________.
任务序列图:。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折叠后BG 和BH 在再过点A ′折叠使边与对角线BD 重形中根据勾股定合,然后再沿着则∠DFB 等于的位置,已知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 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C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 14.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GFC=140°,图c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的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称轴EF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与CD间的距离为60cm,则原纸片的宽AB是()16.一根30cm、宽3cm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模型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模型通常指的是在几何学中,将一个图形进行折叠操作,从而得到新的形状。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学中的对称性、角度和线段的关系等概念。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将一个正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折叠,使其两个顶点重合,从而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
通过对这个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对称性和角度关系的结论。
此外,还可以通过折叠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折叠纸张制作折痕等。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竞赛中考讲义之几何三大变换之翻折
第30讲几何三大变换之翻折翻折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如图,将△ABC 沿着DE 翻折,使得点A 落在BC 的点F 处结论有:①ADE FDE ∆≅∆(即AD =DF ,AE =EF ,∠A =∠DFE ,∠ADE =∠FDE ,∠AED =∠FED )②DE 垂直平分AF函数的对称变换①一次函数y kx b=+关于x 轴对称后的解析式:y kx b=--关于y 轴对称后的解析式:y kx b=-+②二次函数2y ax bx c=++关于x 轴对称后的解析式:2y ax bx c=---关于y 轴对称后的解析式:2y ax bx c=-+【例题讲解】例题1.如图,ABC ∆中,AB AC =,54BAC ∠=︒,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 ,将C ∠沿(EF E 在BC 上,F 在AC 上)折叠,点C 与点O 恰好重合,则OEC ∠的度数是______解:如图,连接OB 、OC ,54BAC ∠=︒ ,AO 为BAC ∠的平分线,11542722BAO BAC ∴∠=∠=⨯︒=︒,又AB AC = ,11(180)(18054)6322ABC BAC ∴∠=︒-∠=︒-︒=︒,DO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OA OB ∴=,27ABO BAO ∴∠=∠=︒,632736OBC ABC ABO ∴∠=∠-∠=︒-︒=︒,AO 为BAC ∠的平分线,AB AC =,()AOB AOC SAS ∴∆≅∆,OB OC ∴=,∴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又DO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点O 是ABC ∆的外心,36OCB OBC ∴∠=∠=︒,将C ∠沿(EF E 在BC 上,F 在AC 上)折叠,点C 与点O 恰好重合,OE CE ∴=,36COE OCB ∴∠=∠=︒,在OCE ∆中,1801803636108OEC COE OCB ∠=︒-∠-∠=︒-︒-︒=︒,故选:B .例题2.如图,将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AB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与边AD 、BC 交于点F 、H ,点C 落在Q 处,EQ 与BC 交于点G .(1)尺规作图作出折痕FH ;(2)求折痕FH 的长;(3)求△EBG 的周长;(4)若将题目中的“点E 为AB 中点”改为“点E 为AB 上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则△EBG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该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例题3、如图,矩形ABCD 中,8AB =,6BC =,P 为AD 上一点,将ABP ∆沿BP 翻折至EBP ∆,PE 与CD 相交于点O ,且OE OD =,则AP 的长为.解: 四边形ABCD 是矩形,90D A C ∴∠=∠=∠=︒,6AD BC ==,8CD AB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BP EBP ∆≅∆,EP AP ∴=,90E A ∠=∠=︒,8BE AB ==,在ODP ∆和OEG ∆中,DOP EOG OD OE D E ∠=∠⎧⎪=⎨⎪∠=∠⎩,()ODP OEG ASA ∴∆≅∆,OP OG ∴=,PD GE =,DG EP ∴=,设AP EP x ==,则6PD GE x ==-,DG x =,8CG x ∴=-,8(6)2BG x x =--=+,根据勾股定理得:222BC CG BG +=,即2226(8)(2)x x +-=+,解得: 4.8x =,4.8AP ∴=,故答案为:4.8.例题4.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10AD =,点E 是CD 中点,将这张纸片依次折叠两次;第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与点E 重合,如图2,折痕为MN ,连接ME 、NE ;第二次折叠纸片使点N 与点E 重合,如图3,点B 落到B '处,折痕为HG ,连接HE ,则tan EHG ∠=________.解:如图2中,作NF CD ⊥于F .设DM x =,则10AM EM x ==-,DE EC = ,AB CD ==,12DE CD ∴==在RT DEM ∆中,222DM DE EM += ,222(10)x x ∴+=-,解得 2.6x =,2.6DM ∴=,7.4AM EM ==,90DEM NEF ∠+∠=︒ ,90NEF ENF ∠+∠=︒,DEM ENF ∴∠=∠,90D EFN ∠=∠=︒ ,DME FEN ∴∆∆∽,∴DE EM FN EN =,∴7.4EN=,EN ∴=AN EN ∴==tanAN AMN AM ∴∠==如图3中,ME EN ⊥ ,HG EN ⊥,//EM GH ∴,NME NHG ∴∠=∠,NME AMN ∠=∠ ,EHG NHG ∠=∠,AMN EHG ∴∠=∠,tan tanEHG AMN ∴∠=∠=方法二,tan tan EN BC EHG EMN EM DE ∠=∠==.故答案为例5.如图,已知ABCD 的三个顶点(,0)A n 、(,0)B m 、(0D ,2)(0)n m n >>,作ABCD 关于直线AD 的对称图形11AB C D(1)若3m =,试求四边形11CC B B 面积S 的最大值;(2)若点1B 恰好落在y 轴上,试求n m 的值.解:(1)如图1,ABCD 与四边形11AB C D 关于直线AD 对称,∴四边形11AB C D 是平行四边形,1CC EF ⊥,1BB EF ⊥,11////BC AD B C ∴,11//CC BB ,∴四边形BCEF 、11B C EF 是平行四边形,1111BCEF BCDA B C DA B C EF S S S S ∴=== ,112BCC B BCDA S S ∴= .(,0)A n 、(,0)B m 、(0,2)D n 、3m =,3AB m n n ∴=-=-,2OD n =,()()223932232(22BCDA S AB OD n n n n n ∴=⋅=-⋅=--=--+ ,211324(92BCC B BCDA S S n ∴==--+ .40-< ,∴当32n =时,11BCC B S 最大值为9;(2)当点1B 恰好落在y 轴上,如图2,1DF BB ⊥ ,1DB OB ⊥,1190B DF DB F ∴∠+∠=︒,1190B BO OB B ∠+∠=︒,11B DF OBB ∴∠=∠.190DOA BOB ∠=∠=︒ ,AOD ∴∆∽△1B OB ,∴1OB OA OD OB =,∴12OB n n m=,12m OB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1AB AB m n ==-.在1Rt AOB ∆中,222(()2m n m n +=-,整理得2380m mn -=.0m > ,380m n ∴-=,∴38n m =.例题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矩形OABC 的边OA 、OC 分别在y 轴和x 轴的正半轴上,D 为边AB 的中点,一抛物线22(0)y x mx m m =-++>经过点A 、D(1)求点A 、D 的坐标(用含m 的式子表示);(2)把OAD ∆沿直线OD 折叠后点A 落在点A '处,连接OA '并延长与线段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①若抛物线经过点E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若抛物线与线段CE 相交,直接写出抛物线的顶点P 到达最高位置时的坐标:解:(1)当0x =时,y m =,(0,)A m ∴,当y m =时,0x =或2m(2,)D m m ∴;(2)①如图,设A D '与x 轴交于点Q ,过点A '作A N x '⊥轴于点N .把OAD ∆沿直线OD 折叠后点A 落在点A '处,OAD ∴∆≅△OA D ',OA OA m ='=,2AD A D m ='=,90OAD OA D ∠=∠'=︒,ADO A DO ∠=∠', 矩形OABC 中,//AD OC ,ADO DOQ ∴∠=∠,A DO DOQ ∴∠'=∠,DQ OQ ∴=.设DQ OQ x ==,则2A Q m x '=-,在Rt △OA Q '中,222OA A Q OQ '+'= ,222(2)m m x x ∴+-=,解得54x m =, 1122OA Q S OQ A N OA A Q '='='' ,334554m m A N m m ∴'==,45ON m ∴==,A ∴'点坐标为4(5m ,3)5m -,易求直线OA '的解析式为34y x =-,当4x m =时,3434y m m =-⨯=-,E ∴点坐标为(4,3)m m -.代入22(0)y x mx m m =-++>得0m =(舍),12m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2y x x =-++.②当4x m =时,2222(4)248x mx m m m m m m m -++=-++=-+ ,即抛物线l 与直线CE 的交点为2(4,8)m m m -+,抛物线l 与线段CE 相交,2380m m m ∴--+,0m > ,3810m ∴--+解得:1182m ,2222()y x mx m x m m m =-++=--++ ,∴当x m =时,y 有最大值2m m +,又2211()24m m m +=+- ,∴当1182m 时,2m m +随m 的增大而增大,∴当12m =时,顶点P 到达最高位置,22113(224m m +=+=,∴抛物线顶点P 到达最高位置时的坐标为1(2,3)4.【巩固练习】1、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为边CD 上一点,沿AE 折叠,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F 点处,若3AB =,5BC =,则tan EFC ∠的值为________.2.如图,先将一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 沿AE ,EF 折叠,使点E ,B ',C '在同一直线上,再将折叠的纸片沿EG 折叠,使AE 落在EF 上,则AEG ∠=度.3、点E、F 分别在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 的边AD 、BC 上,将这张纸条沿着直线EF 对折后如图,BF 与DE 交于点G ,长方形纸条的宽AB=2cm ,那么这张纸条对折后的重叠部分的面积的GEF S ∆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完整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21FEDCBAGA'C A B D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①);延CG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 ′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 (如图③);沿GH 折叠,使点C 落在DH 上的点C ′处,(如图④);沿GC ′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 ′,GH (如图 ⑥).(1)求图 ②中∠BCB ′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 ′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54132G D‘F C‘DB CA E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 是以折痕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 的纸条,沿BC ,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 Ba 2130°B EF AC D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GEFD AEF DBC A B C 60cm(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B'C DA B 231E B'CDB A 21图(1)C'ACBDE12C'ABCDE21GC'A BC DE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处理折叠4种模型及求最值3种方法
勾股定理处理折叠4种模型及求最值3种方法模型1 折叠构造直角三角形1.(2019•保定二模)如图,Rt△ABC中,AB=9,BC=6,∠B=90°,将△ABC折叠,使点A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A.4B.3C.2D.5【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BN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析】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NBD中,x2+32=(9﹣x)2,解得x=4.即BN=4,选A模型2 折叠构造三垂直图形2.(2019秋•青岛期中)已知,如图,点E是长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将△ADE沿着AE对折,点D 恰好折叠到边BC上的F点,若AD=10,AB=8,那么AE=5√5.【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10,CD=AB=8,∠B=C=∠D=90°∵将△ADE沿着AE对折,点D恰好折叠到边BC上的F点∴AF=AD=10,∠AFE=∠D=90°,∴BF=√AF2−AB2=√102−82=6,∴CF=4∵EF=DE=8﹣CE,∴(8﹣CE)2=42+CE2,∴CE=3,∴EF=5∴AE=√AF2+EF2=√102+52=5√53.(2020春•西城区校级期中)如图,长方形ABCD中,AB=8,BC=10,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 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1)求CE的长;(2)在(1)的条件下,BC边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 A+PE值最小?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先判断出AF=AD=8,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6,最后在Rt△ECF,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先作出点E关于BC的对称点E,进而求出DE',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析】(1)长方形ABCD中,AB=8,BC=10∴∠B=∠BCD=90°,CD=AB=8,AD=BC=10由折叠知,EF=DE,AF=AD=8在Rt△AB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F=√AF2−AB2=6∴CF=BC﹣BF=4设CE=x,则EF=DE=CD﹣CE=8﹣x在Rt△EC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F2+CE2=EF2∴16+x2=(8﹣x)2,∴x=3,∴CE=3(2)如图,延长EC至E'使CE'=CE=3,连接AE'交BC于P此时,P A+PE最小,最小值为AE'∵CD=8,∴DE'=CD+CE'=8+3=11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E'=√AD2+DE′2=√221模型3 折叠构造全等三角形4.(2019春•思明区校级期中)如图,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的坐标为(8,0),点C的坐标为(0,4),把矩形OABC沿OB折叠,点C落在点D处,则点D的纵坐标为()A.﹣2B.﹣2.4C.−2√2D.−2√3【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得出证出∠DBO=∠BOA,证出BE=OE,得到DE=AE,过D作DF⊥OE于F,利用勾股定理及面积法求出DF的长即可.【解析】∵点A的坐标为(8,0),点C的坐标为(0,4),∴OA=8,OC=4由折叠得:∠CBO=∠DBO,OD=OC=4,BD=BC,∠ODB=∠OCB∵四边形ABCO是矩形∴BC∥OA,OC=AB=4,∠OCB=∠BAO=90°,BC=OA=8∴∠CBO=∠BOA,∠ODE=90°,BD=OA,∴∠DBO=∠BOA∴BE=OE,∴DE=AE设AE=x,则BE=OE=8﹣x在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42+x2=(8﹣x)2,解得:x=3即OE=5,DE=AE=3过D作DF⊥OA于F∵S△OED=12OD•DE=12OE•DF,∴DF=3×45=125=2.4∴点D的纵坐标为﹣2.4,选B5.(2019春•红河州期末)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C=90°,AC=8cm,BC=6cm,将斜边AB翻折,使点B落在直角边A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折痕为AD,则BD的长为103.【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将斜边AB的长求出,根据折叠的性质知,AE=AB,已知AC的长,可将CE的长求出,再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D的长.【解析】在Rt△ABC中,AB=√AC2+BC2=10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AE=AB=10,DE=BD∵AC=8,∴CE=AE﹣AC=2在Rt△CDE中,DE2=CD2+CE2,∴BD2=(BC﹣BD)2+CE2,∴BD2=(6﹣BD)2+4∴BD=10 36.(2017秋•成华区期末)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所在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B′处,连接CB′,则CB′的长为185.【分析】连接BB′,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H,得到BB′,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得到∠BB′C=9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答案.【解析】连接BB′交AE于H∵BC=6,点E为BC的中点,∴BE=3又∵AB=4,∴AE=√AB2+BE2=√42+32=5,∴BH=125,则BB′=2BH=245∵B′E=BE=EC∴∠BB ′C =90°,根据勾股定理得,CB ′=√BC 2−BB′2=√62+(245)2=1857.(2020•张家港市期末)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 中,E 是边CD 的中点,将△ADE 沿AE 对折至△AFE ,延长EF 交边BC 于点G ,连接AG (1)求证:△ABG ≌△AFG (2)求∠EAG 的度数 (3)求BG 的长【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对应边关系得出AB =AF ,∠B =∠AFG =90°,利用HL 得△ABG ≌△AFG (2)由(1)可得∠F AG =12∠BAF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EAF =12∠DAF ,继而可得∠EAG =12∠BAD =45° (3)首先设BG =x ,则可得CG =6﹣x ,GE =EF +FG =x +3,然后利用勾股定理GE 2=CG 2+CE 2,得方程:(x +3)2=(6﹣x )2+32,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解析】(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AD =AB =BC =CD ,∠D =∠B =∠BCD =90° ∵将△ADE 沿AE 对折至△AFE∴AD =AF ,DE =EF ,∠D =∠AFE =90°,∴AB =AF ,∠B =∠AFG =90° 又∵AG =AG在Rt △ABG 和Rt △AFG 中,{AG =AGAB =AF ,∴△ABG ≌△AFG (HL )(2)∵△ABG ≌△AFG ,∴∠BAG =∠F AG ,∴∠F AG =12∠BAF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EAF =∠∠DAE ,∴∠EAF =12∠DAF∴∠EAG =∠EAF +∠F AG =12(∠DAF +∠BAF )=12∠DAB =12×90°=45°(3)∵E是CD的中点,∴DE=CE=12CD=12×6设BG=x,则CG=6﹣x,GE=EF+FG=x+3∵GE2=CG2+CE2,∴(x+3)2=(6﹣x)2+32,解得x=2∴BG=2模型4 折叠构造等腰三角形8.(2020•碑林区校级月考)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的点B′处,点A 落在点A′处(1)试说明:B′E=BF(2)若AE=3,AB=4,求BF的长【分析】(1)由折叠可得BF=B'F,∠B'FE=∠EFB,由AD∥BC可得∠DEF=∠EFB,则∠B'EF=∠B'FE,即结论可得(2)由折叠可得AE=A'E=3,AB=A'B'=4,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E的长,即可起BF的长【解析】(1)∵折叠,∴∠B'FE=∠EFB,BF=B'F∵AD∥BC∴∠B'EF=∠BFE,∴∠B'EF=∠B'FE∴B'E=B'F,∴BF=B'E(2)∵折叠,∴AE=A'E=3,AB=A'B'=4,∠A=∠A'=9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E=5∵B'E=BF,∴BF=59.(2019•潮南区一模)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使得点D落在点H的位置上,点C恰好落在边AD上的点G处,连接EG.(1)△GEF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2)若CD=4,GD=8,求HF的长度.【分析】(1)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GFE=∠GEF,进而得出△GEF是等腰三角形(2)设HF长为x,则GF长为(8﹣x),在Rt△FGH中,依据勾股定理可得x2+42=(8﹣x)2,即可得到HF的长度【解析】(1)∵长方形纸片ABCD∴AD∥BC∴∠GFE=∠FEC∵∠FEC=∠GEF∴∠GFE=∠GEF∴△GEF是等腰三角形(2)∵∠C=∠H=90°,HF=DF,GD=8设HF长为x,则GF长为(8﹣x)在Rt△FGH中,x2+42=(8﹣x)2解得x=3∴HF的长为3利用勾股定理求最值方法1化曲为直求最值1.(2020•历下区期中)葛藤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获得更多的雨露和阳光,其茎蔓常绕着附近的树干沿最短路线盘旋而上.如果把树干看成圆柱体,它的底面周长是50cm,当一段葛藤绕树干盘旋2圈升高为2.4m时,这段葛藤的长是()m.A.3B.2.6C.2.8D.2.5【分析】先把树干当作圆柱体从侧面展开,求出葛藤绕树干盘旋1圈时上升的高度,进而可得出结论.【解析】∵葛藤绕树干盘旋2圈升高为2.4m,∴葛藤绕树干盘旋1圈升高为1.2m,如图所示:AC=√AB2+BC2=1.3m,∴这段葛藤的长=2×1.3=2.6m,选B2.(2020•福田区校级期中)如图,一圆柱高BC为20cm,底面周长是10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P处吃食,且PC=35BC,则最短路线长为()A.20cm B.13cm C.14cm D.18cm【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连接AP,则AP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P即可【解析】如图展开,连接AP,则AP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则∠C=90°,AC=12×10cm=5cm∵BC=20cm,PC=35BC,∴CP=12cm由勾股定理得:AP=√AC2+CP2=√52+122=13(cm)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是13cm,选B方法2化折为直求最值3.(2020•市北区期中)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20cm,点B离点C5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去吃一滴蜜糖,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cm.A.25B.20C.24D.10√5【分析】分三种情况:把左侧面展开到水平面上,连结AB,如图1;把右侧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2;把向上的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3,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各情况下AB,再进行比较.【解析】把左侧面展开到水平面上,连结AB,如图1,AB=√(10+20)2+52=√925=5√37(cm)把右侧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2,AB=√202+(10+5)2=25(cm)把向上的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3,AB=√102+(20+5)2=√725=5√29(cm)∵√925>√725>25所以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25cm,选A4.(2020•开福区校级期末)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dm、3dm和1dm,A 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13dm.【分析】此类题目只需要将其展开便可直观的得出解题思路.将台阶展开得到的是一个矩形,蚂蚁要从B 点到A点的最短距离,便是矩形的对角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出答案【解析】将台阶展开,如图,因为AC=3×3+1×3=12,BC=5所以AB2=AC2+BC2=169,所以AB=13(dm),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线路为13dm5.(2020•盐城期末)有一个如图示的长方体的透明玻璃鱼缸,假设其长AD=80cm,高AB=60cm,水深为AE=40cm,在水面上紧贴内壁G处有一鱼饵,G在水面线EF上,且EG=60cm;一小虫想从鱼缸外的A 点沿壁爬进鱼缸内G处吃鱼饵.(1)小动物应该走怎样的路线才使爬的路线最短呢?请你在图中画出它爬行的路线,并用箭头标注.(2)求小动物爬行的最短路线长?【分析】(1)做出A关于BC的对称点A′,连接A′G,与BC交于点Q,此时AQ+QG最短;(2)A′G为直角△A′EG的斜边,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解析】(1)如图所示,AQ+QG为最短路程(2)∵在直角△AEG中,AE=40cm,AA′=120∴A′E=80cm又EG=60cm∴AQ+QG=A′Q+QG=A′G=√A′E2+EG2=100cm∴最短路线长为100cm方法3 利用对称求最值6.(2019秋•秦淮区期中)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6,BC =8,AD 是∠BAC 的平分线.若P ,Q 分别是AD 和AC 上的动点,则PC +PQ 的最小值是( )A .125B .4C .5D .245【分析】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过点E 作EQ ⊥AC 于点Q ,EQ 交AD 于点P ,连接CP ,此时PC +PQ =EQ 取最小值,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AB 的长度,再根据EQ ⊥AC 、∠ACB =90°即可得出EQ ∥BC ,进而可得出AE AB=AQ AC=EQ BC,代入数据即可得出EQ 的长度,此题得解【解析】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过点E 作EQ ⊥AC 于点Q ,EQ 交AD 于点P ,连接CP ,此时PC +PQ =EQ 取最小值,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ACB =90°,AC =6,BC =8 ∴AB =√AC 2+BC 2=10 ∵AD 是∠BAC 的平分线 ∴∠CAD =∠EAD在△ACD 和△AED 中,{∠CAD =∠EAD∠ACD =∠AED =90°AD =AD ,∴△ACD ≌△AED (AAS ),∴AE =AC =6∵EQ ⊥AC ,∠ACB =90° ∴EQ ∥BC ∴AE AB=AQ AC=EQ BC∴EQ =245 选D7.(2019春•渝中区校级期末)如图,△ABC 中,AC =BC =5,AB =6,CD =4,CD 为△ABC 的中线,点E 、点F 分别为线段CD 、CA 上的动点,连接AE 、EF ,则AE +EF 的最小值为245.【分析】过B 作BF ⊥AC 于F ,交CD 于E ,则BF 的长即为AE +EF 的最小值,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 =12AB =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解析】过B 作BF ⊥AC 于F ,交CD 于E则BF 的长即为AE +EF 的最小值 ∵AC =BC =5,CD 为△ABC 的中线 ∴AD =12AB =3∵S △ABC =12AB •CD =12AC •BF ∴BF =6×45=245 ∴AE +EF 的最小值为2458.(2020•清江浦区期中)如图,E为正方形ABCD边AB上一点,BE=3,AE=1,P为对角线BD上一个动点,则P A+PE的最小值是5.【分析】连接EC交BD于点P,此时P A+PE最小,在RT△EBC中求出EC即可解决问题【解析】连接EC交BD于点P,此时P A+PE最小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关于直线BD对称∴P A+PE=PC+PE=EC∴此时P A+PE最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 A+PE最小值=EC=√BC2+BE2=√42+32=5故答案为5.9.(2019秋•攀枝花期末)已知:如图Rt△ABC中,∠B=90°,AB=BC=8,M在BC上,且BM=2,N 是AC上一动点,则BN+MN的最小值为10.【分析】根据平面内线段最短,构建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析】过点B作BO⊥AC于O,延长BO到B',使OB'=OB,连接MB',交AC于N此时MB'=MN+NB'=MN+BN的值最小连接CB'∵BO⊥AC,AB=BC,∠ABC=90°∴∠CBO=12×90°=45°∵BO=OB',BO⊥AC∴CB'=CB∴∠CB'B=∠OBC=45°∴∠B'CB=90°∴CB'⊥BC根据勾股定理可得MB′=1O,MB'的长度就是BN+MN的最小值.。
第11讲勾股定理折叠问题
第十一讲勾股定理折叠问题一、知识梳理初中数学中,有关折叠的问题也是相对比较难的问题,主要涉及求角的度数、求线段的长度、求周长、面积等,其中求线段的长度的问题必然用到勾股定理.图形折叠问题核心实质是轴对称性质,即先找出对称轴,再观察元素不变量与变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有序、全面解决问题。
图形折叠对象主要是三角形、矩形、梯形等,考查问题涉及点坐标、角度、线段、周长、面积、图形规律、最值、三角函数、比例、解析式等等,折叠问题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此题型灵活多变,能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推理能力,解决折叠问题,首先要对图形折叠有一定准确定位,把握折叠实质,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发现图形中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抓住图形的变量和不变量,其次探索折叠变化规律,充分挖掘图形隐含的几何性质,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有序、全面解决问题。
折叠性质:①对应线段相等(能够重合的线段)②对应角相等(能够重合的角)性质记忆:折叠必有角相等、边相等。
处理策略:求什么设什么,找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二、典型例题(1)折叠与角度问题例1、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在AB边上,将△CBD沿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若∠A=25°,则∠CDE=__________.解:∵将△CBD沿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ACB=90°,∴∠BCD=∠ECD=45°,∠B=∠CED,∵∠A=25°,∴∠B=90°-25°=65°,∴∠CED=65°,∴∠CDE=180°-45°-65°=70°,故答案为:70°.例2、如图,在△ABC 中,∠ACB=90°,将∠A 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的点A′处,折痕为CD ;若∠A′DC=84°,则∠B=________°.解:∵△CDA′与△CDA 关于CD 成轴对称,∴∠ADC=∠A′DC=84°,∵∠ACB=90°,∴∠DCA=∠DCB=45°,∵∠CDA=∠B+∠DCB ,∴∠B=84°-45°=39°故答案为:39.(2)折叠与线段长度例3、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90ACB ∠=︒,5cm AB =,3cm AC =,现将ABC ∆折叠,使边AC 与AB 重合,折痕为AE ,则CE 的长为()A .1cmB .2cmC .3cm2D .5cm 2【解析】∵90ACB ∠=︒,5cm AB =,3cm AC =∴4BC ===由折叠可知CE=DE,AC=AD ,90ADE ACE ∠=∠=︒设CE x =,则4,2,BE x BD AB AD =-=-=在Rt BDE 中∵222DE BD BE +=∴2222(4)x x +=-解得32x =故选C例4、如图,在矩形ABCD 中,6,8AB AD ==,点E 是边A D 上一动点,将ABE △沿直线BE 对折,点A 的落点为A ',当A DE ' 为直角三角形时,线段AE 的长为()A .3B .4C .6或3D .3或4【答案】C 【分析】当A DE ' 为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①当点A '在矩形内部时,如图1所示,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 =10,根据折叠的性质得90BA E DA E ''∠=∠=︒,设AE =x ,则A E x '=,DE =8-x ,然后在Rt A DE ' 中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出x 的值即可;②当点A '落在边BC 上时,如图2所示,此时四边形ABA E '是正方形,得出AE =AB =6.【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A =∠C =90°,AB =6,AD =8∴10BD ===当A DE ' 为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①当点A '在矩形内部时,如图1所示,由折叠的性质得,AE A E '=,6A B AB '==设AE x =,则A E x '=,8DE x =-∴1064DA BD A B ''=-=-=在Rt A DE ' 中,222A E DA DE ''+=∴2224(8)x x +=-解得,x =3∴AE =3;②当点A '落在边BC 上时,如图2所示,此时四边形ABA E '是正方形,∴AE =AB =6故选:C .例5、如图,在Rt ABC 的纸片中,90C ∠=︒,5AC =,13AB =.点D 在边BC 上,以A D 为折痕将ADB △折叠得到AD B ' ,A B '与边BC 交于点E .若D EB ' 为直角三角形,则BD 的长是_______.【答案】7或263【分析】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出BC 的长,由折叠可知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当△DEB′为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考虑,分别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D 的长.【详解】解:在Rt ABC 中,12BC ===,(1)当90ED B ∠'=︒时,如图1,过点B ′作B F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由折叠得:13AB AB ='=,BD B D C F ='=,设BD x =,则B D CF x '==,12B F CD x '==-,在Rt AFB'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5)(12)13x x ++-=,即:270x x -=,解得:10x =(舍去),27x =,因此,7BD =.(2)当90D EB ∠'=︒时,如图2,此时点E 与点C 重合,由折叠得:13AB AB ='=,则1358B C '=-=,设BD x =,则B D x '=,12CD x =-,在Rt △B CD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12)8x x -+=,解得:263x =,因此263BD =.故答案为:7或263.例6、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6,BC=8,将边AC A 沿CE 翻折,使点A 落在AB 上的点D 处;再将边BC 沿CF 翻折,使点B 落在CD 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两条折痕与斜边AB 分别交于点E 、F ,则△B'FC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答案】9625【分析】由题意可得AB=10,根据面积可得CE=4.8,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E=6.4,由折叠可求∠ECF=45°,可得EC=EF=4.8,即可求BF 的长,可求面积.【详解】解:∵Rt △ABC 中,∠ACB=90°,AC=6,BC=8,∴BA==10,∵将边AC 沿CE 翻折,使点A 落在AB 上的点D 处,∴∠AEC=∠CED ,∠ACE=∠DCE ,∵∠AED=180°,∴∠CED=90°,即CE ⊥AB ,∵S △ABC =12AB×EC=12AC×BC ,∴EC=4.8,在Rt △BCE 中,=6.4,∵将边BC 沿CF 翻折,使点B 落在CD 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BF=B'F ,∠BCF=∠B'CF ,∵∠BCF+∠B'CF+∠ACE+∠DCE=∠ACB=90°,∴ECF=45°,又CE ⊥AB ,∴∠EFC=∠ECF=45°,∴CE=EF=4.8,∵BF=BE-EF=6.4-4.8=1.6,∴△BFC 的面积为:12FB×EC=18249625525⨯⨯=,由翻折可知,△B'FC 的面积=△BFC 的面积=9625故答案为9625.【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问题,勾股定理,根据折叠的性质求∠ECF=45°是本题的关键.(2)折叠与最值问题例7、如图,在ABC 中,,904C AC ︒∠==cm ,3BC =cm ,点D 、E 分别在AC 、BC上,现将DCE 沿DE 翻折,使点C 落在点'C 处,连接AC ',则AC '长度的最小值()A .不存在B .等于1cmC .等于2cmD .等于2.5cm【解析】当C′落在AB 上,点B 与E 重合时,AC'长度的值最小,∵∠C=90°,AC=4cm ,BC=3cm ,∴AB=5cm ,由折叠的性质知,BC′=BC=3cm ,∴AC′=AB-BC′=2cm .故选:C .例8、如图,矩形纸片ABCD,3AD=,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E处,AB=,5折痕为PQ,当点E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 D边上移动,则点E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A.1B.2C.4D.5【答案】B【分析】根据翻折变换,当点Q与点D重合时,点E到达最左边,当点P与点B重合时,点E到达最右边,所以点E就在这两个点之间移动,分别求出这两个位置时EB的长度,然后两数相减就是最大距离.【详解】解:如图1,当点D与点Q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ED=AD=5,在Rt△ECD中,ED2=EC2+CD2,即52=(5-EB)2+32,解得EB=1,例9、如图2,当点P与点B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EB=AB=3,∵3-1=2,∴点E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故选:B .例10、如图,在矩形ABCD 中,10AB =,12AD =,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A D 边上的动点,将AEF ∆沿EF 翻折,得到A EF '∆,则A C '的最小值是()A .6B .7C .8D .9【答案】C 【分析】求A C '的最小值,先求出EC 的大小,再根据EA A C EC ''+≥,求出A C '的范围即可.【详解】解析:连接E C 在△A CE '中,可得EA A C EC ''+≥.在Rt EBC ∆中,由勾股定理,得13EC ==.由折叠可知,5EA EA '==,∴8A C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关系及勾股定理,正确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关系及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例11、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已知∠ABC =90º,AC =5,BC=4,过点A 作直线l 平行于BC ,折叠三角形纸片ABC ,使直角顶点B 落在直线l 上的点P 处,折痕为MN ,当点P 在直线l 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M 、N 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端点M 、N 分别在AB 、BC 边上(包括端点)移动,则线段AP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分析】分别找到两个极端,当M 与A 重合时,AP 取最大值,当点N 与C 重合时,AP 取最小,即可求出线段AP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详解】如图所示,当M 与A 重合时,AP 取最大值,此时标记为P 1,由折叠的性质易得四边形AP 1NB是正方形,在Rt △ABC 中,,∴AP 的最大值为A P 1=AB=3如图所示,当点N 与C 重合时,AP 取最小,过C 点作CD ⊥直线l 于点D ,可得矩形ABCD ,∴CD=AB=3,AD=BC=4,由折叠的性质有PC=BC=4,在Rt △PCD 中,∴AP 的最小值为AD PD=4-线段AP 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AP AP=341----故答案为1例12、如图,在△ABC 中,∠C =90°,∠ABC =45°,D 是BC 边上的一点,BD =2,将△ACD 沿直线AD 翻折,点C 刚好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若P 是直线AD 上的动点,则△PEB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2【分析】连接CE,交AD于M,根据折叠和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值最小,此时△BPE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B=BC+BE,先求出BC和BE 长,代入求出即可.【详解】如图,连接CE,交AD于M,∵沿AD折叠C和E重合,∴∠ACD=∠AED=90°,AC=AE,∠CAD=∠EAD,∴AD垂直平分CE,即C和E关于AD对称,BD=2,∴,∴当P和D重合时,PE+BP的值最小,即此时△BPE的周长最小,最小值是BE+PE+PB=BE+CD+DB=BC+BE,∵∠DEA=90°,∴∠DEB=90°,∵∠ABC=45°,∴∠B=45°,∵,∴,即,∴△PEB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关键是求出P 点的位置.三、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将长方形ABCD 沿DE 折叠,使点C 恰好落在BA 边上,得到点C′,若∠C′EB=40°,求∠EDC′的度数.2.在Rt △ACB 中,∠ACB =90°,点D 在边AB 上,连接CD ,将△ADC 沿直线CD 翻折,点A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点E 处,若AC =3,BE =1,则DE 的长是_____.【答案】157【分析】过点D 作DHAC ⊥于H ,DF BC ⊥于F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3AC CE ==,45ACD BCD ∠=∠=︒,由勾股定理可求5AB =,由面积法可求D F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求D E 的长.【详解】解:如图,过点D 作DHAC ⊥于H ,DF BC ⊥于F ,将ADC ∆沿直线CD 翻折,3AC CE ∴==,45ACD BCD ∠=∠=︒,4BC ∴=,D H AC ⊥ ,DF BC ⊥,45ACD BCD ∠=∠=︒,DF DH ∴=,45DCF FDC ∠=∠=︒,DF CF ∴=,22291625AB AC BC =+=+= ,5AB ∴=,111222ABC S AC BC AC DH BC DF ∆=⨯⨯=⨯⨯+⨯⨯ ,127DF ∴=,127DF ∴=,127DF CF ∴==,97EF =,157DE ∴===,故答案为:157.3.如图,矩形ABCD 中,AB=8,BC=4,把矩形ABCD 沿过点A 的直线AE 折叠,点D 落在矩形ABCD 内部的点D′处,则CD′的最小值是()A .4B .C .4-D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翻折的性质和当点D'在对角线AC 上时CD′最小解答即可.【详解】解:当点D'在对角线AC 上时CD′最小,∵矩形ABCD中,AB=4,BC=2,把矩形ABCD沿过点A的直线AE折叠点D落在矩形ABCD内部的点D处,∴AD=AD'=BC=2,在Rt△ABC中,=4∴,故选:C.4.如图,在长方形ABCD的边CD上适当选定一点E,沿直线AE把△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边BC上的点F处.已知AB=6cm,△ABF的面积是24cm2.(1)求BF的长;(2)求AD的长;(3)求点E与点C的距离.【答案】(1)8cm;(2)10cm;(3)83 cm【分析】(1)由在长方形ABCD中,AB=6cm,△ABF的面积是24cm2,即可求得BF的长;(2)由(1),易得AD=AF,DE=EF,即可求得AF的长,然后得出AD的长;(3)首先设EC=xcm,则EF=DE=(6﹣x)cm.由勾股定理得:CE2+CF2=EF2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ABCD是长方形,∴△ABF是直角三角形,∵△ABF面积是24cm2,∴12AB•BF=24.∵AB=6cm,∴BF=8cm;(2)由题意知,△ADE和△AFE重合,则△ADE≌△AFE,则AD=AF,DE=EF.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10AF===(cm).则AD=10cm;(3)∵BC=AD=10cm,∴CF=BC﹣BF=2cm.设EC =xcm ,则EF =DE =(6﹣x )cm .由勾股定理得:CE 2+CF 2=EF 2,∴x 2+22=(6﹣x )2,解得:83x =,∴点E 与点C 间的距离是83cm.【点睛】此题考查长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折叠的性质,(3)是此题的难点,根据(2)求出CF ,由折叠得到EF =DE ,设EC =xcm ,因此利用勾股定理列得关于x 的关系式解出x 的值,由此解答此题.5.在矩形纸片ABCD 中,3AB =,5AD =.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A 处,折痕为PQ ,当点'A 在BC 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 ,Q 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 、Q 分别在线段AB 、A D 边上移动,则点'A 在BC 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A .1B .2C .3D .4【答案】B 【分析】根据翻折变换,当点Q 与点D 重合时,点A′到达最左边,当点P 与点B 重合时,点A′到达最右边,所以点A′就在这两个点之间移动,分别求出这两个位置时A′B 的长度,然后两数相减就是最大距离.【详解】解:如图1,当点D 与点Q 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A’D=AD=5,在Rt △A’CD 中,A’D 2=A’C 2+CD 2,即52=(5-A’B)2+32,解得A’B=1;如图2,当点P与点B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A’B=AB=3,∵3-1=2,∴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故选B.6.矩形ABCD中,AB=4,BC=6,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BC上任意一点,把△EBF沿直线EF翻折,点B落在点P处,则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答案】2【详解】连接CE,当点P在CE上时,CP的值最小.CE===∴=-=.CP CE EP2故答案为:2.7.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 中,3AB =,9AD =,折叠纸片ABCD ,使顶点C 落在边A D 的点G 处,折痕分别交边A D 、BC 于点E 、F .(1)求证:GEF △是等腰三角形(2)求GEF △面积的最大值.【答案】(1)见解析;(2)152【分析】(1)根据翻折的性质得到EFC EFG ∠=∠,根据//AD BC 得到EFC GEF ∠=∠,从而得到EFG GEF ∠=∠,问题得证;(2)根据GEF △高为AB=3,得到当点G 与点A 重合时,GEF △的面积最大.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F=5,进而得到GE=5,即可求出GEF △的面积.【详解】(1)由翻折得:EFC EFG ∠=∠.∵//AD BC ,∴EFC GEF ∠=∠,∴EFG GEF ∠=∠,∴GE=GF ,∴GEF △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GEF △高为AB=3,∴当GE 最大时GEF △的面积最大,∴当点G 与点A 重合时,GEF △的面积最大.在Rt ABF 中,222AF AB BF =+,∴()22239AF AF =+-,解得:5AF =,∴5GE AF ==,∴GEF △的面积最大值=1155322=⨯⨯=.四、举一反三1.如图,EF 是正方形两对边中点的连线段,将∠A 沿DK 折叠,使它的顶点A落在EF 上的G 点,求∠DKG 的度数.2.如图,在Rt ABC 中,90,A AB AC ∠=︒==,点,E F 分别是边,AB BC 上的动点,沿EF 所在直线折叠B Ð,使点B 的对应点B ′始终落在边AC 上,若FB C ' 为直角三角形,则BF 的长为__________.【解析】90,A AB AC ∠=︒==,∴∠C=45°,2BC ==,折叠后,要使FB C ' 为直角三角形,则有:FB C ' 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①当90B FC '∠=︒时,∴45C FB C '∠=∠=︒,此时点B '与点C 重合,∴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112BF BC ==,②当90FB C'∠=︒时,∴45C B FC '∠=∠=︒,∴BF FB B C ''==,在Rt B FC '△中,FC F '=,BC=BF+FC ,∴)12BC BF BF =+=+=,解得:2BF =-;故答案为2-或1.3.如图,Rt △ABC 中,AB =18,BC =12,∠B =90°,将△ABC 折叠,使点A 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A .8B .6C .4D .104.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 ,10AB =,8BC =,点P 在BC 边上,将CDP 沿DP 折叠,点C 落在E 处,PE ,D E 分别交AB 于点O ,F ,且OP OF =,则A F 长为______.【答案】103【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出DC=DE 、CP=EP ,由“AAS”可证△OEF ≌△OBP ,可得出OE=OB 、EF=BP ,设EF=x ,则BP=x 、DF=10-x 、BF=PC=8-x ,进而可得出AF=2+x ,在Rt △DAF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 的值,即可得AF 的长.【详解】解:∵将△CDP 沿DP 折叠,点C 落在点E 处,∴DC=DE=10,CP=EP .在△OEF 和△OBP 中,90EOF BOP E B OF OP ∠=∠⎧⎪∠=∠=︒⎨⎪=⎩∴△OEF ≌△OBP (AAS ),∴OE=OB ,EF=BP .设EF=x ,则BP=x ,DF=DE -EF=10-x ,又∵BF=OB+OF=OE+OP=PE=PC ,PC=BC-BP=8-x ,∴AF=AB -BF=2+x .在Rt △DAF 中,AF 2+AD 2=DF 2,∴(2+x )2+82=(10-x )2,∴43x =;∴410233AF =+=.故答案为:103.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3,AD=4,点E 是AD 边上一动点,将△ABE 沿BE 折叠,使点A 的对应点A′恰好落在矩形ABCD 的对角线上,则AE 的长为_______.答案:3924or 6.如图,已知等腰△ABC 中,AB =AC =5,BC =8,E 是BC 上的一个动点,将△ABE 沿着AE 折叠到△ADE 处,再将边AC 折叠到与AD 重合,折痕为AF ,当△DEF 是等腰三角形时,BE 的长是___________.【答案】52或258或74.【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DE=DF ,DE=EF ,EF=DF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解题.【详解】解:由折叠可知,BE=DE ,DF=CF ,AD=AB=AC=5,当DE=DF 时,如图1,此时DE=DF=BE=CF ,∵AB=AC ,∴∠B=∠C ,在△ABE 和△ACF 中,AB AC B C BE CF =⎧⎪=⎨⎪=⎩∠∠∴△ABE ≌△ACF ,∴AE=AF ,∴AD 垂直平分EF ,∴EH=FH ,142BH CH BC ===,∴3AH ===,∴532HD =-=,设BE DE x ==,则4EH x =-,则在直角△DHE 中,()22242x x -+=,解得52x =,当DE=EF 时,如图2,作AH ⊥BC 于H ,连接BD ,延长AE 交BD 于N ,可知BE=DE=EF ,∵AH ⊥BC ,AB=AC ,BC=8∴BH=CH=4,∴3AH ===,设EH m =,则4BE EF m ==-,∴()8242CF m m =--=,即2DF m=∵AB=AD ,∠BAN=∠DAN ,∴AN ⊥BD ,BN=DN ,∴12EN DF m ==,∴EN EH=在△AHE 和△BNE 中,90AHE BNE EH ENAEH BEN ==︒⎧⎪=⎨⎪=⎩∠∠∠∠∴△AHE ≌△BNE ,∴AE=BE ,设BE AE x ==,则4EH x =-,在直角△AEH 中,()22243x x -+=,解得258x =,当DF=EF 时,如图3,过A 作AH ⊥BC 于H ,延长AF 交DC 于M,同理258 EF CF==∴252578884 BE=--=故答案为:52或258或74.【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注意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等腰△ABC中,AB=AC=10,BC=12,AD平分B A C∠,且AD=8,P,Q分别是AB、AD上的动点,连接BP,PQ,则BP+PQ的最小值为___.【答案】9.6【分析】过C作CQ⊥AB于Q,交AD于P,得到CQ=BP+PQ的最小值,由勾股定理不求得AD=8,再利用等面积法即可求得其值.【详解】∵AB=AC,AD是角平分线,∴AD⊥BC,BD=CD,∴B点,C点关于AD对称,如图,过C作CQ⊥AB于Q,交AD于P,则CQ=BP+PQ的最小值,根据勾股定理得,AD=8,利用等面积法得:AB•CQ=BC•AD,∴CQ=12310BC ADAB⨯==9.6故答案为:9.6.8.如图,在△ABC中,∠BAC=90°,AB=3,AC=4,点D是BC的中点,将△ABD沿AD翻折得到△AED,联结CE.(1)求证:AD∥CE;(2)求CE的长.【答案】(1)见解析;(2)75【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E=BD ,AE=AB ,可证EF=BF ,AD ⊥BE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DBE =∠DEB ,∠DEC =∠DCE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CE ⊥BE ,可得结论;(2)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BF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求CE 的长.【详解】证明:(1)∵∠BAC =90°,AB =3,AC =4,∴BC 5==,∵点D 是BC 的中点,∴AD =BD =DE =52,∵将△ABD 沿AD 翻折得到△AED ,∴DE =BD ,AE =AB ,∴AD 垂直平分BE ,∴EF =BF ,AD ⊥BE ,∵DE =DB =CD ,∴∠DBE =∠DEB ,∠DEC =∠DCE ,∵∠DBE +∠DEB +∠DEC +∠DCE =180°,∴∠DEB +∠DEC =90°,∴∠BEC =90°,∴CE ⊥BE ,∴AD ∥CE ;(2)∵S △ABC =12×AC ×AB =12×3×4=6,且CD =BD ,∴S △ADB =12S △ABC =3,∴12AD ×FB =3,∴FB =125,∴BE =245,∴CE 75==.【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知识,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五、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AB =10,AC =6,BC =8,将△ABC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AD 是折痕,则△BDE 的周长为()A .6B .8C .12D .14【解析】在Rt △ABC 中,∵AC =6,BC =8,∠C =90°,∴AB ==10,由翻折的性质可知:AE =AC =6,CD =DE ,∴BE =4,∴△BDE 的周长=DE +BD +BE =CD +BD +E =BC +BE =8+4=12.故选:C .2.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90ABC ∠=︒)沿EF 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的中点1A 处,6BC =,那么线段AE 的长度为()A .5B .4C .4.25D .154【解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A 1E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6,∴AB=6,∵A 1为BC 的中点,∴A 1B=3,设AE=A 1E=x ,则BE=6-x ,在Rt △A 1BE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32+(6-x )2=x 2,解得x=154,故选:D .3.如图,矩形ABCD ,AB =3,BC =4,点E 是AD 上一点,连接BE ,将△ABE 沿BE 折叠,点A 恰好落在BD 上的点G 处,则AE 的长为()A .2B .52C .32D .3【解析】在Rt △ABD 中,AB=3,AD=BC=4,∴BD=5由折叠得,∠BGE=∠A=90°,BG=AB=3,EG=AE ,∴DG=BD-BG=2,DE=AD-AE=4-AE ,在Rt △DEG 中,EG 2+DG 2=DE 2,∴AE 2+4=(4-AE )2,∴AE=32.故选:C .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B =90°,∠C =60°,BC =CD =8,将四边形ABCD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折痕为EF ,则BE 的长为()A .1B .2CD .2【解析】作DG ⊥BC ,连接AE ,在Rt △CDG ,∠DCG=60°,得出CG=4,∴DG=4AB=,设BE=x ,则CE=8-x ,根据折叠得AE=CE=8-x ,在Rt △ABE 中,AE 2=AB 2+BE 2,即(8-x)2)2+x 2解得x=1,故选A.5.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6AC cm =,8BC cm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A.2cm B.3cm C.4cm D.5cm【解析】在RT△ABC中,∵AC=6,BC=8,∴AB=10,△ADE是由△ACD翻折,∴AC=AE=6,EB=AB−AE=10−6=4,设CD=DE=x,在RT△DEB中,∵DE2+EB2=DB2,∴x2+42=(8−x)2∴x=3,∴CD=3.故选:B.6.如图,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顶点C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C′上.若AB=6,BC =9,则BF的长为()A.4B.C.4.5D.5【解析】∵点C′是AB边的中点,AB=6,∴BC′=3,由图形折叠特性知,C′F=CF=BC﹣BF=9﹣BF,在Rt△C′BF中,BF2+BC′2=C′F2,∴BF2+9=(9﹣BF)2,解得,BF=4,故选:A.二、填空题7.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5,BC =6,P 为AD 上一动点,把△ABP 沿BP 翻折,使点A 落在点F 处,连接CF ,若BF =CF ,则AP 的长为_____.【答案】53【分析】过点F 作EN ∥DC 交BC 于点N ,交AD 于点E ,设AP =x ,则PF =x ,得出(3﹣x )2+12=x 2,解方程即可得解.【详解】解:过点F 作EN ∥DC 交BC 于点N ,交AD 于点E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 =∠D =∠DCB =90°,∴FN ⊥BC ,FE ⊥AD ,∵BF =CF ,BC =6,∴CN =BN =3,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B =BF =5,AP =PF ,∴4FN ==,∴EF =EN ﹣FN =5﹣4=1,设AP =x ,则PF =x ,∵PE 2+EF 2=PF 2,∴(3﹣x )2+12=x 2,解得,53x =,故答案为:5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变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折叠变换的性质、勾股定理是关键.8.如图,三角形纸片ABC 中,∠ACB =90 ,BC =6,AB =10.在AC 边上取一点E ,以BE 为折痕,使AB 的一部分与BC 重合,A 与BC 延长线上的点D 重合,则CE 的长为________.【答案】3【分析】根据折叠得,BD=AB=10,EA=ED,求出CD=4,在直角三角形CDE中,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ACB=90 ,BC=6,AB=10∴8=由折叠得,BD=AB=10,EA=ED,设CE=x,则EA=ED=8−x,在Rt△DCE中,CD=10−6=4,由勾股定理得,x2+42=(8−x)2,解得,x=3故填:3.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BC,点E在射线BC上运动,AD=AB=1,则△ADE的周长最小值为______.【答案】1+【分析】作D点关于BC的对称点D’,连接AD’与BC的交点即为E点,此时△ADE的周长为AD+AE+DE=AD+AD’,故可求解.【详解】作D点关于BC的对称点D’,连接AD’与BC的交点即为E点,此时△ADE的周长最小,即△ADE的周长AD+AE+DE=AD+AD’,∵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BC,AD=AB=1∴四边形ABFD为正方形,∴AD+AD’=1+1+1+.10.如图,矩形ABCD中,AB=1,BC=2,点E是BC边上一点,连接AE,把∠B沿AE 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BE的长为___________.【答案】12-或1.【分析】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①当点B′落在矩形内部时,如答图1所示.连结AC,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据折叠的性质得∠AB′E=∠B=90°,而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只能得到∠EB′C=90°,所以点A、B′、C共线,即∠B沿AE折叠,使点B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B′处,则EB=EB′,AB=AB′=1,可计算出-1,设BE=x,则EB′=x,CE=2-x,然后在Rt△CEB′中运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x.②当点B′落在AD边上时,如答图2所示.此时ABEB′为正方形.【详解】解: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①当点B′落在矩形内部时,如图1所示.连结AC,在Rt△ABC中,AB=1,BC=2,∴=∵∠B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AB′E=∠B=90°,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只能得到∠EB′C=90°,∴点A、B′、C共线,即∠B沿AE折叠,使点B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B′处,∴EB=EB′,AB=AB′=1,∴CB′=1-,设BE=x,则EB′=x,CE=2-x,在Rt△CEB′中,∵EB′2+CB′2=CE2,∴x2+1-)2=(2-x)2,解得x=51 2-,∴BE=1 2;②当点B′落在AD边上时,如图2所示.此时ABEB′为正方形,∴BE=AB=1.故答案为:12-或1.11.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点D是BC边上的点,AB=18,将△ABC沿直线AD翻折,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若点P是直线AD上的动点,则BP+EP的最小值是____.【答案】9【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点C、E关于AD对称,再根据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BC与AD的交点D即为使PB+PE的最小值的点P的位置,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AC=60°,再求出∠CAD=30°,然后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详解】∵将△ACD沿直线AD翻折,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点C、E关于AD对称,∴点D即为使PB+PE的最小值的点P的位置,PB+PE=BC,∵∠C=90°,∠BAC=30°,∴BC=12AB,∴BC=9.∴PB+PE的最小值为9.故答案为9.12.如图,在Rt△ABC中,∠C=90°,AC=6,∠A=60°,点F在边AC上,并且CF=2,点E为边BC上的动点,将△CEF沿直线EF翻折,点C落在点P处,则点P到边AB距离的最小值是_________.【答案】.【分析】延长FP交AB于M,当FP⊥AB时,点P到AB的距离最小.运用勾股定理求解.【详解】解:如图,延长FP交AB于M,当FP⊥AB时,点P到AB的距离最小.∵AC=6,CF=2,∴AF=AC-CF=4,∵∠A=60°,∠AMF=90°,∴∠AFM=30°,∴AM=12AF=2,∴,∵FP=FC=2,∴-2,∴点P到边AB距离的最小值是-2.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等,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出点P 的位置.12.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 ,使B 点落在A D 上一点E 处,折痕FG 的两端点分别在AB BC 、上(含端点),且6,10AB BC ==.则AE 的最大值是_____,最小值是_______.【答案】6;2.【分析】点G 在AB 边上,点F 在BC 边上.分别利用当点F 与点C 重合时,以及当点G 与点A 重合时,求出AE 的极值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设AE 的长度为,x 当点F 与点C 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10,EC BC ==在Rt CDE ∆中,222,CE CD ED =+即()22210106AE =-+,解得2,AE =即2,x =如图,当点G 与点A 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6,AE AB ==即6x =;所以AE 的最大值是6,最小值为2.故答案是:6,2.三、解答题1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8,BC=10,E 为CD 边上一点,将△ADE 沿AE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1)求BF 的长;(2)求CE的长.【答案】(1)BF长为6;(2)CE长为3,详细过程见解析.【分析】(1)由矩形的性质及翻折可知,∠B=90°,AF=AD=10,且AB=8,在Rt△ABF中,可由勾股定理求出BF的长;(2)设CE=x,根据翻折可知,EF=DE=8-x,由(1)可知BF=6,则CF=4,在Rt△CEF中,可由勾股定理求出CE的长.【详解】解:(1)∵四边形ABCD为矩形,∴∠B=90°,且AD=BC=10,又∵ AFE是由 ADE沿AE翻折得到的,∴AF=AD=10,又∵AB=8,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故BF的长为6.(2)设CE=x,∵四边形ABCD为矩形,∴CD=AB=8,∠C=90°,DE=CD-CE=8-x,又∵△AFE是由△ADE沿AE翻折得到的,∴FE=DE=8-x,由(1)知:BF=6,故CF=BC-BF=10-6=4,CF+CE=EF,在Rt△CEF中,由勾股定理得:2224+x=(8-x),解得:x=3,∴222故CE的长为3.14.如图,在△ABC中,∠C=90°,把△ABC沿直线DE折叠,使△ADE与△BDE重合.(1)若∠A=35°,则∠CBD的度数为________;(2)若AC=8,BC=6,求AD的长;(3)当AB=m(m>0),△ABC的面积为m+1时,求△BCD的周长.(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CBD=20°;(2)AD=164;(3)△BCD 的周长为m+2【分析】(1)根据折叠可得∠1=∠A=35°,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ABC=55°,进而得到∠CBD=20°;(2)根据折叠可得AD=DB ,设CD=x ,则AD=BD=8-x ,再在Rt △CDB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x 2+62=(8-x )2,再解方程可得x 的值,进而得到AD 的长;(3)根据三角形ACB 的面积可得112AC CB m =+ ,进而得到AC•BC=2m+2,再在Rt △CAB 中,CA 2+CB 2=BA 2,再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可得CA+CB 的长,进而得到△BCD 的周长.【详解】(1)∵把△ABC 沿直线DE 折叠,使△ADE 与△BDE 重合,∴∠1=∠A=35°,∵∠C=90°,∴∠ABC=180°-90°-35°=55°,∴∠2=55°-35°=20°,即∠CBD=20°;(2)∵把△ABC 沿直线DE 折叠,使△ADE 与△BDE 重合,∴AD=DB ,设CD=x ,则AD=BD=8-x ,在Rt △CDB 中,CD 2+CB 2=BD 2,x 2+62=(8-x )2,解得:x=74,AD=8-74=164;(3)∵△ABC的面积为m+1,∴12AC•BC=m+1,∴AC•BC=2m+2,∵在Rt△CAB中,CA2+CB2=BA2,∴CA2+CB2+2AC•BC=BA2+2AC•BC,∴(CA+BC)2=m2+4m+4=(m+2)2,∴CA+CB=m+2,∵AD=DB,∴CD+DB+BC=m+2.即△BCD的周长为m+2.15.如图,长方形ABCD中,AB=8,BC=10,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1)求CE的长;(2)在(1)的条件下,BC边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A+PE值最小?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3;(2.【分析】(1)先判断出AF=AD=8,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6,最后在Rt△ECF,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先作出点E关于BC的对称点E,进而求出DE',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长方形ABCD中,AB=8,BC=10,∴∠B=∠BCD=90°,CD=AB=8,AD=BC=10,由折叠知,EF=DE,AF=AD=8,在Rt△AB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F6,∴CF=BC﹣BF=4,设CE=x,则EF=DE=CD﹣CE=8﹣x,在Rt△EC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F2+CE2=EF2,∴16+x2=(8﹣x)2,∴x=3,∴CE=3;(2)如图,延长EC 至E '使CE '=CE =3,连接AE '交BC 于P ,此时,PA +PE 最小,最小值为AE ',∵CD =8,∴DE '=CD +CE '=8+3=11,在Rt △A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E '.16.如图,在矩形ABCD 中,2,AB AD m ==,动点P 从点D 出发,沿射线DA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 方向运动,连接CP ,把PDC △沿PC 翻折,得到PEC V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若3m =,当P E 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t 的值;(2)若点E 到直线BC 的距离等于1,求t 的值;(3)若AE 的最小值为1,直接写出m 的值.【答案】(1)t=3(2)t=;(3)m=【分析】(1)如图1中,设PD=t .则PA=3-t .首先证明BP=BC=6,在Rt △ABP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2)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决问题;(3)当点A,点E ,点C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AE 最短,利用勾股定理求值即可.【详解】解:(1)如图1中,设PD=t .则PA=3-t∵P 、B 、E 共线,∴∠BPC=∠DPC ,∵AD ∥BC ,∴∠DPC=∠PCB ,∴∠BPC=∠PCB ,∴BP=BC=3,在Rt △ABP 中,∵AB 2+AP 2=BP 2,∴22+(3-t )2=32,∴t=3(舍去)或∴当t=3P E B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2)过点E 作MN ⊥BC ,交AD 于点M∵四边形ABCD 是矩形,MN ⊥BC∴MN ⊥AD∵点E 到直线BC 的距离等于1∴EN=1∵MN=AB=2,EC=CD=2,∴EN=MN-EN=2-1=1∴在Rt △ENC 中,∴MD=∵由题意得:-t,ME=MN-EN=2-1=1,EP=PD=t∴在Rt △MPE 中,222=ME MP PE +即:)2221=t +,解得:(3)如图,当点A,点E ,点C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AE 最短.由题意得:AE=1,EC=CD=AB=2∴在Rt△ABC中,BC=∴.【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学会构造图形思考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压轴题.。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的折叠问题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的折叠问题解题思路折叠问题中的背景图形通常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灵活运用轴对称和背景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典型例题:例题1、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B=10,AC=8,E、F 分别为 AB、BC 上的点,沿线段 EF 将∠B 折叠,使点 B 恰好落在AC 上的点 D 处,试问当△ADE 恰好为直角三角形时,此时 BE 的长度为多少?解题思路:△ADE 为直角三角形分两种情况:①∠ADE = 90°,②∠AED = 90°,此题需要分类讨论,结合三角形的相似、折叠的性质,来求折叠中线段的长度,关键是能画出折叠后的图形。
解答过程:当∠ADE = 90°时,如下图所示:证明:先来证明四边形 DEBF 为棱形:∵在 Rt△ABC 中,∠ACB=90°,∠ADE = 90°,∴ DE∥BC ,∴∠DEF = ∠EFB ,又∵沿线段 EF 将∠B 折叠,∴ DE = BE ,DF = BF ,∠DFE = ∠BFE ,∴∠DEF = ∠DFE ,DE = DF = BF ,∴四边形 DEBF 为棱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棱形)。
再来证明Rt△ADE ∽Rt△ACB (相似三角形判断图形中的“A”字型)∵在三角形 ACB 中,DE∥BC ,∴ Rt△ADE ∽ Rt△ACB ,设棱形 DEBF 的边长为 x , 则有 DE = x , AE = 10 - x ,在 Rt△ACB 中,AB = 10 , AC = 8 ,由勾股定理得:BC = 6 。
∴ DE : BC = AE : AB , 即 x : 6 = (10-x) : 10 ,解得 x = 15/4 ,∴ BE = 15/4 ;当∠AED = 90°时,如下图所示:易证 Rt△AED ∽ Rt△ACB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 DE = BE ,设 DE = BE = x ,则 AE = 10 - x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 : BC = AE : AC , 即 x : 6 = ( 10 -x ) : 8 ,解得 x = 30/7,∴ BE = 30/7 。
2016年中考专题:折叠问题
2016年中考专题:折叠问题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的变化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5.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
折叠问题数学思想:(1)思考问题的逆向(反方向),(2)从一般问题的特例人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3)把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解决过的基本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4)归纳与分类的思想(把折纸中发现的诸多关系归纳出来,并进行分类);(5)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思想.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方法。
折叠问题主要有以下题型:题型1:动手问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题型2:证明问题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题型3:探索性问题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论。
典型例题一.折叠后求度数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0B.750C.900D.950练习1.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A.50°B.55°C.60°D.65°2.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ED 与BC 的交点为G ,D 、C 分别在M 、N 的位置上,若∠EFG =55°,则∠1=_______°,∠2=_______°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 ,其中∠BAC = 度。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 ,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度.BC 、BD 是折痕,所以有∠ABC=∠GBC ,∠EBD=∠HBD 则∠CBD=90°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沿BC 折叠,顶点落在点A ’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 垂直平分AA ’,即AF=AA ’,又DE ∥BC ,得到△ABC ∽△ADE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 的面积=24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BD=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A ’DG ,由A ’D=AD=3,AG ’=AG ,则A ’B=5–3=2,在Rt △A ’BG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以求出AG 的值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ABE=∠CBE ,∠EBF=∠CBF ,据此即可求出∠FBC 的度数,又知道∠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可求出∠DFB=°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点C 与点E 关于直线BD 对称,∴∠1=∠2 ∵AD ∥BC ,∴∠1=∠3 ∴∠2=∠3 ∴FB=FDGA'CABD设FD=x,则FB=x,FA=8–x在Rt△BAF中,BA2+AF2=BF2∴62+(8-x)2=x2解得x=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FBD=FD×AB=××6=cm2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度;△EFG的形状三角形.∵四边形CDFE与四边形C’D’FE关于直线EF对称∴∠2=∠3=64°∴∠4=180°-2×64°=52°∵AD∥BC∴∠1=∠4=52°∠2=∠5又∵∠2=∠3∴∠3=∠5∴GE=GF∴△EFG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如图①);延CG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B′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如图③);沿GH折叠,使点C 落在DH上的点C′处,(如图④);沿GC′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GH(如图?⑥).(1)求图?②中∠BCB′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由对称的性质可知:B’C=BC,然后在Rt△B′FC中,求得cos∠B’CF=,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即可求得∠BCB’=60°;(2)首先根据题意得:GC平分∠BCB’,即可求得∠GCC’=60°,然后由对称的性质知:GH是线段CC’的对称轴,可得GC’=GC,即可得△GCC’是正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四边形BCFE与四边形B′C′FE关于直线EF对称,则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等于正方形ABCD的周长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沿着折痕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中点G处,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设AE=x,则BE=GE=4-x,在Rt△AEG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E2+AG2=GE2即:x2+4=(4-x)2解得x=,BE=EG=4–=∵∠1+∠2=90°,∠2+∠3=90°∴∠1=∠3又∵∠A=∠D=90°∴△AEG∽△DGP∴=,则=,解得GP=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α=∠1,∠2=∠1∴∠α=∠2∴2∠α+∠ABE=180°,即2∠α+30°=180°,解得∠α=75°.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作CD⊥AB,∵CE∥AB,∴∠1=∠2,根据翻折不变性,∠1=∠BCA,故∠2=∠BCA.∴AB=AC.又∵∠CAB=45°,∴在Rt△ADC中,AC=,AB=S△ABC=AB×CD=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的长是如图,作QH⊥PA,垂足为H,则QH=2cm,由平行线的性质,得∠DPA=∠PAQ=60°由折叠的性质,得∠DPA=∠PAQ,∴∠APQ=60°,又∵∠PAQ=∠APQ=60°,∴△APQ为等边三角形,在Rt△PQH中,sin∠HPQ=∴=,则PQ=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AD∥BC,∴∠DEF=∠EFB=20°,在图b中,GE=GF,∠GFC=180°-2∠EFG=140°,在图c中∠CFE=∠GFC-∠EFG=120°,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GFC=140°,图c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cm的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称轴EF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与CD间的距离为60cm,则原纸片的宽AB是()设AB=xcm.右图中,AF=CE=35,EF=x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E=CF=35-x(cm).则有2(35-x)+x=60,x=10.16.一根30cm、宽3cm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的长将折叠这条展开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两个梯形的上底等于纸条宽,即3cm,下底等于纸条宽的2倍,即6cm,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为纸条宽的2倍,即6cm,故超出点P的长度为(30-15)÷2=,三、三角形中的折叠BD而∠BEG=45°+∠α因为∠AEB+∠BEG+∠DEG=180°所以45°+2(45°+∠α)=180°∠α=°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