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提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来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规律,最后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背景;规律;趋势一、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及演变过程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自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
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必然出现的背景,战略管理也不例外。
战略管理理论出现的背景及演变过程如下:1.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商品经济市场化倾向和市场经济竞争态势日趋突出,企业环境由相对稳定型向相对激变型转化,这使得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很大威胁。
同行业的同类商品的同质化市场竞争和不同行业而作用相近的替代品市场竞争均呈现悪性化走向。
从而使人们日益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
这样,如何捕捉环境对自己的供需变化,如何使自己更好更自觉地适应环境,就成了企业管理的一项新使命。
而当时的企业管理理论基本上是针对相对稳定的环境建立起来的,属于经营性质,这就使战略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空白而急待建立。
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2.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事无巨细都要由老板亲自抓、亲自过问、亲自定夺的状况越来越适应不了企业发展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公司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和经理层分工的局面。
这样,董事长和董事会干什么,如何干就成了理论必须回答实践需要的重大问题,也算是当时的一个理论悬念。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趋势研究
3、敏捷战略与动态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和组织需要具备敏捷的响应能力和动态能力 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敏捷战略强调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应具备快速 响应、灵活调整和持续改进的能力。而动态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应具备动态整 合、重构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这些理论对于企业的战略管 理有以下启示:
2、战略管理理论的实际效果和 影响因素
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 析,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同时, 通过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调整,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战略目 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实际应用中,战略管理理论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环境变化、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等。
2、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 究方法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研 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掘更为普 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时,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心 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战略管理理论。此 外,将有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实践者共同参与到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来, 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和 瓶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管理理论正朝着更为复杂、精 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战略管理提供了更多新 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当前战略管理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 实际情况、提高战略制定的可操作性和如何将理论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等。
感谢观看
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 未来展望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资源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首次出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第一次浪潮:战略管理的起源和兴起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安索夫、安德鲁斯和钱德勒。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SWOT分析、竞争优势、多元化战略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效率和外部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以及实施这些计划的有效措施来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次浪潮:战略管理的反思和创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普拉哈拉德、波特、亨利·明茨伯格等。
他们对第一次浪潮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分析和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战略实施等。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开始企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在这些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企业开始意识到,要获得长期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竞争地位,还需要考虑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的集成和升华进入21世纪,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巴尼、戴维·贝赞可和克里斯·祖克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企业能力、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和战略转型等。
这些理论观点将战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了企业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的成功。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更加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和互动。
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积极塑造和影响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 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 理; 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 复的动态管理过程。它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 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 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过程。是与环境互动的一种持 是与环境互动的一种持 续的管理活动。 续的管理活动。
(4)战略管理过程 )
使命确定 战略分析 建立 企业 哲学 外部 环境 分析 战略制定与选择 制定 战略 目标 拟定 战略 方案 战略 评价 与选 择 战略实施与控制 资源 设计 规划 确定 组织 与配 领导 结构 置
战略 控制
确立 企业 宗旨
内部 条件 分析 反馈
反馈
反馈
反馈
战略管理过程
2.2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1970年,Thune(桑恩)等人研究了战略管理与经济 效益的关系,历时7年对6个行业的36家(18对)企 业运用战略管理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有正式的战 略规划的企业在投资收益率、股权资本收益率等财务 指标上都明显好于没有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同时还 发现,企业在采用正式战略规划以后,比没有正式战 略规划之前的年代的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982年,Robinson(罗宾逊)经过对101家小企业三 年的研究,指出,有战略管理的小型企业比没有战略 管理的在经济效益上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2.1 什么是战略管理
“战略”来源于战争: 战略”来源于战争:
中国古代: 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 三十六计》 西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 西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利德尔哈特《战略论》等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 论持久战》
战略管理的历程
一、早期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战略起源于军事领域,战略“Strategy”一词由希腊语“Strategos”演化而来,“Strategos”是指将军指挥军队的才能,或更一般地表示战略家、能人、战略眼光或超常能力。
19世纪末,军事战略理论在西方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和东方先贤不谋而合。
英国战略理论家哈特(L.Hart)认为:“最完美的战略是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这和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遥相呼应;同时,哈特还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使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成为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的重要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C.Barnard),将战略理论从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运用“战略因素”构想分析企业组织的决策机制。
巴纳德强调企业组织决策必须考虑战略因素,强调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组织与环境相匹配(match)的思想,成为现代战略分析的基础。
二、近代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美国学者钱德勒,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在此基础上,战略的研究形成了“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他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过程,由此企业战略可分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阶段。
安德鲁斯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制定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计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安索夫(H.Igor Ansoff)教授,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将战略的要素扩大为八个方面:即外部环境、战略预算、战略动力、管理能力、权力、权力结构、战略领导和战略行为。
三、当代竞争战略理论(一)1980年代竞争战略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Porter)教授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旨在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介绍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企业战略问题,如企业竞争失败、市场份额下降等。
他们开始研究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企业战略的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审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战略。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理论逐渐演变出多个流派,包括定位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能力理论等。
这些流派都强调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定位理论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
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企业应该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技术、品牌、渠道等,并通过这些资源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应该关注自身的核心能力,并不断加强这些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人员。
例如,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战略实施来监督和评估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而基层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此外,战略管理理论还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研发等。
在这些领域中,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战略,如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战略等,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业务发展需求。
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全局性的发展规划,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第二讲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
代表人物:肯尼斯.安德鲁斯(哈佛)
弗雷德.钱德勒(麻省理工)
(1)设计学派代表了有关战略形成过程的最有影响力
的观点 ,设计战略制定的模型以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 境的匹配(establishm)
“经济战略就是在企业所处环境中能够决定其地位的 机遇与限定条件之间的匹配”
(2)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分为战略制定、战略评估、 战略实施几个部分。
(二)计划学派
1、起源与观点
与设计学派同一时期 代表人物: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年 基本特征:规范化 基本观点: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
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一步骤都应 采用分析技术进行分析。
(二)计划学派
2、战略规划基本模式
目标确定阶段;外部审查阶段;内部审查阶段;战略 评价阶段;战略运用阶段
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同时又使经营目 标、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自 我革新并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而构建与贯 彻有效的企业愿景(Company’s Vision)则是 成功的关键。
(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具体来说,该理论的要点如下: 1、一个好的公司愿景应包括两个部分:核心信仰(Core
Ideology) 与未来显像( Envisionde Future) 。 前者包括核心价值(Core Value) 和核心使命(Core
Purpose) ,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存在的原 因,是企业长久不变的东西; 后者包括要10 到30 年努力来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 (Big ,Hairy ,Audacious Goals ,记作BHAG) 和对它的 鲜活描述(Vivid Descriptions) ,它们是企业期望去变 成、创造、并需要重大改变和进步才能获取的东西,其 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
战略管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战略管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摘要战略管理是组织实现长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战略管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传统管理理论到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阐述了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要素和方法,分析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贡献,最后展望未来战略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管理理论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传统管理理论主要注重组织内部的运作和效率,强调规章制度、层级管理和标准化流程。
这些理论为战略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制定长期发展策略方面存在局限性。
二、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兴起1. 环境识别和战略制定现代战略管理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注重战略的长期性和综合性。
环境分析、资源评估、SWOT分析等工具逐渐成为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
2. 竞争优势和差异化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现代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差异化或成本领先来取得竞争优势。
3. 战略执行和绩效评估除了战略制定,现代战略管理强调战略执行的重要性,注重绩效评估和战略调整。
平衡计分卡等管理工具被广泛运用。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贡献1. 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内部资源和能力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重点在于资源的持久性和不可模仿性。
2.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制度和文化对战略执行和绩效评估的影响,强调组织结构和流程的重要性。
3. 走向全球的战略管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国际化纳入战略管理范畴,国际战略管理逐渐崭露头角。
四、未来战略管理发展趋势1. 数字化战略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战略管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战略管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未来战略管理需要更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3. 跨界合作与创新未来的战略管理将越来越强调跨界合作和创新,通过合作共赢和开放创新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和实践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和实践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既涵盖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也包括了企业日常经营的战术策略。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是企业管理思想演进的一个缩影。
一、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战略管理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美国,当时战争的胜利使得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并且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从传统的生产管理,转向了更为战略性的管理,即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中,研究企业的长远战略方向,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胜算。
在这个时期,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受到了美国的理论家们的关注,其中以麦肯锡公司的咨询顾问们代表最为突出。
他们对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剖析,分析了企业的竞争优劣势、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等,帮助企业制定出了更为适应市场环境的战略。
二、发展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理论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一书,该书被认为是战略管理的经典之作,系统地深入探讨了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创造价值和保持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波特还提出了SWOT分析法,即将企业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以帮助企业制定出更为适合自身的战略方案。
战略管理理论也逐渐与其他管理理论相融合,例如企业文化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等,形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三、实践与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始终与企业实践密不可分,而企业的成功实践也不断促进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例如,知名企业家李嘉诚在创办和经营赞比亚电力公司时,就运用了战略管理的思想,从电力行业的整体状况、政策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本地情况的发展战略,最终在电力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不断加速,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市场分析和战略制定,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
第二节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战略管理演进过程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加剧过程中产生的。
企业战略管理演进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即计划与控制阶段、长期计划阶段、战略计划阶段和战略管理阶段。
3、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五、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战略管理理论从发展的先后顺序看,大体上经过了如下三个阶段的演变: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1.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研究环境--战略--结构之间关系的第一位管理学家。
其后,就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学派:“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尽管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各异(有“方法丛林”之称),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2)企业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与适应。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理论至少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该理论缺少对企业将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进行分析与选择,它从现在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导致:一方面,企业所追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能是战略的追随者。
(2)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它只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即:现存的、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来考察企业战略问题。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其演变过程,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变过程发展趋势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
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全局性经营目标,有效地组织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能力,使之适应外部环境条件,指导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总谋略和总方针。
企业发展战略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广为流传,目前是管理学中日益成熟的一个分支。
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再到战略管理三个阶段的发展。
生产管理是与早期简单的卖方市场相对应的,这时期还不存在以竞争战略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生产厂家的不断增多,市场产品越来越丰富,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要考虑的问题由生产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
企业经营管理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重心,营销、生产等企业职能得到了平衡发展。
经营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前奏,但经营管理并不强调竞争,它只是对企业活动中各职能的一种分离和规范。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职能部门独立行事、协调性差的缺点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与企业管理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经济学等到其他学科相比较,产生比较晚。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发阶段:萌发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之前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提供低落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产生的背景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它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冷热变化这个过程来看,人们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
其背景原因主要在于50、6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必须改变了,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
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产品多样化,市场多样化,投资区域多样化等),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7到8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追其缘由,短命的根源在于缺乏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编辑]主要理论观点什么是战略管理呢?战略一词原来是军事术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英语中战略叫“strategy”,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1965年,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中开始使用战略管理一词,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
对于战略管理的看法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试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 、推 动力 量 的假 设
( 一) 环境 变 化是 推 动力 量 企业 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 的一部分 , 其演变始终与企 业管 理 的发展 密不 可分 。企 业管理 经历 了从 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 到 战略 管理 三个 阶段的 发展 。1 8 —1 9 世纪伴 随着 产业革 命 , 欧 洲 产生 了 以亚 当 ・ 斯密 、斯 图亚特 等为 代表 的管 理思想 , 之后 美 国 出现 了 以泰勒 为代表 的科学管理学 派 , 到2 0 世纪初 , 法约尔对 企业 内部 管理活动 进行 了总结 , 提 出管理 的六项基 本活动 , 迈克 尔・ 波特 称其为 战略管理 的第一种 观点 。早 期的企业 管理思想 与简单 的卖方市 场相对应 , 不 存在大规模 的竞争 , 其思 考的重点 在 于组 织内部的管理 活动 , 主要针对 生产 管理 活动 。 随着生 成作坊 及厂 家越 来越 多 , 产 品也逐 渐丰 富 , 进 入 向买 方 市场转 变时期 , 企业 考虑 问题 也 由生产 管理 向经 营管理转 变 , 以市场 中消费者 的需求为 中心 , 营 销 、生产 等得到 平衡 发展 , 但 并不强调竞 争 , 只是对企 业活动 的分离和 规范 , 这个时 期里 巴纳 德 将组织理论首次从管理理论 和战略 中分离 出来 , 提 出组织要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另外 , 唐震 , 张阳认 为身处 战略管理实践 最前沿的 经营 大师对 战 略管理 的发展功不 可没。 由此 , 提 出假 设二 : 企业 自身 战略实践 调适环境 推动 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 三) 物 竞天 择原 理 是最 终推 动 力量 不可否认 , 战略来源于竞 争 , 而竞争 来源于生 物学进化 论法 则。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表 明在生命 的进化过程 中 , 物种竞争是 为了获取 必要的生存资源 , 并使 自身结构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的 环境 , 从而物种具有差异 , 弱者强食 , 最 终保持有 限资源条件 下生 态 的动态 平衡 , 这是一种 自然选择过程 。夏 清华认 为企 业具有生 命特 征 , 物竞天择 同样 存在于商业 竞争 中, 企业为 使 自己比竞 争 者更强大 , 其结构特征和行为模 式会不 断地调整 以适 应竞争 环境 的变化 , 自然选择适应竞争环境 的战略管理理论继 续发挥作 用。 由此 , 提 出假设三 : 物竞 天择 的竞争法则 是战略管理理 论发展 的 推动 力量 。
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这
个时期,许多美国大公司开始面临由日本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
这些日本
企业引入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被称为战略管理,这一管理方式帮助他们
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
于是,美国公司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改变传统的
管理模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
在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概念和模型,如SWOT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等。
这些概念和工具都旨在帮
助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以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
战略管理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推动。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制定战略。
此外,全球化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竞争对手,使得战略管理变
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总之,战略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应对全球竞争和变化的商业环境。
它通过引入新的概念和工具,帮助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领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摘要]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关于企业发展方向,业务组合和跨业务管理,是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的总体战略管理.本文对企业战略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环境学派进行了细致介绍.[ 关键词 ] 企业战略环境战略管理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只要企业能够按照规范化管理运作的模式,从内部加强自己的修炼,不断提升适应竞争环境的能力,那么这种挑战就能顺利转化成为一种更强的生存能力,进而使企业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所谓管理战略原来是军事术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英语中战略叫“strategy”,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一)企业战略管理产生的背景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它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冷热变化这个过程来看,人们对战略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
其背景原因主要在于50、6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必须改变了,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
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产品多样化,市场多样化,投资区域多样化等),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7到8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第一章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战略管理的本质一、战略管理定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二、战略管理的本质(一)、整合性管理理论、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1、管理基础、2、职能管理、战略管理。
)(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
(三)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节战备管理的产生第一阶段:生产管理时代第二阶段:经营管理时代第三阶段:战略管理时代图1-1出发点 中心 手段 目的工厂 产品 推销和促销 通过扩大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a ) 推销观念目标市场 顾客需求 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 (b) 市场营销观念战略管理图1-2第三节 战略管理在西方的发展一. 发展概况60年代学起、70年代形成热潮、80年代回落、90年代重振与发展。
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图1-3第四节.战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一、战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初创时期、推进时期、发展时期二、我国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战备管理——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制胜利器(二)战略管理——延长公司寿命的长青之术(三)战略管理——着眼于未来管理的基本方法1、它帮助你建立一个固定坐标2、它迫近使你向前看3、它能使各级管理人员集中注意主要经营业员所4、它引导经理们按时间表完成任务第二章战略管理的性质与原则第一节企业战略的内涵和特征一、企业战略的内涵(一)、安德鲁斯的定义(二)、魁因的定义(三)安索夫的定义(四)明茨伯格的定义表2-1二、企业战略的特征1、高度的全局性。
2、长期的目的性3、竞争的对抗性4、经营的风险性5、切实可行性第二节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一安索夫的观点:1、产品与市场的范围2、增长向量3、竞争优势4、协调作用二、霍弗和申德尔的观点:1、经营范围2、资源配置3、竞争优势4、协同作用三、伊丹敬之的观点1、产品与市场群(向谁推销什么)2、业务活动领域(自己做些什么工作)图2-13、经营资源群(应具有什么能力)第三节环境——战略——组织一环境的湍流四种测量尺度:●环境和组织“结合的强度”●预测不可能性●新奇性●必要的反应速度二战略模式●稳定型●反应型●先导型●探索型●创造型三组织(为环境服务的组织)组织特性:●组织的开放性(信息视野、活动视野)●能力(最高经营者能力,各部门能力)●文化修养●渴望或目的(满足标准、追求目标标准、最大化标准)●权力结构(专制结构、分权结构、分散结构)●战略领导四结论●环境、战备模式和组织的组合类型●三个要素一致企业效益提高,反之则降低效益。
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战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战略管理的本质一、战略管理定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二、战略管理的本质(一)、整合性管理理论、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1、管理基础、2、职能管理、图1-1出发点中心手段目的工厂产品推销和促销通过扩大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a)推销观念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b) 市场营销观念未来投入投入产出未来产出一.发展概况60年代学起、70年代形成热潮、80年代回落、90年代重振与发展。
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三)战略管理——着眼于未来管理的基本方法1、它帮助你建立一个固定坐标2、它迫近使你向前看3、它能使各级管理人员集中注意主要经营业员所4、它引导经理们按时间表完成任务第二章战略管理的性质与原则第一节企业战略的内涵和特征一、企业战略的内涵(一)、安德鲁斯的定义(二)、魁因的定义(三)安索夫的定义一环境的湍流四种测量尺度:●环境和组织“结合的强度”●预测不可能性●新奇性●必要的反应速度二战略模式●稳定型●反应型●先导型●探索型●创造型三组织(为环境服务的组织)组织特性:●组织的开放性(信息视野、活动视野)●能力(最高经营者能力,各部门能力)●文化修养●渴望或目的(满足标准、追求目标标准、最大化标准)●权力结构(专制结构、分权结构、分散结构)●战略领导四结论2)职能战略的侧重点3、设置企业的战略目标4、制定企业战略5、制定企业政策二、战略实施阶段1、建立战略计划系统、制定中间计划2、编制战略预算3、确定工作程序和工作重点4、进行实施战略所需要的组织调整或创新5、组织实施战略三、战略控制阶段1、确定评价标准2、掌握战略实施进程3、评价实施绩效四、战略修正阶段1.滚动修订2 .近细远粗、以变应变、滚动前行、提高连续性、主动性、适应性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第二节 战略管理者的构成一.董事会(The Board of Directors ) 董事会在战略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程度低高被动、消极地 主动、积极地 四. 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五.战备管理部门六.智囊团表3-4战略管理者的观念第四节.战略领导班子的组建一、组建原则1、慎重选择总经理2、总经理组阁(帕金森定律、武大朗开店)3、能力匹配4、和谐合作5、优化组合二、组建方法1、利用现任班子或改组现任班子2、吸收外人组建全新班子三、经理人员的奖酬激励1、变革评审经理人员业绩的方法某一项得分越高,就说明这个问题应尽快解决或认真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其演变过程,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变过程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
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阶段
企业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全局性经营目标,有效地组织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能力,使之适应外部环境条件,指导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总谋略和总方针。
企业发展战略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广为流传,目前是管理学中日益成熟的一个分支。
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再到战略管理三个阶段的发展。
生产管理是与早期简单的卖方市场相对应的,这时期还不存在以竞争战略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生产厂家的不断增多,市场产品越来越丰富,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要考虑的问题由生产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
企业经营管理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重心,营销、生产等企业职能得到了平衡发展。
经营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前奏,但经营管理并不强调竞争,它只是对企业活动中各职能的一种分离和规范。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职能部门独立行事、协调性差的缺点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与企业管理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经济学等到其他学科相比较,产生比较晚。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发阶段:萌发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之前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提供低落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
当时工业革命开始席郑全世界,西方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在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的背景下,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国发表了《经营者的职能》。
这本书使用了战略概念,提出了企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课题,并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对企业外部产生各种机会的利用能力和企业自身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能力两个方面。
在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这个问题上,巴纳德认为企业领导者的"产生道德创造能力和高水准确性管理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
可以这样说,巴纳德是最早把战略观念引入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学者。
2、形成阶段: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 "二战"后,亚、美、澳洲许多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几乎都面临车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更加国际化这样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逐步形成。
其标志是美国学者钱德勒于1962年发表的《战略与机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考证》,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赔夫发表的《企业战略论》,1965年美国学者安东尼发表的《经营管理系统的基础》等几本书的出版。
70年代,日本企业的产品全面进入欧美市场,日本企业的成功被公认为是重视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以及战略管理所致。
这一发现给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极大的推动,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
3、深化阶段:8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西欧、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都继美国之后登上了经济舞台,这种状况促使企业战略管理有研究出现了新的内容:(1)强调企业家要做战略思考,运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2)系统研究方法与经济分析相结合。
(3)提倡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虽然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要对理论的演进作精确的分期或阶段划分却不容易,因为理论的探讨有其连续性和反复性,对同一问题的探讨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有联系、交叉和重叠。
但理论的发展总是
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和实践产生互动。
因为认历史实践发展有规律性,所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
那么可将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概括为三个阶段: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理论阶段,以环境适应为中心的分析理论阶段,以资源、知识等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理论阶段
进入20世纪60 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的最大变化是由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关税壁垒逐步打破,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尽管并购的失败率将近/$0)。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改进的预测技术进行规划,这就是战略规划学派的兴起。
战略规划理论是以未来可以预测为前提或假设的,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
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
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认为战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
2、以环境适应为中心的分析理论阶段
20世纪70~80 年代,在美国以1973 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企业经济环境变化表现为突发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兼并有增无减,同时面对日本和欧洲的挑战,全球性竞争加剧。
随着环境变化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
这时,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便占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
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
3、以资源、知识等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阶段
进入90 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关键资源能够带给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并指出了评判标准:第一,有价值,资源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即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能力;第二,稀缺性。
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缺的,需求量很大
而供应很少;第三,不可模仿性;第四,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找到替代物。
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有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的渠道: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1996年,Grant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企业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1、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2、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
3、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4、形成“企业生态系统”:对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
并且在一个系统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争取作为整个群体的领导。
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
使优势潜能充分发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5、形成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以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贾永轩:企业战略十论[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思危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3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