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九年级下册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个“异”字统领上片,写出了边塞的特有风光,化用“雁飞回雁峰”的典故,极言塞外天气极寒。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的手法,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但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比孙权,表现了词人的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化用“遣冯唐”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情感。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化用“天狼星”的典故,(比喻,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将敌人比作天狼星,)表现了词人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化用“晋王恺有良牛”的典故,并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声音,写出了军旅生活的激越雄壮,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用典,化用白居易的诗,表现了词人革命道路上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
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比,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极不合理。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以春景写冬景,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辛。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视觉描写,一红一白,相互映衬,色彩鲜明,表现了边塞战士不屈的斗志。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留白的手法,含蓄委婉,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怅惘之情。
1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典,借用曹操的话,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四首译文、背景、主旨、练习题及答案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背景:《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2分)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分)1、【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分)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2分)龟虽寿曹操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完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学生用)
一、阅读《诗经· 蒹葭》,达成( 1)—( 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旺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有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3)意中人的踪影飘忽不定,你由此感觉到诗歌创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请简要剖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率《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 本诗用来形容漂亮和善的姑娘的成语是。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类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关雎》大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足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频频朗诵,并领会其作用。
6、本诗环绕一个求字,写一个。
7、诗中想念情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经过频频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仔细珍爱的短语是:。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绘感情波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有关链接,简析《关雎》的境界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办感人民如何的思想感情?( 2 分)13.诗中有很多句式同样相像的重章叠句,这类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 分)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下期末专项复习(九) 古诗词鉴赏(含对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秋江送别二首(其一)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甲】诗第一句的“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意境 开阔。 B. 【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 C. 【甲】【乙】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 【乙】诗前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表现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 [解析] C项,【甲】【乙】两诗都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甲】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 生活,为下文写诗人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做铺垫。 B. 【甲】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 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C. 【乙】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黑”与“明”相互映衬,点明 云厚雨足之态。 D. 【乙】诗尾联实写了诗人第二天一大早看到锦官城到处都是花儿被雨 摧残后败落的景象。
(2)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欣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欣赏
本文档旨在提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有关古代诗歌欣赏的相关信息。
概述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介绍了古代诗歌欣赏。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同学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语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研究目标
在研究古代诗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3.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古代诗歌代表作品;
4. 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
研究内容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诗歌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2. 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3. 古代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4. 选读和欣赏一些著名的古代诗人的作品。
研究方法与策略
在研究古代诗歌欣赏时,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与策略:
1. 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传达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主
题和意境;
3. 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4. 培养敏感的语感,感受古代诗歌所传递的美和情感;
5. 多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欣赏,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体会古代诗人们的心境和意境,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欣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关雎》赏析题整理1.体会“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中连用两个“悠”字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连用两个“悠”字、把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XXX 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参差荇菜……辗转反侧”这几句写了什么?答:写男子日夜相思这位采着姑娘,一刻也不能忘怀她在水边劳动时的防驼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难眠的程度。
4.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围绕一个“求”字展开,表达了男子对爱情(美好女子)的执着追求。
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友”这里是“亲近”的意思,即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体现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
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按照爱慕→思念→愿景的头绪行文,写出了一个夫君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7.联合语境,说说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一个“流”字形来地写出了少女顺着水的流向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忙碌情景与体态的婀娜优美,极具动态美和青春活力。
8.《关雎》大量采用重章叠句来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感化。
《关雎》中关关(叠字)描述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展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强人眠的情状。
感化: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9.XXX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联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赏析】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 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 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 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 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
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 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 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考点《关雎》诗文鉴赏及考点
《关雎》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关雎》,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吧!二、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着重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三、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注释《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思服:思念。
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五、诗意雎鸠鸟不停地鸣叫,立在那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是小伙子好的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日日夜夜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牵挂在心头。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亲近。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引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致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文鉴赏及考点【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赏析诗歌写景的名句。
3.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方法,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注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孟浩然集校注》卷三。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涵,包含。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
济,渡。
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五、诗意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
六、赏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赏析:“平”——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
“涵”“混”——呈现了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赏析:“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0卜算子咏梅(宋陆游)-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0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卜算子·咏梅》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在词的上阕中,作者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下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主题】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写法】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考点】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诗词赏析汇总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诗词赏析汇总部编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诗词赏析汇总八年级上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了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主题】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写法】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2蒹葭-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心爱的人却使他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
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飞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风停了,天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天色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赏析】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考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
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描写洞庭湖全景。
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描写湖水声势,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下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要点汇编关于作者与作品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孟浩然(689 —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广为古今传诵。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 ,即苏轼父子三人。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作近万首,是我国历史上丰产的诗人。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名句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提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经典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主旨归纳】《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3卖炭翁(唐白居易)-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3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
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使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使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赏析】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
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主题】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使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 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1.连用两个“悠”字的表达效果体现了作者对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相思之苦的淋漓表达。
2.本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参差荇菜……辗转反侧”这几句写了男子对采着姑娘的思念,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难眠的程度。
4.整首诗围绕一个“求”字展开,表达了男子对爱情(美好女子)的执着追求。
5.“友”这里是“亲近”的意思,即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6.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按照爱慕→思念→愿景的脉络行文,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7.一个“流”字形来地写出了少女顺着水的流向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忙碌情景与体态的婀娜优美,极具动态美和青春活力。
8.《关雎》中叠字、叠韵等重章叠句手法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9.XXX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本诗男女言情之作,表现出美好、喜悦而不低俗,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10.本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了比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11.错误选项是B,正确的是A。
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故事情节?请简要叙述。
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因为父亲的命令而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男子,但她心中仍然深爱着自己的前夫,一直在思念他。
最终,在前夫的劝说下,她决定不再忍受痛苦,离开了那个不爱的丈夫。
3.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女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凄凄惨惨戚戚”、“悠悠我心”、“彼何人哉?”等,都表现了女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4.诗中的“子衿”指的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子衿”指的是女子的衣领。
它象征着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也代表着女子的忠贞和坚守。
5.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主题是爱情和婚姻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
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1、关于《诗经》: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抒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诗意理解:2、《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首。
①、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②、内容一一全诗分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③、艺术表现的独到之处:A、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B、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3、《蒹葭》:出自《诗经•秦风》①、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
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②、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A、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一一追寻“在不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B、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C、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一一“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 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③、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2/7④、人们对《蒹葭》主题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 形象的多重理解。
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 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
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
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在极大的意义。
4、《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相同点:A、《关雎》和《兼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A、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C、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D、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挂缠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转转落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喝止不住,回来后靠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着水,屋里床头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地下着。
自从经历安史之乱,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1、相关常识: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现保存约1500首,集为《杜工部集》B、背景: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杜甫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的草堂。
C、古代诗歌分类知识:照古人的诗体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诗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可称之为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有这些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2、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八月秋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满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B、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内容分析:第一段: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
表现出诗人痛惜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
析: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秋风威力。
“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第二段:写村童“趁风打劫”,偷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
表现出诗人的愤懑焦灼和无奈。
析: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起初还表现得较为平静,但面对顽童抱茅,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文中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自叹息”中,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第三段: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诗人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
析:诗人的悲凄愁苦不仅限于这一夜也不仅限于个体的遭遇,而是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是一种忧国忧民之感。
“而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第四段: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析: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一段抒写自己的心愿。
这是从个人生活的苦难中迸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
又以“呜呼”一转,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悲壮感。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作者希望天下寒士能居“广夏”、安居乐业,反映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5、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还如: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