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的演究进展邢森1082810117摘要:白细胞介素32(IL-3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炎症性细胞因子。
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
IL-32在自身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可诱导T细胞凋亡;可通过刺激淋巴细胞、上皮细胞或是体外重组获得IL-32;并且ID32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信号转导。
几年来研究发现,IL-32参与多种疾病过程,其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克罗恩氏病、牛皮癣、类风湿关节炎和Wegener肉芽肿病等疾病。
本文综述了IL-32 的来源,结合蛋白及核酸结构,信号转导及协同作用,重点介绍了IL-32 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关键词:IL-32;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疾病人IL-32 最初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转录物。
2005 年1 月的Immunity 杂志报道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心克隆IL-32 的论文。
Soo-Hyun Kim等人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究IL-18诱导高表达基因,从中发现一个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样基因,并命名为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 32),简称IL-32,Soo-Hyun Kim 等人的工作证明IL-32 为炎症性的细胞因子。
近两年来进一步研究表明,IL-32在炎症和发热方面有重要作用。
IL-32能够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且参与细胞凋亡等过程,在机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
但目前关于IL32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IL-32的生物学特性1 IL-32基因与蛋白目前研究发现,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IL一32α,IL-32β、IL-32γ、IL-32δ、IL-32ε和IL-32ζ。
IL一32α,IL-32β和IL-32δ是从NK细胞分离的3种新型变异体,它们的N一末端都不具有典型的疏水信号肽。
IL-32γ与1992年Dahl等从NK细胞中克隆NK4等同,其信号肽为35aa,成熟蛋白为147aa,有1个tyr硫酸酯化部位,3个N一豆蔻酰化部位,2个PKC 磷酸化部位,3个潜在的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部位和细胞黏附序列RGD。
白细胞介素-6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I n s p e c t i o n/检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定量方法研究进展燕茹,林婧(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江苏南京210049)摘要:细胞介素-6 (IL-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病理和生理活动中发挥着多种作用。
因此需要高 准确度测定丨L-6的水平。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IL-6不同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酶联免疫法、免疫 放射法、电化学免疫法,讨论了 IL-6不同定量方法的特点,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检测方法1弓丨言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是一种炎症因 子,由212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健康人体内一般 小于7 pg/m L,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含量急剧升 高,其含量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
IL-6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 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IL-6有助于 评价糖尿病、心血管病、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患者IL-6的连续监测,有助于评估炎症反应的严重 程度,脓毒症及其预后情况;日本指南推荐将IL-6 用于脓毒症辅助诊断,IL-6可以作为脓毒症的早期 预警指标。
研究发现,2019-n C o V感染的患者血清中IL-6 等炎症细胞因子显著升高。
患者血清中IL-6的含量 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分型及预测疾病严重 程度和患者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法(试 行第七版)》将外周血炎症因子IL-6进行性上升作 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IL-6作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疗效监控和预后判断的诊断指标。
IL-6的准确测定 具有重要意义。
为准确地测定血清中IL-6的含量,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本文对IL-6的定量方法进行 综述。
2丨L-6定量检测方法根据IL-6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的不同,对IL-6的 检测分为:免疫学方法、生物学检测方法。
2.1免疫学方法免疫分析方法的原理为利用特定抗体与抗原发生 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对待测抗体或者抗原进行分析 测定的方法。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
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起着调节免疫反应、细胞信号传导等多种重要功能。
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发现到如今的应用。
一、IL-1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白细胞介素,其中最早被命名的是IL-1。
IL-1系列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
此后,研究人员发现IL-1还能够诱导发热、促进炎症反应等。
这项研究为后续的白细胞介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与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白细胞介素。
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差异,白细胞介素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了编号。
例如,IL-2被鉴定为一种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的介素,而IL-4则被认为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三、白细胞介素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白细胞介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开。
IL-2被应用于癌症治疗中,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此外,IL-1受体拮抗剂(IL-1RA)被用来治疗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其可以抑制IL-1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四、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等领域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白细胞介素类型,并研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总结起来,白细胞介素的发展史见证了人们对免疫系统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免疫反应的认识,而且为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白细胞介素的应用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白细胞介素33(IL-3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 ol Immunol)2020,36( 11)1049•综述• 文章编号:1007 -8738(2020)11 -1049 -06白细胞介素33(IL-33)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韦雪妮,黄吉'张越,陈国梅(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药剂科,江苏太仓215400)[摘要]白细胞介素33(IL-33)在调节胃氧化性萎缩及胃癌增生、化生和进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胃癌患者血清及组织 IL-3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深度、生长转移及TNM分期相关。
IL-33参与胃癌多个信号通路,一方面,直接调节1型辅助T (T h l)细胞型免疫反应,引起有效地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反应。
另一方面,通过其受体肿瘤发生抑制物2(S T2)参与 Th2细胞型免疫反应。
还可与肥大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微环境。
我们对IL-33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发 展的关系、相关信号通路及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阐明IL-33在胃癌中的促癌或抑癌的双重职能作用,以期为胃癌的临床诊 断、预后判断、临床用药和药物治疗耙点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IL-33);胃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综述[中图分类号]R735.2, G353.ll [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胃癌的检测 及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扩宽,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 降,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中国胃癌 发病率仍排在前列,此外,中国胃癌患者的无病生存 率和总生存期比欧洲和美国要低得多〜。
因此,研 究中国胃癌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是迫切需要的。
胃癌可以受到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 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超过20%的人类癌症事件与 慢性炎症有关。
慢性炎症通过持续激活特定环境中 的免疫细胞,导致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最终使得正 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肿瘤微环境及炎症反应与肿 瘤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白细胞介素21及其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0 7 12 ; 士 学 位授 权 点 基金 项 目(o 2 0 0 0 0 2 ) 国 3925)博 N . 0 8 5 40 3 作者简 介: 陈 敏 ( 90 1 8 一) 男 , 徽 固镇 人 , 师 , 士 生研 究 生 , 要从 事 动 物 组 织 与 胚 胎 学研 究 。 *通 讯 作 者 , 安 讲 博 主
Jk a 3和 S a5的 激 活 ; 在 人 的 NKT 细 胞 系 ,L 2 tt 而 I一1
C T 细 胞 所 产 生 的 I 一 1可 能 与 其 他 的细胞 因 D4 L2 子协 同作 用 , 一步 加强 细胞免 疫应 答强 度 。 进
3 2 I 一1对 B细 胞 的调 节 . L 2
致, 随后 P ri — v k等利用 活 化 的人 C T细 ars No a h D3
enbo 分析 表 明 I 一1 r lt L 2 R主 要分 布 于 淋 巴组 织 , 包
括 脾 、 腺 、 巴结 和外 周血 液淋 巴细胞 。流式 细胞 胸 淋
胞构 建 c DNA文 库 , 转染 至幼 仓 鼠 肾细胞 , 过激 并 通
然 I 一 1 由淋 巴细胞 产生 , I 一1 分 布于 免疫 L2 仅 但 I2R 细胞 和非 免疫 细 胞 , 示 I 一1具 有 广 泛 的 生 物 学 提 L2
功能 。近几年 的研 究 表 明 I 一1对 免疫 细胞 的 发 ] L2 育 和功能 发挥 起到 重要 的调节作 用 。
人 I 一 1D L 2 c NA 编码 含 1 2个氨 基 酸残 基 的前体 肽 , 6 成熟 的人 I 一 1 一个 包 含 1 1 氨 基 酸 残基 的多 L2 是 3 个
白细胞介素22的特征及功能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IL-22)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细胞因子,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首先,IL-22是唯一已知的由免疫细胞分泌而主要作用于非免疫性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IL-22是通过与其同源性受体(IL-22R )结合发挥效应,其受体是由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膜中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的IL-10R2和IL-22R1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1]。
其次,与其他细胞因子不同的是,IL-22信号通路是单向信号流,因为其来源于免疫细胞但靶向目标却是非造血细胞。
另外,IL-22的功能是可变的并且依赖于许多特定的条件,包括其部位位置、存在形式、相关细胞因子、浓度以及多价螯合剂等因素[2]。
本文总结了IL-22的来源和目标、其释放的潜在诱因以及表达的调节,同时总结了IL-22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不同的组织环境的影响。
1IL-22的生物学特征1.1IL-22的结构特征IL-22是由Dumoutier 等在处理IL-9的小鼠淋巴瘤细胞中发现[3],它被认为是一个与IL-10细胞因子家族相关的T 细胞诱导因子,最初被命名为T 细胞诱导因子相关的IL-10(IL-TIF )。
IL-22蛋白由179个氨基酸组成,其与小鼠和人类的IL-10家族细胞因子有超过20%的同源性。
人类和小鼠的IL-22蛋白之间有79%的同源性,并且它们的基因都位于与γ干扰素(INF-γ)及IL-26相同的染色体12q15上[4]。
人类的分泌型IL-22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通过单体结合的形式激活其同源受体,不同于IL-10家族其他成员以二聚体结合的经典方式。
而IL-22能够形成较高价的聚合物,如二聚体和四聚体[2,5],这些形式并不发挥功能,只是一种非主动存储形式。
尽管IL-22与其他的IL-10家族细胞因子共享一种受体亚基和相同的信号级联,但IL-22的功能和多效级联效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1.2IL-22的膜结合受体IL-22R 是由IL-22R1和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复合物,其由胞外、跨膜和细胞内信号传导三个区域构成[6]。
白介2研究进展(2)
白细胞介素- 2 的研究进展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 ,IL-2 )是T 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淋巴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不仅可以促进T 、B 淋巴细胞、NK 细胞、单核细胞的分裂增殖,还可以促进其它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的分泌,增强抗原提呈作用,是调节机体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在抗肿瘤、抗毒素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用自白细胞介素-2 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对白细胞介素-2 的结构、分泌、调节、种属特异性、生物学活性、受体等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本文就白细胞介素-2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IL-2 的发现及命名●当时分别称之为“ 淋巴细胞丝裂原因子” ( lymphocyte mitogenicfactor )、“ 致母细胞性因子” ( blastogenic factor )、“ T 细胞激活因子” ( T cell activating factor )。
1976 年, Morgan等发现,将 T 细胞上世纪60 年代,一些学者发现多种来源于植物的外源凝集素(lectin )可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及增殖。
这些外源凝集素如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 ),刀豆蛋白A (Concanavalin A ,Con A )对淋巴细胞起着有丝分裂原的作用。
在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具有可溶性丝裂原因子1◆丝裂原( PHA )刺激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或骨髓细胞之后,该上清可导致上述细胞的体外增殖,作者当时将种上清称为“ 条件培养基” (condition medium ,CM )。
表型分析及功能测定均证实,CM 诱导生长的细胞为正常T 细胞群体。
Gills 和Smith3等利用ConA 刺激的大鼠及小鼠CM 先后在体外建立了小鼠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 )和辅助性T 细胞(helpT cell ,Th )克隆。
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
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分泌性蛋白质,能够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间传递信号,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和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对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介素分子研究的早期,主要是针对它们在免疫细胞间的作用及其产生的调控机制展开的。
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能够增强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并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
其中,IL-1和IL-2作为最早发现的两种白细胞介素,对于免疫的激活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IL-1为例,它由多种细胞产生,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并能够与目标细胞表面的IL-1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
IL-1能够诱导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局部渗出,引起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从而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
此外,IL-1还可以诱导几种细胞因子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6等,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的程度。
另一方面,白细胞介素在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IL-2为代表的细胞因子家族,包括IL-4、IL-6和IL-12等,在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中起到关键作用。
IL-2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IL-2受体结合,激活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的数量。
另外,IL-2还能够促进T细胞的存活,并增强其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除了以上介绍的IL-1和IL-2,白细胞介素家族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成员,如IL-4、IL-6、IL-8、IL-12等,它们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的生物学作用。
IL-4主要由TH2细胞分泌,对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有重要影响,促进抗体的产生。
此外,IL-4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
IL-6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增强炎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IL-6的研究进展
河北北方学院
白细胞介素-6
---与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综
述
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10级临床医学本科七班
金小乐(201051068)孔超敏(201051070)刘海珍(201051078)王亚红(201051067)
2012年5月1日
白细胞介素—6及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elin-6, IL-6)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也是机体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关键因子,它可以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1],在发生炎症、坏死或由于肿瘤细胞抗原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L-6增高等,1997)。由于IL-6所具有的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受到广泛关注, 从发现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结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做了大量研究,根据已有参考文献我们仅就近几年来对IL-6的生物学活性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IL-6与多种疾病都密切相关,其与肿瘤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恶性实体瘤细胞的生长有赖于自分泌IL-6的存在, IL-6通过以下途径促进部分肿瘤的生长: IL-6→IL-6受体→肿瘤细胞; IL-6→VEGF→肿瘤血管形成; IL-6→基因→STAT→肿瘤等。通过干扰其中任一环节,都有可能抑制肿瘤形成,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22]
2.IL-6与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增殖性肿瘤,多个研究已证实IL-6R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白血病的发病过程。Haura等[9]研究发现,血液肿瘤疾病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与肿瘤细胞自分泌有关。Ve—sely等[10]研究表明, IL-6可影响多种AML细胞的生长与分化。Arikan等[11]认为IL-6是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其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凋亡。Duan等[12]观察到IL-6表现出更明确的抗凋亡效应,即细胞在撤去IL-6后大量凋亡。Isomoto等[13]研究证实IL-6通过抑制STAT3信号系统的瀑布效应可下调骨髓细胞白血病-1基因的转录。有研究认为IL-6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升高,病情缓解后则下降[14],这提示血清中IL-6的含量变化可以作为白血病判断疗效、估计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15]
白细胞介素-11免疫调控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 ̄11免疫调控功能㊁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赵猛ꎬ柳雅慧ꎬ任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ꎬ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ꎬ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ꎬ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ꎬ天津300060)㊀㊀摘要:白细胞介素(IL) ̄11是IL ̄6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ꎬ其通过共同的信号转导分子糖蛋白130(gp130)介导下游信号转导ꎮIL ̄11是一种抗炎因子ꎬ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发挥抑制炎症作用ꎮIL ̄11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ꎮIL ̄11在多种恶性疾病中上调表达ꎬ并通过活化JAK/STAT3㊁RAS/ERK㊁PI3K/mTOR等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癌症增殖㊁肿瘤存活及转移的功能ꎮ针对IL ̄11㊁IL ̄11R与gp130等IL ̄11治疗靶点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如JAK/STAT3㊁RAS/ERK及PI3K/mTOR等)的药物可为IL ̄11相关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选择ꎮ㊀㊀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1ꎻ免疫调控ꎻ抗炎作用ꎻ细胞增殖ꎻ细胞迁移ꎻ肿瘤治疗ꎻJAK1/JAK2抑制剂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8.030㊀㊀中图分类号:R7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8 ̄0107 ̄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02026ꎬ81402174)ꎻ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JCZDJC32600ꎬ18JCZDJC32600)ꎮ通信作者:任丽(E ̄mail:lirentmu@163.com)㊀㊀白细胞介素(IL)6家族是一类主要作用于炎症及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家族ꎮ其主要成员包括IL ̄6㊁IL ̄11㊁白细胞抑制因子(LIF)㊁制瘤素M(OSM)㊁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㊁心肌营养素(CT ̄1)㊁心肌营养素样细胞因子(CLC)㊁IL ̄27和IL ̄31ꎮ目前ꎬIL ̄6是研究最广泛的家族成员ꎬ但关于IL ̄6家族其他成员的相关研究较少ꎮIL ̄11是由19号染色体编码的一种细胞因子ꎬ长23kDaꎮIL ̄11首先在骨髓来源的纤维样细胞中被发现ꎬ早期研究认为IL ̄11主要在造血过程中发挥作用ꎬ可促进骨髓产血小板巨核系祖细胞的成熟ꎬ但随后研究显示ꎬ在多种外周血液细胞特别是血小板中IL ̄11也有较高的表达ꎬ因此临床可用IL ̄11治疗血小板减少症[1]ꎮIL ̄11不仅在机体免疫反应中具有抗炎作用ꎬ在信号转导㊁免疫调控㊁肿瘤进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ꎮ现将IL ̄11的免疫调控功能㊁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ꎮ1㊀IL ̄11的免疫调控功能1.1㊀IL ̄11及其受体的组织表达㊀IL ̄11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ꎬ具有多种造血和免疫功能ꎬ如刺激造血祖细胞和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ꎮ尽管已经在成骨细胞㊁滑膜细胞㊁成纤维细胞㊁软骨细胞㊁滋养层细胞㊁肝细胞㊁胃肠上皮细胞㊁T细胞㊁B细胞㊁巨噬细胞㊁心肌细胞及其他细胞类型中均可检测到IL ̄11表达ꎬ但IL ̄11主要的分泌来源尚不明确[2]ꎮIL ̄11在人体中表达水平较低ꎬ在健康人的血清中很少能检测到IL ̄11的表达ꎮ但在感染㊁损伤和炎症反应时人体血清IL ̄11mRNA的表达增多ꎬ表明炎症是刺激IL ̄11表达的因素[3]ꎮIL ̄11的受体亚单位IL ̄11Rα通常用于鉴定IL ̄11的表达ꎬIL ̄11Rα有两种跨膜模型:IL ̄11Rα1和IL ̄11Rα2ꎮIL ̄11Rα1低表达于脑㊁肺㊁胸腺㊁脾㊁心脏㊁膀胱㊁肾㊁肌肉㊁小肠和大肠㊁唾液腺㊁骨髓㊁睾丸㊁卵巢和子宫等器官组织中ꎮIL ̄11Rα2不具有细胞质结构域ꎬ并且在胸腺㊁淋巴结和睾丸中具有受限的表达模式ꎮ因此ꎬIL ̄11的表达模式在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占优势ꎮ最新研究[4]发现ꎬ在癌细胞㊁癌细胞受体㊁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在受到一定的刺激后也可分泌IL ̄11ꎬ表明IL ̄11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ꎮ1.2㊀IL ̄11主要下游信号转导通路㊀IL ̄6细胞因子家族的所有配体都有其细胞因子特异性受体ꎬ通常称为α ̄受体ꎬ与共用的跨膜糖蛋白β亚基(称为GP130)耦联后ꎬ主要通过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JAK/STAT3)㊁RAS/ERK㊁磷脂酰肌醇3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I3K)[4]三种重要途径发挥其信号传导活性ꎮ㊀㊀可溶性IL ̄11与膜上IL ̄11受体(IL ̄11Ra)结合ꎬ然后与GP130结合ꎬ最后形成一个GP130同型二聚体加两个IL ̄11/IL ̄11Ra的六聚体复合物ꎮ该复合物随后募集JAK激酶ꎬ导致位于GP130的细胞质部分中的五个酪氨酸(Y)残基的磷酸化ꎮ然后ꎬ其中四个膜远端磷酸化酪氨酸(pY)引起负责信701号转导的转录激活因子(STAT) ̄3的酪氨酸残基705的磷酸化和活化ꎬ并且在较小程度上活化STAT1[1]ꎮ两个磷酸化的STAT3二聚体化ꎬ然后转运至细胞核并与DNA结合ꎬ从而触发影响细胞增殖ꎬ存活ꎬ运动和侵袭靶基因的转录[5]ꎮ另一方面ꎬ通过与酪氨酸磷酸酶SHP2结合ꎬ膜近端pY759激活Ras/Erk途径和SOCS3蛋白[6]ꎮ活化的SOCS3可终止GP130活性[7]ꎮ㊀㊀除STAT3经典酪氨酸磷酸化外ꎬSTAT3中的C末端丝氨酸残基也可能被磷酸化ꎬ其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参与致癌过程ꎮGP130还可以激活PI3K ̄AKT ̄mTORC1通路ꎬ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GP130的酪氨酸磷酸化[7]ꎮ1.3㊀IL ̄11的免疫调控机制㊀IL ̄11被认为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ꎬ在炎症部位对巨噬细胞和其他效应细胞有直接调控作用[8]ꎮ当IL ̄11作用于巨噬细胞时可减少细胞内促炎因子(TNF ̄α㊁IL ̄1β㊁IL ̄12p40和IL ̄6)的分泌ꎻIL ̄11也可通过阻断转录因子NF ̄κB的核转位ꎬ增加NF ̄κB抑制蛋白如1kB ̄α和1kB ̄β的表达ꎬ直接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ꎻ小鼠模型的动物研究也显示了IL ̄11对CD4+T细胞的直接调控作用ꎬ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 ̄4和IL ̄19的产生ꎬ抑制了IL ̄12和IFN ̄γ的产生ꎬ从而减少炎性组织的损伤ꎻIL ̄11同样在自然杀伤细胞(NK)的分化中发挥作用[9]ꎮ相反ꎬIL ̄11似乎并不影响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ꎮ小鼠模型还发现IL ̄11在刺激B细胞产生IgG和促进B细胞分化中可能具有作用ꎮ此外ꎬIL ̄11在诱导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 ̄1)和金属硫蛋白表达的作用已经在大鼠肝细胞中得到证实ꎬ进一步提示其抗炎作用ꎮ此外ꎬIL ̄11的这种保护作用与IL ̄11通过STAT3途径诱导内皮细胞中抗凋亡蛋白survivin表达的能力相关ꎮ由于上述原因ꎬ在小鼠模型中研究发现外源性IL ̄11在炎性病症如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ꎬ炎性肠病和炎性关节炎中具有临床作用ꎬ并且IL ̄11的保护作用已经在疾病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ꎮ㊀㊀研究[10]发现ꎬIL ̄11与黏膜损伤修复之间也具有相关性ꎬrIL ̄11在小鼠黏膜损伤模型中可用来治疗黏膜损伤ꎬ增加伤口愈合反应并改善总体存活ꎮ在动物模型中还发现rIL ̄11抑制凋亡性细胞死亡并同时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ꎮ在临床应用中ꎬrIL ̄11已进入了黏膜炎[11]和克罗恩病的临床试验阶段ꎬ患者耐受性良好ꎬ并且一部分患者的疾病得到了缓解ꎮ2㊀IL ̄1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1㊀IL ̄11在肿瘤中的表达㊀近期的研究[12]表明ꎬ在各种人类肿瘤(造血㊁上皮来源)中可检测到IL ̄11的表达上调ꎬ并且黑色素瘤㊁乳腺癌㊁结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直接产生IL ̄11ꎮ在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中ꎬIL ̄11不仅在癌细胞中产生ꎬ也在癌浸润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表达[13].在人类结直肠癌活检中ꎬ肿瘤相关的纤维细胞也可检测到IL ̄11的表达[14]ꎮ2.2㊀IL ̄11与JAK ̄STAT3信号通路㊀IL ̄11主要通过激活JAK ̄STAT3信号传导途径来介导癌症的发生发展ꎮSTAT3的持续激活已被确定为许多造血系统(白血病㊁多发性骨髓瘤等)和上皮源性肿瘤(乳腺癌㊁胃癌㊁结肠癌等)的决定性特征[15]ꎮSTAT3通路的过度活化能够诱导肿瘤的促炎微环境ꎬ与IL ̄11本身具有的抗炎作用相反ꎮ在敲除IL ̄11受体对IL ̄11无应答的小鼠模型研究[13]中发现ꎬ结肠炎相关的癌症和散发性结肠癌模型制备中缺乏IL ̄11受体的小鼠是极少数能形成肿瘤的类型ꎬ表明IL ̄11信号在肿瘤的发生㊁进展中是非常必要的ꎮ并且IL ̄11受体基因缺失后ꎬSTAT3激活作用减弱ꎬ并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16]ꎮ在依赖STAT3激活的胃肿瘤小鼠模型中ꎬ即使部分性抑制IL ̄11信号通路也将引起肿瘤负荷减弱[16]ꎮ㊀㊀IL ̄11促进癌细胞迁移㊁侵袭ꎬ已被证明与STAT3信号级联反应有关ꎮ在IL ̄11信号传导途径中观察到其具有促进肿瘤微环境进展的作用ꎬ与已经充分研究的IL ̄6 ̄JAK ̄STAT3信号传导途径相似ꎮ依赖GP130的JAK ̄STAT3途径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MMP)ꎬMMP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中起作用ꎬ促进上皮 间质转化(EMT)的发生ꎬ而EMT为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ꎮ此外ꎬSTAT3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 ̄A)和缺氧诱导因子 ̄1(HIF1)的表达而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ꎬ从而使癌细胞维持其代谢需求并促进癌细胞转移的发生[17]ꎮ还有证据表明HIF ̄1α可能是STAT3的靶基因ꎮ㊀㊀此外ꎬSTAT3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存活中同样起重要作用ꎬ并可以使癌细胞逃避细胞死亡ꎮSTAT3途径的过度活化通过抑制巨噬细胞ꎬ树突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的终末分化来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ꎬ此过程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状态ꎬ并可促进恶性细胞的发育㊁转化和进展ꎮ此外ꎬ上皮细胞中的STAT3激活后能够通过下调p21和诱导存活蛋白(包括MYC㊁细胞周期蛋白D1/D2㊁BCL2家族蛋白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存活[18]ꎮIL ̄11除了通过JAK ̄STAT3途径在许多炎症801相关癌症的发病中具有直接作用外ꎬGP130家族细胞因子还能够通过促进癌细胞在远处转移时的存活来刺激癌症的进展ꎮ2.3㊀IL ̄11与RAS/ERK信号通路㊀除了激活JAK ̄STAT3信号传导途径来介导癌症进展外ꎬIL ̄11还通过Ras/ERK信号途径与PI3K ̄AKT途径参与癌症的进展ꎮ在结肠癌中ꎬIL ̄11通过激活ERK1/2信号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19]ꎮ同时IL ̄11在许多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异种移植实验中证实具有促肿瘤的活性ꎮPI3K ̄AKT途径是通过不依赖由AKT介导的抗凋亡因子Bcl ̄2或Bcl ̄XL募集后发挥作用ꎮ此外ꎬPI3K ̄AKT途径还能够通过促进细胞由G1期转至S期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存活ꎮ有研究[19]表明ꎬIL ̄11信号通路相关的PI3K ̄AKT通路可能与人胃癌细胞系SCH和人结肠癌细胞株HT ̄29癌细胞的进展和转移有关ꎮ2.4㊀IL ̄11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㊀IL ̄11不仅在肿瘤中表达升高ꎬ并具有可促进乳腺癌ꎬ子宫内膜癌和软骨肉瘤的转移潜能[20]ꎮ有研究[21]发现ꎬIL ̄11在淋巴结转移阳性㊁恶性的组织学分级㊁预后不良的乳腺癌患者中表达升高ꎬ并且高表达IL ̄11的乳腺癌患者易发生复发和远处转移ꎮKang等[22]研究发现ꎬIL ̄1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ꎬ认为两种因子可以改变骨微环境ꎬ诱发溶骨细胞的发育和溶骨功能ꎬ促进溶骨性骨损伤的发生ꎮ肿瘤细胞的快速增长会导致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ꎬ而IL ̄11表达水升高会促进PC ̄3前列腺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相对于常氧条件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增快[23]ꎮ血清IL ̄11表达水平增高是透明细胞肾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24]ꎮIL ̄1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和子宫灌洗液中均可检测到表达水平升高ꎬ增高的IL ̄11通过改变子宫内膜上皮癌细胞的黏附性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ꎮ3㊀IL ̄11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3.1㊀靶向IL ̄11及IL ̄11R㊀由于IL ̄1I在正常体内表达水平较低ꎬ靶向治疗IL ̄11或者IL ̄11受体为高表达IL ̄11的癌症患者提供治疗优势ꎬ且不良反应少ꎮ同时类似于英夫利昔与托珠单抗抗细胞因子及抗细胞因子的受体抗体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也加速了人们对于此类药物的研发ꎮ靶向IL ̄6家族的抗体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ꎮ因此针对于抑制IL ̄11㊁IL ̄11Rα及GP130的抗体都在研发之中ꎮ同时这些研究[4ꎬ25]都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ꎮ㊀㊀有研究[26]发现了一种阻断IL ̄11信号通路的IL ̄11突变蛋白ꎬ其具有与IL ̄11受体超过野生型IL ̄11的20倍亲和力ꎮ在小鼠胃肿瘤模型中ꎬ采用阻断IL ̄11信号通路的IL ̄11突变蛋白ꎬ可通过降低肿瘤细胞增殖㊁增强肿瘤细胞凋亡以及降低肿瘤相关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ꎬ来减轻小鼠的胃肿瘤负荷ꎻ在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中ꎬ应用IL ̄11突变蛋白可减小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多样性[16]ꎮ3.2㊀靶向gp130及JAK/STAT3信号通路㊀gp130是IL ̄6细胞因子家族的常见受体ꎬ其为抑制IL ̄11信号途径的良好靶标ꎮ目前在临床前研究中报道了抗gp130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gp130抑制剂ꎮ同时在骨髓增生性肿瘤中鉴定发现了获得性JAK2突变(JAK2V617F)ꎬ从而引起选择性小分子JAK抑制剂的快速发展ꎮ临床前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在许多癌症模型中都具有效应ꎮ例如ꎬJAK1/JAK2抑制剂AZD1480能有效抑制STAT3持续活化的人实体瘤异种移植物的生长ꎮAZD1480还能抑制肿瘤相关骨髓细胞中STAT3的活化并抑制骨髓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ꎮ已经证明JAK抑制剂的使用在骨髓增生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临床疗效ꎮSTAT3是gp130信号传导下游的主要信号传感器ꎬ在许多癌症中高度激活ꎮ研究发现STAT3的直接抑制剂的开发重点是靶向其SH2结构域ꎬ以抑制STAT3磷酸化或者二聚体化ꎮ最近ꎬ临床上已经开发了用于结合靶基因作为STAT3竞争物的双链诱饵寡核苷酸可用于头颈癌的治疗ꎮ抑制STAT3和STAT5磷酸化的口服抑制剂OPB ̄31121ꎬ其在癌细胞系和小鼠模型研究中显示出强烈的抗增殖作用ꎮOPB ̄31121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Ⅰ期和Ⅰ/Ⅱ期)[27]ꎮ3.3㊀靶向RAS/ERK与PI3K/mTor信号通路㊀ERK/RAS和mTor/PI3K途径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两种易失调的激酶级联反应途径ꎮ这些途径中的分子改变涉及肿瘤的发生以及对抗肿癌疗法的抵抗性ꎮ目前有几项临床研究正在评估两种途径中的Raf抑制剂ꎬMEK抑制剂ꎬPI3K抑制剂以及MEK抑制剂和PI3K抑制剂在多种不同癌症中的联合应用ꎬ通常这些癌症具有某些类型的分子改变ꎬ如B ̄RafꎬKRas和PI3KCA突变ꎮ3.4㊀IL ̄11下游通路的协同抑制㊀此外ꎬ许多生长因子途径可以诱导JAK ̄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ꎬ并且JAK ̄STAT3途径与其他信号传导途径之间存在大量交叉ꎬ因此可以预期JAK或STAT3抑制剂与许多其他途径的抑制剂之间具有协同作用ꎬ所以正在901开发针对JAK ̄STAT3途径的抑制剂与其他靶向疗法的结合[28]ꎮ例如ꎬSTAT3抑制剂和EGFR抑制剂的联合治疗胶质瘤可以协同抑制STAT3的激活和癌细胞的生长ꎮ研究发现在人胶质瘤患者和小鼠原位神经胶质瘤模型系统中抗VEGF ̄A治疗失败期间发现STAT3被激活ꎮ同时给予的AZD1480与西地尼布(一种VEGFR抑制剂)可通过减少肿瘤缺氧和VEGFR抑制剂诱导STAT3磷酸化的巨噬细胞的浸润ꎬ从而显著降低肿瘤体积和微血管密度ꎮ小鼠㊁人JAK2V617F突变细胞系和以及来自骨髓增生性肿瘤患者原代造血祖细胞用mTOR抑制剂(RAD001或PP242)和JAK抑制剂(AZD1480或ruxolitinib)处理ꎬ发现该联合应用对于治疗骨髓增生性肿瘤细胞具有功效ꎮ除STAT3外ꎬNF ̄κB在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ꎬ因此ꎬ同时针对STAT3和免疫细胞中的NF ̄κB可能在癌症治疗中具有开发的潜力ꎮ㊀㊀靶向阻断子宫内膜癌上皮细胞IL ̄11转导信号可减弱原发性肿瘤生长速度并较少异位子宫内膜癌模型体内转移损伤ꎮ与标准化疗方案联合使用阻断IL ̄11信号通路的治疗方法有使肿瘤完全缓解的可能性ꎬ尽管这种策略还没有被正式实验评估ꎬ但为未来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及方法ꎮ㊀㊀综上所述ꎬIL ̄11不仅在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ꎬ并且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㊁转移而具有复杂的致肿瘤作用ꎮ竞争性抑制IL ̄11R结合IL ̄11的信号通路阻断试剂ꎬ在癌症的临床前模型中已产生有效的作用ꎬ通过阻断IL ̄11信号通路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ꎮ然而ꎬ将这些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ꎬ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来确定IL ̄11在促进癌症发生发展中的确切机制ꎮ参考文献:[1]ErnstMꎬPutoczkiTL.Molecularpathways:IL11asatumor ̄pro ̄motingcytokine ̄translationalimplicationsforcancers[J].ClinCancerResꎬ2014ꎬ20(22):5579 ̄5588.[2]MaierRꎬGanuVꎬLotzM.Interleukin ̄11ꎬaninduciblecytokineinhumanarticularchondrocytesandsynoviocytesꎬstimulatestheproductionofthe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s[J].JBiolChemꎬ1993ꎬ268(29):21527 ̄21532.[3]SinghBꎬBerryJAꎬShoherAꎬetal.COX ̄2inducesIL ̄11pro ̄ductioninhumanbreastcancercells[J].JSurgResꎬ2006ꎬ131(2):267 ̄275.[4]PutoczkiTLꎬErnstM.IL ̄11signalingasatherapeutictargetforcancer[J].Immunotherapyꎬ2015ꎬ7(4):441 ̄453. [5]PutoczkiTꎬErnstM.Morethanasidekick:theIL ̄6familycyto ̄kineIL ̄11linksinflammationtocancer[J].JLeukocBiolꎬ2010ꎬ88(6):1109 ̄1117.[6]TebbuttNCꎬGiraudASꎬIngleseMꎬetal.ReciprocalregulationofgastrointestinalhomeostasisbySHP2andSTAT ̄mediatedtrefoilgeneactivationingp130mutantmice[J].NatMedꎬ2002ꎬ8(10):1089 ̄1097.[7]JohnstoneCNꎬChandAꎬPutoczkiTLꎬetal.EmergingrolesforIL ̄11signalingincancer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Focusonbreastcancer[J].CytokineGrowthFactorRevꎬ2015ꎬ26(5):489 ̄498.[8]TaniguchiKꎬKarinM.IL ̄6andrelatedcytokinesasthecriticallynchpinsbetweeninflammationandcancer[J].SeminImmunolꎬ2014ꎬ26(1):54 ̄74.[9]AinRꎬTrinhMLꎬSoaresMJ.Interleukin ̄11signalingisrequiredforthedifferentiationofnaturalkillercellsatthematernal ̄fetalin ̄terface[J].DevDynꎬ2004ꎬ231(4):700 ̄708.[10]OpalSMꎬJhungJWꎬKeithJCꎬJrꎬetal.Additiveeffectsofhu ̄manrecombinantinterleukin ̄11and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inexperimentalgram ̄negativesepsis[J].Bloodꎬ1999ꎬ93(10):3467 ̄3472.[11]AntinJHꎬLeeSJꎬNeubergDꎬetal.AphaseI/IIdouble ̄blindꎬplacebo ̄controlledstudyofrecombinanthumaninterleukin ̄11formucositisandacuteGVHDpreventioninallogeneicstemcelltrans ̄plantation[J].BoneMarrowTransplantꎬ2002ꎬ29(5):373 ̄377. [12]FurugakiKꎬMoriyaYꎬIwaiTꎬetal.Erlotinibinhibitsosteolyticboneinvasionofhumannon ̄small ̄celllungcancercelllineNCI ̄H292[J].ClinExpMetastasisꎬ2011ꎬ28(7):649 ̄659. [13]Luis ̄RaveloDꎬAntonIꎬZanduetaCꎬetal.Agenesignatureofbonemetastaticcolonizationsensitizesfortumor ̄inducedosteolysisandpredictssurvivalinlungcancer[J].Oncogeneꎬ2014ꎬ33(43):5090 ̄5099.[14]ZhaoMꎬLiuYꎬLiuRꎬetal.UpregulationofIL ̄11ꎬanIL ̄6FamilyCytokineꎬPromotesTumorProgressionandCorrelateswithPoorPrognosisinNon ̄SmallCellLungCancer[J].CellularPhys ̄iologyandBiochemistryꎬ2018ꎬ45(6):2213 ̄2224.[15]KortylewskiMꎬKujawskiMꎬWangTꎬetal.InhibitingStat3sig ̄nalinginthehematopoieticsystemelicitsmulticomponentantitumorimmunity[J].NatMedꎬ2005ꎬ11(12):1314 ̄1321.[16]PutoczkiTLꎬThiemSꎬLovingAꎬetal.Interleukin ̄11isthedom ̄inantIL ̄6familycytokineduringgastrointestinaltumorigenesisandcanbetargetedtherapeutically[J].Cancercellꎬ2013ꎬ24(2):257 ̄271.[17]XuQꎬBriggsJꎬParkSꎬetal.TargetingStat3blocksbothHIF ̄1andVEGFexpressioninducedbymultipleoncogenicgrowthsigna ̄lingpathways[J].Oncogeneꎬ2005ꎬ24(36):5552 ̄5560. [18]PoncetNꎬGuillaumeJꎬMouchiroudG.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ransactivationisimplicatedinIL ̄6 ̄inducedproliferationandERK1/2activationinnon ̄transformedprostateepithelialcells[J].CellSignalꎬ2011ꎬ23(3):572 ̄578.011外泌体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陈伟明ꎬ鹿洪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ꎬ青岛266003)㊀㊀摘要:外泌体是直径30~150nm的细胞外囊泡ꎬ含有核酸㊁蛋白质等其他生物大分子能促进细胞间的信息传递ꎮ外泌体可促进肿瘤转移ꎮ外泌体可通过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性㊁促进血管生成㊁参与形成免疫抑制的微环境等途径作用于肿瘤微环境ꎬ促进肿瘤的转移ꎻ外泌体在血液中可协助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细胞的攻击ꎬ促进肿瘤的转移ꎻ外泌体可通过参与转移前微环境建立和决定转移器官倾向性ꎬ促进肿瘤的转移ꎮ㊀㊀关键词:外泌体ꎻ肿瘤转移ꎻ细胞侵袭ꎻ血管生成ꎻ免疫逃逸ꎻ肿瘤转移前微环境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8.031㊀㊀中图分类号:R73 ̄37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8 ̄0111 ̄04㊀㊀近些年来ꎬ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㊁免疫疗法和液体活检等在临床上应用ꎬ大部分早期肿瘤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诊疗ꎬ但是仍有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因肿瘤发生转移而死亡ꎮ因此ꎬ对肿瘤转移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尤为重要ꎮ目前认为肿瘤转移的过程包括原位瘤的肿瘤细胞侵袭突破基底膜渗入血管ꎬ在血液循环中存活ꎬ随着血液传播至远端血管ꎬ附着并外渗出血管ꎬ最终在转移部位定居和生长[1]ꎮ过去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分泌可溶性蛋白因子(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行交流ꎬ但越来基金项目:青岛市民生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8 ̄6 ̄1 ̄71 ̄nsh)ꎮ通信作者:鹿洪亭(E ̄mail:luhongting@126.com)越多研究[2]表明ꎬ细胞和细胞之间也可以通过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ꎬEVs)进行信息交流ꎮEVs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释放的所有类型囊泡的总称ꎬ包括外泌体㊁微囊泡等[3]ꎮ外泌体(exosomes)是EVs中的一种直径在30~150nmꎬ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的囊泡ꎮ在1979年ꎬTrams等[4]首次使用 exo ̄somes 这个词来定义由正常细胞系和肿瘤细胞系质膜来源的微囊泡ꎮ几乎所有的活细胞均可以产生外泌体ꎬ其组成成分包括核酸(例如miRNA㊁lncRNA㊁DNA等)㊁蛋白质㊁脂质等ꎬ广泛存在于血液㊁泪液㊁尿液㊁唾液㊁乳汁㊁腹水等体液中ꎬ是由母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与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ꎬ作用于邻近或远处的受体细胞[5]ꎮ对于外泌体的分离和鉴[19]YoshizakiAꎬNakayamaTꎬYamazumiKꎬetal.Expressionofin ̄terleukin(IL) ̄11andIL ̄11receptorinhumancolorectaladeno ̄carcinoma:IL ̄11up ̄regulationoftheinvasiveandproliferativeac ̄tivityofhumancolorectalcarcinomacells[J].IntJOncolꎬ2006ꎬ29(4):869 ̄876.[20]SamaeekiaRꎬAdorno ̄CruzVꎬBockhornJꎬetal.miR ̄206Inhib ̄itsStemnessandMetastasisofBreastCancerbyTargetingMKL1/IL11Pathway[J].ClinCancerResꎬ2017ꎬ23(4):1091 ̄1103. [21]HanavadiSꎬMartinTAꎬWatkinsGꎬetal.Expressionofinterleu ̄kin11anditsreceptorandtheirprognosticvalueinhumanbreastcancer[J].AnnSurgOncolꎬ2006ꎬ13(6):802 ̄808.[22]KangYꎬHeWꎬTulleySꎬetal.Breastcancerbonemetastasisme ̄diatedbytheSmadtumorsuppressorpathway[J].ProcNatlAcadSciUSAꎬ2005ꎬ102(39):13909 ̄13914.[23]OnnisBꎬFerNꎬRapisardaAꎬetal.AutocrineproductionofIL ̄11mediatestumorigenicityinhypoxiccancercells[J].JClinIn ̄vestꎬ2013ꎬ123(4):1615 ̄1629.[24]PanDꎬXuLꎬLiuHꎬetal.Highexpressionofinterleukin ̄11isanindependentindicatorofpoorprognosisinclear ̄cellrenalcellcarcinoma[J].CancerSciꎬ2015ꎬ106(5):592 ̄597.[25]WuXꎬCaoYꎬXiaoHꎬetal.BazedoxifeneasaNovelGP130In ̄hibitorforPancreaticCancerTherapy[J].MolCancerTherꎬ2016ꎬ15(11):2609 ̄2619.[26]LeeCGꎬHartlDꎬMatsuuraHꎬetal.EndogenousIL ̄11signalingisessentialinTh2 ̄andIL ̄13 ̄inducedinflammationandmucusproduction[J].AmJRespirCellMolBiolꎬ2008ꎬ39(6):739 ̄746.[27]KimMJꎬNamHJꎬKimHPꎬetal.OPB ̄31121ꎬanovelsmallmo ̄lecularinhibitorꎬdisruptstheJAK2/STAT3pathwayandexhibitsanantitumoractivityingastriccancercells[J].CancerLettꎬ2013ꎬ335(1):145 ̄152.[28]GretenFRꎬKarinM.Peeringintotheaftermath:JAKiripsSTAT3incancer[J].NatMedꎬ2010ꎬ16(10):1085 ̄1087.(收稿日期:2019 ̄02 ̄12)111。
白细胞介素32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外 显 子 的选择 性连 接 ,产 生6 种 剪 切亚 型 :I L. 3 2 c t 、
L . 3 2 在 急、 I L 一 3 2 1 3 、I L . 3 2 7 、I L . 3 2 8 、I L 一 3 2 e 和I L . 3 2 4 。No r t h e r n b l o t 限 者 与 阳 性 患 者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提 示 I
2 0 ] o P a n 等 1 杂交分 析提示 人源I L 一 3 2 mR NA长 为 1 . 2 k b ,主要表 达在脾 慢性 乙型 肝 炎的发 生 、发展 中起 到重 要作 用[ V感染后I L 一 3 2 主要 是 由于HB x 脏 、胸腺 、小肠 、结肠 、 白细胞 、卵巢 、前列 腺和 睾丸 等 通过体外 实验研究发 现,HB . K B活化产 生 ,且 I L . 3 2 表达水 平与HB x 呈 正相 关。 部位 ,且免疫组 织 中表达 高于非 免疫组织 。I L 一 3 2 可通过刺 诱导NF 等[ 2 通过 实时聚合酶链 反应 ( r e a 1 . t i me p o l y me r a s e c h a i n 激T 细胞 、NK细胞 、单核 细胞和 上皮细 胞 的内源性 分泌和 Xu e a c t i o n ,R T - P C 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 技术检测慢性 乙型 经 基 因重组技术而 产生 。I L . 3 2 呈现 典型 的促炎性细 胞 因子 r 的多种 性状口 】 。上皮细胞 和单 核细胞 中I L . 3 2 主 要 由干 扰素 肝 炎患者肝组织 中I L . 3 2 表 达水平 ,研 究发 现肝组织 中I L . 3 2 ( i n t e r f e r o n ,I F N)Y 诱 导产生 ;NK细胞 中的I L 一 3 2 主 要 由 表 达在严 重肝脏 炎症 和纤 维组织 中显著 升高 ,且表 达水平 T 水平呈 正相 关,与AL B水平呈负相关 ,进一步表 I L . 1 2 与I L 一 1 8 共 同刺 激产 生 ;人外 周血 单核 细胞 中则 由刀 与血清AL L 一 3 2 参与慢性 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豆蛋白 ( c o n c a n a v a l i n ,C o n)A 刺激产 生 ;另P h I L . 2 活化 明I 的NK细 胞或 丝裂 原刺 激 的T细胞 也能产 生I L 一 3 2 。I L 一 3 2 可
白细胞介素-17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y w rs itre kn(I) 1 ; T h le el c n e Ke o d ] ne lu i I 一 7 ep rc l; a c r
白 细 胞 介 素 (n e lu i I ) 1 , 细 胞 毒 性 T it re k n, I 一 7 即 淋 巴 细 胞 抗 原 ( y o o i T lmp o y e a tg n, c t t xc y h c ts n ie
M i gr n De a t n f Obttisa d Gy eo o n -o g. p rme to serc n n c lgy, 5 wP£Ch n eo d Unv ri s ia , ih a ia S c n iest Ho p t l S c u n y
q J @ 1 6 c m) 7r 2 .o
[ sr c] I tre kn (L) 1 sa p oif mmao yc t kn sman yp o u e ya t ae D4。T Abtat n elu i I 一 7 i r — l na tr yo ie il rd cd b ci td C 。 v
Un v r i Ch n d 1 0 1, c u n Pr v n e, i a . ( r I 0 , u h r:QI M i g r n , i e st y, e g u 6 0 4 Sih a o i c Ch n C0 r 2 a to g E n — o g Ema l i:
一
胞 分 泌 I 一7增 多 , 示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也 是 I 一7的一 Il 提 L1 个 重 要 来 源 。将 人 外 周 血 单 核 细 胞 预 先 用 C 载 体 a
种 特 有 细 胞 因 子 。C T 细 胞 根 据 释 放 细 胞 因 子 D
白细胞介素27的研究进展
研 究 证 实 C 是 一种 I型反 应 “, 用 实 时 R1- D j利 、 CR检 测 克 I
白质 ; B 3编码 的产 物 是 2 9个 氦 摹 酸 残 基 组 成 前体 蛋 白 . E I 2 具 有 高 度 的疏 水 性 , 加 过 程 中 上除 前 2 在 O个 氨 基 酸 残 摹 构 成
1 I 7的 分 子 结构 I 2 I 一7分 子 由 p 8 I 一 2的 p 5相 关 多 肽 ) EB 3 EB病 I2 2 (I 1 3 和 I(
发 展 过 程 中 I 一 7能 限 制 慢 性 炎 性 反 应 造 成 的 病 理 损 害 。I I2 l — arg i re u 等 研 究 发 现 , WS 一 在 X 1/小 鼠 和 健 康 小 鼠利 用 葡 聚 糖 硫酸钠 诱导结肠炎模 型 , 由于 I N I 2 NF产 生 减 少 , F —1 、 F 小 鼠 的结 肠 炎 性 反 应 状 要 比健 康 小 鼠 严 重 , 示 l 7 w S 一 提 1 x1 2 信 号通 路 在 炎性 反 应 性 肠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过 程 l 发 挥 一 定 作 用 } 】
激 活 SI 、 r 】和 SI I r 3, 肥大 细 胞 激 活 S A 、 在 T q 3等 。
3 l 7 与 疾 病 的 关 系 I 2
3 1 I 7与抗 感 染 免 疫 1 7可 以 渊 节 、 胞 活 化 与 分 . I 2 I 2 I细 化 . 挥 促 进 炎 性 反 应 和 抗 炎 性 反 位 双 重 作 用 , 炎 性 反 应 疾 发 在
检 验 医 学 与 临 床 2)0年 3月 第 7卷 第 6 期 1a e i M a c O1 Vo. No 6 (l b M d Cl n, 进 展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和参与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白细胞介素-2(IL-2)即是其中一种。
1976年Morgan等在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首次发现有一种能促进和维持T细胞体外生长的因子,并称其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1979年被正式命名为IL-2.随后有关IL-2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1.1白细胞介素-2结构天然hIL-2在体内主要由活化的I型辅助淋巴细胞(THl细胞)分泌,除此之外,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IL-2为分子量约为15.5kDa的糖蛋白,pI在6.6~8.2。
成熟的IL-2分子由153个氨基酸肽链N端剪掉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后剩下的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与其它的细胞因子在序列上无同源性。
翻译后加工的过程还包括第三位Thr位点的糖基化和二硫键的形成。
蛋白链中有三个半胱氨酸残基(Cys),位于第58、105和125位。
58位和105位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肽链折叠,125位半胱氨酸残基游离。
研究者发现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丙氨酸时,仍具有生物活性,且不会与第58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错误二硫键,增加了IL-2的稳定性,同时也消除了由第125半胱氨酸残基造成的二聚体,但是这样新型IL-2容易产生抗体,这是一大不足之处。
IL-2肽链折叠后才呈现活性,直链是无活性的,正确的二硫键对于IL-2活性的保持是必需的,但糖基化却与活性无关。
IL-2的二级结构有4个α螺旋区和一对β反平行折叠,各螺旋相互折叠使IL形成球状蛋白分子。
磁共振 (NMR)确定IL-2的四个α螺旋,分别为A、1l-29.B、53-73,C、81-97,D、116-131。
对IL-2的α螺旋结构研究结果说明α螺旋的破坏对其生物活性必定有影响。
另外,IL-2与其受体结合需要酸性基团(Asp),而较长的疏水侧链基团则妨碍这种结合,使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白细胞介素-2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谭茗航1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1级11班学号201111421119摘要:综述白细胞介素-2 及其主要临床应用、检测方法和基因工程研究方法。
白细胞介素-2 是一种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作用的细胞因子,既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功能,又能限制T 细胞反应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故可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生物活性;临床应用;检测方法Advances in IL-2RTan Minghang11. The class 19 grade 2011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from College of life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NO:201111421119 Summary: Summary of IL-2R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esting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L - 2 R is one of the body's immune regulation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role of stem cell factor.For lymphocyte multiplication, enhanced Immune Function, and to restrict T stem cell response and enhanced body immune tolerance.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canc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Keywords: T cellgrowth factor; Biological activity; Clinical applications; Detection method引言1966年,一些科学工作者发现,淋巴细胞在体外被激活后能释放出许多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它的化学组成是非免疫球蛋白的糖蛋白分子。
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是一类生物活性的分泌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行为。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基本知识基础上,探讨其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白细胞介素的基本知识1. 类型与来源白细胞介素有多种类型,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白细胞介素主要由免疫细胞自身合成和分泌,外源性白细胞介素则主要由其它生物体或化学物质引起细胞产生和释放。
目前已知的白细胞介素有20多种,通常以数字加字母的方式命名,如IL-1、IL-2、IL-4等。
2. 生物学效应白细胞介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下所示:(1)调节免疫应答:促进T、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发挥;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杀伤作用等。
(2)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胚胎发育和组织分化、增殖和再生,如IL-2可激活T、B、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介导炎症反应:参与急、慢性炎症反应等。
二、白细胞介素的功能研究进展1. 免疫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抑制或改变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
例如,IL-2是一种T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增强T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存活,同时也能够促进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
而IL-10则是一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Th1细胞活性的介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2. 细胞增殖作用白细胞介素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IL-7、IL-12等介素能够促进T、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应答;而IL-4、IL-6等介素则能够影响细胞分化,从而调节正常细胞功能的发挥。
3. 其他作用除了免疫调节和细胞增殖作用外,白细胞介素还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
白细胞介素-2调节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白细胞介素-2调节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刘亚婷张升校李军霞白细胞介素"IL)-2是第一个被分子克隆的细胞因子,最初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大量研究显示,IL-2通过T细胞自分泌作用促进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的生成。
直到1993年,上述观点才受到挑战,人们发现,敲除小鼠IL-2编码基因会导致严重的淋巴细胞增殖和自身免疫,与预期的免疫缺陷相反,这表明低剂量IL-2(LdIL-2)主要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并维持其活性而不是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
很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LdIL-2在临床上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做简要概述。
1IL-2和IL-2RIL-2在多机制作用下主要由次级淋巴器官中的CD48T 细胞产生,少部分由CDS^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s(和肥大细胞也可少量合成IL-2E。
近年来对IL-2/IL-2受体(IL-2R)生物学的广泛研究揭示了其通过影响Treg细胞功能和存活来调节免疫耐受的关键作用。
IL-2受体由3个不同的亚基组成,即a(CD25),"(CD122)和#(#c)链,CD122和#链组成低亲和力二聚体IL-2R主要表达于CD88记忆T细胞和NK细胞,CD25、CD122和#链组成高亲和力三聚体IL-2R 主要表达FOXP3+CD4+CD25+Treg细胞和活化T细胞。
CD122和#c是IL-2R的信号转导成分,经几种细胞内途径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JAK STAT)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进行信号转导。
CD25似乎不参与信号传递,而是起到增加信号的亲和力的作用2IL-2对免疫反应的影响2.1IL-2和Treg细胞:Treg表达CD4、CD25和叉状头转录因子P3(FOXP3),对于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增强外周耐受至关重要,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种不同的Treg群体:胸腺来源的Treg细胞(tTregs)和外周幼稚CD48T细胞来源的Treg细胞(pTregs)。
白细胞介素4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4的研究进展邢应如;陈蓓(综述);张荣波(审校)【摘要】白细胞介素4( IL-4)主要是活化T细胞产生的,来源于多种细胞的细胞因子。
IL-4对人体多种细胞具有生物学转化作用,IL-4与效应细胞表面IL-4Rα结合,促进靶基因转录,其生物学信号转导主要通过JAK-STAT通路、Ras-ERK通路、PI3K-PKB 通路三种途径。
IL-4对肿瘤、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造血干细胞移植、妊娠、再生障碍性贫血、缺血性心脏病、疫苗免疫等疾病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和治疗作用。
%Interleukin-4(IL-4) is mainly produced from the activated T cells,a cytokine derived from a variety of cells. IL-4 has a biological conversion function to a variety of cells in the human body:IL-4 com-bines with IL-4R alpha on the effector cell surface,promot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target genes,and the biolog-ical signal transduction is mainly through three ways of JAK-STAT pathway,Ras-ERK pathway,andPI3K-PKB pathway. IL-4 has many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n tumor,allergic disease,rheuma-toid arthriti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regnancy,aplastic anemia,ischemic heart disease,and vaccine immunity etc.【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5页(P3457-3461)【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4受体;细胞因子;免疫反应【作者】邢应如;陈蓓(综述);张荣波(审校)【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安徽淮南232035;安徽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安徽淮南232035;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免疫与检验教研室,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调节T、B淋巴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1-2],促进以Th2细胞为特征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8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8与肿瘤的研究进展白细胞介素-8(IL-8)是一细胞来源较为丰富的细胞因子,属趋化因子CXC 亚家族成员之一。
最初研究表明,IL-8在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炎性反应、免疫应答、机体防御损伤及修复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IL-8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简述了IL-8的血清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从多角度对IL-8与肿瘤易感性、肿瘤血管生长、肿瘤发展演进及肿瘤耐药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分析表明IL-8与肿瘤最初发生到最终浸润转移及临床化疗之间关系密切。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给肿瘤临床化疗带来新的突破,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關键词] IL-8;肿瘤;研究进展[Abstract] Interleukin-8 (IL-8)is a cytokine which has an abundant source of cells. And it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XC subfamily of chemokines. Initi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IL-8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cell growth,cell differentiation,inflammation,immune response,the body’s defense and repairing damage process. The latest study finds that IL-8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not only reviews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L-8 in serum,but also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IL-8 and tumor susceptibility,blood vessel growth,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mor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from a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L-8 has a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invasion,metastasis and chemotherapy of tumor. Therefore,the intensive study in IL-8 is expected to bring new breakthroughs for the chemotherapy of tumor 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argeted treatment of tumor.[Key words] Interleukin-8;Tumor;Research progress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并具备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
引言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s)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
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的深入,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本文将就目前关于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白细胞介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与发现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次提出IL-1这个概念以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存在多种能够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分子,这些分子被统称为白细胞介素。
通过进一步实验和观察,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并且归类整理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
2.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体系
根据其功能和受体特异性,白细胞介素可分为许多亚型。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根据分泌细胞来源、化学结构和功能区分。
以源自巨噬细胞的白介素-1 (IL-1) 为例,它作为一个早期炎症介质,参与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从淋巴细胞中发现的白介素-2 (IL-2),以及其他如IL-4、IL-6等等。
二、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功能
1. 免疫应答激活
白细胞介素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重要调控因子,能够引导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
例如,在感染后,巨噬细胞通过释放IL-1起到早期信号传递和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而淋巴细胞分泌的白介素将对T细胞增殖、B细胞抗体产生以及调节T辅助亚群活性起到重要作用。
2. 细胞免疫调节
除了影响免疫应答外,一些白细胞介素还能够直接对多种免疫相关细胞进行调控。
例如,TH1细胞分泌的白介素能够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TH2细胞分泌
的相关介素则更多地参与对溶菌酶和抗体产生的调控。
三、白细胞介素与疾病关系
1. 白细胞介素与免疫性疾病
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与白细胞介素的异常表达密
切相关。
其中,IL-6和TNF-α被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过度表达
的主要因子;而在肝硬化过程中,IL-17和TGF-β是导致肝脏纤维化的重要促进因子。
2. 白细胞介素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在肿瘤领域也发现了许多关于白细胞介素作用的新发现。
例如,IL-
10被发现可以在某些癌变程度较低的恶性黑色素皮损中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起到
抑制恶性转化的作用。
3.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利用免疫治疗手段改变机体免疫系统活性已成为目前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白细胞介素作为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
四、白细胞介素的未来展望
1. 研发更有效的白细胞介素类药物
随着对白细胞介素功能机制深入了解,未来有望根据不同需求开发更具选择性
和效能的白介素类药物。
这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 增强对非经典型白细胞介素的探索
目前对于一些新近发现或不太常见的白细胞介素,科学家们还知之甚少。
未来需要加强对这些非经典型白介素的深入探索与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为人类健康服务。
结语
总结起来,随着对白细胞介素功能和调节机制的不断研究,我们已取得了诸多重要的进展。
白细胞介素在免疫应答激活、细胞免疫调节以及与疾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一些新型白细胞介素的了解仍待加深。
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强对白细胞介素的认识和应用,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