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第二条环境监测机构是指依法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单位,包括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等。

第三章环境监测范围与内容第三条环境监测范围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

第四条大气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监测。

第五条水体环境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水量等指标的监测。

第六条土壤环境监测内容包括土壤污染、土壤质量等指标的监测。

第七条噪声环境监测内容包括噪声级别、噪声来源等指标的监测。

第八条辐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指标的监测。

第四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第九条环境监测应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环境监测应采取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环境状况。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和仪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及时采集、记录和存档,确保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监测报告和评估结果,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第十六条环境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公开,保障信息透明度。

第十七条环境监测结果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考,指导相关部门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

第十八条环境监测结果应作为责任主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强化环境责任追究。

附件:1. 环境监测报告示例2. 环境监测设备清单3.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流程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22年12月环境保护法通过的法律,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概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指为了有效保护、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的一系列监测措施和管理方法。

这些措施和方法旨在收集、分析和评估环境相关数据,为环境决策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内容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旨在评估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组成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源头的排放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控制措施。

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水质监测和水体污染物的排放监测。

水质监测用于评估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学指标和物理特性,确定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水体污染物排放监测用于监测各类排污口的排放情况,以保证水体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监测。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土壤环境的质量状况,并为修复污染土壤提供依据。

噪声和振动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用于评估环境中的噪声和振动水平,以保护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听力和身体健康。

通过对噪声和振动源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降低噪声和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监测方法室内外监测室内外监测是指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设置监测点,通过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来监测环境要素。

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可以在城市街道、工业园区等地方设置监测站点,通过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测量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取样分析取样分析是指采集环境样品(如水样、土壤样、大气样等),并通过实验室分析仪器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取样分析通常用于对水质、土壤质量和空气中微量污染物的监测。

远程遥感远程遥感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对广大区域的环境进行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环境数据,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水体蓝藻的演变趋势等。

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采集、分析和存储的监测数据是环境保护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发文字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43号【发布部门】黑龙江省政府【公布日期】1989.12.05【实施日期】1990.01.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黑龙江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1989年12月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四十三号)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管理。

第三条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排污单位排污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服务性监测。

第四条省、市(行署)、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所辖区域内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省、市(行署)、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监测站,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各项环境监测工作,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环境标准;(二)参与制定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和计划;(三)对环境各要素及污染源进行监测;(四)参与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中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竣工验收;(五)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污染严重的排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提供依据;(六)依据监测数据对环境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提出处理意见;(七)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

第六条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为保护环境设置的专业监测站,负责对本系统、本单位的环境进行监测,并接受所在地环境监测站的业务指导,主要职责是:(一)参与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和计划;(二)掌握和评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状况,为排污申报提供依据;(三)对本系统、本单位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进行技术监督;(四)协助环境监测站对本系统、本单位的环境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进行调查。

有关部门的专业监测站,除履行前款所列各项职责外,还应对本系统内各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组织本系统环境监测网的活动,完成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和污染因子进行系统、定量的监测、评价和报告的过程。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环境监测成为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规范环境监测工作,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环境监测主体与职责环境监测主体一般由政府部门、环境监测机构、环保企业等组成。

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监督和协调各相关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机构是环境监测的执行者,负责采样、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

环保企业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应当主动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区域特点以及环保科技的进展。

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执行需要依靠相关技术手段,如自动监测系统、远程传输技术等,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内容和要求1. 监测项目与方法:环境监测应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并采用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法进行采样、处理和分析。

2. 监测设备与仪器: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具备稳定性、精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监测需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监测结果的评价和报告:监测结果应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报告,以促进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

4. 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监测数据应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5. 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方法的验证、质量控制样品的应用等,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6. 监测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五、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意义和作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实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现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一、前言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质量,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环境监测管理机构1. 环境监测主体环境监测主体为环境监测站,负责制定环境监测方案、采集样品、开展监测工作、监测报告等工作。

2. 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为国家环保部门及授权的环境监测实验室,负责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对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

三、环境监测范围环境监测范围涵盖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污染物,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PM2.5、COD、氨氮、土壤 pH 值、环境噪声等参数。

四、环境监测方法1.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分析方法环境监测需要使用先进的分析仪器进行样品分析,保证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五、数据管理与报告1. 监测数据管理监测数据应及时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备份和存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监测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项目、方法、结果、分析和评估等内容,报告需具备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供相关部门和公众查阅和参考。

六、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可用于环境评估、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等方面,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应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监测仪器的校准、质控样品的参与、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等措施,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八、监测管理责任各级环保部门及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环境监测管理职责,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九、监测制度完善不断完善和优化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加强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监测效益。

十、结语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影响进行检测、评价和监控的过程。

它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环境监测,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进行讨论,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旨在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操作流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有效管理环境监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监测目标明确、设备和仪器维护、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

二、监测目标明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明确监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应明确监测的范围和内容,确定污染物种类和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其次,应合理确定监测频次和样品的采集位置,在确保数据可比性的前提下,减少监测成本。

此外,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三、设备和仪器维护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对于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

对关键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此外,要建立设备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可追溯性和管理的全过程性。

四、样品采集与分析样品采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样品采集计划,包括样品的采集位置、采集方法、采样器具等。

其次,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采集和保管,避免污染和误差的引入。

最后,在样品分析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分析方法和操作规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剔除、计算和统计分析等。

此外,要编制规范的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描述,包括污染源、污染物浓度、超标情况等。

环保在线监测管理办法

环保在线监测管理办法

环保在线监测管理办法1. 引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保在线监测成为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手段之一。

环保在线监测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企业、工厂以及其他活动的环境影响,以及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为了规范环保在线监测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制定环保在线监测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2.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环保在线监测的实施和管理,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维护公众健康和安全。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环保在线监测的企事业单位、矿山、工厂、排放源等。

3. 环保在线监测的基本原则环保在线监测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公开透明:监测数据应当及时公开并向公众提供,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时监测:通过在线监测手段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应当覆盖全部的监测指标,并保持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自动化和智能化: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应当具备自动化采集、传输和处理数据的功能,并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告警机制: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应当具备告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环境。

4. 环保在线监测的管理要求为确保环保在线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下是环保在线监测的管理要求:4.1 环保在线监测系统•确保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具备实时监测、采集、传输、处理和展示监测数据的能力;•确保监测系统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检修和更新;•确保监测系统具有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监测的过程中要及时校准和验证监测设备。

4.2 监测计划与方案•制定全面的监测计划和方案,明确监测的范围、目标和方法;•将监测计划和方案报送到相关监测管理机构,并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和备案;•定期评估和完善监测计划和方案,确保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4.3 数据管理和报告•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定期进行数据审核和报告;•监测数据应当及时公开,向公众提供监测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编制环保在线监测报告,定期报送到相关监测管理机构,并按照规定向公众公开。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针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它的初衷是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使得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设计、实施及执行,都需要科学、严谨、透明、公正、合法的原则,以确保其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行详细地论述,旨在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于该办法的认识,并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普及。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最基本的目的,是通过监测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有害废弃物管理及治理处理,来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和保障公民健康水平的基本权益。

它包含了技术规程、标准制定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由行政机关、环保组织和企业自律实施。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不仅制定了责任分工,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还设计了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从而将环境污染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当遵循科学性、严谨性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和依据专门制定的技术规程,全面掌握企业中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排放量,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污染的隐患和问题。

同时,它还需遵循透明公开、实事求是原则,全面推进环保信息公开,让社会众多各方都可以了解企业及环保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增强监督意识和公民参与感,共同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在实践中,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当建立起严格的法律法规机制,确保相关监管主体的合法地位和权利,以及对企业的有效约束力。

同时,它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财政资助、税收调节和信用评级等,切实推动企业净利润、质量生产和管理创新,使其在环保方面长期性、稳定性地发挥作用。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也应当加强行业协调,完善并统一行业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措施,并及时跟进环保工作的变化和调整,保持其始终有效。

在具体实施中,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确保其有效性和有效性的符合性,如监测物质的选择、监测路径的罗列、监测时间的把握、监控设备的选择等。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精简版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精简版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1. 简介2. 监测内容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辐射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具体的监测指标和方法需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监测需求进行确定。

2.1 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主要针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PM2.5、PM10、SO2、NO2、CO、O3等污染物。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传感器、航空遥感、站点监测等多种手段。

2.2 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主要针对水体中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COD、B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方式进行。

2.3 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针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土壤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方式。

2.4 噪声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主要针对噪声的强度和频率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级、频率谱等指标。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噪声计等专业设备进行。

2.5 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主要针对电离辐射等辐射源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γ射线、X射线等指标。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辐射计等专业设备进行。

3. 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的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管理包括监测计划的制定、监测点的选择、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3.1 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是环境监测管理的基础,需要根据监测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要求制定。

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范围、监测方法等内容的确定。

3.2 监测点选择监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到环境特点、人口分布、污染源分布等因素。

监测点的设置应能够充分反映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

3.3 监测设备校准和维护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监测设备的校准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维护应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

3.4 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收集应符合相关监测方法和标准的要求,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自动数据传输系统或人工方式进行。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则为了规范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护环境,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环境监测活动,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

管理职责2.1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环境监测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工作。

2.2 各相关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配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3 监测机构负责具体实施环境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要求3.1 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的原则。

3.2 监测方法和技术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3.3 监测数据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和报告。

监测内容4.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

4.2 水质环境监测:包括饮用水源、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主要水体。

4.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土壤污染物。

4.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城市区域、交通干线等噪声污染情况。

质量保证5.1 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定期对监测设备和方法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5.3 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数据管理6.1 监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记录、存储和传输。

6.2 建立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6.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报告7.1 监测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制监测报告。

7.2 监测报告应当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等内容。

7.3 监测报告应当及时报送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单位,供决策参考。

监督与考核8.1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8.2 定期对监测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评价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8.3 对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以上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各相关单位应当认真执行,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有序和有效进行。

环境生态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生态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生态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生态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监测管理制度。

第二条监测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环境生态监测工作,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等各类监测活动。

第三条监测管理制度的宗旨是规范环境生态监测活动,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机关为市环境保护局,具体监测工作由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

第五条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

第二章环境生态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六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及时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原则。

第七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实行专业负责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条件。

第八条环境生态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可靠,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第九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对监测设备、人员、数据等进行全面管理,保障监测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依法合规,不得私自篡改监测数据,不得故意隐瞒监测结果。

第三章环境生态监测的任务和内容第十一条环境生态监测的任务是全面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现和监测环境污染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十二条环境生态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大气环境监测:监测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二)水环境监测:监测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质、水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三)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质等污染物含量;(四)生物监测:监测植物、动物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第十三条环境生态监测应当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环境生态监测的组织和实施第十四条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监测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明确监测工作责任和任务。

公司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公司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公司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为加强公司的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以及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依据,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环境监测活动,对公司范围内污染防治设施性能、废气污染物、总排口水质、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赤泥和灰渣堆场周围地下水、总排水口上下游黄河水、岗位粉尘和噪声、设备噪声、厂界噪声等进行例行监测和事故监测。

二、术语和定义(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监视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及污染防治设施性能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二)污水:指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三)污染源: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即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装置的设备的总称。

(四)废气:各种工艺尾气、锅炉燃烧的烟气及岗位除尘器排放气体的总称。

三、机构与职责公司安全环保部下设环境监测站,技术开发部下设测定室。

(一)安全环保部环境监测站职责1.编制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和年度监测计划。

2.对公司的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外排废水水质、黄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岗位粉尘、岗位噪声、厂界噪声等进行例行监测工作。

3.组织对重点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检查监测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4.建立监测台帐及污染物分类档案,按规定填报环境监测报表及报告。

5.负责编制《环境监测月报》和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6.参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环保设施验收监测,参与污染事故的调查。

(二)技术开发部测定室职责1.负责产成品熟料烧成窑污染防治设施及污染物的例行监测。

2.负责产成品焙烧炉污染防治设施及污染物的例行监测。

(三)污染防治设施使用单位对已经确定的污染源、污染物的测点必须提供良好的监测工作条件(如监测孔、监测平台、护栏、护笼、现场用电等)。

在监测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妨碍监测工作。

四、监测内容、制度(一)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污染防治设施性能、废气污染物、生产污水、生活污水、赤泥和灰渣堆场周围地下水、黄河水、岗位粉尘和岗位噪声、设备噪声、厂界噪声等。

总局2007-第39号令-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总局2007-第39号令-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现发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主题词:环保法规监测令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一)环境质量监测;(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引言1.1 目的本旨在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的权益。

1.2 适合范围本管理办法适合于所有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部门、实验室、监测站等。

第二章:术语和定义2.1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连续、定量的观测和记录,以获得环境信息的过程。

2.2 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是指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估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三章:环境监测组织和职责3.1 环境监测组织结构环境监测组织应设立监测部门,包括管理、技术、质控等职能部门,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3.2 监测部门职责监测部门负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实施、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4.1 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和审批环境监测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编制,并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2 监测点位的选择和设置监测点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并考虑环境特征、环境负荷和监测目的等因素进行设置。

4.3 监测参数和频次的确定监测参数和频次应根据监测对象、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进行确定,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5.1 监测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校准和验证监测设备和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应按照像关标准和规程进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5.3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应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质量评价、趋势分析和数据统计等,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第六章:环境监测报告和评估6.1 监测数据的报告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6.2 监测结果的评估监测结果应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目录一、总则二、环境监测机构三、环境监测程序四、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五、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六、法律责任七、附则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二、环境监测机构第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定,并按照资质认定范围开展环境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七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配备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设施和人员,保证监测能力满足监测需求。

第八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其监测数据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环境监测程序第九条环境监测活动应当按照监测方案进行,监测方案应当明确监测目的、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等内容。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在开展监测活动前,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方案,并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在监测活动中,应当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在监测活动中,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监测数据被篡改、丢失或者泄露。

四、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追溯。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监测数据档案,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和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和共享。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噪声环境的监测。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科学的原则,依法监测,依法披露监测结果。

第四条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履行法定职责,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环境监测活动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建立综合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

第六条环境监测应当包括定点监测、流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等监测形式,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条监测站点应当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合适的位置,监测设备应当符合环境监测要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第八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标准化方法和标准化操作进行,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

第三章监测数据与信息管理第九条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无缺失,监测设备、仪器仪表和监测方法应当符合标准规范。

第十条监测数据应当及时上传至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一条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监测结果应当形成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对于严重污染事件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通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格,依法从事环境监测活动,严禁从事与本行业无关的活动。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接受规定的培训和考核,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环境损害或者给社会公众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发布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7.25【实施日期】2007.09.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现发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一)环境质量监测;(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测,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内进行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等。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科学的原则,依法进行。

第四条环境监测应注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时效性,采取科学、规范、标准的方法。

第五条环境监测应提高监测设备、仪器和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第六条环境监测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监测网络,保障监测数据的留存,便于日后参考和分析。

第七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水平和能力。

第八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二章环境质量监测
第九条环境质量监测应覆盖城市、农村及特定区域,监测项目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第十条环境质量监测应采取定点监测、移动监测、遥感
监测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第十一条环境质量监测应设立相应的监测站点,站点布
局应根据环境特点和污染源分布进行。

第十二条环境质量监测应定期进行,间隔时间应根据实
际情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应进行评价和分析,及时发
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

第三章污染源监测
第十四条污染源监测应以重点污染企业为主,监测项目
包括污染物排放、废水、废气、噪声等。

第十五条污染源监测应根据不同污染源的特点,采取在
生产现场监测、固定监测点监测、移动监测等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污染源监测应设立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确
保监测数据的可靠、准确。

第十七条污染源监测应定期进行,根据企业生产和排放
情况,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

第十八条污染源监测数据应及时上报,并与环境质量监
测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比对,确保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
第十九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应涵盖森林、草原、
湿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

第二十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应注重对生态系统的
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生境状况等的监测。

第二十一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应采取定点监测、
区域监测、遥感监测等方式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五章监测数据处理和利用
第二十二条监测数据应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十三条监测数据应根据需要进行存档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存完整性。

第二十四条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形成评价报告,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有偏差的,应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或个人有串标、虚报和巧立名目行为的,应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包括吊销执照和罚款等。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之前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的监测数据包括实测数据、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等。

第二十九条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归环境保护部所有。

长按复制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