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第一,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生产力不发达和多层次城乡、区域差距过大收入差距拉大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两个毫不动摇
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绝不搞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贸经济。
如何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首先,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其次,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反对搞私有化
“经济人”假设
一、从理论上讲,“经济人”的假设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目的是为了论证私有制的永恒性。
二从政治上讲,这些观点的政治目的,是企图引导我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从认识上讲,主张私有化的错误就在于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从实践上讲,主张私有化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为他们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引导。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的内容: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内部经营方式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方式。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促进或者制约、影响经济制度的实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经济关系市场化;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行为自主化;
从经济活动看,竞争关系平等化;
从宏观层面看,宏观调控间接化;
从经济运行看,经济活动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与服务总量的增加,它通常用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的驱动下形成的经济、社会的整体改善和进步,包括人均产出的增加和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即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指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率的关系
二是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四是处理好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
五是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六是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
七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建国初期“短缺经济”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发展
十四大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
十五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六大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需要。
“四个不”
(1)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顺差过高
(2)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成员收入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
(3)不协调:一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三是投资与消费之间不协调,四是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
(4)不可持续:就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一个立足点
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一转变的历史进程
建国初期
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总路线的各个方面,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改革开放初期
“速度”与“效益”结合“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90年代后
将“质量”与“效益”放在首位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四个着力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