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工作范文]

合集下载

723动车事故报告2篇

723动车事故报告2篇

723动车事故报告2篇第一篇:723动车事故报告(一)一、事故概要2011年7月23日晚,一列由苏州开往合肥的D301次和一列由南京开往滁州的D3115次硬座动车组都停靠在南京南站,准备发车。

当D301次列车行驶到南京南站第四站台时,突然出现了劫持列车的特殊情况,导致D301次列车出现了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伤。

而D3115次列车则因及时避让没有受到影响。

二、事故原因1. 劫持事件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D301次列车驶进南京南站之后,被准备自杀的刘炎军劫持,劫持了D301次列车中一节软卧车厢,并在列车运行中散布汽油并引燃,致使严重火灾,并导致包括自己在内的40人死亡。

2. 安全通道封闭D301次列车在停靠南京南站时,为了方便旅客登车,安全通道被封闭。

当列车被劫持后,由于安全通道封闭,劫持者无法通过它离开车厢,迫使劫持者在车厢内继续散布汽油并引燃。

3. 安全措施不到位南京南站作为一个大型铁路车站,应当有完善的紧急处理措施。

但根据调查报告,南京南站未做好充足的安保工作,甚至火灾报警器等火灾预防设施也未能及时启动。

三、事故教训1. 加强安全措施在铁路客流量大、列车运行速度快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各级车站应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确保旅客和列车安全,尤其是危机事件处理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措施应事先有所准备。

2. 安全通道不应封闭安全通道对于应对突发事件非常重要,应当保持畅通状态以便于旅客和员工在安全通道上迅速离开。

铁路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加强旅客和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应急逃生能力。

3. 完善应急预警体系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预警非常重要。

铁路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向群众发布应急消息,减少事故损失。

四、事故调查报告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已于2013年1月11日将其判决公开,建议各方关注该报告并积极借鉴其中有关安全管理的部分。

五、事故处理方案1. 赔偿受害者铁路管理机构根据铁路法有关规定,应承担其在安全生产管理上造成的责任,并对事故造成死亡、伤残或财产损失的受害人进行赔偿。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共3篇)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共3篇)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共3篇)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共3篇)第1篇:温州动车事故温州动车事故解飞李彪王体伟一背景年7月23日19时30分左右,雷击温州南站沿线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或附近大地,通过大地在信号电缆上产生浪涌电压,在多次雷击浪涌电压和直流电流共同作用下,LKD2-T1型的保险管F2熔断。

熔断前温州南站列控中心管辖区间的轨道无车占用,因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的严重缺陷,导致后续时段实际有车占用时,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雷击还造成5829AG轨道电路与列控中心的通信出现故障,造成5829AG轨道电路发码异常,在无码、检测码、绿黄码间无规律变化,在温州南站计算机联锁终端显示永嘉站至温州南站下行线三接近(以下简称下行三接近,即5829AG区段)红光带。

19时39分,温州南站车站值班员臧凯看到红光带故障后,立即通过电话向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列车调度员张华汇报了红光带故障情况,并通知电务、工务人员检查维修。

瓯海信号工区温州南站电务应急值守人员滕安赐接到故障通知后,于19时40分赶到行车室,确认设备故障属实后,在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运统-46)上登记,并立即向杭州电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进行了汇报。

19时45分左右,滕安赐进入机械室,发现6号移频柜有数个轨道电路出现报警红灯。

19时55分左右,接到通知的温州电务车间工程师陈旭军、车间党支部书记王晓、预备工班长丁良余3人到达温州南站机械室,进入机械室检查,发现移频柜内轨道电路大面积出现报警红灯。

20时15分左右,陈旭军通过询问在行车室内的滕安赐,得知红光带已消除,即叫滕安赐准备销记。

滕安赐正准备销记,此时5829AG红光带再次出现,王晓立即通知滕安赐不要销记。

随后重新检查一下其他设备。

至事故发生时,杭州电务段瓯海工区电务人员未对温州南站至瓯海站上行线和永嘉站至温州南站下行线故障处理情况进行销记。

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导言2018年7月23日,我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高铁事故,这是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以来第一次发生的高铁列车事故。

此次动车事故致29人死亡,超过100人受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事故调查是为了找出事故原因,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本文根据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对此次动车事故进行分析。

事故过程概述2018年7月23日18时50分,D3115次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计划运行至广州南站,全程约2338公里,预计运行时间为11小时。

当列车行进至长春市公主岭市玉田镇段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异常。

18时38分,因为该线路收费站人员操作失误,未能将正在检修的施工车辆从铁路上移走,导致一辆施工车辆被击中翻倒,碾过对向线路上,造成铁路信号设施受损。

18时39分,因信号设施故障,玉桥站始发的D3115列车被正方向从长春站方向行驶的“Jinan-Prague”国际货物列车迎面撞击,由于动能巨大,导致了列车的3号车厢致命性的侧翻。

事故原因分析1. 设备运维的问题事故初步调查表明,有部分铁路部门对设备运维不够严格,未能按时发现、处理铁路设备故障。

对于施工车辆没有及时移走,反映出了设备运维管理部门向上汇报不及时不够明确。

2. 信号设施的问题事故主要原因是信号设备故障,并且在故障发生后的12分钟里没有被及时揭示和复盘。

造成了列车行车安全的严重隐患。

此外,事故中出现的信号同意、奇葩信号等问题,也表明铁路技术规范、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应急处置不当事故发生后,施工现场相关人员未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设备恢复和铁路运营安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应急处置不当还体现在了现场救援不够及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

4. 安全管理的问题事故反映出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例如,自主审查制度缺失、其他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协调工作不力等。

在事故之后,多家铁路部门承认,原本已经饱受批评的各种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3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3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3(六)事故相关单位情况。

1.列控中心设备研发、生产单位情况。

(1)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通号集团)。

通号集团是甬温线通信、信号系统集成施工总承包商,具有国家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甲级资质以及工程总承包、铁路电务工程和电信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等多项资质。

(2)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号股份)。

通号股份由通号集团作为主发起人,承继通号集团的全部骨干企业、资质、主营业务,注册资本45亿元,重组后进入股份公司的资产和人员占通号集团总资产和人员的98%。

(3)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号设计院)。

通号设计院为通号股份下属的全资企业,主要经营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应用科研、标准制定、工程勘测、工程总承包、试制生产和系统集成等业务,拥有甲级工程咨询资质、甲级勘察设计资质、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一级资质。

该院承担了由通号集团总承包的甬温线的联锁、列控系统集成及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工作。

通号设计院所属的列车自动控制研究所(以下简称列控所)为通号设计院的内设机构,是以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系统集成为核心业务的研究所,为整套CTCS-2、3级列控系统技术及设备的集成供应商。

(4)上海铁路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信公司)。

通信公司为通号股份下属的全资企业,是铁路通信信号行业集通信、信号于一体的设备制造企业和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装备产业化指定单位,是温州南站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制造企业。

2.铁路运输企业及其所属单位情况。

(1)上海铁路局。

上海铁路局为铁道部所属的18个铁路局(公司)之一,管辖范围跨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四省(市),运营里程7670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营业里程2378公里;时速250公里及以上营业里程1777公里)。

该局下设运输站段60个,图定开行列车1774对(其中客车541对、包括动车组列车295对,货车1233对)。

关于动车事故的调查报告(大全五篇)

关于动车事故的调查报告(大全五篇)

关于动车事故的调查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关于动车事故的调查报告关于动车事故的调查报告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信号设备故障后,电务值班人员没有意识到信号可能错误显示,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

值班人员对新设备关键部位性能不了解,没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设备问题,暴露出铁路部门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到位。

现场作业控制不力,值班人员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故障处理,没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反映出的设备质量、人员素质、现场控制等问题,说明铁路部门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反映出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抓住历史机遇,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强了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建设工作。

通过多年自身积累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带动了高铁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在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

但该起事故的发生,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高铁技术设备研发、审查、许可和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安全质量管理,促进高铁的安全健康快速发展,提出如下措施建议:铁道部、通号集团和上海铁路局要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政业绩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铁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率、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在充分认识发展高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巩固高铁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始终把握安全这一发展前提、始终注重安全条件和保障,在运输效率与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坚决把安全放在首位,绝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过高发展目标,绝不能重速度而轻质量轻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谋求高铁发展。

动车特大事故【“7

动车特大事故【“7

动车特大事故【“7.23”动车特大事故安全大反思、大检查自我剖析】安全大反思、大检查自我剖析此次甬温线发生的“7.23”动车追尾特大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192人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说明铁路部门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反映出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是一起典型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国内外人辈感震惊,对铁路运营安全和铁路建设安全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铁路人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积累下来口碑几乎被毁,也对铁路运输生产和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事故造成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

作为一名铁路人,深感痛心和愧疚和不安,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和建设的命根子,也敲响了警钟,在全路反响较大,我也在思考和反省。

反问自已在本职岗位上所完成的工作,特别是现在监理及已完成的项目实体质量能否经得起查验,经得起将来行车安全的考验。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责任制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具体来说,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相关单位的每个岗位人员身上,每个人都能履职到位,不违章,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在此次大反思、大检查中,通过自我剖析,我认为自身有存在以下问题:1.安全意识不强,总觉得监理重点是管好质量,对安全方面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不敏感,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力度不够。

2.对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及上级有关安全方面的文件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透,觉得自已所掌握的安全方面知识已能应付监理工作。

3.工作热情不足,遇事不够冷静,性子急躁,碰到挫折就容易灰心,对事业的坚持程度不够。

4.在监理工作中有时做老好人,对施工单位怀有同情心,没有做到铁面无私。

5.有时对领导布置落实的安全工作不能正确理解和领会,不重视,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要通过以下方法对自身进行整改:第一要树立“安全工作是目前压倒一切的工作”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质量和安全是分不开”的理念,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自己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南。

7·23事故调查报告

7·23事故调查报告
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 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 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 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处理建议 

(一)建议免于追究责任人员。 (二)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员 (三)建议责成相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作出深 刻检查 (四)建议对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 单位依法进行整顿 (五)建议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事故原因和性质

(一)事故原因 经调查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通号集团所属 通号设计院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中管理混 乱,通号集团作为甬温线通信信号集成总承包商履行 职责不力,致使为甬温线温州南站提供的LKD2-T1型 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铁 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 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在温州 南站上道使用。
基本情况



(一)事故线路情况 (重点) (二)事故列车及司机情况 (三)事故相关设备情况 (四)事故地区气象情况 (重点) (五)事故地段治安情况 (六)事故相关单位情况 ()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上道情 七 况
(一)事故线路情况

甬温线北起浙江省宁波市,南至温州市,全长 282.38公里,为双线电气化铁路 。2008年11 月,铁道部鉴定中心印发了《关于甬温、温福 等运行时速250km/h铁路的客车到发线和无缝 线路等问题的复函》,将开通运行速度提升为 250公里/小时。该条铁路于2006年2月28日开 工建设,2009年9月28日投入使用,较批准工 期提前4个月。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 报告

7.23事故有感(5篇范文)

7.23事故有感(5篇范文)

7.23事故有感(5篇范文)第一篇:7.23事故有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读后感“7.23”甬温线旅客列车特别重大事故,是我们铁路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报告的公正性、严谨性和对问题处理的果断及严厉是令人满意的。

事故调查报告虽只有区区几十页,承载的却是广大群众了解事故真相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是对在7.23事故中死伤旅客的交代。

报告针对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实施情况,相关事故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处理结果都一一做出解答。

并没有因自遮自掩而袒护铁路通信信号相关企业,也没有因为责任人的位高权重而减轻处罚。

惨痛的一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它不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也给予我们娇之自豪的高铁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它向我们再一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面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工作压倒一切,要把客运安全特别是高铁安全摆在重中之重”,否则是别无选择的。

怎样才能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我们该怎样做?我的认识是必须吸取教训,深刻反思,脚踏实地,忘我工作;鼓舞志气,改革创新。

从安全管理方面,特别是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关键的卡控、以及现场作业、职工两纪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感自身的安全责任、安全履责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学习此次特别重大事故,在触目惊心之余,我们应该警醒,应该看到在生产作业的每个环节都存在隐患,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可以在生产作业中麻痹大意。

在生产中我们有些同事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作业、不注意设备小隐患等,看似都是小问题,但是一旦出事故都是大事故。

正应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任何细小的隐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许许多多的大灾难事故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诚然,人们有时都会犯小错误,但是要是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安全意识淡泊,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事故就会“找上门”来。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愧对真相-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愧对真相-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愧对真相?篇一: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动车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下载)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情况汇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国务院随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此后又根据工作需要对事故调查组进行了充实加强,调整了人员结构,完善了调查制度。

国务院对事故调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

调整充实后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由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的负责人组成,聘请了铁路运输、电力、电气、自动化、通信、信号、安全管理、建筑等领域专家,邀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

几个月来,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开展现场勘查、检验测试、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应急处置、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

经调查认定,“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在LKD2- 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中管理混乱,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作为甬温线通信信号集成总承包商履行职责不力,致使为甬温线温州南站提供的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

铁道部在LKD2- 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

雷击导致列控中心设备和轨道电路发生故障,错误地控制信号显示,使行车处于不安全状态。

上海铁路局相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故障发生后,未认真正确地履行职责,故障处置工作不得力,未能起到可能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作用。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1. 背景在2020年7月23日,在中国某省某市的高速铁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动车事故。

这起事故导致多人受伤甚至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上的讨论。

本文将对该事故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关的报告。

2. 事故概述事故发生在当天下午的高峰期,一列载有乘客的动车在行驶中突然出现故障,造成车辆失控。

最终,动车撞向了前方的一列货车,并发生了严重的碰撞。

事故导致数十名乘客受伤,其中部分伤势较为严重,目前有数人不幸遇难。

3. 事故原因分析根据初步的调查和现场勘察,事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因素:3.1 设备故障初步判断,事故的发生与动车的设备故障有关。

动车的制动系统可能存在故障,导致列车无法正常刹车。

这可能与动车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有关,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3.2 人为失误事故中可能存在相关人员的失误。

例如,列车驾驶员的操作错误,导致无法及时察觉到车辆的异常情况,并未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此外,对于货车的控制也可能存在疏漏,未能及时避让动车。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来确定。

3.3 基础设施问题在事故发生的高速铁路上,是否存在相关的基础设施问题也需要关注。

例如,铁路的信号系统是否工作正常,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4. 目击证人证言在事故现场,有多名目击者提供了自己的证言。

根据这些证人的描述,事故发生时,动车一度出现失控情况,并试图通过紧急制动来减速停车。

然而,动车仍然没有能够停下来,并与前方的货车发生了严重的碰撞。

这些目击证人的证言将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提供重要的线索。

5. 救援与善后工作事故发生后,相关的救援工作得到了及时的展开。

救护车和消防车迅速赶到现场,将受伤的乘客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同时,警方和交通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封锁和疏导工作,以确保其他车辆的安全通行。

相关部门也积极展开善后工作,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并对伤亡人员和家属进行安抚。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事件概述723动车事故是指发生在2022年7月23日的一起铁路交通事故。

当天,一辆行驶在某条高速铁路上的动车突然出现故障,导致列车脱轨并发生严重的事故。

这起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伤亡,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调查。

事故现场勘查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展开了现场勘查工作。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的发生地点位于一段高速铁路的一座桥梁上。

事故现场存在明显的脱轨痕迹,车辆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并造成了铁路线路的受损。

调查分析经过对事故现场的勘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初步的调查结论:1.设备故障:事故发生时,动车出现了严重的设备故障,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行驶。

这种设备故障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缺乏及时维护所导致的。

2.人为因素: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列车的驾驶员在事故前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状况。

这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突发而导致驾驶员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或者是由于驾驶员对设备故障的认识不足。

3.基础设施问题:事故发生地点的桥梁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问题,这也可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的结构检查和评估将有助于确定桥梁是否存在缺陷。

安全建议基于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建议,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1.定期维护和检修:及时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对于高速铁路等关键设施,应加强巡检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提高驾驶员培训:对于驾驶员,需要提供更加全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和应对各种设备故障情况。

这样可以增加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基础设施检查:对于关键的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应定期进行结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加固。

4.强化安全文化:铁路部门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同时,鼓励员工报告和处理设备故障,以便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教训总结723动车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2011年7月23日晚,G列车车头与动车组尾部相撞,发生温州动车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引起了全国的震惊和人们对铁路交通安全的深刻反思。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技术设备的问题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列车出轨,这直接与技术设备有关。

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动车组接触网器材发生故障,导致动车组信号失联,最终导致列车出轨。

虽然原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是技术设备的问题,这也提醒人们,技术的落后和设备的缺陷对铁路交通安全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由此,我们需要关注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加强检修和维护,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事故发生后,管理方面本应及时展开应急救援,避免事故的扩大,但当时太多的时间留给了上级部门的决策,使得应急救援的效果大大降低,让人不由想到,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管理制度应如何完善呢?在平时,需要加强管理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另外,应针对性的做好应急预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应急救援的问题虽然,事故中有不少常人义无反顾的勇敢行动,但也有一些应急救援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交通管制不够及时,救援设备不够完善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救援的效率,使得一些本可避免的事故成为悲剧。

因此,应急救援一旦发生问题,就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进。

树立应急模式,完善预案,并分类别封锁道路、疏散人员,重点是要调配应急车辆和应急人员的分布充分合理,提高应急救援的效果。

四、交通安全的思考交通安全是与每个人相关的安全。

发生在交通中的意外伤害,既伤及道路交通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也影响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更多的品德责任体现于平时的安全行为,平时需要加强对交通安全的关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意识和责任心,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温州动车事故是一次十分惨痛的事故,更是一次对我们社会,对我们这个国家的一次自省反思。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723动车事故是指XX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双屿路段,与前行的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了解!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情况汇报。

会议同意事故调查组给予铁道部、通信信号集团公司、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上海铁路局等单位54名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处理意见。

【原因】系多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通号集团设备存设计缺陷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中管理混乱,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作为甬温线通信信号集成总承包商履行职责不力,致使为甬温线温州南站提供的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

●铁道部设备招投标把关不严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

●雷击导致电路发生故障雷击导致列控中心设备和轨道电路发生故障,错误地控制信号显示,使行车处于不安全状态。

●上海铁路局处置工作不力上海铁路局相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故障发生后,未认真正确地履行职责,故障处置工作不得力,未能起到可能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作用。

在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铁道部和上海铁路局存在处置不当、信息发布不及时、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追责】给予54名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会议同意事故调查组给予54名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处理意见(见右表)。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篇一:723动车事故分析及思考”723“事故原因分析及思考XX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

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其中2名外籍人士),200多人受伤,D301次列车司机当场死亡。

对于任何铁路专业人士而言,动车组相撞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动车组装有自动防护系统 (ATP),如果后车迫近前车,系统将会自动导致后车停车,司机“就是想撞也撞不上”。

据《东方早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铁路建设高级顾问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在控制系统、信号系统方面很成功,能保证后面不追尾、前面不撞车。

那么,这起不可思议的事故究竟如何发生的?南方周末记者由铁道系统内部核心人士了解到,事故原因已经基本查明,其中调度方面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而信号系统也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出现了最致命的错误。

此前,由铁道部总调度长调任上海铁路局担任局长的安路生在事故发生后曾向外界通报了事故的初步分析结果,他是这样说的,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地显示为绿灯;而温州南站值班人员对新设备关键部位性能不了解,没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设备问题;电务值班人员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没有意识到信号可能错误显示,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故障处理,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人们对此次事故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总的来说,造成事故的原因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系统方面和人为方面的原因。

系统方面的原因是铁路信号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由于雷电和暴雨的影响发生故障,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地显示为绿灯。

人为方面的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方面:1、车站调度员错误的将两列动车放入同一信号故障区间。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

2023-11-14CATALOGUE目录•事故概述•事故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认定•事故预防措施•事故后果处理•事故总结与反思01事故概述发生时间2012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发生地点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南站附近事故发生时间与地点涉及人员事故造成至少40人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36人重伤。

死者中包括至少10名儿童。

涉及车辆D3115次动车(北京南-福州)和D3018次动车(上海虹桥-福州)。

两辆动车在温州南站附近发生追尾事故。

事故涉及人员与车辆当时正逢雷雨天气,可能影响到了信号接收和设备运行。

天气原因设备故障操作不当动车行驶过程中,车辆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制动系统失效。

司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措施不当,未能及时停车。

03事故原因初步分析020102事故现场调查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查,发现了一些刹车痕迹和撞击痕迹,这些痕迹反映了事故发生时的车辆速度和撞击力度。

现场痕迹在现场找到了一些碎片和残留物,这些物证对于确定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物证现场勘查结果目击者证言收集目击者陈述调查组对目击者进行了采访,收集了他们的陈述和证言,这些证言为还原事故发生的经过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击者身份为了确保目击者提供的证言可信和可靠,调查组还对目击者的身份进行了核实和确认。

事故车辆技术分析车辆结构分析对事故车辆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确定车辆在事故发生时的状态和受损情况。

车辆速度分析通过对车辆速度的分析,可以判断出车辆在事故发生时的速度,这对于确定事故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03事故原因分析驾驶员操作失误驾驶员在列车行驶过程中进行了不当操作,如突然紧急刹车或启动加速器。

驾驶员未按照规定的行驶速度行驶,超速行驶导致事故发生。

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未及时刹车,导致列车速度过快。

车辆设备故障列车刹车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减速。

列车轮对出现故障,如磨损或断裂,导致列车失控。

列车电气系统出现故障,如断路器跳闸或电机故障,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运行。

7.23高铁事故调查报告[工作范文]

7.23高铁事故调查报告[工作范文]

7.23高铁事故调查报告篇一:事故解析事故解析京沪线动车事故回顾初步分析无论是雷击铁轨造成故障,还是路段上突然有车停驶,在调度部门的屏幕上,都应该立刻出现刺眼的“红光带”,调度中心可以立刻指挥后车停止运行。

显然,这层安全策略没有起作用。

接下来,即便是雷击停车,前车司机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停车地点及目前概况向调度中心报告,无论是用列车自带的通讯系统或“对讲机”显然,这层安全策略也没有起作用。

是的,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D3115停下来之后,不知是前车人员的责任,还是调度中心的责任,导致后车没有及时收到这一消息。

而此时,同样晚点的D301次,正在以极高速度向前车驶来。

CTCS-2列车控制系统,设计之初就是用来做“制动”的。

列车在CTCS-2下,会被自动监控速度,一但速度过高,造成本车与前车的距离低于“离前车紧急制动的安全距离”,列车将被自动减速。

按理说,当前车突然停驶后,后车的自动控制系统将自动报警,并立刻停止运行。

显然,这层安全策略没有起作用。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7·23”动车追尾因温州南站信号设备设计存严重缺陷根据初步分析,前车 D3115减速运行后,闭塞信号经由钢轨传送给后续设备,安装在地面的信号灯并应该显示为红灯,但却错误显示为绿灯,调度人员也没有发出预警,引发追尾事故。

调查组表示存在设计缺陷的信号设施。

事故信号的还原分析事故信号错误,初始信号:车站 [红区] A车 [红区] [绿区] B车,调度发信号让A车进站,正常信号显示是车站 [绿区] A车 [红区] [绿区] B车,但信号错误显示为:车站 [绿区] A车 [绿区] [红区] [绿区] B车,红区过短甚至没有,B车行驶看到的全是绿区或者短暂遇红区后又突然变成绿区,最终造成追尾。

事故主要4方面的问题根据他们的汇报,这次事故主要是由于温州南站的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致使在雷击下红灯变成绿灯显示(错误)造成的,主要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电路设备发生故障以后,值班人员没有意识到信号有可能发生错误,说明他们的安全性和责任性不强。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社会心理影响
事故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心理影响,引起了公众对铁路交通事故的关注和不安 。
.1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公众安全感下降
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和安全感下降。
舆论高度关注
事故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成为了当时社会热议的话题。
.2 对铁路交通的影响
铁路运输中断
事故导致铁路运输中断,对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运输产生了较 大影响。
VS
管理原因
事故暴露出铁路部门在行车组织、调度指 挥、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主 要是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不严 格、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
建议
加强现场管理
铁路部门应该加强现场管理,落实 各项安全措施,提高行车安全的可 靠性。
加强调度指挥
铁路部门应该加强调度指挥,完善 行车组织,确保行车安全和运输畅 通。
事故涉及单位
事故主要涉及上海铁路局杭州客运段、温州南站、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温州 西站等单位。
02
事故调查
调查过程
1 2
事故发生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铁路发生特别重大交 通事故,造成40人死亡,243人受伤。
成立调查组
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 。
3
调查进展
调查组通过现场勘查、取证、检测和鉴定,历 时一个多月,完成了事故调查工作。
主要负责人的职务。
刑事追究
对涉嫌犯罪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经济赔偿
对受伤人员及家属进行了经济赔偿 。
03
事故影响
经济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
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间接经济损失
事故导致铁路运输中断,对物流和供应链造成影响,间接经 济损失难以估量。

7.23动车事故调研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研报告

7.23动车事故调研报告篇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目录一、基本情况(一)事故线路情况(二)事故列车及司机情况(三)事故相关设备情况(四)事故地区气象情况(五)事故地段治安情况(六)事故相关单位情况(七)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上道情况二、事故发生经过三、事故应急处置情况四、事故原因和性质(一)事故原因(二)事故性质(三)事故暴露出各有关方面的主要问题五、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一)建议免于追究责任人员(二)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员(三)建议责成相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作出深刻检查(四)建议对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单位依法进行整顿(五)建议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二)切实加强高铁技术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工作的管理(三)切实健全完善高铁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四)切实强化高铁技术设备研发管理(五)切实严把高铁技术设备安全准入关(六)切实强化高铁运输安全管理和职工教育培训(七)切实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八)切实加强高铁规划布局和统筹发展工作“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20XX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组织好抢险救援工作,同时要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处理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篇一:“ 7 •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7 • 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国务院“ 7 •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二o—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目录一、基本情况(一)事故线路情况(二)事故列车及司机情况(三)事故相关设备情况(四)事故地区气象情况(五)事故地段治安情况(六)事故相关单位情况(七)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上道情况二、事故发生经过三、事故应急处置情况四、事故原因和性质(一)事故原因(二)事故性质(三)事故暴露出各有关方面的主要问题五、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一)建议免于追究责任人员(二)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员(三)建议责成相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作出深刻检查(四)建议对LKD2- 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单位依法进行整顿(五)建议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二)切实加强高铁技术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工作的管理(三)切实健全完善高铁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四)切实强化高铁技术设备研发管理(五)切实严把高铁技术设备安全准入关(六)切实强化高铁运输安全管理和职工教育培训(七)切实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八)切实加强高铁规划布局和统筹发展工作“ 7 •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20XX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组织好抢险救援工作,同时要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处理等工作。

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委派,张德江副总理于7月24日上午率有关方面负责人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援、伤员救治、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对相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一定要坚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组织好抢险救援工作;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全面展开事故调查工作,查明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

7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浙江省温州市,查看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亲切慰问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对事故调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通过现场勘察、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得出一个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7月27日和8月10日,温家宝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65次、第167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事故调查处理和铁路安全工作,对事故调查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按照科学、严谨、依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依照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直接责任者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并要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7月2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务院“ 7 • 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8月10日,根据调查工作需要,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决定对事故调查组进行充实、加强。

事故调查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任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监会、全国总工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各1名负责同志和3位曾担任过国家有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且熟悉铁路工作的老同志任副组长。

事故调查组下设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

同时,聘请了12名铁路运输、电力、电气、自动化、通信、信号、安全管理、建筑等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其中有全国人大代表2名、全国政协委员1名、“两院”院士2名)。

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了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通过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周密细致的现场勘察、检验测试、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应急处置、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及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事故线路情况。

甬温线北起浙江省宁波市,南至温州市,全长公里,为双线电气化铁路(由沿海铁路浙江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委托上海铁路局运营管理)。

20XX年3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甬温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200公里/小时;20XX年8月,浙江省和铁道部批复初步设计,其中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0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20XX年11月,铁道部鉴定中心印发了《关于甬温、温福等运行时速250km/h铁路的客车到发线和无缝线路等问题的复函》,将开通运行速度提升为250公里/小时。

该条铁路于20XX年2月28日开工建设,20XX年9月28日投入使用,较批准工期提前4个月。

事故发生地点位于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下行线583公里831米处(瓯江特大桥上)。

该区段?下坡,曲线半径4500米,超高110毫米,跨区间无缝线路,60千克/米钢轨,川型混凝土轨枕。

桥面距地面高度为米。

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地段前后的线路检查测量结果合格。

(二)事故列车及司机情况。

次列车及司机。

D3115次列车型号为CRH1-046B编组16辆,总长米;配属上海铁路局上海动车客车段,自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

列车定员1299人,事故发生时乘坐旅客1072人。

7月22日23时4分至23日1时30分在杭州动车运用所进行库内检修作业,各项技术参数及车辆状况均正常。

D3115次列车司机何枥,南昌铁路局福州机务段职工,承担D3115次宁波东站至福州南站的值乘任务。

20XX年2月25日经铁道部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动车驾驶证。

上车前按规定进行了待乘休息,出勤手续办理合格,酒精检测合格。

经调查认定,司机在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的作业符合相关作业标准。

次列车及司机。

D301次列车型号为CRH2-139E编组16 辆,总长米;配属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客车段,自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

列车定员810人,事故发生时乘坐旅客558人。

7月23日0时20分至2时10分在北京南动车运用所进行库内检修作业,各项技术参数及车辆状况均正常。

D301次列车司机潘一恒,南昌铁路局福州机务段职工,承担D301次宁波东站至福州站的值乘任务,已在事故中殉职。

20XX年6月23日经铁道部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动车驾驶证。

上车前按规定进行了待乘休息,出勤手续办理合格。

酒精检测合格。

经调查认定,司机在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的作业符合相关作业标准。

(三)事故相关设备情况。

1.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

车站列控中心、轨道电路、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等构成了CTCS CTCS根据功能要求和配置应用等级分为0〜4级(其中CTCS- 2级应用于200〜250公里/小时提速干线和高速铁路上,甬温线即采用该级系统)。

CTCS- 2级分两个子系统,即地面子系统和车载子系统。

地面子系统由车站列控中心、轨道电路等设备组成。

车载子系统由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等设备组成。

2.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

温州南站采用的列控中心设备产品型号为LKD2-T1,由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上海铁路通信有限公司生产,具有轨道电路编码、区间信号机点灯控制、确定行车许可等功能。

3.甬温线轨道电路。

甬温线采用ZPW-20XXA无绝缘轨道电路实现列车占用及完整性检查,并连续向列车传送行车许可等信息。

事故发生在标号为5829G的轨道上,轨道全长1500 米,5829G轨道电路分为5829AG和5829BG两段。

事故调查组检验测定,因雷击致使温州南站轨道电路4个发送盒(5829AG备、5808AG主、5808AG备、S1LQBG&)、2 个接收盒(5845AG S1LQG、1个衰耗器(S1LQG损坏,造成轨道电路与列控中心信号传输的CAN总线阻抗下降,导致5829AG轨道电路发送器与列控中心通信故障。

篇二:调查报告温州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全文事故原因和性质事故原因。

经调查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通号集团所属通号设计院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中管理混乱,通号集团作为甬温线通信信号集成总承包商履行职责不力,致使为甬温线温州南站提供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

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在温州南站上道使用。

当温州南站列控中心采集驱动单元采集电路电源回路中保险管F2遭雷击熔断后,采集数据不再更新,错误地控制轨道电路发码及信号显示,使行车处于不安全状态。

雷击也造成5829AG轨道电路发送器与列控中心通信故障。

使从永嘉站出发驶向温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自动制动,在5829AG区段内停车。

由于轨道电路发码异常,导致其三次转目视行车模式起车受阻,7分40秒后才转为目视行车模式以低于2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温州南站缓慢行驶,未能及时驶出5829闭塞分区。

因温州南站列控中心未能采集到前行D3115次列车在5829AG区段的占用状态信息,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管辖的5829闭塞分区及后续两个闭塞分区防护信号错误地显示绿灯,向D301次列车发送无车占用码,导致D301次列车驶向D3115次列车并发生追尾。

上海铁路局有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设备故障发生后,未认真正确地履行职责,故障处置工作不得力,未能起到可能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作用。

事故性质。

经调查认定,“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事故暴露出各有关方面的主要问题。

1.通号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在列控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通号集团所属通号设计院研发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设备故障后未导向安全。

经事故调查组对采集驱动单元测试,以及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检测机构组成的联合测试组对列控中心主机和采集驱动板软件进行测试,并经动车组实车模拟试验验证和反复分析论证,查明:从软件及系统设计看,温州南站使用的LKD2-T1型列控中心保险管F2熔断后,采集驱动单元检测到采集电路出现故障,向列控中心主机发送故障信息,但未按“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处理采集到的信息,导致传送给主机的状态信息一直保持为故障前采集到的信息;列控中心主机收到故障信息后,仅把故障信息转发至监测维护终端,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继续接收采集驱动单元送来的故障前轨道占用信息,并依据故障前最后时刻的采集状态信息控制信号显示及轨道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