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一、生产力的内涵1. 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这些石器工具以及人类运用工具进行生产的能力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构成。

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科研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从古代的手工工具,如铁犁,到现代的自动化机器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生产工具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重要的劳动对象,而在工业生产中,矿石、棉花等原材料也是劳动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新材料的研发使得更多种类的物质可以成为劳动对象。

二、生产力的特征1. 客观性- 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由其现有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劳动者素质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不能仅凭主观愿望随意提高。

2. 社会性- 生产力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是社会生产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复习关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变的重要内容。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形态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变的联系等方面,深入阐述这一关键主题。

一、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生产力量和生产能力的总称,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改善和发展社会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个方面。

物质生产力是指与生产的物质形态直接相联系的力量,如机器、设备、资金等;社会生产力则是指社会共同创造和运用物质生产力的能力,涉及人的智力、技能和组织能力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密切相互依赖的,二者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分工关系、交换关系等。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阻碍生产力继续发展的瓶颈。

此时,社会形态的转变必然产生。

三、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变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基础和动力。

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的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较低,主要以人的劳动力为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将劳动对象改造成工具的形式,这是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社会的特点。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等先进生产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终,随着社会主义的形成,劳动者将成为社会主导地位,共同分享生产力的成果。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旧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生产力的要求,从而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促使人们积极寻求新的生产关系形态,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 义的社 会变革与生产力分析

马克思主 义的社 会变革与生产力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与生产力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变革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关系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视角。

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和手段,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知识。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到现代社会的高科技设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束缚它的枷锁。

比如,在封建社会,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与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和农民的占有关系相适应。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封建的生产关系却无法满足这种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就引发了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

社会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对旧的生产关系提出挑战,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当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还包括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其在发展初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内在矛盾最终将促使其走向灭亡,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社会学中的社会生产力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社会学中的社会生产力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社会学中的社会生产力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社会生产力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所创造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学中,社会生产力理论是研究社会制度演化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源社会生产力理论最初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形态的演进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指出:“社会制度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表现,物质生产方式进步了,社会制度也随之变更。

”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制度的发展,取决于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演变而来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相互关系的集合。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升,旧的生产关系则日益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随之也逐渐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换,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更。

二、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历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社会生产力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社会生产力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以下是社会生产力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1、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初步讨论阶段:在19世纪前半叶,社会学家们开始探讨社会生产力理论,但在当时,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2、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开启了社会生产力理论的新篇章。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形态是一系列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相互联系的制度、观念、价值、文化以及技术的总和。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他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指出,发展的生产力必然会造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也是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

3、社会生产力理论的拓展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理论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与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与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与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解析社会现象、推动社会进步。

其核心理论之一是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进。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以及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共同劳动并平均分配产出来维持生存。

私人占有和剥削不存在,人们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然而,由于生产力有限,社会形态演进的发展必然发生。

二、奴隶社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逐渐被替代,并且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奴隶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的劳动来获取财富。

这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新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方式决定的。

三、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地主通过控制土地来剥削农民的劳动。

此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变得更加明显。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等级制度、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四、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雇佣劳动来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是市场经济、货币交换和竞争。

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

五、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劳动者不再受剥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如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可能性。

六、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能够享受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

私人占有和阶级的消失,社会充满了平等、自由和协作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产力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其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

本文将从生产力的概念、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产力观。

一、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利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通过改造与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创造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个方面。

物质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定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方式等方面的要素。

它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所需要的技术与技能的总和,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还包括了生产组织的改进。

社会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管理下,集中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它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特定的生产关系会促进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不断革命地改变生产关系来实现的。

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长期的、不断的,是历史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力水平不同。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变生产力,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三、生产力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观念。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以其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如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

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

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摘要:石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电器生产力,是马克思“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测量器,人类特定社会形态的指示器。

关键词:石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电器生产力。

正文: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范畴,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呼呼的统一体。

所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对应出现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猿类群体形态决定石器生产力,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形态决定铜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决定铁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决定机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决定电器生产力,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奠定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原理,马克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则是绝对的、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成熟的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是石器;成熟的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是铜器;成熟的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是铁器;成熟的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是机器;成熟的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共产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是电器。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适合石器生产力;奴隶社会生产关系适合铜器生产力;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适合铁器生产力;资本社会生产关系适合机器生产力;共产社会生产关系适合电器生产力。

五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五种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是马克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的实际运用。

根据五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五种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可以正确的判断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共产社会形态的时空定位,可以洞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方针政策,可以顺其自然的变革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变革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人类社会经济形态。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形态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亦是其内部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运动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推动着社会由量变到质变,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然而,在推动社会形态变化的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他当做决定其于一切关系的原始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上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发生相应的变革。

因为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经济发展表现为经济增长
2.区别 经济增长,不一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一定伴随着经济增长
二、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适当的比例关系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
从量的方面考虑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必须与消费资 料的增长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必须与生产资 料的增长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从质的方面考虑 分析重视教育的必要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 展的动力
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动力,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是生产 力自身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 ——理解(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理解(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改革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生产 力发展的的作用 生产力内部矛盾的表现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生 产力的内部矛盾 “民工荒”、“技工荒” 民工荒” 技工荒”
“民工荒”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中国竟出现了“民工荒”:从2004年初 劳动力的中国竟出现了“民工荒”:从2004年初 开始至今,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民工劳动力市 场纷纷告急,普遍缺工。据媒体报道,仅珠江三 角洲地区,农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高达200万人。 角洲地区,农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高达200万人。 大量农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 窘。一些缺工的企业为吸引农民工前来应聘,甚 至把漂亮厂房拍成照片一并附在“招工启事” 至把漂亮厂房拍成照片一并附在“招工启事”上, 但依旧没有多少“农民工” 但依旧没有多少“农民工”买帐。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民工荒”

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以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为标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一、原始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形态下,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

原始社会的特点是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一致。

在这个阶段,人们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社会关系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

二、奴隶社会形态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奴隶劳动。

奴隶社会的特点是阶级分化严重,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封建社会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占有土地并依靠农民的劳动来获取利益。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关系,世袭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私有制经济、市场经济、雇佣劳动和竞争。

五、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部分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主导,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和共同富裕。

六、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得到最终实现,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每个人按需分配,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

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底层逻辑

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底层逻辑

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底层逻辑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历史规律之一。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内在的底层逻辑,这些逻辑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首先,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础。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往往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变。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

比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因为农业生产的出现使得劳动力有了相对富余,形成了奴隶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则是因为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领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为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的演变是推动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关键。

其次,社会关系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因素。

社会关系的变迁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和社会等级的重构。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往往伴随着社会等级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动。

比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取代,社会组织形式由城邦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也由封建制向工业制转变。

社会关系的变迁是推动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最后,意识形态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反映和推动力量。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和传承。

社会意识形态从宗教、伦理到科学、思想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意识观念和文化的演变。

比如,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变得注重自由、理性和市场规律,这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强调相符合。

意识形态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互作用,既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形态的演变。

综上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底层逻辑包括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历史和文明发展。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在特定时期内,通过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及运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方法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反映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

人与生产力的关系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类通过劳动活动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

人的意志、智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是推动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人的技能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因此人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与生产力的关系社会是生产力的载体,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社会组织、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会带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发达的社会通常拥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高效的生产组织形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相对落后的社会中,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会受到各种制约,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总结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和创造活动。

而社会则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人与社会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生产力范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的运行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社会发展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 义的生产关系与社 会形态

马克思主 义的生产关系与社 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未来走向的道路。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什么是生产关系。

简单来说,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

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拥有土地这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辛苦劳作的成果大部分要交给地主,自己只能获得维持生计的一小部分。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掌握着工厂、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工人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工作,获得的工资往往只是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大部分利润被资本家占有。

生产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它的发展,就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比如,当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器大工业出现,原来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关系就无法满足新的生产力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

不同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生产资料公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只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

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地主通过土地私有制剥削农民。

资本主义社会则以工业生产为基础,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获取利润。

那么,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如何发生的呢?马克思主义指出,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学校:内蒙古工业大学学院:材料学院班级:成型10-1姓名:马亚平学号:201010401018内容提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生产力作为物质生活的基础在历史舞台和当今社会都发挥着其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应生产力的提高而产生的高级社会形态更是国家发展的导向与指针,正确的把握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选择,使国家更为富强,民主。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

生产力的本质是指主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有着各种各样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人们结成了经济利益或经济权利关系就称为经济关系,制度经济学中常称之为相对产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等。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马克斯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关键词:生产力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思想的舞台上愈显重要,它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也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更是行动的指南。

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关系

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关系

论文题目: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关系内容提要: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社会现象中的规律性。

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生产方式、社会阶段、人类历史正文: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和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基础。

之所以这样说,这正是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它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不断发展过程,因人类生产水平的不断变化,从而不断地向前、向上递进发展着,从原始社会开始,途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结束,这是一个十分有序的链条,就像一个登天的梯子似的,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与社会形态具有选择关系。

为了说明这种关系首先要明确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依照使用生产工具的不同,可以把生产力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

从古至今,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包括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气时代、电气时代,现在又进入了电子时代(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低级人工智能的应用。

马克思主 义社 会形态演进

马克思主 义社 会形态演进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进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系统的理论视角来理解这一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石器工具到现代社会的高度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以简单的采集和狩猎为生,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没有剩余产品,也就不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但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特别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当作奴隶主的财产进行剥削和压迫。

奴隶社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手工劳动。

但这种剥削制度是残酷的,奴隶的反抗斗争不断。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

相比奴隶社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依然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旨在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变革具有其特定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如何被理解。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旧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发生变革。

这种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往往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革命性的改变,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引发上层建筑的重大调整,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

同时,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会引发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周期,每一个阶段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渐进的变革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规模和范围,还能为实现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技术、资源和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这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生产力的演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力水平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生产方式粗糙低效;奴隶社会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出现了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生产的初步形态;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上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科技进步、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成为主要特点。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分工关系、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等。

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直接生产者和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而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存在着雇佣劳动、商品交换、资本积累等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私有制为基础,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关系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自动化。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职业分化,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形态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亦是其内部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运动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推动着社会由量变到质变,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然而,在推动社会形态变化的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他当做决定其于一切关系的原始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上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发生相应的变革。

因为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他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
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产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


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物质条件,见解如下:
生产力在质的方面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也是有阶段性的。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其产生后的一定阶段中,是同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但是随着一种新的生产力的获得,生产方式就会发生变化,生产关系就必须相应调整和变革。

只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同现有的利益关系基本一致,这种调整和变革就可以在现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进行。

但是,如果这种调整和变革同现有的利益关系相冲突,处于支配地位的人们阻碍这种调整和变革,新的生产力就只能冲破现存经济制度的束缚,调整和变革就会以革命的方式进行;其结果,将是以一种新的经济制度代替原来的经济制度。

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一定的社会形态。

社会生产是永恒的主题。

人类之所以要进行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本身不断增长和发展的需要。

不管单个人乃至整个阶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遭受多少苦难和牺牲,生产力的发展同人类自身总体发展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

因此,发展生产力就成为人类世世代代的头等大事。

但是,人类的生产是社会性质的生产,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

为了发展生产力,生产的社会形式就必须同生产力相适应;是否相适应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力;不是生产力同人为设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而是生产关系同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

导致旧的经济制度灭亡的革命的性质和新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

在具有质的区别的生产力条件下,革命的性质和新的经济制度的性质也有质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以产生的生产力条件还不存在的时候,不可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同样,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还未形成的时候,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枪杆子可以出政权,但枪杆子本身不能改变生产方式;政权的更迭是否改变了经济制
无论是新的经济制度的产生,还是旧的经济制度的灭亡,都取决于物质条件是否充分。

所谓“物质条件”,就是生产力条件和物质关系条件。

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水平,利用一般社会力(社会结合力,科学和自然力)的能力,物化和积累起来的财富,人本身的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交往发展的程度,等等。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程度是相对的,只要现存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只要现存的经济制度对于发展生产力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那么,这种经济制度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同样,只要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借以产生的起码条件还不具备,只要这种条件还需要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中继续创造出来,那么,这种经济制度就不会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而,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

树立与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关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来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合适,再到基本相合适;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

这双重关系犹如社会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名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社会矛盾的进本尖锐化,会导致代表和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学院:管理学院
————————————
班级:金融11—2班
————————————
姓名:徐丽萍
————————————
学号: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