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2022年昆明城市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昆明城市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3、“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A. 不可能性B. 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6、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7、“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9、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11、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二、多项选择题1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 )A.目的性和计划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C.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D.创造性17、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A.资产阶级政党B.军队.警察C.监狱.法庭D.政府机构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D.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20、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三、辨析题21、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22、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经济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Word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的统一。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两大基本国策,实行综合决策、统筹推进。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
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口因素作为自然前提,和地理环境一样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社会的发展不起 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 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相反,它本身也要受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 制度的制约。因此,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经 济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7
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
•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 斯的“人口决定论”认 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 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 术级数增长,这是造成 劳动人民失业、饥饿和 贫困的根源,因而要用 战争、瘟疫等手段减少 “剩余人口”,这显然 是错误的。
8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 活的重要条件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动态地 发挥作用。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 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破坏和人口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人类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1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8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
1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于1972年斯德哥尔 摩世界环境大会,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 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它强调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实 现本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利 用。(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 共同性原则。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着重分析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以及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等方面。
首先,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多的就业机会会被创造出来,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此外,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得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经济发展也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以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同时,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通过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能够得到提高,从而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供福利和保障,能够减轻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还能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0年10月真题及答案2019-10月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A.科学性决定的B.革命性决定的C.实践性决定的D.阶级性决定的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实践的B.多样的C.可知的D.变化的4.自觉能动性是实践的一个基本特点,这表明实践是A.主体纯粹的思维活动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主体感性的物质活动D.主体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5.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是A.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B.不能正确认识的C.盲目自发地起作用的D.可以人为改变的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说的是A.人脑是意识的唯一源泉B.意识不具有客观性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意识不具有主观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真理是因人而异的B.有用的就是真理C.真理是凝固不变的D.真理是有价值的9.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坚持A.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C.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D.一切从集体意志出发1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个体意识的影响实现A.对个体意识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群体意识的影响实现D.对公序良俗的影响实现11.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C.自动控制系统D.动力系统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它们之间是A.相互决定的关系、无主次之分B.相互平行的关系C.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主次之分D.相互孤立的关系13.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自然经济社会B.商品经济社会C.产品经济社会D.信息社会14.商品经济是A.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B.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1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16.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价值的生产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创造问题C.社会总价值的分配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7.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B.部门内部竟争的结果C.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D.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1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股份制实现的B.有限责任制度实现的C.参与制实现的D.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1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A.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B.能够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C.会使其经济发展长盛不衰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0.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资本全球化D.资源配置全球化2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用多种手法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其中典型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是A.高价倾销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品B.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性产品C.以占领殖民地的方式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D.打着“援助”的旗号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22.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乌托邦》的作者是A.法国的圣西门B.英国的莫尔C.英国的欧文D.意大利的康帕内拉2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集中制 D.民主监督制24.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是A.各尽所能,按需分配B.各尽所能,按才能分配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D.各尽所能,按地位分配25.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A.爱岗敬业的职业理想B.共产主义远大理想C.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D.大公无私的道德理想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人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人的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首先,人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人们通过劳动和创造财富,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增长和进步。
此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对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水平等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人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人在政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是人们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则和政策来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活动。
人们通过选举和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
人们的政治选择和政治参与对国家治理和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此外,人们通过政治辩论和对话,促进了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和发展。
人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和传承,是人类对于自身、世界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
人们通过创造和传播文化,交流思想和理念,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科学研究等成果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人们的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影响着社会的道德行为和规范。
最后,人在科技领域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科技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改善了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人们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人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和作用。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科技领域,人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内容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内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条件的状况。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使得他们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生活水平。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衣物和住房,还能影响到他们对于教育、医疗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基础设施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包括道路、桥梁、交通工具、通信设备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效率,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还体现在生活品质的改善上。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还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品质。
这就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比如,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不仅停留在填饱肚子的层面,还追求口感、营养和安全等方面的提升。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所,还期望有更多的社区设施和便利服务。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还表现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上。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提升。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在线教育等方式方便地获取各种商品和服务。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获取信息。
人们还可以通过科技的支持享受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生活,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也在不断努力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能实现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
简答题第1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试题简答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首先,实践是否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其次,实践是否具有能动性,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实践是否具有革命性,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已主义的活动。
最后,实践是否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
唯心主义者认为思想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不懂实践,因而也不懂社会生活的本质。
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因为,人的社会生活,如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等,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都充满着实践的内容,带有实践的烙印。
实践活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的是生产活动,它决定着人的其他的一切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
2020高考全国Ⅲ卷政治非选择题解析
2020高考全国Ⅲ卷政治非选择题解析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组织形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并再次强调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突出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数量已超过87.7万户。
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信息:我国家庭农场大多由小农户升级而来,经营规模在20~200亩之间;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种养结合,其中种植类农场有56.1%采用了喷灌技术,养殖类农场有近80%进行了粪便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不少家庭农场中,父辈负责生产,子女负责营销,经营的农产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全国有36.9%的家庭农场加入了农民合作社,参与和分享农机、良种、技术、订单等服务。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推进农业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合作社服务范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试题分析】以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神为主题,通过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发展方式的具体描述,要求学生分析发展家庭农场对激发我国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此题必须联系情境内容,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炼和归纳,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材料首先对“家庭农场”进行了界定,这对解读材料信息具有提示作用。
把握这一概念,要注意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特征,这三大特征在第2段材料中都有对应的表现。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一、总体架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
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
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资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同上3.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5.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6.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7.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8.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9.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0.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11.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生存和繁荣的基础:物质生产是社会成员满足基本生存需
要的基础。
通过生产和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人们可以获取食物、衣物、住所等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丰富,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
通过创造财富和增加社会资源,物质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兴盛和就业的增加。
物质生产的发展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和资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祉创造了条件。
3.社会分工与合作:物质生产促使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发展。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人才和职能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相互配合,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效益。
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发展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合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和社会变迁: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变革对于文化和社会
的变迁起着重要影响。
物质生产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会引起社会的结构和观念
的转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们生存和繁荣的基础,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与合作的进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通过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改善,我们可以为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提高社会福祉作出努力。
社会物质条件与人类发展
社会物质条件与人类发展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社会物质条件包括了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
从历史角度看,在人类的漫长历程中,不同的社会阶段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首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条件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指的是社会在生产上所具备的技术、工具和设备的进步与增强。
例如,从人类最早的石器时代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革命的到来,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新的技术和工具使得人类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和工业化生产中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和创造,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财富积累也随之增加,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其次,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是社会物质条件改善的重要方面。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
科技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如农业技术的改进、工业技术的革新、医学科技的进步等。
农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人类能够更有效地种植和维护农作物,解决了粮食问题;工业技术的革新使得生产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医学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得到了大幅提高。
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物质条件改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最后,经济发展也是社会物质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实现。
例如,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得无数人从贫困中脱离出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社会的物质条件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是改善社会物质条件的重要方面。
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因素:
1. 经济因素: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
稳定的经济环境可以促进投资和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2. 政治因素:政治的稳定和良好的治理能力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公正执法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3. 教育因素: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提供人力资源和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普及和素质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正常发展。
4. 科技因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变革和创新。
5.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社会正常发展有重要影响。
具有包容性和尊重多样性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6. 环境因素: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可以提供一个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正常发展。
同时,社会发展也需
要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与进步。
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法制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战国时期《管子、牧民》中已记载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荣辱”的道理,这就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只有加强生产,发展经济,才能加强法制建设,奖惩分明,从而自然使国家达到安定团结稳定的局面,那么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人类文明全面进步。
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历史发展重要标志。
只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才能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并且法制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保障。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是最终决定力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首先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都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繁荣。
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唯物主义,就在于它是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及其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来解释社会的政治、精神生活,强调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对理解社会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
义制度要在显示出它的优越就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的优越性变成现实的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极大的丰富是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两个条件那就是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物质的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财富极大的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小知识
欧洲封建社会中最中国和欧洲封建社会的不同起源 自然的就是雅典.最先是土地的划分,所有的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然后自耕农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地 主阶级.旧时代的王族们很快就消失了. 然而我们一般熟悉的还是罗马.贵族阶级和平民的差距越拉越大,或者是贵族拥有绝对的权利,或者 是斗争中取胜的平民拥有绝对的权利,总之是一片热闹.然而贵族拥有固定的农民群体和隶农,这种 关系通常比较牢固. 还有就是蛮族在侵占过程中完成了他们的封建.这种形式对他们原有的阶级结构并没有太大的破坏. 中国封建的模式比较特殊.首先就是中国比赫梯人使用铁晚了大约两千年,虽然在经济上没有什么影 响(因为青铜工具的高度发达),但却限制了商业,因此中国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通过土地而牢固 的连接在一起.表面上看,封建只是那几个旧贵族的事,然而它实实在在的是变革了生产关系.这个 过程中原本没有土地的奴隶渐渐的拥有了自己的工具和土地,也渐渐提升了自己的地位.整个社会因 此上升到了高级的封建制度. 最富有特色的是秦的统一.秦最初只是受周的封地而牧马提供给周的小邦,但正因为畜牧业的发达, 使秦轻易的放弃了周的传统,进而统一了六国.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小的城市或者国家不断融合扩大 成为大的版块的过程.传奇就发生在最后,秦消灭了它自己整个的旧贵族体系而发展了新兴的贵族体 系. 这从秦的军制就可以看出.当时其他各国都只有大概十之二三的人口是军人,可是秦的军人占了国家 的足一半,是高度军队化的国家.而战争中的佼佼者(以杀戮的敌人头颅来评估)可以获得比较高的 待遇,甚至有自己的领地.这就促使了新贵族的诞生. 总而言之,中国的封建过程虽然没有欧洲的那么明显,它还是完成了这个过程的.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 代的来临,普通个人的 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 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系 统化的社会里,人人都 有可能扮演主角,人人 都可以扮演主角。如今, 互联网的发展引出了 “网络民主”、“网络 无权威”的讨论,人的 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 展的社会将是历史发展 的趋势。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同一切其他事物发展一样,也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社会发展中的质变称为社会革命,量变称为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到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也不能再继续忍受下去时,革命就必然爆发了。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其一,社会革命本身虽然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但它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在当前社会形态中已无法发展时,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来摧毁社会发展的一切障碍,彻底解放生产力。
其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从而为开辟社会生活的全新内容扫清道路。
社会改革是指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前提下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所作的某些局部性改变,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开拓一定的发展空间。
改革与革命的不同不仅在于改革是社会的量变,还在于改革通常是迫于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而由统治阶级作出的、自上而下的、局部性的的调整。
社会改革在历史上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和称谓,如改良、变法、维新、新政等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当社会出现变异之后,只有两种出路:一是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一是社会革命。
而唯有革命,才是解决变异的最终出路。
社会革命论刘可非当社会变异达到了这样的程度——1)单纯依靠调整社会机制因素已经不可能容纳当时的社会基础条件,或是2)现存的统治者已经无力改良那已经腐朽的社会机制因素以适应社会基础条件(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的新要求,或是3)统治者本身就已经腐朽,完全丧失了作为统治者的起码职能[1]——此时,社会将会产生一种来自统治者外部的、旨在摧毁旧有社会结构或旧有统治者的暴力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壹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于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于,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
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壹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且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壹般均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均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于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于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于),且于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
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于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于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且表现出社会存于(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于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于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
社会存于和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和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于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且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和保守势力、人民群众和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规律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壹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情况、上层建筑壹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情况的规律。
表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公有制(无阶级)——私有制(有阶级)——公有制(无阶级)的螺旋式进步过程。
具体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壹,因而对社会的存于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具体表当下: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场所,因而是人的存于和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于的基础。
其次,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再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壹地区生产的特点;
最后,地理环境能制约壹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壹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和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关联的。
法国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果尔、黑格尔《历史哲学》、拉采尔、中国的梁启超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于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壹、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壹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于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情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情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口情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情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最后,人口情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史料:1949年初,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于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认为中国革命的壹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
为此,毛泽东发表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壹文。
于这篇著名的历史文献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动的基本观点,批判了艾奇逊等人所宣扬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
当时,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艾奇逊于信中别有用心地说中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了“不堪负担的压力”,宣扬决定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不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是人口的变动。
毛泽东对此坚决加以批驳,他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均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
壹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
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剥削美国,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
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
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仍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
”毛泽东运用的大量历史事实,驳斥了以艾奇逊为代表的“人多引起革命”的唯心主义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指明了革命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决不是什么人口太多的缘故。
决定壹种旧的社会制度为壹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不能是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俩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壹。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第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于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于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壹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
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壹种生产方式被另壹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俩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