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3. 阶级(D)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4. 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B)A.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5.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A)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者D.管理方式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A)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政治制度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8.地理环境(D)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的性质D.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B)A.活跃的、革命的因素B.相对稳定的因素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D.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A.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C)A.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12.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B)A.科学技术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人的需要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4.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A.道德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决定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16.社会经济结构是指(A)A.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D.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总和1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A.它自身的完善B.它的阶级性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18. 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19.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2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决定性条件是指(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2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2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3.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C)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24.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25.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在于(A)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社会改革C.阶级斗争D.社会革命(二)多项选择题1、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ABD)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C.认为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2.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AB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是人们(ABD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际能力B.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C.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D.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4.科学技术(BCD )A.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B.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C.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D.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5. 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ABD)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6.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7.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途径有(BCD )A.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B.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推动科技发展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8.社会形态是(AC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B.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C. 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9.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暨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B)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11.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口问题答:一、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二、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1949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消费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②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势头迅猛,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1949年人口死亡率为20%,1973年为75%;自然增长率1949年为16‰,1973年为20‰;③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92年,人口出生率为18.24‰,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6‰,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为11.44‰。
2人口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3.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7.2亿,1982年为10.3亿,1990年达11.6亿,1996年达12.24亿。
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
社会存在包括的三个基本因素
社会存在包括的三个基本因素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大要素。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部分: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考点分析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富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 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1
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生活动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的作
1、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2、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⑴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⑵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⑶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连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⑵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
③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些结构和生产发展的某些方向;
④保持生态平衡,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⑵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
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⑵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着重分析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以及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等方面。
首先,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多的就业机会会被创造出来,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此外,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得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经济发展也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以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同时,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通过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能够得到提高,从而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供福利和保障,能够减轻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还能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唯物史观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社会意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其复杂的结构。
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不同的划分。
(1)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划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划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根据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可把社会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扩展考点】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英雄论、神明论等)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社会意识的全部内容,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阻碍或促进社会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唯物史观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的作用 ⑶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因素的作用受社会物质生 产状况的制约。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决定论 4.地理环境作用的实践意义
应正确认识和发 挥地理环境的作用 。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注重环境的综 合治理,维护生态 平衡,建立起人与 自然界的全面和谐 关系。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作 用 ⑴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不 同影响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 ⑶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 ◆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 ◆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 所制约。
3.使社会历史的研究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为无产阶级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社会与自然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1.自然界的作用表现为一种盲目的、自 发的力量,社会规律则通过人们的自觉活 动发生作用。 2.自然规律本身不体现人的利益 ,而社会规律与人的利益直接相关 ,在阶级社会则涉及阶级利益。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三、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1.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以前,生产 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 们的眼界。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偏见和需要 3.认识根源 看问题的表面性
第三章1社会的基本结构精选全文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
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
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返回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尔萨斯人口论
英国牧师,1798 年发表《人口论》
人口增长: 1,2,4,8,16,…… 生活资料增长:1,2,3,4,5,……
二3、生产方式 (1)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18
二3、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返回
三(一)2、生产关系
⑴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 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如何评价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2、人口因素
(1)含义:是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 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情况
二2、人口因素
(2)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
起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①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选择)(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⑴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⑶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⑷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⑸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⑹一定条件下(军事、旅游等)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③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⑴人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
⑵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的人口延缓社会发展;⑶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④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要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合理综合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b.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注意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和自然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复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作用:①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作用: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③人口因素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作用: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含义: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态,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人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3.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 度的更替; 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 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 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受社会制度、 社会体制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 含义: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的构成: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 物圈构成。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
(二)人口 1.人口:是一个综合范畴,包括人口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变迁等因素。 2.人口生产的特点 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人口生产的周期指 一代人生育下一代人的间隔时间。
人口生产的特点
第二,人口生产的形式与物质生产的形式不同。 人口生产的形式是建立在婚姻关系基础上。 第三,人口生产的结果与物质生产的结果不同。 人口生产是为了人类世代延续所进行的生产。 第四,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人口生产的惯 性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物质生产则较少惯性。
人口作用的局限性
4.人口作用的局限性 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因为 人口状况,即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增 长速度等,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性 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一、总体架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
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
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反对“人口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英国) 主要观点:认为人口状况是产生社会问
题的根本原因 错误实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四)目前世界及我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的含义
就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1、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 实践的人。
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
因素 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劳动对象:
在生产中被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 分为两类——未被加工过的天然存在物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 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1、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的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2、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
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行为规范与伦理观念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进步高尚的道德——
能规范人们行为,培养人们高尚思想品质,提高国民思 想道德素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个体意识 从主体上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第四章 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课前练习)
第四章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__________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生产活动是人类和___________产生的基础。
1、生产活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__________。
2、街道活动创造了__________,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3、生产活动使用权___________变成了人类社会。
(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其他社会活动是指人从事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等社会活动,人类的其他活动必须以保证生存为前提,所心都得以生产活动为基础。
(三)生产活动是一切______________形成的基础。
生产活动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并在这基础上人们又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____________,是指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____。
它们在社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________。
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____和生产建设的_________。
3、既然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所以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________。
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__________。
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最后,地理环境(主要是地理位置)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对我国的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对我国的意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种群数量因素。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物质生产领域。
同时,种群数量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一、知识点考情分析年第2题、年第19题、年第3题二、知识点详解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就是真甲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
包含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
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反过来也对社会存在存有非常大的影响。
其诸多形态经常充分反映在个体与群体意识之中。
一旦被把握住,群体与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就快速提升。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社会意识的又一通常特点,它就是指社会意识充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有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能全然同步性。
社会意识往往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可以打破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备历史继承性。
就每一时代具体内容的社会意识的构成来说,都存有两个来源:一就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一就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无声的反作用。
这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为注重的整体表现。
正像列宁所说:“没革命的理论,就不能存有革命的运动。
”一流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至促进作用,滞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至制约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特定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并使一流的意识战胜滞后的意识。
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004年单选题第1题) 。
A.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 D.结成社会关系【B】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
(4)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然环境(2005年分析题第34题)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3 个(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单选题第2题)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3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
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
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
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
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因此,这时人口生产能否提供足够
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
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
点,个性鲜明而丰富。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
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人类的社会群体是复杂多样的,群体意识也是复杂多
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
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
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牛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
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
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规律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表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公有制(无阶级)——私有制(有阶级)——公有制(无阶级)的螺旋式进步过程。
具体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具体表现在: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场所,因而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其次,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再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
最后,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法国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果尔、黑格尔《历史哲学》、拉采尔、中国的梁启超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史料:1949年初,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认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
为此,毛泽东发表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
在这篇著名的历史文献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动的基本观点,批判了艾奇逊等人所宣扬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
当时,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艾奇逊在信中
别有用心地说中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了“不堪负担的压力”,宣扬决定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不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是人口的变动。
毛泽东对此坚决加以批驳,他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
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剥削美国,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
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
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
”毛泽东运用的大量历史事实,驳斥了以艾奇逊为代表的“人多引起革命”的唯心主义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指明了革命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决不是什么人口太多的缘故。
决定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不能是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
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