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住房状况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年来,随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明显提升,但住房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部分数据(以下简称“五普”),运用区组分析、对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衡阳市人口住房现状,并就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居民住房状况现根据“五普”和“六普”住房相关数据,从住房水平、住房质量、住房来源、住房支出以及不同人群住房情况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衡阳市居民住房的现状。
(一)住房水平达到舒适程度。
十年来,衡阳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六普”资料显示,衡阳城乡常住人口家庭户194.29万户,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48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83平方米,比“五普”提高7.87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3.51间,比“五普”提高0.74间。
此外,人均住房间数达1.01间,按照国际上住房标准划分的三个等级,即最低标准,每人一床;文明标准,每户一套;舒适标准,每人一间的标准衡量,衡阳家庭户的总体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舒适的程度。
“人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水平,不能揭示事物结构的内部差异。
因此,通过对家庭户住房面积进行分组分析可以看出,衡阳市有56.94%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集中在20-49平方米之间,其次在70平方米以上的占11.73%(见表1);从家庭户住房间数分组来看,居民家庭住房间数集中分布在二间24.05%、三间26.78%以及四间17.51%,所占比重共达68.34%,此外2.28%的家庭户住房间数在十间及以上(见表2)。
(二)住房质量显著改善。
居住质量与住房类型结构、建筑材料、配套设施以及建房年代息息相关。
住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住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住有所居”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起,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向世人展示了和谐社会的新图景。
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需要在总结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和成功做法,推进保障性住房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
从重庆实践看,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住房制度由“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分配到市场供给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单位公房和政府公房为主的分配体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造成住房供应严重短缺,城市居民住房普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逐步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住房实物分配逐渐被货币化分配所代替,大量存量住房按房改价出售,同时,商品房的供应占比逐步提高,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得以较大改善。
福利房货币化分配受益者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参加工作的老职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群体不得不在房地产市场购买商品房。
尽管近些年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农民工公寓等供应形式,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有了住房保障,但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10%,事实上形成了住房供应主要靠市场来解决的“单轨制”。
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学毕业生、外来工作人员等“夹心层”则被排斥在现有体制之外,既得不到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短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这部分群体约占住房需求总量的20%以上。
实践证明,无论完全由政府保障,还是完全由市场调节,单轨的供房体系都存在制度缺陷,难以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
居住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住房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兼具商品和保障的双重属性。
即使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单纯依赖市场供应住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
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应该跳出单纯的市场思维,既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中高端商品住房的合理配置,又要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建保障性住房托底,实行城市住房供应的“双轨制”。
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 3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 . 2 N . 12 o 3
Ma.2 2 r 01
21 02年 3月
J 0URN HANGC AL OF C HUN UNI ER I Y V ST
论我 国住房保障法律制 度的完善
王清春
(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 院, 安徽 蚌埠 2 34 ) 3 0 1
关键词 : 住房保 障法 ; 政府 干预 ; 督机 制 ; 监 住房公积金 中图分类号 :9 0 0 D 2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 3 0 ( 02 0 0 5 0 1 9— 97 2 1 )3— 34— 0 4
我 国 自从 19 9 8年取 消福利 住房 制度 以来 , 停止 住房实 物 分 配 , 居 民 的住 房 问题 推 向市 场 解 决 。 将 政府将 本应 承担 的住 房 保 障 角 色推 给 了 市场 , 由于 市场 机制 的 自身 缺 陷 , 生 “ 产 市场 失灵 ” 象 , 成 现 造
纵 观 世界 上 各 国 的住房 保 障制 度 发展 历 程 , 都
有一部专门的住房保 障法 , 还有相关的配套法律 , 构 成 了完整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但是从我国 目 前情
况 来看 , 还没 有一 部专 门的住 房保 障法 , 与住 房保 这 障制度 的发 展不相适 应 。我 国的住房 保 障立法层 次 低, 配套 法律 法规不 完善 , 法律 体系不 健全 。所 以我 国 目前 的 当务 之 急就 是 抓 紧制 定 专 门 的 住 房 保 障 法, 通过 立法 形式 , 立 健 全住 房 保 障制 度 , 我 国 建 为 的住房保 障制 度 的发 展提 供 良好 的法 律环境 。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 的综合 国力 和政 府财 力 已 我 经 大大增 强 , 贫富 差距 逐 步 拉 大 , 对着 高 房 价 、 面 低 收 入 , 大 中等和低 收人 家庭无 法 自力 购买 住房 , 广 而 我 国 尚未建 立住房保 障法 律制 度 。笔 者建 议 : 一 、 第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民生问题是指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中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
民生问题的特点包括广泛性、紧迫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等。
下面就民生问题的含义及特点展开论述。
一、民生问题的含义民生问题是指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物质、精神、文化、教育、医疗、居住、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民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物质需求问题:这包括温饱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
2. 社会保障问题:涵盖社会保险、福利、医疗保障等领域,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和安全。
3. 教育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普及、公平、质量等方面,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环境。
4. 就业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为人们提供稳定的工作来源。
5.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6. 文化和娱乐问题:指的是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包括文化活动、艺术表演、休闲娱乐等。
二、民生问题的特点1. 广泛性:民生问题是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都会面临各自的民生问题。
2. 紧迫性: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人们的福祉和幸福感,需要及时得到解决。
3. 连续性: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
虽然某些问题可能得到缓解或解决,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不断涌现。
4. 可持续性: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的努力和长期的政策支持。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发展,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
总之,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
物质生活包括哪些

物质生活包括哪些物质生活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质资源和物质产品。
它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各种生活必需品。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物质生活具体包括哪些呢?首先,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
人们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和健康,而且美味的食物也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
随着农业和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新鲜食材和美食佳肴。
其次,衣物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品。
衣服不仅能够保暖和保护身体,还可以展现个人的品味和风格。
现代人们可以选择各种款式和材质的衣物,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喜好。
另外,住房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质需求。
一个舒适、安全的居所能够给人们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充分放松和休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住房,如公寓、别墅、乡村小屋等。
此外,交通工具也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产品。
它们可以让人们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提高生活效率。
现代人们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如汽车、地铁、高铁、飞机等。
最后,通讯设备也是现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产品。
它们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扩大人际关系和拓展社交圈。
现代人们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各种生活必需品。
这些物质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内容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内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享受到的物质资源及服务的条件。
这些资源包括食品、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它们不仅是人们切实需求的对象,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下面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内容。
一、住房条件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而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住房条件是衡量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国家的住房条件良好,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住房的发展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交通条件交通软硬件设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像教育、就业、医疗等许多方面。
公共交通网络在现代城市无论是为了环保还是为了节省时间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交通系统在推动城市经济建设以及提高人们的运动效率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食品药品安全条件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与居民的基本健康紧密相关的问题。
食品安全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食品卫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生产加工安全。
同样,药品安全包括了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需要重视药品监管、加强精神药品管理、推出安全有效的仿制药等方面,才能保证人们在治疗疾病时获得最佳的效果。
四、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了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是居民获得健康服务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可以让居民保持身体健康,从而更加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
同时,医疗资源充足也可以使居民受到更全面、更及时的治疗和预防。
因此,在提高社会医疗卫生水平方面夯实医疗设施、完善医疗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育条件优质的教育可以提高人们整体的生存能力。
优秀的教育条件包括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等方面。
高质量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带动经济进步,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
经济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 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 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
各个不同阶级, 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 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 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 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批判其中的糟粕, 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 为我所用。
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但是, 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 在经济增长与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都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汇总46、技术性失业答: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47、社会优抚和安置答:社会优抚和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钢铁长城。
4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
49、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50、共同基金: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51、绝对贫困:缺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没有生活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所,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52、相对贫困: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而言的贫困,即相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较低水平线上,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
53、贫困线: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54、受益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或计算公式,如一定的年龄条件、身体状况、工龄长短及实际生活需要等。
只要符合所定的标准即可领取养老金,其量的多少跟他过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无关或关系不大。
55、供款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帐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
56、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57、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就业,但仍找不到工作。
浅析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涵

浅析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美好的生活需要具体内涵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层面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内涵也在不断涌现。
本文将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涵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物质需求方面。
物质需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食品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填饱肚子的层面,而是向着健康、安全、营养丰富的方向发展。
人们追求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食品,更加注重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在衣物方面,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外表的美观,更注重舒适性、环保性和品质。
对住房的要求也从简单的有房改为舒适、安全、环保的生活环境。
在交通方面,人们不再只关注快捷便利,更加注重环保、安全和舒适性。
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正在从数量、大小的追求,逐步转向品质、健康、环保方向。
在精神需求方面,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加关注情感交流、社会关系、精神愉悦等方面。
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渴望温馨的家庭、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于社会关系,人们追求的是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亲情和友情,少一些功利和冷漠。
在精神愉悦方面,人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内心的平和,追求一种快乐、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人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更高的成就和精神上的满足。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涵,包括物质层面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物质需求方面,人们追求的不再只是数量和大小,更加注重品质、健康和环保。
在精神需求方面,人们追求的不再只是物质享受,更加注重情感交流、社会关系、精神愉悦和自我实现。
可以看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体现。
生活需求总结

生活需求总结生活需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和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升级。
本文将对生活需求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一、物质需求1. 食物与饮水食物和饮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人们需要摄取各种营养物质来保持身体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品质和口味要求也越来越高。
2. 住房与居住环境住房是人们居住的基本需求。
人们需要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家来休息和放松。
居住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3. 衣物与个人用品衣物和个人用品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
人们需要适合季节和场合的衣物,同时也需要各种个人用品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4. 交通与出行交通工具是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
人们需要便捷、安全、舒适的交通方式来满足工作、学习和娱乐的需求。
5. 教育与培训教育和培训是人们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们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二、精神需求1. 社交与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和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娱乐与休闲娱乐和休闲是人们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
人们需要适当的娱乐和休闲活动来缓解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
3. 文化与艺术文化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需要接触和欣赏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 自我实现与成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
人们需要不断学习、进步和发展,以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5.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人们精神需求的最终目标。
人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总结:生活需求是多样化的,既包括物质上的需求,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
人们需要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以实现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下,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
家庭环境的概念分类

家庭环境的概念分类家庭环境是指一个家庭中人们所处的物质、社会和心理等各种条件和环境。
它对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和幸福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的概念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个方面。
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的概念分类进行详细探讨。
一、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家庭环境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它包括家庭的住房、经济状况、物质条件等方面。
1. 住房条件:住房条件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的居住环境和舒适程度。
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发展。
2.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家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充裕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娱乐等资源,并且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物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包括家庭的财产、物质资源以及生活用品等。
充裕的物质条件可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家庭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社会环境对于家庭成员的社交能力、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1.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指的是一个家庭所处的社会类型、社会地位及其影响。
社会背景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交往机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2.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指的是家庭成员与外界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往。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安全感和社会支持,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幸福。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规范等。
社会文化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三、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一个家庭成员所处的心理状态、情绪氛围和家庭氛围等方面。
心理环境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1. 心理状态: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包括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弹性和心理压力等方面。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自我发展和适应能力。
2. 情绪氛围:情绪氛围指的是家庭中情绪的表达、沟通和共享。
衣食住行对人的意义

衣食住行对人的意义一、物质层面1. 衣:衣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衣物的作用不仅仅是保护身体,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象征。
适当的着装可以提升个人形象,增强自信心。
同时,不同的场合和季节需要不同的着装,合理的选择和搭配衣物可以让人在社交和工作中更加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食:食物是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础。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的膳食结构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食物也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不同的食物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分享美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3. 住: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人们休息、安身立命的地方。
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良好的住房条件不仅能够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住房也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可以带来安全感和成就感。
4. 行: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路无阻,人人皆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这离不开各种交通工具的便捷和高效。
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出行也是人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旅行可以开阔眼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二、精神层面1. 衣:衣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外在表现,更是个人品味和审美的体现。
人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衣物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时尚的衣着不仅能够提升自信心,还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的心情。
同时,衣物也是人们对自己形象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合适的着装可以凸显个人的魅力和风格。
2. 食: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更是满足情感和享受的源泉。
美食可以带给人们愉悦和满足的感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美味的食物可以刺激人们的味觉,激发人们的食欲,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饮食也是人们聚会和社交的重要方式,通过共享美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从住房市场的特点看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和作用

近年来 ,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 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 一 。 在住房制度由实物福利分配体制向商品化 、社会化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 许多专家 、学者已 就住房商品的性质 、住房市场的发展 、市场模式和住房政策的主要特征等问题 , 从理论和实践 的意义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 本人认为 , 分析住房市场有利于认识住房商品的特殊性 , 认识供 求双方的市场行为特点和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 进而认识政府在住房市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用 , 这是当前讨论中尚且论及不多的话题 。
1 12
和竞争的外部效应等问题 , 使得住房市场机制难以自发地调节市场供求 ,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 利用 。因此 , 政府对市场的介入和干预就成为消除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 。 第三 , 住房不可忽视 的社会属性表明 , 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仅与收入相关 , 即使不具备住房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人 群也有相应的住房需求 。 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生活规划者的政府采取必要的住房政策使这部分 人群获得住房 , 保证居者有其屋 。 无论这种住房政策是否偏向市场导向 , 都会对住房市场的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 , 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范畴 , 因此住房市场的发展 还要受到当地城市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社会学研究
1998 年第 6 期
从住房市场的特点看政府 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和作用
陈 星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 , 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 场主体的行为特点 , 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 。 作者 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 、地域性 、层次性和价格 的差别性 , 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 。住房商品的社 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 , 低收入家庭 、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 府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出发点应该是纠正市场失灵 、提高住房资源 的使用效率 、改善社会分配的公允性 ,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作者还指出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作用在于调节供求差距 、规范市场运作 、弥补市场不 足 、优化社会资源和显示社会公平 。
物质生活的三种基本条件

物质生活的三种基本条件
1. 食物与水,食物和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食物提
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水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
人类
需要获得充足的食物和水源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2. 住所与居住环境,住所是人们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提供遮风
挡雨、保护个人安全和隐私的功能。
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应该具备
基本的居住条件,如舒适的温度、干净的空气、安全的建筑结构等。
3. 衣物与物质资产,衣物是人们保护身体、保持体温的必需品,同时也是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的表达方式。
物质资产包括个人拥有
的财产、财富和资源,如金钱、房产、车辆等。
这些物质资产可以
提供经济安全和满足个人需求。
综上所述,物质生活的三种基本条件包括食物与水、住所与居
住环境,以及衣物与物质资产。
这些条件是人们维持生存和提高生
活质量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但
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需求:大众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衣物、住房等。
这些需求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2. 精神需求:除了物质需求,大众还需要满足精神需求,如安全感、
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
这些需求涉及到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层面,对于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至关重要。
3. 健康需求:大众需要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和维护心理健康。
健
康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很难拥有美
好的生活。
4. 教育需求:大众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
终身教育等。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人们实现
自我价值和发展的基础。
5. 休闲娱乐需求:大众需要有时间休息和娱乐,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休闲娱乐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满
足感。
总之,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物质、精神、健康、教育、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这些需求,采取措
施满足大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物质生活包括哪些

物质生活包括哪些
物质生活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物质产品,它包括了食物、
衣物、住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娱乐用品等各种日常用品。
这些物质产品和资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首先,食物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
人们需要吃饭来维持生命和
健康,因此食物的质量和种类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新鲜的蔬菜水果、优质的肉类和谷物,以及均衡的饮食结构都是构成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衣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
衣物不仅是保暖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现自我风格和品味的方式。
优质的衣物材料和设计款式能够提升人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此外,住房是人们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物质需求。
一个温馨舒适的家能够给人
们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和休息的场所。
因此,住房的品质和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也是构成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便捷的交通工具能够
帮助人们更高效地进行工作和生活,而通讯设备则能够帮助人们与他人保持联系和获取信息。
最后,娱乐用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
音乐、电影、书籍、运动器材等各种娱乐用品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提升幸福感。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包括了食物、衣物、住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娱乐用
品等各种日常用品。
这些物质产品和资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物质生活,合理消费,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房子与生活

房子与生活
房子是人们生活的根基,它不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更是我们生活的载体和情
感的寄托。
一个温馨舒适的房子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现代社会,房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品味。
一栋精心布置的房子可以反映出主人的个性和生活态度,从家具摆设到装饰品选择,都能体现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因此,一个舒适、温馨的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除了在家中享受舒适的生活外,房子也是人们社交和交流的场所。
朋友们在家
中聚会,家人们在家中共度时光,都离不开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亲情和友情,畅谈人生百态,也可以放松身心,远离喧嚣,感受生活的美好。
与此同时,房子也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和梦想。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许
多人一生的追求。
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的来说,房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梦想,也
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变化。
一个温馨舒适的家,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更能让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回家的机会,用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让生活因为有了美好的房子而更加精彩。
试论物质文化的功能

试论物质文化的功能李莉【摘要】物质文化同社会、同人密切相关,作为人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主体性的外在表征,它同社会及其结构是有机统一的.就社会发展而言,正是在物质文化的产生、矛盾、结合的过程中,社会有机体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是整个社会及其社会文化的基础.本文试图就物质文化的功能这一不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作出探讨.【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5【总页数】5页(P73-76,92)【关键词】物质文化;精神功能;社会功能【作者】李莉【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说,人类社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型。
物质文化往往在与精神文化相对应的意义上加以界定。
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是从客体角度将之看成人类活动的产物,看成一种静态的存在之物。
广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则进一步包括动态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文化学无疑反对西方思想家将文化只限定在精神领域而否定物质文化的存在,国内学者几乎都承认物质文化形态。
不过,人们一般是从人化或对象化角度去研究“第二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化物质”,对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用力甚多,而对物质文化的本质、特性、功能等问题则较少关注。
通俗意义上说,物质文化等于物质加文化。
进一步加以分析,物质文化实际上包括两层意蕴。
一是作为实体意义上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本原上主要属于人化物质,也就是上述的“第二自然”、“人化自然”,它同纯粹自在的自然物质区别开来,其最根本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和人为性。
这一意义上的物质文化主要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组成,且主要功能是用来满足人们吃、穿、住、用等物质需要。
二是作为精神意义上的物质文化。
人们一般把物质文化界定为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住房状况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年来,随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明显提升,但住房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部分数据(以下简称“五普”),运用区组分析、对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衡阳市人口住房现状,并就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居民住房状况现根据“五普”和“六普”住房相关数据,从住房水平、住房质量、住房来源、住房支出以及不同人群住房情况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衡阳市居民住房的现状。
(一)住房水平达到舒适程度。
十年来,衡阳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六普”资料显示,衡阳城乡常住人口家庭户194.29万户,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48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83平方米,比“五普”提高7.87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3.51间,比“五普”提高0.74间。
此外,人均住房间数达1.01间,按照国际上住房标准划分的三个等级,即最低标准,每人一床;文明标准,每户一套;舒适标准,每人一间的标准衡量,衡阳家庭户的总体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舒适的程度。
“人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水平,不能揭示事物结构的内部差异。
因此,通过对家庭户住房面积进行分组分析可以看出,衡阳市有56.94%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集中在20-49平方米之间,其次在70平方米以上的占11.73%(见表1);从家庭户住房间数分组来看,居民家庭住房间数集中分布在二间24.05%、三间26.78%以及四间17.51%,所占比重共达68.34%,此外2.28%的家庭户住房间数在十间及以上(见表2)。
(二)住房质量显著改善。
居住质量与住房类型结构、建筑材料、配套设施以及建房年代息息相关。
1.住房建筑结构以多层为主。
“六普”数据显示,居住平房的家庭户占26.22%,居住楼房的占73.78%,与“五普”相比,居住楼房的家庭户上升了24.18个百分点。
同时,住房楼层主要集中在2-6层楼房,这一比重达到65.39%,居住7层以上楼房的占8.38%,比“五普”增加了4.46个百分点,说明住房有向高层发展的趋势(见表3)。
2.钢筋混凝土楼房呈增多趋势。
“六普”数据显示,衡阳市混合结构的家庭住房成为主流,占58.52%;采用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14.95%,比“五普”提高了0.54个百分点,因为这种现代化建筑材料结构承受力强、抗压耐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采用砖木结构的有25.48%,仍占有相当比重。
3.家庭住房配套设施更趋完善。
一应俱全的厨房、卫生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已成为现代住房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满足居住功能、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
“六普”数据显示,衡阳居民家庭住房内有独立使用厨房和抽水式厕所的比例分别为59.74%和19.56%,分别比“五普”提高了0.02和12.51个百分点;以燃气为主要炊事燃料的占20.41%,提高了11.8个百分点;有管道自来水的占33.90%,提高了11.78个百分点;有洗澡设施的占49.21%,提高了23.87个百分点,其中拥有家庭自装的热水器的占29.45%,提高了20.6个百分点。
这表明十年间住房建设加快的同时,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加强,使得住房必要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新建住宅和旧房改造速度加快。
“六普”数据显示,衡阳居住在90年代以后修建的住房内的家庭户占68.56%,比“五普”提高了20.85个百分点,其中居住在2000年以后新建的占28.36%。
而居住在1949年以前修建的旧房内的家庭户仅占0.97%,比“五普”下降了2.9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随着旧城改造进度的加快、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居民购买住房的热情高涨,衡阳危旧住宅已逐渐被质量更好的住房所取代。
(三)居民住房自有率显著提高。
按照住房来源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自有住房和租用住房两种。
自有住房包括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购买二手房、购买经济适用房和购买原公有住房,居民对其所居住的房屋拥有全部或部分产权。
按此标准,2010年衡阳拥有自有住房的家庭户占93.08%,比2000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租用住房的占4.74%,降低了1.11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廉租住房的占0.99%,租赁其他住房的占3.75%。
在自有住房中,自建房的家庭户占比最大,达74.99%,其次依次分别为购买商品房、购买原公有住房、购买经济适用房和购买二手房,分别占9.69%、5.68%、1.49%和1.23%。
与“五普”相比,购买商品房的比重提高了7.1个百分点,而自建住房、购买原公有住房以及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重分别下降了5.07、1.35和0.17个百分点(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人们取得住房的途径从原来单纯依靠政府或单位的福利分配转向以购房为主,拥有自主产权的家庭不断增多,另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大也使得人们的购房能力和购房意愿不断增强,这同时也印证了中国人“有房心安”的传统心理。
(四)住房租赁费用上升较快。
衡阳按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数由“五普”时集中分布的20元以下、20-50元、50-100元区间整体上升至“六普”时100元以下、100―200元、200―500元区间。
其中,“六普”中衡阳家庭户按月租房费用在100元以下的占28.58%,比“五普”下降了57.3个百分点;100-500元的占59.11%,提高了45.53个百分点(见表5)。
这表明物价持续上涨,租房费用随之抬高,租房族的生活成本不断加大。
具体来看,月租房费用在200-500元之间的家庭户居多,达31.37%,其次为在100元以下的家庭户,占28.58%,100-200元的家庭户数位居第三,占27.74%。
而月租费在1000元以上的家庭户所占比重偏小,仅占3.10%,但较“五普”提高了3.01个百分点,这说明受物价水平不断攀升影响的同时,部分民众的观念较“五普”时有所改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相对增高,逐渐接受租房费用较高的住房。
(五)不同人群居住水平差异较大1.住房水平与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基本成正比,总体上学历越高居住条件越好。
户主在一般的传统家庭中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其受教育程度对整个家庭的住房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
“六普”数据显示,衡阳居民家庭户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随户主受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大的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标从未上过学的33.02平方米上升到本科生教育程度的40.3平方米、研究生教育程度的39.92平方米,人均住房间数也总体呈上升趋势,从未上过学的1.04间逐渐过渡至本科生的1.17间、研究生的1.07间(见表6)。
从住房来源来看,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的户主自建住房比例较高,分别占88.43%、88.91%和78.92%,而购买商品房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59%、2.86%和7.34%,这是因为这部分居民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农村居民有宅基地。
这和高学历家庭正好相反,其中户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的自建住房比例分别仅占10.93%和3.86%,而购买商品房的比例则分别占45.74%和34.78%。
2.户主职业不同,其家庭住房水平差异较大。
“六普”数据显示,户主为国家机关、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39平方米,人均住房间数为1.1间,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一,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会阶层较高,收入相对稳定,同时又享有相对较为健全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制度;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这也与他们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有直接关系;而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相对偏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这反映出从事基本体力劳动的基层工人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住房水平(见表7)。
在住房来源方面,总体上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住房来源主要为购买商品房,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住房来源主要为自建住房。
其中,购买商品房比重最大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家庭,最小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两者比重相差43.56个百分点;自建住房比重最大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家庭,最小的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比重相差74.38个百分点;购买经济适用房比重最大的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最小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相差5.31个百分点。
在租房方面,商业、服务业人员家庭所占比重最大,达17.8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家庭租房的最少,其比重仅为0.29%,二者相差17.56个百分点。
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任重道远从上述对全市人口住房状况的分析来看,衡阳居民的总体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相关政策对城乡住房建设的推动。
但在充分肯定住房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住房困难户仍占一定比例。
经过多年的住房制度改革,衡阳家庭户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但未达到全省34.69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而且还存在部分无房户、居住面积小的家庭户以及几代人只住一间房的特困家庭户。
“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常住家庭户中仍有2.36万户没有住房,占总户数的1.21%;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到8平方米的有3.53万户,占1.82%。
另外,二代户同居一室的家庭户有6.19万户;三代人同居一室的家庭户有1.01万户。
(二)部分家庭住房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住房建成年代来看,2010年衡阳还有0.97%的家庭户居住在解放前建造的旧房内,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农村。
这些住房年代久远、设施不全,难以满足现代居住的要求,有的甚至是危房。
从住房配套设施来看,虽然各项现代化设施的比重较“五普”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全市仍有37.16%的家庭户没有厨房,50.79%的家庭户没有洗澡设施,54.71%的家庭户与他人合用或没有厕所,66.10%的家庭户无管道自来水,74.79%的家庭户采用煤炭或柴草作为主要炊事燃料。
(三)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为有效缓解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廉租住房政策和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等。
但是,保障性住房涉及到大量的建设资金、土地和地方政府利益,住房保障规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直接导致政策性住房供给量不足、保障范围存在部分“真空”、配套制度建设滞后和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其结果是衡阳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依然处于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