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的研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的研究
作者:吴银菊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7期
从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得到一些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有所改观,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转变,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兴趣、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校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些学校通过改革提高了自己的区位优势,甚至走向全国。有些教师通过改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成就了自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师,这些成就无不是新课程理念或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取得的。然而,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同时,课堂教学形式又有趋同的趋势,在活跃的气氛中,缺少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与活力,这些情况不得不引起有关课程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深思。
一、“自主、合作、探究”严格地说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展开的组织形式,而把这种教学方式上升到课程理念的高度,并且把它定于一尊是值得商榷的。
杭州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的一番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认为:“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形式,它是具体的,处于课程的微观层面。由于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中的方式方法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所以,把教学(学习)方式方法上升到课程理念缺乏正当的学理基础,用它来“指导”教学必然会产生诸多弊端。”(《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8期,38页)。在当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也被当作语文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与方法论的统一。但作为教学方法来看,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范围,“自主、合作、探究”也一样,不能定于一尊,这是由教学方法的特点决定的。
二、从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来看,教学方式方法有个人性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唯一要使用的方式方法。
因为教学方法的个人性、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教学方式方法也就有极大的创造性。在大多情况下,一种运用比较成功、熟练的教学方法只属于某个人。人的个性特征是有差别的,因而会影响到他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了个性化的特点,这就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就很擅长上公开课、表演课、代表课等,而有些教师则不擅长。即使同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使用,其效果都有很大的差别。换句话说,教学方法的个人性特征,也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随机性、艺术性等。根据教学方法的个人性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教师唯一要使用的方式方法,否则,会限制教师个人的个性发挥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如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之法,有的教师能身体力行,自己读起来很有感
染力,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的教师就则不擅长用诵读法;还如,有的教师擅长用体态语,适合一定程度的表演,有的教师讲课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些都与教师个性、学养等有关,也是教学方法的个人性、创造性的直接体现。
三、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总是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联系在一起,而情境性又与现场性、偶然性等的一些因素有密切关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方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可以调整、变化的,因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方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学方法的情景性与教材内容或文本内容相联系,如诗歌、文言文教学就侧重诵读、背诵教学。其次,一些教学环节是可以不用或至少不全用这种方法的,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介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大可不必。再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群体特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生成等方面关系密切。学生群体的状况,如优秀或一般,活泼或沉默等也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学生的学习状况优秀,基础好,或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效果就会理想一些。另外,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也会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或教学方法的连贯性,课堂上有时可能出现一些在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小插曲,如教师预设过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效果不明显,或学生探究结果偏离了预设轨道和文本应有之意等情况,都使得这种教学方式有所局限。所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主、合作、探究”主要用于一些学生个体完成有困难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且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这样既能训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才干,对学生有促进作用的学习任务,而且学生在欣赏文章内容、品味语言魅力、拓展延伸文本意义时则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效果较好。
四、从教学方法的本身特性和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来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适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种人际关系用于学习,反过来也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促进作用。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和力显得非常重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有重要意义。语文课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情感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把文本的情感性挖掘出来,学生个性体验不可或缺,进而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这样教学效果较好;另外,汉字及语句本身也是有情感亲和力的,语文课更应该体现汉字及语句的情感性,基于以上原因,语文课上的自主、合作、交流也是必不可缺少,但这也不能说明每节课、每节课的时时处处都必须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或学习任务,还是依据堂课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确定。
五、从教学方法的具体组织形式来看,“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必单一化或简单化。
“自主”可以有教师的指导,但更多的应该是“非指示性”的,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答疑等。而“合作、探究”也是以自主为基础,否则也会变成人云亦云。其形式表明,学生分组合作只是其中一种组织形式,其实,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围绕某个问题或话题,你来我往的回答与追问也是一种合作、探究形式;或者学生之间因为问题意见不同,展开的随堂辩论,也是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作、探究”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教学需要而定,本来是不必过分拘泥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课堂结构完整,“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大于内容,因为课堂容量过小,课时时间充足,问题设计过易,设计的问题太明显等方面的原因,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大多是无意义的,是伪自主、伪合作、伪探究;而教学内容设计过难,教学时间紧张,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基础时,又演变为纯粹的教师自我抒情式的教学,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其实都是无效的。还有,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有恰当的认识,每个问题不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合作出最终结果,或出一个唯一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意义大于其结果,是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从而去主动地学习。有时一个学习任务可能需要较长的合作、探究过程才能完成,而语文课堂只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一个片段或侧面而已,如研究性学习也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同时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其时空不一定拘泥在课堂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