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出自《荀子》。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劝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劝学》案例及反思

《劝学》案例及反思

《劝学》教学案例及反思——永和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组于爱红(一)案例设想:本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继续尝试新课堂模式教学,力争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同学们共享古文学习的乐趣。

(二)案例主题:《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的是荀子对于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而且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读来脍炙人口,热情洋溢,而毫无板滞生硬之嫌。

鉴于此,带领并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味文本,应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案例过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

2、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1、阅读《导学方案》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材料。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作者简介和解题:1、由学生介绍荀子,师补充: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由学生解释。

师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认可,激发学习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文义—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

2024《劝学》说课稿范文

2024《劝学》说课稿范文

2024《劝学》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劝学》,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

它是宋代朱熹所写,是一篇具有深刻启示和教育意义的劝学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劝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作者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

③情感目标:通过《劝学》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劝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作者对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难点是: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导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独立阅读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PPT,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读,引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导入: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为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出学习的重要性和积极性。

环节二、朗读,理解文章。

首先,我会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然后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情感。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环节三、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我将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比如,我会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以及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荀子的学习观。

3.分析本文论证方法,学习拟写议论文大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语言现象积累2、《劝学》论证方法探析教学难点:论证方法探析教学设计:一、导入: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名篇名句有很多,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生1、生2、生3,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劝学》(学生齐说)。

解释劝的含义,那么,荀子为什么鼓励大家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找寻到问题的答案。

二、基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1.齐读ppt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荀子的学习观。

3.分析本文论证方法,学习拟写议论文大纲。

2.知人论世是我们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关于作者荀子大家了解有多少?生1回答,生2补充,教师明确补充:ppt重点内容讲解,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

(劝学背景),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整体写作风格,提醒学生作家的写作风格会在具体文本有所体现)3.下面请大家自由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有疑惑的地方。

(生自由阅读)生1、生2生3、生4提问,同桌解疑答惑继续提问学生是否还有疑惑?如没有,检测掌握情况。

(PPT四个题目)生5生6生7生8回答,并更正错误选项正确理解词义才能更好理解文意,我们下边来进行文章部分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同桌讨论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生1回答,生2补充,明确与现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相一致,生3回答,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实际上是议论文中的是什么,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实际上是议论文中的为什么,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实际上是议论文的怎么办?四、研读课文,论证方法探析前文提到《荀子》说理透彻,善用排比和比喻,那么,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第2段落的分析:生1回答、生2补充,,比喻论证手法的使用,生3具体分析喻体是什么,本体什么?生4补充,明确君子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劝学》课例研究报告

《劝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劝学》课例研究报告【摘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突出表现为在活动中学习,是“活动+语文”。

它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本文选择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主编:倪文锦、于黔勋)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劝学》做课例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活动课例一、目标确立《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章以短句为主,朗朗上口,易读易背;文章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文中的比喻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而文中论述的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必备中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针对职高学生活泼的性格,爱热闹等个性特点,我试用小组合作、在活动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同时,强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融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先学后指导。

我尝试以“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这样的方式翻转一下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行按时完成,课内只是内化知识,分享交流为主。

本文教学从三个层面入手设立目标:文言——文章——文化。

一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字词;理解重点字、词、句。

二是注重学生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并学以致用。

三是注重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的积累与创新,要求学生能理解本文文化内涵,背诵全诗。

二、过程设计上课前三天,布置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给出自学任务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鼓励并组织他们到图书馆去看有关的书籍,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如《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古汉语字典》等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学生分析:母爱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几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总结:了比喻修辞。

把母亲比作烦恼中的一曲古筝,比挫折中的阵阵清风,比作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承上启下: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比喻说理的文章——《劝学》。

学习重点:1、积累是虚词。

2、理解思想内容。

3、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教学过程:熟悉作者:a、作者的宇宙观、认识观、宇宙观、人性论。

b、朴素的唯物思想——后天的环境改变人的恶的本质2,《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说理性散文-主要是比喻论证在这一类文体中的作用(生动、形象、避免单调乏味这一作用)3,默读一下课文,字词提问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注音:中()輮()槁暴()砺()舆()有()参省()须臾()跂()楫()生()蛟()跬()骐骥()驽()锲()镂()跪()蟮()螯()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句式:引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力3: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4: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5:有什么好处呢?(更有点说服力)教师总结: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名人名句就是这个道理。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但是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课堂讲的多,对 诗意理解讲得过细,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时间也多。以后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 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 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
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
作用以及应持的态度的论述;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
点。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
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
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
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
教学策略选 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择与设计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
教育意义。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
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
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
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
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
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 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 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学生李 xx 的学习活动:1、边听边做笔记,勾画有 关介绍荀子的文字,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边听朗 读,边给生字词注音。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我 教学过程 查看她注的音是否正确,及时指正注错的字音,讲解字 词的意思。)3、认真完成老师设置的练习题。4、积极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了,给予鼓励,回答 错误了,则认真给他讲解。)5、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义。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
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
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
“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
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
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
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
白,发人深思。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
话的过程中。
本节课共有 6 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 教学过程
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
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
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 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 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 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 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 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问题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问题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 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 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 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的摇篮.(一)导入课文(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
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 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 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 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如何 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
归纳。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
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朗读法。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
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 教学过程
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
(三)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 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 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 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 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归纳课文的文言 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 式)
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为了使诵读 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 启发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 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 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 堂成诵。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学生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文本内容讲得多, 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造成讲述 后面内容时时间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指导学 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高中语文_劝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劝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劝学荀子一、导入新课我们现在夸赞后代超过前代,学生胜过老师往往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劝学》去聆听先哲的箴言妙语。

(板书劝学荀子)二、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三、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作者荀子(一位学生介绍荀子)四、解题荀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那么我们来看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劝学”,“劝”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课下注释①“劝”即鼓励,劝学即鼓励学习,可想而知这是一篇鼓励大家学习的文章,“劝”这个字统领全文。

五、课前都要求大家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学生读字音,如果有错误及时更正),(点拨锲一锲,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速记这些字的读音)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对断句,咱们找同学来读课文,听得同学拿出笔,把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包括读音和断句。

(学生读课文)文言文光读好还是不够的,还要翻译好,要想准确地翻译,我们需要梳理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我们先来读课文,女生读1、2段,男生读3、4段,老师给起个头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三、五、七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疏通文章的大意,把你们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笔勾画出来。

我们先来质疑同学们还有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吗?好,没有了,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抢答小游戏。

我们来“赛一赛”,我们分成男生队,女生队,大家来抢答,抢到答对的得一颗五角星,看哪一队答得又对又多,抢答开始。

(抢答的内容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六、文章的大意我们明白了,我们说“劝”这个字统领全文,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荀子“劝”什么呢?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七、作者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那么如何“劝”就成为关键,荀子使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

文言文教学探究——以《劝学》为例

文言文教学探究——以《劝学》为例

文言文教学探究——以《劝学》为例摘要: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优秀经典的文言文,研读这些文章,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同时对传承民族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存在着效率低下、重言轻文、学生厌学等问题。

笔者就高中语文《劝学》一篇的教学,对文言文教学提出几点想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结合一、文章教学,由浅如深文言文教学既要有“文”,也要有“言”,两者不能偏废。

言文之道在于语文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1.理解字词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文言文之所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难题,重要的原因是用的是文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结构、写法、语言艺术等。

在教《劝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朗读全文;接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重要字词的意思,如第一段中的实词“已”、“中”、“輮”、“暴”、“就”、“博学”、“参”、“知“等,虚词“于”、“而”等,在此基础上,翻译全文,弄清文章内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2.文本研读要螺旋上升,由浅入深文言文教学不能止于“言”,更要探究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这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品味。

但倘若直接导入探究问题,学生可能会不知从何入手,抓不到着手点。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铺垫,由易到难,体现层次性,阶梯性。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组或问题链,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例如,《劝学》篇的教学,首先要学生找出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有何好处?通过这几个问题,能够理清文章的观点(学不可以已)、内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及写作手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再次沉浸文本,分析荀子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从文中找出依据。

《劝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1

《劝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1

《劝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描述背景分析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仍是个头疼的问题,由于文字上的障碍,造成了学生对于文章语言、思想内涵的仔细品位的阻隔。

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接受的位置上,不大愿意主动地去深究,即使有考虑到文章所蕴涵的深层内容,也只停留在要求老师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挖掘和介绍上。

对于文章的语言魅力似乎难以感受到。

而这样的结果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枯燥乏味的主观偏见。

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学生严重的审美断层,从内心希望完全抛弃古文,不肯主动接触。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选择了《劝学》作为突破口。

《劝学》做为荀子的代表作,已流传千年,仍经久不衰,可见其魅力,语言特征明显,且与学生的自身生活距离很近,容易产生联想,本课先用两个课时专门疏通字词,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基本理解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2、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中心内容。

3、联系实际,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脉络,明晰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能准确表达出优劣之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才刚刚进入高中一年级,文言文的语感并不是很强,但是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就平时的接触而言,面对文言文的课文,他们最希望教师提供全面明确的答案供摘记,并不喜欢自己寻找答案或是主动阅读。

但是对一些字句优美的散文,他们非常喜欢,能够主动地对语言进行欣赏品味。

可见,这些学生对文章的喜恶主观意识较强,但是一旦碰触到学习的亮点,感情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所以,这堂探究课的重点就是要不断的挑起他们欣赏的兴趣。

教学构思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劝学》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文章,距今可谓历史久远,文章长盛不衰,千古流传,一直都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作为学生,我想你们是经常会听到一些劝勉你们学习的话,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古代的大教育家是怎样去劝勉他人学习的。

《劝学》探究式学习案例

《劝学》探究式学习案例

《劝学》探究式学习案例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描述荀子的《劝学》汪洋恣肆,堪称千古奇文,是历来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

《劝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篇,集中代表了荀子关于学习的先进见解和主张。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选择本篇作为讲读课文,不仅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基本文字知识的表层意义,更具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二十一世纪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的深层的德育意义。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对其深层思想的挖掘与探究。

对“劝学”中“学”往往被忽略或误读,以为学习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词语,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思,或者搬来心理学上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其实这样理解不符合《劝学》的原意,也妨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我们以为《劝学》“劝”的应该是不断加自身强修养,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的关照下,我首先解决基础知识,完善本文的行文结构等基础的内容,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并背诵下来,熟通文本。

在此基础之上,我逐渐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种探究分为两块:课内知识的探究和课外拓展的探究。

对于科内知识的探究我主要是围绕几组句子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

对于课外探究知识的探究我主要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学目标:1 掌握《劝学》中“学”的含义;2 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和熟悉文意的基础上,对荀子关于学习方面的先进思想进一步深刻体悟,掌握通过重点句子纵向把握文章主旨的学习方法;3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让二者思想进行比较,掌握课外横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对象分析我班的学生整体上语文素养较高,课堂纪律很好,但是由于以前老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吃等食”吃惯了,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让他们开口大胆发言有一定的难度。

启迪智慧,提升素养:《劝学》教案案例研究

启迪智慧,提升素养:《劝学》教案案例研究

《劝学》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在促进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培养人们优秀的品德、提高视野和智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而针对于中小学生的教学启蒙,便是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逐步提升中小学生的素养和智慧水平。

在《劝学》这一重要经典著作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式,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素养。

下面,就以《劝学》教案案例研究来为大家介绍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完美地融合《劝学》。

一、教材简介在《劝学》中,对于人的品德、知识铺述得非常明朗,缀里夹注着许多古典诗歌,虽然曲折深邃,但是便于学生引用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韵律感觉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劝学》也是一部教育性强的书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教育的极其紧密。

在这部著作中,它深入地讲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文化底蕴的精华,这些都是中小学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

二、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直接向学生详细地阐述《劝学》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字词的意义和讲述其内容的要点。

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生动的相关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和图例等多种方式来讲述。

2、朗诵式教学法朗诵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会将课文中的重要言语和情节点通过朗诵的形式,生动地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内涵。

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带着感情去感受课文,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课文中隐含的文化典故。

3、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小组教学的方法。

通过小组之间互发言、互动思想、对答案等方式,从而巩固个人原本对于该课程不太清晰的概念。

在《劝学》这种经典著作中,每一个篇章都离不开一些学术性的分析,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这些分点并且更好地理解这个课文的内涵。

4、情境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教学方式。

当教师将教学过程贯穿如其中一个关卡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遇到的情境,来提出相应的课程问题。

劝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劝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某中学开展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的劝学教学实践。

以下是该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

二、实践目标1.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方法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兴趣小组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3)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进行小组合作等。

3.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拓宽学习视野。

四、实践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在语文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随后,教师引入课文《庐山谣》,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领略庐山的壮丽景色。

(2)在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做饭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1)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1)在英语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古文劝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劝学教案教学课题:《劝学》教学目标: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

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难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二、文学常识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

着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着,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教学案例:《劝学》

教学案例:《劝学》

教学案例劝学》胡玲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取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而我们要如何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本堂课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二、屏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1、知识检测2、课文分析3、课堂小结4、练习指导(昨天,我们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疏通,今天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三、知识检测1、找出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又;暴——曝;輮——煣)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知——智)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性)2、“而”在文中的用法表并列关系。

一般可不译,有时可以为“又”等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表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 “却”。

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

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可不译。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1)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2)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表承接)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表承接)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承接)7)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8)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9)顺风而呼(表修饰)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因果)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1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1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1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表转折)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转折)(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

劝学教研活动(3篇)

劝学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日成功举办了劝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互动交流等形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活动伊始,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专家从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教学的方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2. 教学观摩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期间,我校组织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观摩课上,教师们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让与会教师感受到了不同教学方法的魅力。

观摩课后,教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 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教师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4. 教学研讨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校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过程中,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三、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本次劝学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分享的平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师们在活动中汲取了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增强了教师团队凝聚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劝学》课例研究报告【摘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突出表现为在活动中学习,是“活动+语文”。

它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本文选择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主编:倪文锦、于黔勋)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劝学》做课例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活动课例一、目标确立《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章以短句为主,朗朗上口,易读易背;文章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文中的比喻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而文中论述的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必备中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针对职高学生活泼的性格,爱热闹等个性特点,我试用小组合作、在活动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同时,强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融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先学后指导。

我尝试以“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这样的方式翻转一下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行按时完成,课内只是内化知识,分享交流为主。

本文教学从三个层面入手设立目标:文言——文章——文化。

一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字词;理解重点字、词、句。

二是注重学生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并学以致用。

三是注重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的积累与创新,要求学生能理解本文文化内涵,背诵全诗。

二、过程设计上课前三天,布置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给出自学任务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鼓励并组织他们到图书馆去看有关的书籍,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如《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古汉语字典》等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劝学》自主学习任务单班级:姓名:小组:自我评价:使用说明:以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工具书及网络完成预学案。

学习目标:1.提高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搜集资料、组织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3.学习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并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分析文章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难点: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一、课前三天借助工具书自学,建议遇到问题可到图书馆、网络上查阅,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二、请完成以下任务:1.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诗歌、成语。

(三组或以上)2.搜集有关古、今名人学习的故事(两个或以上)。

3.了解荀子的学派、核心思想等。

4.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易读错的,易写错的字整理到笔记上,并背诵全文。

5.找出本文重点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分类整理。

6.理清文章脉络,品味“劝”的艺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哪个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问题?)7.时至今天,你认为文章中荀子提出的观点过时了吗?说说你对学习的看法。

8.请以“学习”为话题,拟定一个观点,围绕此观点运用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

9.小组合作,为“学习”主题的手抄报写一段不超40字的推介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字词;理解重点字、词、句;2.基本能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2.特殊句型的判断、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荀子的谆谆劝意。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小组互问互答法、小组讨论法、探究谈论法、表演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劝学》教学课件;椅子、话筒等道具。

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设想1.通过多次诵读让学生充分体味文本。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活动1 导入新课解题:《劝学》劝勉学习,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学生活动)表演:在职校里,老师、家长是如何劝学的?(教师活动)提问:荀子是如何劝学的?(目标达成:以趣入课)活动2 一读正其音(学生活动)个别读、听范读、注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而望矣君子生非异也故不积跬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目标达成:正确认读字词。

)活动3 二读释其意(学生活动)小组接龙读;小组学生互问、互答。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重点突破:理解部分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目标达成:理解重点字、词、句。

)活动4 三读概大意(学生活动)齐读、分组讨论、自由表达(教师活动)引导中心论点:(提出问题)“学不可以已”(是什么?)论证过程:(分析问题)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学习的作用。

(为什么)学习的方法。

(怎么样)(目标达成:弄懂大意)活动5 四读入其境(学生活动)表演式读(三人表演“文章第二段”)(教师活动)引导(目标达成:入其意境)活动6 五读释劝意(学生活动)欣赏名家朗诵《劝学》(教师活动)引导(目标达成:领悟荀子的谆谆劝意)活动7当堂检测(学生活动)1、小组接龙背诗句;2、全班试着齐声背诵全文。

(教师活动)引导(目标达成:基本能背诵全诗。

)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200字左右)结束语(教师活动)预告下节课精彩内容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这节课就分享到这里,对于荀子,有人说他是孔门嫡传,有人说他是儒学异端,有人说他是法家,是黄老思想家,也有人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写的文章到底精彩在何处呢?(目标达成:留下悬念。

)附:板书设计五读四读三读二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并学以致用。

2.理解本文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教学难点将本文所学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劝学》教学课件;话筒、卡纸、水彩笔等道具。

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设想1.从文言延伸到文章,最终探索文化内涵;2.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授课过程活动1 【导入】分享故事与名言(学生活动)分享故事;分享名言或诗句(教师活动)倾听1.课前三分钟,学生台上分享一个有关“学习”的故事。

2.课堂热身:每个小组分享一句有关学习的名言或诗句,不可重复。

(目标达成:以趣入课)活动2 理清全文脉络,品味“劝”的艺术(学生活动)分小组完成任务单(教师活动)引导师:分享小组探究成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目标达成:掌握大意;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活动3 个性解读:我有我看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谈想法(教师活动)倾听师:时至今日,你觉得荀子这些观点过时了吗?(目标达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想)活动4 合作共赢:近荀子,明文化内涵(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活动)倾听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主张:政治上:“法后王”人性上:“性本恶”思想上:人定胜天(目标达成: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活动5 小试牛刀:微写作(推介词)(学生活动)微写作;推介(教师活动)点评师:小组合作,为“学习”为主题的手抄报写一段不超40字的推介词。

师:请2个小组代表推介自己组的手抄报。

(学生讲台上推介,学生、教师点评。

)(目标达成:学以致用)活动6 【作业】开阔视野,巩固所学师:请以“成功”为话题,试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目标达成: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结束语(教师活动)有感情的祝福成功令人向往,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且不说我们是骐骥还是驽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梦想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不断超越自我,必将马到功成!(目标达成:留情)附:板书设计是什么:学不可以已为什么: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怎么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实录呈现(一)课堂实录片段一朗读第一自然段。

边朗读边画出你认为有困难的字词(学生朗读)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各自亮剑,说出你们的划线的字词。

谁第一个说?生(1):金就砺则利。

就砺则利我不会翻译。

师:谁来帮助。

生(2):砺就是磨刀石,黄金在磨刀石上磨(生笑)生(3):错,指刀剑的金属在磨刀石上,金不是指黄金。

师:这就是古代词义扩大缩小现象了。

像河原来只指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河,金原来指一切金属,现在就是专指黄金。

就是词义的缩小。

现在老师讲两个虚词供大家思考。

,同学们,在你眼中,虚词有哪些?生(部分):之乎者也(有学生做摇头晃脑装)师:同学们,你们的摇头晃脑深得古人读书之味。

虚词是古人用来停顿的,摇摇头可能有利于感情的抒发,(生笑)第一自然段中”于”和”而”是两个很重要的虚词,找出这两个家伙并分析分析(学生找出了三个于,还有一个日参省”乎”己中的”乎”找到,而“乎”字有于字用法,师生共同分析)(二)课堂实录片段二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分析后,老师有些纳闷,写学习的内容怎么净写风牛马不相及之之事,是离题了吧。

还是别有玄机?生(4):离题了,生活中的这些青啊,蓝啊的确跟文章没关系。

生(5):我反对,这只是表面的。

师:那你来个透过现象看本质吧(生笑)生(6):两者有相似点。

经过学习,人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样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一样。

师:还有吗?生(7):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金就砺就利,木受绳则直一样师:同学们,你们是真正的理解荀子的内心,如果他有灵的话,一定会发出欣慰的微笑,后生可畏啊!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下面我们用行动来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习第二自然段。

先读一边,老师读一句,大家跟一句,让老师的有些成就感。

(学生跟师朗读)师:说出本段中心论点。

生(部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恭喜你,答对了。

谁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8):聪明的人的智商是没区别的,只不过君子是善于利用外在的事物。

比如电脑、资料还有别人的帮助。

师:讲的有理。

文章中有电脑吗?(生笑)找一找,有哪些外物?生(9):登高顺风,这些好像是自然接的事物。

生(10):还有生活中的外物,舆马。

舟楫。

这些外物对获得成功有很大作用。

师:我们把这些外物的语句翻译疏通,注意其中另一个重要虚词“而”字用法(师指导学生翻译,强调“而”的用法,有连接,有修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