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残损的手掌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残损的手掌》是一篇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课文。
通过描述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来阅读的情景,作者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机会,不要浪费生命。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受触动,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这篇课文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如同一颗流失不可逆转的珍珠,它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不再回头。
课文中主人公因疾病而失去了正常的手掌功能,只能用残损的手掌阅读书籍。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通过这个特殊的方式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他懂得,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被珍视。
而我,应该时刻铭记这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做到最好。
其次,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机会的可贵。
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是勉强能够阅读书籍的,可是他却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读书。
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个阅读的机会,每天都用尽全力来消化书中的知识。
他知道,机会是临时的,很难再次得到。
而我,在面对自己的机会时也应该如此。
不论是学习机会、工作机会还是其他机会,我都应该抓住、珍惜,不再浪费。
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引领我走向成功之路。
最后,这篇课文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思考。
主人公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痛苦,但他却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他明白,他还活着,他还能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
人生如同一段旅程,我们经历种种苦难与困境,但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而我,也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不论是好是坏,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通过阅读《残损的手掌》,我收获了很多。
从主人公生活的残酷处境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勇气。
也让我明白了时间和机会的可贵,以及对生命的感恩。
我决心将这些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珍惜时间,抓住机会,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摘要: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诗歌背景2.作者简介二、诗歌内容分析1.我用残损的手掌2.摸索这广大的土地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4.那一角只是血和泥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三、诗歌主题与意义1.反映战争对人类的破坏2.强调家乡情怀与民族精神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1.情感把握2.语速控制3.声音变化与表现力正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绘战争残酷,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沉眷恋之情的诗歌。
作者通过具象的描绘,反映出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摧残。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著名诗人洛夫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饱受战乱之苦,人民流离失所。
这首诗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对家乡深厚感情的作品。
二、诗歌内容分析诗中,作者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表现出在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遭受巨大破坏,曾经熟悉的家乡变得面目全非。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一幅战争废墟的景象,表达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无助。
在诗的结尾,作者将目光转向“这一片湖”,渴望找到家乡的影子,抒发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我用残损的手掌》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诗中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民族精神,唤起了人们在战争年代对和平与家园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意识,传递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家乡的深情。
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在朗诵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通过对战争、家乡等主题的理解,传递出作者的感慨与哀伤。
其次,要注意语速的控制,适时调整语速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艺术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其艺术手法如下:
1.比喻: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比喻自己的思绪、意念和切肤的感受,
以此展开想象。
2.暗示:诗中通过“彻骨”、“苦水”等词暗示沦陷区人民的灾难与痛
苦,同时以“太阳”、“春”等词暗喻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机
勃勃。
3.对比:诗中对比手法明显,如同一地区沦陷前后的情景对照,
以及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
4.夸张:运用触觉代视觉,进而代替整个感觉,以此代替最细微
的情感体验。
5.虚拟:诗人想象祖国广阔土地仿佛就在眼前,不仅看到它的形
状、颜色,而且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
6.细节描绘:诗人对现实事物进行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如堤上的
繁花、嫩柳、长白山的雪峰、夹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些细节描绘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综上所述,《我用残损的手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尊敬的听众们,今天我将为大家朗诵一篇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残疾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他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好的故事。
以下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的朗诵稿: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生命。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尖,没有灵活的关节,但它们却充满了力量和坚韧。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握住笔,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用的,但我用它们书写着我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次的握笔,都是我对生活的坚持和勇气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弹奏着美妙的旋律。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法,没有灵巧的动作,但它们却能奏出动人的音符。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琴键,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弹奏乐曲的,但我用它们演奏着我的心声和情感。
每一次的弹奏,都是我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绘制着绚丽的画卷。
它们没有完美的笔触,没有精确的线条,但它们却能勾勒出美丽的图景。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挥动画笔,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魔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创作艺术作品的,但我用它们描绘着我的想象和创意。
每一次的绘画,都是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世界的温暖。
它们没有完美的触感,没有敏锐的感知,但它们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体验世界的,但我用它们感知着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每一次的触摸,都是我对生命的感恩和珍视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它们没有完美的外表,没有无所不能的能力,但它们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感受世界,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但我用它们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我对生命的回馈和奉献的证明。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朗诵,我希望通过这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能够启发大家珍惜生命,发掘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 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向大家分享我战胜挫折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接受残疾、 勇敢面对生活和感恩生命的故事。
课程简介
1 目标
通过我的故事,激励他人战胜挫折,珍惜并充实自己的生活。
2 大纲
1. 个人经历分享 2. 使用残损的手掌 3. 心路历程 4. 总结与展望
个人经历分享
1. 被炸弹炸伤的经历
总结与展望
1 1. 每个人都有战胜挫折的能力
通过我的故事,鼓励每个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2 2. 未来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用我的残损的手掌点亮他人的生命。
参考资料
• 《用希望鼓舞生命》,作者:李晓艳 • 《积极面对人生挑战》,作者:王志华
3. 生活琐事
克服一切困难,在日常生 活中使用我的残损的手掌 完成种种琐事。
心路历程
1
1. 接受残疾的过程
经历了漫长的接受残疾过程,最终接受自己的残缺,迈向积极向上的人生。
2
2. 勇敢面对生活
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畏困难,持续成长。
3. 感恩生命的每一天
学会感恩生命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一切,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在一次爆炸事故中遭受重伤,但这次经历改变 了我的人生观和态度。
2. 抚养残疾儿童的感受
作为一个残疾的父母,我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挑 战,但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爱和幸福。
使用残损的手掌
1. 画画
用我的残损的手掌创作美 丽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无 限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 表达。
2. 打字
用我擅长的打字技巧,为 社会做出贡献,写下我的 感受和经历,传递正能量。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店铺一起来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篇1戴望舒用深重忧郁的口吻缓缓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惨遭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全文及解析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蕴丰富的现代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开篇,诗人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大地。
他先触摸到的是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展现出祖国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的惨状。
家乡的湖,本该是美好的,但如今只剩下荇藻和水的微凉。
长白山的雪峰寒冷彻骨,黄河的水夹带着泥沙,江南的水田长满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憔悴,南海没有渔船,只有苦水。
这一系列的描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沦陷区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诗人的笔触并未仅仅停留在痛苦和黑暗之中。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里出现了转折,诗人描绘了未被侵略的解放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诗人用“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样温柔而亲切的比喻,来形容他对解放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解放区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在诗的结尾,诗人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解放区这片土地上,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他坚信只有在那里,中国才能摆脱阴暗,迎来苏生,人民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为你敲响生命的钟;
我用残损的手掌,
照亮漆黑的夜空。
在这片纷繁的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
而我选择把它接受,
化作希望的种子。
尽管手掌上的伤痕深深刻在,
但我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尽管一切看似艰难困苦,
但我永远不会放弃追求。
每一次握紧你的手,
我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每一次拥抱你的瞬间,
我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演奏生命之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书写坚强的力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我选择用自己的残损,点亮生命的轨迹。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为爱和希望鼓掌;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编织美丽人生的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文
我的这双手啊,可真是饱经风霜,残损得不成样子。
你瞧瞧,这手指头上的老茧,厚得跟盔甲似的,那是干活儿磨出来的。
还
有这手掌心,一道道的伤疤,那都是不小心受伤留下的“勋章”。
每次看到这双手,我就想起小时候调皮捣蛋,爬树掏鸟窝,结果从树上摔
下来,手先着地,擦破了好大一块皮,疼得我嗷嗷叫。
那时候还不知道保护自己,只觉得好玩儿,现在想想,真是傻得可以。
这残损的手掌,虽然不好看,但也算是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
搬东西、做家务、写字画画,啥都离不开它们。
有时候搬重物,手指被压得又红又肿,
感觉骨头都要断了,但还是咬着牙坚持。
也因为这双手不太好看,闹过不少笑话。
有一次去相亲,我想表现得绅士
一点,伸手去帮人家姑娘拉椅子,结果姑娘看到我的手,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估计是被吓到了。
我当时那个尴尬呀,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虽然我的手掌残损了,但我可不会因此就自怨自艾。
我相信,就算它们不
完美,也能创造出属于我的美好生活。
毕竟,手残心不残,梦想还在前方等着
我去追呢!。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orG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前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课文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效果有什么差别?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11、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答案1、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诗到穷形极相处陡转笔锋:“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痛楚的悲吟化作深情的倾诉和激情的颂歌,一发而不可收地吐露出赤子的衷肠:“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时刻,“我”的整个身心全部通过手掌紧“贴”在那“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了。
当人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一口气读完整章最后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愉——那是作者渴望光明、追求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悦真理的赤心在震颤。
在强烈的对比中,作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从控诉日寇残害中国的罪行中对比出解放区的光明。
这首诗的深厚内涵和鲜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出经过狱中磨难的戴望舒,思想和诗风产生了何等的巨变。
他以“残损”者的心灵推想“残损”的祖国,于是心心相印,同命运,共患难,倍感亲切。
深刻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铸成了这首诗的感人的生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
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二、听读,品意象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三、品词,知情感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1、指导前半部分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的课文中读到的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节奏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描绘出了一位身处困境中的诗
人,尽管他的手掌已经残损,但他依然用它去摸索、去感受那广大的土地。
这种情感与意境的结合,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忧虑。
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他描绘
了祖国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与痛苦。
这些描绘让我深感震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即使身处困境,他也坚信只有祖国才能带来光明和新生,他呼吁人们要有责任感,积极向上。
这种信念和希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诗人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反复和排比等手法强化了情感。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情感、思考和艺术魅力的诗篇。
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坚韧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
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听读,品意象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三、想象,知情感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爱国诗歌简短50字

爱国诗歌简短50字爱国诗歌简短50字1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爱国诗歌简短50字2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备写: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
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鸽,浙江杭州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铺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写作背景: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狱中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热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的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自主学习:
1、积累下列词语
锦幛
..()()蓬蒿.()..()()荇藻
憔悴
..()( )
..( )()蝼蚁
2、同学们谈自己初次阅读的感觉。
3、有感情的再次阅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时的种种感觉,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标志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得糅杂,这是什么原因?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现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