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重点精品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
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
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
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
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
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
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精校完美打印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1太子头上的博客论述类文本阅读1读懂文章试题引领阅读王生平的《创新与想象》的前三段,试着完成练习。
1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
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2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
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
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3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
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
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8字注意:原词原句、要点先行!
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要点先行
原词原句
①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举例论证的方法, 首先点出智媒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路径这 一观点; ②然后从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强化人民群 众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③最后强调红色文化和智媒技术结合的意义。
高考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本复习
●1.论证特色(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等)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内容和效果上) ●3.论证的严密性 ●4.论证侧重点和论证角度 ●5.行文思路(侧重内容)和论证思路(侧重论证) ●6.论证语言(两词两式一格一人称)/区分:论证客
观性。
●论证特色 (综合)总结:论证特点如何分析 ●1、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立 论 — — 提 出 自 己 的 观 点 , 并 证 明 自 己 的 观 点 正 确 ●驳 论 — — 不 表 述 自 己 的 观 点 , 而 是 指 出 别 人 某 个 观 点 错 误 ●2 、 论 证 结 构 ●横 式 结 构 : 总 分 总 式 、 分 总 式 、 总 分 式 和 并 列 式 、 对 照 式 结 构 ●纵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递进等 ●3 、 论 证 方 法
4.请简要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解题思路: 1.论证结构、论证思路严谨2.论证手法3.论证客观4.语 言严谨5.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 答案:1.论证结构:采用对照式结构,《红楼梦》的繁和《水浒
传》的简形成对比,荷马史诗、《旧约》与《红楼梦》《水浒传》 形成相关比较。文章论证既全面严谨,又重点突出。 2.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 3.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选取《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宴饮片 段,证明繁与简的观点,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4.论证语言: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使用修饰限定性词语,使论证 客观准确。如“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 事的发展”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00优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00 精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小题。
① 科学精神是陪伴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生,在继承人类初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表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 科学精神第一是一种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单是一种崇敬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并且是突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
崇尚理智,就会重申任何东西都应当谨慎地加以思虑,就是鼓励人们勇敢假定、认真求证;就是要经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实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改动不居的现象。
③ 可是理性信念其实不可以直接令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切能够促进人们获取靠谱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
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鉴别对于世界根源的众多猜想终究哪个更切合事实实情,而数学则为人们供应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
1638 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第一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务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点。
④ 责备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第一,责备态度反对将全部理论和假说神圣化。
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频频查验,经过责备旧的理论使其获取修正甚至完好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其次,责备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经受责备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实,实考凭证更精确,从而不停打破偏见、革故鼎新。
再次,责备态度是科学真谛客观性的保障。
任何人、任何利益集体想违反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遇到严苛责备。
可是,责备不是完好否认。
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达成。
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能够为新的理论所包含,如经典物理学就能够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
当科学所秉承的责备态度延长到科学外面之时,意味着科学相同要坦率接受来自科学以外不一样领域、不一样方面的责备、反省和怀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含性。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 本论内部结构方式:
1.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 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 证),最后总说(总结)。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 的论证并列。
4.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此外, 还要注意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 论的结构。
❖ 答题格式: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 证明了……观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4 、引用论证。 ❖ 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 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 ❖ 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答题格式:引用论证。引用……证明……观点,使
钩玄提要,循路识真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 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但它是富有变化的: ❖ 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 ❖ 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 ❖ 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
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读懂内容理清层次是关键
梳理文本思路
❖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 2、捕捉关键句。
❖ 3、特帮助。
❖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 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 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 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 此”“所以”“总而言之”。
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 ❖ 5、类比论证 ❖ 作用:突出强调。 ❖ 答题格式:类比论证。通过……和……的类比,突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在末尾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全部常识不尽符合。
那段文章主要计三点:一、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身为男子必需留胡子。
二、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三、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
如今试从文物方面来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几事:一、古代男子并不确定必需留胡子。
二、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可并不确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
挑担子的绝不是每人都留胡子。
三、晋唐以来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确定留胡子。
这风气始终接着到晚清。
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
故宫有几件雕玉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殷商时期关于胡子状况,似乎还无什么确定必需规则。
而且胡子和个人身份地位关系还不大,因为安阳出土一个白石雕刻着花衣戴花帽的贵族,和另外一个手戴桎梏的陶制奴隶,同样下巴都是光光的。
春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
山西侯马发觉两个人形泥范,是有确定身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个彩绘漆瑟,上面绘有些乐舞、狩猎场景和贵族人物形象,也不见有胡须模样。
近二十年湖南长沙大量出土战国楚墓彩绘木俑,男性中不论文武装扮,却多数都留有一点儿胡须。
但其中也有好些年纪大但并不留胡子的。
关于古代由商到汉,胡子去留实大有伸缩余地,并不受法律或确定社会习惯限制。
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
特别具体地反映出很多劳动人民形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
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其实魏晋以来有很长一段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美的标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指代型词语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78页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 类文本阅读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 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
——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 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
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 命题者故意略去。
.
5
3、从因果逻辑关系 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
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 ——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
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 ——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
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
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
段)
彼此不分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 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2013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常见设误类型和答题思路
.
1
考纲再现
社科文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时” “全都”“全部”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卷第8题)
.
6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 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
——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 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指代不明
——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
7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 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未然说成已然
——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 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1求1
设误方法 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例3【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
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
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
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10
设误方法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
14
设误方法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 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
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 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 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 境的安全。
已然说成未然
——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 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
8
常见错误类型
.
9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
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注意重要词
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
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
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
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
间贸易更加繁荣。
例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
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13
原因分析
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 增加一,般使有马两匹种的情交况易:量一减是少因。果用颠“倒使,”就将是两把个“片因” 错段断之为间“确果定”为,因“果果联”系错,而断原为文“的因表”述,是颠:倒“了藏两族 者对的茶关叶系的;需二求是有强增加无因减果,,对就其是他把产没品有如因丝果绸关、系布 料、铁器等的的需说求成也是开因始果增关加系;。而内地对藏区马 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 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介绍 的是对马匹等需要量减少,对皮革、黄金,以及 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是“需要”决定的,两者 是时间先后的推移联系。这样,用 “使”连接, 属于强加因果。
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
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
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
7080万份。
凭空捏造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 、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 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12
设误方法 4、因果混乱
错者逐贸他;断的渐 易 产 而一为关从 品 内”到般“系历 如 地制了有果;史丝对度清两”二地绸藏。代种的,是平、区藏,情说“强线布马族“况成果加上 料 匹对茶:是”因消 、 的茶马一因错果失 铁 需叶互是果断,, 器 求的市因关就为取 等 虽需”果“是系的而 然求作颠因把。需代 减有为倒没”求之少增一,有,也的,无种就颠因开是却减重是果倒始对,“要把关了增藏对边制“系两加区其茶度因”
.
2
二、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 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范围不清
——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
意的扩大或缩小。 .
3
以偏概全
——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 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