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农业与农村经济

合集下载

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键

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键

专题研讨新农村建设研究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键陈 林引言:“新三农”问题的提出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一系列研究成果及政策举措相继出台。

三农问题在当时的提出是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

但是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泛泛而论,容易忽略了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演变。

很多讨论热衷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却忽略了发展的成果如何分享、如何惠及最大多数农民。

很多讨论热衷于农业增效,关注了生产而忽略了生产关系。

很多讨论热衷于农民增收,却忽略了户籍意义上数量极其庞大的农民群体已经发生了大面积的社会分化,而且农民增收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外部市场的力量对比(而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努力)。

更多的讨论则忽略了我国涉农资本力量的快速生长以及涉农部门官僚体系的的变与不变。

因此本文提出“新三农问题”,即“农民”、“农资”(涉农资本)、“农官”(涉农官僚)的问题。

在这里,农民包括少数专业大户和多数兼业小农。

农资(涉农资本)包括农业资本、农村工商资本、农村金融资本。

农官(涉农官僚)包括农、林、水、供销,以及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社保、扶贫和金融等主管部门的官僚体系,主要指农业、供销、金融这三大部门的官僚体系。

农民、农资、农官构成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然从目前来看农民仍然是较短的一边。

农民、农资、农官问题彼此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发生的种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相互之间产生各种关系,笔者就这些关系谈由此引发的“十大关键”问题。

作者简介:陈林,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太平洋学报》 2007年第10期一、为农服务:为农民赚钱,还是赚农民的钱?这些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各种“为农服务”的名目、花样不断翻新。

有的是各种资本以“为农服务”为由向政府争宠,进而是争取财政补助、税收优惠以及其他政策倾斜。

有的是各个部门以“为农服务”为由向政府表忠,进而争取预算、编制、级别、职权乃至势力范围、寻租空间。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三农论述的交流发言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三农论述的交流发言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三农论述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要讨论深入推进三农领域的工作。

对于我们这些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人员来说,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掌握应对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为地方工作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才能全面推进三农工作。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应对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当前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比如,我们可以重点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反思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指导未来工作的改进。

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关注前沿理论,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总之,三农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我们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推进三农领域的工作。

感谢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要讨论深入推进三农领域的工作。

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一员,我认为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应对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习,谈一谈我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才能全面推进三农工作。

专题三 三农问题

专题三  三农问题

热点专题三:“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问题【热点背景】: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

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

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8年9月26日,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关于三农工作的宣讲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的宣讲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的宣讲材料
三农工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统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下面,我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前景。

一、农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地区最重要的产业。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通过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产量不断提高,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农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得到提升。

二、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在农村电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环境整治也在不断加强,农村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三、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核心,也是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通过实施农村扶贫政策,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力度,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展望未来,我国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我们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一、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施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产业振兴为重点。

再次,农民是国家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在推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三农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农村面临着“三无”问题(即无电、无水、无路)。

再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留守儿童、空心村等现象时有发生。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努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2018年3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城乡融合、工农互补、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推进全面产业振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乡村治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八大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加快推进农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也为我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新时代下的农村振兴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振兴将不仅仅关乎乡村的经济问题,还将涉及到农村文化、农村生态、农村社会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思考和谋划。

要以“三农”优先发展为前提,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

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三农工作专题交流发言稿

三农工作专题交流发言稿

三农工作专题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我的观点,与大家一同交流三农工作的专题。

我们都知道,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因此,三农工作成为我们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应关注农业发展。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要关心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我们要关注农民群体的发展。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们国家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和农业工人
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三农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我呼吁我们大家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三农工作的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为农村地区实现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专题三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题训练-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解析版)

专题三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题训练-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解析版)

专题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为此,我国应()①走先发展后减碳、先高碳再低碳发展道路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发展体系③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④坚持生态优先,努力遏制经济增长的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需要()①创新发展思路,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②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③引入社会资本,让土地资源能够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和流通④解决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积极落实中央各项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生产、农村发展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辽宁省之所以重视“三农”问题是因为()①“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②解决“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全面小康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④“三农”问题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关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发展速度,促进经济高速增长②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③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并坚持市场机制作补充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

锡文系列讲座三农专题内容

锡文系列讲座三农专题内容

锡文系列讲座三农专题内容
1. 农村经济发展,讲座可能会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企业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的内容。

2. 农业生产与技术创新,讲座可能会关注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推广等内容。

3. 农民生活与权益保障,讲座可能会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权益保障问题,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健康保障、农民教育等方面的议题。

4. 农村改革与政策支持,讲座可能会探讨农村改革的方向和政策支持的措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扶贫政策等内容。

总的来说,锡文系列讲座三农专题内容涵盖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多个方面,旨在深入探讨农村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 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 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013·四川眉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 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3.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3年)
公有制
影 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 力水平,挫伤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农民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 农业发展。
请你看一看
农民拔除 地主立的 地界碑
农民申请 加入农业 合作社
向农民 宣传土 地改革 法
图③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图④ 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14·随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 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其中较典型的有农村人民 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两种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

农业经济问题集锦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农业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在1万亿斤水平上稳步提升。

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质量安全。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

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

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信息化迈出新步伐,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大幅增加。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草原退化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肥料、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本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专题叙述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了历史新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三农”论述的交流发言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三农”论述的交流发言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三农”论述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讨论“三农”论述这一重要主题。

在我看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关注和解决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想谈一下“三农”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然而,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农村劳动力外流等问题长期存在。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制约着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面对“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不断推出一系列的扶农政策和举措。

例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产品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改革等。

这些政策和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要想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还需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并推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我认为应该注重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只有实现农业的高效、智能、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让农民真正从农业发展中受益。

其次,我们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农村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电力不稳、通讯不畅等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

此外,我认为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专题研讨材料一、引言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们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展开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三农工作的发展与挑战1. 农村面临的问题: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这不仅导致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三农工作的历史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

在这一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乡村振兴的理念与实践1. 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意味着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保护环境、建设文明乡风、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努力,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

2. 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实践主要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水平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努力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来推动乡村振兴。

四、我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实现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风文明的建设。

要加强乡村治理,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们的发展和解决涉及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只有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改革创新,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保护环境和建设文明乡风,通过加强乡村治理和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才能实现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关于三农交流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交流研讨材料

关于三农交流研讨材料【材料一】主题:三农交流研讨会议材料尊敬的与会嘉宾,欢迎莅临本次三农交流研讨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三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径。

以下是本次会议的研讨材料,希望能够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一、三农政策研究1. 农村扶贫政策研究报告- 分析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报告- 探讨农业科技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农村经济发展研究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 分析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2.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研究报告- 研究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瓶颈问题,提出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措施。

三、农民增收致富研究1. 农民职业培训与就业研究报告- 分析当前农民职业培训与就业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培训和就业推进方案。

2. 农民合作社发展研究报告- 探索农民合作社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与发展路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本次会议在以上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将进行专题演讲、座谈讨论、经验交流等环节,旨在为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思路和借鉴。

请各位嘉宾提前准备,并对材料进行认真研究。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为三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祝会议圆满成功!【材料二】主题:三农交流研讨会议材料尊敬的与会嘉宾,感谢您出席本次三农交流研讨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加强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下是本次会议的研讨材料,希望能够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一、农业生产研究1. 农村土地利用研究报告- 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探讨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二、农村经济发展研究1. 农村金融服务研究报告- 研究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策略。

时政与相关理论专题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政与相关理论专题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题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概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个重要标志。

从⼗六⼤到三中、四中、,党中央进⼀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六⼤以来党中央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2005年9⽉,党的⾸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战略决策。

12⽉31⽇,中央⼀号⽂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意见》出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件。

要点阐释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城乡差距、全⾯建设⼩康的重⼤举措。

【考点拓展】党的强调:增加农民收⼊,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提⾼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改善农村教育、卫⽣、⽂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腿长、⼀条腿短”的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全⾯深化农村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计增加农民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考点拓展】党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下原则:⼀是规划先⾏、因地制宜。

⼆是突出重点、⽰范引路。

三是政府⽀持、农民建设。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五”时期要⾼举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旗帜,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按照“⽣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

热点3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简单复习前两个热点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五级书记抓落实,。

同时,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强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乡村,走美丽乡村振兴之路。

(1)请简要说明“三农”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关知识,说明广西应如何振兴乡村经济。

答案:(1)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解决我国当前的新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4、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2)1、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科技强农;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供结侧结构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4、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6、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授课:一、主心骨的力量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迅速凝聚起磅礴力量?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核心力量。

面对疫情,党中央迅速作出科学判断与部署,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了方向。

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各部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

三农问题专题

三农问题专题

现在我国的农村仍然落后,请问解决这个问题对我 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1、要从农村经济出发,实事求是 2、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3、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农问题专题
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 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 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8、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启示 1、调整农村政策要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2、要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三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选A材料提及“突进期”为建国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2.下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解析:选B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从中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的时间“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故B项正确。

3.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解析:选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故D项正确。

4.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

”此举表明中央力图()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调整国民经济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D.深化经济改革解析:选B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质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

农业农村专题调研报告题目

农业农村专题调研报告题目

农业农村专题调研报告题目农业农村专题调研报告:现状与问题分析一、引言(100字)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农业和农村的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提升。

二、农业现状与问题分析(400字)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力下降。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再者,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科技含量不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作物品种单一,存在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民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

三、农村现状与问题分析(400字)农村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医疗教育水平不高等方面。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城市较为欠缺,交通、电力、通信等问题制约农村发展。

此外,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很多农民仍依靠天时和地利,决定着他们的收入,缺乏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而且,农村医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限制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四、解决方案(400字)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的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和捕捞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应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解决农村问题方面,应加大教育和卫生健康投入,提高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五、结语(100字)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方面。

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高三历史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专题

高三历史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专题

产力水平,农业生产长期
停滞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⑴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 技术进步、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 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人 口迁移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 也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 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国近代城市 发展奠定了基础。
⑶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 策,一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缩 短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差距。但 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却 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导 致损害农民利益和挫伤农民的积极 性,且长期得不到纠正,使苏联农 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例题1:简述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 状况及其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 对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有何影响? 答: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1949-1952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1956-1978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两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 我国封建社会有了一整套的赋税制度和行政 管理制度。
②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 田亩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逐渐减 少直至废除;两税法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 纳地税。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影 响
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 (影响分两方面P13小字)
措施 1)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变封
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苏 联
2)从产品 分配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农业与社会经济邵军一、专题特征: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1)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概念、发展历程、评价)②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A.形式: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所有制、农民个体地土所有制。

B.地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2)古代的赋税制度①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剂②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收标准: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3)统治者总体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背景、内容、评价)2、近代的农业经济(1)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同时出现多种新的经济形式日益瓦解自然经济(2)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土地主张(3)中共依据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十年对峙、抗战、解放战争)3、现代的农业经济(1)中共彻底变革农村生产关系、重视农业发展(2)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成功与失误并存(3)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左”的指导思想(4)重新确立实事实是的指导思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二、知识(结构)要素1、古代农业经济(1)恢复发展原因:①根本原因:人民的辛勤劳动②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环境③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休养生息、鼓励农业发展(注意各朝特点)④生产工具改进、水利兴修、历法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⑤国内各族、各地区的交流及中外交流的加强(2)发展表现①生产工具②兴修水利③农作物推广④生产经验积累⑤荒地开垦⑥人口增殖(3)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兼并(详见重难点分析)2、近代农业经济(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世纪40年代——19世纪80年代A 西方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 农民阶级的土地主张(《天朝田亩制度》)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A 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输出资本,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B 民族资产阶级的土地主张:旧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民生主义的发展①大革命时期中共:农村的农民运动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开展土地革命、制定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国民党:统制经济、征购、征借、农村经济衰败③抗战时期中共:“双减双交”政策日本:A、强占耕地 B、掠夺原料农产品 C、掠夺劳动力④解放战争时期A.国民党: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原因)B.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实行土改3、现代农业经济(1)过渡时期:①建国初的土改②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公社化(3)改革开放时期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C.农村改革向“三化”发展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1、关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1)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后期表现突出。

当一个新朝代建立之初,社会经济较萧条的情况下,统治者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经济较迅速的发展起来。

伴随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很显然,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2)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2、对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其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认识(1)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①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驰,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它们都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5、建国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四、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五、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4、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5、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7、据《清朝通典》记载:“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禄田,令与民田一例起科(征税)。

其废藩田产号为更名地者,皆给于民,而薄其征敛。

”清朝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A.否定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成果B.承认耕种明朝藩王土地的农民拥有所有权C.加重对耕种明朝藩王土地农民的剥削D.优待归降清朝的明朝残存藩王8、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国家赋税改征银两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9、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10、“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

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

”(乾隆刊本《台海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11、太平天国关于土地分配和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之所以是一种空想,是因为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②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③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没有好处④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④1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A.夺取地主土地B.收买地主土地C.土地国有政策D.国家核定地价1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实际情况是A.成立农民协会B.建立农民政权C.组织农民武装D.进行土地革命14.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其实质含义是①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②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③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态度最坚决④没有农民阶级参加,中国革命就不能取胜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5.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中规定:“在富农减息减租后,同时(农民)需要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根据上述决议A.富农的土地应征收B.富农的财产应没收C.富农应遭监禁D.富农可参加“三三制”政权任职16.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A.社会性质的变化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C.民主革命纲领和任务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7.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在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A.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有利条件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18.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在农村中大力推行合作化运动目的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制度C.在农村中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提高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19.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整风运动B.“反右倾”斗争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2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C.是长期农村改革经验的总结D.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削弱富农在经济上的势力,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