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古今

合集下载

大运河的扬州

大运河的扬州

142本以为走南闯北到过运河流域不少城市,对大运河是基本了解的;年过花甲一直生活、工作在江苏,对扬州是比较熟悉的,但当应邀参加“中国作家运河行”到达扬州,认真、深入地走、访、读、思,再吻一次、再饮一回大运河的水,细究一遍大运河尤其是扬州段的前世今生,才发现以前的肤浅无知,才感到真正懂得像大运河这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河流谈何容易。

扬州与大运河、大运河的扬州,且不说多少特点、重点、出发点、落脚点,也不说起跳点、支撑点、爆发点、上升点,更不说什么看点、笑点、名菜名点,就说原点、起点、交汇点、连接点、闪光点、大亮点,点点星星、星星点点,哎哟喂,不得了唻了不得,用句扬州男女老少无人不晓的话说,真是:乖乖隆地咚!一扬州,是大运河值得铭记的起点,也是不可小视的原点。

起点与原点有联系甚至可以就是一个点,但又有区别。

“起点”是开始的地方或时间;而直线大运河的扬州文|施建石扬州大运河 ▲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则是“原点”。

有人说到世纪的起源与强大的破坏力有关。

不破不立。

邗沟要比京杭大运河的完成早500多年。

遥想吴王夫差当年,一瞬凝眸,一声令下,在河口开凿向东北方延伸汇入射阳湖,再向北经末口连通淮河的邗沟,掀起筑建襁褓中扬州的邗城的第一波基建狂潮,串渠连湖在长江与淮河间形成通畅水路,主要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运送兵将、粮饷,以图实现攻打北方、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霸业。

历史的烟尘散尽,留下的一般最多只是符号化的碎片。

夫差一定没有意识到他这滥觞举措是在为扬州城奠基,更不会想到竟然启动了一项泽被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会经不断延伸、拓展、疏浚、修筑,特别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扩建、隋炀帝杨广时期初具规模、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再次扩建,发展成为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3200公里纵贯南北,以一纵联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横着的水系,地域面积广、时空跨度长的重要通道,在南粮北运、北货南销、商旅交通、军资调配中让人受用不尽,发挥了连通全国功能重要作用的中国大运河。

扬州在运河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扬州在运河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三、携手合作,为大运河申遗共担责任
★ 建立国家协调机制
大运河是中国“申遗”项目中超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项目。基 础工作面广量大,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是推动申遗进程并取得成 功的重要保障。建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组建包括领导小组、专家组、 督查组在内的国家协调机构,制订运河申遗各项技术指标和保护管理 办法,督查工作进度,指导整改工程。
为大运河发祥地和枢纽城市,我们有责任、有信心,也有决心,做
好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并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 献。
一、扬州与大运河
★ 大运河历史最悠久的示范河段----邗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 由扬州北上淮安的人工运河----邗 沟,此为大运河之雏形,是我国
最早的一条南北向的人工运河。
2006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将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列入了中国世 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扬州城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扬州传承运河文明,做强运河名城的 重要基础工作。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扬州这座依偎在大运河 怀抱中,拥有国家一百处重大遗址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推向世界。

西门遗址
北门遗址 ▲ 江苏省内主 流媒体对扬 州城北门遗 址考古进展 情况进行采 访。 ▲
★ 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大运河上的驿站
高邮盂城驿门前的 古码头和历史街区


高邮盂城驿
★ 打造运河文化名城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物质 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 十分丰富。在扬州市委、市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 共同努力下,古城风貌得到 了较好的保护和控制,运河 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 增加;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 性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万 人 签 名

扬州慢

扬州慢
竹西佳处 青楼梦好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二十四桥
杜牧诗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 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 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 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慢》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 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 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 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 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 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 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 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拓 展 迁 移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 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 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同是天涯。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联 想
杜郎俊赏,算
而今重到须惊。纵豆 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念桥边红药,年 年知为谁生!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 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 何等令人心痛!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
扬州慢
冬至
满眼
小序
驻军的号角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 毁的名篇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扬州城有名的传统民间文艺表演,源于明清时期,是江苏文化的瑰宝。

据传说,其名来源于清代著名学者林则徐所著的《林则徐八怪图谱》,又称《八怪临江图谱》,八怪分别为: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玉环担、豆腐满。

一、八怪作为扬州传统文化扬州八怪是江苏省特有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种艺术演出。

它融合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现代的艺术表演,具有江苏文化特色,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八怪出自何处《林则徐八怪图谱》的原作者林则徐,是明末清初的知名文学家,曾被封为“禹都相”,后来被列入《四库全书》,授以封号曰“福本古今太宗”。

八怪图谱画于淮安八怪庵佛寺,在林则徐指导下,由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共同谱演,由此起源于九节师太和大禹七女僧人“八怪临江舞”,又称“八怪庵舞”,渐渐称作“八怪”。

三、八怪在何处表演八怪文艺表演在扬州各县乡镇开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九龙湖的“九龙湖八怪节”活动,每年以八怪文艺演出以及各式历史文化展示为主机节目,并有传说史诘、讲故事、斗趣谐、悬梁刺绣、观练花鼓、博古物件、一把马褂、服侍客人等传统活动,展示江苏传统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参观。

四、八怪曲谱八怪曲谱是由上古遗传下来的,始于玉环担曲,后增添童牛头、把俏诺、椅子坐、锄头挑、倒拔杆、瓢箪倒、豆腐满七支曲子,结成八支曲谱的八怪曲,改编而成的曲谱被叫做“佛乐”,区别于凡乐,属于阴阳交合的音乐,每支曲子都很独特、生动鲜明,是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五、八怪文化内涵八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明、清,历经千年变化而不衰,具有极强的文化魅力。

它蕴含着汉文化精华,充分体现了平民百姓信息神秘之感,它将节日、法度、神话、小说、乐曲、修习、宗教以及政治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历史熔铸到每支曲子中,具有了强烈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扬州繁华的诗句

扬州繁华的诗句

扬州繁华的诗句
以下是描写扬州繁华的诗句:
1.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
2.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3. 扬州烟水百花洲,故人书断孤鸿没。

——晏几道
4.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
5.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南朝梁·殷芸《小说》
6. 天下名州扬为首,古今胜迹广陵多。

——佚名
7. 东南第一佳绝处,广陵残照满归帆。

——白居易
8. 广陵三月映桃红,绿水青山柳絮飞。

——李绅
9. 瘦西湖边步微步,绿杨带雨绕城行。

——袁枚
10. 画舫轻摇挂彩衣,扬州三月梦依稀。

——郑板桥
11. 烟花三月下扬州,水边飞阁柳荫稠。

——郑燮
12. 绿杨村舍清明后,深巷帘栊四月中。

——王建
13. 忆昔扬州路千里,春风如丝醉如泥。

——刘禹锡
14. 瘦马嘶风红叶树,村帘沽酒白云庄。

——朱彝尊
15.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张祜
16.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韦庄
17. 落魄江南不自由,殷勤为说扬州好。

——徐凝
18.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19.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0. 二分明月故臣心,呜咽思君不可听。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

扬州出过哪些文化名人扬州名人鉴真【鉴真】(688~763)唐代高僧。

俗姓淳于,扬州人。

14岁出家大云寺,从智满禅师为沙弥。

18岁,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

27岁,回扬州大明寺,是年夏主持大明寺法会。

此后,在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

为道岸、义威之后一方宗首。

唐天宝元年(742),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大明寺请求推荐一传戒师“东游兴化”。

时已55岁的鉴真,同思托等人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未成功,鉴真于第五次东渡中失明。

天宝十二载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同普照、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等24人,第六次东渡日本,历时1个多月,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由延庆师引入太宰府。

次年二月,鉴真一行入京(奈良),安居东大寺,为圣武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皇太子等授菩萨戒,后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后重授具足戒。

是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

唐乾元二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招提寺,遂由东大寺移居于此。

鉴真除弘扬戒律外,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少游【秦少游】(1049~1100)宋代词人。

名观,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人。

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后经苏轼、范纯仁等举荐,参加制科考试,授为宣德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

不久又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官。

此间,秦少游发表过许多切中时弊的言论,并望朝廷审时度势,安都定策,区别朋党,任用贤能,遂遭旧党攻击,屡遭贬谪。

绍圣元年(1094)调任杭州通判。

又因御史刘拯谗他增损《实录》,贬为处州监酒税。

复以他罪削职流放郴州,后又除去名籍,贬谪横州。

元符二年(1099),贬徙雷州。

徽宗即位,大赦党人,秦少游复为宣德郎,还放至衡州,途经藤州,游光化亭(一作华光亭),为友人吟诵梦中长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维扬春秋,恰如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所言:“瓶水冷而知天寒。

扬州一地之盛衰,可以战国运。

”扬州有过利通四海、富甲天下的兴盛时代。

然而又遭逢过腥风血雨、城毁人亡的人间劫难。

这一点,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唐诗中扬州的繁盛美唐代的扬州,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吸引着全国的文人学士,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古代流传下来的这段佳话。

反映了人们对扬州的无限向往。

而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

更是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

扬州以她繁华的经济。

昌盛的文化和美丽恬雅的园林风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

唐代到过扬州的诗人,数以百计。

其中很有影响的一位便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

杜牧《遣怀》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的那段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伴名。

”“赢得青楼薄律名”虽是调侃。

但可以看出这位风流才子曾迷恋在扬州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杜牧离开江南后所作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堪称歌咏扬州的名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一说即吴家砖桥。

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诗人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

诗人在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伴名”的感喟。

杜牧巧妙地把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

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又有谁能不向往呢?唐代诗人笔下的扬州,富有神奇的魅力:“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

”“雨飞千棋霁。

扬州城市史

扬州城市史

扬州城市史第二节扬州扬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位于江淮丘陵的东部边缘。

历史早期南临江海,又是沟通江淮运河的交汇点,曾发展成为著名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城市。

唐、宋以后,随着江面的束狭和江岸的南移,虽不再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但仍以地处江、运之交的漕运要冲而经久不衰。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1.古邗城及广陵城早在春秋后期,据《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①。

这是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自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后,仅十三年,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邗城归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年),楚并越,尽取吴故地,邗城又属楚。

至“楚怀王十年(前319 年),城广陵”②,《尔雅》云:“大阜曰陵”。

楚怀王又取其地“广被丘陵”之意而改称“广陵城”,广陵之名自此始。

秦统一六国后,置广陵县。

《读史方舆纪要》:“广陵城,楚旧城。

《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

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③。

秦汉之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意欲建都于此,一度改称广陵为江都,意即临江的都城。

刘邦建立西汉,封侄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

《汉书.地理志》:“广陵为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④;郦道元《水经注》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⑤;又李善《芜城赋》注引汉“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均有刘濞筑城的记载。

对此,雍正《江都县志.吴王濞城考》指出:“《汉书》第谓为濞所都,于筑城无明文,则《水经注》所云濞筑新城者,或亦修筑而都之,非别创也”。

证之考古调查所得,古城遗址与《汉书》所云“城周十四里半”正相吻合,说明吴王濞的广陵城只是在古邗城基础上“就城修筑,未更原址”。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

汉景帝三年(前154 年),“徙汝南王非王江都”。

扬州介绍PPT

扬州介绍PPT

扬州地方地方建筑特点很多, 而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它的天际线。 天际线主要有许多建筑的轮廓线组合而成的, 数量最大的建筑就是掩映在绿杨城廓之下的大片传统民居 这些建筑大多一二层,所以扬州城的天际线基本是开阔 舒展而富有水平感的。
扬州传统建筑特色还表现在它的建筑空间营造上 扬州因文人荟萃 所以书卷气较足,
扬州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姜夔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南秀北雄的巧妙配合是 扬州建筑的重要特点 地处江淮 北有都城皇室可借 南有苏杭私家园林可鉴 阴柔阳刚结合 南秀北雄的揉合是它自立园林的原因
文化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 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 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 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 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 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 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 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 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 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 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建筑
●扬州建城(公元前486年)古时扬州不同于今日 扬州,古时扬州包含现在的扬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扬州 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742),改扬州为广陵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清顺治二年(1645),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 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 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描写扬州的优美句子

描写扬州的优美句子

描写扬州的优美句子1.江南好,好江南!美丽扬州,轻风丝雨,古老的石墙,寂寞幽深的小巷,每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与丝丝细雨缱绻地揉在一处——暮霭下,远远近近的山水便蒙上了一层难以名状的薄雾,如幔帐一般阻住了你探视的眼睛。

2.扬州烟雨梦,水墨画长廊。

石桥映碧波,柳丝轻拂面。

挥毫泼墨间,诗情画意传。

细雨中的扬州,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3.扬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丽的风景。

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画卷之中。

4.美丽的扬州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无论是风景如画的瘦西湖,还是底蕴深厚的东关街,每一个角落都诠释着扬州的独特魅力。

来扬州,让心灵得到放松与享受,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5.踏上那充满历史痕迹的古街,感受扬州古城的文化底蕴。

那朦胧的烟雨中,仿佛看见古时的扬州,宛如一位清雅的女子,轻歌曼舞,缓缓而来。

6.“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真是写绝了扬州城的妩媚娇柔和江南风光的缠绵缱绻。

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给扬州这座古城平添了无限的风韵。

7.扬州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无论是繁花似锦的瘦西湖畔,还是古朴典雅的运河古城,都令人陶醉。

扬州的美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们辛勤耕耘的成果。

8.雨雾中的扬州,如诗如画。

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见一份惊喜。

这就是扬州,一个让人永远留连忘返的地方。

9.柳絮飞舞,水波涟漪,烟雨中的扬州宛如一幅水墨画,诗意盎然。

让我们相约在这美丽的烟雨唱扬州。

10.扬州,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1.扬州,一座悠久的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间。

12.扬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文化与自然的瑰宝。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朴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品味独特的地域风情。

13.扬州的古街巷和现代建筑相映成趣,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14.扬州的景色如诗如画,古运河畔的风光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法,废池、乔木是没有 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 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 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 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 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 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 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 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 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 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 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 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 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 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 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 有《黍离》之悲也。
自主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 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 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 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 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 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 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姜 夔 (1155 — 1221)字 尧 章,号 白 石 道 人,江 西 鄱 阳 人,布 衣 终 生,以 清 客 身 份 周 游 四 方,常 作 达 官 贵 人 坐 上 客。擅 长 写 词,尤 精 通 音 律, 其 词 作 多 咏 物 纪 游,但 也 暗 寓 国 家 分 裂、江 河 变 异 之 慨。由 于 讲 究 音 律 和 锤 炼 字 句,其 作 品 精 工 典 雅,意 蕴谐 婉,但 也 有 用 典 过 多、词 意 幽 晦 等 特 点。他 的 词 留 下 了 十 七 首 当 时 用 于 演 奏的 古 乐 谱,对 研 究 唐 宋 音 乐 极 有 价 值。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扬州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商港。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此时扬州城不仅作为经济中心,其政治地位也逐渐加强。

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

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云集至此,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

扬州市200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将扬州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的定位使扬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脉得到传承,历史城区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

历史城区的特色: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扬州的历史城区主要指老城区:东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南自古运河一线,用地面积约5.1km2。

对古城而言,历史城区的保护,比单体建筑的保护更为重要。

扬州的历史城区保存了古代扬州城的格局,目前区域内主要是清朝和民国初期建筑遗存(图1、2)。

扬州历代的繁荣兴盛都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运河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同时对古代扬州城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扬州历史城区独特的空间格局由运河的走势、巷的延伸和建筑的布局共同构成。

存留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盐商建筑和私家园林的区位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运河选址而建,这体现了京杭运河的重要作用和当时人们对运河文化的依赖。

扬州人文介绍

扬州人文介绍

高邮 高邮市地处长三角,是第十届中国道路照明论坛[1]举办地,京沪高速公 简介 路、连淮扬镇铁路(即将开工)、京杭大运河、老淮江公路、安大公路、
新淮江公路纵贯全市南北,运河大桥、运河二桥、高邮湖特大桥、宁盐
高速公路、[2]沿湖大道、漫水公路、新S333省道贯穿全市东西。运东、 珠湖船闸连接运河东西。是名副其实的襟带苏皖、控引下河的交通枢纽 高邮有着7000年文明史和2237年建城史,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 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 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
扬州人文

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史城,历史文化积
淀十分丰厚。人文荟萃,名流众多,群星璀璨,历代史人在这
方热土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那些流芳百
世并镌刻于扬州文化丰碑上的历代先贤,是扬州历史文化永续
利用的独特人文资源。那些让扬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先哲、鉴真、
秦观、史可法、阮元、郑板桥、朱自清等,自身便属于扬州历
扬州人文

江泽民(1926.08.17—),男,
汉族,江苏扬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电
机系毕业。党和国家的第三代中央领
导集体的核心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
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
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成
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
动指南。
扬州美食简介
蟹黄汤包
狮子头
大 煮 干 丝
扬州美食简介
扬州蛋炒饭
菱塘盐水鹅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原流传于民间,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 杨素爱吃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随之 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柔合进淮扬菜肴 的“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 终于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欧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扬 州风味菜馆,也纷纷挂牌售此美食,颇受欢迎。

维扬文化

维扬文化
炼铜煮盐,扬州第一次繁荣。 汉武帝建广陵国,刘胥为王。 隋改吴州为扬州,杨广为扬州大总管。从 此今扬州正式得扬州之名。
原始文化:如龙虬庄遗址、古干国遗存等。
运河文化: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
代京杭大运河,这三大运河水系汇聚于一 市,且与长江交叉,乃世界水利史上所仅 见。 建筑文化:汉有诸王侯墓,唐有城址和石 塔,宋有大城和回回堂,明有文昌楼,清 有盐商住宅群。
是指建 筑题凑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 黄心的柏木,俗称“柏木黄心”,所以古人 将此叫作“黄肠”。题凑则是指木椁guo3结 构,“题”是指题头,就是树木朝向根部的 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拼凑而成的结构。 它的特点是将整段的木头层层平铺垒叠、拼 凑而成,并且“木头皆向内”,即四壁所垒 筑的枋木与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
下联:风情雨露竹影多 姿 说的是个园得名 的缘由。
“ 竹西”的来历,出自
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 的诗句,“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到了宋 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 “竹西佳处”来指称扬 州。“竹西佳处”在这 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 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 此处竹景最佳。
罗城,又称“大城”,是在蜀冈平原另建的
新城,这里街道整齐,居民集中,店铺林立, 商业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称,这座城大 部分被埋在现在扬州城之下。 “子城”和“罗城”上下相连,所以被称为 “两重城”。
唐 代 木 兰 院 石 塔
扬州文昌路中心的绿岛上,有一座看起来并
不十分显眼的石塔,却是唐代的遗物。在石 塔的左近,便是古今闻名的木兰院旧址。木 兰院亦称石塔寺。 王播和饭后钟
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强加在农民身上,并采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导致社会生产遭 到破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 总结:有作为,残暴的亡国之君,功过参半

《扬州慢》诗歌鉴赏

《扬州慢》诗歌鉴赏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里又用了什么手法?
化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
化用
思考:月亮本无关冷暖,更无声音,作者却 说“冷月无声”这样写是否合理?
题扬州禅智寺 唐朝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句中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中:“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思考:什么是“化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感酝酿的 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 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读背全诗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答:作者此处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同时使用了 通感的修辞。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如织,还 有美人吹箫歌唱;可是如今桥月尚在,景色却已荒 凉。作者不由发出感慨,表达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感 伤之情。
(联系“波心荡”则此句还运用了 动静结合的手法。)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思考:这里又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想起扬州旧日繁华, 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同时也使得词作更富有文采。
小结全词的艺术手法及主题:

从园林输出看扬州文化的影响力

从园林输出看扬州文化的影响力

从园林输出看扬州文化的影响力作者:李金宇徐亮来源:《广东园林》 2018年第6期扬州园林的输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扬州名园被外地仿建,一是在异地建造具有扬州园林风格的园子。

无论是何种形式,古代还是现代,官家还是民众,完全照搬还是部分模仿,国内还是国外,园林作为扬州文化的代表,兴起的“扬州园林热”,都显示出扬州园林巨大的影响力。

1 扬州园林的输出概况1.1 历史上的扬州园林输出从历史上看,扬州园林大量输出的时段,一般是扬州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

比如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内有蒨园一景,就是扬州园林在乾隆年间被输出到北京的。

按旅法学者端木泓 [1] 考证,“蒨园本身的风格呈现一派浓郁的南国风情,不论是外围环境的水云清旷,还是内部结构的轩亭窈然,都与扬州瘦西湖湖上名园的理景手法貌合神契,为前此御苑中所未见。

??蒨园自西而东,景境凡三变,空间序列经历了由旷入奥,再由奥入深,奥旷互见。

内外渗透,最后复归于平远、融入长春园整体环境的起伏转折变化,其造园手法与扬州瘦西湖湖上园林互为表里,南北辉映。

”而圆明园内长春园南长湖一带,也被认为是囊括了扬州一带名胜园林的基本类型,集中了对扬州瘦西湖的模仿。

据推测,这是因为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扬州,受到瘦西湖两岸“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胜景的刺激,而回京仿建的。

再有,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图 1),也是明确取法于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的水竹居,“位居本区(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的水木明瑟,仿制于扬州水竹居。

内设依靠水力转动的土风扇,徐徐凉风,缓缓而过,是盛夏消暑的好地方??乾隆曾作词以解原意:‘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

’这里是园中最早的观水法。

”[2] 水竹居是清代扬州盐商徐氏所建的花园,它的特色是运用西方的“水法”,将湖水引入室中,驱动扇叶,使得屋中清凉生风。

可以说,圆明园的“水木明瑟”一景是扬州园林输出的极佳证明。

除北京外,扬州园林还被输出到其他地区。

扬州概况

扬州概况

扬州市南濒长江,西连南京,北负淮河,中贯京杭大运河,是一座工商繁荣、文教发达、风景秀美的新兴现代城市。

总面积达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9.25万人,其中市区人员117万元,现辖3市1县3区。

扬州城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扬州,向为水路交通枢纽,南北漕运咽喉,是商贾云集的港埠和人文荟萃的都会。

扬州园林集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于一身,唐代就有“园林多是宅”之说。

国家重点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景色秀丽、风格独特。

扬州地灵人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咏唱。

清代画坛“扬州八怪”,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扬州评话艺术家王少堂等都曾生活于这片沃土。

扬州雕版印刷、漆器、玉器、刺绣、剪纸,以及扬剧、评话、道情等艺术独树一帜。

扬州市名闻遐迩的美食城,色香味形俱佳的淮扬菜为中国四大名菜系之一。

扬州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境影响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4.8°C,物产丰富。

珠光米、蚕茧、河蟹、麻鸭、双黄蛋、风鹅、朴席、荷藕等农副土特产品享誉全国,是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和水产品产区。

境内石油、天然气、矿泉水、雨花石等较为丰富。

“十五”以来,扬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江开发区的重大突破,宁启铁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环城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扬州港实现扩容,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海关直通点正式建成使用,扬州发展正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化学工业、电子信息、机械船舶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以风情浓郁、生态田园为主要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以水公铁相连接、综合物流和石化专业物流相结合的物流基地和具有大江风情的旅游胜地。

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古代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通史式的文化长廊。

而从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您所看到的扬州更是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展现着新姿。

如今的扬州,濒江近海,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这些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桥头堡。

大历史与大文化视角下的江苏古今

大历史与大文化视角下的江苏古今

大历史与大文化视角下的江苏古今江苏是中国东部的省份,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华东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

江苏地域辽阔,境内山川水域交错,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将从大历史和大文化的视角出发,介绍江苏省的古今发展。

1. 战国至汉朝时期战国时期,江苏境内的吴国、越国、楚国、齐国等诸侯国割据独立。

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成立秦朝,江苏境内隶属南阳郡和砀郡。

汉朝时期,江苏境内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逐渐繁荣发展,形成了东吴和苏州地区的独特文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苏境内属于南朝梁、陈、宋三个王朝,苏州地区成为了当时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

南朝梁时期的《南园筹画》和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等文化经典在江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3.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江苏境内建立了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两个行政区,大量的人民涌入了苏州、扬州等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宋朝时,苏州成为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形成了千古闻名的苏州园林和吴门画派。

元朝时期,江苏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迎来了高峰,出现了江南丝绸之路、松江文化和以扬州为中心的崇文书院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现象。

明清时期,江苏境内涌现了徐霞客、五台山、孙中山等众多杰出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天地会起义和戊戌维新运动也在江苏发生。

4. 近现代时期20世纪初,江苏成为了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产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江苏掀起了浪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之一,2006年江苏经济总量首次超越香港,逐渐崛起为全国经济和文化重要地区。

1. 峰峦叠嶂的自然风光江苏境内地形起伏,山峦丘陵曲折连绵,素有“半山水、半水乡”之誉。

太湖、洪泽湖、瓜沥湖等水域占据了江苏大片的面积,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

江苏文化也因此具有深厚的水乡文化和山水文化特征。

2. 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江苏苏州是世界园林城市,素有“园林之邦”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

”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

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

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

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

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

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

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

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扬州城市文化: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
的北岸,自古就有“苏北门户”之称。

早在
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已经建城,古代得时
候作杨州,相当于现在的“省”。

扬州的名称
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

扬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
的城市之一。

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
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当时居住在
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
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

扬州自古就是中
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如“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等。

扬州美人文化
说到扬州美景,不得不提扬州的美人。

中国出美女的地方很多,大至燕赵佳人、吴越娇娃,小到洛阳女儿、米脂婆姨,均声名了得,但唯独“扬州出美女”的口碑流传最广,成为多少文人墨下的亮点,说是家喻户晓怕也不为过。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扬州乃中外历史文化名城,不
仅风光绮丽,且人物妖娆,女
子肤色多细腻,白皙而微红,
正所谓“钟灵毓秀”。

自唐朝以来,
扬州文化昌盛,市井繁华;琴
台舞榭,品竹弹丝,夜夜笙歌
不息;四海之内,达官显要、
墨客骚人云集而来,艺界名媛、
青楼名艳趋之若鹜,其中不乏
多才多艺之绝代佳人。

相传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致命数千佳丽落户扬州,繁衍生息。

所以,扬州的美人的“美”更多的是一文化熏陶下的灵性之美,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

扬州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是有区别的。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
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

清朝乾隆嘉
庆年间,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
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

据史
载,扬州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


来,由于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战争等历史原因,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
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

可见早期的扬州园林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

扬州园林小巧玲珑,经典、雅致,再配以红木古建筑,精细中显出智慧,平淡中显神奇。

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古城北
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扬州的假山文化
在欣赏了扬州假山后,你不得不赞叹:
真是漂亮极了!假山叠石在每个园林都能看到,
园林作为宅子的一部分,也是最费尽主人心思。

园林中生肖形状的假山很多见,比如在北京的皇
家园林以及苏州的狮子林都会看到,但像扬州个
园这样的四季假山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孤
例。

扬州叠石的工艺有扬州的特点,上有盘山蹬
道,下有水绕空谷,山上月亭耸立,过亭复道回
廊,形成上下立体的交通园林。

整座山体仿佛一
幅山水画,悠远、宁静、惹人遐想。

从手法上是
有别于苏州和北方园林的。

扬州的水文化
扬州因水而生,得水之灵气,水之包容。

在这个被称为“天下之逆旅”的大码头,无数货物在这里集散,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许多文化成果在这里总结、积淀。

扬州文化像水,包容、贯通、融汇。

扬州自古就有月亮城之称,诗曰:“天下三
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说的就是每到明
月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有一个月
亮。

晚唐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
桥的联想。

洁白样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
的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
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

《红楼梦》中黛
玉思乡想到“春花秋月,山明水秀,二十四桥,六朝遗风“。

扬州的秋月,浪漫得又有点感伤。

扬州饮食文化
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
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

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

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
刀功向以精细著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

扬州菜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
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

非常有名的
菜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
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

扬州满汉全席是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
推出的,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其具有
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

淮扬菜的发展
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因此很早以前就
确立了中华第一大风味菜系的地位。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
发刀。

的代名词。

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
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
上。

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
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
如线,匀如发。

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
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
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
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
刮刀。

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
把,小套6把。

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
就是扬州理发刀。

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
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
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如今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扬州这座文化古城也不可幸免,我想,未来十年内,扬州应该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让生活在穹顶之下的我们生活更加幸福。

机械1405 李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