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顺口溜
扬州方言顺口溜摘要:一、引言1.扬州方言简介2.扬州方言顺口溜的背景和特点二、扬州方言顺口溜的分类1.生活类顺口溜2.文化类顺口溜3.趣味类顺口溜三、扬州方言顺口溜的意义和价值1.反映扬州地方文化特色2.传承扬州方言文化3.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四、扬州方言顺口溜的现状与传承1.扬州方言顺口溜在现代社会的应用2.扬州方言顺口溜的传承与推广五、结论1.扬州方言顺口溜的重要性和影响2.扬州方言顺口溜的发展前景正文:扬州,位于我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扬州方言,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扬州方言顺口溜。
本文将带您领略扬州方言顺口溜的魅力,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引言扬州方言,又称为扬州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扬州方言顺口溜是扬州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明快、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传承了扬州地区的文化传统,成为扬州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二、扬州方言顺口溜的分类扬州方言顺口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分为生活类、文化类和趣味类等。
1.生活类顺口溜生活类顺口溜来源于扬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如:“扬州城里十个老,七个掼双杠,两个掼单杠,还有一个掼爬杠。
”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扬州城里的老年人热衷于各种健身活动的场景。
2.文化类顺口溜文化类顺口溜主要包括扬州方言中对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扬州人民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
如:“扬州好,扬州美,扬州姑娘像朵花。
”这句顺口溜赞美了扬州的美景和扬州姑娘的美丽。
3.趣味类顺口溜趣味类顺口溜以幽默、诙谐为主,往往带有一定的谜语性质,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如:“一个锅盖三个耳,猜猜我是谁?”这句顺口溜的答案是“不知道”。
三、扬州方言顺口溜的意义和价值1.反映扬州地方文化特色扬州方言顺口溜是扬州地区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扬州的地方特色,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扬州方言是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
它是扬州地区特有的语言,反映了扬州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一、扬州方言特点1. 声调特点:扬州方言有八个声调,声调的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以韵味十足的感觉。
2. 音韵特点:扬州方言中的一些音韵与普通话有所差异,例如普通话的“n”音在扬州方言中常常发作“l”音。
3. 词汇特点:扬州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例如“搅团”(指麻辣烫)、“扯蛋”(指胡说八道)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扬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二、扬州文化特点1. 历史文化: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扬州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之一,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
2. 园林文化:扬州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扬州的园林以小巧玲珑、布局精致而著称,如瘦西湖、个园等都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3. 美食文化:扬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扬州菜的发源地。
扬州菜以独特的烹饪技法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如扬州炒饭、扬州狮子头等都是扬州菜的代表菜肴。
4. 文人雅集:扬州曾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和名篇佳作。
扬州文人雅集的氛围和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扬州的文化发展。
三、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扬州方言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扬州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扬州方言中的词汇和语音特点与扬州的历史、园林、美食、文人雅集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扬州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扬州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扬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
总结: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扬州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着扬州的历史、园林、美食、文人雅集等文化元素,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
扬州介绍
扬州民风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扬州城市文化:扬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的北岸,自古就有“苏北门户”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是当时的九州之一。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开邗沟筑邗城,这里的邗城即使现在的扬州。
可以说大运河就是扬州的母亲河,扬州也因为大运河而生。
扬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
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
唐末之时,扬州一跃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与当时的益州(成都)并称“扬一益二”,风头更胜古都长安与洛阳。
当时居住在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便是从扬州出发。
扬州的繁华与开放也同样吸引了海外的友人,像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和朝鲜的崔致远也都曾在扬州做过官。
扬州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隋炀帝为了江都(扬州)的琼花亡了国;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扬州也成为他们的必经之路。
扬州至今还保留流了乾隆爷当年在扬州下榻的行宫——御码头-天宁寺行宫。
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正是因为这些诗句,扬州又被赋予了“月亮城”这样诗意而又朦胧的美称。
深厚的历史文化给这座古城平添了丝丝浪漫与风情。
【传统建筑】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
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
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
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扬剧调研报告
扬剧调研报告扬剧调研报告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扬剧作为江苏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扬剧的现状和发展,我特地进行了一次扬剧调研,并撰写了以下的报告。
一、概述扬剧起源于江苏扬州地区,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融合了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扬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成为江苏地区非常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历史沿革扬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成为扬剧的重要发源地。
后来,扬剧逐渐传播到了苏北地区,并受到了江苏南京、宿迁等地的影响,形成了苏北扬剧和苏南扬剧两个流派。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扬剧也不断进行创新和融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三、表演特点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韵律:扬剧以扬州方言为基础,语言韵律优美,音调高亢,富有感染力。
2. 表演形式:扬剧注重动作的表达和台词的演绎,在表演形式上较为简洁,强调人物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 音乐伴奏:扬剧的音乐伴奏主要由二胡、琵琶等乐器组成,音乐旋律婉转悠扬,与表演情节相互呼应。
4. 装饰和服饰:扬剧的舞台装饰和戏服富丽堂皇,充满了江南的特色和水墨画的意趣。
四、现状和发展在扬剧的现状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观众群体减少:随着流行文化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年轻观众对扬剧的兴趣逐渐减少,观众群体呈老龄化趋势。
2. 传承困境:扬剧的传承面临来自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的竞争,许多老艺人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就业压力也限制了年轻人从事扬剧的机会。
为了促进扬剧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扬剧演出、开展戏曲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2. 拓宽表演内容: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创作适应当代观众口味的剧目,使扬剧更具吸引力。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本文概述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承载着扬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期为扬州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将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进行概述,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展现扬州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文章将分析当前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著称,更因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而独具魅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更展现了扬州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传统手工艺类:扬州以其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如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刺绣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成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表演艺术类:扬州的传统表演艺术同样丰富多彩,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这些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庆活动类:扬州的节庆活动种类繁多,如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扬州工艺博览会等,这些节庆活动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活动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
历史悠久: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们承载着扬州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艺精湛: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还是表演艺术,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而著称,这些技艺和艺术形式是扬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扬州宝应方言
扬州宝应方言宝应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俗语,言简意赅,丰富、生动、有趣,现例举数十条,可见一斑:老肝脾胃—(老油条)刁巴—(撒娇)抬脸得胜—(越是抬举,越是得意忘形)冷打湿凹—(食物冷)掖服如舒——(平服舒展)胡大咧嚼——(瞎说八道)傻里骨咚叽——(傻里傻气)扌窊(wā)个落邪——(固执不开窍)盐潮卤辣——(潮湿不干燥)瞎打瞎宰——(离谱、不沾边、差距太大、乱宰人)洋大二真——(漫不经心)六角真真——(摆谱、摆架子)乱漆画红——(杂乱无章)眼望视呆——(注意力不集中)神气六谷——(神气活现的样子,多用于贬义)恶声来怪——(声音刺耳、怪异、瘆人)周吴郑王——(规矩、正统)自甘翘脆——(孤傲,偏执)生自生爱——(乖僻;过于自尊,让人难接近)歪把斜溜——(形状不正)得心得意——(真心实意,专门特地为别人办事)坐家三品——(坐在家里,对人爱理不理)沤里不抠——(不爽快)气福贪生——(白胖、气色好)褦襶(nǎ di)挪踱——(笨拙、不利索)老实尴难——(老实,但易冲撞人,得罪人)不尴不尬——(不是正巧正好)烂渍氵虢(guó)笃——(稀巴烂,“氵虢笃”象声词)古里怪文——(脾气古怪)客里麻块——(不平服)稀稀攘攘——(指人或物稀少)参(cēn)前差(ci)后——(不是走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行 háng不郎当——(合计,总共,一股脑儿)拙头拙脑——(不灵巧,说话冲撞人)肖嘴薄唇——(能说会道)胡里麻滋——(糊涂,麻木)以下借鉴、汇总跟贴的网友的:老七空秋——(充老,吊儿郎当)攉比打险——(摆谱,死要脸)麻里木凿——(形容做事麻木,没有分寸)捣嗓子-----吃不下还吃。
贬义。
咙------语气词,太遗憾了警甘----怎么样皮脸-----玩尖心-----用功铳军,转精-----无目的地乱走来哦-----口头语,引起人注意,不是喊你过来。
瘪色-----很差的小角色活德-----丢人现眼了戏-----完了,无药可救.死形-----没治了冲冷-----打瞌睡该因-----报应抽千-----大哭差窍-----头脑不灵楞耸-----做事不计后果的人假恣-----装腔做势好佬-----某方面的好手老卵-----假充老大搭浆-----做事糊差犯嫌-----讨厌瞎虬-----乱搞,做事无章法驾事-----帮忙做拦情----劝解糊恰恰-----稀里糊涂泼策鬼-----呸.痿死了-----累极了介好呢-----怎么办.触骨牢-----人很刁六塌油-----做事糊差.涩巴子-----小气鬼大甩子-----翻脸不认人的人.趣咯咯-----自以为了不起,不想跟人合作.赫了得-----感叹词,表示惊讶.小爬爬-----小板凳多晚子了-----什么时间.六不搭对-----驴头不对马嘴缸丧吵死-----吵架.神恣武恣-----神气的样子.大仔鹅子-----大呆子.穷急吼吼-----急不可耐的样子.雅面滴个-----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鬼六三枪-----指人还有点小本事.油嘴打花-----口没遮拦,乱说撩人.稀大六缸-----做事做人不认真一股邋遢-----全部,一鼓脑.板板六十四----- 一本正经.精屁股郎当----- 一丝不挂西大陆油:做事心不在鄢黑漆吗乌:天黑,伸手不见五指走头落犟:做事和别人唱反调。
扬州文化 PPT课件
吴道台宅
• 吴道台宅第建于1904年,坐落在扬州市 区泰州路中段,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宅主吴引孙道台(光绪已卯年中举, 曾任广东、甘肃、新疆、浙江布政使、巡 抚等职)用40万两纹银,邀其表兄周颖孝 督建,从浙江请设计施工人员,仿造宁绍 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设而成。 宅院主人:吴引孙(1851??1920),字福 茨,江苏仪征人,祖籍安徽歙县。
简介
• 刻石为|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下署|乾隆丙额 辰重建|。门厅3楹南侧,为清真寺,面东南 楹。沿石阶抵|天方矩矱|墓域门厅,厅3楹 为四角攒尖顶。庭院中,有北轩、东轩各3 楹。北轩附近建南北相对墓亭两座。亭后 即普哈丁墓亭。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设拱 门,四角攒尖板瓦顶,内层呈拱球顶。墓 葬于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级矩 形墓塔。墓亭东北植有700多年树龄的银杏 1株,老干虬枝,姿态奇特。
扬州有钱啊¥¥¥
普哈丁墓园
• 普哈丁墓园,位于扬州市区解放桥南侧、 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俗称“巴巴窑” (巴巴是对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称),又 称“回回堂”。占地25亩,由古清真寺、 古墓园、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
• 俗名回回堂、|巴巴窑|,位于扬州市区解放 桥南逸、古运河
• 东岸岗上。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 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 年)来扬州传教,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 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
“混堂”
• 过去常有人把浴室称作“混堂”,它的来 历是:老浴室的司炉工要把水烧烫,常常 半夜起来生火,炉膛上有一只大铁镬 (锅),就是头池旁边那只很大很大的铁 锅,盛满了水,炉工把它烧很烫后,水自 然而然流到头池内。而二池(中池)和娃 娃池的水还不甚热。那怎么办?有一专门 看水口的人,用一只桶或木棍,跳在水中, 将头池与二池搅拌一番,使之冷热混和, 这就是江浙沪一带称浴室叫“混堂”的来 历。
扬州文化┃扬州童谣,生命里的诗意天籁
扬州⽂化┃扬州童谣,⽣命⾥的诗意天籁Nursery Rhymes As the Songs of Nature扬州童谣,⽣命⾥的诗意天籁⽂/紫苏A nursery rhyme is a traditional poem or song for young children. The oldest children's songs of which we have records are lullabies, intended to help a child sleep. Lullabies can be found in every human culture.The English term lullaby is thought to come from “lu, lu” or “la la” sound made by mothers or nurses to calm children, and “by by” or “bye bye”, either another lulling sound, or a term for good nightMany nursery rhymes have been argued to have hidden meanings and origins. And it is also assumed that children's songs were a peculiar form of coded historical narrative, propaganda or covert protest, and rarely considered that they could have been written simply for entertainment. The nursery rhymes propably sound like the song of nature while being said or sung by familiar native dialect, what's more, nursery rhymes can also express and reflect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扬州传统民俗⽂化中充满了诸多有趣的因素,童谣便是其中之⼀。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派盆景、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表达了扬州民的非凡创造力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
此外,还有吟咏运河的诗词歌赋、由运河作要重要传播渠道的扬州宗教文化等,也都是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现举要如下:【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术是一种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技艺始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发展,到清代到达空前兴盛。
扬州曾是历代的全国印刷中心之一,清代扬州诗局奉旨刊刻的《全唐诗》,因校刻俱精而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包含备料、雕版、印刷与套色、装帧四个环节。
目前国内唯有扬州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全套雕版印刷工艺,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艺人,珍藏着近30万块雕版版片,继续采用印刷线装古籍,使中国的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得以薪火相传,因而被誉为“中国一宝”。
2005年,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建成开放。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起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明清。
其风格清新,典雅绚丽,富于东方神韵,成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艺术风格上,它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派漆器的精致,同时又独扬州的地理与人文特征。
在工艺技法上,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等装饰工艺各具特色,精妙神奇。
当代扬州漆器艺术正处于炉火纯青的全盛期,品种齐全,佳作迭出。
扬州漆器厂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数十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或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接待场所陈列,或被国家征集为珍品收藏。
2004年,扬州漆器髹漆饰技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原地产保护。
扬州评话传统曲目内容
扬州评话传统曲目内容1.引言1.1 概述扬州评话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起源于扬州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
扬州评话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小品、唱词、念白等,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扬州评话的传统曲目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人生百态和社会风貌。
这些曲目以表演者生动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肢体动作为特点,巧妙地描绘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故事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扬州评话的传统曲目常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得到思考和启示。
扬州评话传统曲目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观看扬州评话,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智慧。
同时,扬州评话的演员们也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他们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诠释,进一步提升了演出的艺术水平。
总的来说,扬州评话传统曲目的内容特点丰富多样,既有讽刺讥笑的喜剧曲目,也有感人肺腑的悲剧曲目。
这些曲目不仅展示了扬州评话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卓越成就。
通过对扬州评话传统曲目的研究和传承,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还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
1.2文章结构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围绕扬州评话传统曲目的内容展开探讨,首先介绍扬州评话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与其他地方评话的联系。
接着,将详细分析扬州评话的表演形式,包括演员身份、表演场所、音乐和乐器的运用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了解扬州评话独特的表演风格。
随后,我们将进入文章的重点部分,即扬州评话传统曲目的内容特点。
通过对具体曲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和特色,介绍扬州评话曲目的分类、传承以及演出形式。
我们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扬州评话曲目,阐述它们在表达情感、描绘人物形象和讲述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论扬州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拔根芦柴花》为例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句7-10小节;第三乐句11-12小节;第四乐句13-16小节。
很容易可以看出《拔根芦柴花》的曲式结构并不具有良好的方整性,这也是与许多民歌相区别的。
比如说著名的《茉莉花》、《孟姜女》等都是每四小节一句的常规的方整性结构。
中国的音乐作品有多种旋律发展手法,常见的有像《金蛇狂舞》的螺丝结顶的发展手法、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
其中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用的最为普遍,《拔根芦柴花》亦是用这种手法来发展全曲。
“起”的是动机,是全曲要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承”是“起”的延续,既有首句的音乐动机,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达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更加饱满;“转”是创新,是全曲中最能表现特殊情感的地方;“合”就是把三者音乐元素结合,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升华。
由费克先生改编后的《拔根芦柴花》,在原来的基础上特地在“承”和“转”之间加了8小节,用扩展动机的创作手法使“转”的内容更加充实,其旋律发展更加不稳定,刺激了“合”句的发展,结束全曲,直截了当,大快人心。
既达到了结构的平衡,又充实了作品的内涵。
(三)旋律的细腻优美“扬州民歌除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烙印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她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她优美的音乐旋律,让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
”①《拔根芦柴花》的节拍为拍,体现了强弱的节拍规律,节奏欢快明朗。
全曲为典型的C 宫民族五声调式,以宫音1为起音,进行了大三度的跳进,构成了全曲的动机。
第二小节重复了动机,使人印象深刻。
一般的江南民歌的开头都使用级进音,而这首民歌为跳进,使具有北方民歌的豪爽风格,并且这种大三度的音程贯穿其中,这就是北方的刚硬直爽。
再往下研究,《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基本遵循了南方民歌的旋律发展手法,音与音之间跨度不大,使作品更具有温婉细腻的一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添加的“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这一段,巧妙地运用小三度进行重复,形象的体现出江南女子娇羞、含蓄的心情,把南方姑娘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扬州慢》与江苏扬州的人文气息
《扬州慢》与江苏扬州的人文气息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的许多古城中,扬州被誉为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
而“扬州慢”作为一种扬州特有的生活节奏和文化表达方式,则更是凸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扬州慢”与江苏扬州的人文气息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扬州慢”与江苏扬州的关系、扬州慢传承与发展、江苏扬州的人文气息体现方式,最后总结“扬州慢”和江苏扬州人文气息在推动地方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未来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思考。
1.3 目的通过分析“扬州慢”与江苏扬州丰富人文气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深入探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推动本土特色和传统价值观的保护与发展。
同时,也希望以江苏扬州作为一个案例,为其他地方的人文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2. 扬州慢与江苏扬州的关系2.1 扬州慢的由来和特点扬州慢是指江苏扬州地区特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氛围。
它源于传统的江南文化,强调放松、闲适、恬淡的生活方式。
扬州慢追求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注重品味生活中的细节,推崇舒适、优雅和富有内涵的生活理念。
2.2 江苏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江苏扬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厚而独特的历史积淀。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曾是各个朝代的首都或地方政府所在地。
江苏扬州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以其水乡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闻名于世。
2.3 扬州慢与江苏扬州人文气息的呼应扬州慢正是在江苏扬州这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环境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与江苏扬州的人文气息相得益彰。
江苏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扬州慢提供了土壤,而扬州慢则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江苏扬州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苏扬州以其古建筑、园林和街巷布局等城市空间氛围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文特色与扬州慢的理念相契合。
这些传统的建筑和景观代表着江南文化的精髓,反映了江苏扬州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艺术、文学、戏曲、音乐等领域也是江苏扬州人文气息得以凸显的重要方面。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扬州方言是江苏省扬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一支。
它是扬州地区特有的语言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一定的差异。
扬州方言不仅是当地居民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从扬州方言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与扬州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扬州方言的特点1. 声调特点:扬州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多,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与普通话相比,扬州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大,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
2. 音韵特点:扬州方言的音韵系统相对保守,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
例如,扬州方言中的"腮"字读作"sei",而普通话中读作"sai"。
3. 词汇特点:扬州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例如,扬州方言中的"咩咩"是指小孩子,而普通话中则是"娃娃"。
4. 语法特点:扬州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有时会省略一些助词和虚词。
同时,扬州方言中的口语短语较多,给人一种亲切感。
二、扬州方言的历史渊源扬州方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扬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唐宋时期的重要都会,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材。
这些文化人材的涌入,使得扬州方言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明清时期,扬州成为商业繁荣的地区,各地人士纷纷来此餬口,进一步丰富了扬州方言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三、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扬州方言作为扬州地区的语言工具,承载了扬州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扬州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短语,反映了扬州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民俗习惯。
同时,扬州方言也成为了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扬州地区独特文化的体现。
扬州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而闻名于世。
扬州方言作为扬州文化的一部份,为扬州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扬州方言中的词汇和语言特点,使得扬州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具有地方特色。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扬州方言是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方言系统,属于官话的一种变体。
它是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扬州人民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
在扬州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发音和语法规则,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扬州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扬州人民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扬州方言中,人们常用“饭”来代表“吃饭”,用“瞅”来代表“看”,用“搓”来代表“洗澡”等。
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扬州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次,扬州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
扬州方言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扬州方言中,声母“zh”常常发音为“z”,声母“sh”发音为“s”,声母“ch”发音为“c”等。
这种发音的差异,使得扬州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体系。
此外,扬州方言的语法规则也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在扬州方言中,人们常常使用“句末助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语气。
例如,使用“啦”、“嘞”、“喽”等助词来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情感。
这种语法规则的使用,使得扬州方言更加生动有趣。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扬州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扬州方言作为扬州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承载了扬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首先,扬州方言中的许多词汇与扬州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扬州方言中常常使用“糕团”一词来指代元宵节,这与扬州作为中国元宵节起源地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扬州方言中的这些词汇,反映了扬州人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其次,扬州方言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扬州人民的文化传统。
扬州人民崇尚自由、乐观、豪放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
扬州方言中常常使用夸张、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反映了扬州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此外,扬州方言也在扬州的文学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扬州方言资料
• 韵母特点:扬州方言的韵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开口韵:扬州方言的开口韵主要包括a、o、e、i、u、ü等。 • 合口韵:扬州方言的合口韵主要包括ua、uo、üe、ia、iu、ü等。 • 鼻音韵:扬州方言的鼻音韵主要包括an、en、in、un、ün等。
• 声调特点:扬州方言的声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阴平:扬州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为55。 • 阳平:扬州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为35。 • 上声:扬州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为214。 • 去声:扬州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为53。 • 入声:扬州方言的入声调值一般为5。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扬州方言概述 DOCS
01
扬州方言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扬州方言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起源:扬州方言起源于古代吴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到北方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特点。 • 古代吴语:扬州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的都城就在扬州地区,因此扬州方言受到了古 代吴语的影响。 • 北方方言影响:随着历代北方政权的南迁,北方方言逐渐传入扬州地区,与吴语相互交融,形成了扬州方言。 • 独特特点:扬州方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方言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
02
扬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扬州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特点
• 声母特点:扬州方言的声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清声母:扬州方言的清声母主要包括p、t、k、f、s、sh、ch、h等。 • 浊声母:扬州方言的浊声母主要包括b、d、g、v、z、c、j、q等。 • 零声母:扬州方言的零声母主要包括an、en、in、un、ün等。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扬州人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
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历史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地特色扬州三把刀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
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
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
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
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
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
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老扬州会告诉你扬州人有两大享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清晨去喝一杯扬州早茶再品尝一下扬州特色点心,下午去扬州的澡塘泡个澡,这就是扬州人最好的享受。
扬州家乡饮食风俗文化
家乡的饮食风俗文化——08旅游管理03号陈昌玉我的家乡——高邮,因秦王在此“筑高台,设邮亭”而得名,别称秦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又因秦观“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诗句而别称盂城。
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高邮湖畔,隶属于地级扬州市。
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家乡高邮饮食文化“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鸭。
”高邮鸭又称高邮麻鸭,系全国三大名鸭之一,因毛色如麻雀而名。
高邮养鸭的历史至少有千年,高邮鸭是高邮地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晶,双黄更是人间稀世珍品。
高邮六大名宴、十大名菜即是高邮饮食文化之精华。
高邮名宴、名菜属淮扬菜系,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讲究名美、色美、形美味美。
赢得了中外宾客的盛赞:食在高邮。
六大名宴之全鸭宴—全鸭宴共分四个系列,即宴、席、会、展。
春有桃花宴,宴中有溢彩诱人的雏鸭迎春、冰清玉洁的芙蓉鸭舌、栩栩如生的西湖鸭群、香脆可口的鸭肉春卷;夏有荷花全鸭席,宴间有消香解热的荷花白焖鸭、三色鸭雪糕、玲珑剔透的玉骨穿翅、盐水香鸭;秋有菊花全鸭会,宴席的银杏鸭丁、琵琶鸭舌、仙鹤望月、冬有梅花全鸭展,宴有涮全鸭、雪盖鸭方、油炸鸭串及万紫千红的鸭血豆腐六大名宴之珠湖鱼宴—高邮湖别称珠湖。
珠湖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澈无污染,湖中水产品丰富,盛产青鱼、鳊鱼、白鱼、鲤鱼、鲫鱼、银鱼、黄瓜鱼、鳗鱼、黄桑鱼等60多种鱼类,以及大青虾、白米虾、蟹、龟、鳖等。
利用珠湖水产品烹制的珠湖鱼宴,冷菜别具风彩,有鱼跃龙门、七星彩蝶等;热菜别开生面,有太极双鱼、蟹黄鱼羹、鸿运当头、清炖鱼珠、荷香粉鱼、鱼茸竹荪、奶汁鳜鱼等:点心别出心裁,有譬玉虾包及珠湖汤面等。
六大名宴之少游宴—秦少游是北宋著名的词学家,也是当年的美食家,曾在高邮文游台与苏东坡、孙觉、王巩相聚载酒论文,品酒评菜,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其文笔生涯中留下了不少脍灸人口的美食诗篇。
“少游宴”就是依据其《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等诗文,结合高邮传统特色菜肴,整理推出的特色宴。
推荐-浅析扬州民歌艺术特征
浅析扬州民歌艺术特征摘要:扬州是中华戏曲、音乐文化的瑰宝,多年来流传于江苏扬州、泰州及其周边地区,源自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的号子、小调和风俗歌曲等民间歌曲。
扬州民歌有别于江南吴侬软语的婉约、精致,而是具有“融汇南北,刚柔并济”的艺术特征和风格。
千百年来扬州民歌曲调优美、旋律动人,词曲流畅清晰、结构精巧,调式和调性也丰富自然、变化多端、别具一格,既展现了苏北平原的辽阔激扬,也渗透着江南水乡的钟灵秀美。
扬州民歌之于当地百姓,如百般似水柔情滋润着扬州人的心田,也让很多他乡异客流连忘返,心弦激荡。
本文以扬州民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与扬州民歌密切相关的因素,从扬州民歌所处的地域特征、扬州民歌的演唱特征和扬州民歌的文化价值三方面为切入点,探究扬州民歌的艺术特征。
寻找扬州民歌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依然被传颂、吟唱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扬州民歌,演唱形式,民族音乐,艺术特征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angzhou folk songs Abstract:Yangzhou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music culture, popular in Jiangsu for many years in Yangzhou, Taizho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from the local daily life and work in the songs, songs and other folk songs and folk ditty. Yangzhou folk so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Jiangnan whisper graceful and delicate, but a blend of North and south,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tyle of the rigid and soft ". For thousands of years, Yangzhou folk song melody, touching melody, lyrics clear and smooth, delicate structure, mode and tonality also have a unique style, rich natural, be the most changeful, both show the vast Jiyang Subei plain, but also permeated with the Jiangnan beautiful Zhong Ling. Yangzhou folk songs from the local people, such as a variety of gentleness moistens Yangzhou people's heart, also let a lot of country land linger, heart stirring.This paper takes Yangzhou folk song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factors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cus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Yangzhou folk songs,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features, from the Yangzhou folk songs of Yangzhou folk songs and folk songs of Yangzhou cultural value three aspec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angzhou folk song inquiry. Looking for Yangzhou folk song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enduring the spread is still being spread, the charm of singing.Key words: Yangzhou folk songs, singing form, folk music, artisticfeatures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目录 (3)引言: (4)1、扬州民歌的地域特征 (4)1.1扬州民歌发展环境 (5)1.2扬州方言的艺术色彩 (5)2、扬州民歌的演唱特征 (6)2.1演唱中衬词的运用 (6)2.1.1掌握好衬词的读音 (7)2.2.2掌握好不同衬词的语气词 (7)2.2演唱中的咬字行腔 (7)3、扬州民歌的文化价值 (8)3.1扬州民歌的文化背景 (8)3.2扬州民歌的文化地位 (8)4、扬州民歌的艺术特征 (9)4.1旋律流畅清晰、优美鲜明 (9)4.2结构精致紧凑、千姿百态 (9)4.3调式调性变化随心所欲 (9)4.4风格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0)引言: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淮扬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代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扬州民歌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绘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扬州方言属官话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习惯上称为江淮话或江淮方言)。
语言学界公认,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
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鲍明炜先生在《南京方言的特点》(《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说:“本文讨论南京方言的特点,主要是语音特点,是放在江淮方言中说的,……江淮方言地跨苏皖鄂三省,人口7000万,是一个不小的方言区,全区分洪巢、泰通、黄孝三片。
……洪巢片和江淮方言全区,以扬州话和合肥话为代表。
合肥话的入声已简化为两个韵系八个韵母,扬州话尚有五个韵系十三个韵母;中古咸山两摄(舒声韵),合肥话现为三个韵系五个韵母,扬州话为三个韵系六个韵母。
两相比较,扬州话更具有代表性。
……从历史上看,南京话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从属于江淮方言,但因地理人口环境不同,与这个方言的中心扬州话始终保持一江之隔的距离。
”正因为扬州方言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在全国选择包括北京在内的二十个方言点,调查了语音和词汇,编纂了出版了《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这二十个点中代表江淮方言的是扬州和合肥,代表吴语的是苏州和温州;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概要》、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先生的《现代汉语方言》这两本专著,在谈及江淮官话时,都少不了用到扬州话的例子;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荣先生主持编纂了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这部词典分两部分,全国四十二个方言点的分卷本和综合本,这四十二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
汉语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汉语语言史,研究汉语音韵都少不了方言的材料,上世纪初,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出于研究汉语古音的需要,详细研究了全国范围内的三十个方言点,写成《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三十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中论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时也多次举用了扬州话的例子。
扬州方言与民俗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化石,反映了文化的传播和流变。
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各地的民俗事象都有一部份通过方言词语反映出来,这是因为民俗的形成和推行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
民俗具有地方性,和民俗联系的这些独特的词语也就具有地方性,成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话里的“吃茶”就是个很有特色的方言词。
”茶”在普通话里通常是指茶叶泡制的饮料,因而和“茶”相配的动词是“喝”,扬州话所说的“吃茶”,除了茶叶泡制的饮料外,还包括一些米、面、果制食品,这样和“茶”相配的动词自然是“吃”。
吃茶”一词,在古代除了“喝茶”这个意思外,还有“女子受聘”的意思。
这个习俗在扬州一直沿袭下来,扬州方言中称定婚送聘礼为“下茶”,称聘礼为“茶礼”。
在聘礼中还带上茶叶,女家对聘礼中的其他物件通常都是退还一半,而唯独茶叶是一粒不能退的,退则表示不允这门亲事。
自清代康熙年间起,扬州随着盐运和漕运的兴起,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典型的消费城市以后,富商大贾云集扬州。
由此,酒楼茶馆在扬州城里到处可见,饮茶之风更盛。
商贾们进茶馆除了品茗消遣以外,更重要的是谈生意。
这种风习逐渐扩展开来,一般的百姓之家有大小事也进茶馆商谈。
由于进茶馆增添了这一类内容,自然也就不能光是饮用茶叶泡制的饮料了,必须增食一些点心(如三丁包子、干层油糕、翡翠烧卖等),这样,一部分人的早餐也进入茶馆食用,但仍称为“吃茶”,这类“茶”自然是“吃”,而不能“饮”或“喝”。
扬州话里与“茶”有关的词语还有“吃讲茶”、“吃早茶”、“吃晚茶”、“茶干”、“茶米”、“你请我吃早茶,我请你吃晚茶”等。
各地都有一些因方言语音而产生的避讳词和吉祥词,各有各的特色,有的词在甲地是吉祥的,到了乙地可能就是避讳的。
在扬州探视病人都要带上苹果,谐音“平(安之)果”,但在上海就不能带苹果,因为上海话里“苹果”与“病故”同音。
“盐”不是个方言词,但盐曾使扬州达到封建社会辉煌的巅峰,由此而产生了若干俗语,有着很深层的含义,如“打死盐侉子”是说菜太咸,既揭示“盐官卖”的制度、打击私盐政策,同时又揭露了一些缉私者的不法私分。
此外还有“一把盐勒住了”、“一肚子花椒盐”等这些俗语充分揭示出扬州经济文化的特色。
扬州方言与民歌在扬州方言和扬州文化的关系上最有特色的要数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了。
劳动号子是最初的民间文学形式,也是民歌的源头,各地的民歌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演唱的,扬州的民歌总的来说具有亦南亦北,既有江南丝竹的流畅、恬美、清新,又有淮海民歌的粗犷,奔放、刚直、爽朗,也是融汇南北,兼并柔刚,这自然和扬州方言的声韵调有着极大的关系,劳动号子的最初形式都是以字音的声调(包括调类和调值)为基础,把一个字的声、韵拖长,也即“出声(咬清字头)——引长(引长字腹)——归韵(收准字尾)”而形成旋律。
后来又在旋律音程中间加入一些装饰音,用滑行的方式使之连接起来。
我们在这些劳动号子中不但可以找到大量的方言词语,还可以在曲调的音调和节奏中看出方言的特色。
扬州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区,因而与水稻栽植有关的栽秧号子流传得特别广泛。
《拔根芦柴花》可以称得上扬州地区栽秧号子的代表之作。
它曾传遍全国,被香港电影《三笑》借为插曲后,又名躁一时。
它的曲调悠扬流畅,节奏鲜明。
音程上几乎没有三度以上的跳进,在歌词上多有衬词,在声腔上多有衬腔的特点。
小调是民歌的另一种形式,也称“小曲”、“小唱”。
扬州的小调一般都由劳动号子演化而来,有些“号子”和“小调”几乎很难区分,前面提到的《拔根芦柴花》,既是妇女们在栽秧时经常颂唱的号子,又是很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
前几年,扬州与苏州曾为民歌《茉莉花》的“创作权”争得不可开交,两地都为证明这首民歌是本地区的人民创作拿出了一定的依据。
我们无意介入这场“官司”,倒是这场“官司”,给了我们启迪——它再次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扬州方言具有的“亦南亦北”的特点.反映在民歌上,也就有了一些“吴侬细语”的特征。
《茉莉花》上下级进(或小跳)的旋律走向委婉细腻,优美清新,节奏匀称而柔美。
扬州方言与戏曲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戏剧文化,尤其在戏剧音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更是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广义地讲,任何剧种的最初形式都是地方戏。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地方戏的生命就在于使用方言。
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字音的调值不同,也就必然要造成各剧种之间的旋律、行腔的不同。
地方戏的剧种区别起初也只是声腔的差别,因此声腔的名称就是“剧种”的名称。
扬州是“扬剧”的故乡,它的曲调和表演主要源于扬州地区曾流行的花鼓戏、香火戏和扬州清曲。
香火戏源于民间的祭拜、敬神、祝福、祈求平安的香火活动;花鼓戏原系农民逢年过节于庙会前演唱的自娱活动。
这些活动开始无曲,只是讲究节拍,夹杂简单的舞蹈身段,后来分别吸收(或直接利用)了扬州民歌小调,形成了香火曲调和花鼓曲调。
扬州清曲也称广陵清曲,扬州话里称为小曲或小唱,是一种只唱不演的表演艺术,它的曲调后来为扬剧所吸收。
扬州清曲的曲调大都来自民歌,如《剪剪花》就来自《拔根芦柴花》。
这些小曲自然是用扬州话演唱的。
香火戏、花鼓戏和扬州清曲后来在特定的情况下成为一体,道白采用扬州方言,曲调不仅继承吸收了这三者的曲牌,还吸收了扬州流行的民歌曲调,成为“扬剧”,所以最初的“扬剧”实际上就是扬州方言、民歌和舞蹈的混合体。
不仅如此,某些源于其他方言的外地剧种流入扬州后,受到扬州方言的影响也会产生变异。
比如昆曲,传入扬州后,由于它“吴音繁褥,其曲虽极诣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得解知所谓”,以致曲高和寡,观众稀少。
为了赢得观众,于是在演出之中插入一些扬州话念白,尤其是插科打浑时夹几句扬州话,虽显得不伦不类,但逗得观众发笑,吸引了观众。
此后,扬州话的道白越来越多.剧目上也采取了一些地方典故,最后在声腔上也发了变异,形成了“扬昆”。
用扬州话说表的“扬州评话”艺术在清代的扬州已十分盛行,并日趋成熟。
当时较有影响的有话有浦琳的《清风闸》、邹必显的《飞跎传》等。
《清风闸》中的主人翁“皮五辣子”在扬州话中已成为市井无赖的的代称;《飞跎传》全书使用大量的方言俗语联缀成篇,谐音转义,信手拈来,妥贴活用,巧妙诙谐,令人喷饭。
《飞跎传》全书没有十分精采的故事情节,皆以虚语诳人,倒是给我们的大量的方言资料。
石不透中的“石”谐“识”,“石、识”在扬州话中同音,都是入声字,“跎子”指以”虚语逗人者,”识不透,进了“混混”世家,生了跎子,自然是顺理成章。
请了一位好好先生叫做贾大方脉,“贾”谐音”假”,假医生看病,病人自然要倒楣的,来家医治中“来家”这样的构词方式现在城区已不用,只说成“家来”,使我们看出方言的演变。
扬州弹词的表演是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其表演与扬州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是更加讲究方言的字正腔圆,语调韵味。
扬州方言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传说)都是口头流传(我们见到的本子那是文学工作者根据口头的事故整理记录)的。
扬州方言和民间故事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这些故事用方言流传,还表现在有的故事来源于方言词或是有的方言词来源于故事,或是有些故事借助于方言才得以广泛的传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才能得以丰满起来。
扬州话里的“五二六三”(一作“讹二六三”)和“无而不轨”,是两个近义的贬义词,都含有为人不正派、不正经的意思。
关于它的来源,扬州流传着这么个故事:传说杨玉环和安禄山之间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有一天两人又在一起厮混,适逢唐明皇驾到。
当时安禄山背对唐明皇,没有发现皇帝到来,杨玉环只好喊到“吾(我)儿禄山见驾”以提醒安禄山,掩饰丑事。
安禄山随即转身下跪,唐明皇说:“吾儿不跪”。
后来人们就把“吾(我)儿禄山”说成“五(讹)二六三”;把“吾儿不跪”说成“无而不轨”。
这个故事的可靠程度本身就值得怀疑,说这两个词源于这个故事就更不可信,但就语言事实而言,扬州话里没有儿化韵,有入声,不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二、而、儿”都读成(a)“六、禄”、“山、三”同音,“吾、五、无”、“我、讹”、“轨、跪”仅是声调上的差异,它们之间由于轻声或是连续变调,或是讹音的关系,在扬州话里就成了“五(讹)二六三”和“无而不轨”了。
当然,编这个故事的人未必清楚语言学的理论,仅是按语言事实进行杜撰。
这样,加上这个故事本身所说的杨玉环和安禄山之间,关系就是不正经、不正派,使人听起来便有几分真实感。
吉高的事故广泛流传于扬州里下河地区,主人翁吉高是个类似阿凡提的汉族机智人物。
吉高故事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借以方言的谐音造成歧义使财主上当,使穷人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