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论两淮盐官学术活动与扬州学派

论两淮盐官学术活动与扬州学派【摘要】有清一代,以两淮盐运使为中心的文学活动丰富。
扬州学派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
本文试以卢见曾、曾燠为例,考察两淮盐官学术活动对扬州学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两淮盐官;幕府;扬州学派清朝,扬州成为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
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清朝统治者重视两淮盐业的管理以及两淮盐官的选任。
任职扬州的两淮盐官除了负责盐政管理的本职工作,其中有很多盐政官员都对扬州的学术文化普及与振兴作出杰出的贡献。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
乾隆元年丙辰,官至两淮盐运使,次年被控结党营私,于乾隆五年发配新疆伊犁。
乾隆十九年,卢见曾复任两淮盐运使。
曾燠(1759-1831),字蔗香,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五十七年授两淮盐运使。
卢见曾、曾燠在扬州以幕府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
以卢见曾和曾燠为首的幕府形成时,正是扬州学派趋于建立和走向鼎盛的时期,他们为扬州学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物质环境和自由的精神氛围。
一、礼待文士,助其治学在幕府内,幕主与幕宾的关系是相互的。
幕主需要这些文士来帮助自己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这些幕宾则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之士,提高他们的治学水平。
两淮盐官幕府所提供的帮助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生活资助、文业扶持及政治关心。
在卢见曾幕府中,吴派领袖惠栋和皖派泰斗戴震都曾受到卢见曾的聘请而入幕。
钱大昕称惠栋“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
戴震是将清代汉学推向高峰的汉学大师。
乾隆二十二年,他与惠栋在卢见曾幕府结识交往,惠栋对戴震学术思想的转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十五岁的戴震离开北京南下扬州,受聘于卢见曾幕府,恰逢惠栋也在卢氏幕府内治学研经,戴震经卢见曾的介绍,拜谒了一代经学大师惠栋。
在朝夕相处中,戴震不仅阅读了惠栋的著作,并在学术上互相交流。
惠栋不断对戴震讲述自己的经学思想,这些学术观点对戴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其中盐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也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盐商们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食盐贸易,通过运销食盐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盐商们还通过投资和经营其他行业,如典当、钱庄、绸缎业等,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商业帝国。
盐商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还促进了扬州城市的发展。
他们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住宅和商业建筑,为扬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此外,盐商们还捐资修建了许多桥梁、道路和教育机构,为扬州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作出了贡献。
二、盐商对扬州文化的影响1.建筑与园林艺术盐商们在扬州兴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住宅。
瘦西湖的园林是盐商们修建的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
瘦西湖的园林以其精致的建筑和山水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扬州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此外,盐商们还修建了许多精美的住宅。
这些住宅多数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灰砖石板,融合了江南和淮扬建筑风格的特点。
其中一些住宅还具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现了盐商们的艺术品味和文化修养。
2.戏曲与音乐文化盐商们在扬州不仅创造了财富,还为扬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资助了许多戏曲和音乐表演团体,推动了扬州戏曲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扬州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扬州戏。
盐商们对扬州戏的喜爱和推崇,促进了扬州戏的发展和繁荣。
在他们的资助下,扬州戏的表演技艺得到了提高,剧目也得到了丰富。
同时,盐商们还将扬州戏传播到其他地区和国家,使得扬州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曲艺术。
此外,盐商们还对音乐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资助了许多音乐表演团体,如“大成班”、“小成班”等,推动了扬州音乐文化的发展。
这些音乐表演团体演奏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丰富了扬州文化的内涵。
3.美食文化盐商们对扬州美食文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谢永平: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的繁荣

是江淮地区的行政中心 ,两淮盐场即在其管辖之 下 。而且 ,由于扬州地近两淮 ,又处于大运河与长 江的交汇处 ,也使其成为两淮盐业的转运中心 。
元王朝十分重视两淮盐的生产和流通 。元军 占领扬州的第二年 ,即元世祖至元十四年 (1277) , 元廷在扬州设立两淮都转运使司 (又称两淮盐运 司) ,隶属于行省 ,全面接收宋朝的淮南盐场 ,管理 盐的生产和流通等盐政事务 。《( 元史 ·食货志 二》) 两淮盐运司的主要官员盐运使共有二名 ,秩 正三品 ,与中书省下辖的六部 、地方上的路总管府 (上路) 相同 。盐运使下设同知二员 ,正四品 ;副使 一员 ,正五品 ;运判二员 ,正六品 ;此外还有经历 、 知事 、照磨等属官 。两淮盐运司下辖 29 处盐场 , 每个盐场都设有司令一员 (从七品) ;司丞一员 (从 八品) ;管勾一员 (从九品) ;此外还有秤盘 、总催等 官吏 ,直接管理盐的生产和收储 。《( 元史·百官志 七》) 每一盐场一般有数百盐户 ,他们按照团 、灶分 立 ,组织生产 。若干盐户组成一灶 ,若干灶组成一 团 。团是一个设防的生产点和居住点 。团的周围 修筑围墙 ,围墙外有濠沟 ,团内修筑盛贮卤水的池 井和 存 放 盐 的 仓 房 , 出 入 有 军 人 把 守 和 巡 查 , 严 防出售私盐 。(陈椿《熬波图·各团灶舍》) 两淮
特别应指出的是 ,元朝同其他朝代不同的地 方就是元代盐商中有许多贵族 、官员或他们的代 理人 。贵族中有蒙古诸王 、公主 、驸马及其属下斡 脱商人 ,官员中有元朝的中央官员 、行省官员 、路 府州县的官员 ,甚至还有盐运司的官员 。《( 。(权衡《庚申外史》卷上) 贵 族 、官僚们往往利用权势“赊买”盐引 ,在支盐时不 按先后次序抢先支盐 。元朝官方规定每引盐为 400 斤 ,而权要往往多要斤两 , 甚至有一引而取 700 斤的情况 。《( 元史·世祖纪十二》) 在行盐地 , 权要们往往欺行霸市 ,抢先发卖 “, 而盐商有守等 半年 、一年不能得者”《( 历代名臣奏议》卷 67) ,致 使普通中小盐商亏损 。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县续 志》 卷十一) , 两淮 盐 业 的兴 盛 积 累 了 大 量 的 商 业 资 本 ,极 大 地 带 动 了周 边 产 业 、 消费产业 、 手
其中, 高 级 聚合 / 低 级分 离较 多 出现 在 “ 品质 生活 ” 和 “ 身份认 同” 这 两个 预设 上 。这是 因 为 , 高 级 聚合/ 低 级分 离 本 身存 在着 “ 位差” , 而这 种 “ 位差” 适 用 于 表达 一些 有 “ 高” 、 “ 低” 之分 的语 义 。品质 的好坏 、 身 份 的高低 需要 通 过 与 同类 “ 比较 ” 才 能显 现 出来 , 高级 聚合 氐 级 聚合 就是 利 用这 样 的“ 比较 ” 来实现“ 位差 ” 关系。
关键 词 :两 淮 盐 商 扬 州 文 化
“ 扬 州 繁华 以 盐盛 ” , 盛 极一 时的两淮 盐商 ,在扬 州历 史上 写
下 辉 煌 而 厚 重 的一 笔 。扬 州 盐 业 的 发 轫 期 远 可 追 溯 至 西 汉 吴 王 刘 濞 时期 。明嘉靖 、 万历 以后 , 随 着
由多个 地 域性 商 帮组 成 的群体 , 其 中既有徽商 和赣商 ,也有 江浙 商 人和湖广商 人 ,还有 来 自西北 的秦晋商人 。至清代 , 除了沿 袭明 制, 还给 予了盐商种 种优惠 , 故 而 扬州盐 业和扬州盐 商群 体在 清康
伴 随着 两 淮盐 业 的兴 盛 , 扬 州不 仅迎 来 了经济 上 的大 发展 ,
同 时 也 迎 来 文 化 和 文 学 上 的 大 繁 荣 。明清 时期 , 尤其是清 代 , 扬州
勃发 展 ,逐渐成 为扬 州商业 经济 中的龙头产业 。伴随着 明代商 品 经济 的发展 ,与封建政 府盐业 政 策 的实施密不 可分 :明代万历 年 间盐 制改革 , 纲盐制 的推行 , 大 量 盐商进 驻扬州 ,具有地 域特征 的 扬州盐 商群体 开始形成 。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宗 宙《 扬州盐 商 的地域 结构》 一文 所 论, 扬州盐 商非扬州 当地人 , 而 是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贾行家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
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
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盐商中的很多文样做附唐瓜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温都乐于为艾化事业投人大量金钱。
他们这样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
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仪在王流社会班得也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
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
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
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
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
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
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
园林里会摆盆景。
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
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
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
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
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
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
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
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
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
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有个乡绅不识相,问汪中自己怎么样。
汪中说你不算不通。
对方听了挺高兴。
汪中则接着说:“你得再读三十年书,才有希望达到‘不通’。
盐与徽商的扬州一梦

盐与徽商的扬州一梦作者:吴跃农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04期古人云:“两淮盐,天下咸。
”盐商之富,以扬州为甚,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的白塔,不由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天时地利,成就徽商之智早在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开始建城。
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大江,北接黄淮,成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古代水运效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
我国海盐的主产区正是在淮河盐城一带,扬州邻近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
有了地利,就有天时和授权。
运盐主要依靠水路码头,扬州城外沿运河一线,运商云集。
食盐专卖在唐代已是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元代,扬州因盐而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一起,并称清代中期全国三大资本集团。
扬州盐商的主力军是徽州商人,盐业的巨大利润,吸引他们走向盐业中心扬州。
扬州也因盐商聚集和盐业商贸繁荣,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人口达50万。
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盐商凭“盐引(食盐运销许可凭证)”获得了当时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的专营权。
如此大背景下,扬州无疑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盐商贸的利润极高,扬州盐商的财富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据统计,当时扬州盐商年赚白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超过600万两,占全国盐课的一半以上。
政通人和,打造品位之都扬州盐商,把政商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从悬殊极大的购销差价中获得了惊人的财富。
黄至筠曾任两淮商总50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造了著名园林个园,共花费6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扬州盐商对皇家感激涕零。
为了给乾隆南巡修建临江行宫,他们耗银20万两。
大盐商江春曾代表两淮鹽商6次招待皇帝、2次恭贺皇太后生日;百名盐商巨贾,捐银在江都县高旻寺、金山县金山寺、丹徒县焦山寺等处修建行宫,疏浚扬州内河,并建造画舫,使扬州城焕然一新。
扬州处处好楼台——从古民居资料看两淮盐商

年 复 申 禁 饬 , 许 造 九 五 间 数 房 不 屋 , 至 一 二 十 所 , 其 物 力 , 不 虽 随 但
许 过 三 问 。 统 十 二 年 令 稍 变 通 正 之 , 民 房 屋 架 多 而 间 少 者 不 在 禁 庶
扬 州 莫 不 有 之 , 略 皆 因 禺 I 者 大 | 1 ] 籍 者 也 ” 州 的 经 济 、 化 与徽 商 扬 文
商 的居 处 , 库 多集 中在新城 沿运 仓
河一 线 , 令 南 河 下 、 河 下 、 关 即 北 东 街 一带 。 大盐 商 江春 、 志道 、 如 绝 黄 晨 、 赞 侯 的住 宅都 在 南河 下 ; 徐 马 日 f 、 日璐 兄 弟 的 小 玲 珑 山 馆 在 马 东 关 街 , 些 住 宅 都 是家 家 楼 台 、 这 处 处 花 草 , 憾 的 是 这 些 建 筑 今 已 遗
有着 密 不可 分 的关 系 , 商 们带来 徽
黉 , 旧二 城 有 何 区 别 。 黉 回答 , 新 秦 新 城 盐 商 居 住 . 城 读 书 人居 住 。 旧
新 城居 盐 商是 为 了行盐 的方 便 , 盐
限 。 商 人 的 财 力 虽 富 可 敌 国 , 有 ” 只 少 数 能 跻 身 于 官 场 , 多 数 只 是 庶 大
通 天 . 以左右 国家 的 盐 业政 策 . 可
其势 力之 大使 山陕 商人难 以抗衡 。 陈 去 病 在 《 石 脂 》 说 : 徽 人 在 五 中 “
,
维普资讯
—■—一
扬 卅I 早 , 其 年 代 , 在 有 明 中 最 考 当 叶 。 扬 州 最 盛 . 徽商 开 之 , , 故 实 扬
商 界 的 一 支 劲 旅 , 当 时 整 个 社 会 对 的政 治 、 济 和 文 化 都 产 生 了 巨 大 经
浅析扬州盐商文化

浅析扬州盐商文化明清时代,扬州是两淮盐运集散中心地,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盐商的招纳了全国各地的温柔学者聚集扬州。
在此期间,扬州文人雅集精彩纷呈,连绵不断,两淮盐商对扬州的人文、对扬州的建筑文化及对扬州的饮食文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促进和推动诗文创作乃至我国文化事业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扬州盐商文化一、两淮盐商文化的概述1.两淮盐商文化的概念两淮。
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称为淮南,淮河以北称为淮北。
盐业史所述两淮指淮河入海口的海盐产区,南至浙江,北接山东,位于黄海之滨,大概在江苏东部。
民谚云“两淮盐,天下咸”,“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两淮盐商。
以扬州为中心处于江苏沿海淮河南北的盐场,是清朝十一大盐场之中占地面积最大、课税最重、行销地域最广、报效银两最多的盐场。
通俗讲的两淮盐商指明清至民国初在两淮经营盐业的商人群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五六百年。
盐商文化遗迹。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汇总,在这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中,盐业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
盐商文化遗迹是饱含古代盐商文化元素纵多实体载物,如盐商的私家园林、住宅、寺观庙宇、行宫衙署、祠堂及遗址碑刻等。
2.两淮盐商文化遗迹形成背景两淮盐业兴起时,依靠朝廷的恩宠和地方的庇护的两淮盐商富可敌国,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显赫的阶层之一,控制着关乎国计、民生、军需的盐业经济命脉,对地方的经济德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渐渐的成为经济的操作者,在两淮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两淮盐商获得财富之后,将一小部分用于再生产,除了部分用于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之外,其余的就是用于挥霍享受。
对两淮的文化内涵(包括园林建筑艺术、学术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盐商推动了两淮地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形成,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留下来众多的两淮盐商文化的名胜和遗迹。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摘要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扬州盐商作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扬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包括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国家形象等方面。
关键词扬州盐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理念、传承与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凝聚力、国家形象1. 导言扬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扬州盐商作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扬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从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阐述。
2. 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扬州盐商作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推动扬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盐商的历史渊源和商业文化特点,可以作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承。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研究和展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而传承和弘扬扬州的优秀传统文化。
3. 促进经济发展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扬州盐商具有深厚的商业背景和商业智慧,对于扬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创新,推动扬州经济的发展。
同时,扬州盐商作为扬州的文化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带动旅游业和商业发展,促进扬州的经济繁荣。
4. 增进社会凝聚力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增进社会凝聚力方面。
扬州盐商作为扬州的传统行业,承载着许多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
通过对扬州盐商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引发社会共鸣和认同感,增加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黄炜炜: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饮食

好 呢 ! ’1 两淮盐商确 已富甲天下 。 ”[ 9 s。 1 5 几乎富可敌国了,
清朝史 料记载可以说 明: 乾隆三十七年时国库总资产为
七千八百余万两 白银 。 两淮盐商的总资产亦达七八千万
两1 谓 之 富可 敌 国 , 为 过矣 。 4 1 , 不 二 、 代两 淮盐 商 饮 食消 费 及 其特 点 清
国家 财政 之 支柱 。 清 代 的两 淮 盐课 “ 关 国计 ”加 之 盐 业 的利 润 空 间 动 . 巨大 。 盐 的两 淮 盐 商 自然 也 富 甲天 下 。两 淮盐 区 以扬 业
I . 盐商的饮食消费
两淮 盐 商业 盐 以富 甲天下 , 所 获 丰 厚 利 润除 正常 其
纳税 外 , 仍余有巨额, 其中相当一部分用 于 自己奢侈性 的消费 了。 光绪《 江都县续志》 1 卷 5记载说“ 商人 多治园 林, 饬厨传 , 教歌舞 以 自侈”z。李斗在《 [7 1 1 7 扬州画舫 录》 中
一
万 以下 者谓 之 ‘ 小商 ”州 最 高 达 千万 两 ” 。盐 商家 产 ’。“
多者 达千万两 , 而少于百万两的都称为“ 小商 ” 两淮盐 , 商之富裕足以可见。 当时盐商中的“ 八大总商” 均资产惊 人, 最显赫者江春 , 曾领袖 两淮盐业近半个世纪 , 其才略 过人 , 曾六次迎驾 , 以布衣上交天子 ” , “ 州 他除了依法纳 税外, 多次捐输报效 , 中修河 、 其 赈灾 、 助台湾军费等七 项捐输 即达 12 10万两 。高宗 目睹江春实力 , 惊叹 “ 盐商 之财力伟哉” 。 [ 扬州盐商之阔绰连清高宗乾隆都为之触 4 1 动了。 近人蔡云万也在其《 扬州八大总商》 一文中有相关
维普资讯
1 8
四川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会 科 学 版 ) 社
两淮盐业与扬州学术研究心得

两淮盐业与扬州学术研究心得近日,笔者在了解淮扬地区的历史时,了解到两淮盐业和扬州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
在此,笔者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及感悟,希望读者能对淮扬地区的历史有所了解。
一、两淮盐业1.历史背景盐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在古代,盐可谓是“润物细无声”的物质,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而两淮地区的盐业,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
两淮盐业主要是以盐池为生产基地,这些盐池有着丰富的盐矿资源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因此成为了盐业重镇。
2. 盐业的发展盐池采盐,从生产到加工,最后运往市场,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在唐代和宋代,两淮盐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尤其是在宋代,由于宋朝的对盐政策和对盐法律的完善,两淮盐业达到了巅峰状态。
那时的盐池,数量多达千余,盐产量非常高。
这些盐不仅满足了两淮地区的需求,还运往中原地区、江南等地。
3. 盐政的重要性两淮盐业的发展离不开盐政的支持。
盐政不仅指国家的对盐政策,还包括地方上的盐政问题。
在宋代,两淮盐业由于存在盐商与盐官之间的矛盾,导致两者的联合监管,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盐政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保障了盐业的发展,还使得两淮盐业成为了中国古代盐业的代表。
二、扬州学术研究1.历史背景扬州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使其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扬州学术得到了发展。
扬州学派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派,它以方崇泰、高启、黄庭坚等著名学者为代表,广泛涉及诗、书、画、琴等领域的学术,而且这些学术都有很好的传承。
2. 学术成就扬州学派是宋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方崇泰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哲学家,所以说他的思想涉及面非常广。
高启则以他在诗歌领域的成就而被后人所称道。
黄庭坚是个文学家,也是个书法家,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3. 学术传承扬州学术有着很好的传承,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扬州文学、书画等领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扬州画派等文化流派。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盐商在明清时期是扬州的重要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活动对扬州文化的繁荣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首先,盐商在经济上对扬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的盐业是扬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盐商则是盐业的主要经营者。
盐商通过盐业财富的积累,成为当时社会的富豪,他们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还拥有地理、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
这些富商大贾对扬州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扬州商业文化的发展。
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使得扬州成为当时商贾云集之地,吸引了大批商人、文化人和艺术家涌入扬州,从而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
其次,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体现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赞助方面。
盐商们的财力雄厚,使得他们能够资助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们积极追求艺术和文化的成就,慷慨解囊资助书画、文学、戏曲等艺术家的创作。
例如,盐商为扬州的书院、庙宇、道观等建筑提供资金,让扬州的文化场所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
他们还举办文化活动,如舞会、音乐会、文艺演出等,为扬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盐商的资助和支持也为扬州的学术进步提供了动力。
盐商们扶持一批儒学大师,包括当时知名的文人范仲淹、刘安、朱沛等,为扬州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盐商们还积极培养和资助一大批才子佳人,如王士禛、周文矩、文徵明、俞大猷等,他们是扬州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
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两个方面。
盐商们不仅积极资助老牌文化传统的继承,如儒家学说、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同时他们也推动了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慷慨解囊资助文人学士进行学问研究,支持新学派的兴起。
盐商们追求效益和创新,也带动了扬州文化的变革。
扬州的文化繁荣和盐商的商业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扬州盐商

扬州盐商一、概述所谓扬州盐商,是指侨寓扬州,或者说坐镇扬州经营两淮盐业的商人,但究其实,扬州盐商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扬州人。
那么为什么经营两淮盐业的商人会选择扬州作为其聚集地呢?这和扬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关。
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是自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
加之扬州附近有当时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场,即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而两淮盐业的管理中心就在扬州,扬州自然也就成了两淮盐商的聚集地。
对于扬州盐商来说,市场就是他们的生命,通过垄断市场而低价获得商品、高价出售是他们的创富路径。
由于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凭借政府给予的特权,他们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6个省份的巨大市场,而这6个省份几乎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而成就了扬州盐商的鼎盛,也造就了扬州的繁荣。
尤其是清康雍乾年间,扬州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可谓达到了极至。
如乾隆37年(1772年),扬州盐商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的60%左右。
而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四个字也几乎就成了盐商的代名词。
在封建社会,盐课是政府仅次于田赋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国家盐业政策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取税源。
中国古代的盐业制度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其实质不外乎专卖制和征税制两种。
前者是由国家经营,寓税于价;后者是由商人经营,课税于商。
但产运销的一切活动都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这一点是毫无例外的。
在这种严厉管制之下,盐商的生存环境是比较艰难的,可以说政策就是盐商的生命。
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的发韧和衰败,无疑都受到了国家盐业政策的根本性影响。
二、扬州盐商销盐清代有三大商人集团,山西的票商、广东的进出口商,还有扬州盐商,其中利润最高、实力最为雄厚的还是扬州盐商。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作者:刘月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一个商业和文化大都市所产生的集聚效应以及扬州盐商的大力赞助和支持成为扬州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部分扬州盐商本身文化素养颇高。
此外,扬州文化中文学作品尤为突出,盐商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些文学作品也对我们了解当时扬州盐商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两淮盐商扬州文化“扬州繁华以盐盛”,盛极一时的两淮盐商,在扬州历史上写下辉煌而厚重的一笔。
扬州盐业的发轫期远可追溯至西汉吴王刘濞时期。
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扬州也迎来了继汉唐以来的第三次繁荣。
与扬州盐业重镇的地位息息相关,盐业贸易不断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扬州商业经济中的龙头产业。
伴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政府盐业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明代万历年间盐制改革,纲盐制的推行,大量盐商进驻扬州,具有地域特征的扬州盐商群体开始形成。
据朱宗宙《扬州盐商的地域结构》一文所论,扬州盐商非扬州当地人,而是由多个地域性商帮组成的群体,其中既有徽商和赣商,也有江浙商人和湖广商人,还有来自西北的秦晋商人。
至清代,除了沿袭明制,还给予了盐商种种优惠,故而扬州盐业和扬州盐商群体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时期。
伴随着两淮盐业的兴盛,扬州不仅迎来了经济上的大发展,同时也迎来文化和文学上的大繁荣。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扬州文化在文学、戏曲、经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的学者和文人,孕育了阮元、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以郑板桥、金农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流寓扬州的文人更是不胜枚举,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众多的诗词、小说、戏曲等,诸如《学福斋诗文集》、《沙河遗老诗集》、《莲花庄集》以及文人雅集之后的结集《瑶华集》、《城南?诗》、《秋禊诗集》等,名篇佳构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扬州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化成就呢?除了其本身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等因素外,首先就在于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一个商业和文化大都市所产生的集聚效应。
南巡、盐商与清代扬州城市景观的变迁(学位)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博士后,100871。
①相关议题学术界有一些初步探讨,如: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对此曾有简单论述,其主要依据《圣祖五幸江南全录》展示了扬州盐商为奉承清圣祖康熙帝南巡进行的一些物质准备,并分析南巡对于扬州盐商在两淮地区商业地位提升的帮助,因作者探讨的重点是徽商群体,因此与南巡相关事迹的资料采集上相对较为简单,并没有对南巡在扬州的具体情况及扬州城市在南巡中的景观变迁进行深入分析;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清代初期扬州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涉及到南巡与扬州景点的关系时,作者提出南巡影响了扬州城市的社会构成和文化定位,盐商的地位在南巡中凸显出来,但南巡并不是其著作讨论的重点,因此仅对南巡与扬州城景观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仅作初步探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4/No.4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南巡、盐商与清代扬州城市景观的变迁何 峰[摘 要] 康乾南巡期间,两淮盐商对扬州城市景观变迁产生重要影响并发挥积极作用。
两淮盐商是南巡差务经费的重要承担者,为南巡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物质支持。
因迎銮需要,盐商不但在行宫营建与修缮中积极出资出力,而且主动参与扬州城各类迎銮景观及建筑的营建与修缮。
至乾隆南巡期间,扬州城市景观发生显著变化,盐商修建的园亭遍布南巡沿经地区,也成为乾隆帝游赏扬州景观的主要类别,扬州城的景观与文化营建活动达到极盛。
盐商对南巡的贡献,得到了帝王的嘉赏,盐商不仅巩固了其专商地位,而且社会、政治地位迅速提升;通过大批园林建筑的兴建与拓展,两淮盐商成为影响清中叶扬州城市景观与文化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 两淮盐商;康乾南巡;扬州;景观两淮盐商多为徽州人,也称徽商,是清代活跃在扬州、淮安地区的主要商帮。
两淮盐商的经费支持是南巡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在扬州等地主动修建行宫、园林及各类游赏建筑,并蓄养戏班、组织声色娱乐活动,以供帝王赏幸。
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

盐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一、重视家学教育,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一)重视家学盐商在靠盐业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一直看重家族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儒教事业来振兴家声,他们对家族子女的教育遵循“养教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为子女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子女实行良好的教育。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为了自己子孙的的前途,家中大都设有自己的私塾,不惜重金,请一些社会名流和学者到家中讲学来提升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
同时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因为入仕不但能够提升盐商的社会声誉,而且能够给予盐商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盐商的买卖能够得到佑护,一举两得。
(二)捐修书院明清时期很多盐商都以前积极捐资修建书院,盐商的这个善举也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出资修缮兴建书院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北桥的敬亭书院、北门外的虹桥书院、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这个系列著名书院和学校的兴建与修缮,大都是由扬州盐商及盐官出资筹办。
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办维扬书院;康熙元年,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一些盐商共同筹款兴建安定书院,雍正年间,盐商再次出资扩建安定书院;康熙二十二年,扬州盐商出资创办敬亭书院;雍正年间,马曰琯出资重建明代的甘泉书院,并改名为梅花书院。
正是在盐商的资金相助之下,明清时期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并扩大,扬州的书院事业日臻繁盛。
2.设立院生高额奖励盐商专为书院的学生设立了高额的奖励。
据史料记载,扬州的梅花书院的规定“凡在院书生分正课,附课,随课。
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而当时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的岁给只有梅花书院的三分之一。
雄厚的资金实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扬州书院名声鹊起。
柳诒徵先生在《江苏书院志稿》中曾言:“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
3.延请名师任教书院据史料记载盐商还出巨资聘请当时的文化名流前来书院讲学,提升书院的文化知名度。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2001年3月第5卷第2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Mar12001Vol15No12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王 伟 康(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校机关,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两淮盐商系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特殊商帮,曾在扬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
从盐商交结文人,资助寒士,营造、扩建扬州园林,赞助、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可见其对丰富扬州文化的内蕴,推进扬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的结构格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应当摒弃学术界长期以来动辄否定两淮盐商的观点。
关键词:结交文士;营建园林;振兴文教;两淮盐商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1)02-0076-05引 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汉吴王濞时期。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而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
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孕育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扬州也开始了新的振兴,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
特别是盐业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三大商业资本集团之一(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两淮盐商)。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商总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
曾任江宁知府的卢见曾,于乾隆元年和十八年两任两淮盐运使,后又护理两淮盐政,掌握盐运且巡察盐课。
两淮盐政在真州、淮安分设淮南、淮北批盐所,辖区甚广,权限极大。
此亦正是两淮盐商兴旺发达、如日中天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画舫录》研究自明代中后期,两淮盐商崛起,迄于它衰落的清末民初,四百年间,曾是扬州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声势煊赫的重要群体角色。
尤其在清代乾隆朝,“其时扬州盐法全盛”,他们在淮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影响极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淮盐商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以后,仅将一小部分用以进行再生产,更多的钱财除报效朝廷、贿赂官府以外,就是用来挥霍享受,要么再做一些维护封建家族声势的“义举”。
“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
下焉者,则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
……俗所谓盐商派诚为弊俗。
”应当看到,其“上焉者”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对扬州地域文化内蕴(涵盖园林建筑艺术、书画艺术、学术文化、教育文化、戏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等若干方面)的形成和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盐商既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最终形或,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兹结合李斗《扬州画舫录》等诸家记载,就以下几方面探究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密切关系,并略述其促进扬州文化事业的客观贡献和作用。
一、两淮盐商和文人学士的交往业盐于扬的盐典富商多与文士学者建立或深或浅的联系。
这在《画舫录》等著述中不乏形象体现。
大盐商安麓村曾设计迫使书法家汪肤敏为之周旋、服务。
先是“延之弗就,就之弗见”,遂“使人要于路,掖之入,见则命书戏目数出”,而汪“为其所迫,书而进之”。
俟后良久,安方“迓于阶下,曰:…先生古君子,前特相戏耳‟”,“乃款留堂上,水陆竞献,笙歌错陈”,“所奏戏文,即为所书戏目也,尽欢而罢”,“归为麓村母书寿序一通”。
(卷二)即使著名文人与盐商间亦难免没有瓜葛。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归过扬州”时,安麓村就曾“赠以万金”(卷十)。
一些名士在盐商大量馈送金银的礼遇下,纷纷与他们交往应酬。
还是这位安麓村,在“重刻孙过庭书谱数石”后,找到当时“主持风雅”的袁枚“馈二千金”求其题跋。
袁枚为其“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二十二字归之”,而“安已喜出望外矣”。
另一大盐商江春,也多结交、延揽名士,“奇才之士,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也”(卷十二)。
如诗人、书法家叶天赐,“方伯(江春)治事多资之”。
《画舫录》形象记载了叶氏夺笔报江春的事迹:“尝随方伯议事某所,众胁方伯将作花押,天赐越阶夺笔脁之。
众问为何如人卤莽至此?叶大呼曰:…吾啮江之饭,所以报之者在此时也。
‟江亦出门去,事赖以不失。
”(卷十二)先后来往栖止扬州近30年的著名词人厉鹗,毕生设馆授徒为业,主要坐馆处则是扬州盐商巨子马曰?、马曰璐的园林小玲珑山馆。
马氏兄弟雅好诗文歌酒,刻烛投壶,诗酒流连,结吟酬唱。
曾书“淮东第一观”(后刻于扬州大明寺东院墙上)的书法家蒋衡,在蕃矨观写儒家13部经典著作80余万字,共历时12年。
书与先归于盐务,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所激赏,复由马曰璐费数千金为之装潢成册,经总督高斌进呈乾隆帝。
乾隆赐蒋衡任国子监学正,并命刊石立于学宫,镌刻在190座石碑上,成“十三经”碑林,谓《太学石经》,当时陈列在北京的国学孔庙内。
(卷二)马氏好结交文士,还不吝金银,资助那些崭露头角的寒门士子。
如马曰?初识郑板桥于焦山,爱才若渴,得知其因家贫避债来此,即暗赠纹银200两。
后来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名于世,所传扬州某盐商指使一老人骗郑氏为其作画的故事,则形象反映了盐商为与郑板桥交往,而求取书画,且以此为荣的一种社会时尚。
才高艺精的扬州八怪也常常成为两淮盐典富商的座上宾,并多寓其所筑宅园或其他园林。
如华萳来扬州,由厉鹗之荐,得识马氏昆仲,参加了其组织的诗社活动。
黄慎先后客居在李氏园、双松堂和刻竹草堂等。
陈撰一生与盐商有关,初在盐商銮江项氏家,后馆于徽商程梦星筱园10年,晚年又受大盐商江春之邀入康山草堂。
(卷十五)李褁亦常因盐商之约,在贺氏东园、黄园等园中为序书联,赋诗作画。
八怪又吟有与盐商等人士交往,宴会园林名胜之所的众多诗作。
有:《忆康山旧游寄余元甲、高翔、马曰楚、曰?、曰璐、汪士慎》、《马曰?、曰璐兄弟,拈同王岐、余元甲、汪埙、厉鹗、闵华、汪沆、陈皋,集小玲珑山馆》(金农);《李氏小园》、《平山宴集》(郑燮);《试灯前一日集小玲珑山馆听高西塘诵雨中集字怀人》、《二月九日雨中,石门招同诸友,泛舟毕氏园林,分得宿字》(汪士慎);《黄园探梅限二萧》、《重过黄园再用前韵》、《题弹指阁》(高翔);《晨起出郊至净香园》、《南园即事》(罗聘);等等,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卷三则记载了一则金农为盐商解围的故事。
钱塘金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
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金首坐。
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
次至某商,苦思未得。
众客将议罚,某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
”一座哗然,笑其杜撰。
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
”众皆请全其篇。
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佩服其博洽。
其实乃金农口占此诗,为该商救急解围耳。
某商果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这也说明八怪的生活和创作往往与盐商的财力支持分不开,一些盐商为八怪等文人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
“扬州为南北之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卷十)。
而考不少文士与两淮盐商的交往,原因不尽相同,辄为谋取生计,体现了程度不等的依赖性。
至于两淮盐商交结、拉拢和资助文士的动机,虽多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藉以冲淡自己身上的铜臭,满足个人需要,或亦出于对文士的敬重之情,但在客观上皆有助于文人学者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文化事业的兴盛。
何况,在两淮盐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文学艺术的喜爱者和擅长者,有些盐商本身就兼具商人和文士的双重身份,称之为“儒商”。
前述康熙年间在扬经营业积资巨万的马氏兄弟皆以诗名。
马曰?在扬主持诗坛数十年,有“南马北查”之称。
乾隆年间的总商江春的诗才也曾博得袁枚的称赞。
《画舫录》称他:“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曰?)齐名。
先是论诗有南马北查之誉,迨秋玉下世,方伯遂为秋玉后一人”(卷十二)。
汪懋麟出身于盐商,于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并授内阁中书,参修《明史》。
他曾受业王士祯门,工诗,才气纵横,有《百尺梧桐阁集》、《锦瑟词》等。
又如据《画舫录》载,吴氏尊德,其“弟尊楣,字载玉,工诗”(卷十三);盐商黄标兄弟三人,其弟“辑工诗”(卷十二)。
两淮盐商中程晋芳(字鱼门)堪为儒商俊彦之一。
其“独好儒术,购书五万卷,招致天下高才博学,与其讨论,四方宾客游士辐辏其门,由此交日广、名日高,而家日替”。
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七亦谓程“性又好客,延揽四方名流,与袁大令枚、赵观察翼、蒋编修士铨为诗歌唱和无虚日。
由此名日高,而家日替矣”。
即言晋芳与名士的交往已达到痴迷境界,以至山穷水尽,倾家荡产。
而他与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莫逆之交,又是盐商与文士间交往最为典型的例子。
乾隆六年(1741)冬,吴敬梓受新结识的忘年交程晋芳邀请,经扬州北上赴淮安其家作客。
两人研讨学问,吟诗作赋,相互赠答。
而吴敬梓应邀前往,实亦有求取衣食之助的用意,故未长久逗留,只住了两三个月。
程晋芳原藉安徽新安(歙县,今属黄山市),“高祖自歙迁扬,以盐荚起家”。
及至乾隆初期,在“两淮殷富”中“程氏尤豪侈,多畜声色狗马”,晋芳“兄弟三人接屋而居,食口百人,延接宾客,宴集无虚日”。
其族祖丽山常为客居南京的吴敬梓提供生活资助。
吴敬梓原与程晋芳在南京过从,意趣相投,此次去淮安作客,从鱼门处受益不少。
且由于他在程家曾住过一段时日,对两淮盐商的生活起居亦有了亲身观察和较多体验,为其创作巨制《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乾隆八年(1743)至十四年(1749)之间,吴敬梓为谋求衣食再度由南京赴淮安拜访程晋芳,此时已囊空如洗。
然数年后,程晋芳因嗜书若渴,遍交文士,耗资甚多又不善经营管理,以致荡尽家财,债积如山。
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二人不期相遇于扬州。
吴敬梓知其益贫,执之手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程“返淮,将解缆”,二人欷逴道别。
不料7日后,他就得到了吴敬梓病逝于维扬的噩耗,顿处极度悲痛之中。
时有其《哭吴敏轩》吊诗云:“三年别意语缠绵,记得维舟水驿前。
转眼讵知成永诀,拊膺直欲问苍天。
生耽白下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
”过了十六七年,程晋芳撰下了现存最完整的传记资料《文木先生传》;而在吴敬梓迭遭穷困的垂暮之年,其曾以诗赞之曰:“……《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
”吴敬梓与程晋芳的交往不啻为一段文坛佳话,他们的命运变迁,坎坷际遇,折射出所处时代的缩影,又堪为一幕催人泪下的悲剧。
二、两淮盐商与扬州园林建设明中叶后至有清一代,在扬州兴建的相当大一部分园林是两淮盐商经济富足的产物。
尤在乾隆朝,“时值海内承平,物力丰富,两淮鹾业又适当极盛之时,故各大商不惜糜千万巨金,争造园林,以备翠华临幸”。
光绪《江都县续志》载:“商人多治园林饬厨,传教歌舞以自侈。
”此间扬州的建筑业、花木业、饮服业、旅游业等也得以长足发展。
可以说,两淮盐商雄厚的“资本”造就了清代扬州园林的全盛期。
连乾隆帝也不得不惊叹:“盐商财力之伟哉!”两淮盐商争造园林的主要目的旨在供一己游赏宴乐之需,然也不排除部分园林运用于公益事业。
而盐商与园林的关系,“其实也是经济与文化之关系的具体化”,“盐商掏钱建造了园林,园林却又提高了盐商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扬州园林给盐商带来的,“不仅是一片宴游的场所,而且是一种品位、修养和道行”。
考扬州不少园林及胜景(包括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庭园),为盐商修筑或居住。
如安氏园为乾隆年间大盐商安麓村之宅园;净香园是两淮总商江春所筑,坐落在瘦西湖内莲性寺的白塔,亦由他集资而建;个园系清嘉庆间两淮商总黄至筠于寿芝园故址改筑而成;别圃乃歙县富商黄履昴构造。
又,汪玉枢建九峰园,鲍志道建西园曲水,江春建康山,汪应庚建大明寺西园、平山堂万松亭,郑氏建影园、休园;亢氏有亢园、安氏有约园、马氏有街南书屋、程梦星有筱园、黄履暹有趣园、吴家龙有锦春园,等等。
而从罗聘所居宅园朱草诗林,金农、李?、李褁等人为有关园林题匾、书序、撰联、绘图等方面考察,包括八怪在内的部分文人画士,又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扬州园林的建设。
乾隆朝,盐运使卢见曾衙内也有园林一区。
时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卷六)之说。
其际书于两淮盐运使文宴间的牙牌上,遂有临水红霞、绿稻香来、平冈艳雪、绿杨城郭、卷石洞天、虹桥揽胜、白塔晴云等二十四景之称,其后又有竹西芳径、邗上农桑、杏花村舍、蜀冈朝旭等诸景名世,即指一座座官园或私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