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第4章__聚合方法3

合集下载

第四章:自由基聚合方法

第四章:自由基聚合方法

→ 2SO4·
B. 水溶性氧化 —还原引发剂
例 过硫酸盐 - 亚硫酸盐
_ 2 S2O8
+ SO3
_ 2

_ 2 SO4
+
SO4· +
_ ·SO3
过氧化氢 - 亚铁盐 H2O2 +Fe2+ → OH + HO· + Fe3+
_
(3)乳化剂
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
a. 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使单体形成细小液滴; b. 形成胶束,增溶单体
产物特点与用途 纺丝液 配制纺丝液 制备聚乙烯醇、 维纶的原料
丙烯腈 氧-还体系 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酯类 丁二烯 AIBN BPO 配位催化剂 BuLi BF3
涂料、粘合剂
顺丁橡胶 低顺式聚丁二烯
异丁烯
异丁烷
阳离子聚合
粘合剂、密封剂
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聚乙烯醇(PVA)
醋酸乙烯酯,甲醇(乙醇)溶液,BPO;65‐70 ℃,溶剂回 流带走聚合热;利用向溶剂的链转移控制分子 量,单体浓度
9
体积收缩:100%聚合时的体积收缩 1 1 ΔVmax w 0 ( ) dm dp
60oC: dm=0.89g/mL; dp=1.18g/ml, ∆Vmax =27mL,V0 =w/dm =112mL
体积收缩百分数= 27/112 =24%
20oC: dm=0.94g/mL; dp=1.208g/mL,∆Vmax =25.7mL 体积收缩百分数=25.7/102=25.2%
不足 反应热难导出、易局部过热、自动加速严重。 措施 降低反应温度,分段聚合,强化传热
8
3、应用实例 有机玻璃:PMMA

高分子物理 第4章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高分子物理 第4章  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 ◆ ◆ ◆
无须对角度和浓度外推; 可以用很稀的溶液测定,不须对浓度外推; 光散射的测定成为快速且精度很高的方法。 分子量测定范围 1×102~1×106
化学化工学院
★ 第 四 章
第二节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六、粘度法
目前测定聚合物分子量最常用的方法。 设备简单,操作便利,精度较好 纯溶剂的液面流经两条刻度线所需 时间为流出时间 t0 ; 以溶液的流出时间为 t ;
化学化工学院
★ 第 四 章
第二节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五、光散射法
当光束进入介质时,除了入射光方向外,其他方向 上也能看见光的现象称为光散射 。 散射光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入射光波长; 2)溶液的折光指数; 3)溶液浓度; 4)溶质的分子量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5)散射角; 6) 观察点与散射中心的距离.
奥氏 乌氏
乌氏粘度计液体流出时间与贮液球中液体体积无关, 因此可以在粘度计中将溶液逐渐稀释,测定不同浓度的粘 度而不必要更换溶液,所以又称为“稀释粘度计”。
★ 第 四 章
第二节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六、粘度法
1、粘度表示法 相对粘度: 增比粘度: 比浓粘度:
r 0 t t0
sp r 1 t t0 t0
分布宽度指数:
Polydispersity index
试样中各个分子量与平均分子量之间差值的平方平均值.
M Mn
2 n


2
Mw M2 1 n n Mn
化学化工学院
第四章
Mn
w(M)
M
Mw
MZ
M
图4-4 分子量分布曲线和各种统计平均分子量

高分子化学名词翻译和解释

高分子化学名词翻译和解释

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Compound):所谓高分子化合物,系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单体(Monomer):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如聚氯乙烯的单体为氯乙烯。

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

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为。

单体单元(Monomer Unit):结构单元与原料相比,除了电子结构变化外,其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个数完全相同,这种结构单元又称为单体单元。

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

聚氯乙烯的结构单元为。

聚合度(DP、Xn)(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

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Xn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DP表示。

聚合物是由一组不同聚合度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同系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因此聚合度是一统计平均值,一般写成、。

分子量分布(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WD ):由于高聚物一般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的分子量具有一定的分布,分子量分布一般有分布指数和分子量分布曲线两种表示方法。

多分散性(Polydispersity):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大小并不相等的专业术语叫多分散性。

分布指数(Distribution Index) :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值。

即。

用来表征分子量分布的宽度或多分散性。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活性中心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

烯类单体的加聚反应大部分属于连锁聚合。

高分子化学总结

高分子化学总结
•1-1、1-2、1-3体系:低分子缩合反应; •2-2或2体系:线形缩聚;
•2-3、2-4等多官能度体系:体形缩聚。
第 二 章
缩 聚 和 逐 步 聚 合
反应程度 p :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
团数的分率。
官能团等活性理论:不同链长的端基官能团,
具有相同的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机会,即官能
① 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使聚合热降低;
② 共振能和共轭效应使聚合热降低;
③ 强电负性取代基使聚合热升高; ④ 氢键和溶剂化作用使聚合热降低。
第 三 章
单体平衡浓度:
自 由 基 聚 合
自由基的稳定性:共轭效应和位阻效应使自由基
稳定。
活泼自由基可引发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
稳定自由基是自由基聚合的阻聚剂。
质均分子量
Mw
n M x M n
i i i i
i
mi M i m
i

ni M i n M
i
2
wi M i
i
第 二 章
一、基本概念
缩 聚 和 逐 步 聚 合
缩聚反应: 缩合聚合的简称,是基团间经多次缩 合形成聚合物的反应。
官能度 f :是指一个单体分子中能够参加反应的 官能团的数目。
第 一 章
绪 论
单体单元:与单体相比,除电子结构改变外,原子种类及个数完
全相同的结构单元。
聚合度: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DP ;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 全同立构高分子: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全部为D型或L 型。 间同立构高分子: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各不相同, 即D型与L型 相间连接。
Xn
立构规整性高分子: C*的立体构型有规则连接,简称等规高分子。 无规立构高分子:主链上的C*的立体构型紊乱无规则连接。

高分子化学-高化第四章答案

高分子化学-高化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离子聚合习题参考答案1.与自由基聚合相比,离子聚合活性中心有些什么特点?解答: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的根本不同就是生长链末端所带活性中心不同。

离子聚合活性中心的特征在于:离子聚合生长链的活性中心带电荷,为了抵消其电荷,在活性中心近旁就要有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存在,称之为反离子,当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之间得距离小于某一个临界值时被称作离子对。

活性中心和反离子的结合,可以是极性共价键、离子键、乃至自由离子等多种形式,彼此处于平衡状态:BA B+A B+A B AⅠ为极性共价物种,它通常是非活性的,一般可以忽略。

Ⅱ和Ⅲ为离子对,引发剂绝大多数以这种形式存在。

其中,Ⅱ称作紧密离子对,即反离子在整个时间里紧靠着活性中心。

Ⅲ称作松散离子对,即活性中心与反离子之间被溶剂分子隔开,或者说是被溶剂化。

Ⅳ为自由离子。

通常在一个聚合体系中,增长物种包括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它们彼此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反离子及离子对的存在对整个链增长都有影响。

不仅影响单体的的聚合速度,聚合物的立体构型有时也受影响,条件适当时可以得到立体规整的聚合物。

2.适合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主要有哪些,与适合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相比的些什么特点?解答:对能进行阴离子聚合的单体有一个基本要求:①适合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主要有:(1)有较强吸电子取代基的烯类化合物主要有丙烯酸酯类、丙烯腈、偏二腈基乙烯、硝基乙烯等。

(2)有π-π共轭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

这类单体由于共轭作用而使活性中心稳定。

(3)杂环化合物②与适合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相比的特点:(1)有足够的亲电结构,可以为亲核的引发剂引发形成活性中心,即要求有较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

如V Ac,由于电效应弱,不利于阴离子聚合。

(2)形成的阴离子活性中心应有足够的活性,以进行增长反应。

如二乙烯基苯,由于空间位阻大,可形成阴离子活性中心,但无法增长。

(3)不含易受阴离子进攻的结构,如甲基丙烯酸,其活泼氢可使活性中心失活。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离子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离子聚合)

(2)Lewis酸
这类引发剂包括AlCl3、BF3、SnCl4、SnCl5、ZnCl2和TiCl4 等金属卤化物,以及 RAlCl2,R2AlCl 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 以铝、硼 、钛、锡的卤化物应用最广。
Lewis 酸引发阳离子聚合时,可在高收率下获得较高分子量 的聚合物,因此从工业上看,它们是阳离子聚合的主要引发剂。
(5)聚合方法
自由基聚合可以在水介质中进行,但水对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和 链增长活性中心有失活作用,因此离子聚合一般采用溶液聚合, 偶有本体聚合,而不能进行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
4.2 阳 离 子 聚 合
4.2.1 阳离子聚合单体
阳离子聚合单体必须是有利形成阳离子的亲核性烯类单体,包 括以下三大类:
(1)带给电子取代基的烯烃如:
Lewis 酸引发时常需要在质子给体(又称质子源)或正碳离 子给体(又称正碳离子源)的存在下才能有效。
质子给体或正碳离子给体是引发剂,而 Lewis 酸是助引发剂 (或称活化剂),二者一起称为引发体系。
质子给体 一类在 Lewis 酸存在下能析出质子的物质,如水、卤 化氢、醇、有机酸等;以 BF3 和 H2O引发体系为例:
阳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在阳离子聚合 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β-蒎烯的阳离子聚合:
4.2.2.3 链转移和链终止 链转移反应 链转移反应是阳离子聚合中常见的副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向单体链转移: 增长链碳阳离子以 H+ 形式脱去 β-氢给单体,这是阳离子聚
(Ph)3C+ClO4- + OR
Ph Ph
Ph
CH2 CH ClO4OR
(4)卤素 卤素 I2 也可引发乙烯基醚、苯乙烯等的聚合,其引发反应被认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分散作用
形成保护
增溶作用
单体 液滴 10000A
水相
单体
增溶胶束
乳化剂分子
胶束 40-50A
乳化剂
少量在水相中
单体
大部分形成胶束 部分吸附于单体液滴
小部分增溶胶束内 大部分在单体液滴内
引发剂 大部分在水中
1.聚合场所
水相中?
大量引发剂, 有初级自由 基,但单体 极少。
单体液滴?
引发剂是水溶 性,难以进入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 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油溶性单体的主要成核方式。
➢均相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 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 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 单体,形成乳胶粒子,这一过程叫均相成核。
连续
转化率 %
>95
99 60
~60 60~90 60~90
一. 乳化剂及乳化作用
乳化剂
亲水基团 疏水基团
C17H35COONa
疏水 亲水
乳化剂种类(type of emulsifier) ➢阴离子型(anionic): 脂肪酸钠(K12,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磺酸钠、松香皂等; ➢阳离子型(cationic): 胺盐、季胺盐;
乳液聚合法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 乳化剂种类
丙烯酸酯类
聚醋酸乙烯 聚氯乙烯
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 氯丁橡胶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非离子型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温度 ℃
70~90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6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由一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AB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烯(SB)嵌 段共聚物。由两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 共聚物,称为ABA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 烯—苯乙烯(SBS)嵌段共聚物。由n段M1链段与n 段M2链段交替构成的嵌段共聚物,称为(AB)n型嵌 段共聚物。
1, 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13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3)理论研究 共聚合反应可用于研究单体、自由基、阴
离子和阳离子的活性,了解单体活性与聚合 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14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与序列分布
4.2.1 共聚组成的特点 两种单体进行共聚时,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反应
R iM1
k
21[M
. 2
][M
1
]
k12
[M1.
][M
2
]
R
t11
R t12
0
d[M
. 2
]
dt
R iM2
k
12
[M
. 1
][M
2
]
k
21[M
. 2
][M
1
]
R
t22
R t12
0
(4—4) (4—5)
因为自由基总浓度不变,即
R iM1 R t11 R t12 0 R iM2 R t22 R t12 0
W2
W1 r1KW1 W2
dW2
W2
r2 W2
W1
m2 m1
W2 r2W2 KW1
(4—15)
K m2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3-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3-自由基聚合

根据聚合方法选择引发剂类型
a. 偶氮类和过氧类油溶性引发剂:适用于本体、悬 浮和溶液聚合。 b. 过硫酸盐一类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引发体 系;适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

根据聚合温度选择引发剂
选择活化能或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一般选择半衰期 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高,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
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决定聚合反应速率。
以 lnI I 0 对t 做图,由斜率可求得分解速率常数 kd 。
半衰期:对于一级反应,常用半衰期来衡量反应速率 的大小,其是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 的时间,用t1/2 表示。
引发剂的半衰期愈短,其分解速率常数愈大,引发 剂的活性愈强。一般: t1/2>6 小时,为低活性引发剂; 1<t1/2<6 小时,为中活性引发剂; t1/2<1 小时,为高活性引发剂。

引发剂浓度:浓度大易诱导分解;������
单体的相对活性: AN、St 等活性较高的单体,能迅速与引发剂作用引 发增长,引发效率高。 VAc 等低活性的单体,对自由基的捕捉能力较弱,


使引发效率降低。
笼蔽效应:
在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相对很低,引发剂分子 处于单体或溶剂的笼子包围中,初级自由基形成后, 像处在笼子中一样,而自由基在笼子内的平均寿命
2. 光引发剂引发:光引发剂吸收光后,分 解成自由基,而后引发烯类单体聚合。
例如:AIBN、BPO
3. 光敏剂间接引发:光敏剂吸收光能后,
将光能传递给单体或引发剂,而后引发
聚合。
光引发聚合的特点:

选择性强,某一物质只吸收一停止产生,因此易控制,
重现性好;可利用光照、光灭使自由基及时生灭来测

高分子化学公式

高分子化学公式

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1)分子量的计算公式:M0:重复单元数的分子量M1:结构单元数的分子量(2)数均分子量:N1,N2…N i分别是分子量为M1,M2…M i的聚合物分子的分子数。

x i表示相应的分子所占的数量分数。

(3)重均分子量:m1,m2…m i分别是分子量为M1,M2…M i的聚合物分子的重量W i表示相应的分子所占的重量分数(4)Z均分子量:(5)粘均分子量:α:高分子稀溶液特性粘度—分子量关系式中的指数,一般在 0.5~0.9之间(6)分布指数:分布指数第二章自由基聚合(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1)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引发剂的浓度引发剂分解一般属于一级反应,因而分解速率为的一次方。

将上式积分得:进而得到半衰期(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对应半衰期时:,由前面的推导有:半衰期(2)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链引发速率:链增长速率:链终止速率:式中:kd、kp、kt分别为引发、增长及终止速率常数;[M]为体系中单体总浓度;为体系中活性种(自由基)的总浓度;f为引发剂效率。

推导如下:链引发反应由以下两个基元反应组成:式中:为初级自由基;为单体自由基。

若第二步的反应速率远大于第一步反应(一般均满足此假设),有:引入引发剂效率后,得引发速率的计算式如下:一般用单体的消失速率来表示链增长速率,即:链增长反应如下式:引入自由基聚合动力学中的第一个假定:等活性理论,即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基本无关,即各步速率常数相等,kp1=kp2=kp3=…kp x=kp推得:自由基聚合一般以双基终止为主要的终止方式,在不考虑链转移反应的情况下,终止反应方程式如下:偶合终止:歧化终止:终止总速率:式中:Rtc为偶合终止速率;Rtd为歧化终止速率;Rt为总终止速率;ktc、ktd、kt为相应的速率常数。

在以上公式的基础上,引入处理自由基动力学的三个假设,得到以单体消耗速率表示的总聚合速率,其计算公式为:以及单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若引发剂浓度可视为常数,则上式还原为:以上公式推导如下:自由基浓度较难测定,也很难定量化,因而无实用价值,引入处理自由基动力学的第二个假定——稳态假定,假定体系中自由基浓度在经过一段很短的时间后保持一个恒定值,或者说引发速率和终止速率相等,Ri=Rt即:解出:再引入处理自由基动力学的第三个假定:大分子的聚合度很大,用于引发的单体远少于增长消耗的单体,Ri <<Rp由此,用单体消失速率来表示的聚合总速率就等于链增长速率代入引发速率的表达式得:代入引发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到:积分得:两边同时变号当引发剂的浓度可看作常数时即:即:此时:可略去高阶无穷小量得:(3)动力学链长及平均聚合度1)不考虑链转移反应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双基终止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双基偶合终止,另一种为双基歧化终止,二者所占的分率的不同将会引起平均聚合度的改变,但两种终止方式不会改变动力学链长的大小,二者的计算公式为:式中:Rtc为双基偶合终止的反应速率;Rtd为双基歧化终止的反应速率;Rp为链增长速率。

高分子第4章

高分子第4章

习题71.解释下列名词:(1)均聚合与共聚合,均聚物与共聚物(2)均缩聚、混缩聚、共缩聚(3)共聚组成与序列结构2.无规、交替、嵌段、接枝共聚物的结构有何差异?对下列共聚反应的产物进行命名:(1)丁二烯(75%)与苯乙烯(25%)进行无规共聚(2)马来酸酐与乙酸2-氯烯丙基酯进行交替共聚(3)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依次进行嵌段共聚(4)苯乙烯在聚丁二烯上进行接枝共聚3.试用动力学和统计两种方法来推导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式7-10)。

在推导过程中各做了哪些假定?4.对r1=r2=1;r1=r2=0;r1>0,r2=0;r1r2=1等特殊体系属于哪种共聚反应?此时d[M1]/d[M2]=f([M1]/[M2]),F1=f(f1)的函数关系如何5.示意画出下列各对竞聚率的共聚物组成曲线,并说明其特征。

f1=0.5时,低转化率阶段的F1=6.试作氯乙烯-醋酸乙烯酯(r1=1.68,r2=0.23)、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r1=0.46,r2=0.52)两组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的共聚物组成曲线。

若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在两体系中的浓度均为15%(重量),试求起始时的共聚物组成。

7.两单体的竞聚率r1=2.0,r2=0.5,如f1O=0.5,转化率为50%,试求共聚物的平均组成。

8.单体M1和M2进行共聚,r1=0,r2=0.5,计算并回答:⑴合成组成为M2〈M1的共聚物是否可能?⑵起始单体组成为f1O=0.5共聚物组成F1为多少?⑶如要维持⑵中算得的F1,变化不超过5%,则需控制转化率为多少?9.甲基丙烯酸甲酯(M1)和丁二烯(M2)在60OC进行自由基共聚,r1=0.25,r2=0.91,试问以何种配比投料才能得到组成基本均匀的共聚物?并计算所得共聚物中M1和M2的摩尔比。

若起始配料比是35/65(重量比),问是否可以得到组成基本均匀的共聚物?若不能,试问采用何种措施可以得到共聚组成与配料比基本相当的组成基本均匀的共聚物?10.什么是前末端效应、解聚效应、络合效应?简述它们对共聚组成方程的影响。

高分子化学习题及解答

高分子化学习题及解答

高分子化学习题及解答第一章 绪论1.基本概念单体,聚合物,聚合度,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结构单元,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碳链聚合物,杂链聚合物,元素有机聚合物,缩聚物,缩聚反应,加聚物,加聚反应,线形聚合物,支化聚合物,交联聚合物,橡胶,塑料,纤维2. 聚合物结构与名称了解聚合物的各种名称及英文缩写与聚合物结构间的关联 , 熟悉系统命名法的基本规则,并用于常见聚合物的命名。

①聚合物结构式书写格式习惯写法IUPAC规定的写法②聚合物的IUPAC 命名法基本规则常见聚合物的名称③聚合物的来源命名法及习惯命名法④常见聚合物的英文缩写⑤等规立构聚合物的结构与名称⑥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名称⑦接枝共聚物的结构与名称练习题:一、写出下列聚合物的结构1.聚碳酸酯,涤纶,有机玻璃,Kevlar纤维,尼龙-6,聚甲醛,天然橡胶,聚氯乙烯,聚丙烯第二章 自由基聚合1.基本概念连锁(链式)聚合,初级自由基,单体自由基,活性中心,自由基半衰期,引发效率,稳态,自由基等活性理论,笼蔽效应,诱导分解效应,自动加速,动力学链长,聚合度,链转移,链转移常数,阻聚及缓聚,歧化终止,偶合终止,最高聚合温度,引发转移终止剂(iniferter),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2. 基本原理及现象解释z单体对不同连锁聚合机理的选择性z自由基聚合机理(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链转移及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z自动加速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z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关系 ; 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的关系,影响引发剂效率的因素。

z链转移剂在聚合物合成中的用途 ; 高压聚乙烯的长支链和短支链的生成原因。

z烯丙基单体的自阻聚作用1整理:潘奇伟z自动加速效应对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关系的影z温度、压力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度的影响z四类引发剂的引发基元反应(包括偶氮类(AIBN),有机过氧化物类(BPO),无机过氧化物类(KSP)、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亚硫酸盐与硫代硫酸盐))z苯醌及苯酚对自由基反应的阻聚原理。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组成可由均聚、 组成可由均聚、 共聚速率常数 [M]、[M•]确定 、
应用稳态假定R 消去[M 应用稳态假定 i=Rt , R12=R21 消去 •]
10
“稳态假定”:R12=R21: 稳态假定”
R11 = k 11 M 1• [M 1 ]
[ ]
R12 = k12 M 1• [M 2 ]
• d[M1 ] k11 M1 [M1 ] + k21 M• [M1 ] 2 = • d[M2 ] k22 M• [M2 ] + k12 M1 [M2 ] 2
假定: 假定:
1、等活性假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等活性假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2、无前末端效应: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 、无前末端效应: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 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活性一样) ( M 1M 1* 和⋯M2M1* 活性一样) ⋯ 3、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而消耗在链引发 、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 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 >>R 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Rp >> i 。 4、无解聚反应: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无解聚反应 、无解聚反应: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 5、稳态假定: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 要求 i=Rt ,R12=R21 、稳态假定: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 要求R
• 12 ⋯ M 1• + M 2 ⋯ M 1M 2 ⋯ →
• 2
• 2
kt22
• 2 2
kt
• Rt12 = 2kt12 M1• M 2
[ ][ ]
交叉终止
kt11, Rt11,分别表示终止速率常数和终止速率 分别表示终止速率常数和终止速率。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10
在共聚反应中,主要 研究共聚物的组成问题。
11
12
• 两单体M1与M2共聚,由于其化学结构不 同,聚合活性往往有差异。在共聚物 中,M1与M2的比例常与投料时单体M1、 M2的比例不同。
•聚合反应的结果?
13
一、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烯类单体自由基共聚合,也 是连锁聚合反应,其基元反应也 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
5-0.8;6-0.57
1.0
单体总转化率 r1=0.30 , r2=0.07 类同P118图4—6
0.2 0.4 0.6 0.8
35
3.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
• (1)在恒比点投料 • (2)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 • (3)不断补加活泼单体法
36
37
• ~M2-M1M1M1M1M1-M2-M1M1M1M1-M2M2-M1~
注意: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对自由基活性 的影响要大一些
52
下列反应速率常数的次序为:
Rs• + M < Rs• + Ms< R• + M < R• + Ms
(1)均聚时,无共轭效应的单体进行聚
合比有共轭效应单体聚合更容易
(2)共聚时,均有共轭或均无共轭效应
单体之间易共聚;否则,不易共聚。
53
2.极性效应
1
0 f 1 -(1-C) f1
(4---21)
C
其中
C=1-( 1-f 1
0 1-f 1
)
2.53
(4---23)
34
2.共聚物组成—转化率曲线
含共 量聚 物 中 /% M1 摩 尔
1.0
0.8
5
f01分别为:
0.6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__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__自由基共聚合

4.1 概 述-2、意义
例如马来酸酐是1,2取代单体,不能均聚。 但与苯乙烯或醋酸乙烯能很好共聚,是优良的 织物处理剂和悬浮聚合分散剂。 /p-21194446.html 1,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 聚。产物严格交替。 理论研究:通过共聚反应研究可了解不同单体 和链活性种的聚合活性大小、有关单体结构与 聚合活性之间的关系、聚合反应机理多方面的 信息等,完善高分子化学理论体系。
Poly(A-co-B):A-B共聚物 Poly(A-alt-B):A-B交替共聚物
A-b-B copolymer:A-B嵌段共聚物
Poly(A)-g-poly(B):聚A接枝聚B
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
共聚物性能
密切相关
共聚物组成
不相等 但相关
单体组成
共同决定
单体单元含量与 连接方式
单体相对活性
r1表征了单体M1和M2分别与末端为M1*的增长链 反应的相对活性,它是影响共聚物组成与原料单体混 合物组成之间定量关系的重要因素。
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1、组成方程
r1 = k11/k12, r2 = k22/k21
r1 = 0,表示M1的均聚反应速率常数为0,不能 进行自聚反应,M1*只能与M2反应; r1 > 1,表示M1*优先与M1反应发生链增长; r1 < 1,表示M1*优先与M2反应发生链增长; r1 = 1,表示当两单体浓度相等时,M1*与M1和 M2反应发生链增长的几率相等; r1 = ∞,表明M1*只会与M1发生均聚反应,不会 发生共聚反应。
该类例子很多,如丁二烯—苯乙烯体系( r1=1.35, r2=0.58,50℃);氯乙 烯—醋酸乙烯酯体系( r1=1.68, r2=0.23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体 系( r1=1.91, r2=0.5 )。 苯乙烯—醋酸乙烯酯体系也属此类( r1 = 55, r2 = 0.01 ),但因r1>> 1, r2 << 1,故实际上聚合前期得到的聚合物中主要是苯乙烯单元,而后期的聚合 物中主要是醋酸乙烯酯单元,产物几乎是两种均聚物的混合物。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 2. 分散剂 (dispersant )
起分散作用,使液滴稳定的物质。
分散剂类型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
无机粉末
吸附在液滴表面
包围液滴,隔离作用
影响树脂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
机械强度(一般强度愈大,颗粒愈细); 分散剂种类和浓度; 水与单体比例(水油比); 聚合温度;
非 均 相 聚 合 ( 如 聚 合 ) , 得 不 透 明 的 粉 未 。

数,60℃以上,除了温度,还通过链转移剂来 控制分子量; 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用以调节聚合速度。
4.5 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
定义:
乳化剂,搅拌 单体(monomer) 分散介质
稳定的乳状液而进行的聚合
组分:
经典的乳液聚合
)(油溶性oilsoluble) 单体(monomer tor)(水溶性wa ter soluble) 引发剂(initia fier) 乳化剂(emulsi 分散介质(dispe rsant)(水wa ter)
第Ⅰ阶段:单体 液滴,乳胶束及 乳胶粒子;
第Ⅱ阶段:胶束 消失,含乳胶粒 及单体液滴;
乳液聚合阶段示意图
第Ⅲ阶段:单 体液滴消失, 乳胶粒体积不 断增大。
胶束成核(micellar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 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大多为油溶性单体。
均相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 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 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 单体,形成和胶束成核过程同样的乳胶粒子,这一过程 叫均相成核。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
Fre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要求:
掌握共聚组成规律,控制方法 理解瞬时组成、平均组成 理解竞聚率概念
§3.1 概述
1. 基本概念
(1)连锁聚合: ①根据参加反应的单体种类分为均聚合、共聚合 a. 均聚合:一种单体参加的反应。形成均聚物
(Homopolymerization)
b. 使不能聚合的单体实现聚合
c. 改善聚合物性能,制备性能各异的聚合物。
结构 性能
§3. 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
包括不同单体单元的含量,序列分布
例子:
M2
M1 50% (mol)

50% (mol)
分析:
共聚物分子链的生成
I 2R
链引发
R M 1 RM1 R M 2 RM 2
R M 2 RM 2
~~~~M1M1M1M2M2M1·
~~~~M1M1M1M2M2·
~~~~ M1M1M1M2M2M2·
链增长:
~~~~ M 1 M 1 k11 ~~~~ M 1M 1 ~~~~ M 1 M 2 k12 ~~~~ M 1M 2 ~~~~ M 2 M 1 k21 ~~~~ M 2 M 1
竞聚率 r
是单体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表 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
共聚组成方程:
d [ M 1 ] [ M 1 ] r1[ M 1 ] [ M 2 ] d [ M 2 ] [ M 2 ] r2 [ M 2 ] [ M 1 ]
(3-4)
以单体的mol比或mol浓度比表示的共聚反应 某一瞬间(t时刻)所形成的共聚物组成与该 瞬间体系中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

《高分子化学》教案第4章自由基聚合实施

《高分子化学》教案第4章自由基聚合实施

第四章自由基链式聚合实施方法本章要点:1.自由基链式聚合的实施:通常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它们有不同的适用场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2.本体聚合:为解决散热问题,采用分段聚合;3.溶液聚合:溶剂的选择性是关键;4.悬浮聚合:聚合机理同常规的本体或溶液聚合,分散剂起到关键作用,产物的粒径达到mm级;5.乳液聚合:具有特殊的聚合机理和聚合规律,通过增加乳化剂用量可同时提高聚合速率和产物的分子量;6.大品种高分子:低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酸乙烯酯和丁苯橡胶等等,宜采取适当方法生产。

本章难点:1.乳液聚合的聚合场所:增溶胶束和乳胶粒为乳液聚合的主要差所;2.乳液聚合的聚合过程:根据聚合速率,乳液聚合分为三个阶段;聚合过程中单体和乳化剂的物料转移由单体液滴、至水相、再至乳胶粒;聚合过程中分散相(胶束、单体液滴和乳胶粒)按一定规律变化;3.乳液聚合动力学:经典的乳液聚合包含许多理想条件。

4.1 聚合方法和聚合体系4.1.1 单体在反应介质中的分散状态本体聚合没有反应介质,溶液聚合中单体以分子状态溶解在反应介质,悬浮聚合中单体以mm级的分散相悬浮于反应介质中,在乳液聚合中单体主要存在于分散相的单体液滴和乳胶粒中。

4.1.2. 按聚合体系的相态单体及其聚合物以分子状态溶解在反应介质中,聚合体系成为一相,此时为均相聚合;反之,单体或/和聚合物不溶于反应介质,聚合体系具有多个相,此时为非均相聚合。

4.1.3. 按单体的物理状态分类分为气相聚合、液相聚合和固相聚合。

4.2 本体聚合4.2.1 本体聚合的组成和特点本体聚合体系由单体、引发剂和少量助剂组成。

除用引发剂进行聚合以外,还可用光和辐照来进行聚合。

本体聚合的聚合速率高,产物纯度大,但是散热和搅拌困难。

4.2.2 本体聚合的适用场合产物纯度高,特别适用于生产板材和型材等透明制品,且所用设备比较简单。

本体聚合反应,也特别适合于实验室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匀坚硬透明粒子
26
甲基丙烯酸甲酯模塑料的制备
配方(/g): MMA St AIBN Na2CO3 MgSO4 H2O 70 30 0.5 0.1 0.1 300 聚合工艺参数: 温度 /℃ 搅拌速度 r/min 反应时间 /h 80~90 80~150 8~10
Na2CO3+MgSO4
MgCO3+Na2SO4
1
主要内容: 4.1 引言 4.2 本体聚合 4.3 溶液聚合
4.4 悬浮聚合
4.5 乳液聚合 4.6 各种聚合方法的比较
2
4.1 引言
聚合反应工程考虑的三个层次
聚合机理与动力学(mechanism and kinetics)
连 锁:自由基、离子、配位 逐 步:缩聚、聚加成、开环等
聚合过程(polymerization process) 实施方法:本体、溶液、悬浮、乳液 相态变化:分散性质、是否沉淀、是否存在界面等 聚合反应器(reactor) 流动特性:传热、传质、反应器构造 操作方式:间歇、连续、半连续
粒径在0.01 mm左右,称为粉状悬浮聚合(VC)。 粒状树脂的颗粒形态不同
颗粒形态是指聚合物粒子的外观形状和内部结构状况。
颗粒形态
紧密型:不利于增塑剂的吸收,如PVC。 疏松型:利于增塑剂的吸收,便于加工。
分散剂的种类 明胶:紧密型 PVA:疏松型 大,有利于 形成疏松型
22
颗粒大小与形态 取决于
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 中进行的聚合 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的聚 合,体系主要由单体、引发剂、 水和分散剂四组分组成 单体在水中以乳液状态进行的 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引发 剂、水及乳化剂等组成
5
按相态分:
单体-介质 体系 聚合方法 本体聚合 均相体系 溶液聚合 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聚合物-单体-溶剂体系 均相聚合 沉淀聚合
29
4.5乳液聚合
----单体在乳化剂作用和机械搅拌下,在水中分散成乳 液状态进行的聚合反应。
4.5.1 概述
与悬浮聚合区别:
(1)粒径:悬浮聚合50~2000µ m,乳液聚合0.1~0.2 µ m; (2)引发剂:悬浮聚合采用油溶性引发剂,乳液聚合采用水 溶性引发剂;
18
离子型溶液聚合示例
溶解情况 引发剂 非均相 非均相 聚合物 沉淀 沉淀
聚合物 聚乙烯 聚丙烯
引发体系 TiCl4—AlEt2Cl TiCl3—AlEt2Cl Ni盐—AlR3— BF3· OEt2
溶剂 加氢汽油 加氢汽油
顺丁橡胶 异戊橡胶
乙丙橡胶 丁基橡胶
烷烃或芳烃 抽余油
抽余油 CH3Cl
非均相 均相
基本
本体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关键问题:混合与散热
产品纯净,不存在介质分离问题; 可直接制得透明的板材、型材; 聚合设备简单,可连续或间歇生产。 体系很粘稠,聚合热不易扩散,温度
难控制; 轻则局部过热,产品有气泡,分子量 分布宽; 重则温度失调,引起爆聚。
搅拌强度 水与单体的配比
悬浮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1)体系粘度低,传热容易。 2)分子量比溶液聚合高,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少。 3)后处理比溶液、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
缺点:
附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
2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
----分散剂的作用是防止已经剪切分散的单体液滴和聚 合物颗粒重新聚集。转化率20%左右时,单体-聚合物 液滴表面发粘, 容易粘结,因此需要保护。 1)水溶性高分子物质: 聚乙烯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聚(甲基)丙烯酸盐、明胶等。 ①吸附在表面, 形成很薄的保护膜(空间位阻); ②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使液滴变小。 2)精细分布的非水溶解性无机粉末: CaCO3、MgCO3,起 机械隔离作用。 可以事先加入; 也可原位生成: Na2CO3+MgSO4 MgCO3+Na2SO4 24
17
离子型溶液聚合
采用有机溶剂。水、醇、氧、二氧化碳等含氧化合 物会破坏离子和配位引发剂, 单体和溶剂含水量必须 低。
分类: 均相聚合, 沉淀聚合。
离子型溶液聚合选择溶剂的原则: 首先:考虑溶剂化能力,即溶剂对活性种离子 对紧密程度和活性影响,这对聚合速率、分子量及 分布、聚合物的微结构都有影响; 其次:考虑链转移反应。
高压聚乙烯(LDPE)支链较多,结晶度较低,仅55%~
65%,Tm为105~110 ℃,密度0.91~0.93,故称“低密 度聚乙烯”,熔体流动性好,适于制备薄膜。
12
4.3 溶液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反应。
基本组分 聚合场所:溶液内 溶液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单体 引发剂 溶剂
解决办法
分段聚合:包括预聚合、后聚合,如PMMA、PS
控制单程转化率,如 LDPE
8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材的制备
光耐候性优异,透光性达90%以上,俗称“有机玻 目的? 工艺: 璃”。 单体转化率↑ 广泛用作航空玻璃、光导纤维、标牌、指示灯罩、仪 ① 预聚合 表牌、牙托粉等。 单 体 引发剂 90~95℃ 粘稠液体 C=10~20% 增塑剂 脱模剂 ②后聚合 PMMA板材
28
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可在 85~90℃以 BPO为引发剂,以 PVA为 分散剂进行悬浮聚合。一般反应8小时后,升温到 100℃进行后期熟化3~4小时,使单体充分聚合 (与氯乙烯悬浮聚合有明显差别)。 停止反应,再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 PS珠状 产品。
也可使苯乙烯在150℃下用本法进行热聚合(不加 引发剂)。
后聚合:
透明粘稠的预聚体流入聚合塔,可以热聚合或加少 量低活性引发剂,料液从塔顶缓慢流向塔底,温度 从100 ℃增至200 ℃,聚合转化率99%以上。
采用上述同一设备,还可生产HIPS、SAN、ABS等。
10
氯乙烯间歇本体沉淀聚合
PVC生产主要采用悬浮聚合法,占80%~82%;其
是乳液聚合,占10%~12% 。近20年来发展了本体 聚合。 聚氯乙烯不溶于氯乙烯单体,因此本体聚合过程中 发生聚合物的沉淀。 本体聚合分为预聚合和聚合两段:
16
(甲基)丙烯酸酯类溶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酯类是很大的家族,如:甲基丙烯酸甲 酯、乙酯、丁酯、乙基己酯;丙烯酸甲酯、 乙酯、丁 酯、 乙基己酯等,还有(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羟丙 酯等。 丙烯酸甲酯、 乙酯、 丁酯、 乙基己酯均聚物的玻璃 化温度为8 ℃ 、-22 ℃ 、-54 ℃ 、-70℃,可根据 性能需要进行共聚调节。 除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外,这类单体很少采用均聚合, 大多进行共聚,也可与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 以苯、醋酸丁酯等为溶剂,BPO为引发剂,聚合温度 60~80 ℃ ,聚合物溶液可直接作为涂料或胶粘剂。
3)分散剂的选择 ①用量 < 0.1% ②PVC:紧密型,明胶; 疏松型,1788PVA。 ③助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
影响悬浮聚合的因素
①搅拌强度; ②分散剂的性质和浓度; ③水/单体比; ④温度; ⑤引发剂用量和种类; ⑥单体种类。
25
单体液滴在聚合过程中变化
单体 液滴
聚合初期
聚合中期 (转化率20%-70%)
预聚合:小部分单体和少量高活性引发剂(过氧化乙酰基 磺酰)加入釜内,在50℃ ~70℃下预聚至7%~11%转化率, 形成疏松的颗粒骨架。 聚合:预聚物、 大部分单体和另一部分引发剂加入另一 聚合釜内聚合,颗粒骨架继续长大,转化率可达90%。 通常预聚1~2h, 聚合5~9h。 11
乙烯高压连续气相本体聚合
散热控温容易,可避免局部过热 体系粘度较低,能消除凝胶效应 溶剂回收麻烦,设备利用率低
缺点
聚合速率慢
分子量不高
13
应用
工业上多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涂料、 胶粘剂、浸渍液、合成纤维纺丝液。
溶剂对聚合的影响
溶剂的加入可能影响聚合速率、分子量分布
溶剂导致笼蔽效应,使
引发剂效率f 降低。
溶剂降低了单体浓度[M],使
Rp 降低。
向溶剂链转移,使分子量降低。
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能与凝胶效应有关
良溶剂,均相聚合,[M]不高时可消除凝胶效应。 沉淀剂,凝胶效应显著,Rp 劣溶剂,介于两者之间。

14
丙烯腈连续溶液聚合
丙烯腈以水为溶剂的溶液聚合为沉淀聚合。
丙烯腈在DMF中的聚合为均相聚合。
吸附在液 滴表面形 成一层保 护膜
吸附在液滴 表面起机械 隔离作用
20
悬浮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和成粒过程
无机物的分散作用 不稳定的分 散状态
搅拌 搅拌
稳定的分 散状态
粘合
分散
有机物的分散作用
21
颗粒大小与形态
悬浮聚合得到的是粒状树脂,粒径在0.01 ~ 5 mm 范围。
粒径在1 mm左右,称为珠状聚合(MMA、St)。
非均相 均相
均相 均相
均相 沉淀
19
AlBu
VOCl3—AlEt3Cl3 AlCl3
4.4悬浮聚合
相当于 微型本体聚合
----是将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 合,是自由基聚合特有的聚合方法。
基本组分 单体 水溶性 引发剂 高分子物质 水 分散剂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钠 S-MAA共聚物 明胶 纤维素类 淀粉 碳酸盐 是一类能将油溶性单体分散在水 不溶于水 硫酸盐 中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物质。 的无机物 滑石粉 高岭土
3
聚合方法的分类
(Bulk Polymerization) 本体聚合 物料起始状态 溶液聚合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4
悬浮聚合 (Suspensin)
乳液聚合 (Emul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