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ICU患者的镇静指南

ICU患者的镇静指南
ICU患者的镇静指南
• 引言 • ICU患者镇静的重要性 • 镇静指南的核心内容 • ICU患者镇静的注意事项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重症监护室(ICU)是集中治疗危 重患者的场所,患者通常处于高度 紧张和焦虑状态,需要采取镇静措 施来减轻痛苦和焦虑。
02
镇静治疗在ICU中广泛应用,但不 当的镇静治疗可能对患者的生理 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镇静药物可以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由于疼痛和紧张引起的代谢和氧耗增加 ,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降低代谢速率
镇静药物可以通过降低代谢速率来减少患者体内的能量消耗 ,有助于节省体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基础。
在危重疾病状态下,降低代谢速率可以减轻器官负担,保护 重要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寻找更安全、有效的镇静药物和方法
01
目前对于ICU患者的镇静治疗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未
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安全、有效的镇静药物和方法。
探索镇静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02
除了缓解患者症状外,镇静治疗对患者预后是否有长期影响仍
需进一步研究。
加强镇静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03
为了确保镇静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需要加强镇静治疗
目的和意义
制定ICU患者的镇静指南旨在为医护 人员提供科学、规范化的镇静治疗指 导,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镇静 治疗。
指南的意义在于提高镇静治疗的质量 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痛苦和焦虑,促 进患者康复,同时降低医疗风险和资 源消耗。
02
ICU患者镇静的重要性
减轻患者痛苦

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

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

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中深度镇静(sedation)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常用于针对各种手术或诊断程序中的疼痛和焦虑。

但是,中深度镇静也具有潜在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氧气饱和度下降、心律失常、误吞异物、过度镇静和喉头水肿等问题。

因此,制订中深度镇静的检查治疗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以确保安全和质量。

一、中深度镇静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中深度镇静是一种意识减退状态,这种状态保持意识,但大多数患者不能做出自主反应,如对话或定位。

中深度镇静状态下,响应刺激的反应变得模糊不清,但可以通过呼唤等方法进行唤醒。

2. 分类中深度镇静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 轻度镇静:即“清醒”,患者完全清醒,但处于平静沉着状态。

(2) 中度镇静:患者进入较深的意识减退状态,但仍能呼应呼吸道刺激和肢体刺激,有自主呼吸功能。

(3) 深度镇静:患者处于深度无痛觉状态,能呼吸但确实自主呼吸。

在中深度镇静下,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二、中深度镇静过程中的风险中深度镇静,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以下风险:1. 呼吸抑制:由于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道的下降,从而易导致氧气饱和度下降,甚至窒息。

2. 配合使用其他药物:如安眠药、酒精等药物,会增加呼吸抑制的风险。

3. 心血管系统影响:镇静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极大,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绞痛等症状。

4. 过度镇静:在镇静手术过程中,药物的剂量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过度镇静,甚至危及生命。

5. 喉头水肿:由于镇静剂量过大,会导致喉头水肿,导致气道闭塞等危险情况出现。

6. 异物误吸:由于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可能会导致误吞异物,增加呼吸抑制的风险。

三、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中深度镇静的检查治疗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流程,确保中深度镇静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1. 前期评估: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评估所需镇静的类型和剂量。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病情、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信息。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中深度镇静管理制度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中深度镇静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早期预警系统管理制度1.目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潜在危重患者,降低患者病死率。

2.范围:适用于来我院就诊的住院患者(ICU、EICU、NICU除外)。

3.定义:临床早期预警系统指临床早期预警系统中成员依据改良早期预警系统评估(ModifiedEarly Warning System,MEWS)患者早期病情恶化的风险,并能按照临床早期预警系统流程,汇报上级医师,或启动临床警示反应小组(MEWS'RRT)组织讨论和早期干预,降低病情恶化延迟处理的风险。

4.权责4.1责任护士/值班护士:按照MEWS评分工具对患者进行监测并评分,根据评分数值进行监测和落实措施,做好记录和交接,及时通知主管医师/值班医师,协助患者的后续处理计划。

4.2主管医师/值班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并作相应处理,及时汇报上级医师,或启动MEWS'RRT。

记录MEWS小组成员评估意见,并在启动MEWS’RRT时填写《多学科合作早期预警系统启动记录单》。

4.3 MEWS RRT:10分钟内到达患者身边进行评估与处理,稳定病情,协助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完成评估后完成《多学科合作早期预警系统启动记录单》。

4.4临床早期预警系统成员:由患者及家属在内的以下成员组成4.4.1正常上班时间:以患者所在病区科主任/诊疗组长、主管医师、住院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ICU住院总及以上医师为成员。

4.4.2假日或非正常上班时间:以患者所在病区值班医师、值班护士、住院总医师、二线值班医师、ICU住院总及以上医师为成员。

5.制度内容5.1早期预警评分工具5.1.1成人患者使用成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量表。

5.1.2儿童患者使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评分)量表。

5.1.3产科患者使用改良产科早期预警评分(MEOWS评分)量表。

5.2评估记录5.2.1新入院患者:每位新入院患者均进行MEWS评分,由主管护士或值班护士记录在《住院患者护理记录单》中,并签名。

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

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接受中深度镇静治疗患者制定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程序,为镇静治疗工作成员明确职责范围并高效协作,防范中深度镇静并发症及意外事故,以保证中深度镇静治疗方法的正确使用,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二、要求实施中深度镇静的医师、护士必须接受相关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医院的授权。

镇静前全面评估患者并详细规划镇静方案,与患者或家属签署辅助镇静知情同意书。

镇静期间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防范镇静并发症及意外,确保镇静治疗顺利实施。

此制度是所有镇静治疗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中深度治疗时所要遵循的管理程序。

三、标准(一)为患者提供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师/护士资格要求:1、必须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2、必须经过镇静治疗的相关培训且考试合格;3、必须是经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医师/护士。

医师技能要求:为患者提供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师必须具备镇静治疗的技能,掌握中深度镇静治疗过程中监护及生命支持技术,能正确处理并发症及使用镇静拮抗剂。

护士技能要求:掌握镇静治疗过程中监护技术并能及时、正确记录,能处理镇静的并发症,掌握拮抗剂使用、具有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并掌握镇静后出室标准的评定。

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镇静前评估,制定镇静方案,实施镇静技术操作,使用镇静药物,观察镇静药物使用效果,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防范及处理镇静并发症,组织镇静患者的抢救;对镇静患者的转归和镇静后治疗做出决策;护士负责对镇静患者的监护与观察并记录,执行镇静治疗医嘱,在镇静医师的指导下处理并发症,参与镇静患者意外的处理和抢救。

镇静地点的其他医务人员负责保障检查/治疗的安全,出现镇静并发症及意外时应协助医师、护士处理并发症,参与患者的抢救。

(二)实施中、深度镇静的地点手术室、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生殖中心手术室、CT室、超声检查室、内镜检查室。

(三)物品的配备:中深度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备或准备有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氧气(如为中心供氧应有备用氧源)、吸引器、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听诊器、喉镜、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和常用的抢救药品及抢救车,儿童需镇静时,需有符合儿童镇静治疗要求的专用设备。

icu镇静镇痛管理制度

icu镇静镇痛管理制度

icu镇静镇痛管理制度1. ICU镇静镇痛管理的重要性ICU镇静镇痛管理的重要性在于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ICU的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

同时,合理的镇静和镇痛管理也可减少患者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ICU镇静镇痛管理的原则(1)个体化原则:镇静和镇痛管理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个体化制定。

(2)安全有效原则:镇静和镇痛管理应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为首要目标。

(3)合理用药原则:镇静和镇痛药物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并定期评估患者的反应。

(4)逐步撤机原则: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逐步撤除镇静和镇痛药物,以减少药物依赖性和临床并发症。

(5)团队管理原则:镇静和镇痛管理应由ICU的多学科团队共同进行,包括医生、护士、药师、麻醉师等。

各职业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镇静镇痛方案。

3. ICU镇静镇痛管理的实施(1)评估:ICU患者的疼痛评估和镇静深度监测是镇静和镇痛管理的关键。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指数、呼吸情况、心理状态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镇静和镇痛药物的用量。

(2)镇静管理:ICU患者常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留置导管等治疗措施,因此需要进行镇静管理。

常用的镇静药物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各种镇静药物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

(3)镇痛管理:ICU患者常出现严重疼痛,对痛觉刺激的反应也常受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镇痛管理。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吗啡类药物等。

镇痛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进行选择。

(4)并发症预防:ICU患者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易引起呼吸抑制、循环功能不良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患者的风险。

4. ICU镇静镇痛管理的质量评估ICU镇静镇痛管理的质量评估是对管理效果的定量和定性评价,有助于发现不足和改进管理方法。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镇静和镇痛制度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镇静和镇痛制度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镇静和镇痛制度一 总则1.目的:明确医护人员实施镇静、镇痛治疗的资质要求,严格掌握操作时镇静、镇痛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镇静镇痛流程,尽量减少或避免镇静镇痛治疗引发的并发症。

2.范围:在临床过程中,为配合诊疗操作的顺利进行,进行中深度镇静镇痛操作的医疗行为。

3.权限:3.1.负责执行操作时镇静的医疗从业者:由获得镇静资质的执业医师担任,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制定镇静镇痛方案,在操作过程中合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监测、记录并及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意外和并发症等。

3.2.具有镇静资质的注册护士:获得镇静资质的护士,按照医嘱,合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监测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协同医师处理患者病情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意外和并发症等。

3.3.麻醉科:监管全院镇静治疗,对开展镇静治疗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建立、实施、改进制度和流程,开展必要的质量控制项目。

与医务科一起定期对医院操作时镇静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改进。

3.4.医务科:协同麻醉科制定并完善镇静流程,对各科室镇静操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反馈,提高镇静的规范操作。

4.镇静和麻醉的分类和定义:4.1.定义:操作时镇静指通过给药,使患者在执行侵入式操作或检查的时间段内降低焦虑、失去记忆以及降低疼痛等。

任何通过静脉注射完成的镇静,都视为中深度镇静,而与剂量无关。

4.2.轻度镇静(焦虑消除):非静脉注射应用抗焦虑药后,患者意识清醒,对周围环境反应正确,通气和心血管功能没有受到影响,焦虑、不安、疼痛减少。

如果患者出现过度镇静,应运用正确的手段来控制镇静水平。

同样,有些患者会出现对镇静药耐受,这时就需要用足够剂量来达到充分镇静或抗焦虑。

4.3.中度镇静/痛觉缺失(意识保留):通过静脉注射逐步调整镇静剂和/或麻醉剂剂量,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状态。

这样患者能忍受不愉快的手术过程,同时维持心肺功能,并能对口头指令和/或触觉刺激作有目的的反应,保护性反射存在,气道通畅。

临床管理制度-80:诊疗过程中的镇静和镇痛制度

临床管理制度-80:诊疗过程中的镇静和镇痛制度

1 镇静和麻醉的分类和定义:1.1 轻度镇静(焦虑消除):用抗焦虑药后,患者意识清醒,对周围环境反应准确,通气和心血管功能没有受到影响,焦虑、不安、疼痛减少。

如果患者出现过度镇静,应运用正确的手段来控制镇静水平。

同样,有些患者会出现对镇静药耐受,这就需要用足够剂量来达到充分镇静和抗焦虑。

1.2 中度镇静/痛觉缺失(意识保留):指逐步调整镇静剂和/或麻醉剂量,从而达到中枢系统的抑制状态。

这样患者能忍受不愉快的手术过程,同时维持心肺功能,并能对口头指令和/或触觉刺激做有目的的反应,保护性反射存在,气道通畅。

这种状态可由各种镇静剂,抗焦虑药,麻醉剂单独或联合运用而取得。

1.3 深度镇静/痛觉丧失:在医学手段控制下使患者不易被唤醒,处于意识抑制或无意识状态,但能对反复的或疼痛的刺激做出反应,可伴有保护性反射部分或全部消失。

患者自主维持通气的能力减弱,需要共同维持气道开放。

心血管系统功能通常保持正常。

1.4 全麻:在药物控制下,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不能被唤醒,甚至对疼痛刺激没有反应,保护性反射和生理发射消失,不能维持气道开放。

2 本制度不适用于下列情况:2.1 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镇静剂。

2.2 麻醉医生给镇静药详见麻醉科部门规章制度。

2.3 使用止痛药的目的在于疼痛控制,与现行诊疗操作过程无关。

2.4 患者在手术、创伤性操作、诊疗性操作前的特殊用药。

2.5 急诊和挽救生命而用镇静药时。

3 术前准备:3.1 对于非急诊病例,主管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和麻醉方法,决定术前禁食时间:a 摄入清流质后禁食2小时;b 摄入母乳后禁食3小时;c 摄入固体、牛奶、婴儿配餐后禁食6小时。

3.2 当未按要求禁食或急诊时,须权衡镇静深浅的利弊,选择能达到有效镇静的最低剂量;对急症患者,给镇静药前,须保护气道(插管),防止误吸。

3.3 根据要求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备氧。

3.4 由专业人员完成术前评估并记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a 病史和体检;b 手术指证;c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d 禁饮食(NPO)状况;e 过敏史;f 过去给镇静药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史;g 镇静方案;h 与患者/家属讨论麻醉风险、利弊及镇静/麻醉选择。

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脉搏 呼吸 收缩压 舒张压 镇静始终 手术始终
出室情况 咳嗽吞咽反射:好 差 意识:清醒 嗜睡 瞻望 昏 迷 自主行为能力:好 差
实施镇静医师
镇静 手术
开始
结束
附件六 :中深度镇静恢复评估记录单
中深度镇静恢复记录评估单
标 题: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文 件 号:YL03-A-001
页 码: 8 / 8
5.6.2 实施镇静治疗前,必须对患方进行告知,并让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签署《中深度 镇静知情同意书》。
5.6.3 非急诊病例治疗前成人禁食 8 小时、禁饮 4 小时;儿童禁食 4小时、禁饮2小时。 急诊患者未按要求禁食时,需采取措施防止误吸,具体措施包括清除口腔分泌物 、胃肠减压、Sellick手法。
5.3.1 人员配备:镇静治疗场所至少配备符合资质的医师、护士各一名。
5.3.2 抢救设施:供氧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急救药物、拮抗剂、吸引装置、心电血压 监护仪、除颤仪(有心脏疾病患者备用)。
5.3.3 年龄≤14岁儿童如需中深度镇静治疗,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置适合儿童的监护和 急救设备。
5.4 镇静治疗的适应症
标 题: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制定部门:麻醉科
发布日期:
文 件 号:
修订日期:
版 本 号:
页 码: 审核人: 批准人:
1. 目的:为接受中深度镇静治疗患者制定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规程,以保证中深度镇静治疗 方法的正确使用,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2. 适用范围:手术室、内镜中心及妇科人流室、门诊手术室、放射科开展中深度镇静治疗。 3. 定义
时间 监测
BP(mmHg) HR(次/分) RR(次/分) SpO2(%)
Aldrete评分

中深度镇静下全身热疗的麻醉管理

中深度镇静下全身热疗的麻醉管理

选择 A S A I一 Ⅱ 级、 心肺 功 能 良好 的 恶性 肿 瘤 患 者 4 2例 , 男3 0例 , 女1 2例 ; 年龄 3 l~ 6 9岁 , 平均 5 3 . 8岁 。 患 者条 件参: 考肿瘤 全身 热 化 疗全 国协 助组 拟 定 的人 组 条
脉泵入。伴有疼痛者可适 当加入舒芬太尼 。热疗过程持
是 应用 热疗 设备将 肿瘤 患者 中心 体温提 高 到 4 1 . 8℃并 恒 温 保持 1 — 2 h , 达 到杀 死 肿瘤 细胞 的 目的。研 究 显示 , 热
( 4 1 . 5± 0 . 2 0 )o C. 降 温期在 降温 出现后 至 3 8 . 5℃ 所需 时
间为 ( 1 6 0 . 8 5±1 2 . 8 0) mi n 。
现代医院 2 0 1 4年 2月第 1 4卷第 2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 d e m H o s p i t a l F e b 2 0 1 4 V o l 1 4 N o 2
中深 度镇 静下全身热疗 的麻醉管理
崔 娟 卢宜 民 张 勇
ANE S THE SI A M ANAGE ME NT DURI NG W HOL E BODY THE RM OTHE R AP Y WI TH Ml DDL E AND DE EP SE DATI ON
感器 , 插 导尿 管或者 接尿 袋 。准 备好 急救抢 救药 品及器 材 设 备 。对易 烫伤 的部 位 给予 防 烫伤 保 护 。静 脉 中深 度 镇 静: 静注眯唑安定 0 . 0 3~0 . 0 6 m g / k g , 丙泊酚 0 . 5~ 1 . 0 m g / k g , 患者入 睡 , 开始 升 温 。维 持 : 咪唑 安 定 0 . 0 4~ 0 . 1 0 m r , / ( k g・ h ) , 丙泊酚 0 . 5~ 4 . 0 m S / ( k g・ h ) 持 续 静

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要时请院内专科会诊。 5.7.7 手术室内执行的中深度镇静治疗,记录在麻醉相关表单中。 5.8 门急诊的病人(含成人和儿童)在进行放射检查时,如需操作时镇静治疗,由麻醉医师 在急诊抢救室实施镇静后,护送至检查场所;检查结束后,再由麻醉医师护送至急诊抢 救室进行恢复治疗。途中要携带抢救药品和抢救设施并全程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及血 氧饱和度。 5.9 住院的病人(含成人和儿童)在进行放射检查时,如需操作时镇静治疗,由麻醉医师在 麻醉科恢复室实施镇静后,护送至检查场所;检查结束后,再由麻醉医师护送至麻醉恢
标 题: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文 件 号:YL03-A-001
页 码: 3 / 8
复室进行恢复治疗。途中要携带抢救药品和抢救设施并全程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及血 氧饱和度。 5.10 执行中深度镇静时,经过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的麻醉医师随时待命。 5.11 撤离监护标准:Aldrete评分≥8分才可以撤离监护。 5.12 门诊患者离院流程:
5.3.1 人员配备:镇静治疗场所至少配备符合资质的医师、护士各一名。
5.3.2 抢救设施:供氧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急救药物、拮抗剂、吸引装置、心电血压 监护仪、除颤仪(有心脏疾病患者备用)。
5.3.3 年龄≤14岁儿童如需中深度镇静治疗,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置适合儿童的监护和 急救设备。
5.4 镇静治疗的适应症
表现浅镇静对语言反应正常中度镇静镇痛对语言和触觉可做出有意识的主观反应深度镇静镇痛对反复刺激或疼痛刺激可做出有意识的主观反应全麻疼痛刺激仍不清醒气道状况无影响不需处理的影响需处理必须处理自主呼吸无影响可维持可维持或需处理必须处理循环功能无影响可维持可维持有影响4
标 题: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制定部门:麻醉科
附件五 中深度镇静治疗记录单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中深度镇静管理制度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中深度镇静管理制度

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中深度镇静管理制度一、本制度不适用于下列情况(一)抗焦虑或镇痛药物治疗,以缓解焦虑或疼痛,如术前或术后使用止痛药控制疼痛。

(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因病情需要而使用镇静药物治疗的情况。

(三)轻度镇静和全身麻醉。

二、人员资格要求(一)符合以下条件的医师具有中深度镇静治疗资格1.具有ACLS证书。

2.参加医院组织,由麻醉科负责的中深度镇静治疗培训并考核合格,经医务部认证后授权的医师。

培训内容应包括患者评估、气道管理、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发症处理等。

具有中深度镇静治疗资格医师须掌握(1)相关技术和各种镇静方法。

(2)镇静药物的药理和逆转剂的使用。

(3)监测要求。

(4)并发症的处置。

(二)符合以下条件的护士具有中深度镇静治疗资格1.具有BLS证书。

2.参加医院组织,由麻醉科负责的中深度镇静治疗培训并考核合格。

培训内容应包括患者评估、气道管理、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发症应对等。

具有中深度镇静治疗资格的护士须掌握:(1)监测要求。

(2)并发症的应对。

(3)逆转剂的使用。

(4)恢复标准。

(三)具有中深度镇静治疗资格的医师和护士名单,在院内网上公布,两年更新1次。

三、实施中深度镇静治疗场所应配备相应的监护及急救设备(一)监护仪(包括血压、脉搏、心电图、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

(二)除颤仪。

(三)吸引器、面罩、简易呼吸球囊、口咽通气道、喉镜、气管导管等气道管理设备。

(四)氧气、听诊器等。

(五)有符合儿童镇静治疗所需的专用设备,如呼吸器、监测仪等。

(六)急救药物及拮抗剂。

(七)静脉注射设备。

四、操作规范(一)镇静前患者评估:了解患者相关药物过敏史,进行体格检查,对生命体征、疼痛、呼吸循环功能、气道等进行风险和适宜性评估,并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如患者的ASA 分级≥3级,则须请麻醉科医师会诊。

(二)镇静前准备1.实施镇静治疗前,医师需向患者本人或授权人介绍诊疗方案、风险、预后、防范措施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式等,患方应该充分了解镇静治疗所带来的效益、风险、不良反应、可替代方案、注意事项等,并参与选择中深度镇静治疗方案,签署《中深度镇静治疗知情同意书》。

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制度

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制度

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制度1 目的规范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保证中深度镇静治疗方法的正确使用,确保客户的生命安全。

2 范围本院开展中深度镇静治疗的科室。

3 定义3.1 浅镇静:通过用药达到的一种状态。

客户情绪安静,对语言指令作出正常反应,认知功能和协调能力受影响,但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受影响。

3.2 中度镇静: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意识轻度抑制状态。

轻拍额部呼唤有相应反应,自主通气足够,心血管功能通常保持正常,气道保持通畅。

3.3 深度镇静: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意识中度抑制状态。

不容易唤醒,对反复的疼痛刺激有相应反应通气功能降低,可能需要人工维持气道,自主通气可能不足,但心血管功能通常是正常的。

4 职责4.1 医务部负责制定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制度,并对开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2 麻醉科主任根据《麻醉科主任岗位职责》,负责麻醉科的医疗管理运作,对实施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生进行技术指导、监督,确保镇静治疗医疗安全。

4.2 麻醉科医生遵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学分册)、《麻醉科工作制度》、《麻醉科管理规程》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5 标准5.1 医生和护士资格要求及权限5.1.1 医生资格要求及权限。

为客户提供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生必须具备镇静治疗的技能,掌握中深度镇静治疗过程中监控及生命支持技术,能正确处理并发症及使用镇静、镇痛拮抗剂。

我院规定为客户提供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生必须是具有麻醉执业医师资格的麻醉师。

5.1.2 护士资格要求。

具有护士资格证、执业证,经麻醉科培训、考核合格,护理部审核能正确掌握中、深度镇静观察评估的本院注册护士。

5.2 中、深度镇静的地点:三楼门诊手术室,五楼手术室。

5.3 物品的配备:开展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地点必须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心率、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氧气、吸氧管、吸痰管、吸引器、口咽通气管、简易呼吸器、听诊器、喉镜、气管导管、牙垫、抢救药品等。

5.4 镇静药物:可选用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等镇静镇痛剂。

B—20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B—20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一目的:本制度规定了患者在我院进行操作或手术等过程中需要中度、深度镇静时必须遵守的统一要求和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以保证中、深度镇静治疗措施的正确使用,确保患者安全。

二镇静和麻醉的分类和定义:1 轻度镇静(焦虑消除):通过用药达到的一种状态。

患者意识清醒,情绪安静,对语言指令做出正常反应,认知功能和协调能力受影响,但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受影响。

2 中度镇静(意识轻度抑制):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意识轻度抑制状态。

这样患者能忍受不愉快的手术过程,同时维持心肺功能,并能对口头指令和/或触觉刺激作有目的的反应,保护性反射存在,气道通畅。

这种状态可由各种镇静剂、抗焦虑药、麻醉剂单独或联合应用而取得。

3 深度镇静(意识中度抑制):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意识中度抑制状态。

不容易唤醒,对疼痛等刺激有相应反应,可伴有保护性反射部分或全部消失。

通气功能降低,可能需要人工维持气道,自主通气可能不足,但心血管功能通常是正常的。

4 全麻:在药物控制下,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感觉功能丧失,甚至对疼痛刺激没有反应,保护性反射和生理反射消失,呼吸功能受影响,循环功能亦受影响。

可能需辅助控制呼吸并使用液体和药物等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三本制度不包括:轻度镇静(抗焦虑)治疗不纳入本管理制度。

但由于镇静治疗的结果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进行轻度镇静治疗的病人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出现预期外的治疗结果。

因此,对于接受轻度镇静治疗的病人,一旦其转为中深度镇静状态,此类病人也应立即归于中深度镇静治疗的管理范畴。

四镇静治疗的对象涵盖住院病人、急诊病人和门诊病人。

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备的抢救设施包括供氧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急救药物、吸引装置、多功能监护仪(至少基本生命体征监测)、除颤仪。

五镇静权限与要求:开展镇静治疗的主诊医师应为本院注册的麻醉医师、ICU医师或经过镇静治疗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的本院执业注册医师。

参与镇静治疗的护士需经过镇静治疗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本院执业护士。

B—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B—中深度镇静治疗管理制度

一目的:本制度规定了患者在我院进行操作或手术等过程中需要中度、深度镇静时必须遵守的统一要求和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以保证中、深度镇静治疗措施的正确使用,确保患者安全。

二镇静和麻醉的分类和定义:1轻度镇静(焦虑消除):通过用药达到的一种状态。

患者意识清醒,情绪安静,对语言指令做出正常反应,认知功能和协调能力受影响,但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受影响。

2中度镇静(意识轻度抑制):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意识轻度抑制状态。

这样患者能忍受不愉快的手术过程,同时维持心肺功能,并能对口头指令和/或触觉刺激作有目的的反应,保护性反射存在,气道通畅。

这种状态可由各种镇静剂、抗焦虑药、麻醉剂单独或联合应用而取得。

3深度镇静(意识中度抑制):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意识中度抑制状态。

不容易唤醒,对疼痛等刺激有相应反应,可伴有保护性反射部分或全部消失。

通气功能降低,可能需要人工维持气道,自主通气可能不足,但心血管功能通常是正常的。

4全麻:在药物控制下,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感觉功能丧失,甚至对疼痛刺激没有反应,保护性反射和生理反射消失,呼吸功能受影响,循环功能亦受影响。

可能需辅助控制呼吸并使用液体和药物等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三本制度不包括:轻度镇静(抗焦虑)治疗不纳入本管理制度。

但由于镇静治疗的结果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进行轻度镇静治疗的病人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出现预期外的治疗结果。

因此,对于接受轻度镇静治疗的病人,一旦其转为中深度镇静状态,此类病人也应立即归于中深度镇静治疗的管理范畴。

四镇静治疗的对象涵盖住院病人、急诊病人和门诊病人。

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备的抢救设施包括供氧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急救药物、吸引装置、多功能监护仪(至少基本生命体征监测)、除颤仪。

五镇静权限与要求:开展镇静治疗的主诊医师应为本院注册的麻醉医师、ICU医师或经过镇静治疗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的本院执业注册医师。

参与镇静治疗的护士需经过镇静治疗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本院执业护士。

ICU患者镇静剂使用

ICU患者镇静剂使用

ICU患者镇静剂使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镇静剂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ICU患者镇静剂的使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焦虑、疼痛和不适感,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然而,合理的镇静剂使用既要达到临床效果,又要避免潜在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这对临床医生提出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镇静剂使用的相关内容,包括镇静剂的类型、应用指征、治疗目标和具体操作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镇静剂类型在ICU患者的镇静剂选择中,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等。

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静剂是至关重要的。

1. 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目前ICU患者镇静剂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

它们具有镇静、催眠、解离和抗惊厥等作用,对于焦虑、不适感和运动性不适应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咪唑安定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暂、安全性高等特点。

2. 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通用麻醉药物,也常用于ICU患者的镇静和催眠。

它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可控、镇静效果良好等特点,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 芬太尼芬太尼是一种强力的镇痛药物,也常用于ICU患者的镇静剂。

它具有快速镇痛、作用时间短暂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特点,但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抑制和镇静状态。

二、应用指征ICU患者的镇静剂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 机械通气及有创操作镇静剂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感、焦虑情绪和运动反应,提供有利于治疗和操作的条件,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的风险。

2. 重度焦虑和不安有些ICU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和治疗的原因出现严重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此时镇静剂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危重病情和镇痛需求针对疼痛强度较高的ICU患者,合理使用镇静剂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中深度镇静应用与安全管理

中深度镇静应用与安全管理

3. 躁动
4. 谵妄
5. 睡眠障碍
48
1)疼痛
疼痛是一种不适的感觉
因炎症刺激或损伤,或因情感痛苦而产生的 导致机体应激,睡眠不足和代谢改变 导致心动过速、组织耗氧增加等 可刺激疼痛区周围肌肉的保护性反应
全身肌肉僵直或痉挛,限制胸壁和膈肌运动而造成呼吸功能障碍
ICU病人疼痛的诱发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负责对患者进行镇静前评估 制定镇静方案 实施镇静技术操作 使用镇静药物 观察镇静药物使用效果 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 防范及处理镇静并发症 组织镇静患者的抢救 对镇静患者的转归和镇静后治疗做出决策
48
2)护士
1. 负责镇静治疗过程中的监护、观察 2. 及时、正确记录生命体征与治疗经过 3. 执行镇静治疗医嘱 4. 参与镇静相关并发症处理和抢救 5. 掌握拮抗剂使用 6. 具有基本生命支持技术 7. 掌握镇静后出室标准的评定方法
48
物品配备
中深度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备
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 氧气(如为中心供氧应有备用氧源) 吸痰管、吸引器 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 听诊器、喉镜、气管导管、牙垫 常用的抢救药品及抢救车
儿童需镇静时
需有符合儿童镇静治疗要求的专用设备
48
麻醉和手术治疗
Anesthesia and Surgical Care (ASC)第5章
麻醉、镇静及手术干预在医院里是常 见和复杂的过程,需要: 全面综合的患者评估 整体的诊疗护理计划 连续的患者监护 按指征会诊、转诊、后续治疗 这样才能保证患者服务的连贯性,有 利于患者康复,并最终使转院或出院。
48
6. 镇静后苏醒

中深度镇静与苏醒期监测要点

中深度镇静与苏醒期监测要点

镇静深度与时间
研究不同镇静深度和持续 时间对患者的影响,以确 定最佳的镇静深度和时间 。
镇静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认知功能评估
研究镇静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 影响,制定有效的认知功能评估
方法。
长期影响
研究长期接受镇静治疗对患者认 知功能的影响,为制定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恢复期护理
研究恢复期患者的护理措施,促 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患者不会对疼痛刺激产生反应 ,但可以保持自主呼吸和循环 功能。
目的
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 ,使其更好地配合手 术或检查。
确保患者在手术或检 查过程中的安全和舒 适。
降低手术或检查过程 中的应激反应,减少 并发症的发生。
应用场景
手术麻醉前的准备
疼痛治疗
在手术前给予患者中深度镇静,可以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手术风险 。
01
躁动表现
苏醒期躁动主要表现为兴奋、烦躁、定向力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
抽搐、呼吸困难等。
02
处理措施
针对躁动症状,可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护理措施,如使用
镇静药物、约束带等。
03
注意事项
在处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同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情绪变化,提供必要
详细描述
在镇静期间,患者的血压会逐渐下降,但不应低于正常值。如果血压过低或过高 ,可能表明镇静深度过深或不足,需要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
体温
总结词
体温是监测患者体温变化的指标,通过监测体温可以判断患 者是否存在低体温或高体温等并发症。
详细描述
在镇静期间,患者的体温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体温过 高或过低,可能表明患者出现低体温或高体温等并发症,需 要及时处理。

小儿镇静管理制度中

小儿镇静管理制度中

小儿镇静管理制度中一、目的和范围为保障小儿手术时的安全和舒适度,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小儿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镇静管理中执行。

二、原则1. 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根据病情、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镇静方法。

2.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相关政策和规定,确保镇静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3. 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严格控制镇静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4. 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术前管理1. 医师应针对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镇静管理。

2. 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镇静的目的、方法和风险,并取得患者或家属的书面同意。

3. 术前应测量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并进行相应的准备措施。

四、术中管理1.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和剂量,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 护士应协助医师进行镇静管理,确保药物使用安全,并严格控制镇静药物的使用量。

3. 术中应随时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

五、术后管理1.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及时处理并记录。

2. 小儿手术后应特别关注患者的镇静剂转化情况,避免因药物代谢不良或过敏反应导致不良后果。

3.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指导,确保患者的康复和安全。

六、质量控制1. 医疗机构应建立小儿手术的镇静管理质量评估机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措施。

2. 医疗机构应建立镇静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标准,建立药物使用记录和追溯机制。

3.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镇静管理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七、责任和违规处理1. 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在小儿手术中的镇静管理中,如有违背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2. 医疗机构对于涉及患者安全和错过行为的医务人员,将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和赔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效日期:2014年 5月 9日版本号: 1.0修改日期:页码: 1 / 4━━━━━━━━━━━━━━━━━━━━━━━━━━━━一、目的为接受中深度镇静治疗患者制定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程序,为镇静治疗工作成员明确职责范围并高效协作,防范中深度镇静并发症及意外事故,以保证中深度镇静治疗方法的正确使用,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二、要求实施中深度镇静的医师、护士必须接受相关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医院的授权。

镇静前全面评估患者并详细规划镇静方案,与患者或家属签署辅助镇静知情同意书。

镇静期间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防范镇静并发症及意外,确保镇静治疗顺利实施。

此制度是所有镇静治疗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中深度治疗时所要遵循的管理程序。

三、标准(一)为患者提供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师/护士资格要求:1、必须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2、必须经过镇静治疗的相关培训且考试合格;3、必须是经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医师/护士。

医师技能要求:为患者提供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医师必须具备镇静治疗的技能,掌握中深度镇静治疗过程中监护及生命支持技术,能正确处理并发症及使用镇静拮抗剂。

护士技能要求:掌握镇静治疗过程中监护技术并能及时、正确记录,能处理镇静的并发症,掌握拮抗剂使用、具有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并掌握镇静后出室标准的评定。

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镇静前评估,制定镇静方案,实施镇静技术操作,使用镇静药物,观察镇静药物使用效果,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防范及处理镇静并发症,组织镇静患者的抢救;对镇静患者的转归和镇静后治疗做出决策;护士负责对镇静患者的监护与观察并记录,执行镇静治疗医嘱,在镇静医师的指导下处理并发症,参与镇静患者意外的处理和抢救。

镇静地点的其他医务人员负责保障检查/治疗的安全,出现镇静并发症及意外时应协助医师、护士处理并发症,参与患者的抢救。

(二)实施中、深度镇静的地点手术室、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生殖中心手术室、CT室、超声检查室、内镜检查室。

━━━━━━━━━━━━━━━━━━━━━━━━━━━━(三)物品的配备:中深度镇静治疗场所必须配备或准备有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氧气(如为中心供氧应有备用氧源)、吸引器、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听诊器、喉镜、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和常用的抢救药品及抢救车,儿童需镇静时,需有符合儿童镇静治疗要求的专用设备。

(四)镇静药物:婴幼儿镇静选用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

儿童及成人根据病情的情况选定。

(五)镇静程序1、镇静前患者评估:由实施镇静的医师进行评估。

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营养状态,相关药物过敏史,既往麻醉手术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对生命体征、呼吸循环功能、气道等进行风险和适宜性评估,并进行ASA分级(见附件),如患者的ASA分级≥3级,则须考虑请麻醉科医师会诊。

充分评估患者镇静风险及适宜性后制定镇静计划,制定镇静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成人、小儿及老人的用药(见附件)、术中监护的区别。

进行中深度镇静知情告知,签署知情同意书。

2、镇静前准备:中深度镇静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还应做好其他相应的检查,实施中深度镇静治疗前,成人患者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以上,儿童禁食6小时,禁水2小时,备好各类抢救药品和物品。

3、镇静治疗的实施:按照镇静计划实施镇静方案。

注意控制给药剂量和速度,所选用的镇静剂以小剂量起用,不满意再酌情追加,注意个体化用药,老年人用药应酌情减少,不断评估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各种监测参数,对不同患者采用适宜标准进行镇静评分,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采取相应地治疗措施(见附件)。

门诊患儿在门诊观察室实施镇静,观察患儿神智、状态、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保护性反射、呼吸道通畅程度、对物理刺激和语言指令的反应能力等,达到镇静效果,无异常反应后到相应科室检查或治疗。

病区患儿在病区抢救室实施镇静,观察患儿神智、状态、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保护性反射、呼吸道通畅程度、对物理刺激和语言指令的反应能力等,达到镇静效果无异常反应后到相应科室检查或治疗。

对患儿实施无创操作或检查时只能实施中度镇静,避免深度镇静。

患儿的深度镇静由麻醉医师实施。

4、镇静中监护措施:按治疗方案实施镇静治疗,医师及护士严密观察病情,镇静治疗中持续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

5、镇静治疗时由护士在《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上及时准确记录镇静方法、使用药物、━━━━━━━━━━━━━━━━━━━━━━━━━━━━给药途径、剂量和实施时间,每10分钟内至少记录1次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

6、《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要随患者带到各检查/治疗科室,在转运患者过程中应连续进行监测并记入《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

(六)镇静后苏醒1、检查/治疗结束后患者回门诊观察室或恢复室继续观察,苏醒后由医师进行评估,决定患者苏醒后的治疗。

护士完成观察记录、签字后将《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存入病历(门诊患者将记录单存档)。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镇静后回ICU观察。

2、转入门诊观察室、恢复室、ICU后,由护士观察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监护措施并记录。

患者在转入、转出门诊观察室、恢复室时护士必须分别详细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等情况,且准确记录出入恢复室的时间。

此外,患者转入恢复室后负责监护的护士每10分钟内至少记录1次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实施医师处理,且记录在《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上。

3、患者在不用镇静拮抗剂情况下完全清醒后,由护士通知医师进行评估后方可结束观察。

4、镇静治疗后出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活动能力、有无恶心呕吐、疼痛程度和有无外科出血等情况,根据《出室前评分标准》(见附件)评分,评分≥9分即为符合出室标准,由医师决定将患者转入休息室、病房或离院。

(七)麻醉科负责对开展中深度镇静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建立、实施、制度和流程,医务处负责监管全院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开展必要的质量控制项目,每季度对医院中深度镇静治疗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四、定义(一)轻度镇静:指一种药物引导下产生的状态,患者对口头指令反应正常。

尽管认知功能和协调性可能减低,通气和心血管功能未受影响。

(二)中度镇静:指一种药物引导下产生的意识抑制,患者对单独的口头指令或伴有轻度的触觉刺激能够做出有目的的反应。

对疼痛刺激的反射性解除不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

不需要采取干预手段维持通气通畅,自主通气充分。

心血管功能保持正常。

(三)深度镇静:指一种药物引导下产生的意识抑制,患者不易被唤醒,但是可以对反复的或疼痛的刺激做出反应。

自主维持通气能力可能被减弱。

患者需要帮助维持气道开放,自主通气可能━━━━━━━━━━━━━━━━━━━━━━━━━━━━不充分。

心血管功能保持正常。

(四)麻醉:指一种药物引导下产生的意识抑制,患者所有感觉功能丧失,肌力松弛,各种保护性反射消失,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循环功能亦受影响,需辅助控制呼吸并使用液体和药物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五、附件表单1.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2.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3.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后离室标准4. 常用中深度镇静药物使用及注意事项5. 常用镇静评分标准:Ramsay评分法、RASS评分法6. 中深度镇静呼吸、循环、ASA分级风险评估表7. 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流程制定部门:麻醉科适用部门:全院获经批准:附件1: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文件编号:JYFY/YWC-YL-MZK-2014-003(第1版第1次修改)附件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记录单附件3:附件4:常用镇静评分标准:Ramsay评分法、RASS评分法:注:中度镇静时以2-4分为宜;深度镇静时以不超过5分为宜。

中深度镇静呼吸、循环、ASA分级风险评估表:呼吸困难评级根据正常步速、平道步行结束后观察:I或II级可实施镇静;III级慎重实施镇静;IV级不予镇静。

镇静前肺功能的估计简单易行的肺功能估计方法有:①测胸腔周径法:测量深吸气与深呼气时,胸腔周径的差别,超过4cm以上者,提示无严重肺部疾病和肺功能不全。

②测火柴火试验:患者安静后,嘱深吸气,然后张口快速呼气,能将置于15cm远的火柴火吹熄者,提示肺储备功能好,否则提示肺储备低下。

估计手术后并发肺功能不全的高危性指标(必要时)肺功能监测项目正常值高危性值肺活量(VC) 2.44~3.47L﹤1.0L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 2.83L﹤0.5L最大呼气流率(MEFR)336~288L/min﹤100 L/min最大通气量(MVV)82.5~104L/min﹤50 L/min动脉血氧分压(PaCO2)10~13.3kPa﹤7.3 kPa动脉血CO2分压(PaCO2) 4.7~6.0 kPa﹥6.0 kPa心脏功能的临床评估体力活动试验:根据患者在日常活动后的表现,估计心脏功能。

主要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心脏功能分级表心功能屏气试验临床表现心功能与耐受力I级30s以上普通体力劳动、负重、快速步行、上下坡,不感到心慌气短心功能正常II级20~30s能胜任正常活动,但不能跑步或较用力地工作,否则心慌气短心功能较差。

镇静处理恰当,镇静耐受力仍好III级10~20s必须静坐或卧床休息,轻度体力活动后即出现心慌气短心功能不全。

镇静前准备充分,镇静中避免任何心脏负担增加IV级10s以内不能平卧,端坐呼吸,肺底啰音,任何轻微活动即出现心慌气短心功能衰竭。

镇静耐受力极差,手术必须推迟I或II级可实施镇静:III级慎重实施镇静;IV级不予镇静。

ASA体格情况评估分级表分级评估标准I健康患者II轻度系统性疾病,无功能受限III重度系统性疾病,部分功能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IV重度系统性疾病,丧失工作能力,且经常面临生命危险V濒死患者,不论手术与否,在24小时内不太可能存活I或II级可实施镇静;III级慎重实施镇静;IV及以上不予镇静。

附件7:中深度镇静治疗工作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