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芒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根底上,理清思路。
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举例解释:
-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展示词语的用法,如“他的顽强精神感染了我们”,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以课文为例,指出作者在叙述中的转折点,如何通过环境的对比凸显牧羊人的作用。
4.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了解植树造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5.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
6.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能力。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感受作者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3. 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它是环保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了一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绿洲。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
在课堂氛围方面,我觉得整体上还是比较融洽的,学生们在讨论和分享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发言时显得紧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我会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改善自然环境,从而让荒凉的山区变得富饶的故事,揭示了牧羊人美好的心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他们在关爱环境、关爱他人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牧羊人的奉献精神,培养他们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情节的理解,牧羊人无私奉献精神的体会。
2.突破策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从而理解牧羊人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感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感受课文美好的同时,体会到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堂讨论问题,提前分发给 students。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教师播放课文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b.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b.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牧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牧羊人的植树经历,揭示了坚持不懈、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主题。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适合用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环保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得到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文中环保意识和人生价值观的提炼与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牧羊人的坚持与热爱,从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植树经历,以及他所体现出的坚持与热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情感。
朗读结束后,教师学生进行讨论:牧羊人的植树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抢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将荒凉的斜坡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文章通过牧羊人的实践,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了坚持与奉献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
但他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深层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品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难点: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悟牧羊人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有序进行;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斜坡变为绿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发生的?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植树实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牧羊人的语气、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如坚持、耐心、奉献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牧羊人的植树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单元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法国作家让·乔诺(也译为尚·乔诺)作品有《强力友人》、《屋顶上的轻骑兵》、《种树的人》、《面包师的老婆》、《Les cavaliers de l'orage》、《追捕》、《收获》、《安吉儿》、《L'eau vive》等。
学生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生字展示
慷慨(kānɡ kǎi)干涸(hé)废墟(xū)坍塌(tān)
缝隙(fènɡ xì)酬劳(chóu)刨根问底(páo)
沉默寡言(ɡuǎ)山毛榉(jǔ)薰衣草(xūn)琢磨(zuò mo)
读,并作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形似字展示
戳(chuō)戳穿坍(tān)坍塌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4、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
人版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美的事物、情感可能缺乏敏感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品味文章中的美。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绘自然环境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
(4)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将文章中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牧羊人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章主题的理解:《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坚持植树,改变荒漠的故事,展现了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展现的内在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植树这项环保活动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当中。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不错。大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一些植树的经历,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在讲解课文结构和分析文章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和生动。可能我应理解和记忆。
5.情感态度: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领悟牧羊人植树行为的积极意义,以及这种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强化主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树是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行为在实际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造句练习和词汇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的生字词,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牧羊人的心境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如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感悟,学习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培养环保意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习生词、短语:本课重点生词、短语包括植树、牧羊、绿色、沙漠、奇迹等。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对针对性和启发性。
此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意识到在新课讲授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理解文章的脉络。
4.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植树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讨论植树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植树的重要性,见证了环保行动带来的改变。在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主题理解: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认识到植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运用动作描写,
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
呼应开头。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植树的牧羊人
⎩⎪⎨⎪⎧⎭⎪⎬⎪⎫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三见牧羊人⎩⎪⎨⎪⎧一见:选橡子、种橡树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慷慨
无私不图回报积极乐观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
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