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普罗旺斯地区偶然遇到了一个牧羊人,他独自一人在荒凉的高山高原上种植树木,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最终将荒凉之地变成了绿洲。

本文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绿化家园。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人物品质,以及从中汲取道德教育方面还需要引导。

另外,学生可能对普罗旺斯地区和植树的意义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理解牧羊人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品质,从中汲取道德教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教学法:以牧羊人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生字词表,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普罗旺斯地区,引导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所了解。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一个人能做些什么?”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的第一篇。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坚持植树,最终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树前后的环境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意义。

b. 讲解课文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c.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讨论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2. 主要内容:a. 课文生字词b. 课文结构及意义c. 文章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牧羊人植树的意义的认识。

b. 选取课文中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增加学生互动环节。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第一节,内容为《植树的牧羊人》。

课文讲述了牧羊人用实际行动改变荒漠,坚持植树造林,最终创造了一个绿洲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牧羊人的坚持和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牧羊人形象的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牧羊人的行动中汲取精神力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PPT、相关图片、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入课文。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课文分析:b.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分析的练习题,教师点评。

6. 小组讨论:围绕“如何向牧羊人学习,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展开讨论,分享观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2. 牧羊人形象:坚持、奉献、绿色生活3.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形象分析4.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思考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以及如何向他学习。

答案示例:牧羊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奉献,为荒漠带来了绿色。

我们要向他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植树的牧羊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他们将从课文中学到的精神力量运用到生活中。

同时,加强课后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2)懂得付出与奉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尊敬他人,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感知。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展示图片:植树的牧羊人、荒凉的荒漠、绿意盎然的森林。

(2)引导学生谈谈对图片的感悟,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写作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谈谈对植树的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谈论自己如何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2(第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2(第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看句”,深入体味第一人称表达的妙处。

2. 通过“看意”,走近作者,走进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高贵灵魂,进而明晰“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聊了聊艾力泽•布菲,这个可敬可爱的牧羊老人,他的精神与我们愚公精神有相似相通之处呢!这样的人值得人们记录他们,值得全世界瞩目他们。

我们来看看作者让•乔诺是如何来面对面记录牧羊老人的行动的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堂导入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缀接与过渡,回应第一课时拓展的问题,又自然引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学习问题,让学生学会温故知新,前后勾连。

二、看句——“我”见天地“我”见众生1. 跳读寻找包含“我”与“他”的语句,思考辨析:“我”与“他”出现在同一空间里,能读出一种什么味道投影展示:(1) 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

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

他痛快地答应了。

(2) 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3) 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4)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过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小结:本文虽是小说,以“我”写“他”,真实客观;本文虽是小说,以“我”看“他”,专注真诚;本文虽是小说,以“我”读“他”,深情留念;本文虽是小说,以“我”阅“他”,钦佩敬仰;本文虽是小说,以“我”思“他”,惺惺相惜。

2. 寻找文中含有“我们”的语句,深情朗读。

“我们”包含一种怎样的情怀投影展示:(1)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2)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

(3)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小结:透过“我们”,看见了世界的温暖和谐;透过“我们”,看见了奉献的无私忘我;透过“我们”,看见了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心手相牵;透过“我们”,看见了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坦诚相待。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3.出示表格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即间隔(米)两端都种间隔数棵数我的发现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1.算一算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

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2.想一想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

这条小路共有多长?3.楼梯问题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

老师走到了第几层?三、知识拓展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二」活动名称:实践活动“我们植树去”活动目标: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有爱护树木的意识。

2、能参与幼儿园的绿化行动,争做幼儿园小主人。

策划者:xx活动对象:中班级部活动准备:1、小组准备小树苗一棵、水桶、小铲;2、查看幼儿园需要补种的树苗3、植树流程一张活动过程:1、提出活动要求:要求:找到需要补种小树苗的地方,小组合作种植2、幼儿按照植树流程小组合作植树植树流程:挖土——埋树根——培土——踩实——浇水重点指导:劳动前先分工,不争抢3、参观我们种植的小树苗,体验成功的喜悦。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三」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植树造林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环保意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静心默读、圈点勾画,梳理文章内容;2、能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3号选手,今天我上的是《植树的牧羊人》的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植树的牧羊人》。

请看本节课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二、浏览勾画,感知奇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关键词语,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分钟)【师】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

(人物+事件+结果) 过渡:略三、跳读参阅,见证奇迹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故事情节发展的语过渡:略四、品读批注,感悟奇迹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采用品读、批注法,在课文中勾画描写牧羊人的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批注,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参照示例:以“从_____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 的人”的句式(5分钟)【师】示例:从“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⑪1、从“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情、大方的人。

④2、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人⑤3、从“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⑦4、从“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

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⑨5、从“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2.探讨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着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

(出示课件36)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37)(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2.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

)语句出示:(出示课件38)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教师追问:由“好人”引出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开头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牧羊人植树作铺垫。

语句出示:(出示课件39)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教师:文章结尾的议论句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感悟,学习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培养环保意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习生词、短语:本课重点生词、短语包括植树、牧羊、绿色、沙漠、奇迹等。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对针对性和启发性。
此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意识到在新课讲授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理解文章的脉络。
4.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植树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讨论植树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植树的重要性,见证了环保行动带来的改变。在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主题理解: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认识到植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举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文章的主要事件、牧羊人的品质特点等。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牧羊人植树精神的体会。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价值,需要通过讨论、分享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植树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5.写作手法: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情感抒发等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6.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牧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课文传达了坚持、勤劳、热爱自然等价值观。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坚持不懈等积极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3.视频或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的把握。

之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以检验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中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坍(tān)塌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xì) 琢(zuó)磨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付出与坚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如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

(2)简介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讨论课文所传递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环保的看法,以及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巩固。

3. 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13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教师点拨: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的是第三人称。
作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达标测评
1.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2.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优质」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优质资料

「优质」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优质资料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深刻认识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

3.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主要检查上堂课默读课文的效果。

1.辨别下列形近字,并组词:密藤橡烈嫌瀑蜜腾像裂赚爆答案2.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答案〕(1)外貌描写。

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二.认识人物设计意图:通过以不同形式认识人物性格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多次默读课文或课文的片段,对牧羊人有一个更为全面、公正的认识。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示例:他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从“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一外貌描写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这样朴实的语言和平实的回答,足见其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2.检查上一节课的作业:假如为牧羊人颁发一个“感动世界”的奖项,你打算怎样为他撰写颁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理清了故事情节,认识了人物的形象,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本节课学生要品析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1、圈点勾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赏析。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3、增进对环保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的习惯。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次体现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体现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去,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的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下去了。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长成大树。(句中的数词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烘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4、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荒村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巩固旧知




一、圈点勾画,品味语言。
二、探究写作技巧
1、勾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烘托出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品味语言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三、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重点
1、圈点勾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赏析。
难点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教法学法
指导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对比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植树的牧羊人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植树的牧羊人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最后一次相见
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体会结尾段的作用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
选做题: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这种精神?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评价和感受。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他停下来……再仔细埋上泥土。(“轻轻”“仔细”能否删去,为什么)
当我想到……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