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二 文言文重点虚词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虚词归纳

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虚词归纳
• 之:结构助词,的。
•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5、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而:表转折关系,却.
• • • • •
6、而抱将军之仇者,何如? 而:表并列关系,并且。 7、荆轲和而歌。 而:表修饰关系。 8、伏尸而哭。
• 而:表修饰关系。
• 9、自引而起。
• 14、唯君图之。
• 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 15、秦伯乐,与郑人盟。
• 与:介词,跟,和,与。
• 1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之:结构助词,的;
•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因:介词,凭借,借助。之:结构助词,的。而:表转折关系,却。 之:人称代词,他。
• 18、失其所与,不知。
• 其:人称代词,自己的。所:所字与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表
•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介词,替;为:动词 ,做,出;者: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 示疑问语气等。
• • • • • • • •
6、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以:连词,用来 。乎:语气助词,“吗”. 7、项伯杀人,臣活之。 之:人称代词,他。 8、长于臣。 于:介词,比。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而:表目的连词 。
• 30.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2011湖南)
• 31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004年天津卷C项)
• 乃”是副词,可译为“才”或“就”
• 32、良乃入,具告沛公(2009年江西卷D 项)
• 乃”是副词,可译为“才”或“这才” 。
• 3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010年四川卷 B项) • 副词,于是。 • 34、拔剑撞而破之(2006年四川卷D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重点文言虚词义项及例句整理大全姓名:组别:班级:2012级语文组编制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乃1、“乃”义项总结: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于是,这才。

例句: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③副词,却,竟然。

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④副词,只,仅仅。

例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吕氏春秋义赏》)⑤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⑥语气词,无意义。

例句:乃瞻衡宇(《归去来兮辞》)⑦这样。

例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瞻衡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取蒙冲斗舰十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良乃入,具告沛公。

: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乃令张仪佯去秦: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乃作《怀沙》之赋: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焉1、“焉”义项总结:⑧于此,在这里;于彼,在那里。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⑨语气词。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韩愈《师说》)⑩疑问代词,什么。

例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⑪于何,在哪里。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虚词归纳

语文必修1、2重点文言虚词归纳一)于意义和用法:1在,从,到2在……方面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始舍于其址。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余于仆碑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月出于东山之上7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而用法1连词,表并列,又2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3连词,表承接,就,便4连词,表转折,但,但是,却5连词,表假设,如,如果,假如6连词,表修饰,地7连词,表因果,因而,因此8连词,表目的,来9代词,你,你的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侣鱼虾而友麋鹿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夜缒而出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扣弦而歌之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三)以意义和用法1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方法等,凭借、用、拿、靠、按照2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因为,由于3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于,从4连词,相当于“而”5动词,用,做,认为6介词,表对象,把7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险以远,则至者少。

3樊哙侧其盾以撞。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7以乱易整,不武。

8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9君何以知燕王10斧斤以时入山林11以资政殿学士行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四)之用法:1音节助词2动词,到,去,往们3代词,他,他们,它,我4指示代词,此,这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宾语前置的标志7定语后置的标志8、助词,“的”1此三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2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3吾欲之南海,何如?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5愿枉车骑过之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8顷之,烟炎张天9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10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五)其意义和用法:1代词,他,他的,它,他们,他们的,我,自己2代词,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3代词,其中的(后接数词)4语气副词,a祈使语气,一定b推测语气,大概c婉商语气,还是d反问语气,难道5连词a表选择关系,是……还是……b假设关系,如果1其孰能讥之乎?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其皆出于此乎?6秦王恐其破璧7吾其还也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1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4其若是,孰能御之?。

(完整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虚词归纳

(完整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虚词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虚词“而、乃、何、乎”归纳一、而“而”在文言文中多做连词,有以下几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立而饮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课文归纳训练:1.夜缒而出()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朝济而夕设版焉()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5.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7.秦王必喜而善见臣()8.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0.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11.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14.又前而为歌曰()1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6.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1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18.图穷而匕首见()19.秦王惊,自引而起()2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1.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2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2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6.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7.拔剑切而啖之()28.劳苦而功高如此()29.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30.拔剑撞而破之()3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2.謇朝谇而夕替()33.偭规矩而改错()34.夫孰异道而相安())))))4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5.侣鱼虾而友麋鹿()4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4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50.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5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52.有怠而欲出者()5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5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5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6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二、乃(一)“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副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

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4.沛公安在?(《鸿门宴》)[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例解] 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1.尔何知!(《肴之战》)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肴之战》)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例解] 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编辑版)

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编辑版)

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编辑版)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梁昌明整理提供)一、而(一)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出自《荆轲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出自《鸿门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出自《赤壁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出自《游褒禅山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寡人之于国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出自《劝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出自《过秦论》)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出自《师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夜缒而出(出自《烛之武退秦师》)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绝袖/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出自《荆轲刺秦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项王按剑而跽曰/起,立而饮之(出自《鸿门宴》)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顺流而东也/抱明月而长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出自《赤壁赋》)弃甲曳兵而走(出自《寡人之于国也》)顺风而呼/吾尝终日而思矣(出自《劝学》)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出自《过秦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出自《师说》)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必修一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一、实词1、爱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爱护。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安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病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9、察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0、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11、曾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连……都……,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2、乘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3、诚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如果,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授予官职。

必修一二的重点虚词整理

必修一二的重点虚词整理

• • • • • • • • • • • • • •
其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代词,我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代词,其中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揣测 副词,还是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难道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 • • • • • • • • • • • •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 吾得兄事之 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这些 士大夫之族 代词,这,这些 郯子之徒 代词,这,这些 今以实校之 代词,指敌情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们 验之以事 代词,它 代词,这种事 未之有也 代词,这件事 为之奈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 • • • • • • • •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 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助词,补充音节 纵一苇之所如 助词,不译 助词,的 惟江上之清风 助词,的 此亡秦之续耳 成败之机 助词,的 此帝王之资也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的
• 之
• • • • • • • •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 若事之不济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高一必修一虚词总结

高一必修一虚词总结

高一必修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可译为"就""因而",或"而"。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仗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荆轲刺秦王》)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立而饮之(《鸿门宴》)4.表示顺接关系。

不译。

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5.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荆轲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语文文言虚词总结——必修一

语文文言虚词总结——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⑴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修饰,不译)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承接,不译)3.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不译)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不译)5.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却”)⑵何1.何厌之有:(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⑶乃1.乃还:(副词,表承接,“就”)⑷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第三人称,“它”,指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第三人称,“它”,指这件事)3.共其乏困:(代词,第三人称,“他们”,指出使的人)4.又欲肆其西封:(代词,第三人称,“它”,指晋国)5.失其所与:(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6.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⑸且1.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并且”)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⑹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表假设,“如果”)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表假设,“如果”)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假设,“如果”)4.若不阙秦:(连词,表假设,“如果”)⑺所1.君之所知也:(所字结构,“所……的事”)2.失其所与:(所字结构,“所……的事”)3.君亦无所害:(所字结构,“所……的事”)⑻为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复音虚词,“以为”,把……作为)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实词,动词,“给予”)3.无能为也已:(实词,动词,“做”)⑼焉1.子亦有不利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2.焉用亡郑以陪邻:(助词,疑问代词,“怎么”)3.朝济而夕设版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4.将焉取之:(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⑽也1.且贰于楚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2.臣之壮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3.无能为也已:(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4.是寡人之过也:(助词,表判断,“是”)5.君知其难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6.君之所知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7.吾其还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8.君之薄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⑾以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2.越国以鄙远:(介词,“把”)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表目的,“来”)4.焉用亡郑以陪邻:(介词,表目的,“来”)5.阙秦以利晋:(介词,表目的,“来”)6.以乱易整:(介词,“用”)7.敢以烦执事:(介词,“用”)⑿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表依据、方法,“来”)⒀于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表对象,“对”)2.且贰于楚也:(介词,表对象,“对”)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表对象,“对”)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表对象,“对”)⒁与1.与郑人盟:(介词,“和”“同”“跟”)2.失其所与:(动词,“结交”“亲附”)⒂之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结构助词,“的”)2.公从之:(代词,“他”)3.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结构助词,“的”)4.臣之壮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5.许之:(代词,“它”,指郑国)6.邻之厚:(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7.君之薄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8.行李之往来:(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9.君之所知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10.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11.将焉取之:(代词,“它”,代土地)12.惟君图之:(代词,“它”,代这件事)1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代词,“它”,指郑国)14.子犯请击之:(代词,“它”,指秦国)15.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结构助词,“的”)16.亦去之:(代词,“它”,指郑国)荆轲刺秦王一·其1.尽收其地(代词,“它的”指秦王的)2.臣左手把其袖(代词,“他的”指秦王的)3.而右手揕其胸(代词,“他的”指秦王的)4.其人居远未来(远指代词,“那个”)5.疑其有改悔(代词,“他”指荆轲)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远指代词,“那”)7.操其室(代词,“它的”指剑的)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代词,“他的”指夏无且的)9.断其左股(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1.尽失其度(代词,“他们的”指秦国的大臣们)二·之1.函封之(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2.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结构助词,“的”)3.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4.取之百金(代词,“它”指匕首)5.使工以药淬之(代词,“它”指匕首)6.顷之未发(音节助词,不译)7.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樊於期)8.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9.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结构助词,“的”)10.丹不忍以己之私(结构助词,“的”)11.而伤长者之意(结构助词,“的”)12.愿足下更虑之(代词,“它”,指这件事)13.秦之遇将军(结构助词,“的”)14.今闻购将军之首(结构助词,“的”)15.可以解燕国之患(结构助词,“的”)16.而报将军之仇者(结构助词,“的”)17.为之奈何(代词,“它”,指这件事)18.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21.太子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2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结构助词,“的”)23.太子迟之(代词,“他”指荆轲)24.乃复请之曰(代词,“他”指荆轲)2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结构助词,“的”)26.皆白衣冠以送之(代词,“他”指荆轲)27.为变徵之声(结构助词,“的”)28.持千金之资币物(结构助词,“的”)2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结构助词,“的”)30.比诸侯之列(近指代词,“这样”)31.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结构助词,“的”)32.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结构助词,“的”)33.唯大王命之(代词,“他们”指荆轲和秦武阳)34.秦王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5.群臣怪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6.北蛮夷之鄙人(结构助词,“的”)37.愿大王少假借之(代词,“他”,指秦武阳)38.轲既取图奉之(代词,“他”指秦王)39.因左手把秦王之袖(结构助词,“的”)40.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代词,“它”,指秦王的胸口)41.而乃以手共搏之(代词,“他”指荆轲)42.乃欲以生劫之(代词,“他”指秦王)三·乃1.乃请荆卿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表程度,“才”)3.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表承接,“于是”“就”)4.樊於期乃前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5.乃今得闻教(副词,表转折,“却”“竟然”)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副词,表承接,“于是”“就”)7.乃为装遣荆轲(副词,表承接,“于是”“就”)8.乃令秦武阳为副(副词,表承接,“于是”“就”)9.乃复请之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0.乃朝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1.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12.左右乃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4.乃欲以生劫之(实词,判断动词,“是”)四·则1.则虽欲长侍足下(连词,表承接,“那么”)2.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承接,“那么”)3.然则将军之仇报(连词,表承接,“那么”)五·与1.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介词,“和”“同”“跟”)2.人不敢与忤视(介词,“和”“同”“跟”)3.欲与俱(介词,“和”“同”“跟”)4.待吾客与俱(介词,“和”“同”“跟”)六·以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9.仆所以留者(复音,“所以”,表原因,“……的原因”)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3.以次进(介词,“按照”)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七·而1.今行而无信(连词,表转折,“却”)2.而伤长者之意(连词,表转折,“却”)3.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递进,“并且”)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承接,不译)5.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承接,不译)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并列,不译)7.伏尸而哭(连词,表并列,不译)8.而为留待(连词,表承接,“就”)9.今日往而不反者(连词,表转折,“却”)10.荆轲和而歌(连词,表修饰,“不译”)11.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承接,不译)1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1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连词,表承接,不译)1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连词,表并列,不译)15.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不译)16.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连词,表并列,不译)17.自引而起(连词,表修饰,“不译”)18.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不译”)19.而秦法(连词,表转折,“但是”)20.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转折,“但是”)21.而乃以手共搏之(连词,表承接,“就”)22.倚柱而笑(连词,表并列,不译)2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不译”)八·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实词,表被动)2.为之奈何(介词,表对象,“对于”)3.乃为装遣荆轲(实词,“为装”,动词,“制成包装”)4.乃令秦武阳为副(实词,动词,“作为”)5.而为留待(介词,表目的,“为了”)6.为变徵之声(实词,动词,“发出”)7.复为慷慨羽声(实词,动词,“变成了”)8.又前而为歌曰(实词,动词,“唱”)9.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表对象,“替”)10.愿举国为内臣(实词,动词,“成为”)11.前为谢曰(实词,动词,“表达”)九·者1.而报将军之仇者(判断句式,不译)2.人无不立死者(代词,指人,“……的人”)3.今日往而不反者(代词,指人,“……的人”)4.仆所以留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代词,指人,“……的人”)6.见燕使者咸阳宫(代词,指人,“……的人”)7.群臣侍殿上者(代词,指人,“……的人”)8.而伤长者之意(代词,指人,“……的人”)9.事所以不成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十·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助词,表判断,“是”)2.则秦未可亲也(助词,表陈述,不译)3.竖子也(助词,表判断,“是”)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助词,表判断,“是”)十一·何1.将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2.何如(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3.为之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4.无可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十二·于1.常痛于骨髓(介词,“在”)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复音虚词,“于是”,在这)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复音虚词,“于是”,在这)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对”)5.燕王拜送于庭(介词,“在”)6.使毕使于前(介词,“在”)十三·所1.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字结构)2.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所字结构)4.卒惶急不知所为(所字结构)5.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6.荆轲有所待(所字结构)十四·乎1.将军岂有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吗”)十五·因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连词,表承接,“于是”)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4 页鸿门宴因:(5个)1、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趁机,介词)2、不如因.善遇之(趁着,趁机,介词)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连词)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介词)5、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介词)且:(3个)1、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关系)3、且为之奈何?(同“1”)则:(3个)1、则.与一生彘肩(就、便,表承接关系)2、沛公则.置车骑(就,连词) 3、则与斗卮酒(同“1”)所:(4个)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无”构成“无所”结构,后带动词)2、所.以遣将守关者(与“以”一起表原因,…的原因)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含名词性质)4、若属皆且为所.虏(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何:(5个)1、籍何.以至此(什么,代词)2、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3、客何.为者(什么,动词宾语)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必,表反问)5、大王来何.操?(什么,代词)乃:(3个)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连词)2、良乃.入,具告沛公(就,连词)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这才、就,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副词)若:(2个)1、若.入前为寿(你,第二人称代词)2、若.属皆且为所虏(你,第二人称代词)其:(5个)1、此其.志不在小(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2、吾令人望其.气(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 3、其意常在沛公也(他的,人称代词,代项庄) 4、樊哙侧其盾以撞(他的,人称代词,代樊哙) 5、樊哙覆其盾于地(他的,人称代词,代樊哙)乎:(4个)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4、壮士能复饮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而:(7个)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关系,连词)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连词)3、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不译)4、拔剑切而.啖之(承接,连词)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并列,连词)6、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于:(8个)1、贪于.财货(对,介词)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向,介词)3、良曰:长于.臣(比,介词)4、于.是项伯复夜去(和“是”表连接,连词)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在,介词)6、樊哙覆其盾于.地(在,介词)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在,介词)8、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在,介词)以:(13个)1、具告以.事(把,介词)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3、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一起表原因,…的原因)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5 页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拿,介词)5、籍何以.至此(凭借,介词)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来,表目的)7、请以.剑舞(用,介词)8、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9、常以.身翼蔽沛公(用,介词)10、樊哙侧其盾以.撞(表承接关系,连词)11、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表目的,连词)12、项王未有以.应(“有以”结构,“有什么办法用来”)与:(17个)1、未得与.项羽相见(和,跟,介词)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和,跟,介词)3、君安与.项伯有故(和,跟,介词)4、秦时与.臣游(和,跟,介词)5、孰与.君少长(和,跟,介词)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和、同、跟,连词,表并列)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和,跟,介词)8、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和,跟,介词)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和,跟,介词)10、君王与.沛公饮(和,跟,介词)11、臣请入,与.之同命(和,跟,介词)12、则与.一生彘肩(给,动词)13、怀王与.诸将约曰(和,跟,介词)1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和、同、跟,连词,表并列)15、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动词)16、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和,跟,介词)17、竖子不足与.(之)谋(和,跟,介词)也:(11个)1、此天子气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判断)3、毋从俱死也.(句末语气词,表祈使)4、秦地可尽王也.(表肯定)5、固不如也.(句末,表陈述语气)6、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句末,表陈述语气)7、出入与非常也.(句末,表陈述语气)8、不义也.(表判断)9、其意常在沛公也.(表判断)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句末,表陈述语气)11、窃为大王不取也.(表肯定)为:(19个)1、皆为.龙虎(呈现、成为,动词)2、臣为.韩王送沛公(替、给,介词)3、为.之奈何(对付、对待,动词)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介词;设计、制定,动词)5、且为.之奈何(对付、对待,动词)6、君为.我呼入(替,介词)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祝愿,动词;结成,动词)8、君王为.人不忍(做,动词)9、若入前为.寿(祝愿,动词)10、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结构表被动)1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作为,动词)12、客何为.者(是,动词)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动词)1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二个“是”,后一个表疑问)15、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之:(26个)1、珍宝尽有之.(指代珍宝,代词)2、为之.奈何(指代这件事,代词)3、且为之.奈何(指代这件事,代词)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去、往,动词)5、臣活之.(指代项伯,代词)6、吾得兄事之.(指代项伯,代词)7、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取消句子独立性)8、故听之.(指代鲰生,代词)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独立性)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人”,即刘邦,代词)11、不如因善遇之.(指代刘邦,代词)12、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的,结构助词)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指代这件事,代词)1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指代项王,代词)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6 页1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指代沛公,代词)16、今日之.事何如?(的,结构助词)17、臣请入,与之.同命(指代沛公,代词)18、赐之.卮酒(赐之.彘肩)(指代樊哙,代词)19、拔剑切而啖之.(指代生彘,代词)20、天下皆叛之.(指代秦王,代词)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指代关中地带)2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的,结构助词)23、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指代璧,代词)24、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指代玉斗,代词)25、拔剑撞而破之.(指代玉斗,代词)26、吾属今为之.虏矣(指代刘邦,第三人称代词)。

语文必修一到五重点虚词整理

语文必修一到五重点虚词整理

必修1《劝学》1.而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关系,但)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关系,并且)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关系)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关系)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但)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2.之(表转折关系,反而)⑧锲而不舍(表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指靛青)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取独)(代词,木头)②輮使之然也(代词,指木)④锲而舍之3.于3.焉4.者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指定语后置的标志)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③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①假舆马者(代词,……的人)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向)、②蛟龙生焉(兼词,与之)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引出判断)《师说》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关系)折关系)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关系)表递进关系)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④择师而教之(连词,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关系)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关系)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⑧如是而已(与“已”,表陈述语气)2. 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在)(介词,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语气,吧)④嗟乎(表感叹语气,与“嗟”连用,唉)3. 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其皆出于此乎价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被)⑥学于余(介词,向,跟)4. 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与“乎”配合,表揣测语气,大概)験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感叹语气,多么)5. 也①帀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赤壁赋》1. 而①告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习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⑥吕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③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词,它)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它)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取独)3. 于① 游于赤壁之下(介词, 在)词,从)③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在)⑤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⑦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 乎①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容词词尾)⑤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 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1.而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关系) 表承接关系)③ 披早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关系) ⑤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关系) 关系)⑦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关系) 关系)⑨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关系)修饰关系)2.之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④于是饮酒乐甚(介词,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吗)④郁乎苍苍(形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②卧而梦(连词,⑥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⑧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⑩自远而至(连词,表(11)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关系)2.之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 词,指西山)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结构助词,的)知日之入(助词,取独)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助词,取独)(助词,取独)⑦故为之文以志(代词,指游西山这件事)3.为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为)③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做,写)词,认为) 必修2 《六国论》1.以①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目的关系,才) ④ 举以予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价词,用)⑥ 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⑦洎牧以馋诛(介词,因为)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 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 凭借)2.而① 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② 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③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⑤ 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⑥ 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 ⑦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始指异之(代④不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②不于培塿为类(动词,成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动⑩苟以天下之大(介词,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关系)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关系)(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①破亡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②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助词,③ 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助词,取独) ④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⑤此言得之(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⑥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结构助词,的)⑦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⑧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⑨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⑩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①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一个动词,治理;后一个介词,表被动)①其实亦百倍(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代指赵国)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关系,和)7.则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承接关系,就) ② 则秦国之所大欲(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阿房宫赋》1.而① 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并列关系)②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③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关系,去卩)3.之取独)4. 为表被动)5. 其赵二国)国)6. 与同)②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指燕④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连词,表承接关系)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①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至打去)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代财物)3. 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当)4. 其①杳不知其所之也(代词,指宫车) 词,指六国)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词,代秦国)他们的)④而后人哀之(代词,指秦人)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② 剽掠其人(代④ 使六国各爱其人(代词,5.焉① 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无义)6.于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动词,至U )词,比) 必修3《指南录后序》1.以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凭 身份)③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动词,用,率领)⑤ 然而隐忍以行(相当于“而”,表修饰) 价词,凭)⑦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介词,把)拿)⑨以至于永嘉(连词,表递进关系,从而) 的关系)(11)几以不纳死(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用,乘着)(13)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介词,凭……身份) (1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介词,用,拿)系,用来)(16)以为前驱(介词,把)词,表目的关系,来)2.之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②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④间以诗记所遭(介词,用)⑥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是文言文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会涉及到很作虚词的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实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

必修一二册文言文基本知识整理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煣”用火烤是物体弯曲)/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递进)....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因果..).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虚词整理

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群聚而笑之/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夜,缒而出/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项王按剑而跽/东面而视/弃甲曳兵而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渔父莞尔而笑/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朝济而夕设版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而能与世推移/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侣鱼虾而友麋鹿/二败而三胜/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夫赵强而燕弱/劳苦而功高如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忽奔腾而砰湃/而庭阶寂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⑷连词,表承接。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择善而从之/毕礼而归之/拔剑切而啗之/夫人朝夕退而游焉/或百步而后止/爽籁发而清风生/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渔父见而问之/而控于地而已矣/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⑸连词,表递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虚词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主语“烛之武”)(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3.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文言实词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虚实词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虚实词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虚实词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鱔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谬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
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7.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8.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10.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1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1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16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1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0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2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5.何以战?(《曹刿论战》)

26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27.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
2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0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3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3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35.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36.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7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3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9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0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4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4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4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44.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6.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47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48.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49.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50.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