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铜器
你不认识的青铜器,为你展示不一样的云南
你不认识的青铜器,为你展⽰不⼀样的云南云南青铜器兵器类——四兽铜斧据统计,云南⽬前发现青铜⽂化遗存333处,出⼟遗物26200余件,其中有青铜器19600余件。
云南青铜器兵器类——鱼鹰铜啄云南青铜⽂化⼤约始于3300年前,较早者为剑川海门⼝青铜⽂化遗址。
到两汉之交过渡到铁器时代。
云南青铜器兵器类——⼈形钮铜钺云南青铜⽂化可分为五个类型:洱海地区类型、滇池地区类型、滇西北类型、红河流域类型、怒江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类型。
云南青铜器兵器类——豹钮铜⽭云南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包括武器、⽣产⼯具、⽣活⽤具、乐器、贮贝器、扣饰牌饰等⼤类,每类包含的内容⼗分丰富、复杂。
云南青铜器兵器类——蛙形铜⽭云南青铜器的纹饰极其精致复杂,在铜⿎、贮贝器、武器、⽣活⽤具等器物上均有着极为复杂、精致的纹饰云南青铜器⽣产⼯具类——孔雀纹铜锄云南青铜器很多器物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多有精致的动物、⼈物做装饰,有的甚⾄是模仿动物形体做成,最为突出的是江川李家⼭出⼟的虎⽜铜案。
云南青铜器⽣产⼯具类——⽜头纹铜锄写实性与夸张性相结合。
在青铜器上有四⼗多种动物,除了凤凰外,均为存在于现实⽣活中的动物。
有的贮贝器上的⼈物多达127个,通过这些青铜器,我们可以对云南本地的民族种类、祭祀、战争等有⼀定了解。
云南青铜器⽣产⼯具类——梯形铜锄另外,有些青铜器为了突出⼈物、动物的⼼理状态和特点,常常对某些动物的局部做夸张性的处理。
云南青铜器⽣活⽤具类——⽜虎铜案很多器物既突出主题,⼜注重局部表现,通过局部的表现来深化主题。
云南青铜器⽣活⽤具类——双⽜铜尊⼈物、动物的⼼理特点反映得较为精准。
很多扣饰、牌饰,反映了同⼀类动物或⼈物在⽇常⽣活中的状态。
有着很⾼的艺术价值。
等。
云南青铜器⽣活⽤具类——⽴⽜铜壶云南青铜器⽂化瑰丽壮观,为中华民族之瑰宝。
云南青铜器乐器类——船纹铜⿎云南青铜器乐器类——蛙饰铜⿎青铜器扣饰、牌饰类——孔雀铜扣饰青铜器扣饰、牌饰类——三⽔鸟铜扣饰青铜器扣饰、牌饰类——⼆⼈盘舞铜扣饰青铜器扣饰、牌饰类——⼆⽜交合铜扣饰青铜器扣饰、牌饰类——七⼈猎虎铜扣饰青铜器扣饰、牌饰类——三虎噬⽜铜扣饰青铜器贮贝器类——战争贮贝器器盖青铜器贮贝器类——祭铜⿎贮贝器青铜器贮贝器类——⽜虎⿅贮贝器。
昭通汉铜器和朱提银出土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昭通汉铜器和朱提银出土黄智(昭阳区博物馆,云南昭通657000)【摘要】青铜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历年来,在昭通各地出土的数件 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海内外金石学家们的研究热情,他们纷纷撰文考证,收录这些器 物。
早在宋代,就有人对昭通铜器进行过资料的收录和考证:清代更甚,考证者骤增,著书籍颇 多。
到了民国时期,昭通著名考古学家张希鲁先生收集到许多汉代铜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历代学者们的潜心研究,揭开了汉代铜器与昭通的历史。
【关键词】汉铜器;朱提银;昭通;出土;研究【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5-202-03【本文著录格式】黄智.昭通汉铜器和朱提银出土 [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 (05 ): 202-204.云南昭阳城西北有一条洒渔河,河两岸除了肥沃的土地,还有古老的村落,这里的人们养牛耕地,养马驮物,日子过 得虽然清苦,因为有了这片土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着。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没有天灾人祸,还是能过上 自给自足的生活。
平时,他们都各自耕田种地,农忙季节,大家互相帮助,我帮你插秧,你帮我犁地,乡间习俗大家都 遵循礼尚往来,和谐相处五十年前,我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我的童年,听着爷爷 的故事长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爷爷简直就是个故事大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乡间故事,爷爷都知道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故事也渐渐淡出了记忆,可是,有一个白马和白鸡的故事,却一直还在记忆之中闪现村庄的后面有山,山上有森林,有野果,也有一*片片的 土地,甚至还有人家居住有人说过,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村庄,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故事:在爷爷的故事里,村庄的后山上有 宝器,分布在后山的两片土地里,北面是皮匠地,南面是石 匠地。
在月朗星稀的时候,北面的皮匠地会出现一群白鸡在 地里寻食,南面的石匠地会出现一匹白马奔驰,有时白鸡出现,有时白马出现,有时白鸡和白马还会同时出现村庄的人都 觉得神奇,想去探个究竟,有人就亲自去走近它们,当人快 接近它们时,又什么都不见了,即便是掘地H尺也找不到它们:村庄的人们有的说是神灵,有的说是宝器发光故事在村里 不知传了多少代人,它们一直是村里人的一个谜。
贮贝器
五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贝器的最大价值在其艺术风格上。它充分利用对比、反衬、烘托的手法,把牛、虎、骑马者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反映了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
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点明画面主题。如这件贮贝器上有交代一个佩剑的骑马者,在一群牛的周围,其刻画的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放牧的情景,在贮贝器两旁的两只伺机而动的虎的形象栩栩如生,用悠闲的牛和蠢蠢欲动的虎的对比,用佩剑骑马者的警惕形象和牛的休闲,虎的向上攀登形象对比,巧妙的点名主题。
古滇国贮贝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特点
公元前339年,正值战国争雄时代,楚国远征西南,因归途被断来到滇池地区,与当地人民融合到一起并成为滇国首领,伟大的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道:“至滇池,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长之”。这成为云南文明历史的最早记载。斗转星移,时空变换,古滇国早已湮没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而李家山文物的发掘,真真正正的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亦揭开了古滇国的神秘面纱。
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
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作者:李跃平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摘要:蛇的艺术造型在滇青铜器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合,其作为扣饰的一种构成元素,加之蛇与龙间的渊源关系非同一般,使得蛇造型的研究成为对滇青铜器、滇文化研究的另外一条途径。
对于从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三种解释:一为滇人的图腾崇拜;二为地神;三为水神。
对蛇造型的理解,似乎无法回避对滇人族属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蛇;滇青铜器;象征意义;文化交流蛇的纹样在滇青铜器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合,其作为扣饰的一种构成元素。
从图像起源说上分析,蛇与龙渊源关系较深,这使蛇造型的研究成为解读滇青铜器、滇文化的一条途径。
但是,究竟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为何,至今众说纷纭。
究竟是楚人文化中的龙抑或蛇?还是越人的图腾崇拜?为什么它在重要的祭祀场合中屡次出现,同时又被践踏于地?1 滇文化释义与蛇1.1 滇文化释义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滇”是约于汉初活跃在西南昆明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政权,“滇文化”即古代滇人创造的文化。
按照张增祺先生观点,滇文化遗物的大致分布范围:“东至路南、泸西一线;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其附近区域,其中心在晋宁。
上述地区大概就是古代滇族的活动范围,亦即滇国的分布区域。
”[1]对于滇国政权存在的具体时间,目前学界观点尚有一定分歧。
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左右,尤中、张增祺都曾做出过大致界定。
但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其出现时间上限受到一定质疑,特别是在殷商墓穴中发现了来自云南的青铜原料后,滇国存在的上限被推到了公元前12世纪。
[2]在学术界,云南青铜文化分为滇池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北、滇南等类型。
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以晋宁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昆明洋甫头等大型墓地为代表。
滇文化是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的简称,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主要代表类型之一。
其时代和分期大致为:第一期,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作者:王丽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5期摘要: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古滇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又灿烂的文明。
尤其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更是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在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青铜文化在古滇国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民族文明,也向我们展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文化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对古滇国的研究难度较大,所以在其研究问题上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
古滇国的研究不仅要对比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结合考古发掘与之相互佐证。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江川李家山等古墓群的发掘以及“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了历史上古滇国的存在,也说明这些墓葬群及发掘的青铜文化与古滇国有关。
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滇文化的研究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一样,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涉及到古滇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
黄懿陆先生的《滇国史》将各个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最终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叙述了古滇国历史的各种猜测与史实证明[1]。
梁庭望在对《滇国史》的评述中表达了他对黄懿陆先生执着的钦佩和他找到突破口的欣慰[2]。
而黄懿陆在他的《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中则是对古滇国的由来及消亡的各种可能性做了对比研究,提出国内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的一套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启示[3]。
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中系统地叙述了古滇国的发展由来、青铜文化、民族组成、经济及生活的构成、军事宗教以及其社会特征,让大家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4]。
尤中在他的《古滇国、夜郎考》中对古滇国的民族成分、地域范围与其存在时间做了详尽的考证[5]。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一、博物馆概述云南博物馆是中国云南省的一座重要博物馆,位于省会昆明市。
建于1951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云南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云南地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是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文物概览云南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织锦、竹木牙角器、雕塑、绘画等。
这些文物是云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遗存,展示了云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1.青铜器云南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商代至秦汉时期的铜鼎、铜镜、铜饰等。
这些青铜器精美绝伦,造型独特,是研究古代手工艺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2.陶瓷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陶瓷制作闻名,云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陶瓷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和明代的宣德瓷。
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而宣德瓷则以其高雅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而备受赞赏。
3.织锦云南博物馆的织锦文物也十分珍贵。
云南地区的织锦工艺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是皇家贡品。
云南博物馆收藏的织锦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展示了云南地区独特的纺织技艺和文化传统。
4.竹木牙角器云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竹木牙角器文物。
这些文物是云南地区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竹编器具、木雕工艺品、牙雕艺术品等。
这些器物精致细腻,体现了云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5.雕塑在云南博物馆的展厅中,还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作品有佛教造像、人物雕塑、动物雕塑等。
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云南地区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6.绘画云南博物馆的绘画收藏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了古代壁画、字画、民间绘画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是了解云南地区绘画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三、展览与教育活动云南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这些展览和教育活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旨在传承和弘扬云南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云南青铜器图例
刷形铜器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目录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铜屋宇饰物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高11.5厘米,宽12.5厘米。深7.5厘米 石寨山6号墓出土房屋为干 栏式建筑,平台周围置高栏杆,形成一回廊。台前拦梯处竖一板, 上端靠拢屋檐,有一蛇蜿蜒而上。栏杆和栏板上刻有精细的菱格纹 和三角形纹饰。屋舍前小龛中供一人头。平台上立者和坐者约十多 人,男女均有,皆为滇人。廊右方有五人,计跪者三,依楯而立者 二。小龛前右有两人,一立一坐,坐者双手扶于案上。龛下置一鼓 ,鼓前靠梯左侧伏一犬,其右跪一小人。屋左后方有两人。皆跪坐 ,其一吹葫芦笙。正面左角上有三人及铜鼓数具。栏板上有鹦鹉、 牛和猪腿等。台前地上有三人,作烹饪食物状,台下及两侧有牛、 羊、猪等家畜。
云南青铜器素材
滇王金印
边长2.4厘米,高1.8厘米,重90克 石寨山6号墓出土 蛇钮,蛇背上饰鳞片纹,蛇头伸向右上方。此印印钮与印身分别铸成 后再烙接一起,印文为凿制,笔划两侧的凿痕尚清晰可见,篆文“滇 王之印”四字。
目录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孔雀衔蛇纹铜锥
立牛铜针线盒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四牛铜线盒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三枝铜俑灯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草叶纹铜镜、百乳铜镜和昭明铜 镜 01 生产
世界最早铜鼓—楚雄万家坝铜鼓
世界最早铜鼓——楚雄万家坝铜鼓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最早铜鼓万家坝古墓群位于楚雄市城南3公里的青龙河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1974年3月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的。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1975年5月试掘,同年10月至1976年1月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掘古墓7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
出土陶器,玉石,玛瑙,绿松石等文物共1245件,其中以5件铜鼓最为珍贵,被命名为“万家坝型铜鼓”。
经“碳14”测定,距今已二千六百年左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鼓。
()万家坝位于楚雄城南约3千米,原来是一片古墓葬群。
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这里组织了一次发掘面积33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79座,有大型墓13座、小型墓66座,出土青铜器1000多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23号墓年代为公元前690年左右,当为春秋时期的墓葬群。
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编钟万家坝出土了一套青铜编钟,共计6枚,外形如铃,断面呈核桃状,纽似双角向外侧翘出,与中原地区的编钟不同之处,在于中原地区的编钟每套均为奇数。
编钟本属中原奴隶主的庙堂乐器,用以明身份、标等级,万家坝编钟也具有同样性质,但造型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珍贵的是5件铜鼓,显示了铜鼓产生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原始性。
鼓身仅有简单纹布,均属早期特征。
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比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铜鼓型制更为原始,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
楚雄州的牟定、禄丰等县,都出土过万家坝型的铜鼓。
()据考古资料证明,铜鼓源于作为炊具的铜釜,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鼓的功能也变化,既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也是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还被奴隶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谓“击鼓山林,群蛮毕集”。
随后逐渐演化成为显示奴隶主贵族财富和权威的礼器。
由于铜鼓可以召集群众、号召群众和显示社会地位,全社会都把铜鼓视为珍宝。
奴隶主们不仅生前不惜重价多方罗致,以积铜鼓愈多愈荣,而且死后还备大批铜鼓随葬。
青铜器发现地分布
1960年 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遗址进行调查,发现 年 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遗址进行调查, 大量古蜀文化遗存。 大量古蜀文化遗存。
三星堆大事记
1963年 在冯汉骥教授主持下,由四川省博物馆、四 年 在冯汉骥教授主持下,由四川省博物馆、 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在月亮湾遗址发掘。 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在月亮湾遗址发掘。 1980年 由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博物馆、广汉县文 年 由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博物馆、 物部门联合开始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物部门联合开始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嗣后十几年 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汉文物部门持续性 地开展了遗址考古工作。 地开展了遗址考古工作。 1981年 发现大面积房屋基址并进行了航拍。 年 发现大面积房屋基址并进行了航拍。 1984年 在西泉坎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 年 文化堆积,三星堆遗址时代上下限大致确定。 文化堆积,三星堆遗址时代上下限大致确定。
1988年1月 国务院公布三星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月 国务院公布三星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建立。 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建立。 1989年 1月 发掘三星堆土堆,确认为人工夯筑。 年 月 发掘三星堆土堆,确认为人工夯筑。 1990年 1月 对东城墙局部进行发掘,发现土坯砖,大致了解到 年 月 对东城墙局部进行发掘,发现土坯砖, 城墙的始筑年代和夯筑方法、城墙建筑结构等。 城墙的始筑年代和夯筑方法、城墙建筑结构等。 1992年5月 试掘西城墙并得到确认。三星堆古城墙获得肯定。 年 月 试掘西城墙并得到确认。三星堆古城墙获得肯定。 1994年9月 发现及发掘南城墙,重新确定古城区范围在 平方 年 月 发现及发掘南城墙,重新确定古城区范围在3平方 公里以上。 公里以上。 1997年10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全面展示三星堆 年 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 文物。 文物。 2000年12月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直播中国》栏目向全球现 年 月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 直播中国》 场直播三星堆博物馆陈列文物精品和三星堆遗址月亮湾考古发 掘工地。 掘工地。
云南滇文化青铜器研究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 ❖巂人 ❖牦牛羌人 ❖白狼羌人
三、滇文化代表性青铜器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
西汉 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 通高50,盖径25厘米
❖ 播种贮贝器 ❖ 西汉
❖ 纺织贮贝器 ❖ 西汉
❖ 祭祀场面贮贝器 ❖ 西汉
❖ 虎牛鹿贮贝器 ❖ 西汉
祭祀人物扣饰
二 人 猎 鹿 扣 饰
二人猎野猪扣饰
三人缚牛扣饰
三狼噬羊扣饰
❖ 立牛葫芦笙 ❖ 战国 ❖ 1972年江川李家山
二 人 猎 鹿 扣 饰
六、滇国主体民族的构成 ❖越人说
七、滇国原始宗教 ❖ 祭祀农神 ❖ 生殖崇拜 ❖ 祖先崇拜 ❖ 人祭和人牲
杀人祭铜鼓
八、云南青铜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 双环首青铜短剑 ❖ 曲柄青铜短剑 ❖ 弧背铜刀 ❖ 动物纹牌饰 ❖ 金珠与金饰
第二讲 滇文化青铜器
一、云南青铜文化的调查与发掘
❖ 石寨山地理位置图
汉武帝元封 二年(公元前 109年)“滇 王降汉”, “汉赐滇王王 印,令其复长 其民”以后, 各种汉式器物 涌入云南。
石寨山墓地外景
滇王之印
抚仙湖
二、云南青铜文化的类型 ❖1、滇池区域类型 ❖2、滇西地区类型 ❖3、滇西北类型 ❖4、滇南地区类型
出土 ❖ 通高28.2厘米
❖立鹿针筒 ❖战国
❖ 蛙形矛
❖虎熊搏斗銎戈 ❖西汉
❖ 牛虎铜案
❖ 战国 1972年江川李家山出土 高43,长76, 宽36厘米
❖
持伞铜俑
❖
俑高55厘米,伞高102厘米,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 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
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陪葬用 的偶人,盛行于秦汉至隋唐 时期。形象塑造主要为奴仆, 舞乐,兵士等。
23214079_云南宜良青龙山墓地出土喇叭形青铜器试析
云南宜良青龙山,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匡远街道办娄桃营村西部边缘,为金星社区与李毛营社区的分界山。
地理坐标为东经103°7′55",北纬24°55′33",海拔1626米。
(图1)宜良青龙山墓地,为圆形缓坡台地,表面为耕地与杂草、灌木丛等植物相间。
北坡、南坡、东坡相对较为平缓,墓葬主要集中于此。
西坡较为陡峭,墓葬分布较少。
2017年4月,受昆明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委托,昆明市博物馆与宜良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队,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青龙山约1万平方米范围内进行重点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墓地的核心区域,为东坡中部平台区。
此次文物考古调勘共清理青铜时代墓葬26座(编号M1~M26)。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长170~220厘米、宽70~90厘米,均遭盗挖且较为严重。
墓葬及地层出土器物较为丰富,青铜器有喇叭形青铜器、胸甲、腿甲、当卢、斧、锛、矛、戈、箭镞、铃、簪、镯、扣饰和泡钉,陶器有纺轮、尊和罐,玉石器有玉玦、条形石坠、方形砺石、磨制细小的穿孔绿松石圆片,海贝3000余枚,部分海贝被平整地削去一半。
其中,M1出土的1件喇叭形青铜器,属云南考古中首次发现①。
笔者亲身经历此次考古调勘,对这件喇叭形青铜器的功能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写成此文求教于方家。
一、器物出土情况喇叭形青铜器,出土于M1第二层西北角。
出土时,底部稍有残损、变形。
(图2)□贾溪涛梁银云南宜良青龙山墓地出土喇叭形青铜器试析图1云南宜良青龙山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喇叭形青铜器①昆明市博物馆《宜良县青龙山青铜时代墓地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价报告》(内部资料),梁银同志为此次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考古领队。
M1位于墓地核心区域东坡中部平台。
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埋藏较深,长、宽、深为250厘米、130厘米、240厘米,墓向290°。
上部被盗洞打破,一直到第三层,并打破M3。
墓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原文地址: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五话,灿烂的滇文化作者:henry0311001接第二章---此篇图片较多,打开可能比较慢大家耐心看2.3 灿烂的滇文化和扶永发老师的云南说---前半部分2.3.1 灿烂的滇文化滇文化是指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从滇池到玉溪境内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为中心的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她是遗失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无与伦比的璀璨明珠。
我为什么这样高地评价她,听我细细讲来。
兵马俑大家都知道吧?我是18岁的时候去西安旅游参观了兵马俑,看到兵马坑的时候啥心情?――――不是震惊,是失望。
就这么个带顶棚的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大坑(后来查了资料一号坑是1万多平米,二号坑是6千多平米,三号坑是5百多平米)里面站几百个土不拉及的陶俑,这就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这陶俑就个个都国宝了?就收这么贵的门票了?后来长大了,学了历史,才慢慢理解兵马俑的重要性在哪里。
在兵马俑被发掘之前,我们对秦的了解―――除了残留下来的秦长城和大量的秦半两钱,其他就是文字记载,有各种著述和民间故事都详细的记录了秦朝,我们知道她是虎狼之国,用武力灭了六国,使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时代,进入中央集权时代,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焚了书坑了儒,出了孟姜女,出了赵高,只传到二世就亡了。
但是文字的东西有个缺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两千年下来,难免就偏差越来越大。
我们一直强调实物的重要性,如果要想真实地反映历史上的秦帝国,那就得靠当时的人和物品。
遗憾的是,因为当年长生不老药没炼成( 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卷起细软和三千童男童女跑到国外享乐去了,直接导致秦始皇郁闷地被夹在臭鲍鱼当中归葬长安,这事牵涉到大和地方倭奴国的起源,也是我一直在关注学习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另文细述),我们没法指望能有秦代的人活到今天,在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前,我们只有零散的物品来零散地揭露一些历史真相。
(比如说秦的青铜兵器,各地都有零星出土,出土的秦兵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几何造型尺寸相当规范,以青铜弩机为例,秦的弩机零件几乎完全可以互换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兵器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规范水平。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理论纵横Theory research70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年代上限断定的分歧。
比较统一的断代其下限应该是在西汉中晚期,即通常所称“滇王国”时期。
建国后至今,在云南境内数次大型青铜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已经证实了关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学术地位。
有关古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西南夷列》。
有关它的存在和消失在之后的史书上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在古滇国历史经历的五百余年间,它兴盛于战国,至西汉之后走向衰亡。
东汉初叶云南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直至古滇国消失。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和江川李家山滇墓考古发掘情况看,有代表性的当是江川与晋宁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和虎鹿贮贝器。
古滇国贮贝器种类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骑士、狩猎、人乐、播种与纺织贮贝器等等。
199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区、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江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内容摘要: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同时,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至商代以后,居住云南古滇池、洱海、滇西北和红河流域地区的云南民族先民也同样创造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在这些青铜器中,完整而精美的造型包括了动物组合、人和动物的组合及圆雕、浮雕及直形体浇铸与焊接的工艺。
其写实性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云南古八国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云南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边疆之地,由于远离政治中心,这里的历史、文化也少见记载。
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多彩。
随着金庸武侠小说、以及《三国演义》、《天龙八部》等影视剧的传播,更多目光开始投向这片多民族聚居地上的灿烂文化,近年来的一些科考也慢慢掀起云南历史上“古国”的面纱。
下面我们一起探秘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古滇王国、哀牢国、勐卯古国、句町古国、南昭国、大理国、自杞国、果占壁王国。
1、古滇王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古滇国现在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迷,因为还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现在探测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的猜测,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
古滇王国起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结束于公元1世纪(东汉),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中国西南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云南品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哀牢国: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
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两汉时期,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想见那个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
参观云南省博物馆作文
参观云南省博物馆作文参观云南省博物馆。
上周末,我有幸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在这里领略到了云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仿古的石雕和木雕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王朝的宫殿之中。
走进大厅,我被展厅里那些珍贵的文物所吸引。
在这里,我看到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陶器、玉器、瓷器等,这些文物都是数千年前的遗物,它们记录着古代云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古代青铜器,它的形状独特,线条流畅,雕刻精美,展现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另外,还有一些古代壁画和书法作品,它们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这些文物无一不展现了古代云南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除了古代文物,博物馆里还展示了一些近现代的历史文物,比如抗战时期的照片、文件、武器等。
这些文物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云南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和人民的不屈精神。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抗战时期的老照片,上面记录着当时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顽强抵抗的精神。
此外,还有一些抗战时期的武器和装备,这些物品让我感受到了当时人民的艰苦和勇敢。
除了展览文物,博物馆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参加了一次古代文化讲座,讲座上的专家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云南的历史和文化,让我对古代云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博物馆还举办了一些手工艺品展销活动,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比如云南的彝族银饰、布依族织锦等,这些手工艺品都非常精美,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观完云南省博物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云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次参观让我对云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相信,云南省博物馆将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更多的人热爱云南的文化传统。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摘要:古代云南青铜文化十分盛行,在世界上都极具盛名,而多样化的动物形象大规模出现在滇池地区的青铜器上。
文章首先分析了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青铜器的来源,随后以失蜡法为主分析了青铜器动物纹饰制作方式;最后以蛇形象为例针对性研究了滇池区域具备代表性动物形象器物。
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滇池地区考古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深入了解云南古代先民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青铜器;动物纹饰工艺与图案;研究;滇池地区青铜器195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首次发现青铜文化,并在随后的5年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4次挖掘,并于6号墓中挖掘出“滇王金印”。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在之后的时间内,与晋宁石寨山类似的考古行为涵盖到整个云南省,其中享誉盛名的滇文化墓地包括安宁太极山、江川李家山等。
而当前滇文化中的青铜器,其特殊的造型是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较于中原青铜器,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滇池青铜器以写实为主,因此大多数滇池青铜器在装饰方面,选用浮雕、圆雕等雕刻手法将写实化动物雕刻于青铜器上。
笔者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帮助滇池地区考古探索获得新的研究思路,从而进一步了解滇池地区,甚至云南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与农牧业生活。
一、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滇青铜器来源(一)滇池地区自然环境分析两千多年之前,在滇池沿岸存在过一个古老的王国。
中国著名史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其为“滇”,但没过多久就完全消失了。
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设的一个古老的王国,其疆域的核心就是滇池,主要分布于现在云南的中东地区。
滇池区域的气候较为湿润,而滇人大多泽水居住。
同时笔者通过阅读竺可桢先生有关“中国地区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结果发现,东周与东汉时期所对应的滇池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经度线向北移动,致使滇池区域炎热、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并给予滇池先民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的资源,而滇池青铜文化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出土的数千件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铁器、陶器等中,以青铜
器最为丰富。这些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贮贝器、 葫芦笙、编钟等。属于雕塑艺术品的铜扣饰、兵器柄上的装饰和贮贝 器盖上铸造的组雕等,形象生动精致,风格写实,贴近生活,反映了 当时滇池区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诸如祈年、播种、祭祀、 上仓、剽牛、纺织、家居、战争、狩猎、婚丧、乐舞……等等。 • 本图文所能描述到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水滴虽小, 却可折射出太阳的全部光谱。在观赏到这些形状各异具有代表性的经 典之作后,我们对2000余年前古滇国先人的生活场景第一次有了一种 直观而又形象地认识。青铜铸造的历史和文化有触摸感地展现了出来, 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文字所铺陈出来的二维平面历史,因青铜器而 凸现成为三维空间的立方体,使我们能够凭借于此而触及到历史的物 理内涵,并从中获得了从史籍中得不到的全新感受
• 贝币 • 贮贝器及海贝的出土,形象地证明,在古滇
•
人的交易活动中已经出现了货币的雏形——贝币, 这标志着古云南的商业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海贝的大小和重量的不均等及贝壳的易 碎性,在交易中不方便使用和保存,故战国时期 又出现了金属铸币,海贝逐步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由于云南过于封闭,贝币一直延用至明朝前。
贮贝器
• 贮贝器是云南青铜文化特有的青铜容器,主要用于贮存海贝。在出土
的大多数贮贝器中发现的这种海贝有黄圈,经鉴定,属于“环纹海 贝”,产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 岛一带也有分布。而云南属于内陆高原,并不产贝,只有与沿海地区 进行沟通接触,才可能获得这些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贝,这 说明古滇国历史时期滇民族即已经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的国家和地 区有了远程贸易。古滇国的统治阶级把这些海贝视为非常稀罕贵重, 能证明拥有者尊贵身份的珍稀之物,为了保存这些珍稀之物,专门制 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来收存这些宝贝,于是,代表青铜文化的贮贝器 应运而生。海贝是古滇国历史时期的交换媒介货币。贮贝器按形体差 异,一般分为筒形贮贝器、鼓形贮贝器、不规则形贮贝器等几类。
•
这是一件牛虎图案,这件东西在滇文物当中是一件非常 珍贵的精品,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个案的,它的器身是由一 个站立一头大牛,牛的四个蹄子做整个案的四条腿,在前 后的蹄之间,有两个横梁,把它支撑起来,在牛的尾部, 爬着一只虎,这个虎的口部咬住牛的尾部,另外整个虎的 前爪向后拉这个牛的后胯,所以这样使得整个器身形成前 后的动态的平衡。在它的牛的背上,它做成一个案的形状, 中间有点像内稍微凹进一些,它的周边有一个凸起,这个 上面就可以摆放一些东西,所以牛虎图案可以做摆放祭器, 拜访祭祀品做这个来用,所以这件东西它是一个非常珍贵 的一件器物。
• • • •
• • •
贮贝器盖上铸刻有激烈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古滇人的一些狩猎场景。 两名猎手骑在马背上,手握缰绳正在追杀两头鹿,而两只猎物则拼命奔跑。 战国秦汉时期云南滇池周围区域气候温暖湿润,丛林密布,很适宜于动物的生存,这自然也 是滇人的肉食资源,《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记载:“蛮夷贫薄……荒服之外……食肉衣皮”。 狩猎也就成为滇人食物和衣物的重要来源。在已发现的滇人青铜器中,带有狩猎图像的实属不少。 “贮贝器”是一种用于贮存贝钱的器具,是滇池一带古代青铜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器物,大都 是鼓形或束腰圆桶形,因发现时器中满盛贝壳,故名。而这件贮贝器便是鼓形的。在贮贝器出土时, 里面盛满钱币——海贝,如同今天的储钱罐。这件叠鼓形贮贝器中就有将近24公斤的海贝,这应是 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贮贝器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制作都比较精美豪华,只有当时的贵族才能拥 有贮贝器,已发现的贮贝器,都出土自贵族大墓。“叠鼓”由上下两鼓重叠焊铸而成。 下图就是“狩猎叠鼓贮贝器”的全貌。 这件狩猎场面贮贝器,高62.1厘米,盖径35厘米。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人类最早的交易方式是与物易物,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则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出现。海贝 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其美观性使人们用为饰品和玩物,对于远离大海的人,海贝更显 其珍稀,便用作赠予、交换的珍贵物品,进而渐渐演化成为可兑换一切商品的货币功能,是夏、商、 周时期重要的实物货币。
• 伴随着居室的出现,必然会出现一些日常生活用
• •
•
品,如下面这个出土的器物就是一个青铜牛枕头。 枕头的两头各翘起一端,上面各立一牛,下面又 并列着四牛。在一个睡觉用的枕头上竟然雕刻着 六头牛,足以证明牛在古滇人心目中的神圣意义。 连睡觉时都梦想着财富和地位,一个普普通通的 枕头折射了出了古滇人牛崇拜的图腾意义。 不过,这种金属枕头也实在让现在的人难于 想象怎样用它来就寝。
•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要数“牛虎铜俎”。 • 该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高43厘米,长76厘米,
•
宽36厘米,为战国时代的青铜器,现为国宝级文物。该器主体为一头呈站立 • 状的大牛,背部自然下落成案板,尾部爬着一只猛虎,虎张口咬住牛尾;大 牛腹下中空,套嵌着一头小牛。《说文》中对“俎”字的解释:“从半肉在 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史记· 项羽本记》中有:“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语句,意即任人宰割。一个“俎”字,形象地概括出该器皿是 切肉用的砧板。牛虎铜俎显然是古代滇族在重大庆典祭礼时盛放祭品使用的 青铜器皿。 从美学价值来看,作者独具匠心,富于想象。作品动静结合,造型上集 牛、虎于一体,整体塑造十分特异。牛头倾向前,而虎则仰身于后,自然形 成一股张力,有力地拉撑着中间的案板。牛颈部肌肉丰满,两巨角前伸,给 人一种头重尾轻的感觉,但其尾部铸有一虎,形成一种后坠力平衡了整个案 身的重量。牛以宽厚的脊背作为椭圆形的案面,直立的四肢自然形成铜案的 四足,案板下面的小牛犊起着降低重心的作用。全案构思新颖,造型奇特, 动静相兼,重心平稳,体现出了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是我国青 铜文化中的精品,也是云南青铜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