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册教案——托起草原
重点名校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托起草原学案
《托起草原》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2、品味精美的语言;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按要求预习课文并完成后面的积累检测题。
一、阅读与思考第一遍阅读通读课文,要求:①勾画生字难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②查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
第二遍阅读默读课文,要求:①在文中的空白处随时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与疑问;②用“/”在下面段落序号中将文章分成两部分: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二、积累与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妙màn() jí()风骤雨高亢() jiǎo()健流连zhù()足恬()淡 qǐ()丽寻幽lǎn()胜2、选词填空,然后读熟这些句段。
①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出来的。
(拂吼逼)②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着她,着她,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惟有她,显得最耀眼。
(判断鉴赏注视)③天下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恬淡坦诚勇敢)④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草原的鲜花如何、草原的河水如何、草原的骏马如意如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灵秀绮丽明艳)【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二、预习反馈指名分读全文,将文章划分为两部分,并想想这样划分的理由。
(订正积累检测题1和层次划分题)三、品读,体会草原之美1、作者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仔细阅读1~6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它的美?答:2、哪些景物描写体现了夏季草原的美?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3、草原的白桦林既具有阳刚之美,又具有阴柔之美。
《托起草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托起草原》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一、阅读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揣摩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目标链接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欣赏就重在散文语言的欣赏。
那么,怎样来欣赏散文的语言?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语言营造的意境。
2、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体会其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3、琢磨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斟酌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角度(视觉、听觉等感官,俯视、仰视等视角)等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品味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6、品味语言的理趣,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看看作者怎样积极运用修辞表情达意,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其次,结合全文的感情基调,反复地朗读。
第三,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的判断:(1)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语境看产生的效果。
基本格式,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事物怎样的特点。
8种常见修辞的基本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3)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4)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6)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答题格式示例:(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总之,从修辞角度品味散文的语言,首先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引用一句原文中用了这个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对此话进行简单的分析,美化;最后说明用这个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三、阅读过程走进作者及其作品著名人物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托起草原教案 鄂教版
托起草原【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总结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形成答题规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翱翔的大雕,奇特的蒙古服,连天的哀草,残酷的部落战争,这是许多电视剧中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
而在潘岳先生的这篇《托起草原》中,呼伦贝尔草原却给我们留下另外一种印象:悠长浑厚的草原歌声,苍茫壮阔的草原森林,浓烈绵长的草原美酒,耀眼而散发幽香的草原鲜花……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壮美。
正如作者所言,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呼伦贝尔,一起去认识神圣而美丽的草原吧!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分为两部分。
三、文本感知1、解读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草原的美?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草原只天下最美的草原。
2——6段分说,从5个方面来写,依次是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抓段首句),可以分为两个类型:2、3、6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4、5段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2、解读第二部分:第7段写的是作者的生命感悟,第8、9段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与文明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第10、11段,亮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鲜明个性的草原(风景、文化),只能植根于草原,而不可简单复制。
要托起草原,除了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别无他途。
四、文本细读:分析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1、讲解: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表达、点明、凸显)了……(内容,含义,感情)。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对象+对象特征+总体效果。
托起草原
分层释疑
• 自选精彩语句进行赏析,体会本文语言蕴含的意 境美、 情感美、哲思美。
• 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 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站在草 丘上吼出来的。 • 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注视着 她,判断着她,鉴赏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唯有她,显得最耀眼。 • 人们爬长城,是为了怀古远眺;人们去草原是为了寻幽揽胜。天下坦诚之人, 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勇敢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 下恬淡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 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 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 的风光如何绮丽、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草原的骏马如 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 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
分层释疑 这样的草原,使作者产生了哪些生命的 感悟?
答:使作者顿悟生命的苍白,也使作者 明白深刻的哲理:在自然面前,个人永 远是渺小的,只有善于抓住美丽的瞬间, 才能生命更加绚烂;生命的意义就在于 勇往直前,奋勇拼搏;草原人的剽悍与 勇气、张力与活力,都深深植根于得天 独厚的自然环境。
分层释疑 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青的 草原”?你认为怎样才能托起这块草原?
分层释疑 怎样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 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 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 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 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 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 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 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 界:托起草原,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昌盛。
《托起草原》教学实录
《托起草原》教学实录第二课时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相当优美,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分析品味。
生1:本文的语言非常有意境美。
描写草原的夏季节一段,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字如诗如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风情万种的大草原。
师:这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得力于生动的修辞。
生2:作者对他所描写的景物倾注了深厚的情感。
“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妙曼,巡巡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
朵朵白云似簇簇玉莲,凝结在半空一动不动,阳光拂来,绿野被戳点得深一块浅一块,而无论深浅,永远是本色。
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同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作者把草原写得诗画般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绮丽风光的赞美与喜爱。
师: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一种间接抒情的方法。
生3:“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写出了草原的阳刚之美;“风姿优雅、”“亭亭玉立”,“玲珑剔透”写出了草原的阴柔美。
两者结合在一起,美到了极致。
生4:“世上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此为花的最高境界。
无论品种之贵*,只要她能懂得在哪里开,为什么而开,就是世上最聪明的花。
”,“停顿意味着死亡,需不停地奔驰”,“ 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 “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这些句子都富有人生的哲理。
……生5: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生6:运用叠字……生7:整散句结合…………象往常那样,学生不停地说下去,我的兴奋感也渐渐地淡了下去。
我知道,给文章选美,尤其是美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无论如何也能找出几个美点来。
我思考了一会,决定终止这样浅显的教学形式,干脆剑走偏锋。
师: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一定的删改,使其尽善尽美,那么这篇文章语言还有缺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仔细重新审读课文,那个认真劲就不用说了。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精选9篇)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9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作者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
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较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准备课时安排三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鄂教版语文九上《托起草原》word教案
胡川语慧教学微型设计之《托起草原》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胡川核心指向:学会以挑剔的眼光读文章导学过程导入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一读积累⑴作家作品(了解)⑵个性积累与欣赏①词语②佳句二读提高关注文中的关键词⑴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眼“托起”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
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
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
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⑵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①“特别”引出描写的内容: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两大类)②“这样的草原”引出作者对人生顿悟的内容。
⑶文段的其它内容本文具有意境美哲思美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三读发现让我们站在和作者同样的高度,以挑剔的眼光寻找本文在表达上的瑕疵。
①原句: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现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瑕疵:“棕色的马”既不黑,也不白,不能和黑白珍珠构成比喻。
更正:把“黑白”二字改成“各色”。
②原句:你会哼着优美的民歌,你会不知不觉想起静悄悄的黎明,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
瑕疵:和“黎明”对应的应该是“朝阳”。
更正:把“夕阳”二字改成“朝阳”。
③原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瑕疵:“而不会产生庸者”和前面两个“产生”的内容在结构上不对称也没有动作形象。
更正:而不会产生跪着(低头、卑躬、屈膝)的庸者①原句: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和交融。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上《托起草原》PPT课件
托 起 草 原
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 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 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二、读——理清脉络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五、拓——仿写句子
•
,
•
,
• 根据第五段内容仿写。
• 江南水乡的女儿红,是在船上,就着精美的小 菜慢慢喝的,那是书生的品味;藏域雪山的青 就稞 那 酒着酒是 ,朋,热友是血的在的真高能情原量大,;, 碗就茫喝着茫的珍草稀原那的的是藏马男红奶儿花是的匆在豪匆草放喝丘的,
•
,
。
• 例如:湖北潜江的园林青酒,是在大排档 里,就着油闷大虾红着脸喝的,那是江汉 人的憨直。
• ①作者之所以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 草原”,主要是因为草原绮丽的风光和深 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②要是“草原文化”永 葆青春,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 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 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四、赏——体味语言之美
• 草原的酒,醇美壮烈,正适合豪爽旷达的 草原人的胃口。草原男子有的是豪情,多 的是豁达,有美酒,有羊肉,有朋友,甚 至是萍水相逢,席天幕地,就可以开怀畅 饮。哪怕是烂醉如泥,也决不后悔。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托起草原教案鄂教版
7.托起草原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玲珑剔透:形容人聪明伶俐。
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流连驻足: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寻幽揽胜:寻找安静的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写意:舒适。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2、相关知识:呼伦贝尔草原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也是从《内蒙访古》中,我们知道呼伦贝尔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大兴安岭,于是,喜欢吟唱《高高的兴安岭》,由此,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十分好奇。
托起草原教案
托起草原教案这是托起草原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托起草原教案第1篇托起草原的阳光诗歌温暖的阳光舞蹈的阳光明媚的阳光在春天牵手、魅力邂逅的阳光在夏天共舞、激情洋溢的阳光在秋天放歌、流金溢彩的阳光在冬天飞霜、暗香疏影的阳光阳光的升起,是美丽的传说阳光的绚烂,是舞动的奇迹这璀璨夺目的阳光让冰封了几个朝代的死寂又一次上升温度阳光洒满大地,阳光掠过处处是花香、鸟语、笑声草原的马匹如血,有着最健美的肌肉骑在马背上的花木兰将军的手中的弓箭和刀是古国的两只黑眼睛我在塞北,戈壁以西无尽的沙漠还是戈壁滩胡杨是祖先的脊骨大地残留的背影千年不死、万年不倒如日中天的金顶大帐苏鲁定撑起旗帜蕴含着古老文化的元素传承着草原史诗般的流韵阳光养着草原也养着马、牛、羊如雪的羔羊,飞天的马匹猛牛的天堂关在黎明前笼子里的鸟冲了出来那是牧人最响亮的铃铛阳光俯瞰,阴山抬起头颅大片的太阳花灿灿的开着马头琴声让多少英雄柔情难断牧羊犬的身姿,钉在谁的心里苍狼和白鹿延续前朝的大爱一路而去的烽火台飘着朵朵祥云多少阳光养育到现在塞北的沙漠里,人们抛出豪放的套马杆满酒的银杯和生锈的马刀阳光照耀着花朵,风吹着绿绿的草也吹着高处的石头骑在马背上的.女子那甩起的鞭子,像飞天的舞女,让天近在咫尺那个刻在石头里的爱情,在阳光下早已刻在壁里羊肠小道上奔跑的马匹为何永不停息让太阳一再流泪,让衣衫一再染黄那后羿的剑如此精致大太阳在哪里,阳光在这里为何射而又止,而一个太阳的姿态最美的爱啊,是棵棵胡杨坚守着大漠的荒凉与孤独一缕阳光,一支箭直指云端,呼麦与长调,是阳光的语言那个内柔外刚的女子,也终于羞红了一片山河四面八方的人,伸出手掌轻轻一握阳光从此变红,风从此休止一根箭穿透大雕的心脏草原上,我还能捡到色彩斑斓的石头阳光像火把点亮黑色的大地黄河远上在炙热的巨石中一再拍打渗出的金子,神气的炊烟和暗淡的盐荡起绵绵的往事黄河,这无法承载的悲壮阳光、酒、血一刹那,找回王的气度大大的太阳,天使的阳光在绿茫茫的草原在没有阴影的丘陵在阴山格尔敖包沟的岩上凿刻着一个顶礼膜拜太阳的画面犹如穿过岩石的箭毡房在无时的炫耀中游动一阵马的嘶叫声从远处传来托起草原教案第2篇《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5篇《草原》是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
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托起草原》教学案
《托起草原》教学案【学习目标】邓明君1、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2、品味精美的语言;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按要求预习课文并完成后面的积累检测题。
一、阅读与思考第一遍阅读通读课文,要求:①勾画生字难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②查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
第二遍阅读默读课文,要求:①在文中的空白处随时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与疑问;②用“/”在下面段落序号中将文章分成两部分: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二、积累与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妙màn()jí()风骤雨高亢.()jiǎo()健流连zhù()足恬.()淡qǐ()丽寻幽lǎn()胜2、选词填空,然后读熟这些句段。
①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出来的。
(拂吼逼)②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着她,着她,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惟有她,显得最耀眼。
(判断鉴赏注视)③天下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恬淡坦诚勇敢)④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草原的鲜花如何、草原的河水如何、草原的骏马如意如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灵秀绮丽明艳)【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二、预习反馈指名分读全文,将文章划分为两部分,并想想这样划分的理由。
(订正积累检测题1和层次划分题)三、品读,体会草原之美1、作者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仔细阅读1~6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它的美?答:2、哪些景物描写体现了夏季草原的美?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3、草原的白桦林既具有阳刚之美,又具有阴柔之美。
重点名校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托起草原》教案
第7课托起草原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玲珑剔t‰透:形容人聪明伶俐。
大气磅p‚ng礴bŽ:形容气势盛大。
流连驻足: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寻幽揽胜:寻找安静的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绮q‹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写意:舒适。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2、相关知识:呼伦贝尔草原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也是从《内蒙访古》中,我们知道呼伦贝尔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大兴安岭,于是,喜欢吟唱《高高的兴安岭》,由此,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十分好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托起草原教学参考鄂教版
《托起草原》教学参考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得名于自天而降的两泓清水,呼伦湖与贝尔湖,浇灌哺育着4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
草原青青在夏季。
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妙曼,层层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
朵朵白云似簇簇玉莲,凝结在半空一动不动,阳光拂来,将绿野戳点得深一块,浅一块,而无论深浅,永远是本色。
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同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使人不忍拾起,反倒走过去,尽可能近些,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
这里水量充足,除了牧场,还有大片的沼泽,上面勃勃生长着丛丛灌木,碧森森、翠茸茸,一直伸向层层远山。
蒙古人为何爱摔跤?置身于诗画般的草野里,我也想一不留神摔几个跤,再向前滚几米,让身子沾上洁净的露水。
草原的林,特别的珍贵。
世上草原分为森林、草甸、典型、荒漠四个等级,森林草原最高。
草原人告诉我,草原有森林,如同沙漠中有了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依靠,是一种力量,每当压力陡升时,他们就会想起身后的林。
呼伦贝尔莫尔道嘎的林区,规模全国第一,6000平方公里,主要生长落叶松与樟子松。
但最令人惊撼的,是这里漫山遍野的白桦林。
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一团团、一片片从大兴安岭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倾泻下来,在坡上、草中、水旁、路边找好自己的位置,风姿优雅、亭亭玉立,像玲珑剔透的女儿国。
茫茫的白色林海,潮潮的树脂清香,穿行其中,恍如梦国。
你会哼着俄罗斯民歌,你会不知不觉想起静悄悄的黎明,你会在娇翠翠的林中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
这便是草原的林。
草原的歌,特别地悠长。
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
而草原的歌,是牧者骑着马,立在草丘上,举目所及,浩空如洗,红霞如练,无边无际的绿海将你的思绪扯向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马头琴凄婉悠扬,蒙古包星星点点,骏马低嘶,流水安详,牧者开始唱了。
第7课《托起草原》导学案
组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妙màn()jí()风骤雨高亢()jiǎo()健流连zhù()足恬()淡qǐ()丽寻幽lǎn()胜ting ting()玉立大气磅礴()2、选词填空,然后读熟这些句段。
①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出来的。
(拂吼逼)②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着她,着她,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惟有她,显得最耀眼。
(判断鉴赏注视)③天下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恬淡坦诚勇敢)④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草原的鲜花如何、草原的河水如何、草原的骏马如意如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在草原,在草原,在草原,在草原。
(灵秀绮丽明艳)(生长产生植根繁荣)3、作者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它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何理解文题中的“托起”?文章中有点题之语吗?“托起”的是草原的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写草原的美,除了描写其自然美,还写了它的什么美?组写和,实际上是在写草原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草原人的精神。
七托起草原
七托起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散文形式特点及抒情技巧。
2、品读优美语言,揣摩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创设情景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把握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大中华的思想,体会各民族团结垢重要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蒋大为演唱的歌曲《呼伦贝尔美》。
导语:同学们,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上空飞翔,下面有一群蒙古男人在摔跤。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草原的夏、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洒、草原的花是多么令人向往,今天让我们走进潘岳写的《托起草原》,去品味歌中那美妙的意境。
2、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加深学生对草的感性认识。
(通过乐曲的引导、画面的展示、教师的激情导入,能较快地切入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教师范读文章,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自然段的空行,在听读中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并且圈画出来。
(在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也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教师把文章内容根据自然分段为两部分,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并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小组中推荐一个同学发言。
教师要结合小组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第一部分(1——6自然段):具体描绘草原美妙的风情,从“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洒、草原的酒草原的花”五个方面写出了草原的自之美和人文之美。
第二部分(1——7自然段):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师适时对学生点拨,使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大中华的思想,体会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1、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3、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
然而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她已经今非昔比。
草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
所幸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关注,人工牧草正逐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教师订正。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顿挫.cuò细腻.nì藏域.雪山yù青稞.酒kē大气磅礴
..pángbó隔阂.hé
2、积累下列词语:
①亭亭玉立 ②玲珑剔透 ③流连驻足 ④寻幽揽胜 ⑤藏域雪山 ⑥大气磅礴 ⑦顿挫 ⑧细腻 ⑨隔阂 ⑩绮丽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背景资料: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3、感知内容:
①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
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
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
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②快速的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主题。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
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③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6) 第1段:总写 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的草原。
第2
段:写夏季的草原。
―――――――
第3段:写草原的林―――――――――
第4段:写草原的歌
写草原的自然之美 具体描绘美妙的
草原风情。
写草原的人文之美
第5段:写草原的酒
第6段:写草原的花―――――――――第二部分:(7—11)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10段: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1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