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陈宝洪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逐渐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成因,进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关键词:盈余管理、方式、成因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01—01__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使得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就目前的文献回顾来看,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笔者认为,强调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盈余管理的范围比较容易界定,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为此笔者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结果进行控制,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某种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有如下特征: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及盈余信息的制定权,最终通过对外公布的盈余信息来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其次盈余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
即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一定的动机,不同的动机所代表的效用不尽相同;最后盈余管理会降低投资者做出决策的有效性。
因为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要求,使得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盈余管理按照实施的手段可以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的,即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来进行;后者是通过构建真实交易实现的。
(一)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某些经济业务必须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当期盈余,这样就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方式如下:通过选择不同的发出存货的计量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等,同时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点。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猎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殊的留意: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睬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或转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解在其商量之外。
这样考虑的主要缘由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商量。
假如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商量“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讨论简化很多。
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
尽管当时人们就留意到酬劳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睬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讨论成果比较少见。
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讨论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
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商量“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详细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足水平而实行有打算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猎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
这里所说的猎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
由于,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
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
盈余管理的动身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商量的。
共同机构所有权与企业盈余管理
共同机构所有权与企业盈余管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标或满足特定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行为。
而共同机构所有权,即多个投资者共同持有某一家公司的股份,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特征。
本文将分析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及后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企业价值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
共同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的重要股东,其利益与公司的长期价值息息相关。
因此,他们可能会更有动机参与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以确保公司的财务报告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经济状况,从而维护其投资利益。
本文将研究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手段的影响。
共同机构投资者通常具有专业的投资经验和分析能力,他们可能会通过参与公司治理、提出改进财务报告的建议等方式,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
他们还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通过与其他股东或管理层的合作,对企业进行更有效的盈余管理。
本文将探讨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盈余管理后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过度的或不当的盈余管理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信誉,甚至引发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
因此,本文将分析共同机构所有权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度”,并探讨其对企业价值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研究共同机构所有权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的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机构所有权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一直是财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共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部分将对国内外关于共同机构所有权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
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一、绪论(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
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
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_0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2007-04-02会计论文本文除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外,着重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义,并明确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五个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透过对现代企业存在的“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分析,提出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内容、深远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
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内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点?盈余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必须弄清楚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 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会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除在其讨论之外。
这样考虑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讨论。
如果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讨论“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简化许多。
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
尽管当时人们就注意到报酬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会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
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讨论“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具体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利概 念 , 而是 基 于 会计 数 据 作 为是 信 息 的观 点进
行 讨论 的 。 人 们 认 为 盈 余 管 理 是 与 经 济 收 益 ( 时 也 叫真 有 实收益 ) 关 的一个 概念 。在经 济 收益观 下, 一些 有 有 数 据 ( 如 经 济 收 益 ) 盈 余 管 理 故 意 地 歪 曲 了 。经 譬 被
在学 术界 , 余 管理 (ann sma ae n ) 盈 er ig n gme t是 个有 2 O年 历 史 的 研 究 话 题 。什 么 是 盈 余 管 理 ? 盈余 管 理产 生的条 件和 动机有 哪些 ?盈余管 理 研 究 包 括哪 些 内容? 盈余管理 研 究的未 来发 展方 向在 哪 儿?所 有这 些都是 我 们在研 究盈余 管理 时必须 弄 清
t n c ne t 这 一 统 计 特 性 。 i o tn ) o 根 据 以上分析 , 们认 为 : 余 管理是 企业 管理 我 盈
②盈余 管理 必然会 同时涉及 经济 收益 和会计 数 据 的 信 号 作 用 问 题 。但 盈 余 管 理 最 终 还 是 离 不 开 经 济 收益这 一基准 。关 于盈 余管理 的“ 经济 收益观 ” 与 “ 息观 ” 信 的地 位和 重 要性 , 不 同 的 国家 由于证 券 在 市场 的发 达和 完善程 度差 异较大 而 表现 出不 同的特 点。发达证 券 市场 环 境 下 的盈 余 管 理 , 们 考虑 会 人 计 数据 的信息含 量和 信号 作用 就会 多一些 , “ 其 信息 观 ” 重 要 地 位 也 更 加 明 显 些 ; 反 , 发 达 证 券 市 的 相 欠 场 环境下 的盈余 管 理 , 们 则 容 易拘 泥 于 会 计报 告 人 收益与 经 济收 益 或 其 他法 规 决 定 的 收 益 之 间 的偏 差 , “ 济 收益观 ” 地 位相应 地 更 为突 出。 其 经 的 ③盈余管 理 的主体 是企业 管 理 当局。从 现有 的 研 究 文献不难 发现 , 盈 余 管 理 的每 一 幕 “ 剧 ” 在 戏 中 唱主 角的 无 非是 公 司 的 经 理 、 门经 理 和 董 事会 。 部 当然会计 人员 也 加 入 其 中, 应看 作 是 配 角 。在这 但 里 , 以 明确 企业 管 理 当局 对 盈余 管 理 应 当承 担 的 可 责任 。 ④盈 余管 理 的 客体 主 要是 公 认 会计 原则 、 计 会 方法和 会计估 计 。 此外 , 间特 另 是 时 点 的选 择也 时 U 是盈余 管理 的对 象 之 一 。在 研 究盈 余 管 理 时 , 们 我 必须 同时具 有时 间和空 间 的观 念 。通 过深 入 的分析 研 究 , 些 会 计 学 家 进 一 步 得 出 了 盈 余 管 理 产 生 的 一 两个 基 本 条 件 : 个 是 契 约 磨 擦 (o t ci r — 一 cnr t g fi a n c t n) 另 一 个 是 沟 通 磨 擦 (o i s; o cmmu i t n f c nc i r — ao i t n) i s 。如果委 托人 与代理 人 之间 没有 契约 磨擦 , o 他 们之 间的沟通 也 完 全透 明的 , 托 人 可 以 掌 握并 使 委
盈余管理论文
浅谈盈余管理【摘要】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企业报表编制过程中,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
本文试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本质等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推动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涵义;盈余管理动机一、引言盈余管理始于西方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日渐普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问题接连暴露,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足以证明盈余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那么理清盈余管理的概念、手段、动机等,对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从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陈国欣、祝继高(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会计盈余的契约的结果。
william.k.scott和kathehne.schipper都强调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是经营者企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william.k.scott更侧重于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而kathehne.schipper则认为盈余管理不仅是利益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披露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魏明海(2000)给出的定义从“经济责任观”和“信息观”两个方面均对盈余管理进行了阐释,但更偏向于以“信息观”的观点从盈余管理造成的后果来定义。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现对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国内外观点梳理如下:(1) 盈余管理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管理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Scott)所持的最狭义的一种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那种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因此,盈余管理也被称为“会计政策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2) 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利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在允许范围内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
(3) 盈余管理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管理Paul M.Healy 和 James M.wahlen 对盈余管理作如下解释:“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成果”。
这种定义较之上述概念包括了交易的规划和构造,使得那些对公司没有产生实际现金流的业务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一部分。
(4)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欺诈性行为这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的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旨在欺骗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涵义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进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 在198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上述对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界定或解释。
在下列三个方面是一致的。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县利益最大化。
但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更为具体、更为广泛,不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体和目的,而且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对象、方式和方法。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摘要:企业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了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跟踪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分析师跟踪程度越高,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
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规模、财务困境状况以及机构投资者结构等因素也会对这一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完善分析师监管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分析师跟踪;企业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1. 引言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有意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行为,既包括合法的会计政策选择,也可能包括无形的甚至不合法的操作。
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对分析师、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分析师作为市场信息的搜集者和传递者,在发现并解读公司财务数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和评估对于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分析师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在中国股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分析师们的角色也越发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缺失等原因,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
因此,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很值得探讨。
2. 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2.1 市场监管理论市场监管理论指出,股市中的有关方面通过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和公开披露来提高市场透明度,并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
而分析师作为信息的搜集者和解读者,其关注和跟踪程度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2.2 分析师监管理论分析师监管理论认为,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能够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
分析师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解读和分析,及时发现并揭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内涵理解盈余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盈余管理应该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
2、管理高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依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财务会计数据作为其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
4、盈余管理的主体为管理高层。
商业银行管理高层,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决定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5、虽然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从形式生看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是有背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背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高层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银行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2]二、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2]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商业银行管理高层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
两者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行为的动机或激励手段也不统一。
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及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商业银行管理高层有动机也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从会计角度看,盈余管理的存在与我国现行会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1、契约动因。
当商业银行的管理高层面临薪酬契约或合同时,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及效用最大化,往往采取各种会计政策与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如果不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完成经营利润目标的话,管理层当年就会想方设法增加支出和费用,以祈求来年获得更高收益,从而相应抬高个人收益;为了避免与债权人(人民银行)的贷款契约中断,管理高层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变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中的财务状况及盈利信息。
另外商业银行为了保持与客户、政府、雇员等的长期良好关系(又称隐形契约),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互联网时代企业盈余管理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思考
互联网时代企业盈余管理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思考作者:宋宁宁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11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让国家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经济全球化将会发展得更加深入,带来更多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下,企业要加快发展进程。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医药商业模式改革影响企业商业模式,例如,康美药业打造了“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的全面体系。
盈余管理则是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美化报表的惯用手段之一。
康美药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样本,本文首先对康美药业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然后通过盈余管理理论对其盈余管理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综合施治,能更好地解决商业伦理问题。
一、引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不断地影响着传统医药商业模式改革,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变化。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公司商业模式的概念,商業模式的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等,但是如何实现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协同创新发展,如何避免盈余管理成为企业牟利而违背会计准则或过度使用它的砒霜毒药,本文期待通过对康美药业案例研究,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防止企业打盈余管理“擦边球”行为,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给出一些建议,结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综合施治,能更好地解决商业伦理问题。
二、理论基础(一)商业伦理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成了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互联网企业要找准定位,以颠覆传统行业为目标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颠覆传统行业并非“互联网+”的真实政策导向,互联网和企业的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不以商业伦理建设为基石的发展是不能可持续。
(二)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其手段既包括会计手段也包括非会计手段。
其中会计手段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虚假确认收入和虚假确认费用等; 非会计手段包括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会计收益、利用债务重组、利用地方政府的支持操纵会计收益等。
为了牟利而“打擦边球”,违背会计准则或过度使用它,盈余管理则为砒霜毒药,国家应该严令禁止企业进行这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汇报人:
2024-01-08
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盈余管理的监管与治理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目录
盈余管理概述
01
定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对财务报表进行调节,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特点
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表、以及灵活运用会计政策和估计等特点。
维护企业形象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向外界传递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提升企业形象和投资者信心。
当前阶段,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盈余管理也呈现出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同时,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加强对于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03
02
01
投资者保护
研究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资者的影响,探讨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因盈余管理而导致的投资风险。
市场有效性
研究盈余管理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市场有效性,降低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资源配置效率
研究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探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因盈余管理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实际经营活动来调节利润,例如改变销售策略、生产活动和投资等。
总结词
真实盈余管理涉及真实的经营活动,如改变价格折扣、延长保修期限、调整生产量等。这些活动会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如销售额、成本和现金流等。通过调整这些经营活动,企业可以影响报告的利润水平。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改变财务报表中不同类别的项目来调节利润。
1
总工程师盈余管理制度
总工程师盈余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总工程师盈余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合理分配利润,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二、总工程师盈余管理的原则1. 盈余管理按照公司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进行,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2. 盈余管理按照市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坚持合理预测、合理收支、合理支出、合理分红。
3. 盈余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权经营,实行科学决策、负责任执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4. 盈余管理要注重资产保值增值、风险控制、规范运作、监督检查,防止损失。
5. 盈余管理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的原则,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6. 盈余管理要注重合理配置、规范使用资金,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总工程师盈余的分配原则1. 总工程师盈余分为税前盈余和税后盈余,税前盈余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发展和改造,税后盈余用于分配给股东及员工。
2. 税前盈余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按照成本计算、市场价格制定、风险控制等原则来进行调整。
3. 税后盈余分配原则为按照员工的工资、绩效、责任化控制、股权激励、分红等进行合理安排。
4. 税后盈余的分配原则是由董事会根据企业的盈余情况、中长期发展规划、市场竞争等因素来决定,必须通过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5. 税后盈余分红时,应按照员工的出资比例和业绩贡献、岗位等级进行合理分配,员工享有根据工作表现和服务年限等要素来获得相应分红的权益。
6. 税后盈余分红时,应按照董事会制定的分红方案进行支付,分红金额应在规定时间内发放到员工的个人账户。
四、盈余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1. 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审定盈余分配方案,确保盈余分配合理合法。
2. 公司监事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盈余分配决议等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3. 公司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盈余的跟踪管理、分析、监控和审计,确保盈余分配的合法合规。
4. 总工程师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重视,要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盈余的稳健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阅读感受
文章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外,着重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
的含义,并明确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五个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 ,本文透过对现代企业存在的“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分析 ,提出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
此外 ,本文还
讨论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内容、深远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
披露管理把盈余管理限定在
对外限定领域,而把管理会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或哦的那个等排除在讨论
之外。
在经济收益观的定义中,提出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某些死人利益。
盈余管理的出发点在
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者某些人利益,损害了公众利益。
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依赖某以特定的
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来讨论。
研究者认为信息官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在信息观中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起信息含量。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
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活减少企业实体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时机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设计经济利益和会计数据的
信息作用问题。
盈余管理的主题是企业管理当局。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
会计估计。
盈余管理的目的明确在于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复杂在于其利益表现形式。
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有管理激励,政治成本激励和其他激励。
其限制因素来自注册会计师审计,证券交易监管机构的监管,税务稽查和股东大会。
而盈余激励因素大于起限制因素。
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七月摩擦和沟通摩擦。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盈余管理无法消除。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完全不是一个会计问题。
盈余管理存在其特定
的背景和条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分钟,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盈余管理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增加对外财务报告透明度方面。
盈余管理自身成为现代
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我认为对盈余管理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