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古诗也是儿童在早期教育中最先接触的文体之一,学生对很多古诗都能熟读成诵,且对它有浓厚的兴趣。

古诗一般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音乐节奏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便于感悟、领会语言文字。

另外,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都是佳作名篇,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苏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古诗1【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过零丁洋】(文天祥·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登飞来峰】(王安石·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古诗三首《望岳》【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诵读经典《古诗三首》(苏教版)优秀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诵读经典《古诗三首》(苏教版)优秀课件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 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 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 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 的前奏。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 所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 个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 广的胸怀似乎包容得下所有的豪情。这时正 值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路过“五岳 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一诗。
整体·感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 单元
古诗三首
课堂·导入
望岳
杜 甫
课堂·导入
同学们,猜猜看,朱德写的“草 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一联和郭沫 若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 疾苦,笔底波澜”一联写的是谁?没 错,他们赞颂的都是杜甫这位大诗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诗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 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 圣”他的作品前期热情奔放, 后期悲壮凄凉,整体风格 “沉郁顿挫”。代表作品有 《秋兴八首》、“三吏”、 “三别”。
课堂·导入
钱塘湖春行
白 居 易
课堂·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 有苏杭”;那西湖风光究竟有 多美,让我们通过一些图片欣 赏下吧!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 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 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知己豁达、乐观、坦然意心愿
比邻
无为共沾巾
己亥 杂 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授后小记: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题,感受诗人的感情,鉴赏诗歌的角度把握不够好。
授课日期:10月24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尝试背诵
回顾律诗的知识
读出诗歌的韵味,把握诗歌的节奏
赏析诗歌
分析其他三联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学习《己亥杂诗》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10月22日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1)(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1)(新版)苏教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六、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渔家傲》教案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件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件 (新版)苏教版

首 孤山寺北贾亭西 联 水面初平云脚低
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联 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 乱花渐欲迷人眼, 联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6、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 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 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 单易懂。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 推唐代诗人之冠。代表作有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 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准确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象征和比喻手法是本首诗的主要 艺术手法,请分析下列句中红色 字词的象征意义。 例句: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 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 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自缘身在最高层——字暗面喻上政指治千上寻的塔最的高最决高策层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包含了什么哲理?
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三吏”、“三别”(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背景
•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 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 气。
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征?从所写的 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初平

《第二单元 道德修养——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ppt

《第二单元 道德修养——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ppt
枯藤老树昏鸦 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这里的悲怆的情调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夕阳西下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正面: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词文诵读
词文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
·
点明时间
“异”统领全文的景物特点, 突出了塞外秋景的独特。
雁去
边声

千嶂 长烟

落日
孤城
衡阳雁无留意
大雁南飞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 飞去,而且毫无逗留之意。
实际上写秋天塞下天气极寒冷。
四面边声连角起
这里的悲怆的情调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在这里指没有建功立业。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 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 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 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 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 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 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侧面: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手法
诗的写作手法
描写 抒情
借景抒情
作业:
练习:
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借景抒情的短 文。
将士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没有 办法回去,因为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只能借酒消愁。

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课件

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课件

5

悟出道理 悟出趣味
6


李叔同(弘一法师)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7

写出自我 写出品味
8
春天来了
江苏省新安小学 林 喆
春天是一条小溪, 在欢快地流淌; 春天是一朵小花, 在美丽地开放; 春天是一只小鸟,
WELCOME TO
HUAIA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1
2
天 渔宣
净 家州
沙 傲谢
秋 思
朓 楼 饯






诵 读

欣 赏



3
读读
出 问 题
读 出 意 味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傲 家 渔 思 秋 沙 净4天

品出美感 品出韵味
云叔书校别饯楼朓谢州宣
渔家傲
思秋沙净天
免不了消沉、气馁 免不了歇斯底里的崩溃 也有自己的希翼 也有自己的忏悔 一个人守住秘密真的太累 忧郁的烦恼似云 漂泊的心情如梦 我只想告诉你 把每一天都写信给日记
10
祈 求 风 雨 林以广
风你 刮吧 刮吧 把那令人窒息的腐腥 刮尽 刮尽 只留下一片 含情脉脉的温馨
雨你 下吧 下吧 把这万物快从尘网中 放松 放松 还他们一方 自由自在的天空
风雨 你们 更猛烈地刮吧 下吧 把那些蚊子和苍蝇 全都打发到
永不见人的囚营
明朝 我们
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唱
去迎接那
重新梳洗过的
太阳
11
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

创作背景
这是天宝末年(756,李白 已57岁)李白在宣城期间饯 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 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 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诵诗品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以抒发 人生不得志的烦忧愁情为感 情基调。诗人内心感情经历 了骤升骤降的四次剧变: ⑴↘惆怅烦忧; ⑵↗豪情逸兴; ⑶↘愁苦加重; ⑷↗超脱苦闷。
赏析诗歌:
“塞下”点明了地点, 塞下秋来风景异 “秋来”点明了时间, “异”字统领全词。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 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 衡阳雁去无留意 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 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描写边塞黄 昏的苍凉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色 : “ 边 声 千嶂里, 连角起”表 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 战 事 紧 , “孤城闭” 暗示敌强我 弱。
赏析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下阕则侧重 写 景 抒 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 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 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 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二)大胆真实的夸张比喻和超脱现实的惊人想象。 夸张比喻如: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眺楼》)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 酒》)
想象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 (三)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自言其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都是化用当时的口语,浅显朴素,自然天成,但语近情遥, 具有丰富的意味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江山多娇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研讨课教案_5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江山多娇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研讨课教案_5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之<望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单元主题——“江山多娇”。

应引导学生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学习、体会、品味、感悟,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情景交融、托物寓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情分析1.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有所提升。

学习完“江山多娇”主题单元之后,学生基本掌握借景抒情、托物寓理的写作手法,能从景物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或哲理。

2.学生基本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在小组合作中涵韵语言,领会诗歌主旨。

3.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诗文朗诵有很大的兴趣。

但作品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诗人生平经历不熟悉。

教学时,应激发学生兴趣,从满足学生表现欲入手,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情感,体会用词的精妙,理解诗人情感。

三、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背诵、默写名句,涵韵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 鉴赏杜甫由“雄豪而变沉郁”的诗歌风格,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托物寓理的写作手法。

2.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鉴赏诗人由“雄豪而变沉郁”的诗歌风格。

五、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资料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一)、教学内容《望岳》(二)、情景导入今天先请大家欣赏一段《朗诵者》视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望岳》,做一名诵读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苏教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 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 一层。
《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 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 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 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 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 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 人生哲理。
主题: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链接中考: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 项是(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 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 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 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 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试品一品其妙处。
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 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2、赏析“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尾联写由望岳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借景抒 情,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达了诗 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
(化用的孟子名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与这两句的意境相同。)
诗文小结:
杜甫《望岳》诗,是现存杜诗中年 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 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 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表达了诗 人的壮志和毅力。
链接中考: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 词。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经典《古诗三首》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经典《古诗三首》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经 典《古诗三首》课件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古诗的背景、 作者及内容。
学会分析古诗中的意 象和意境,提高审美 鉴赏能力。
理解古诗中运用的修 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默写、翻译等环节, 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讨论法
总结词
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详细描述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总结词:回顾关联
详细描述:通过播放与古诗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 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详细描述
总结词: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 自己被贬黄州后的孤独、苦闷和 无奈。
诗中通过描绘定慧院的夜景和月 色,烘托出苏轼的孤独和苦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达了苏轼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和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怀逸兴壮思,与长天之行 ”则表达了苏轼对未来的期许和 壮志未酬的感慨。
部分学生缺乏关注
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 没有积极参与,教师在课 堂上未能充分关注到每一 个学生。
互动环节较少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 互动环节偏少,未能充分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改进措施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
增加互动环节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精准地把握 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 时间进行。
设计更多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课堂的 教学效果。
03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苏教版)优秀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苏教版)优秀PPT课件
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 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 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 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
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 秀美景色的喜爱;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 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为父母者,其心都是相似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的好,吃的好,快乐,开心。只不过我们自己强加定义的幸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我经常在路上看到这样的父母,一边拿着手机,一遍心不在焉的回答着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还会表现不耐烦。回老家,更是看到很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无理取闹”变现的极其厌烦,恨不得孩子一整天都睡觉不吵不闹。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 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一般都会自动醒来,起床,洗漱,坐在阳台前,打开电脑,深吸一口早晨的空气,写文。 几乎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将早上这一点时间看的非常重要,不希望被打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
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 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 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 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借景抒情
主旨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 2、合作探究尾联,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提示: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 重点词语;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1.简介作者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①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②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

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③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4.课文赏析①.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④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感情: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幻灯片7《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

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⑤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三、诵读欣赏《黄鹤楼》1.作者简介崔颢: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诵读,学生听录音,画出节奏停顿;学生再反复诵读。

(指名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理解诗意:(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欣赏《归园田居》教学过程:一、导入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诵读欣赏《归园田居》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1.创作背景简介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2.学生听配乐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学生再反复诵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明确: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 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赏析诗句:(1)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4)欣赏诗的语言特色:明确:《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课堂练习1.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

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

“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