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探究欣赏法课型结构:新授课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课前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1、把握诗中意象,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自学检测: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三、当堂测评:(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接着,在诗歌的新课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诗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诗歌教学目标和诗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静夜思》一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夜晚、月光、故乡等。
4.请分析《短诗五首》中的《相思》一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相思》一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请仿照《短诗五首》中的一首诗,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的诗歌。
答案:
例1:《咏雪》
雪花飘飘天地间,
洁白无瑕映日辉。
山川银装添奇观,
5.板书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三首》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望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看看这首5、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借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
虚实结合2、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豪迈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第三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学习《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
(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探究欣赏法课型结构:新授课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课前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1、把握诗中意象,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自学检测: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三、当堂测评:(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诵读赏析 古诗三首 教案
诵读赏析: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名句赏析。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2)朗读感知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字词解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日夕:傍晚。
⑥悠然:闲舒的样子。
⑦相与:相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辨,辨识。
(4)现代文翻译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教师总结: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
(5)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芦荻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让 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看看诗人的“忧怀”吧。
教师点拨:双重寓意
(6)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教师总结:《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预期引导:这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九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设计意图以背诵诗歌和品味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步骤一、交待教学目的,看阅读提示及每首诗歌的往解①,回答每篇作品的体裁、出处、作者及其所处朝代;补充解释“散曲”这种文学样式,挂出分组枪答赛计分牌,宣布抢答赛开始。
二、新授和抢答(一)放录音──《杜少府之任蜀州》1.谁能解释“之”字?(计分)2.(读诗)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3.谁能说出该诗的大体意思?(计分)4.谁能解释“望”的含义?(计分)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诗的含义。
(计分)6.板书小结:审理诗,背诵后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放录音──《望天门山》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推能最先画出这首嵌画诗的简笔画?(计分)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计分)4.放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6。
“望”的观察点在哪儿?(计分)7.“断”、“开”、“出”各有何含义?(计分)8.板书小结: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三)放录音──《天净沙·秋思》1·放幻灯片。
2.学生边小声朗读,边看幻灯片,沉入意境,设身处地体会该散曲所抒发的情感。
看谁理解得又快又好。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教案
断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关于哲理的诗歌,引入本文这篇现代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惠能《菩提偈》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二、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三、写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岀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四、文题解读“断章”,即不完整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本诗“不成篇章”的特点。
五、全文分析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赏析:第一行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一切风景都是被“你”看的客体;而在第二行中,曾作为看风景的主体的“你”陡然一转,成了被看的客体,“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看与被看是相对的,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是相对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探究欣赏法课型结构:新授课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课前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1、把握诗中意象,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自学检测: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三、当堂测评:(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5篇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1学情分析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
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17.古诗三首(教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古人的才情与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的基本知识,古诗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古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古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3)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以便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初步认识。
2. 学习古诗基本知识(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韵律美。
(2)分析古诗的格律、韵脚等基本知识。
(3)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4)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内容。
3. 学习古诗朗读技巧(1)教授正确的发音方法,如平仄、声调等。
(2)指导学生进行分节朗读,注意停顿、语速等。
(3)让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4. 体会古诗意境(1)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画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古诗的朗读技巧,并体会到了古人的才情与风采。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热爱古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1.简介作者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
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4.课文赏析.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导读: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课后作业背诵诗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游山西村》备课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作者及背景简介: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课前作业设计:背诵这首诗。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整体评价。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三)正课:1、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2、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实——虚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心远——骨心静——境自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
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
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
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归纳: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课前作业设计:文学常识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课后作业设计:评: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