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备战下学期期末考语文模拟卷七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一中2019——2020年高二年级
备战下学期期末考语文模拟卷七(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
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
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
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
”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
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差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
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
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
文学语际交往中存
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
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经济原因。
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
其次是政治原因。
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
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
其三是文化原因。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
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
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
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
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
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
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
”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 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 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 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 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 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 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造成了语际之间文化交往的不对称。
C. 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 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答案】
1、B。
A项,“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表述绝对化,除了“地域差异”外,还有地理环境、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都会影响文学活动,从而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等。
C项,“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不是比较谁的风格更鲜明。
D项,根据语文结尾的两句话可以知道,“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的说法是错误的。
2、B。
B项,“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错误,文章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意,只是客观阐述某种观点。
3、 C。
C项,“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原文为“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
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程度。
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
”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光明日报》2017年8月23日)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
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
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地处世界第三极入口处的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这片高原上孕育的神秘物种更是引来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可谓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其不停变化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也为这片净土增添了神秘。
当人们在担忧气候变暖时,也许可可西里的些微地理生态变化,就可能是一些信号。
珍惜这里的生命,就是珍惜我们的星球。
(摘编自《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具有世界意义》,《经济日报》2017年8月2日) 材料三:
美国保护地体系在管理级别上分成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面,各个层面由不同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即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如在国家公园内的经营项目一般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委托企业来进行经营。
国家公园由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署负责,野生生物避难所由鱼类和野生生物署负责,海洋保护区由商务部负责,荒野地保护区由森林署、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生物署、国家公园署负责。
(摘编自《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 4.下列对材料中可可西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这中间就有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我们应当抓住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契机,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可可西里生态旅游。
C.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我们应当站在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认识保护好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D.可可西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全面认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过程。
【答案】B(“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可可西里生态旅游”,属无中生有,材料强调的是如何保护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口中的“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指的是中国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探索精准扶贫的新路。
B.获得2017年度“未来政策奖”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C.材料一揭示了我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材料二分析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在国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D.美国生态保护异常严格,为了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规定不可以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
【答案】A(B项,获奖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错。
C项,“在国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对,通过材料二的正文和出处可以看出,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具有全球意义。
D项,不是“不可以开展……活动”,原文是“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
)
6.不同的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有着不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从中国和美国的做法中分别概括出一条成功的经验。
(6分)
【答案】①中国: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生态保护,法制、政策、机制更加健全,人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生态修复与发家致富有机结合。
②美国:分级管理,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多部门分工负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月出龙门山
王飞
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
远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经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气中似乎又隐约着曾经步履蹒跚的文明。
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
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
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即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
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尘埃。
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
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住”着卢舍那大佛。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
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卢舍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似乎在启示碌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随着岁月的流逝,滚滚而去。
卢舍那的美丽无以伦比,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标志,①那极具魅力的微笑,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它都会显得平淡而苍白,一双微笑的慧眼,直将你逼到心灵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
在这样的微笑面前,蒙娜丽莎也要退而却步。
今天的雕艺师提到唐代的圆刀刻法,往往会说到佛像衣纹流畅飘逸,力士夜叉突起的肌肉,充满了雄壮的气势和奔放的力量。
这些都是卢舍那大佛最显著的艺术价值。
被雕刻、被信仰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像石,②慈祥而自信地微笑着,那神态几乎就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
上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的雕塑之美。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拿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比较。
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几乎没有个性,也没有显示出任何用力的地方和任何欲求。
主题的内在蕴涵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着观者。
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在喜龙仁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无论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穆与内在的和谐。
因此,喜龙仁堪称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
卢舍那在颤粟,承受着劫后余生;伊河默默流淌,如同长泪一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人普爱伦来到龙门石窟,在宾阳中洞发现了两幅浮雕。
到北京后,普爱伦找到古董商行的岳彬。
于是岳彬找人进行盗凿。
浮雕凿下来后,都是碎块,他们将其运到北京。
经过拼接,这些浮
雕被运往美国。
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
身首异处的佛像浸透了泪水,这些飘零在异国的艺术珍品总让人记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
盛唐是所有炎黄子孙乃至东方世界求远的骄傲,但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就给其画上了句号。
站在诗人中间的一代女生武则天,其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
只有卢舍那始终坐在龙门的高山上禅定.一轮皎然的明月从卢舍那大佛的头项升起采了,龙门像莲花般洁白,伊河的水漾着两岸入画的山景,③那个感动了世界的卢舍那大佛的笑在月色里依然迷人。
(有删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先写伊河、龙门,再写龙门石窟群像,然后才呈现卢舍那大佛雕像,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突出卢舍那大佛的重要地位。
B. 文章第一段写到伊河以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其实这是作者心态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龙门石窟艺术珍品的敬畏之情。
C. 文中“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中华山河的奇异。
D. 作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值已经超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答案:D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情感,CD项考核手法。
其中D项,“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值已经超过丈艺复兴时期的雕刻”错,应是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雕像在某个角度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要好,作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印证龙门的雕塑之美。
故选:D。
8、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通过普爱伦事件,侧面衬托出龙门石窟艺术品的珍贵价值。
②点明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反思历史,引人思考。
③表达了对珍贵文物被欺凌掠夺的无限愤慨以及被摧毁得千疮百孔的痛心。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答出“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的作用”,注意散文的特征“形散神聚”,所有的内容都指向“神”即文
章的主题,此文主要写“龙门石窟”,因此这一情节从内容上“侧面衬托出龙门石窟艺术品的珍贵价值;点明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反思历史,引人思考”。
从情感的角度“表达了对珍贵文物被欺凌掠夺的无限愤慨以及被摧毁得千疮百孔的痛心”。
9、文中三处(序号①②③加点处)写到了卢舍那大佛的笑,试结合全文,分别探析这三处“笑”的意蕴。
(6分)
答案:①卢舍那大佛包容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是光明和智慧的化身,笑看无数名利权势的争端纷扰随岁月而流逝。
②卢舍那大佛慈祥而自信,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的象征。
③繁盛的朝代和权倾一时的皇帝化为历史烟尘,但静穆与内在和谐的卢舍那大佛却永恒地留在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善明,平原人,少而静处读书,刺史
..杜線闻名候之,辞不相见。
年四十,刺史刻道隆辟为治中从事。
父怀民诵善明日:“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
”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春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
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事内,不能自援。
伯父弥之起义背文秀。
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新关奔北海。
文秀既降,除吾明为电骑校,出为海陵大守。
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損杂果,遂其
利。
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
善明布衣食,哀成如持丧
..。
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
转宁期将军、巴西梓渡二那太守。
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溢阳请,见许。
朝廷多善明心事。
元初,遺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患绍使虏,赎得母还。
沈做之反,太祖深以为忧。
善明献计曰,“沈做之暗千兵,人烹。
之太.灭,越叶岂久?”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谓之曰:“卿策沈之,虽复张良、陈平,适知此耳。
”仍迁散常待,顿后军将军、太时右司马。
齐台建,为右卫将军,痍不拜。
司空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来素意。
今朝廷方相委持,距得使学松、乔邪?”善明日:“我本无宦情既走知己
所以力驱驰愿在中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鄱怀既中不敕昧子富责矣。
”太祖践作
..,
以善明勋诚,封新洤伯,邑五百户。
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划削。
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溥殡。
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謚烈伯。
(选自《南齐书?刘善明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
/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B.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
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C.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戳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
/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D.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
鄙怀/既申不/昧于富贵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原为中央对地方行使监督和控制的监察官员,后演变为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B. 郭,本义是指在城市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中国古代把内城称为郭,外城称为城。
C. 持丧,护丧;服丧。
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是严格按照亲硫远近来制定的。
D. 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即位、登基。
亦作“践胙”“践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善明少有オ气,淡薄功名。
刘善明年少时就有名气,但拒绝刺史见面的要求;后来又以生病为借口推辞右卫将军的职务。
B. 刘善明熟请敌情?分析准确。
刘静明对沈收之叛乱一事分析透彻,判断准确。
在乱事平定后,太祖认为张良、陈平再世,也不过如此。
C. 刘明事母至孝,深得同情。
刘善明因为母亲被北虏迁到桑乾很是悲衰,获得同僚理解,后来他流泪推荐田惠绍出使赎回母亲。
D. 刘明决策果断,生活简单。
青州沈文秀叛乱时刘善明果断带领门宗三千人连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