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说起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背古诗 山行 清明 悯农 江南春 秋夕 乐游原 泊船瓜洲 诗词鉴赏

小学生必背古诗 山行 清明 悯农 江南春  秋夕  乐游原  泊船瓜洲 诗词鉴赏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古诗《山行》赏析及习题(附答案)

古诗《山行》赏析及习题(附答案)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生处:深处)5.斜:此字旧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译文】深秋时节,沿着蜿蜒的山路而行,白云缭绕处,隐隐约约可见几户人家。

靠边停车,留恋不行,是因为夕阳晚照枫林,比二月的花更鲜红,更艳丽。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秋日山行之乐。

但这“乐”字是藏在诗题之后,画面之外,由隐而显,让读者去咀嚼,去体会。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中的“晚”字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傍晚绚丽的晚霞与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用“红于”则是突出枫林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山行》练习题1、《山行》的作者是()朝(),字(),号(),主要擅长写(),与当时另外一位著名诗人()合称“小李杜”。

2、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文中代表季节的词语有()、(),但本诗并没有肃杀之气和感伤情调,作者的心情和精神是()的,这也是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3、本诗前两句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等意象,后两句才是重心所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从色彩、气氛上看,前两个句疏淡、清冷,后两句()、(),前两句为后两句起了一种()作用。

山行拼音版

山行拼音版

山行拼音版(杜牧山行斜读xia还是xie)杜牧的《山行》“斜”读xia还是xie?在这首古诗里面“斜”读作“xiá”。

《山行》全文拼音版注释:远上寒山石径斜,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jìng 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

bái yún shēng chùyǒu rén 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tíng chēzuòài fēng lín wǎn霜叶红于二月花。

shuāng yèhóng yúèr yuèhuā《山行》译文: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山行这一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山行这一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山行这一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山行的意思《山行》唐·杜牧离寒山远,石径斜,人在白云生。

停车爱上枫树晚,霜叶开二月。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斜:此字读xiá。

4、径:小路。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到山顶,山上飘着朵朵白云,隐约可见几家人家。

于是我停了下来,因为我喜欢夕阳下的枫树,被秋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更红。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景的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既是对风景的即兴朗诵,也是对事物和志向的朗诵。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字词解释。

-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 “寒山”:深秋季节,山带寒意。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个“斜”字啊,在这里读“xiá”,是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

这个“生”字可有意思了,就好像白云是从山里面生长出来的一样,很有画面感。

- “坐”:因为的意思。

诗人为什么停车呢?原来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景色呀。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镜头从远处的山路开始,慢慢拉到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那里还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

这画面感是不是特别强?就像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在爬山,远远看到山上有小路,小路通向白云深处,那里面还有人家,感觉特别神秘。

- 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因为太喜欢傍晚的枫林景色了,就停下车来慢慢欣赏。

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美丽的,可诗人却觉得这秋天的枫叶更胜一筹。

这就像是诗人发现了一个大宝藏,然后告诉我们,看啊,秋天也有这么美的景色,一点也不比春天差。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字词解释。

- “荷尽”:荷花凋谢了。

“擎雨盖”就是荷叶,荷叶像一把雨伞一样,高高地举着,“擎”就是举的意思。

现在荷花没了,荷叶也没了,只剩下光杆儿了。

- “菊残”:菊花已经残败了。

但是菊花虽然残败,它的枝干还傲然挺立在霜雪中呢,这个“傲霜枝”就把菊花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 “君”:指刘景文。

诗人对刘景文说,你一定要记住啊。

- “橙黄橘绿时”: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候。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一种对比描写。

古诗词山行 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

古诗词山行 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

古诗词山行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词山行,以及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山行古诗原文:《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作品简介与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古诗《山行》的原文及赏析古诗《山行》的原文及赏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绝句,原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时哀伤叹息,而是通过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体现了热烈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山行》不愧为一首秋色的赞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从而也衍生了许多掌故。

一、一部小说。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小说围绕着轮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没农田的事件,真实描绘了五四前夕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纠葛,反映了恶势力的妥协,改良主张的`碰壁和农民的无辜受害。

作者化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改于为似,是以霜叶比假左派,虽红似二月之花,但仅似而已,不是真红,同时霜叶又和暂占上风的反革命势力作比,以喻其得势的日子也不会太长。

古诗山行的意思

古诗山行的意思

古诗山行的意思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山行的意思《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斜:此字读xiá。

4、径:小路。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

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杜牧《山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山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山行》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出自]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译文一: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译文二: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一: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古诗《山行》赏析及习题(附答案)

古诗《山行》赏析及习题(附答案)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生处:深处)5.斜:此字旧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译文】深秋时节,沿着蜿蜒的山路而行,白云缭绕处,隐隐约约可见几户人家。

靠边停车,留恋不行,是因为夕阳晚照枫林,比二月的花更鲜红,更艳丽。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秋日山行之乐。

但这“乐”字是藏在诗题之后,画面之外,由隐而显,让读者去咀嚼,去体会。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中的“晚”字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傍晚绚丽的晚霞与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用“红于”则是突出枫林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山行》练习题1、《山行》的作者是()朝(),字(),号(),主要擅长写(),与当时另外一位著名诗人()合称“小李杜”。

2、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文中代表季节的词语有()、(),但本诗并没有肃杀之气和感伤情调,作者的心情和精神是()的,这也是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3、本诗前两句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等意象,后两句才是重心所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从色彩、气氛上看,前两个句疏淡、清冷,后两句()、(),前两句为后两句起了一种()作用。

《山行》整首诗的意思

《山行》整首诗的意思

《山行》整首诗的意思古诗山行的意思《山行》唐·杜牧离寒山远,石径斜,人在白云生。

停车爱上枫树晚,霜叶开二月。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斜:此字读xiá。

4、径:小路。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到山顶,山上飘着朵朵白云,隐约可见几家人家。

于是我停了下来,因为我喜欢夕阳下的枫树,被秋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更红。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景的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既是对风景的即兴朗诵,也是对事物和志向的朗诵。

古诗山行的诗意及解析

古诗山行的诗意及解析

古诗山行的诗意及解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山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原文: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处一作:深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

另有版本作“深”。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寒山石径斜向上的生动画卷。寒山,指的是深秋时节的山,带着一种萧瑟而深远的气息。石径,则是山间铺设的石头路,蜿蜒曲折,斜斜向上,仿佛要通向云雾缭绕的山巅。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作为《山行》一诗的开起点就充满了无限的风光与期待。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杜牧的精湛诗艺,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远上寒山石径斜“xie”01远上寒山石径斜“xie”?家长质问被打脸,老师:不知道别瞎辅导一位小学生在写语文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是需要给古诗标注拼音。

其中一个是需要给“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标注,孩子写完让妈妈检查的时候,这位妈妈发现了“端倪”,她给孩子专门画了出来。

在孩子修改的时候,孩子专门提醒:书上就是这样写的,老师也是这样教的。

他还专门把书拿给妈妈看,当妈妈看到书上确实这样写的,感到不可思议,她觉得这是书本印刷错误,以及老师的教学失误。

孩子就按照妈妈的说法进行了修改,老师最后给这道题打了个叉,这位妈妈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专门还质问到:老师,你有道题批改错误了吧,这个是读“远上寒山石径斜(xia)”。

老师看到这位妈妈信誓旦旦的样子,轻描淡写地回复:这个字的读音,早就进行了修改,你那时候的内容有些已经落伍了,不知道别瞎辅导,容易误导孩子。

老师这番也是让这位妈妈很尴尬。

现在的很多内容,都有大大小小的改动,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尤其对于模棱两可的知识,要学会查询,盲目地就进行质问,反而可能会让自己落个“尴尬”。

02小学课本里,那些已经被修改了的诗句你读错了几个?◆“乡音未改鬓毛衰”--“shuai”在贺知章的一篇古诗《回乡偶书》里,“乡音未改鬓毛衰”这句中的“衰”以前一直被读作“cui”,但是现如今已经修改成为了“shuai”,对于不熟知的家长,这句也是很容易被读错的一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qi”在杜牧的一篇《过华清宫》里,这句的修改可以算得上是有争议的一句,其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句经常被人提起,这句中的“骑”一直被读作“ji”,现如今改成了“qi”。

很多老师以及网友都表示,这样的改变,有时候往往让古诗的意境变得古怪了,但是现在的教材就是这样规定的,老师家长还是需要按照教材来。

◆“为有暗香来”--wei(四声)王安石这首古诗《梅花》里,有的人认为它应该读二声,也有的人认为应该读四声,最后根据诗句的意思,这里的“为”表示因为,最后就把读音改成了四声,家长们习惯了以前的读音,可能对这些会感到陌生或别扭。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含义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含义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含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呀。

你看,这就好比咱人生的路,那可不是笔直笔直的大道哟!就说那寒山上的石径吧,弯弯曲曲,多像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弯弯绕绕呀!有时候,咱走着走着,诶,就碰到个拐角,你说这像不像突然遇到的困难呀?但你可别小瞧了这石径斜,它虽然不是那么好走,可沿途的风景说不定美着呢!就像咱在生活里,虽然会遇到些麻烦事儿,但解决的过程中,说不定就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美好。

你想想,要是这路都是平平坦坦的,那多没意思呀!这石径斜,就像是给咱的生活加点料,让咱有点挑战,有点刺激。

就好像玩游戏,要是一路都没啥阻碍,那还有啥乐趣可言呢?咱就得在这曲折的石径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上爬,才能体会到那种成就感呀!而且,这石径斜也让咱学会了耐心和坚持。

你不能着急呀,一着急说不定就摔跟头了。

得慢慢地,稳稳地走,就像咱追求梦想一样,急不得。

有时候可能走得累了,想放弃了,可再坚持一下下,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你再看看周围的景色,那也是因为这石径斜才变得更加独特呀!要是路都是直直的,那还有啥看头。

正是因为这弯弯曲曲的石径,才让我们能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多像咱的人生呀,经历的事情多了,看到的面也就广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咱可不能嫌弃这石径斜,反而要好好感谢它呢!没有它,咱的生活哪来那么多精彩呀!所以呀,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那些曲折的路时,别抱怨,别退缩,大胆地往前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曲折背后的美好。

你说是不是呀?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这“远上寒山石径斜”,真的是给咱上了生动的一课呀!让咱知道了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耐心,就能在这曲折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别总想着走捷径,有时候,那弯弯曲曲的路才是最值得我们去走的呢!这就是我的看法,你们呢?觉得我说得有没有道理呀?。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诗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诗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诗意
嘿,朋友!你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吗?这短短几个字,可
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呢!
想象一下,你独自一人,踏上那蜿蜒曲折伸向寒山的石径。

那石径
可不是平平直直的哟,它就像一条调皮的小蛇,歪歪斜斜地攀附在山间。

这难道不像我们人生的道路吗?有时顺遂,有时曲折。

(就像我
们努力追求梦想的过程,哪能一直是康庄大道呀!)
你看那寒山,高耸入云,带着一种清冷和孤寂。

仿佛在告诉世人,
它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

(这不就像一位
沉默的老者,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定地站立着?)
当你沿着那石径慢慢向上走,耳边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是
不是会有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难道你不想在这
样的宁静中,放下心中的烦恼,好好享受片刻的安宁?)
我觉得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把我
们带入一个静谧、清幽的世界。

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朋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思篇一:谈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谈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三年级刘**“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

全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的意思: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现在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秋天的美丽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学会了这首诗,我更爱秋天了: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满山遍野开满了菊花,硕果累累,大雁往南飞,在空中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秋天真美啊!我爱迷人的秋天,更爱美丽的大自然!篇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主题:秋1、2年级: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月花)...........★注:带点字拍手,括号的内容重复一次。

---------------------------------------------------------------------------------------------------------------------- 3、4年级: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5、6年级: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重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的读音说起
大悟县四姑镇同兴小学谢波
关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的读音问题,我收集了不少资料,均认为应该用普通话的语音朗读。

现简述如下。

一、不用古音读诗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音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字是“家”“花”其韵脚都是“a”。

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脚也应是“a”。

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

对于处在识字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还不宜讲到古音“旧读xiá”。

就这首诗而言,第二句的“家”和第四句的“花”押韵,即使将“斜”字规范读音为xié,也不影响全诗的琅琅上口。

当然,不能不指出,“斜”字在古诗中的读音的确应该是xiá,而不是xié。

除了杜牧的《山行》之外,还有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化,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辛弃疾的词作《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山远近,路横斜,东临蚕种已生些。

青旗沽酒有人家。

平冈细草鸣黄犊,城中桃李愁风雨,斜日寒林点暮鸦。

春在溪头荠菜花。

”如果把这些诗词中的“斜”字读成xié就破坏了原诗的韵律。

因此,通常都会在这些诗词后面注明:“斜,旧读xiá。

”辛弃疾词《鹧鸪天》第三句末的“些”字,是句末语气助词,读sā。

这些古今读音的掌握,要随着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逐步了解和掌握。

统编中学教材高一册《诵读的要领》知识短文中说:“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

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另处,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音韵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

这时,我们就应该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

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

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

也曾有人把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

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声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今天已有许多不谐和了,且尤以韵
脚的不协调为突出。

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是很自然的。

二、不用方言读古文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都有一个“斜”字,古诗讲究押韵,有“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之说。

用现代汉语的发音应该是xié。

而古读音是xiá。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写《过故人庄》的时候也许用的是湖北方言吧,这个“故人”也许正好也是湖北人。

我的家乡大悟县在湖北的东北部,方言中也经常用到这个“斜”字,例如,霞坡(斜坡),霞第门(斜对门),念的都是xiá音。

如果把这样的方言带进了课堂,也许会贻笑大方。

从语言学观点看,声韵变转是普遍存在于各民族语言中的语音模糊性的表现之一。

语言是口耳相传的。

在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模糊性。

在特定的民族语言和方言区域里,由于语言结构的制约,有时即使音素相差很多,也不影响正确理解词义。

三、叶音之说不可取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全面采用“叶音”说,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用后世的语言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变得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多汉字又有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郭锡良先生曾指出这是强改字音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音,同一个字,意义上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不合自己的口语,就可以任意改读,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朱熹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也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序言里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然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

况有文字而后有音读,由大小篆而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在《读诗拙言》中他又说:“夫乾坤毁而不易者,道也;时地易而转移者,声也。

故生齐则齐言矣,生楚则楚言矣。

”这是一种可贵的历史观点,有了它,我们才不会再犯类似“叶音”那样主观主义的错误。

四、注重广泛涉猎
“斜”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为xié音,只有《辞海》中注音为xié,并注明“旧读xiá”。

这说是说,“斜”字的规范读音为xié,在日常生活及平时
说话作文时,都不再保留“xiá”的读音。

作为语文教材,需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法》:“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关于古诗读音的问题,本人曾请教过有关资深教师,他们认为:应该用普通话(今音)读古诗词。

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的观点更为鲜明:“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

可是这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

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

”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曾在《诗经韵读》中指出:“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


郭锡良先生在他主编《古代汉语》中就明确指出:“譬如朗读杜牧《山行》,就有人主张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霞’音,以求与后面的‘家、花’两韵脚谐和,这样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

”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按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教师不能盲从,音像教材、课外参考书上怎么朗读,课堂上就怎么教学,要认真辨别,有选择地采用。

我们不仅需要知之甚多,而且需要传授得法。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把握原则,多查辞书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

(本文原载《孝感教育》2007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