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1. 介绍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心理学家Jean Piaget和教育学家Lev Vygotsky等人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知识不是被被动地接受和传递,而是通过个体的思考、实践和经验积累而产生。

2. 解析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2.1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基于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思维能力。

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类思维能力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基于这一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2.2 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Lev 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过程,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他人和社会互动,共同建构知识。

2.3 基于主体性和建构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经验积累来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构主义对教育实践的影响3.1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

而在建构主义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促进合作与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和社会互动来建构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哲学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哲学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哲学基础(上)——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社会互动来创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这篇论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并对其进行反思。

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从而构建他们的知识和理解。

社会建构论强调,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知识和思维模式,这些互动不仅是人们的社会化过程的结果,还是人们思考和理解的基础。

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被视为鼓励学习者建立知识的中介。

教师的角色是创建一个环境,其中学生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估,并指导他们发展思考和社交技能。

此外,建构主义也倡导学生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目标和方式。

建构主义教育还重视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意味着学习者应该被鼓励探索、提供反馈和进行反思。

虽然建构主义教育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教育理论,但它并不是没有争议。

一个主要的争议点涉及到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支援的程度。

一些教育学家认为,建构主义教育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指导和指令。

他们认为,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信息和指导,教育者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以确保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此外,建构主义教育还受到了文化差异的质疑。

有效的建构主义教育需要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术环境,但在一些文化中,学生被视为非常恭敬和顺从,他们可能无法适应个别研究的环境。

最后,建构主义教育还受到英语能力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质疑。

许多学生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他们可能无法用英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一些教育学家也认为,在某些学科领域,如数学和科学中,建构主义教育无法提供足够的指导。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教育理论。

它的哲学基础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建议通过自主学习和社会互动来创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何克抗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还是 2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事情.
【总页数】5页(P15-18,23)
【作者】何克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浅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绘画教学--在童趣绘画教学中对建构主义的体验与反思 [J], 蒋强
2.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J], 何克抗
3.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J], 何克抗
4.探析温特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J], 桑雷
5.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 [J], 谢蒙蒙;麻彦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关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个体对新信息的主动
处理和既有经验的再解释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并不是在一个“空白”的脑海中被
动地接收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处理新信息和既有经验来建构知识,学习是个体
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

2.知识是建立在社会互动中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是主观的,由于个体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对同一信息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4.知识是不断重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获得新经
验和处理新信息而不断更新和重构的。

建构主义的启示在于: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认知差异,强调教学环
境和师生互动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推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
境学习和探究学习。

总之,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教育者从学生的视
角来重新看待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

教学论建构主义

教学论建构主义

2)学生观:教学应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 理和转换,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再加以引导和调整。 启示: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 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第六章 建构学派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 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强调学生的巨大潜力。认 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 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 知识经验。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 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 建构学派的教学理论基础
1.建构学派的哲学基础
1)维柯的新科学观:文明社会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的各项 原则可以从人类自身心灵的变化中发现,而这一创造社会的过程 也创造了人类自身。维柯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 构的一切。 2)康德的哲学革命:他综合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试图展现主 体的内在矛盾性,揭示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 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3)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把经验看做现实世界的基础。经验包括 经验的事物和经验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他认为,真正地理解 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系的,真正地理解必然跟动 作联系的,经验的中心思想是主体在有母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 的主观创造。他强调经验的能动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 的过程,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强调教育是学生在情境中生长。
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 三方面的重心转移:
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
从“个体户” 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哲学基础.doc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哲学基础.doc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哲学基础摘要:本文首先试着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认识论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辨析,然后结合辨析的结果,对建构主义应用于深化教育活动的反思进行精炼,以期能提升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ﻭﻭ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反思近些年来,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声音,现就其中两个主要角度辨析如下。

ﻭ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认识论辨析ﻭ西方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就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体现其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的同时也为其创新精神培养营造良好的条件。

相反,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学生是教师的附属品,只需要根据教师的安排开展学习活动即可。

在这个对弈中,我们曾对于西方的优秀教育文化,但是通过建构主义应用于教育以及对西方学校的调查来看,当前许多学者也开始怀疑建构主义的价值。

一些的小学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老师在讲台上干别的事情,只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甚至可以出去玩。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真的能够有提升的作用吗,恐怕要画一个问号。

我国是主义国家,是发展家,建设祖国是我们的重任,所以与西方享乐主义不同,教育思想的辨析实际上就是的辨析,所以建构主义在适不适合还要看具体环境。

认识论方面,西方认为内部刺激比外部管理更重要,但是实际上许多小学的教育水平也在走下坡路,而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相比之下其认识论的合理性也需要进行质疑。

ﻭ二、建构主义应用于深化教育的反思ﻭ在引入建构主义之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第一次认识到建构主义的价值与优势,那个时期全国都在搞学习建构主义应用于深化教育的作用,并对此。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建构主义应用于我国也持续了二十余年,在总结的过程中许多学者也对建构主义应用于深化教育的活动进行了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同国家的教育特征不同建构主义在应用于教育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其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定的阶段才能够实现的。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何克抗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哲学基础,在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而应是主客观相统一.与此同时,作者对于当前"是否还应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一热点问题,作了客观而冷静的分析.
【总页数】4页(P4-7)
【作者】何克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绘画教学--在童趣绘画教学中对建构主义的体验与反思
2.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3.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4.探析温特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5.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

简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

简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方面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交互合作的机会,培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这种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谐调地发展其智能与个体。

随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学习共同体等研究的深入,以及从通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动着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并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日益扩大其影响之势。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及其流派建构主它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自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斯塔·维柯。

维柯从哲学传统出发,认为人类完全不同于其它动物,使人类独一无二的是文化,人与生具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的智慧”,他们以隐喻、象征和神话形式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当然这个理论的最直接贡献者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后来布鲁纳和维果茨基对此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建构主义雏形溯源自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及20、30年代“捷克结构主义”,二战期间传入美国,50年代其理论再次返回欧洲,并达顶峰。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认知理论,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可以说它是对传统认识论具有革命性挑战的理论。

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知与学习的不同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论系统观等。

这些流派虽然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别,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又几乎相同,或者可以互补。

他们从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正面影响着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二、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特点传统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死记课本知识、教师为课堂主宰、学生个性受到严重压抑为特点。

建构主义在摒弃了这些传统教学方式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其素质教育的理论特色。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探索科学现象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并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应该是一个反思和提供反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和学生作品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并重视评价的反思和反馈功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下)——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下)——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下)——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积极的参与和社交经验来建立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被看作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和构建知识,否则,知识将无法在他们的头脑中统一和意义深远。

然而,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和反思。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反思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学习是一种由个人主导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体验和学习自我发现来建立知识。

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类知识的社会性和集体构建的本质。

学习者的知识和理解是由他们与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经验紧密相关的。

相比之下,社会交往和合作对于知识的建立和发展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通常被视为现代社会与孩子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此,建构主义教育模式需要在其理论中强调更多的社会交往和集体合作经验体验,以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体验比事实更重要,这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紧紧扭住事实而已。

但是,这种观点可能导致学习者对现实世界中重要问题(如科学和数据)的否认。

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会倾向于基于他们的感受来看待气候变化的现实,而忽略相对权威的科学证据。

如果学习者太着眼于自己的自我发现,可能会忽略重要的事实或知识,并且可能会逐渐丧失对真实世界的准确认识。

因此,在建构主义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注重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同时也需要把现实世界的重要信息考虑在内。

最后,建构主义教育模式更关注于过程,而不是传授内容本身。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指导学习者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是否足够有效、并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有很大的争议。

如何确保学习者在建立他们的知识时得到科学、准确和精确的信息?现代社会需要学习者具备基础的技巧知识和理解,例如读写能力、数学技能和技术知识。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内容简介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内容简介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内容简介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关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一本重要著作,它详细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实践和未来展望。

建构主义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意义建构的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论、理论背景、教育实践、教学方法、未来展望和结论。

在导论部分,作者对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概述。

在理论背景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为读者深入了解建构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实践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详细介绍了建构主义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包括科学、数学、语言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等。

此外,作者还对建构主义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在教学方法部分,作者重点介绍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未来展望部分对建构主义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包括技术、评估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建构主义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本全面介绍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著作,它不仅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对建构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构主义有多种流派,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1、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的教育与课程哲学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与课程哲学建立在一种非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

这种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原封不动的。

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认识对象进行选择、修正和加工,并赋予其意义。

因此,认识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知识,是主体性的人的创造,并受创造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的影响,知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价值负载”甚至是“价值主导”的;——由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原有经验、方式、信念的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所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我们以自己的经验、方式和信念为基础来理解现实、解释现实、描绘现实、构建现实,形成了自己的个人世界,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创建、自主决定的世界;——由于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无法脱离具体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因此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向内化(思想)过程的转换”,个体认识的发展、精神世界的建构是在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中实现和完成的。

在这样的一种基本假设下,建构主义形成了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

所谓“理解知识”与“消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一、本文概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其深远的思想渊源、丰富的理论流派以及独特的学术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建构主义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分析其核心观点和学术理念,以期对建构主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将追溯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哲学基础和发展脉络。

通过对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以及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观点进行梳理,揭示建构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

从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到激进建构主义等多个流派,我们将逐一阐述它们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和核心观点,展示建构主义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们将深入分析建构主义的学术理念。

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探讨建构主义如何颠覆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和情境性。

我们还将探讨建构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对于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建构主义的视角,以期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有所启发和指导。

二、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认知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并非外在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是个体通过感觉和经验对外部世界进行解读和构建的结果。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建构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他提出了“同化”和“顺应”两个核心概念,描述了个体如何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也为建构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构建的。

这一观点进一步拓展了建构主义的视野,使其从个体层面扩展到了社会层面。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也为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探究教育本质和价值的学科,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和思想。

这些流派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现象,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该以实际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强调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存在意义,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中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

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伙伴。

学生应该在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这种教育哲学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然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可能会忽视社会规范和集体价值。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永恒的真理和价值。

它认为人类文明中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核心知识和价值,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强调通过经典的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它反对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下的需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尽管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类文化的精华,但也因其过于强调传统知识,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变化的关注不足,受到了一些批评。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何克抗
【期刊名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本文在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认识论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应"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的,而应主客观相统一.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何克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3
【相关文献】
1.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J], 何克抗
2.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J], 何克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J], 马长英;谢秀红
4.探析温特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J], 桑雷
5.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 [J], 谢蒙蒙;麻彦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学建构主义理论相关资料

教育学建构主义理论相关资料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场革命.它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坚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一、形成与发展1、哲学背景.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维柯提出来的,他在«新科学»一书中提到有关于人类通过历史“创造”社会,任何一种文化都与人类“创造”有关,“真理就是创造”.也正是基于这种对于“人类创造文化”的观点,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冯格朗斯菲尔德称维柯为“18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认为“理解”不仅要在思维上认同,更要体现在行为上的一致,提出了“经验主义”,他认为经验的中心应该是主体在有目的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维柯的«新科学»,康德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种种思想的出现都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石,建构主义也正是这些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2、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的发展也离不开心理学,建构主义本就是认知论的一种发展.20世纪,个体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习是学习者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由于外界环境与内部自身认知不同,然后试图同化,在无法同化时,需要推翻原有认知,进行重新建构则为顺应.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理论强调活动、强调社会交往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从而使建构主义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在国际上,维果斯基被公认为“社会认知建构学派”的代表人物.3、发展现状.20世纪,心理学家们逐步将哲学领域诞生的建构主义运用于教学中,衍生出众多的有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在学习论,都对建构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是在90年代以后.而在我国直到21世纪才被广泛接受,并且应用到教育当中.虽然我国对建构主义的思考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建构主义不断地深入教学当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真正对于建构主义的思考却没有推陈出新,还始终停留在原地,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理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2006-03-03 09:33:08 教育技术通讯【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哲学基础,在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而应是主客观相统一。

与此同时,作者对于当前“是否还应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一热点问题,作了客观而冷静的分析。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识论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还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而且一般都公认,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

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以说,建构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支持。

反过来,当代的“网络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在全球范围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也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分不开。

特别是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即有多媒体或网络技术的支持,或是同时有这两种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恰恰是21世纪所需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这点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即从建构主义开始兴起到它达到鼎盛时期,西方学者(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对建构主义一般都是积极倡导,广泛赞扬与大力支持。

应该说,这种态度基本上没有错,至少出发点是为了使创新人才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得到培养。

但是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Blending Learning新含义的认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教育界,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主管到一般学者乃至教师中间发出了一种关于建构主义的不和谐之音(而在此之前,对于建构主义,我们从西方,尤其是从美国听到的往往都是一片溢美之词)——开始时是有些不同意见或颇有微词,以后则发展成愈来愈尖锐的批评。

对于这种变化,我国学者也很快有所反应:表示赞同者有之,感到困惑者有之,而更多的学者则借此机会,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更冷静的观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认为这后一种态度是比较正确的,我们确实应该利用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的时机,联系近年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发展的现实,对建构主义作一翻认真的反思。

以便清醒头脑,提高认识,从而更自觉地投身于今后的教育改革实践,更积极、主动地去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到底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相统一”?以及,当前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西方建构主义者一贯标榜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事实上,我们在引进西方建构主义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盲目照搬,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应用。

2000年,我到美国加州看了几所当地较好的中小学,其中一所小学二年级的四则运算,老师没怎么讲,主要让学生自己上机,学生用的都是苹果机,苹果机里有很多四则运算的例题,能自动判分,老师坐在一旁做自己的事。

我认为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一定对学生的学习最有利,因为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

我曾多次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

可见,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

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如何调动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呢?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支架式、抛锚式、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这些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因。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也称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要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大块,事实上这两大块中的哪一个环节要落实,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比如学习环境设计通常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等环节,以教学诗词为例,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这就需要创设和该诗词相关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

这样的情境靠谁创设?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创设,得由老师来完成。

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

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

又如合作式学习(建构主义很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多种方法,有讨论、有辩论、有竞赛、有角色扮演等等。

以讨论为例,围绕什么主题来讨论,如何提出初始问题,以及怎样提出后续问题,以便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不致于纠缠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等等,这都得靠老师去设计,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由于策略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认知水平,即要考虑因材施教,所以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除此而外,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不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也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西方建构主义者历来否定这两种分析的必要性,在其教学设计中,从来都不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这二者进行分析。

我们则认为,不作教学目标分析将根本不能保证课标要求的完成;不作学习者特征分析则完全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所以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而这两者(即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可见,尽管西方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事实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这正是我们所主张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

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到底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统一”?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历来宣称自己的认识论纯粹是主观主义的。

因为大家知道,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

可见,认知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统一的。

而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线,以便独树一帜,则明确宣示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

例如当代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Jonassen)在1992年曾绘出图1所示的二维图[1],用来说明各种不同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所赖以支撑的不同学习理论与认识论。

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动作技能学习认知工具程序教学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图1图中的横轴表示学习理论,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则代表学习理论的两个极端(一个强调研究内部心理过程,另一个强调研究外显行为);纵轴表示认识论,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则代表认识论的两个极端。

按照乔纳森的观点[2],现实(reality)不过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身建构了现实或者至少是按照他自己的经验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人们的思维只是一种工具,其基本作用是解释事物和事件,而这些解释则构成认知个体各自不同的知识库。

换句话说,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

乔纳森认为这就是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涵,它是“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相对立的方向发展的”[1]。

众所周知,客观主义是哲学中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有结构的,而且这种结构可以被人们认识,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认识。

人类思维的作用就是反映客观现实及其结构,因此而获得的意义(即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判断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

正因为如此,知识才有可能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给学生,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而且是知识的传递者,所以客观主义认为教师应处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

乔纳森利用图1的二维图是要说明:程序教学的认识论是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则为行为主义;智能辅助教学的认识论也是客观主义,而学习理论则是认知主义;动作技能学习的认识论与学习理论则依次为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利用认知工具的学习则依次为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

由图1所示的二维图形(建构主义和客观主义处于对立的两端),结合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涵和乔纳森本人的上述观点,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所谓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就是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说它“纯”是因为它处于和客观主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而且客观主义是所有“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认识论基础,建构主义(即主观主义)则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的认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