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 【赏析】屈原《离骚》
离骚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离骚》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翻译: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啊,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在孟陬这个地方,庚寅年我降临人间。
我的父亲审察我的初生之时啊,赐予我美好的名字:名叫正则啊,字曰灵均。
赏析:《离骚》开篇即点明诗人身份,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诗人以“帝高阳之苗裔”自居,彰显其高贵血统,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
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的出生,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描绘了一个祥瑞的景象。
这里的“摄提贞”指的是天体运行,寓意着诗人的命运。
诗人用“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父亲在审察他的出生时,赐予了他美好的名字。
《离骚》中“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一句,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诗人以“正则”为名,寓意自己正直、公正;以“灵均”为字,表达自己聪明、才智出众。
这两句既是对诗人自身品质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离骚》的文风独特,辞藻华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融入其中。
以下是对《离骚》中部分精彩句子的赏析: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条漫长的道路,自己将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诗以青青的衣领象征纯洁的心灵,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4.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5.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生死,他也不会后悔追求自己的理想。
总之,《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文风、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情感,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屈原《离骚》的意思及赏析

屈原《离骚》的意思及赏析离一騷一(节选)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1兮,谣诼谓余以善一婬一。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2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3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5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6。
1娥眉:细长的眉,比喻美好的容貌。
2偭(miǎn):面对着。
3周容:苟合以取容。
4忳(tún):愤懑。
郁邑:心情抑郁不伸。
侘傺(chàchì):失神而立。
5溘(kè):忽然。
6厚:看重。
怨你这般无思无虑,始终不能明白我的用心。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美貌,于是编造谣言说我妖媚!那些世俗之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他们可以抛弃规矩,背弃法度,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的准则。
郁闷失意的我潦倒到了这步田地!我宁愿一尸一漂一江一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自古以来,凤鸟就不能和家雀合群。
圆孔不能安上方一柄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满心委屈,压制着感情,暂且担承莫须有的罪名。
为了清白而死去,古来的历代圣贤都会赞成。
【刚烈之美】屈原因为不堪忍受别人的侮辱与陷害,最终决定为了清白而投一江一自沉。
这一段是他的内心独白,说明了一切原委,让读者看到一个一性一格刚烈的屈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这就是心中的生活底线,历来所称赞的清白正直是他的存在支柱,一旦这个支柱被别人夺走,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历史上怀着这种想法而轻生的人有很多,屈原就是其中最决绝的一个。
【赏析】为了证明自己与小人是不能融合在一起的,屈原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圆形的孔中安能放进去方形的一柄一?这些我们都知道不行,所以他的决心也就体现了出来。
想一想,要夸大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除了这两句和“山无棱,天地合”之外,还有什么说法?【启示】屈原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清白,但是他觉得自己的清白之身被小人陷害,因而污浊了。
屈原《离骚》全文赏析

屈原《离骚》全文赏析(2)屈原《离骚》全文赏析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
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
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
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
《离骚》全文赏析

第一段。
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
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
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第四,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
下文展开了剧烈的思想斗争而终于取得胜利,就是确立在这样一个坚实基础上的。
屈原《离骚》全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离骚》全文、译文及赏析《离骚经》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1]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乌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以虚构
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苦痛的反思。
下面是对《离骚》的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共423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九节)写作者出征边疆时的兴奋与豪情,展现了作
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天地之间的种种现象的思索。
第二部分(十至二十八节)以一个虚构的神话故事为背景,描绘
了屈原乘船到达夏之洲,并与拜封神明的仙人对话。
作者通过与仙人
的交谈,表达出对自己失意现状的抱怨,以及对天地之间种种不公以
及人们的冷漠的触动之情。
第三部分(二十九至三十三节)是作者的沉痛短章,他在其中表
达了自己割舍不下的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种种苦痛和命运的反思。
然后,诗人以辞别之辞作结,并表达了对读者的惋惜与告别之情。
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诗意表达,堪称中国古代
文诗的瑰宝。
这首诗以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字纵横捭阖,描
绘了作者处境的困顿和悲愤,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达到了
洞察人生哲理的效果。
整篇诗的内容深刻而丰富,语言优美而华丽。
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屈原深沉的才情和痛苦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
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总之,《离骚》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人文思考的杰作,它通过
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冷漠的反思,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不仅仅是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文学丰碑。
赏析古诗《离骚》

赏析古诗《离骚》离骚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一、创作缘由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二、注释民生:万民的生存。
艰:难。
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
谇(suì):进谏。
替:废。
纕(xiāng):佩带。
申:重复。
悔:怨恨。
灵修:指楚怀王。
众女:喻群臣。
谣:诋毁。
诼(zhuó):诽谤。
偭(miǎn):违背。
改:更改。
错:通“措”,措施,指先圣之法。
绳墨:正曲直之具。
曲:斜曲。
周容:苟合取容,指以求容媚为常法。
侘傺(chà chì):失志貌。
流亡:随水漂流而去。
此态:苟合取容之态。
不群:指不与众鸟同群。
前世:古代。
异道:不同的道路。
屈:委屈。
尤:过错。
攘:除去。
诟(gòu):耻辱。
伏:通“服”,保持,坚守。
屈原《离骚》赏析

屈原《离骚》赏析【赏析】《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
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
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
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屈原《离骚》鉴赏 1《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
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
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
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
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
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
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
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
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
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
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
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
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文学考研【赏析】屈原离骚

【赏析】屈原《离骚》《离骚》屈原概述《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楚辞》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
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风:《诗经》,《国风》的现实主义源头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内容概述《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屈原《离骚》原文、译文及赏析(权威完整版)

屈原《离骚》原文、译文及赏析(权威完整版)《离骚》赏析(褚斌杰)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
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
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战国屈原《离骚》翻译及赏析

战国屈原《离骚》翻译及赏析原文:离骚战国·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翻译: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面引导开路!赏析:思想内容《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关于《离骚》的内容层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
大致说来,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再加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是以独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现开始。
诗人先自叙高贵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美”。
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
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
可是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
诗人举出贤君激励怀王效法,举出暴君的做法警戒怀王。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屈原《离骚》作品鉴赏离骚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屈原《离骚》作品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思想《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
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X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2.屈原《离骚》赏析201011221

屈原《离骚》赏析一《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
它的名称有双重涵义:从音乐方面来说,《离骚》,可能是楚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歌曲的名称。
游国恩曰:“《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
’‘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
西汉末年,赋家扬雄曾仿屈原的《九章》,自《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牢’‘愁’为叠韵字,韦昭解为‘牢骚’,后人常说发泄不平之气为‘发牢骚’,大概是从这里来的。
”(《楚辞论文集》)这一论证是确切的。
屈原的创作是从楚国的民间文学汲取丰富的泉源,既然他的作品内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那末作品的名称袭用民间歌曲的旧题,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一句词并非有声无义。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的话,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劳商”“牢愁”和“牢骚”,都是一声之转的同义词,同样是表示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
《史记》本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足见标题是决定于作品的内容,而标题的音乐意义和作品的内容是统一的。
“离忧”“离骚”以及“劳商”“牢愁”“牢骚”,都是双声或叠韵字所组成的联绵词,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
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
”显然,他们都是在替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这句话做注脚,但却误会了司马迁的原意。
又,项安世《项氏家说》说:“‘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
’韦昭曰:‘骚,愁也;离,畔也。
’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
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
”也是把“离”和“骚”分成两个字来讲。
把两个字义凑成一个词义,以致理解不同,纷歧百出,都是由于不明词性的缘故。
本篇原名《离骚》,到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却称之为《离骚经》。
他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
《离骚》原文及注释赏析

《离骚》原⽂及注释赏析《离骚》原⽂及注释赏析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下⾯是⼩编整理的《离骚》原⽂及注释赏析,欢迎⼤家分享。
离骚 【作者】屈原【朝代】先秦 帝⾼阳之苗裔兮,朕皇考⽈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正则兮,字余⽈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兰兮,⼣揽洲之宿莽。
⽇⽉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之零落兮,恐美⼈之迟暮。
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改路! 初既与余成⾔兮,后悔遁⽽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以量⼈兮,各兴⼼⽽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余⼼之所急。
⽼冉冉其将⾄兮,恐修名之不⽴。
朝饮⽊兰之坠露兮,⼣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申之以揽茞。
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
屈原《离骚》全文赏析

屈原《离骚》全文赏析屈原《离骚》全文赏析《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赏析《离骚》全文赏析《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离骚》全文赏析第一段。
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
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
叙述自己在政治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屈原《离骚》
《离骚》屈原
概述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楚辞》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
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
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风:《诗经》,《国风》的现实主义源头
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
内容概述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
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
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
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最后是尾声,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
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评析]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
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
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被谗,遭放逐。
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
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长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名句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解读】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解读】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
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
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
【解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解读】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表现其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6、“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7、“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10、“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
”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12、“汩(形容像水流一样迅疾)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流年似水我好像赶不上啊,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亦余心之所善(所向往喜欢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3、“宁溘死以流亡(随水流而消逝)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为动用法)直(正道)兮,固前圣之所厚(推重zhòng)。
”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1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
)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1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志向)之所惩(受创而改变)?”表现其忠贞不渝。
1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怀王)之迟暮(晚暮,指衰老)。
”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