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自然资源学习

合集下载

幼儿教学中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教学中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教学中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幼儿教育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天地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挖掘和利用。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乡土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一、乡土资源的内涵及价值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乡土资源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2.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乡土资源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探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幼儿了解自然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传承民间文化。

乡土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将这些文化融入幼儿教学中,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乡土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1.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植物资源。

幼儿园可以开辟小菜园,让孩子们亲自种植蔬菜、花草,感受生命的成长。

同时,可以组织孩子们到户外观察树叶、花草的变化,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2)动物资源。

幼儿园可以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兔子、金鱼等,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到附近的动物园、植物园参观,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

(3)山水资源。

幼儿园可以利用周边的山水资源,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戏水等。

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体能,也让他们更加亲近自然。

2.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传统文化。

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民间艺术。

幼儿园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来园进行现场表演,如剪纸、泥塑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3)社区资源。

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亲子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让孩子们在社区中学习和成长。

3.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民间故事。

乡土资源参考指南

乡土资源参考指南

乡土资源参考指南
一、乡土自然资源
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农作物、水产
候鸟的保护(野鸭、白冠长尾雉鸡、黑水鸡、斑鸠)
气象气候、矿产小草、花茎花瓣等
二、乡土人文资源。

1.地方习俗:传统节日风俗、婚丧喜庆风俗、接人待物风俗、奇人异事、村落村名等
2.民间文化: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草编工艺、手工绣花、汉绣工艺、风筝制作等
3.革命历史:历史人物、故事、遗迹等
4.特色饮食文化:粽子、烧饼、板栗土鸡汤、米茶等
5.乡村文化建设、家庭绿色小景观设计
三、乡土社会类资源
1.湖泊、河流污染:工业污染导致农田和饮用水、农药污染、湖水养殖污染等
2.农药对土壤持续性污染
4.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
四、乡土产业资源
1.种植类:茶园、果园、花木、蔬菜、豆芽、藕带、食用菌等
2.养殖类:鱼、虾、龟、鸡鸭、猪牛羊、特色养殖、生态养殖等
3.有机食品:制作豆腐、豆花,特色泡菜等特色食品。

4.农产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等。

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乡土资源是指每个地方所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各种传统文化。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

通过充分挖掘和运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有效运用的方式以及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资源是学生身边最真实的历史资料,是他们所生长的环境和文化。

通过乡土资源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考察当地的古迹、古文物或是一些传统习俗等,从而使历史变得更加具体、更有生活感。

2.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乡土资源的运用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差异很大,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贴近教学的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乡土资源是每个地方独有的,通过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1.调查实地考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博物馆、古迹、文化遗产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实际感知。

2.开展讲座和专题研究老师可以邀请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或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开展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活动。

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学生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3.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外拓展在学校课程之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进行一些与历史相关的体验活动,比如实地体验传统手工艺、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乡土地理知识汇总

乡土地理知识汇总

乡土地理知识汇总一.地理位置1.描述河南的纬度位置,评价其优越性。

大致位于32°N-36°N之间,北部为暖温带,南部为亚热带,中纬度优越性:冷热适中,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

2.描述河南的海陆位置,评价其优越性。

地处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半湿润和湿润地区优越性:降水适中,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

3.描述河南的相对位置,评价其优越性。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优越性:既利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又便于利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丰富资源,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自然环境1.说出河南的地形地势特征。

①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②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地势起伏大,东部起伏小。

2.说出河南的河流特征。

受地势影响,向东北,东,东南,南四个方向呈辐射状展布。

3.说出河南的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东西温暖湿润。

三.人文环境1.说出河南的自然资源特点,分析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类型齐全,总量丰富,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人口众多,资源人均不足,会导致资源的相对短缺。

2.分析河南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说出解决措施3.河南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要注意适量开采。

4.主要气象灾害——旱涝治理措施: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主要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在西部山区措施:植树造林,保持水土5.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量多。

人口问题:老龄化——措施:二孩儿政策,延迟退休等。

6.说出河南的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特点:分布不均,东密西疏自然原因:①东部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东部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原因:①东部交通便利;②东部开发历史悠久7.河南是农业大省,耕地主要是旱地,水田分布在南阳、信阳等地,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乡土资源是指土地、水源、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人文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乡土资源。

一、实践教学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自然科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间野外的调查和观察,了解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在美术课上,可以以当地的风景和民俗文化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写生和创作;在体育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径、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乡土特色的学习环境,增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在校园中种植当地的特色植物,搭建民居、农具等乡土建筑模型,摆放民俗艺术品和手工艺品,设置乡土文化主题的雕塑和壁画等。

这样一来,学生在校园中就可以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土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造空间。

三、学科融合乡土资源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可以和各种学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当地的民间故事、传统戏剧、方言歌谣等为教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在数学课上,可以以当地的田地、河流、山川等为题材,设计题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知识;在音乐课上,可以选择当地的民歌、乐器等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表现能力。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乡土资源是指与乡村有关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资源,是小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地方及其文化传统、历史演变等方面的最佳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有效应用:一、结合实地考察教学通过实地考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环境、认识农田、河流等自然资源,了解乡村民俗风情及其传承和发展等方面。

例如,可以到乡村进行采摘、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探究农业生产和当地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可观察当地风景和文化特点,带领学生感受乡村的浓厚氛围。

二、利用鲜活的教材和实物展示鲜活的教材和实物展示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资源。

例如,可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或挖掘当地的亲身经历作为教材,让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课堂中也可以搜集有关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口头表达等的实物,如传统手工艺品、传统乐器、农具等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实物亲身感受和认知乡土资源。

三、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在小学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运用数字地图、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多样化的展示。

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当地乡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乡土资源的魅力。

四、开展亲情活动和社区服务小学的学生一般来自同一个社区,可以结合社区资源,开展亲情活动和社区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社区乡土资源、探究社区生产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

例如,可以号召学生和家长拾捡废弃物品、美化环境、当地观光等,让学生对社区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教材和实物展示、数字技术、社区服务等形式进行。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乡爱国意识,也帮助学生从个人角度,认识到乡村的价值,激发他们对社区建设和文化保护的积极性。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乡土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在乡村地区的存在形态,是小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乡土资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风俗,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感和乡村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有效途径:1. 编写乡土资源教材:编写适合小学生的乡土资源教材,内容包括地方历史、自然景观、地方特色等,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和特色产物等信息。

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地考察和参观: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的美景和人文风情。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重要景点、农田、农民合作社等,帮助他们了解乡村发展状况,了解乡村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3. 制作乡土资源展览: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制作乡土资源展览或模型,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制作有创意的展览品,展示乡村的独特魅力。

4. 进行乡土资源研究:组织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

可以设置一些乡村调查课题,让学生走进田野,了解当地的生态问题、农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发表调研报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组织乡土资源课外活动:通过组织一些与乡村相关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田采摘、农作物种植、乡村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农民的工作和生活,了解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

6. 结合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向学生展示乡土资源的丰富多样性。

可以播放一些与乡村相关的纪录片、教育视频等,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农村的风光与魅力。

7. 建立与乡村的合作项目:与当地农民合作社或乡村发展组织建立合作项目,将乡村资源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

巧用乡土资源 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巧用乡土资源 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关注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自己的特色课程。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促进幼儿们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幼儿园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教学活动。

乡村的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好的教室。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学习耕种农作物,了解季节更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丘陵地形或者河流湖泊等自然地貌进行野外探究活动,让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样的户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幼儿园可以邀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或者老师傅来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剪纸、绣花、编织等。

或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传统手工作坊,让他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舞狮、舞龙、古诗诵读等,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幼儿园可以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农村社会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走进农户家中,亲身参与农民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劳动生活,感受农业的辛勤和丰硕。

还可以邀请当地的老师、医生、警察等社会工作者来幼儿园开展讲座或者示范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和认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乡土资源是指乡村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包括了土地、水资源、植物、动物、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是乡土风情的载体和教育的宝库。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乡情和文化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乡土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和方法进行探讨。

乡土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乡土资源了解当地的植物和动物,探究它们的生长、生活习性和与人的关系,增加学生对本地自然资源的了解。

乡土资源中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也能为语文教育提供宝贵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

学生可以走出课堂,亲身去乡村,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通过观察、体验、记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乡土资源的丰富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土资源调查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研究等方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乡土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土资源应用于语文教育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对语文的认识。

能够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乡土资源的利用能够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民族情感。

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大好河山,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热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乡土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培养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为建设家乡和祖国做出贡献。

乡土资源教研活动体会(3篇)

乡土资源教研活动体会(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乡土资源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使教师深入了解乡土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过程1.前期准备在活动开展前,学校成立了乡土资源教研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教研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乡土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乡土资源教学方案。

2.活动实施(1)教师培训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乡土资源,学校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乡土资源的价值、特点、开发与利用等。

通过培训,教师对乡土资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2)实地考察教研小组组织教师赴当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

考察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与当地村民交流互动,收集了大量宝贵的乡土资源资料。

(3)教学设计教师根据考察所得的乡土资源资料,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将乡土资源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4)课堂实践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于课堂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反思、总结,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3.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总结交流。

教师们分享了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宝贵意见。

学校对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活动体会1.乡土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乡土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乡土资源既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也包括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

这些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引言乡土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本地区文化和环境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乡土资源的种类自然资源:本地特有的植物、动物、气候等自然环境。

人文资源:地方历史、民俗、方言、传统文化等。

社会资源:社区内的文化活动、乡土艺人、地方企业等。

二、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地方文化进行阅读教学选择本地作家的作品或者与本地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本地传说、民间故事等文本,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创作,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利用地方特色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如“我心中的家乡”、“家乡的四季变化”、“乡村的一天”等。

通过实地考察,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家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技巧。

开展乡土资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家乡文化日”活动,邀请家长或社区成员分享地方特色的风俗、传统和故事,通过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遗址、博物馆或自然景区,进行实地学习,并用语文课本知识对所见进行分析和总结。

社团活动与乡土资源的结合在学校社团中开设“乡土文化研究小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升他们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等平台,分享针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效果评估学习成果展示: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写作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创作,增强成就感。

反馈与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了解课程的效果,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结论乡土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还能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乡土资源,我们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资源利用和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在乡村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了开展活动教育的重要基础。

乡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通过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活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传承和弘扬乡村的独特魅力。

一、探索自然资源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川、河流、湖泊、田园风光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儿童提供自然观察和探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

比如,可以组织儿童进行郊游活动,带领他们近距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习性等。

同时,可以鼓励儿童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所见所闻,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挖掘人文资源乡村地区的人文资源是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可以邀请当地老人来讲述乡村的历史和传说,让儿童了解乡村的起源和发展。

同时,可以组织儿童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如编织竹筐、纺织布艺等,让他们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体验农耕生活农耕生活是乡村地区的独特特色,也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让儿童参与农耕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组织农耕体验活动,让儿童体验种植蔬菜、捕捉昆虫、养殖小动物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农田的辛劳和喜悦。

四、举办乡土文化活动乡村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通过举办乡土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组织乡土戏曲表演、传统民俗游戏等活动,让儿童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可以邀请文化艺术团队来乡村进行演出,让儿童欣赏和学习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五、开展生态保护活动乡土资源的保护是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活动教育的一部分。

可以组织儿童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亲身参与,让儿童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梳理乡土中国的知识点,以增加对乡土中国的了解。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殊文化现象,包括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乡土中国强调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二、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乡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乡土中国的独特性提供了基础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乡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所在。

中国农民凭借着对土地的勤劳耕作,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种植、种子、农具、农事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乡土中国特色。

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强调“和谐共生”、“人地相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四合院是一种以建筑为中心,四面有院子的传统民居建筑。

四合院具有独立的院落、通透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特点,是乡土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五、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是农村地区独有的。

这些习俗包括农民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节日庆祝活动、婚丧嫁娶的礼仪习俗、农民的祭祀信仰等。

这些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传承与发展乡土中国的重要内容。

六、乡土中国的传统工艺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手工艺品。

如竹编、草编、刺绣、木雕、瓷器等工艺品都体现了农村地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传统工艺品往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七、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研究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使学生对所在地区的地理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一、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义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主要是指将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展地理课程教学。

这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以下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丰富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亲近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通过对本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的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本地区的地理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利用意识。

二、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借助于多种方法和手段。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1.实地考察与调查。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本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的现状和特点。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环境,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图像资料的利用。

将图像资料融入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可以利用卫星影像、地理地图等图像资料,展示本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地理现象。

3.本地区特色活动的开展。

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活动,如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等,开展相关的地理教学活动。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乡土中国是指中国的农村地区。

乡土中国有着丰富的知识点,让我们来进行梳理。

第一部分:地理特征乡土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特征丰富。

中国农村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乡土中国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广阔的土地面积,包括平原、山区、丘陵等各种地貌。

2. 气候条件:中国是一个亚洲大陆国家,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明显。

乡土中国的气候条件各异,有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3. 自然资源:乡土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部分: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地区,农业是主要经济活动,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渐多元化。

1. 农业发展:乡土中国的农业多样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有着丰富的发展。

传统的粮食种植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 农民生活:乡村地区的农民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提升。

3. 乡村旅游:乡土中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

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农村社会乡土中国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特点。

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值得关注。

1. 社会组织: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以乡村为单位,乡村委员会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组织形式。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也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传统文化: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包括农民的节日、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3. 教育与医疗:乡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这是乡土中国亟待改善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结语:乡土中国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体系,包含了地理特征、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等多个层面。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乡土资源是指各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包括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自然景观等。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地方意识和归属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那么,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一、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或者长辈来学校为学生讲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力。

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实地教学当地的自然资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森林、湖泊、田野等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植物、动物的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田野中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在湖泊中进行水质测试和水生生物观察,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实地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三、开展乡村游学活动乡村游学是一种特色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野,走进鲜活的乡村生活中,真正感受和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乡村进行游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乡村建设、村庄文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民生活、传统手工艺等,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乡村游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乡村资源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乡村发展的热情和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乡土资源是指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们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乡土资源可以为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乡土资源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的教学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故事或诗歌来了解自己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也可以通过乡土资源来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和表达方式,比如学习方言、民间俗语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乡土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乡土资源所包含的丰富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乡土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家乡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些乡土资源的利用,学生可以在语文教育中获得更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朗诵、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感悟,并且可以借助乡土资源来进行创作和表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来写作散文、诗歌、小说等,也可以根据家乡的风物人情来进行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乡土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社会需求和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关心和参与家乡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采访访谈等形式来了解家乡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也可以通过志愿活动、文化表演等方式来参与家乡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可以践行语文教育中的“爱国爱乡”的宗旨。

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最新资料

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最新资料

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幼儿园大都倾向于现代化科学教育,往往忽视我们身边最珍贵的乡土资源财富。

还有一些教师以没有科学教育用具和科学教育课程为由,不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

根据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先让教师改变科学教育观念。

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题材,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有效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活教材”。

那么,怎样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乡土资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大自然中丰富的事物为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育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一些哭闹的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幼儿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的变化莫测,探索大自然种种有趣的现象,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例如,秋天到了,许多叶子都黄了,只有冬青的叶子是翠绿翠绿的,这时候,孩子的疑问就来了:“为什么所有的叶子都黄了,只有冬青的叶子还是绿色的呢?”这时,教师可以请幼儿拿出一片梧桐的叶子和一片冬青的叶子进行比较:比较两片树叶的外观,梧桐的叶子比较大,而且特别的薄,冬青的叶子比较小,而且特别厚,上面还有油油的一层东西,是不是这一层油油的东西在起着作用呢?我们可以来做个实验:拿两片相同的梧桐树叶,一片涂上蜡油,一片什么也不涂,一天过去了,那片涂了蜡油的树叶还是绿色的,而那片什么也不涂的?~子却黄了。

这样,我们就总结出来了:冬青常绿是因为叶子的表面有一层类似蜡油的东西在包裹着,使得它常年翠绿。

通过这个例子,幼儿既能明白一些大自然中的奥秘,也能让孩子们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

通过把幼儿从“课堂”带到了“大自然”,他们获得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二、创立各种条件,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孩子创立各种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乡土资源是指某个地区的特殊资源和活动,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文地理建筑等。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地方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途径来应用乡土资源于小学课堂教学中:一、实地考察与教学相结合。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川、河流、海洋、风景名胜、建筑、传统手工艺等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学生带到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独特性。

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了解动植物的种类和特点;或者参观传统手工艺作坊,亲自体验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又或者参观历史文化名胜,了解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乡土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加深对本地区的认知。

二、乡土资源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乡土资源可以与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相融合,丰富学科知识的内容和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选取当地的传统民俗故事,讲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运算的方式计算当地的作物产量或者鱼群数量等;在科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生态特点;在艺术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等。

将乡土资源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增加对乡土资源的关注和理解。

三、社区参与与乡土资源的互动。

乡土资源是社区的独特财富,学校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合作,让乡土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专家或者民间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者示范,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展览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与社区的人们互动交流。

通过与社区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乡土资源的内涵和作用,增强对乡土资源的意识和认同感。

乡土中国一二单元知识框架

乡土中国一二单元知识框架

乡土中国一二单元知识框架
一、中国乡土概念
1. 定义:中国乡土指的是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与农村相关的要素。

2. 特点:多样性、传统性、生态性和稳定性。

二、中国乡土资源
1.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

2. 农业资源:包括农田、农作物、养殖业等。

3. 人力资源:包括农村劳动力、农民技术和知识等。

三、中国乡村社会组织
1. 农村基层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等。

2.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3. 农民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农民工社团等。

四、中国乡村文化传统
1. 乡土文化:包括乡俗、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

2. 农耕文化:包括农业神话、农耕礼仪、农村手工艺等。

3. 土地信仰:包括山水信仰、祖先崇拜、风水等。

五、中国乡村生活方式
1. 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2. 农村居住方式:包括传统农舍、土楼、四合院等。

3.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包括合作劳动、集体活动、农民节庆等。

六、中国乡土保护与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扶贫、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等政策。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

3. 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等。

以上是乡土中国一二单元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不同教材和教学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教材进行相应补充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有效利用班级:小二班学习者:xxx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和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我园在开展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本着“活动区达到环境创设主题化,区域设置科学化,材料投放精细化,教师指导有效化,幼儿发展最大化”的指导策略,在“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活动区与幼儿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化的研究,力争使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如今我园活动区已具备了自己的特色,下面就我园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向各位领导同仁简要汇报交流如下: 一、农村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运用与展现。

我园活动区在经历了对自然材料的收集利用的初始阶段―其教育价值的反思阶段―广泛的实施实践阶段―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初步试用――材料的收集与运用。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托于操做材料的可探究性以及其丰富的可变换性,而农村幼儿园丰富的自然材料、传奇的民间工艺为我们的区角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材料资源。

自然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手可得,造价低又无污染,而且深得幼儿喜爱,自然材料在初始阶段是作为一种替代品进入我园区角的。

所谓替代,就是收集相似的自然材料代替区角中配置的成品材料。

例如大班的棋类游戏区中的棋子,由于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经常丢失,教师就收集了一些杏核、石头、植物的种子等替代成品中的棋子,却发现幼儿的兴趣更高了。

再如,在小班的智力游戏区――穿珠活动中,除了成品的珠子之外,教师又试着投放了一些高粱芯、瓶盖,孩子又来了兴趣,他们尝试着穿起来当项链、手镯,挂起来当鞭炮。

中班的孩子可以根据高粱秆的长短、粗细等不同进行排序活动、比较活动,还有各种大小不一的树叶,孩子们可以用来粘贴、按照大小进行排队等等。

自然材料在区角中的运用,引起了老师、幼儿、家长的极大兴趣。

教师方面:当区角材料需要补充的时候,教师会启发孩子,这个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幼儿方面:长长的海螺壳像哨子,我们可以拴上绳子挂在脖子上;海螺壳里面有风的声音,小朋友可以听着玩儿。

家长方面:很好奇,个别家长主动为我们收集来各种颜色的豆子:红豆、黄豆、绿豆等等,希望能够“物有所用”。

由此可见,在自然材料被作为替代品的初始阶段,教师已经意识到自然材料在区角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并萌发了将此类材料引入活动区的动机(念头)。

作为家长,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如此丰富的东西能在幼儿园得到运用很奇怪,愿意帮助幼儿园搜集、提供材料,并且提供的材料显示了一定的选择性、预见性。

二阶段,农村自然材料在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反思应用阶段能够让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并促使活动情节不断深入,关键在于材料的可研究性、可创新性、以及新鲜度。

农村自然材料的引入,无疑引起了孩子探究欲望。

兴趣是行为的先导,如何在更多的区域内引入自然材料呢?如何发挥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区域,在不同班级的教育价值呢?首先,在教师中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地研究。

举措一:让孩子的创造引领活动取得发展,启发教师换角度思考,探索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

做法:把相同的材料投入三个年龄班的操作区,让孩子自由玩,教师观察、记录、分析。

例如:高粱秆的运用,小班孩子用来穿珠子,根据不同的颜色玩“接龙”游戏,排序等;中班孩子用皮和芯插接成眼镜、梯子、跷跷板、船、弹力玩具等;大班能力强的幼儿用玉米秆,高粱秆变成帘子,能力弱的幼儿在帘子上用废旧材料进行装饰。

装饰好的帘子可以做屏风,也可以粘贴孩子的美工作品。

户外活动时,大班的孩子还把玉米杆拼成梯子,房子等的形状,练习跳、跨越等活动。

由此可见,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班级里会体现其相对不同的教育价值。

举措二:特色活动区评比活动。

为促进自然材料在活动区中的广泛利用,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在活动区角活动中的教育价值,我园组织了“自然材料的运用”为特色的活动区评比活动。

该活动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区角的创设,主要定位在自然材料在各区角投放情况,创新利用情况。

第二环节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活动及延伸活动。

以此活动为切入点,教师们充分拓展了自然材料的运用空间。

例如黄泥:在操作区,孩子们发现了硬泥和软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征,并通过主动探索与尝试,选择适宜的泥块改变原有的形状,从事美工活动。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提供图片,模型以及适时的指导,教幼儿学习基本技法,通过添加各种辅助材料――木棒、各种植物的种子等,幼儿捏制出了各种小动物及食品水果等。

在建构区,孩子们合作构建城堡,大桥等造型,或进行“摔瓦屋”的竞技比赛;在其他社会性区域里,孩子们可以运用成型的泥制品进行交往。

由此,单一的材料,通过教师有目的、分层次的投放,实现了自然材料在操作区、益智区及社会性区域中的教育价值。

课程的建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自然材料,是农村幼儿园宝贵的课程资源,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成为课程建构的一种局限。

活动区与课程主题的有效结合,是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

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实现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制作更加完善。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想象去制作,只有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才给予适度的引导。

如大班的《巧巧刺绣房》,本班教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通过参观、邀请我们刺绣艺人的指导以及提供丰富多彩的刺绣材料如:充子、钩针、多针、顶针以及各色毛线、餐巾、一次性竹筷、玉米皮、凉席子等,幼儿在提供的餐巾上、蛋糕盒上进行刺绣,玉米皮做成鞋垫进行刺绣。

麻袋、凉席等这些辅助材料在幼儿眼中具有“再生”的潜力,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大胆探索,作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

其次,教师引势利导,将失传多年的多针,重新捡回利用,一次性竹筷当作织围巾的棒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辅助材料,激发了幼儿刺绣活动的欲望,初步尝试并掌握了钩针法、扒针法、多针法、倒织法等技能,并能作到一副作品多种织法相互使用。

如李铭小朋友的《大熊猫》作品,大熊猫采用了多针的方法,而竹叶和竹竿则分别采用了扒针法和倒织法,使熊猫有了一定的立体感,更加突出了小动物的可爱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开展区域互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基础,是未来人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应具备的能力。

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各区域之间联合起来。

如《巧巧刺绣房》活动分为三步曲:美工区设计――绣房加工――工艺品店拍卖,丰富了孩子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如:美工区的幼儿设计半成品材料,在餐巾纸上、蛋糕盒上画上花草树木;玉米皮作成鞋垫的样子;麻袋作成长围巾、硬纸壳设计成的小扇子、三角围巾、手提包、鞋垫等形状,再在上面画上各种图案,然后拿到《巧巧刺绣房》进行刺绣完成作品,最后运到“小小工艺店”进行展览拍卖,可谓一举三得,孩子们也真正体验到成功、合作的快乐。

角色游戏的开展是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是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

于是我们各班开设了社会性区域活动,如大班的“快餐店、烧烤店”中的“食品”、以及各种“炒菜”丰富多样,应有尽有,而这些“食品、炒菜”都是幼儿自己制作的,每当活动开始时,幼儿分工明确,有的制作“食品”,有的“炒菜”,他们忙的不亦乐乎,而当营养丰盛的一桌子菜摆在幼儿面前时,其他区域已完成计划的幼儿迫不及待地来到“快餐店”大吃一顿,这时游戏又进入高潮,他们吃着、说着、笑着,脸上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举措三:农村自然材料来自于农村家庭及社区,紧紧依靠教师收集的一些自然材料显然很难满足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家长资源恰恰满足了我们的这一需求,如何加以引导利用这一资源呢?于是我们在区角活动评比之后开展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重点展示自然材料在区角活动中的利用价值,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运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发展。

由此给家长一种理念:自然材料在孩子的发展(成长)过程中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对幼儿进行了勤俭节约、环保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活动家长一百个支持。

在以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积极地参与收集活动,并逐渐的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所定歧视和运用的区角及发展价值。

第三阶段:农村自然材料在区角活动与课程结合的过程中的纽带作用――特色形成阶段自然材料的运用、区角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及家长之间的互动。

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自然材料的运用已逐渐成为我园课程的一大特色。

那么,自然材料的广泛运用是否会有利于课程主题之外,如何实现其自然的融合呢?举例说明一下我们的做法:根据课程目标,确立活动主题;根据主题内容及孩子的兴趣,创设活动区,投放材料。

例如:教师依据《春天说了什么》的主体目标,设置了有情景的活动区,引导幼儿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

为了让幼儿了解天气情况,适应天气变化,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气象台由阴、晴、雨、雪等标志固定在一个画面上,孩子报告天气就是简单的操作一下标志的做法。

如今,我们设置了一个活的气象台,在这里幼儿们可以进行以下探究活动:1、记录今天的天气,选择与天气相适宜的服装;2、观察并记录昨夜星空,预测明天天气;3、记录并统计本月的气温变化。

如小班,教师预先做好的太阳、云、雨、雪等的立体标志材料,直接用子母扣扣在画有背景的天气板上,给孩子选择的衣服也是家长从家里带来的婴儿衣服、鞋等穿戴在记录旁的比幼儿稍矮一点的娃娃身上;中班,幼儿用自制的图片来表示天气和适宜的衣服;大班,幼儿用自己的画、符号、数字和图表来表示。

小小的气象台,使幼儿学会了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会了生活。

又如自然角里的新尝试。

以前自然角里,孩子们的活动只是给植物浇水摆弄,这样做的目的是美化环境,至于幼儿获得什么知识经验,我们没有深入研究过,通过学习“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后,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角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有了新的认识,把幼儿的疑问或争议来引发活动如: “他们的叶、根、径一样吗?”、“那种材料最好用?”、“谁先发芽?” “苗苗真的追阳光吗?”等疑问,进行了探索。

通过比较分类发现花的叶子有很多种,同样是圆形叶子,还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同样是长形叶子,还有宽窄之分,颜色之分;在探索植物径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植物的径原来也各不相同,扁豆、黄瓜的径会爬,而西红柿、茄子的径不会爬,还有的植物,他们的径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绿色的……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懂得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