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相关技术诊治胰胆道疾病517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RCP相关技术诊治胰胆道疾病517例临床观察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相关技术在胰胆道疾病诊

治中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旨在提高ERCP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3月经ERCP相关技术诊治的517例胰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7例中插管成功496例,成功率95.94%,发生并发症25例,发生率4.84%。结论:ERCP及其相关技术对胰胆道疾病具有极高的诊断治疗价值,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胰胆道疾病的理想方法。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直接显示胰胆管形态,对胰胆道疾病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并且随着内镜及相关微创器械的发展,ERCP及其相关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内镜下的介入治疗,成为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典型代表。本院2010年1月-2014年3月应用ERCP技术诊治胰胆道疾病患者51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17例患者中男273例,女244例,年龄21~92岁,平均66.7岁,其中胆管结石263例,单发结石113例,多发结石150例;肿瘤157例,其中壶腹及乳头肿瘤37例,肝门部胆管癌28例,肝、胆总管癌69例,胰头癌16例,胆囊癌5例,胆管良性肿瘤(黏液腺瘤)2例;SOD及胆管末端炎性狭窄71例,胆总管中下段狭窄4例,肝总管狭窄2例,肝门部胆管狭窄1例;慢性胰腺炎8例,胆道蛔虫2例,胰腺分裂症2例,另有14例胆胰管未见异常。

1.2 方法术前禁食6 h,术前3 h及术后12 h持续静脉滴注奥曲肽(301例)或生长抑素(216例),手术当日及术后3 d应用抗生素(三代头孢类联用喹诺酮类),碘过敏试验,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地西泮针10 mg,654-2针5 mg及肌肉注射哌替啶针50 mg。

采用Fujinon ED-200XU型电子十二指肠镜,造影剂为30%复方泛影葡胺针(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采用碘海醇),术中吸氧,心电监护。

术中先行ERCP检查,凡取结石、乳头狭窄、化脓性胆管炎,均予拉式乳头切开刀行EST;常规插管困难者,予预切开。胆管结石患者EST后网篮取石,如结石过大或结石以下胆管狭窄取石困难者,使用碎石装置碎石或行胆道内置管引流(ERBD)后3~6个月再行治疗性ERCP取石。肿瘤患者综合病情及身体状况置入胆道支架或行ENBD后转外科手术治疗。

术后禁食水24 h,其中137例术后给予吲哚美辛栓0.05纳肛;均严密观察血压、粪色、心率以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注意有无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根据症状行血淀粉酶、血常规、粪常规、血培养等检查,如有异常,定时复查直至正常为止。

2 结果

517例中插管成功496例,成功率95.94%,其中经预切开后插管成功者31例,另有7例首次插管困难以至乳头水肿而放弃,经2~5 d后乳头水肿缓解后再次插管均成功;263例胆管结石患者一次取石成功211例,其中19例因结石较大(平均直径1.9 cm)行碎石后取出;31例因结石过大(平均直径2.1 cm)及4例胆管下段狭窄段长度大于2 cm者行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植入支架后33例黄疸、发热、腹痛等症状缓解,1例充满型结石患者术后腹痛无缓解而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胆管巨大结石(直径2.5 cm)患者术后反复发作胆道感染于2周后再次行治疗性ERCP碎石后将结石取出;另有2例患者因耐受性差而行ENBD 后2~5 d后再行取石;157例肿瘤患者中植入金属支架89例,塑料胆道支架31例,行ENBD后转开腹手术者30例。517例中并发症发生25例,发生率4.84%,其中急性胰腺炎10例(1.93%),胆道感染9例(1.74%),消化道出血4例(0.72%),十二指肠迟发性穿孔1例(0.19%),急性肾衰竭1例(0.19%);137例给予吲哚美辛栓者并发胰腺炎1例(0.73%);31例行预切开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3.3%),2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并发胆道感染5例(17.9%)。25例中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死亡,十二指肠迟发穿孔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消化道出血2例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外,其余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首创于1968年用来诊断胰胆疾病,近年来随着B超,CT及MRCP等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不断发展、进步如今已较少单纯用于疾病的诊断,而以ERCP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技术以其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在胰胆道疾病的治疗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使大量胰胆道疾病患者免受开腹之苦。

3.1 ERCP的诊断作用尚不能被完全替代近年来,随着B超、CT特别是MRCP等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不断发展、进步,胆胰疾病的诊断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B超对胆总管下段病变,常因十二指肠气体遮盖等影响而漏诊较多,CT对实质性脏器病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但对肠道、胆道等管腔病变诊断率有限,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时更是如此。另外B超、CT的影像为断层图像,不能直接显示整个胆树立体像,而MRCP利用水成像原理,使得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如胆汁、胰液呈明显高信号,而周围静止的实质脏器呈低信号,从而胆胰管显影,准确性较B超、CT明显提高,但无论是胆管结石、肿瘤或是胆管内的气泡、血块及毗邻胃十二指肠动脉斜穿时均表现为低信号,较难辨别。故临床上仍有一部分胰胆疾病(特别是壶腹部肿瘤)患者仍需行ERCP明确诊断[2-3]。如本组中37例壶腹及乳头部肿瘤,行B超37次,阳性发现率9

4.5%(35/37),包括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管扩张及壶腹周围不均匀实质性回声。其中9例(24.3%)可见壶腹周围实质性回声,但3例报为结石。26例行CT检查,均提示胆管扩张,其中15例(57.6%)可见十二指肠乳头部占位。9例行MRCP检查,均示胆胰管扩张待查,仅3例(33.3%)发现壶腹部占位。最后37例均经ERCP结合十二指肠镜活检确诊。

3.2 对于内镜下胰胆疾病的治疗需要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及技巧,避免使用暴力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乳头切开由结石大小及乳头形态决定,一般以切开刀能自由进出为宜。对于直径>15 mm的结石,一般需采用网篮机械碎石,但如果结石过大,碎石网篮无法完全套取时,可先置入塑料胆道支架,经过3~6个月的引流,结石一般会有所缩小,再行碎石或取石方便、安全[4]。本组中31例因结石过大(平均直径2.1 cm)及4例胆管下段狭窄段长度大于2 cm者行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术后33例黄疸、发热、腹痛等症状缓解,1例充满型结石患者术后腹痛无缓解而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胆管巨大结石(直径2.5 cm)患者术后反复发作胆道感染于2周后再次行治疗性ERCP碎石后将结石取出;33例经3~6个月(平均

4.9月)后复诊时结石明显缩小(平均直径1.3 cm),其中5例造影未见结石。再次行治疗性ERCP除5例行碎石术后取石,其他均顺利取出结石。

3.3 ENBD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胆道引流方法它可以缓解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引流胆汁[5]。对于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根据需要可行胆道冲洗及胆道造影。提倡凡取结石、乳头狭窄、化脓性胆管炎、SOD等行EST后常规行ENBD。特别是对于暂不能取石、取石不尽及不能耐受取石者,应先行ENBD,待病情稳定后行第二次治疗性ERCP取石。本组中5例患者因耐受性差而行ENBD后2~5 d后再行取石均或成功。

3.4 ERCP特别是治疗性ERCP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多在1.5%~7.9%[6-7],本组并发症发生率

4.84%,其中急性胰腺炎10例(1.93%),胆道感染9例(1.74%),消化道出血4例(0.72%),十二指肠迟发性穿孔1例(0.19%),急性肾衰竭1例(0.19%)。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复杂,既与患者本身有关也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关。如多数学者认为SOD患者行ERCP,术后有较高的AP发生率,另外年轻患者ERCP后AP的发生率较高;在操作方面插管困难与多次胰管注射可增加ERCP术后AP发生率,已得到公认;另外有报道切开电流的选择、切开的速度及预切开等均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有调查表明每周少于1次EST的内镜医师并发症远远多于每周多于两次EST者[7]。ERCP后胰腺炎多为轻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少见,本组仅发生1例重症胰腺炎,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恢复良好[8-9]。

对于预防并发症方面,笔者的经验是:(1)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心肺功能明显下降者均应予相应治疗,情况改善后再行治疗性ERCP;(2)操作要轻柔,避免暴力操作;(3)术前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胆道感染,应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针预防AP,另术后应用吲哚美辛栓可减少ERCP后胰腺炎的发生[10];(4)导丝引导插管[11],避免反复插管引起乳头水肿,插管困难者果断行预切开;(5)切开长度根据乳头形态、结石大小及憩室位置等情况而定,不可盲目追求切开长度,切开时采用混合电流,随时调整切开方向,控制切速,避免拉链式切开;(6)EST时避免胰管开口过度电凝;(7)如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者,可于胰管内置入导丝后,切开刀沿导丝于胆管方向切开穿孔几率小于预切开[12];(8)EST后常规行ENBD或ERBD[5]。(9)恶性胆道梗阻尤其是肝门部梗阻ERCP后胆道感染发生率高[13],应尽量置入双支架以加大引流面积或联合PTC行外引流[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