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的内在逻辑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回顾,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可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一个糟糕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导致内乱和社会动荡。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统一与分权的平衡:中国历代政权在统一和分权之间进行了不同的平衡尝试。

有时,过于强调统一可能导致集权和权力滥用的问题;而过于强调分权可能导致地方割据和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了解这个平衡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以及现代政治发展的挑战。

3.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面临各种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历史上的政治改革经验提醒我们,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

政治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重塑,也包括对权力的监督和民众参与的提升。

4.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历代政治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参与在改革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腐败、促进公平正义,同时也能够保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因此,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阅读,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前的政治现实和未来的政治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进,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洞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精辟分析,钱先生引导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验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造诣和国学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见,使得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容易理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它们背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护所吸引。

他批评了那些一味抹黑中国传统政治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过于片面和偏颇。

钱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点。

例如,他提到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然而,钱先生也并非盲目乐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陷,如君权过重、地方权力受限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导致了诸多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力、地方积极性受挫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钱先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央和地方、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导我们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学习与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得失之道。

首先,中国历代政治所带来的得益有目共睹。

无论是秦始皇进行的中央集权,还是唐朝推行的科举制度,都为中国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中央集权,秦始皇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官僚体系,并推行了标准化的文字和度量衡系统,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和统一。

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为选贤任能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得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合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然而,中国历代政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和败局。

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该制度导致社会等级制度僵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和进步。

同时,官僚体制的腐败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政治,导致政府的决策效率下降,甚至滋生了腐败现象。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政治在某些时期陷入动荡和困局,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深入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政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一个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政治需要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为保障,需要有高度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同时,政治也需要承载公平正义的目标,为全体国民带来共同的福祉。

而这些,需要在制度和思想上不断创新和完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也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感身处一个时代,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我意识到,政治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

只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挥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也需要注重思想的创新和政治体系的改革。

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历史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新的发展中不断超越过去的得失。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教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著作,作者章邯以前代政治实践和经济社会变迁为基础,梳理出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历史进程。

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政治发展史,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有规律的。

从有文字记录的早期,就可以从秦汉以来的政治规律看出,一方面,历代政治的推进和发展都取决于政治的力量的构建,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代政治的失败和失败的结果,如何不能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民族性格和帝国性质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制度背离民众实情而不可持续,从而导致政治衰退。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多得失相生。

例如,就有关政治的变革,历史上的君主制虽然给了中国社会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缺陷。

举例来说,汉朝时期政治上缺乏分权制衡,官员霸权已经深入到政治根本,官僚体制渐渐膨胀,贪腐滋生,政治制度日益变得腐朽难以改革,从而导致朝廷政权的衰落。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得失。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所约束,但也使朝廷得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经济。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为社会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总之,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虽然曲折,但也有其渊源也有其规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政治得失也有政治得失,其中既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避免的地方。

将这些经验总结总结,可以为当前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保持中国国家的稳定发展。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第一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今日,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读后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感悟。

吕思勉先生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清朝的阶级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等方面,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

在中国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维护等级制度,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中国当代的法律与历代法律相比,具有明显的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人治与法治。

在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强调了自觉性,也就是人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段人治的历史。

而中国现代法律提出依法治国,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愿望;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最能反映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具有平等性和公正性,任何人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差别和种族信仰不同而受到优待或歧视;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为后盾,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都表明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依法治国目标,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与历代人治为主的制度相比,当代法治具有文明性。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看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第一,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石。

政治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手段,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变革,这些变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把握好制度发展的方向和步伐,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二,政治人物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人物都以自己的才能和贡献著称于世,例如魏征、李世民等。

这些人物不只是在政治上有卓越表现,在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也有过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成就告诉我们,创造性地提高个人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三,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反映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得失。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政治家的智慧,也有成千上万普通人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我们需要正视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并从中吸取经验,不断总结和积累历史上的智慧和与其伴随而来的得失,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认识和政治观念。

只有我们深入领会历史的经验,深刻回顾历史变革和政治事件的脉络,挖掘和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读后感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政治的分析和评价,作者展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曲折与变革。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起伏和演变,揭示了各个朝代在政治上的得失。

从封建时代的王权至上到近代的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特点和问题。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权力集中、官僚主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这使我意识到,一个健康和稳定的政治体系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关键。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启示和警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使政治制度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政治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构建健康政治环境的重要因素。

史上各个朝代政治的分析和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政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愿意更加关注当下的政治问题,为建设一个较为理想的政治体系而努力。

读后感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政治的细致剖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政治演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封建王朝到近代新中国,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模式和特点。

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让我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起伏和变革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也看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

封建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官僚主义等弊端严重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健康和稳定的政治体系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对于实现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政治演变的著作,通过对历代政治形势、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等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政治画卷。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得失和往事。

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从封建时代一直到现代,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在书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进行的分析。

例如,唐朝在长安时期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黄金时期之一,在政治上也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由于君主集权等因素的影响,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加上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例如魏征、李世民、郑成功等具有非常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他们在国家发展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书中涵盖了许多权力斗争、政治事件等引人入胜的故事。

此外,我也意识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封建王朝的束缚使得政治体制被封闭,限制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宪政制度的推行带来了较为广泛的舆论自由、民主与法治。

政治制度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内部重要的调节方式,制度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深刻的省思和启迪。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和政治文化,掌握核心把握出重要之政治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面临重大困境时,正确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斗争是我们掌握困境并直面挑战的重要资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由理想国策划出版。

读罢此书,深感钱穆先生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从夏商西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都有其内在的政治原因。

作者指出:“政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历史变革的关键。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实动因。

例如,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往往一针见血。

如他所说:“政治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在分析唐朝的衰落时,作者认为:“唐朝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外患,不如说是由于内政腐败。

”这样的观点不仅犀利,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在书中,钱穆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如在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时,他指出:“宋朝的政治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过于重视文官,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弱,这是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

书中原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正是钱穆先生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观念。

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钱穆先生旨在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思考。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的作品是对权力、治理与人性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将政治的得失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由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创作。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国防兵役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各个朝代政治的得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中国历史画卷。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和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钱穆先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至关重要。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政治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钱穆先生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来看现实,同样也不能脱离现实来理解历史。

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国家。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这些政治得失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深刻教训。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政治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迁往往伴随着政治文化的转变。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集权制度,这一政治得失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一政治得失对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士绅政治,这一政治得失也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演变规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其次,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家的才能和品德。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中国政治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政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中国政治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家的才能和品德,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家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政治得失的发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得失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变迁。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家的才能和品德,还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代政治的曲折变化和深远影响,也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得,首先体现在中国政治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和动荡,但总体上中国政治仍然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这得益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同时,中国政治得失的得还体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中国历代政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这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政治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腐败一直是中国政治的顽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

另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失还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僵化和思想观念的僵化。

在中国政治史上,很多时候政治制度的僵化和思想观念的僵化,成为了阻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轨迹和趋势。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政治的优良传统,同时改革和创新,努力解决中国政治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政治的得失和规律。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当我拿起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追寻中国历史政治变迁的旅程。

这本书不仅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还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我深感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关注到的是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如今,尽管高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们依然深受两千年流品思想的影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历代考试制度密不可分。

通过钱穆先生的叙述,我对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制度多是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开放、民主程度,一直领先西方至近代。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文,这些制度不仅为中国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政治面向全国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士人政府。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政治权力不再被某一特定阶层所垄断,而是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

这种开放性和民主性,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比如,八股文制度虽然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思维和创新。

同时,考试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一些贫寒士子难以有机会进入仕途。

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优点和贡献。

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历史政治的博大精深。

古代考试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公平、开放、民主的选拔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的中国。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搞越来越加强的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够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这样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

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值得借鉴。

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开放才二十年,在国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好的选择。

接着是关于政治与现实的关系。

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权利范围里。

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事都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

但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裁服务的,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

八十年代,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作为一部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本文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政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方面。

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但也造成了统治者的专制和压迫,限制了人民的发展和自由。

在这种制度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民众的政治参与度较低,社会阶层固化,创新和变革的机会较少。

然而,封建王朝也有其优点,例如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相对有序等。

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近代制度的转变。

这一转变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西方政治制度的引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此外,现代政治制度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权力腐败、民主缺失、人权侵害等。

总体而言,近代政治制度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另外,中国政治的得失也与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文化比较注重自上而下的统治和权威,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体制和政治改革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也经历了从封建思想到近代思想的变革。

封建时代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威权和尊严,而近代的政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思想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近代政治的得失》读后感

《中国近代政治的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读后感之汉代政治一二事《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一本专题演讲合集,它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钱穆先生五次演讲所汇集编写的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

他分别讲述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重要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制度的概况与比照,及其演变过程和弊利得失。

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二是讲制度。

在该书中作者侧重讲的是制度。

要讲政治必然离不开四个范围:一是政府的组织;二是考试与选举;三是赋税制度;四是国防与兵役制度。

从这四个方面来讲述历代政治政治的变革及演变过程,根据当时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平心客观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政治。

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两大矛盾。

政府的组织,换句话说:是讲政府权力的分配。

政府职权分配的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及其内在根本意向。

政府的权利分配主要看两点:一是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划分。

汉代皇帝有六尚,其中五尚是掌管衣食住行的,只有尚书管文书的,相当于秘书处。

而宰相有十三个部门(就是所谓的十三曹,一个槽等于现在的一个司),由此可见宰相拥有相当大的一个秘书处,职位权力范围广。

所以按照法理,丞相才是政府的真正领袖,政府的实权掌握在丞相而不是在皇室。

汉朝的中央政府组织主要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制度,缓解了统治系统内部的矛盾,巩固了皇权。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长官叫太守,地位与九卿平等,由于汉代的官级分得少,升转级灵活。

刺史在中央和地方两者之间有着纽带的关系。

汉代刺史制度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选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其主体是察举制。

一个组织要强大首先取决于所组成人员有足够的能力,因此选取人员进入决策系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的内在逻辑一、引言初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被其思想之深刻、立场之鲜明、观点之明确所折服。

与其他历史著作侧重于叙述史实、注意立场中立不同,此书重在评论,其要义在于解放思想,而思想解放之工具在于明了“得失”,故全书体现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之思考。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中国的传统政治被冠以“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在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西方坚船利炮裹挟着政治思想入侵中国,急于变法图强的国人忽视传统政治,以至于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故书中所述诸多观点与世人历史常识多有出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切入,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得失利弊,揭示政治制度变迁的规律,从而深刻阐释中国传统政治背后所蕴含的逻辑。

在钱穆先生写作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在骂声中被贬斥地一文不值,但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任何制度只要存在一两百年,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相适应。

现在我们批判传统中国政治,是凭自己所处环境和需要来评价历史上以往的各种制度,按钱穆先生的说法这是一种时代意见。

但实际上,今人研究古代的人与事,时代的烙印不可避免的会在我们的观点中有所体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意见。

何谓历史意见?钱穆先生认为是制度实施时期有关各方意见之反应。

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所包含的内容卷帙浩繁,但总有一些规律贯穿始终,结合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我们可以理顺历朝历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以及文化要义。

钱穆先生精通这一方法,通过观察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发展,一些规律性的特征从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被总结出来,这些特征的背后包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

钱穆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的传统政治有这三点特征贯穿始终: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社会阶层的日趋平等;政治制度的教条化。

从本质上来说,这三点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特征以及其他从属特征都可以归纳为两点:控制模式的转换问题以及制度过程的理念问题。

二、权力与道理:中国传统政治的控制模式对于政治的概念人们有很多种理解,我所理解的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在分配者与被分配者之间一定存在一种控制关系,这种关系确保分配结果被双方所接受。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三种控制模式:权力控制模式;金钱控制模式;道理控制模式。

权力控制是基于一种政治的逻辑,或者说是统治的逻辑,我比你有权,所以你要听我的。

金钱控制是基于一种经济的逻辑,我比你有钱,所以你要听我的。

还有一种是道理控制,或者说是交流控制,这是基于一种文化的逻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别人听你的。

除了金钱控制外,权力控制与交流控制是中国传统政治中主要的控制方式,并且这种控制方式并不是阶段性的,不同的控制模式存在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关系和相同关系的不同阶段中。

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主要存在二对控制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中国的真正统一始于秦汉,秦朝以前的统一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夏商周),秦朝之后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统一的政府,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分配才开始影响中国的历史。

在封建时代,官员们某种意义上是为处理皇室家事而存在的,宰相只是皇帝的管家而已,这一点从官员的名称上就可见痕迹。

秦汉建立统一国家之后,皇帝化家为国,从管皇帝家事到管国家大事,宰相由封建时代的大家庭的管家变成了政府的领袖。

首先,从控制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或许人们会认为皇权与相权之间是一种权力控制模式,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

皇室与政府是分开的,这是中国人的一向意见,也应是历史的大趋势,政府的事务是由宰相领导,皇帝如果想干预政务,必须经过宰相,这是政治制度上的安排,不是例外事件。

在唐代,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被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42页)所以说,皇帝如果想要宰相听话,必须在道理上说服对方,用权力强压或者直接越过都是有违制度的,所以说,某种意义上皇权与相权的控制关系是一种道理控制。

其次,皇权与相权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关系,呈现一种皇权逐渐增强、相权逐渐衰弱的发展趋势,从控制模式分析,即是从道理控制向权力控制转变。

汉宰相采用领袖制,唐代宰相采用委员会制,宰相的权力被分割到多人手中。

在宋代,军事、财政、人事三权从相权中分割出去,宰相治国多有掣肘。

及至明清,胡惟庸案之后,宰相制度被废除,相权低落到极点,与之反面则是君权提升。

明之内阁、清之军机处或部分具有宰相之权,但已无法理之依据。

中央决策之意志,均出自皇帝一人,余人不过执行耳,且执行过程时常逾越规制,清代尤是如此。

此时控制模式乃是权力控制,而且权力因素在控制机制中所占比例极大,“我比你有权,所以你要听我的”,此种逻辑充斥着整个政治生态。

就地方行政而言,钱穆先生认为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差(84页)。

汉代官级分得少,地方政府只有郡县二级,官员调动极为灵活,虽是中央政府大一统的局面,虽是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得比较小,却不感觉得这个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11页)但后来朝代越来越倾向于中央集权,层级多,等级森严,这造成了中央过于强大、地方过于孱弱的局面。

或许是汉、唐均发生过内乱,宋代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是高度权力化的,财政、军事、人事权均在中央,因此一旦中央出事,地方就无法自保,北宋就是最好的例子。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必需得统一,而实不宜于过分的中央集权。

(50页)但是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集权国家,且中央集权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增强,因此在钱穆先生看来,就政治制度来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处在退步的状态之中。

然而这里却存在一个悖论,广土众民的大国家想要统一,必须中央集权,但是中央集权则会伤害地方的政府能力,致使国家发展不平衡,一旦有外力介入则会使国家再次陷入动荡和分裂。

因此,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历来就是中国政治中值得谨慎应付的大题目。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呢?或者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建立过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首先,中央不能对地方压迫过甚,同时地方也不能过于独立。

二者必须基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合理构建相互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这要求中央与地方互动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不是将权力关系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唯一准绳,通俗的说就是“讲事实、摆道理”,二者处在一种道理控制模式中。

其次,中央政府应绝对代表全国性,而其地方政府要竭力避免陷于地方性,以此永远维持大一统的局面。

(33页)这是汉代中央、地方政府的特征,也是钱穆先生所推崇的中央-地方关系的理想模型。

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官员的选拔任用、军事兵役制度以及税收劳役上。

此种模式有利于维持统一,但在发挥地方政府施政积极性上略有不足,因此,良好中央-地方关系的平衡点需在治理实践中寻找。

三、法治与人治:公私交织的治理过程正如人们对传统中国政治“专制黑暗”的误读一般,传统中国的治理过程也长期被人所误解,人们印象中的传统中国是无法治,只有人治,一切治理过程只在当权者的嘴里,而不在白纸黑字的条文中。

当然这种误解也是有其根源,就是满族人对中国的统治,因为时间过去不久,所以印象深刻。

在谈论清朝的治理问题时,有必要明晰两个概念,这就制度与法术。

政治制度有些是制度,而有一些只能叫做事件或者法术。

(140页)大抵制度是出自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

(140页)清代的政治是私心的,其政府背后的支持力量不是读书人,也不是其他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群体,而是部族。

而他们用满洲部族来凌驾中国读书人,以此维持统治,这只是一种法术。

某种意义上说,清代的统治的确是人治,而且是一种私心很重的人治。

从控制模式角度分析,清代政治的控制模式是一种权力控制,这种权力来源于人,而不是制度,更不是中国的传统。

但清代以及元代等少数民族政权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国的传统政治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去研究。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政治的传统毛病,就在太讲法,什么事都依法办。

(127页)这似乎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中国政治大相径庭。

实际上,汉、唐、宋、明等诸多朝代都有一套适合自己时代的治理规则,并以此为准绳进行施政。

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政府的组织制度、考试和选举制度,还是财政税收制度,亦或是国防与兵役制度,就设计而言无疑是详尽且符合和实际,至于之后制度的崩坏,环境变迁,又岂是设计者所能料到。

如陈群设计九品中正制,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哪能料到此乃世家政治的源泉。

实际上,无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

细细想来,中国历朝历代前中期政治都还算清明,百姓生活还算安康,正是制度作用的结果,无制度之约束,何来安定之秩序。

但相沿日久,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天天繁密化。

如前文所述,过度依程序办事反而导致效率下降,行政腐败。

“一条条文进出,一个字两个字,往往上下往复,把要紧公事都停顿了…”。

(126页)中国传统政治的治理过程并不是法治与人治二元对立,而是同时包含这两种因素。

正如周雪光先生所说:“国家治理实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优劣选择,而是一系列优劣不一的选择间的拼凑与权衡。

”法治与人治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要的是治理过程所带来的结果。

据此而论,探讨传统中国的治理过程,需明了法治与人治具有何种特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于法治与认知的论述,主要提到了两对概念:制度与法术;公心与私心。

那么我们可以如此归纳:法治依据制度,出自公心;人治依据法术,出自私心。

毫无疑问,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史,人治与法治难以分开。

以钱穆先生所推崇的汉代制度为例,“汉代制度,政治清明,但只是皇帝好,人事好,却没有立下好制度;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大问题。

”(32页)汉武帝以其个人的能力破坏了制度,东汉前三帝之后的皇帝则是无能导致了制度的崩坏,这是缺少约束皇帝制度所致,用现代政治的话语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似乎缺少一部宪法。

无宪法作为顶层设计,政治的良好运行只能寄希望于皇帝。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推断,传统中国的治理过程不是基于制度,而是基于法术,出现的良好治理也只是某些人雄才大略的体现?正如我前文所讲,无论是纵向的时间线还是横向的空间线,单一的治理模式不可能概括传统中国全部治理过程。

首先,中国或许不存在今日那种明文的宪法,但也绝对不是对高权力毫无约束。

在传统中国的治理过程中,宪法层面的约束其实是传统文化,这种约束具有隐蔽性、伸缩性以及继承性。

它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缺少强制性,传统中国将遵守宪法的确定性寄托于个人的羞耻心以及道德评价上,这对于过强和过弱的人来说缺乏约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