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总结-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回顾,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可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一个糟糕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导致内乱和社会动荡。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统一与分权的平衡:中国历代政权在统一和分权之间进行了不同的平衡尝试。
有时,过于强调统一可能导致集权和权力滥用的问题;而过于强调分权可能导致地方割据和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了解这个平衡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以及现代政治发展的挑战。
3.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面临各种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历史上的政治改革经验提醒我们,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
政治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重塑,也包括对权力的监督和民众参与的提升。
4.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历代政治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参与在改革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腐败、促进公平正义,同时也能够保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因此,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阅读,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前的政治现实和未来的政治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进,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洞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范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评古论今,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层不变的,也绝非简简单单的封建专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词更是与中国实际大不相符,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主并鲜少拥有西方领土地主式的政治资本,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谓中央集权(当然这同样表现为一个过程)。
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与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权力不足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而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则是中央为巩固政权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制度。
而专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专制的主体到底是地主还是皇权,如果是说地主专制显然并不符和实际情况,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良好的社会流动性。
和古代西方社会相比,古代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开放社会而非封闭社会。
而皇权专制尽管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顶峰,但在从秦汉到唐宋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着相权的制约。
2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在我们谈论中国人的奴性时,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阶级假想成为一群在主观层面上刻意为之的阴谋者,或者,至少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
尽管中国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的思想,但也绝非将民众简单地看做的奴才,中国古代崇尚的贤人政治,即有着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着责任和义务兼济天下苍生,这里并不存在权利被剥夺的概念。
所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3、制度的激发善和惩治恶贤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为蓝本,也有一种说辞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阶级进行压迫的思想宣传工具。
思想宣传工具确属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统治者的利用也应该是一定存在的事实,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周游列国却终不得志。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过分仰仗统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个不惩恶的制度,若有个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个坏皇帝、坏官员,便是百姓之祸。
【心得体会】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其中部分内容和观点颇有感触。
因为本身并非学历史的,所以,以下观点和想法仅针对此书所写内容而得,若是有看客要纠于其他具体细节展开去讨论,我便无意也无力奉陪了。
一、当代中国人,对于中国几千年帝王时代的认识和了解都过于简单笼统,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把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社会都称之为封建社会就是典型的误解。
所谓封建,即为封土建国、封疆建侯,那个时代早在秦汉一统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就已经结束了。
二、中国秦汉以来的传统政治并非都是帝王专制。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皇帝并不能一家独大,一个人说了算。
皇权和相权(政府权力)是相互区分,相互制约的。
大部分时候,政府权力对皇权的制约要远大于皇权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直到明清,尤其是清代才有些颠倒过来,所以,明清两代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最差的时期。
我们印象中觉得帝王时代都是皇权社会,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明清离我们比较近,所以它们留给我们的印象往往会替代、统括了之前更久远的年代;二是现在关于帝王时代的各种影视作品、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皇帝和皇室为核心内容展开,出于艺术效果考虑,里面对皇帝和皇权的描述往往是有夸大成分的。
三、我们总说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人治社会,这也不对。
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和实现大一统都比较早(同时期欧洲所谓罗马帝国其实就是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各城邦国之间仍然各自为政,罗马皇室并不能对它们实施有效管控),中国历来都是最重法治的国家。
当然,这个“法”讲的不仅仅是狭隘意义的法律,而是基于伦理、道德和事实规律的一整套思想、原则和规矩。
这一套思想、原则和规矩牢牢根植于这一片土地,管了中国几千年。
这其中,除了核心思想以外,其具体内容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更新,其中的合理性远大于不合理性,利也是远大于弊的,否则也不会带领中国一直领先世界几千年。
直到明清,破坏了原有的“法”,政治制度开始变坏,国家也就没落了。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著作,作者章邯以前代政治实践和经济社会变迁为基础,梳理出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历史进程。
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政治发展史,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有规律的。
从有文字记录的早期,就可以从秦汉以来的政治规律看出,一方面,历代政治的推进和发展都取决于政治的力量的构建,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代政治的失败和失败的结果,如何不能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民族性格和帝国性质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制度背离民众实情而不可持续,从而导致政治衰退。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多得失相生。
例如,就有关政治的变革,历史上的君主制虽然给了中国社会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缺陷。
举例来说,汉朝时期政治上缺乏分权制衡,官员霸权已经深入到政治根本,官僚体制渐渐膨胀,贪腐滋生,政治制度日益变得腐朽难以改革,从而导致朝廷政权的衰落。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得失。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所约束,但也使朝廷得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经济。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为社会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总之,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虽然曲折,但也有其渊源也有其规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政治得失也有政治得失,其中既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避免的地方。
将这些经验总结总结,可以为当前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保持中国国家的稳定发展。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第一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今日,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读后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感悟。
吕思勉先生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清朝的阶级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等方面,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
在中国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维护等级制度,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中国当代的法律与历代法律相比,具有明显的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人治与法治。
在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强调了自觉性,也就是人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段人治的历史。
而中国现代法律提出依法治国,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愿望;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最能反映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具有平等性和公正性,任何人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差别和种族信仰不同而受到优待或歧视;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为后盾,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都表明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依法治国目标,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与历代人治为主的制度相比,当代法治具有文明性。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观后感、故事大全、名言警句、作文大全、演讲致辞、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stories, famous sayings, essays, speech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作者: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政治演变的著作,通过对历代政治形势、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等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政治画卷。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得失和往事。
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从封建时代一直到现代,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在书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进行的分析。
例如,唐朝在长安时期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黄金时期之一,在政治上也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由于君主集权等因素的影响,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加上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例如魏征、李世民、郑成功等具有非常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他们在国家发展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书中涵盖了许多权力斗争、政治事件等引人入胜的故事。
此外,我也意识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封建王朝的束缚使得政治体制被封闭,限制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宪政制度的推行带来了较为广泛的舆论自由、民主与法治。
政治制度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内部重要的调节方式,制度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深刻的省思和启迪。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和政治文化,掌握核心把握出重要之政治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面临重大困境时,正确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斗争是我们掌握困境并直面挑战的重要资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一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真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政治之旅,那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扎了个猛子,五味杂陈啊。
钱先生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入手,剖析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像一个医术精湛的老中医给病人号脉,精准得很呢。
以前我总觉得古代政治那就是一团乱麻,全是封建糟粕。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毛孩,想得太简单了。
就拿汉代来说吧。
汉代的选举制度,那可是有它的精妙之处的。
通过举孝廉,把那些在乡里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当官。
这就好比是在各个地方撒下一张大网,把那些“大鱼”,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捞到朝廷这个“大池塘”里。
我就想啊,这要是搁现代,那些在社区里经常做好事、孝顺父母的人,说不定也能被选拔去参与社会管理呢。
但是呢,这制度也有它的毛病。
也许是因为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吧,慢慢地就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钻了空子。
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可能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很难被发现了。
这让我想到自己参加学校社团选拔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标准不太明确,结果选出来的人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像汉代选举制度走了样一样。
再看唐代的制度,那可真是气象万千。
三省六部制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就像足球队里的前锋、中场和后卫一样,缺一不可。
可是呢,再好的制度也经不住时间的侵蚀。
到后来,权力慢慢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就像一辆原本好好的汽车,零件开始生锈、脱落,最后跑不动了。
宋代呢,重文轻武,这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
文人在宋朝那可是风光无限,武将就有点可怜巴巴的了。
我就在想啊,这宋朝是不是有点太“偏心眼儿”了?不过呢,这也和宋朝建立的背景有关。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被部下“黄袍加身”,他心里可能就像揣了只兔子,总是担心武将也会这么干,所以才拼命打压武将。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蛇咬了一口,看到绳子都害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由理想国策划出版。
读罢此书,深感钱穆先生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从夏商西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都有其内在的政治原因。
作者指出:“政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历史变革的关键。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实动因。
例如,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往往一针见血。
如他所说:“政治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在分析唐朝的衰落时,作者认为:“唐朝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外患,不如说是由于内政腐败。
”这样的观点不仅犀利,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在书中,钱穆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如在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时,他指出:“宋朝的政治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过于重视文官,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弱,这是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
书中原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正是钱穆先生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观念。
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钱穆先生旨在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思考。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的作品是对权力、治理与人性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将政治的得失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篇一: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感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感钱穆,这个名字在过去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过,后来才知道钱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教育家,被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偶然,看到凤凰网上的一段视频才知道毛泽东曾对胡适、傅斯年、钱穆的批评,了解到了为什么之前,自己不能看到或听到钱穆的文章的原因了。
就历史角度来看,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很难抛开作者的阶级观点及个人好恶,真正的“董狐直笔”的事件是很难出现的。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章中,我们能够找到一种以其个人观点为主线的一条线索,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从个人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益处极大。
本书从汉、唐、宋、明、清这几个主要朝代入手,从政府组织、选官、经济或是赋税、军事或是兵役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制度的发展史,脉络清晰、分析深刻,值得一看,值得细看。
我分析此书有这样几个值得指出的地方,以供读者对照,也是一家之言。
第一,爱国主义的渗透。
我们说历史学科就应该在德育渗透上起到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历史课标要求“认同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反观我们中学课本中,的确有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赞颂,可是在政治上有突出了黑暗,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唐玄宗的奢靡、元朝的残暴、明清的专制,彷佛走进中国古代史好像除了几个劳什子的科技、艺术成就,别的尽是人民的水深火热,可是为什么中国去延续了这么多年,中国的政治、文化却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呢。
钱先生在书中给了我们解释,通过读其书,我们知道其实中国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制定都有其历史的背景,制度出现问题也伴随着人事出现问题,例如,宋代募兵制,钱先生从地理因素、历史条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宋代出现“冗兵”“冗吏”的缘由,让我们更清晰的掌握了宋代备受斥责的积贫积弱现象,个人觉得要比中学课本中皇帝昏庸等介绍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让人认识中国历史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当我拿起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追寻中国历史政治变迁的旅程。
这本书不仅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还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我深感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关注到的是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如今,尽管高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们依然深受两千年流品思想的影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历代考试制度密不可分。
通过钱穆先生的叙述,我对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制度多是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开放、民主程度,一直领先西方至近代。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文,这些制度不仅为中国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政治面向全国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士人政府。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政治权力不再被某一特定阶层所垄断,而是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
这种开放性和民主性,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比如,八股文制度虽然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思维和创新。
同时,考试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一些贫寒士子难以有机会进入仕途。
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优点和贡献。
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历史政治的博大精深。
古代考试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公平、开放、民主的选拔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的中国。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搞越来越加强的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够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这样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
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值得借鉴。
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开放才二十年,在国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好的选择。
接着是关于政治与现实的关系。
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权利范围里。
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事都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
但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裁服务的,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
八十年代,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篇一“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若离开人事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
”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说到的。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用什么样的制度,不用什么样的制度。
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一项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
同时,历史在不断前进,人事在不断的变化,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人事。
人事,就钱穆先生此书来说,有深刻的含义,指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制度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历朝历代,两者都有着积极且双向的互动,由此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寥寥九万八千字,钱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历史上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从政府组织结构,考试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优劣、来陈述历代得失。
我认为,组工干部读书的面要广博一些,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历史观、大局观,提高文化素养。
这本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论述,对广大组工干部来说,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通俗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好书。
我们要做好组织工作,有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行政权力的架构和运作模式,洞悉规章和人事的分离与配合。
从这汉、唐、明等五个五个朝代,三个大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重要国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事可以使制度适应时势,使之趋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实际操作过程里也有可能阻碍其理想效果的发挥,从而导致制度失之应有作用。
人事从来都是有双面效应的,所以从历代政治得失当中得出的经验也应该借鉴到当今的国家制度建设当中,实现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积极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作用。
钱穆先生写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
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
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
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
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
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个对于太祖本身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给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祸根。
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专制,对于打江山取得政权的太祖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实际上是很多困难的。
虽然后来也新设了内阁大学士,但此职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
到了后面,甚至还出现了太监干政,皇帝的事情让太监代劳,太监成了“真皇帝”,长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
明朝的选举制度还是科举,可是已经变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钱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律诗。
最后,是关于清朝,对于清朝,我和作者钱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说前朝治国理政都还是制度的话,那么清人治国只能说是玩弄法术了。
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钱先生眼里就是一个部族统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权达到了最高峰—
—设立了军机处。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朝背后是整个满族,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绝对支持,那是很难的,甚至有一部分势力是反对的。
三、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文字虽然不多,但贵在语言精辟、观点鲜明,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结也很精彩,它基于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体制的历时性分析,得出对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现状及未来政治发展态势的预判,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在理。
在我看来,我国文化的得失能够被钱先生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确实佩服。
【篇二】
观政治之进退,感天下之兴衰
中华民族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起到清朝的覆灭,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
在这几千年中,朝代更迭,制度兴灭,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都与之休戚相关。
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秦朝的大一统,西汉的辉煌,唐朝的盛极一时,宋朝的积贫积弱,明朝的黑暗,清朝的翻天覆地,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果把一个朝代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它的根系。
伴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地扩大,如果没有较为完善、考虑周全的政治制度,这棵大树就难以茁壮成长。
从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政治制度是普适的、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从中汲取精华,吸取教训。
钱穆先生作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于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他选取了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个朝代对它们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得出了一些有关历史发展的结论。
初读此书,我对之前不甚清楚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读此书,我横向地看到了政治制度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纵向地看到了历史变迁的轨迹。
从政府组织看朝代风貌
政府组织是政治制度的根本,从一朝的政府组织可以看出窥见当时的政治风貌。
在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的更替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对此消彼长、相互制衡的力量。
一对是皇权与相权,另一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
中国历史上整体的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衰落,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衰落。
过去我们总把古代的政治制度用“封建集权”一言蔽之,然而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尽管看起来皇帝处于所有人之上,统管天下各种事务,但实际的政权却是在政府手里的。
宰相代表政府,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简单来说,皇帝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宰相则是决定政治的人。
在相权极度衰落,皇权不断加强之前,古代政府是皇权与相权互相制衡的。
因此如果把中国从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都描述为“封建统治、皇帝专制”恐怕是不合适的。
在秦汉时,我们有郡县制,中央政府设有三公九卿,宰相统领行政权。
到唐代,相权被分割,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权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宰相的权力;到宋代,相权愈加衰落,只剩中书省在皇宫内承旨,设立了专门的选人用人机构,财政、军事权也被分割,皇帝专制也随之加强,但还并未形成完全的皇帝专制。
而到了明清两代,宰相被废除,行政权落入了皇帝的手中,此时才是真正的皇帝专
制。
历史上有明君也有昏君,但即便是明君也难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会有充足的精力来独自治理好整个国家。
皇权的加强是权力欲望的膨胀,是对拥有的权力的一种不安全感。
从皇权的大小与社会兴衰的关系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过度的皇帝专制是朝代覆亡的一大原因。
纵然适当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但过分的专制给整个国家带来的活力的缺失确是不可估计、难以弥补的的损失。
在历史上,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如何管理好这一大片土地是一大难题。
如果过度中央集权,地方政治将会失去活力;而如果过度放权,则会出现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
由此观之,集权和放权的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的平衡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回看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发现,在汉唐时代,重要的是解决地方的混乱问题;而在明清之后,更大的问题则是如何避免过度集权使整个国家失去活力。
从各朝民生看兴衰轨迹
土地是古代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影响着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
钱穆先生在书中说:“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
”这描述的是先秦时的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被贵族占有,农民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但随着私田的开垦,这种制度也不复存在。
到了汉朝,则实行的是土地的私有制,国家向土地所有者进行征税。
但土地私有制带来的是土地买卖兼并的情况,富人拥有大片土地,而穷者却没有赖以生存的一亩地。
而唐朝则是沿袭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均田制度,国家将土地分给无地耕种的农民,在耕种一定年限后土地归农民所有,在死后归还国家,此时的税额仅为四十收一,极大地为贫穷百姓减轻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