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投笔从戎是指文人放弃书画、文学创作,投身军旅之中,表示文学者追求实践、报效国家的精神风貌。

《汉书·王录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朝末年,羯族势力崛起,北方边境频繁遭受其侵扰。

当时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叫王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擅长诗词文章。

他在学校里一直标新立异,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注意。

他们都觉得他很有潜力,并预言他将是一位大文豪。

王论自小立志要报效国家,他觉得仅仅写些文章诗词,不能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

正值羯族不断侵扰的时候,王论决定投笔从戎,为国家的安宁出一份力。

王论来到边境,投入到战斗中。

他机智果断,勇猛善战,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被提升为了上尉。

他带领士兵参加战斗,战果累累,多次大败羯寇。

王论的名字传遍了边境的各个角落,被人们誉为战神。

王论任职期间,他不忘自己的文学背景。

他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一篇名为《北国军谣》的作品,描述了自己参战的经历和边境的困境。

这篇作品很快流传开来,激发了国内很多文人的写作热情。

他们纷纷创作了大量以王论为主题的诗文,将王论塑造成了一位英雄般的形象。

王论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继续带领士兵坚守边境,保卫国家。

他不断制定战略,发动攻势,将羯族赶回了北方。

他的功绩为汉朝边境带来了长期的和平。

王论退役后回到了故乡,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人们称他为“王军师”,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晚宴,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晚宴上,一位文人念起了自己的《北国军谣》。

这首诗歌赞美了王论的英勇和丰功伟绩,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人们对王论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王论在现场发表了一篇演讲,他谦逊地表示,自己之所以投笔从戎,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安稳。

他认为,只有经历了战争风雨的考验,才能真正了解国家的重要和人民的苦痛。

他感谢文人们对自己的赞美,但他也希望他们能继续写作,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王论的话得到了在场人的一致赞同。

众人纷纷表示,将继续写作,并积极关注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才华。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投笔从戎”的含义
2.“投笔从戎”成语的来源
3.成语“投笔从戎”在现代的运用和意义
正文
【成语“投笔从戎”的含义】
“投笔从戎”是一个源于古代的成语,意味着放弃文学事业,投身军队,走上战场。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勇敢、忠诚和爱国的精神,表达了文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投笔从戎”成语的来源】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原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鲁国公子奚仲,因为国家危难,放弃了文学研究,投身军队,后来成为了一位英勇的将领。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投笔从戎”成语的典故。

【成语“投笔从戎”在现代的运用和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家安全、民族繁荣依然需要有志青年的投身。

无论是科研、教育、医疗,还是国防、外交、公安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为青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在现代依然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它鼓励着我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放弃安逸的生活,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拼搏奋斗。

第1页共1页。

投笔从戎典故

投笔从戎典故

投笔从戎典故篇1投笔从戎觅封侯班超一家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清正廉明,淡泊名利。

由于汉朝官员的俸禄很低,他们家经常出现衣食不周的窘迫局面。

班超没有做官,也就没有俸禄,只好跑到洛阳去投奔哥哥班固。

经人介绍,他终于找到一个在官府中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

日子久了,他觉得抄书非常乏味辛苦,而且没有前途。

有一天,众人还在抄书,他忽然将笔掷在地上,仰天长叹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边疆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抄书这种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纷纷取笑他。

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当班超41岁时,匈奴控制了西域。

兴盛多时的丝绸之路为之中断,沿途贸易凋敝,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

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很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立即加入到西征的队伍里,被任命为代司马,跟随都尉窦固西征。

班超到汉军后,充分显示了他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自公元74年班超抵达西域到公元92年的18年时间,班超带着36位壮士,以疏勒为根据地,历经无数战役,终于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事业,确定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他65岁时,被封为“定远侯”。

班超身处于传奇般的家族,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

班超投笔从戎,秉持建功海外的志向。

他曾以三十六骑荡平西域,在大汉的旷远疆土中,他是一个时代的剪影,在《后汉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志向是人生的指南针。

你内心怀着渴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定是充满激情,必定是满心欢喜,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

志向是人生的灯塔,你看着它就知道了航向。

我们拥有了志向,就是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

奔着志向努力,就是奔着胜利前进。

班超弃笔从戎,决绝地放下纸笔,勇敢地投身军旅,在边疆建功立业,终于封侯晋爵,名垂青史。

你确立了志向吗?若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赶快寻找自己人生的灯塔吧。

弃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弃笔从戎的历史典故

弃笔从戎的历史典故弃笔从戎,犹投笔从戎。

指文人弃文就武。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成语弃笔从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弃笔从戎的解释[释义] 犹投笔从戎。

谓文人弃文就武。

弃笔从戎的成语典故班超(32—102年)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汉书》。

然而班超对文学不感兴趣,书香门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将,也算罕见了。

在班固入洛阳为官的时候,班超和母亲也都到了洛阳,当时他们家里很穷,班超靠替人抄写文字赚点钱贴补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将大都是不安分的家伙。

班超曾经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当时在一旁抄书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叹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这句话和陈胜吴广的“燕雀焉知鸿鹄志哉”同样嚣张了。

这便是弃笔从戎的典故,倒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班超放弃了一份很有前途的文学工作,年轻人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并不稀奇,不安于现状的豪言壮语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说到做到、成就伟业的就很少,不过千万不能因此而小看年轻人的志气哦。

后来班超以三十六人纵横西域,在艰难的环境下当机立断、百战不殆,写下传奇人生,更创造了中国历史名将之西域神话,扬我中华国威,牵制匈奴保汉帝国太平,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强凌弱,更维护西域诸国和平往来。

班超既没有陷入内战,也没有屠杀自己人,又不居功自傲,更不为名利而战,其为军人之表率,当之无愧。

用弃笔从戎造句1) 我毅然抛去京都繁华,弃笔从戎,握戟沙场,清苦中望苍茫天地。

2) 所以从一气之下出走,弃笔从戎投身八路吗?没想到这小子居然看不起女人,这简直就是触到了她的逆鳞。

3) 因弃笔从戎的念头与家人置气,便单身独骑来江南一带游玩解闷,顺便实地观摩两淮前线,丰富自己正在编撰的毁金三策。

4) 在这一刻爷爷决定弃笔从戎,义无返顾的参加了抗日战争。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字仲升,东汉时人。

公元62年,他哥哥班固被皇上召到京城洛阳做校书郎(校勘书籍的官),班超随同母亲也来到洛阳。

因为家境贫穷,班超经常替官府抄写文件,赚些钱贴补家用。

有一天,他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即使没有别的志气和谋略,也应该学习西汉时的傅介子、张骞为国立功,怎么能把大好时光总耗费在抄抄写写的差使上呢? 公元73年,班超放下笔杆参了军,出征匈奴,立了战功。

后来他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汉明帝时,班超又被派遣多次出使西域。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英勇,克服重重困难,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投笔从戎的汉语词典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唐陈子昂《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臣幸以常才,文武兼阙,始年十八,投笔从戎。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博升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笔从戎,雪此国耻!」投笔从戎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弃笔从戎弃文就武弃文竞武反义词:卖剑买牛弃武竞文解甲归田用投笔从戎造句:(1) 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可以吗?(2) 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3) 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4) 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5) 当你想投笔从戎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庭呢。

(6) 如果你现在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7) 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热血青年投笔从戎,谁也数不清啊!(8) 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9) 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在古代,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都与战争息息相关。

士兵们背井离乡,踏上战场,是他们为国家、为家人付出的一种方式。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参与者需要承受极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志青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这个青年名叫班超,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读书。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平静的生活,他渴望冒险,渴望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

于是,他扔下了手中的笔,选择了从军。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班超投笔从戎后,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他带领的部队在一次次战斗中大获全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然而,班超的冒险精神也使他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他曾多次在战斗中负伤,险些丧命。

然而,正是这种冒险精神,让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现代社会,“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为家人、为信仰而战斗。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不畏艰难险阻。

总之,“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故事既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也是一种永恒的智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挺身而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有决心勇往直前。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成语,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为自己的人生、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投笔从戎这个出自后汉书,它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投笔从戎的解释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解释意思:投:扔掉;从戎:参加军队。

扔掉笔杆子,投身=了=军队。

指弃文从武。

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东汉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

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的编写者,他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才女,参与了《汉书》的编撰。

生长在这种家庭,班超自然也不是等闹之辈。

他从小酷爱读书,胸怀大志。

他在书中看到了张骞、傅介子这些出使西域著名的人物,非常钦佩,很想拥有像他们那样冒险又为国立功的生活,但只恨自己是一介书生。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召到京城做校书郎,班超便同母亲一起搬到京城洛阳居住。

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困,所以他经常给官府抄写文书,以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

时间久了,他感到非常厌烦,以为一天到晚地抄下去,又有什么出息,自己的一生难道就这么平庸地度过吗?有一天,正在埋头抄写的班超听到了匈奴又要侵犯边境的消息,非常气愤,把笔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有雄才大略,纵别无长处也应像张骞、傅介子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怎么能总是和这些无聊的笔墨纸砚打交道呢?”和他一起抄书的同事们,听到他这番议论,都讥笑他自不量力、异想天开。

班超没有理睬他们,他认为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他。

不久,班超毅然“投笔从戎”。

在军队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很快便被提拔起来。

20xx年后,他被任命为假司马。

在西域任职期间,他曾只率一支队伍,就战胜了强大的匈奴军队。

他在西域驻守了30多年,为朝廷屡立奇功,保护了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政治、经济的联系。

71岁时班超终于获旨返回,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平庸的小人物,而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

投笔从戎的造句1) 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

2)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意思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意思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意思|出处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从军。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投笔从戎的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投笔从戎的故事原⽂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徐令彪之少⼦也。

为⼈有⼤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辩,⽽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丈夫⽆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张骞⽴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安知壮⼠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功封侯。

投笔从戎的故事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是徐县令班彪的⼩⼉⼦。

为⼈有远⼤志向,不拘⼩节。

但在家孝顺⽗母,常⼲⾟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

能⾔善辩,粗览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

家⾥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

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张骞在异地⽴下⼤功,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都嘲笑他。

班超说:“⼩⼈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下了功劳,封了侯。

投笔从戎的意思 【解释】: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作,曾经掷笔长叹说,⼤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功,像傅介⼦张骞⼀样,哪能⽼在笔砚之间讨⽣活呢!戎:军队;从戎:从军,参军。

投笔从戎的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丈夫⽆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张骞⽴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安知壮⼠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功封侯。

” 翻译:班超因为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次,他停下的⼿中的活⼉,扔了笔感叹道:“⼤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下⼤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都嘲笑他,班超说:“⼩⼦怎么能了解壮⼠的志向呢!”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功⽽封为王侯。

《投笔从戎》故事启发

《投笔从戎》故事启发

《投笔从戎》故事启发
“投笔从戎”的故事讲的是东汉班超原本以替官府抄写公文为生,但他胸怀大志,不甘于此。

在听说匈奴不断侵扰边疆后,他毅然决定放下手中的笔,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发:
树立远大志向:班超原本从事的是文职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有着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这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勇敢面对挑战:面对匈奴的侵扰,班超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投身到战斗中。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面对,积极解决。

适时调整人生方向:班超放下笔杆子,拿起武器,这是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国家需要做出的调整。

这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班超投笔从戎的初衷是为了保卫国家和边疆的安全。

这让我们明白,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摘要:
1.成语“投笔从戎”的背景和含义
2.“投笔从戎”的出处
3.成语背后的历史人物
4.“投笔从戎”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正文:
投笔从戎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我国古代历史典故。

它的含义是指文人放弃笔墨生涯,投身军队,参加战斗。

这个成语传达了勇敢担当、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一、成语“投笔从戎”的背景和含义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班超为了抵抗外敌入侵,放弃了自己的文职工作,投身军队,为国家效力。

这个故事成为了投笔从戎的典故。

二、“投笔从戎”的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是投笔从戎这个成语的出处。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

他为了国家利益,毅然放弃了文人的生活,投身军队,参加战斗。

最终,他成功地击败了外敌,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成语背后的历史人物
成语投笔从戎背后的历史人物是班超。

他原本是一个文职人员,但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他勇敢地挺身而出,放弃了自己的安逸生活,投身军队,参加战
斗。

班超的这种精神品质成为了投笔从戎的典故,被后人传颂。

四、“投笔从戎”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国家面临困难和危机时,每一个人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保卫家园,捍卫国家利益。

同时,这个成语也鼓励人们要有敢于担当、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总之,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传达了勇敢担当、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投笔从戎》是一个古老的典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英雄意志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叫做韩信的英雄将领准备投笔从戎,这意味着他要辞官,放弃手边的权力和财富,回到贫穷的家乡,重新开始简朴的生活。

韩信投笔从戎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他竟然舍弃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放弃身边的享受和乐趣,回到一个清贫的地方,这实在是太不像他了。

他投笔从戎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对国家有价值,他是一个有远见的英雄将领,不愿意为统治者效力。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深知他可以拯救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参与他们的争斗。

为了体现韩信英勇的意志,我们必须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这样一个人,为了他舍弃自己的名誉,表示他反抗权力者的支配,引发关于英雄自由意志的思考。

韩信投笔从戎的故事证明了一个人有自由意志,他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想要的事情。

他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内心,拒绝被权力者压制,从而表现出了他的英雄意志。

韩信的精神以及他投笔从戎的典故,让今天的人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东西。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勇敢和自由,也可以学习到如何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力的影响。

只有靠自己真正勇敢地发挥自己的意志力,才能真正达到自由的状态。

此外,韩信投笔从戎的故事也让我们知道了,在一个权力的政治体系下,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有时必须要不顾社会风气,不顾权力者的压迫,立足于自己的真实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总之,从韩信的投笔从戎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雄意志的坚定,一个勇敢反抗权力者的自由意志。

他是一个有远见的英雄,他把放弃身边的一切都看作是必要的代价,为了实现他心中真正的自由意志而奋斗。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向他学习,汲取他的精神,为自己把握自由意志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使命。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曹操的年轻人,性格聪明机智,才华出众。

他长大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官兵选拔考试,成为了一名杂役。

虽然他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但他却拥有良好的文武素质,待人真诚,从不怠慢。

曹操深知“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因此他每天都自己练习武艺,与其他士兵一起参加训练,积极进取。

他争取每一个机会,向领导请教军事战略,一步步地提高了自己的军事能力。

几年后,曹操升为了军官,担任了军队的长官。

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忠诚可靠的部属,他们一同奋战,铸就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所在的国家逐渐扩大势力,成为了当时的重要势力。

这也引起了敌对势力的忌惮,曹操频繁面临来自外部的敌人入侵和内部的勾心斗角。

曹操深知国家的安危需要自己去守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守卫国家的斗争之中。

无论国家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他带领部队奋力作战,连下数城,斩杀敌方将领,给了敌人很大的打击。

曹操为了保卫国家,经常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

战斗中他表现出了出色的统帅能力和勇猛的战斗精神,多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保住了国家的领土。

尽管曹操屡次获胜,但他并不骄傲自满,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他还不断培训部下,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战斗力。

在曹操的率领下,军队屡立战功,国力日盛,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他文治武功兼备,独当一面,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曹操“投笔从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奋斗和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守护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个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操以其智勇和统治才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战略思想和治国方略的宝贵经验,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英豪。

他充分展示了一个投笔从戎的人的责任和担当,树立了一个儿女们值得效仿的榜样。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张良。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深得老师的赞赏。

他的家境贫困,无法出人头地。

一天,张良听说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决定去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

张良向老师告别后,踏上了求仕之路。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行人,谈起了自己的志向。

这位行人听了张良的话后,突然笑了笑,告诉他,要报效国家,不一定要从文,也可以从武。

他提醒张良说,这个乱世需要的不只是文人,更需要的是武士。

张良原本想要在京城读书考上功名,可是这位行人的话却让他有了忧虑。

他想着,自己虽然读书有成,但是并没有实际的能力去保护国家。

于是,他决定听从这位行人的建议,改变原来的计划,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效力。

经过一番周折,张良来到了齐国。

他在齐国学到了武艺,并且结识了齐国的大臣。

他在大臣的推荐下,成为了齐国的一名将军。

张良十分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武艺和军事技能,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将军。

正当张良历经了一番风风雨雨之后,天下大乱,楚、齐两国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楚国派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企图消灭齐国。

张良执掌齐国军队,勇敢地进行了抵抗。

他精心策划,指挥作战,最终战胜了楚国的军队,保卫了齐国的安宁。

张良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天下,而齐国的国君也得知了他的功绩。

国君对张良赞赏有加,当即封他为大将军。

张良的名声大振,在天下间也成为了少有的忠良之士。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秦帝国。

张良听说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荣耀和激动。

他深知秦始皇的用人之道,于是主动前去投靠秦国。

秦始皇闻知此事,命人接见张良。

张良进宫之后,向秦始皇表示自己的忠心耿耿,愿意为国效力。

秦始皇对张良的才能和忠诚大为赞赏,当即任命他为大将军,掌管秦国的军事大权。

张良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尽心尽力为秦国效力。

秦始皇也因为他的忠诚和才能,赐给了他一个美丽的封地,让他和他的后代可以封爵子孙,享受尊荣。

张良在秦国为国尽忠,几十年来战功累累,名垂青史。

他成为了一代名将,被后人传颂不衰。

投笔从戎故事启示

投笔从戎故事启示

投笔从戎故事启示
《投笔从戎》故事启示人们应该怀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1. 壮志未酬的郭沫若在投身革命之前是一名满怀文学梦想的学者,但他在面对国家危机时选择将自己的才华用于革命事业,表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启示我们,只有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2. 《投笔从戎》中的革命先驱们为人民事业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这体现了为了民族解放和民众福祉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启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对自己的使命充满责任感,他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坚持不懈地前进。

这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4. 故事中的人物之间展现了团结和友爱的力量。

他们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

这启示我们,只有团结一心,互相合作,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5. 故事中的革命者们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并且愿意为之不懈努力和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启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正义和公平,并为之奋斗到底。

《投笔从戎》这个故事通过描写革命者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向我们展示了无私奉献的力量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汲取故事中的启示,我们应该秉持这种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投笔从戎,这句中国古代的话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有许多的文化内涵。

投笔从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更好地阐释了投笔从戎的意义和意蕴,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充满深意的精神知识。

投笔从戎这一词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最初出自《淮南子军事训示》中的一句话:“投笔从戎,切近之士也。

”这句话描述了将士从军队退休到家乡,投身农业生活时的场景,从而带出投笔从戎的故事。

从此,投笔从戎就成为了古代士兵退役的代名词,而“从戎”则指的是将士从军队退休的地方。

到了春秋时期,投笔从戎的故事变得更为流行,由来自苏秦的将领管仲在《管子水经》中把投笔从戎的概念融入了国家治理:“宋公以礼法明,无不投笔从戎”,指的是朝廷为全国实行一个恒久而和平的治理模式。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礼仪建制,它被用来指导国家管理,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投笔从戎的象征意义也随着古代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它最初指的是将士退休的场景,但在南宋时期,它又被明确定义为“回归家乡的意思”,以此作为开创新生活的开始。

它还有“投缘从古”的意思,指的是回归社会和自身本来面貌,也意味着应该勤奋努力,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正是这些意义,使投笔从戎成为古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符号。

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南,即尊重习俗,回归家乡,尊重家乡,勤奋努力,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在古代时期,不仅士兵,而且普通老百姓都会受到投笔从戎的精神指导,并以此为准则行事。

投笔从戎的意义一直流传至今,被渗透到了中国文化中。

它象征着回归家乡和生计之业,也表达了崇尚家乡文化和勤奋努力的信念。

今天,投笔从戎很受欢迎,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从创业、学习或从事社会活动中调整心态、开创新生活的过程。

总的来说,投笔从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令其融入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即尊重习俗,回归家乡,勤奋努力,勇于迎接新的挑战,以及以投笔从戎的态度去活动、工作、学习和生活。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其典故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其典故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及其典故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投笔从戎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是班超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

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

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

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

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能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那么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讲了什么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班超便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

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

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
详细解释
1.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2.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3.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4.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其中一句有着深远含义的成语就是“投笔从戎”。

本文将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来阐述其深意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投笔从戎的意义“投笔从戎”是指士人放弃文学、学问之道,而选择投身军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

这种行为体现了持笔从文到持戈从戎的转变,寓意着面对国家需要,放下个人理想和平安的勇气和决心。

故事背景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年轻才子,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被誉为“诗仙”。

李白在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诗歌以浪漫奔放、意境深远著称,对于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与才情。

故事情节李白年轻时,游历各地,酒肆诗社,广交朋友,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他却时常心系国家的兴盛和民众的幸福。

一日,李白在一个宴会上听闻到国家即将遭遇外敌入侵的消息。

他触动心灵深处的那份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面对现实困局和即将到来的战火,他决定放下文人的身份,投笔从戎,为国家奔赴战场。

在战场上,李白展现出非凡的勇敢与智慧,在与强大敌人的激烈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出众的战术。

他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打败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并且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获得了胜利。

李白的英勇行为、超凡能力和出色领导才能获得了众人的崇拜和赞美。

成语的启示李白投笔从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成语“投笔从戎”的真正含义和深远意义。

首先,成语“投笔从戎”告诉我们,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个人的成就和追求都可以暂时搁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应该摆在第一位。

其次,投笔从戎也是勇气和决心的体现。

一个人,只有拥有勇气和决心,才能够放下过去的舒适与安逸,挺身而出,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投笔从戎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和提升。

李白通过投笔从戎,不仅仅是为了保家卫国,更是对自身才华和智慧的深层次展示与挑战。

最后,成语投笔从戎还告诉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盛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投笔从戎的含义
2.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3.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背景
4.成语投笔从戎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成语投笔从戎的含义】
投笔从戎,意指文人放弃文学事业,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

其中,“投笔”表示放弃写作,放下笔杆;“从戎”则表示加入军队,参军打仗。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国家至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情操,赞美了文人立志报国、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

【成语投笔从戎的出处】
成语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和外交家。

他原本是一个书生,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率领部队多次打败匈奴,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班超成为了东汉朝廷重臣,担任过西域都护等职务,为巩固国家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背景】
汉朝时期,国家边疆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笔从戎,投身军旅,与士兵们并肩作战。

班超就是这些英勇文人的代表。

当时,班超的兄长班固已投身军旅,成为汉朝一名将领。

在兄长的影响下,班超也立志报国,投身战场,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领。

【成语投笔从戎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投笔从戎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教育我们要有国家观念和民族气节,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

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