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小题及答案35

合集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高二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成了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诗歌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

主要代表人物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诗派诗歌的发展。

现代诗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诗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现代诗派诗人是都市的漂泊者,又是一代寻梦者。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的《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与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在诗艺上,现代诗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诗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很好地实践着戴望舒所主张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

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

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

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

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它正面情感。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

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

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

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

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甚至是传统的“经典商品”,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

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

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完美焦虑:追求“更好”背后①在今天,“自我成长”是一门供需两旺的生意。

书籍、研修班、线上课程,只要愿意,你可以找到各种资源,许诺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自我提升”市场的持续和迅速膨胀,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追求完美变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状态。

人们常常把追求完美视作美德。

然而,一个悖论是,对完美的渴望却未必会让人们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并不是出于对卓越的渴望,而是出于对“不够好”“不完美”的焦虑。

②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过高期待的时代。

很多人会不停地反省自己:我足够好了吗?很多家长会讲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我的要求不高。

”他们常常以这句话开场。

“我的孩子不用上清华北大,普通重点、比较好的大学就可以。

”“不用挣很多很多的钱,够用就行。

”“工作也不用特别了不起,不要太忙,能让他挺舒服的,开心就好。

”——但是把这一二三条合起来,不缺钱、不缺成就感,身边有几个这样的活人?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把“完美”的标准当作普通,他们真心实意地认为这是一个及格线,他们并不是想要多优秀的孩子,而是深刻地担忧,只要没有这些,就会陷入某种不可控的巨大困境,达到这些标准才能带来基本的安全感。

有太多不满意潜藏在人们心里:当家长执着地想要培养孩子的某些“优点”的时候,他们心底真实的声音其实是“不够好”。

当家长把孩子的“优秀”挂在嘴边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充满了对“是否足够优秀”的怀疑。

③“身材完美主义”“成绩完美主义”“爱情完美主义”“健康完美主义”“成就完美主义”……无论是感知觉层面的完美主义,还是抽象层面的完美主义,它们都具有共同点:完美主义行为,往往是“被看者”为了博得“看者”的好感而做出的印象整饰。

谁在“看”?谁决定完美与否?今天的人们不再生活在教会权威或道德条规之下,而是生活在公众舆论等这样的“匿名权威”之下。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24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

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

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

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

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

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

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

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

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

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2年12月8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

《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指的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中所说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很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的问题。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材料二: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

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隐秘的情感、情绪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

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方面的神秘性正在消失。

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将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

① 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需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

②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

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

③_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

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

④ 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

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

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

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卷及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卷及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卷及答案详解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

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小才,微善,真性情。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

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

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

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5小题,共150分,共6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分)材料一: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

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

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

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

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

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

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

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

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

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

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

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

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个新的理论正动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迅速地用美丽优雅且具有突破性的新数学颠覆我们珍视的和过时的宇宙观。

尽管关于这个理论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仍能感受到物理学家们的兴奋:世界各地的顶尖物理学家都宣称——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物理学的起源。

这个理论被称为“超弦理论”。

过去10年,物理学的一系列惊人突破促使超弦理论发展至高潮,它表明我们也许无限接近了统一场论:一个全面的联合宇宙中所有已知力的数学框架。

尽管物理学家在对待新思想时通常很小心,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却声称,超弦理论将在未来50年主导物理学世界。

他最近说:“超弦理论是一个奇迹,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

”在一次物理会议上,他的言论震惊了听众,他宣称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像量子理论诞生那样伟大的物理学革命。

他继续补充:“超弦理论可能引起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理解,是自广义相对论以来物理学最具戏剧性的理解。

”该理论的两位创造者,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施瓦茨和伦敦玛丽女王学院的迈克尔·格林有点武断地将其称为一种万物理论。

这种兴奋的核心是,他们认识到超弦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以解释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从星系的运动到原子核内的动力学。

该理论甚至对宇宙的起源、时间的开始、多维宇宙的存在做出了惊人的预测。

物理学家对超弦理论特别兴奋,因为它迫使我们改变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宇宙是由微小的点粒子组成的。

然而,超弦理论假设,自然界最终的建筑块皆是由微小的振动弦组成。

如果它是正确的,意味着所有物质中的质子和中子,从我们的身体到最远的恒星,皆由弦组成。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

《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

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

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

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

”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

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

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

“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

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

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

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

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

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

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

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

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

后来,这就成为惯例。

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

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

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

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

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

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

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小题(三十五)
1、下列加点字读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栖(qī)息阐(chǎn)明龟(jūn )裂渣滓(zǐ)杯盘狼籍(jí)
B. 谂(shěn)知粗糙(cāo)蜜渍(zì)搵(wèn)泪殒身不恤(yǔn )
C. 槛(jiàn)阱乳媪(ǎo)罗帏(wěi)铁砧(zhēn )良秀(yǒu )不齐
D.间(jiān)断疟(nǜe)疾框(kuàng)架忖(cǔn)度堰(yàn )仰啸歌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骇人听闻
....。

B.崔莺莺埋怨她母亲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竟拆鸳鸯在两下里”。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
....,真是令人失望。

D.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可见遭受李陵之祸的
司马迁处于荡气回肠
....,芒刺在背,痛苦不堪的境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将“八荣八耻”改编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教学生熟练演唱,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B.据记者了解,目前三聚氰胺事件已经波及多个知名洋品牌食品,除了奥利奥外,还有德芙巧克力、立顿奶茶、吉百利等。

C.维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网络实名制借用的一面大旗,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政府部门及官员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美化为公众利益。

D.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活动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4、名句默写。

(1)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

(2)歌曰:“桂棹兮兰桨,。

(3),泣孤舟之嫠妇。

(4)夙兴夜寐,。

(5)淇则有岸,。

(6)扈江离与辟芷兮,。

(7),夕揽洲之宿莽。

(8)西当太白有鸟道,。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答: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答案:B A杯盘狼藉 C良莠不齐 D间.应读为jiàn 偃仰啸歌
2、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声和利益。

c项中“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勉强符合人的心意”,它的意思是基本肯定的,而C 句明显是否定意思,所以“差强人意”的使用是错的。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3、 D(A搭配不当;B“多个”有歧义,是“多个品牌”还是“多个食品”?C“美化”使用不当。


4、略
5、(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豁达)、坚贞(正直、有气节、有风骨)的品格。

(4分。

“手法”2分,“品格”2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2分。

“氛围”1分,“心情”1分)
(3)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

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分。

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
6、(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