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抑郁症有关的9个病名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古代没有抑郁症之名,但从历代文献中可以见到许多与本病临床表现近似的描述,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及其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相关内容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证的记载之中。
当代医家则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实践。
一、当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一)疏肝解郁法气郁为诸郁之始,治郁先治气,调气先疏肝。
多数学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本方法,从肝论治抑郁症,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二)理气化痰开郁法用于痰浊郁闭,清窍蒙蔽之老年人抑郁症。
涤痰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涤痰开窍;常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热证用温胆汤。
(三)补肾疏肝法乙癸同源,肝肾互生。
肾虚肝郁证,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以标本兼治,常用方剂如滋水清肝饮。
(四)宣阳开郁法阳气不达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指出对抑郁症的治疗当以调和营卫、宣阳开郁为基本方法,同时配伍和营、调神之法,使营卫调和、阳气宣达从而诸证或可愈。
治疗抑郁症应重视温通阳气和温补阳气,肝脾之阳气虚弱,其功能渐衰,因阳气虚衰,肝用不强,气不摄血,肝血失调,肝阳虚弱,肝气的激发动力不足,疏泄无力,不能条达气机,抑郁诸症势必加重,此时非温通、温补不能宣达。
(五)调气和中法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失调,升降失司,运化无力,从而产生气郁、痰阻等病理因素以及气血不足的病机变化;此外,土壅木郁,肝气不舒,治疗应当调气和中,畅利中焦气机,振奋阳气,用《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加减。
(六)利肺治肝法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季是抑郁症好发或加重的时间。
肺合皮毛,肝主疏泄,五脏以肺应秋,肺属金,金能制木,有学者介绍临床用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汤加减调治肝气郁结所致抑郁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指出解表宽中法适用于由外邪而致的气机郁闭,情志郁结病。
中医如何治疗青少年抑郁症

文/刘医农 河北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如何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目前社会常见的心理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持续性的心情低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中医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将详细介绍。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在中医范畴内,并没有抑郁症这一病名,大多是将抑郁症归为情志病,与“郁证”“脏躁”“百合病”“卑惵”等病症有密切关系。
思虑过多,所愿不遂,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为其主要病机。
持久的抑郁心境是青少年抑郁症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心境低落,情绪低沉,悲伤欲哭,绝望及有自杀念头等。
如果疾病继续发展或调治不合理,将会导致疾病累及心、脾、肾等脏腑,气机失调会进一步导致血瘀、痰阻、火郁等,导致身心共病。
一般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其形体旺盛,容易出现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
因此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躁狂,表现为焦虑不安、易激怒、因小事而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家人。
青少年抑郁症的辨证论治青少年抑郁症在中医治疗中,以疏肝解郁,条畅气机为主,患者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①肝气郁结证,常见的症状包括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胁肋部胀痛等,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
②肝郁化火,或与痰结,生成痰热,常见症状有紧张焦虑、性急易怒、头痛、耳鸣、目赤、心烦口苦等,常用方剂:丹栀逍遥散、温胆汤。
③痰气郁结证,常见症状有精神抑郁,胸部憋闷,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常用方剂:半夏厚朴汤。
④心脾两虚证,常见症状有思虑过多、悲伤易哭、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等,常用方剂:归脾汤。
中医还有情志疗法,即对患者采取以调神怡情,调畅心理为原则的方法,包括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顺情从欲法、怡情养神法等。
中医还可以使用针灸、推拿按摩、耳穴按压等方法治疗青少年抑郁症。
此外,中医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治疗抑郁症:食疗法,如食用百合枣仁粥、龙牡莲子羹、玫瑰菊花粥、佛手金柑饮等;增加适量的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调节生活作息,改善睡眠,避免不良生活刺激等。
中医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抑郁症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或易怒易哭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郁的提出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古典医学著作——《皇帝内经》,其中对由于情志失调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的阻塞结滞等一系列变化都归于“郁,情志因素被看作是导致人体气机失调的重要原因,所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抑郁症发病病机是气机郁滞,而气机郁滞中又以肝气郁结为核心,故有“治郁先治气,调气要先治肝之说。
中医学五行中,肝属木,因此《皇帝内经》中有“木郁达之的著名治法,对临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论治郁证多遵用此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特色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具有独到的优势,把症与因统一起来,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和症状的特点,从整体上认识疾病的本质,循症求因,而且讲求治病必求于本。
如,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且“女子以肝为天,女性多忧愁善感、情志不遂,加上女性独有的生产、流产、月经失调等,容易引起气血、精神的匮乏,而导致脑府失养,出现情志低落、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的症状。
中医药依据肝脏的生理功能,结合女性的特点,总结出疏肝养血调经的治法,对治疗女性抑郁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青春期与老年期是抑郁症的高发年龄,其中青年期是从儿童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机体发生整体调整,心理素质不稳定,加上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易忧思过度而气机阻滞、郁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肝肾渐亏,出现多方面生理机理衰退,“精气夺则虚,精血不足、脑神失养,加上心理上的失落感,易形成抑郁症。
而中医药依据老年人肝肾精亏的特点,总结出滋阴补肾养精的治法,对治疗老年抑郁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体质的先天因素,中医称之为“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不足者,体质赢弱多病,病者多烦忧,而且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精神和身体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易形成抑郁症。
中医药依据先天禀赋不足者体质虚弱的特点,总结出健脾益肾强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治法。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患,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症.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工作失去兴趣,自罪感,自觉无用,常有自杀倾向,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被公认为是新世纪的三大疾病.中医学虽然无抑郁症之病名,但在古文献中也不乏相关病名记载.【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抑郁症;中医古籍;病名【作者】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尚不是很清楚,且西药治疗副作用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
中医古籍无“抑郁症”之病名记载,在百合病、脏躁等其他疾病中亦有散在论述。
现将其归纳如下。
1 百合病百合病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百合病》篇,书中详尽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其脉微数。
”概括起来认为,本病是心肺阴虚引起的,以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为主症的情志障碍性疾病。
《医宗金鉴》中对本病情志致病这样描述:“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
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神形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认为百合病的发病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张氏医通》中认为,本病的病机为余热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肺阴虚,阴虚内热,耗伤气血,脑神失养而成。
百合病是“思虑过度伤脾,脾阴受损,厥阴邪火上犯及心,扰及百脉而发病”。
该病因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心理病因学观点一致。
抑郁症中医文献溯源_王宏利

177第14卷 第7期 2012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7 Jul .,2012成分为皂苷和多糖类成分,黄芪水煎液、水煎醇沉液、醇提液及党参多糖具有较好的提高机体适应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黄芪多糖及其皂苷具有明显抗炎作用,黄芪活性成分为皂苷和多糖均具有较好的水溶性,故黄芪应水煎煮提取。
甘草中所含的三萜类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及甘草水提液具有较好的抗溃疡、抗炎、解痉作用,所含的皂苷和多糖类成分具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酸、甘草次酸具有较好的水溶性,故甘草亦应水煎煮提取。
茯苓、山药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多糖成分,应水煎煮提取。
王不留行的活性成分不明确,其水煎煮液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因此王不留行应水煎煮提取。
当归、川芎、郁金、牡丹皮均含有挥发油,亦是各自药材的活性成分之一,故此4味药物应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同时此5味药物煎剂具有较好的抗应激作用。
因此,此5味药物应首先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药渣同茯苓、黄芪、王不留行、山药(麸炒)、甘草一同水煎煮提取。
◆参考文献[ 1 ] 陈发奎,王玉珍,王维彬,等.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自杀、高致残、高医疗成本的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在全球神经精神疾病的负担中,抑郁症占17.3%,高居首位,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2位疾病负担源。
目前治疗抑郁症主要依靠化学合成药物,但由于长期服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致使许多患者常常被迫停止治疗。
采用中医中药对此类患者辨证施治,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因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目前在中西医学者中广泛开展。
然而,由于中医古籍并无“抑郁症”之病名,因此,现代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甚不统一。
1 中医研究抑郁症之现状早期的抑郁症中医药研究中,多将抑郁症归于中医郁证范畴,因而多以《内经》关于情志致郁的病机论述为其最早文献资料。
病种--中西医名称

一、中医内科1.感冒: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其他上呼吸道感染2.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时3.哮喘:4.喘证: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癔病等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5.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心悸:心律失常、各种心脏病7.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8.不寐:神经症,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贫血、肝病等以失眠为主要表现时9.痫病10.胃痛: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11.呕吐12.腹痛13.泄泻: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14.痢疾15.便秘: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16.肠痈17.黄疸18.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五官科疾病的头痛、部分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19.眩晕:耳性眩晕(梅尼埃病、耳石症、晕动病)、脑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他原因(血压异常、神经症、眼部疾患及外伤等)所致眩晕20.胁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21.中风: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有其表现者22.汗证: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肝病、黄疸等所致的以自汗、盗汗为主要表现者23.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和神经性多饮、多尿症等以其为主要表现者24.淋证: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尿道综合征25.癃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26.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27.腰痛: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某些肝脏疾病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28.郁证:神经衰弱、癔症、抑郁症、焦虑症,抑郁状态以及绝经期综合征有其表现者29.血症30.虚劳: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表现,可参考其辨证论治31.痹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症的临床表现时32.痉症33.中暑:中暑和高温损害(热痉挛、热衰竭)34.内伤发热: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35.积聚: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与“聚”关系密切36.颈椎病37.腰椎间盘突出症二、中医外科1.疖:疖、头皮穿凿性脓肿2.蛇串疮:3.水痘4.痄腮:5.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6.乳癖: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7.粉刺;痤疮、慢性毛囊炎、皮脂腺囊肿8.瘾疹:荨麻疹9.痔:痔疮10.阳痿:勃起功能障碍11.男性不育症:不育症12.跌打损伤:刀枪、跌扑、殴打、闪挫、刺伤、擦伤、运动损伤三、中医妇科1.月经先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2.月经后期:月经稀发3.月经前后无定期: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月经过少: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计划生育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5.月经过多: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6.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7.崩漏: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8.绝经前后诸证: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放射治疗后、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者9.带下过多:各种阴道炎、急慢性子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10.胎漏、胎动不安四、中医儿科1.积滞:小儿消化不良2.厌食:厌食症3.鼻渊: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4.口疮:复发性口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5.咽喉肿痛:感冒、扁桃体炎、百日咳、咽喉炎6.耳鸣耳聋:耳科病变(中耳炎、鼓膜穿孔)、急性热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颅内病变(如脑肿瘤、听神经瘤)、药物中毒以及高血压、梅尼埃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1.儿科:心肌炎、肺炎、鼻炎、咳嗽、哮喘、腺样体肥大、抽动症、吃饭困难、挑食厌食、积食、复发性腹痛、免疫功能紊乱2.妇科:月经紊乱、痛经、更年期综合症、带下病、盆腔炎、不孕不育、中药保胎、产后病、HPV阳性、子宫肌瘤、宫颈癌3.肿瘤科:胃癌、喉癌、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恶性肿瘤术后预防复发、转移和癌性疼痛的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的中药增效解毒方面4.肺病科: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肺心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顽固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慢性咽炎、荨麻疹、更年期综合症5.消化科: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
从中医角度看待抑郁症

从中医角度看待抑郁症发布时间:2022-10-31T07:12:09.7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2期作者:姚卓[导读]从中医角度看待抑郁症姚卓(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00)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情绪障碍,这种精神疾病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往往不为外人所支持和理解。
虽然中医并没有“抑郁症”这样的说法,但是现代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出来的情绪低落、失眠、情绪莫名波动起伏等现象,均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郁证”、“癫症”范畴之内。
一、中医解释“郁证”、“癫症”(一)何为“郁证”?郁者,存在滞而不通之意;郁证即为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
(二)何为“癫症”?名医张锡纯解释为:“癫者,性情颠倒,失去是非之明。
”癫症即为精神失常的疾患。
那么结合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可以将抑郁症分为三种:反应性抑郁症、继发性抑郁症以及内源性抑郁症;其中内源性抑郁症多归属于癫症的范畴,其余两种多归属于郁证的范畴。
二、中医认识“抑郁症”的过程(一)分析发病机制历代医家经过漫长的对抑郁症的认识、探索和治疗,对抑郁症的性状、诱因、发病机制等形成了一系列十分独到且较为全面的见解;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就指出:人的脏腑功能与心理活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据古人丰富的疾病诊治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分析出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虽然不显著,但精神方面的影响是主要诱发因素。
病人多因气结忧思,七情损伤,情志失去控制等,导致肝气郁结,耗伤心脾,气血失调等,威胁身体健康。
即:《黄帝内经》:“五志主五脏”和“五脏主五志”的学说。
根据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把“五志”即喜怒思悲恐五种情绪的变化与人体五脏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的看法。
精神活动是人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心理应对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产生一定程度的情绪波动不会导致疾病产生;但要是超过了正常范围,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即“七情过激”,则会出现精神异常活动,致使五脏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即常说的“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肝、恐伤肾”等。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之阳早格格创做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教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熏陶古代不抑郁症之名,但是从历代文件中不妨睹到许多与本病临床表示近似的形貌,如《伤热论》战《金匮要略》中纪录的多种徐病及其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相关真量集睹于郁证、百合病、净躁、癫证等病证的纪录之中.当代医家则从分歧角度叙述各自对于抑郁症病果病机的认识与试验.一、当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要领(一)疏肝解郁法气郁为诸郁之初,治郁先治气,调气先疏肝.普遍教者正在那一表里的指挥下,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础要领,从肝论治抑郁症,时常使用圆剂如柴胡疏肝集、逍遥集等.(两)理气化痰启郁法用于痰浊郁关,浑窍受蔽之老年人抑郁症.涤痰汤燥干化痰,理气战中,涤痰启窍;时常使用圆剂如半夏薄朴汤止气集结,降顺化痰,痰热证用温胆汤.(三)补肾疏肝法乙癸共源,肝肾互死.肾真肝郁证,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以标本兼治,时常使用圆剂如滋火浑肝饮.(四)宣阳启郁法阳气不达是抑郁症的基础病机,指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当以调战营卫、宣阳启郁为基础要领,共时配伍战营、调神之法,使营卫调战、阳气宣达从而诸证或者可愈.治疗抑郁症应重视温通阳气战温补阳气,肝脾之阳气健壮,其功能渐衰,果阳气真衰,肝用不强,气不摄血,肝血仄衡,肝阳健壮,肝气的激励能源缺累,疏鼓无力,不克不迭条达气机,抑郁诸症必然加重,此时非温通、温补不克不迭宣达.(五)调气战中法脾胃为气机降降的枢纽,脾胃仄衡,降降得司,运化无力,从而爆收气郁、痰阻等病理果素以及气血缺累的病机变更;别的,土壅木郁,肝气不舒,治疗应当调气战中,畅利中焦气机,振奋阳气,用《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加减.(六)利肺治肝法抑郁症具备一定的季节性,春季是抑郁症佳收或者加重的时间.肺合皮毛,肝主疏鼓,五净以肺应春,肺属金,金能造木,有教者介绍临床用辛温解表、宣肺仄喘的麻黄汤加减调治肝气郁结所致抑郁症,博得了很佳的疗效,并指出解表宽中法适用于由中邪而致的气机郁关,情志郁结病.简而止之,当代医家大多将抑郁症等共于郁证,果而,将抑郁症的基础病机归于肝气郁结,从而不妨爆收肝气乘脾、肝益及肾,气滞痰凝、血瘀,果真致真等病机变更;治疗则以疏肝解郁为核心.柴胡疏肝集、逍遥集、四顺集、小柴胡汤以及苦麦大枣汤等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时常使用圆剂.两、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一)宣阳启郁是抑郁症证治关键“阳郁神颓”是抑郁症的基础病机,神形兼病,神病为主,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示.抑郁症临床表示虽然搀纯,不出神形兼病之范畴,而且主要表示为功能活动浮现出压造性的变更,其中神机颓兴是其特性性的改变.而阳气郁痹,死收非常十分是抑郁症之病机核心.阳气郁痹,则死收之机抑遏,表示为功能活动减强.功能活动减强的特性是昼不克不迭粗,且至夜则不克不迭寐.从而提出畅达阳气动做治疗抑郁症的基础要领,通过畅达阳气以供达到舒畅气机,饱舞净腑气化,振奋神机,宁神定志之手段.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躲神明,又为人身粗神情绪活动之总司.果此,通阳不妨治心,治心不妨调神.(两)抑郁症证治以《内经》阳气表里为指挥,应用经圆治疗抑郁症.正在《内经》阳气表里的指挥下,稀切分离抑郁症收病本理,建坐宣阳启郁,振奋神机之证治大法,产死抑郁症证治的基础思路.1.肝气郁结证粗神抑郁,情绪矮降,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纳呆少寐,脘闷嗳气,大便不调,苔薄黑或者薄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解郁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茯苓苦草汤.柴胡15g、黑芍15g、枳真12g、炙苦草12g、茯苓30g、桂枝12g、川贝母9g、死姜12g、旋覆花12g.2.气郁化火证性情矮降,慢躁易喜,得眠头痛,胸胁胀痛,心苦而搞或者目赤耳鸣,或者喧闹吞酸,舌黑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栀子豉汤加减.柴胡12g、黑芍24g、枳真12g、炙苦草12g、栀子9g、浓豆豉15g、川贝母9g、当归15g、夏枯草15g、郁金15g、死天15g.3.气滞血瘀证粗神抑郁,性情慢躁,得眠头痛,健记或者胸胁痛痛,或者身体某部有收热或者麻痛感,舌紫暗或者有瘀面、瘀斑,脉弦或者涩.治法:理气活血,解郁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三物黑集、桂枝茯苓丸加减.柴胡12g、黑芍24g、枳真12g、炙苦草12g、桂枝9g、桔梗12g、川贝母9g、丹参15g、郁金15g、茯苓24g、牛膝15g.4.肝郁脾真证表情抑郁,胸闷太息,慢躁易喜或者不止不语,进睡艰易,倦怠累力,便溏不爽,舌苔黑腻,脉弦慢.治法:疏肝健脾,止气安神.时常使用圆剂:四顺集合薄朴死姜半夏苦草人参汤、苦草搞姜汤加减.柴胡12g、黑芍12g、枳真9g、炙苦草12g、人参9g、死姜9g、薄朴9g、半夏9g、茯苓24g、黑术12g、当归12g.5.痰气郁结证粗神抑郁,呆滞鳏止,胸部闷塞,胁肋胀谦,或者表情浓漠,多疑擅虑,或者喃喃自语,或者吐中有物梗塞,吞吐不得,苔黑腻,脉弦滑.治法:理气化痰,解郁安神.时常使用圆剂:《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味.半夏9g、薄朴12g、苏梗12g、炙苦草12g、茯苓30g、桂枝9g、黑术12g、石菖蒲15g、郁金12g.6.痰热蕴结证粗神抑郁,慢躁不宁,里赤气秽,慢躁得眠,舌量黑,苔黄腻,脉弦滑或者滑数.治法:浑热化痰,利气泻浊.时常使用圆剂:小陷胸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减.黄连12g、栝楼15g、半夏9g、大黄6g、芒硝3g(化)、炙苦草9g、天竺黄15g、苦参6g、枳真15g、川贝母10g、竹茹18g、陈竹沥60g(兑进).7.忧伤伤神证粗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懒动,或者常常短伸,或者慢躁喊喊等多种症状,舌浓,脉弦.治法:养心安神,解郁悦志.时常使用圆剂:苦麦大枣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炙苦草15g、大枣15枚(掰)、淮小麦30g、桂枝12g、茯苓30g.8.心肾阳真证粗神萎靡,情绪矮重,嗜卧少动,心烦恐慌,得眠多梦,里黑无华,形神颓兴,阳痿遗粗,舌浓肥苔黑,脉重细.治法:温补心肾,帮阳悦神.时常使用圆剂: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苦草汤加味.死天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30g、丹皮9g、泽泻9g、桂枝15g、附子9g、炙苦草9g、巴戟天12g.9.气血缺累证暂病或者产后,粗神不振,懒止懒动,少食少寐,里色无华,健记多梦,舌量浓肥,舌苔薄黑,脉重细无力.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时常使用圆剂:人参养枯汤合桂枝苦草汤加味.人参6g、黄芪24g、黑术12g、当归12g、茯苓24g、炙苦草9g、死天18g、肉桂6g(后下)、酸枣仁24g、桂枝9g、巴戟天12g、淫阳藿12g.(三)临证注意事项调神是抑郁症证治的要害真量.第一,调神要疏通阳气,阳气宣达,神机才搞振奋.天然,强调治疗抑郁症应当重视畅达阳气,振奋神机,并不是承认其余病机的存留与治法的应用.好同,正在此前提上,共时应当重视审察兼夹证病机,适合赋予治疗.第两,需要重视阳粗的谧躲,察其阳液之盈盈,阳液充脚者,振奋阳气为要;阳液缺累者,养阳为先,阳盈者神无所躲,安神必以养阳为前提.第三,安神药物种类繁琐,临证需随证而施,不可一味探供潜镇,用之不当,反而做用阳气之死收,神机被遏,其病缱绻易愈.第四,重视大便通畅与可.便秘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示之一,脆持大便通畅是抑郁症治疗历程中的要害临床真量.大便的排鼓以阳气的饱舞推动为能源,阳明胃肠的传导下止是大便排鼓的基础净腑器官,果此,抑郁症的便秘以宣畅阳气,畅达气机为尾务,不可一味苦热泻下,虽可供得一时酣畅,日后反而越收秘结,以至连一泻也罕见.第五,脆持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抑郁症病程少,易于复焚,果此,需要脆持用药,正在临床症状统造一段时间之后,不妨改为丸剂,便当少暂服用,或者汤剂1剂分2日服用.第六,注意服药时间,普遍而止,欲宣阳启郁,调气化痰,应当正在早朝、中午服药;滋补安神药则宜午后、早间服药;战胃化浊,畅中调气药,则宜饭前服用.抑郁症的收病率与日俱删,其病机已知尚多;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虽有一定疗效,但是仍存留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于中重度抑郁症疗效较好,故尚需不竭探索.试题:1.简述中医宣阳启郁法造疗抑郁症的基础真量.2.简述中医对于抑郁症分型证治的基础思路.3.简述抑郁症的临证注意事项.。
焦虑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

焦虑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困扰。
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焦虑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焦虑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及其疗效。
一、中医药理论与焦虑抑郁症焦虑抑郁症在中医药理论中属于心理范畴。
中医认为,人体情绪的变化与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焦虑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使得心脾肾三脏相互影响,导致情志紊乱。
因此,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重点在于调节情绪、平衡脏腑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方法1.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中草药有柴胡、白芍、当归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够舒缓焦虑情绪;白芍能够调理脾气,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对于焦虑抑郁症相关的经期不调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药的组方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调整。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常用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身体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等。
针灸疗法在放松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
三、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疗效评估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疗效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来评估。
一般情况下,中医药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产生疗效,因此患者需保持耐心。
一旦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如睡眠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等,就可以认为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另外,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还需要与患者自身的调整和改善相结合。
例如,患者需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做适量的运动,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等。
总之,焦虑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中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可以调节情绪、平衡脏腑功能,达到缓解焦虑抑郁症症状的目的。
当然,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症也需要患者自身的调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对焦虑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中西医病名对照一览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一览表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疾病名称上有一些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西医学之间的对应关系,下面提供了一份中西医病名对照一览表,以便于大家对照学习和查询。
1. 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感冒、咳嗽、哮喘、肺炎- 西医:Common cold、Cough、Asthma、Pneumonia2.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脾胃虚弱、胃炎、胃溃疡、肠炎、胆结石- 西医:Weak spleen and stomach、Gastritis、Peptic ulcer、Enteritis、Gallstones3. 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心悸、高血压、中风、动脉硬化- 西医:Palpitations、Hypertension、Stroke、Arteriosclerosis4. 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尿频、尿痛、尿血、肾结石- 西医:Frequent urination、Dysuria、Hematuria、Kidney stones5. 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头痛、偏头痛、失眠、抑郁症- 西医:Headache、Migraine、Insomnia、Depression6. 风湿骨科疾病- 中医: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 西医:Arthritis、Rheumatoid arthritis、Fracture、Herniated lumbar disc7. 妇科疾病- 中医: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乳腺增生- 西医:Irregular menstruation、Dysmenorrhea、Uterine fibroids、Breast hyperplasia8. 皮肤疾病- 中医:湿疹、痤疮、银屑病、白癜风- 西医:Eczema、Acne、Psoriasis、Vitiligo9. 眼科疾病- 中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 西医:Myopia、Cataract、Glaucoma、Dry eye syndrome10. 传染病- 中医:水痘、麻疹、流感、乙肝- 西医:Chickenpox、Measles、Influenza、Hepatitis B以上只是中西医病名对照的一部分,更多的对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查询。
中医对抑郁症躯体症状的认识

中医对抑郁症躯体症状的认识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正逐年增多。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
临床症状不一,可轻可重。
一般来说,抑郁症有两组症状,一是心理症状,表现在在情绪方面;二是躯体症状,表现为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失眠、头晕头痛、颈痛、腰背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口干、便秘、胃部烧灼感、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视力模糊以及排尿疼痛等多种症状。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就是以这种躯体症状为主诉来就诊的。
现代医学常用的有称为“五朵金花”的抗抑郁药(即舍曲林、文拉法辛、帕罗西汀、安非他酮及西酞普兰)长期治疗,疗效不尽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可通过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来加以调控,与西药配合,效果往往相得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符合我国传统医学对解亦病的论述。
解亦病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尺脉缓涩,谓之解亦。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寒脉滑,谓之多汗。
”《素问·刺疟》云:“足少阳之疟:令人解(音懈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素问·刺要论》说:“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亦然不去矣?”后代医家亦对本病多作论述。
《甲乙经·卷八》云:“寒热懈烂(一本作懒),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二》云:“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怅然失志者,阳不能维,气外散则神气无主之象。
溶溶不能自收持者,阴不能维,则百脉弛纵,而四体懈亦也。
”《类经·疾病类》云:“身体解亦,谓不耐烦劳,形迹困倦也”。
关于本病名的阐释,《奇症汇·心神》解释为:“懈倦困弱,寒不甚寒,热不甚热。
”唐代王冰注:“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他认为解亦一症与肝肾有关。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食管癌
食管癌
6
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7
胃瘅
急性胃炎
8
胃痛
慢性浅表性胃炎
9
胃痞
慢性萎缩性胃炎
10
胃胀
慢性肥厚性胃炎
11
胃缓
胃下垂/胃无力症
12
食瘕
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胃扩张
13
胃反
幽门梗阻/幽门痉挛
14
胃癌
原发性胃癌
15
饥厥或食厥
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
16
伤食
消化不良
17
厌食
神经性厌食
18
食亦
神经性贪食
肝昏迷
10
胆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11
血疸
溶血性黄疸
12
蚕豆黄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3
胆瘅
急性胆囊炎
14
胆胀
慢性胆囊炎
15
胆石
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
16
胆癌
胆囊癌/胆总管癌/胆囊肉瘤
17
蛔厥
胆道蛔虫病
第八章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
1
风水
血管神经性水肿
2
皮水
急性肾小球肾炎
19
胃石
胃结石
20
胃饮
胃肠积液
21
类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22
暴泻
急性肠炎
23
久泄
慢性肠炎
24
大瘕泄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25
伏梁
局限性或节段性或肉芽肿性肠炎
26
肠瘤
胃肠息肉
中药治疗抑郁狂躁症有效果吗

中药治疗抑郁狂躁症有效果吗抑郁狂躁症也称为双相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
抑郁狂躁症患者会在情感上经历明显的起伏,从情感高涨到情感低落的转变。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抑郁狂躁症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一些必要的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中药治疗抑郁狂躁症的有效性许多患有抑郁狂躁症的人倾向于使用中药治疗这种疾病。
许多中药被证明在治疗抑郁狂躁症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1. 慈针煎慈针煎可清热解毒、平喘止痛。
其主要治疗成分为红花、钩藤、桑白皮、三七、菊花等。
临床研究表明慈针煎对抑郁和狂躁症都有疗效。
2. 合欢地黄汤合欢地黄汤主要由合欢皮、天花粉、人工牛黄、枸杞子、地黄等组成,其功效包括降火安神、滋阴补肾。
研究表明,合欢地黄汤有利于抑郁症和狂躁症患者的症状缓解。
3. 杞菊地黄丸这个中药方主要由枸杞子、菊花、地黄等组成。
它的功效包括滋阴补肾、明目,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和狂躁症状。
其他一些中药方剂如加味逍遥丸、舒肝解郁颗粒也被证明对抑郁狂躁症患者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抑郁狂躁症的注意事项虽然中药在治疗抑郁狂躁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良反应的情况。
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十分注意以下事项:1. 受到专业人士指导在使用任何一种中药之前,你应该先咨询一位中医医生,获得治疗方案和建议。
他们可以根据你的症状,制定适合你的中药方案。
2. 避免使用过量在使用中药期间,不要使用过量。
过量使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中毒,并对身体产生重大的危害。
因此,一定要按照医嘱用药。
3. 避免并用西药如果你同时使用西药和中药,可能会引起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在使用中药的同时要避免使用西药。
4. 谨慎使用怀孕和哺乳期间的妇女以及儿童需要谨慎使用中药。
如果要使用中药,应在医生的建议下谨慎治疗。
5. 避免使用致敏成分一些人对一些成分特别敏感。
如果你对某种植物或成分过敏,请避免使用包含这些成分的中药。
最后,中药不是治疗抑郁狂躁症的唯一选择,建议在治疗期间配合心理咨询和行为治疗等额外治疗方式,以帮助缓解症状。
中医情志病的概念和分类

中医情志病的概念和分类中医情志病是指由于情志变化所致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情志的不良变化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中医情志病对情绪的调节和心态的保持非常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病主要分为七类:1. 忧郁病:指因思虑过度、忧郁不安而导致的疾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
2. 烦躁病:指因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身体疲乏、头晕等症状。
3. 恐惧病:指因害怕、恐惧心理过重而导致的疾病。
患者容易受到各种恐惧、惊恐的情绪困扰,严重时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4. 怒火病:指因愤怒、暴躁的情绪过重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常表现为易怒、冲动,甚至出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症状。
5. 悲伤病:指因失去、悲伤的情绪过重而导致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抑郁症等情绪障碍。
6. 喜乐病:指因情绪过度、快乐过度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冲动、行为不稳定,甚至出现躁狂症等症状。
7. 恼怒病:指因气愤不满、恼怒不平而导致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易怒、易激动,甚至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症状。
中医情志病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主要情绪特征来划分的,每种情绪特征对应的疾病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的调节、人格特征、环境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治疗情志病时,中医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情绪特征、人格特征以及患者的环境因素来进行个体化的调理、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情志病,中医治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
此外,中医还重视调节患者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以及情绪调节等,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情志病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现代中医学还结合了心理治疗、情绪疗法等现代医学手段,针对情志病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浅析

学著作 和 著名 医家治 疗抑 郁 症 的方 剂 , 步 浅析 中 医 初 方剂 治疗抑 郁症 的 选方特 点 , 图探 索 和揭 示 中 医治 力
疗抑郁 症 方剂 的科 学 内涵 , 以期 丰 富 中 医方 剂 学 的相
抑郁 症在祖 国医学 中, “ 志疾病 ” 属 情 中的“ 郁
证 ” 郁 ” 提 出 源 自《 。“ 的 内经 》 。郁 证 的 概 念 , 由元 始
铃子散、 归脾 汤 、 连 温 胆 汤 等众 多 疏 理 气 机 的 药 物 黄
和方 剂 。
代医家根据其情 志不舒 、 机郁结 、 气 不得发越等病理
关 学术 内容 , 高 中 医治 疗 抑郁 症 的 综 合 治 疗 效 果 。 提 为有 效指 导 临床 治 疗 抑郁 症选 方 用 药提 供 一 定 的理
论依 据 。
志不宁, 反应迟钝 , 健忘等。张俭[认 为抑郁 责之于 5 ]
脾 , 胃居 中焦 , 脾 主受 纳 运 化 升 清 降 浊 , 郁 不 舒 , 抑 则 气 机 升 降 出人 紊 乱 , 化 失 调 , 郁 闷 悲 观 , 情 淡 运 致 表 漠 , 动迟缓 , 行 纳呆 消瘦 等 。近年 来 , 郁 症 的发病 与 抑
中医体 质关 系 的研究 有所 发 展并 逐渐 引起 重视 。
关键 词 : 抑郁 症 ; 方 ; 经 治疗 中图分 类号 : 2 6 4 R 5.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O 7 3 9 2 0 ) 7 0 5 3 1 0 —2 4 ( O 8 0 一O 0 —0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相应的病名 , 但依据临 床症状 、 发病转归等, 本病归属在 中医的“ 郁证” 范畴
中医在焦虑和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在焦虑和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焦虑和抑郁症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虽然西医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和依赖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心理健康领域不断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焦虑和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焦虑和抑郁症是由于情志失调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理五脏六腑,从根本上促进身心健康。
其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包括气血运行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理论。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具有调理作用的草药方剂。
例如,柴胡疏肝汤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平缓情绪;金银花决明子茶则能清热解毒,疏肝明目。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传统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辅助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舒缓身体的肌肉紧张,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4. 气功疗法:气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理情绪、舒缓压力有显著效果。
太极拳、八段锦等气功练习,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气血的流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三、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1. 临床实践: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中医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疗效。
例如,一项对柴胡疏肝汤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表明,该方剂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
另外,有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对焦虑症患者也具有明显的疗效。
2. 高级检验设备支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在焦虑和抑郁症治疗中可以借助于各种高级检验设备的支持。
例如,通过脑电图、磁共振等检查,可以观察中医干预对患者脑电波和脑部结构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中医治疗的有效性。
四、中医在焦虑和抑郁症预防中的作用除了治疗疾病,中医在焦虑和抑郁症的预防中也有积极作用。
(完整)郁证

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更年期综合症诊断参照2000年<〈精神医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
其病机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而成火郁;或因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或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则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因其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
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
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实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法。
1、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型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方药: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若肝郁化火者,可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6克;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可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法半夏10克和胃降逆;兼食滞腹胀者,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各10克消食化滞;肝气乘脾而见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12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乌药12克健脾化湿,理气止痛;兼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有瘀斑瘀点者,可加当归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等活血化瘀。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

古之以郁名者有三义
一、指天地间的闭塞状态。
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蒉。国亦有郁。 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国郁处久,则百恶并 起,而万灾丛至矣。————《吕氏春秋》
二、指人体内精气不畅通的病理。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 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 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 精气郁也。 ————《吕氏春秋》
三、指情志抑郁致病。
如《管子 内业》云:“忧郁生疾,病困乃死。”
古代医家有关郁证的论述可分为两类
一、指一切人体气血津液等瘀滞不通而生的疾病
如《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
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丹溪心法· 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
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并提出“六郁”学说,即气郁、
“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 意志消沉; “六无”,即无趣、无助、无能、无 力、无望、无价值。
病因
暴露在混乱的家庭环境 、儿童期受到虐待 或者遭遇 重大精神创伤 、早年父母的分离等与成年后抑郁有着 紧密的关系。
结论
抑郁症不单纯属于中医的“郁证”范畴,只能
说与因情志抑悒忧郁产生的“郁证”相近。另外
在“癫证”“百合病”“脏躁”“失眠”“健忘⋯”
等其他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所以,抑郁症的表 现形式可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抑郁 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1、二者是广义与狭义从属关系。 广义的郁证:指一切因人体气血津液等瘀滞不通而 生的疾病。狭义的郁证:指情志抑悒忧郁的疾病。 2、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是平行的,并不存在从属关系。
抑郁症的中医学病位浅识

的正常 发挥 。正如《 枢 ・海论 》 : 髓海 不 足 , 灵 日 “ 则 脑转 耳 鸣 , 酸 眩 冒 , 胫 目无 所 见 , 怠安 卧 而且汪 懈 ” 昂在《 本草备要 》 中也 日 :小儿 善 忘者 , “ 脑未满 也 ; 老 人健忘 者 , 渐 空也 。 那么 , 此基 础上 , 脑 ” 在 如遇 七情 刺激 , 临床上 即可 见精 神萎靡 、 力减 退 、 乏 、 眠 精 疲 失 或嗜 睡 、 记忆 力减退 等 抑郁症 的表 现 。所 以说 , 抑郁
与 温 度 关 系 较 为 密 切 , 组 织 细 胞 含 水 量 有 关 。 虽 与
五 脏 之次 也 。 中 医 很 重 视 皮 肤 与 内脏 的 关 系 , ” 并
有 “ 合 皮 毛 的 理 论 , 为 “ 阴 ( 太 阴 肺 经 ) 肺 认 太 手
生 不 足 , 骨 髓 失 充 , 海 失 养 , 而 会 影 响 脑 功 能 则 髓 继
识 有脑 、 、 、 、 心 肝 胆 中焦 等 不 同 笔 者 为 , 其说 法
各有 道理 , 临床 应从 整体 考 虑 , 但 区别 对 待 。本 文 试
将 抑郁 症的 中医 学 病 位 观点 作 一归 纳 分 析 , 以利 于
恒 之腑 明代 李 时珍 日 :脑 为元神 之府 。说 明脑 与 “ ” 人 的精 神 活动有 关 。清代 汪 昂在 《 本草 备 要 》 中说 ;
阳辐射 、 大气 酸碱 等 刺 激 , 觉 可 接受 光线 的 刺激 , 视 耳内 的压力感 受 器可 接受 气压 变化 的影 响等等 。人 体对 于气 温 的反 映 是非 常敏 感 的 , 的 皮肤 温 度 直 人 接 受气 象条件 和辐 射 的 影 响 , 生一 系 列 的适 应 性 产 反映 , 当适应 不 良时 即可 导致疾病 。 对 此 , 医 一 向就 很 重 视 , 识 到 六 淫 为 病 , 中 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抑郁症有关的9个病名
1.不寐
情志失常
症状: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甚至彻夜不眠,或心烦,或急躁,伴头晕,或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倦怠乏力,
2.健忘
亦称喜忘、善忘、多忘
症状:健忘失眠,心悸神倦
3.癫病
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不思饮食,善悲欲哭
4.厥证
气厥(实证):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血厥(实证):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5.郁证
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6.脏躁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
7.百合病
或由外感热病后期余邪未尽,余热内扰,复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由七情内伤,五志化火,灼伤心阴,神不守舍等引起。
皆以心神病变为核心,故可出现一些无可凭定之征。
8.梅核气
以咽中异物感,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痰气互结。
“痰”与“气”互结的原因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治咽喉中如有物妨闷诸方》:“亦有忧愁思虑,五脏气逆胸膈痰结,则喉中如梗。
”《金匮玉涵要略辑文·卷五》:“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
”
9.奔豚气
奔,即急走、快跑之意,豚指小猪。
因奔豚气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或咽,令人痛苦不堪,当气复返于下,则病人痛苦亦解,病常时作时止。
气上冲时若小猪之奔跑,故名曰奔豚。
奔豚气病的病机是气机逆乱。
关于奔豚的病因,《黄帝内经》和《难经》中指出内因当责之于肾虚而气上逆;张仲景提出情志因素如惊恐和感受外邪;《诸病源候论》认为除惊恐所致外,尚有因忧思而发者。
情志内伤、肝肾气逆和心肾阳虚、寒水上逆两个基本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