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章制度
13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13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而在企业内部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13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分别是职业危害监测制度、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制度、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职业病防治体检制度、职业卫生监测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制度、职业病危害应急预案制度、职业健康考核奖惩制度。
1.职业危害监测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的职业危害监测机制,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确保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健康标准。
2.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职工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职工的个人基本信息、职业暴露情况、职业病诊断与治疗情况等,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
3.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制度: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4.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确保职工使用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符合相关标准,定期检查和更换,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5.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设立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制度: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规遵守能力。
7.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明确告知程序和范围,向职工及时告知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预防措施。
8.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建立健康监护机制,对从事特定工种或受特殊职业危害的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护,及早发现和干预职业病症状。
9.职业病防治体检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体检计划和流程,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筛查职业病发病早期迹象,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10.职业卫生监测制度:建立职业卫生监测制度,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职业病危害。
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
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
是指为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包括以下十三项措施: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制度:建立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的制度,包括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2. 劳动条件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劳动条件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质量、噪音、光照等方面的要求。
3. 职业病防护设施制度: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和维护。
4. 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制度:建立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制度,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改善措施。
5. 体检制度: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对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早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6. 健康监护制度:对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设置健康监护点,定期进行健康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病危害。
7. 职业病报告和诊断制度:建立职业病报告和诊断制度,及时收集、报告职业病病例,并进行诊断和治疗。
8.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9. 急救和应急处理制度:建立急救和应急处理制度,培训员工进行急救和灾害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
10. 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11. 工伤和职业病事故处理制度:建立工伤和职业病事故处理制度,及时处理工伤和职业病事故,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12. 职工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职工的体检结果、职业病防治情况等信息。
13. 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对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13项
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13项第一条总则为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发病率,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单位职工,涉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工作。
第三条职责分工1.单位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2.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落实职业卫生管理要求,监督职业卫生工作的落实。
3.各部门负责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按照要求进行实施和检查。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评价1.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评价结果应当报备相关单位。
2.评价报告应当包括职业病危害物种类、浓度以及对职工健康的影响等内容,并按时进行更新。
第五条职业卫生监测1.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对职业卫生风险因素的监测以及职工健康状况的跟踪监测。
2.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公布,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第六条职业卫生档案管理1.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对职工的职业暴露情况、职业病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2.职业卫生档案应当定期进行更新,并按要求保存。
第七条职业卫生教育培训1.单位应当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向职工传达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职工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新员工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八条职业卫生防护措施1.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向职工进行培训。
2.职工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个人防护,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第九条职业病防治1.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体系,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落实相关措施。
2.发现职业病病例应当按规定报告,对职业病患者应当及时进行控制和治疗。
第十条突发职业卫生事件处理1.单位应当建立突发职业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急能力。
2.一旦发生职业卫生事故,应及时组织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减少职工伤亡。
第十一条监督检查与评估1.单位自查制度应当健全,每年需进行一次职业卫生自查,并报告相关部门。
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范性制度【最新】
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范性制度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一)主要负责人责任制1.设立职业危害管理机构,并提供人力资源;2.定期召开职业健康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3.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5.保证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投入的有效实施;6.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7.及时、如实报告职业危害事故。
(二)主管职业危害负责人责任制1.明确在本企业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2.组织职业危害防治检查及落实职业危害因素整改;3.组织制定、修订和审定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并检查其执行情况;4.明确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组织、实施责任。
(三)专职职业危害管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1.贯彻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规、制度和标准;2.负责日常职业危害防治的监督、检查、技术管理、教育以及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组织、统计、上报和建档工作。
(四)职业危害岗位防治责任制1.参加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五)职业危害管理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制定的职业危害防治的规定及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组织建立、修订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参与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3.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和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广告股神曝出庄家洗盘规律,牢记这3点,看完恍然大悟二、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一)日常监测1.明确日常监测人员,并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2.明确尘、毒、噪声的合理布点(布置图),明确监测时间,并做好记录(记录表);3.规定监测办法。
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章制度
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章制度1.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护措施,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工作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规定工作场所的卫生要求,定期清洁和消毒,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
3.职业危害评估管理制度:对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危害评估,确定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
4.职业健康监测管理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和职业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5.岗位职业健康培训管理制度:开展岗位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6.职业康复管理制度:对受伤或患病员工进行康复管理,提供相关的康复服务,帮助员工恢复工作能力。
7.急救和应急管理制度:制定急救和应急预案,培养员工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
8.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职业健康监督机制,加强对职业健康管理措施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9.职业健康宣传教育管理制度:进行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
10.职工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鼓励员工正确使用和保养,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11.职业卫生检查和评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12.职业伤害报告和赔偿管理制度: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和赔偿机制,及时报告职业伤害事件,为受伤员工提供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13.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档案,记录员工的健康信息和职业病情况,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以上是职业健康管理的常见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和落实这些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员工的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关制度,以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职业卫生十三项制度
职业卫生十三项制度职业卫生十三项制度是指针对职业健康问题,和企业要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及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
其中包括以下十三项制度:1. 完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2. 职业病危害辨识制度: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危害辨识,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3.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向劳动者及其家属告知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4. 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确定职业病防护目标和措施。
5. 职业病危害监测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6. 防护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防护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其正常使用和维护。
7. 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对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管理等。
8.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度: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与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卫生监督和评价等。
10. 职业卫生监督检测制度:进行职业卫生监督检测,确保工作环境卫生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11. 职业卫生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建立职业卫生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职业卫生事故。
12. 职业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职业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职业卫生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13. 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水平。
职业健康管理指南13项
职业健康管理指南13项职业健康管理是保护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以下是职业健康管理的13项指南:1. 建立健康与安全政策:公司应制定明确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并确保员工了解和遵守政策的要求。
2. 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应对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和控制潜在的职业健康风险。
3. 健康监测与筛查:定期进行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测和筛查,以及提供必要的健康咨询和指导。
4. 提供培训和教育: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培训和教育,包括安全操作、紧急情况处理和职业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5. 促进工作场所健康:通过鼓励员工参与身体锻炼、提供健康饮食选择和促进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等措施,来提高员工的整体健康水平。
6. 管理紧急情况和事故:建立紧急情况响应计划,并确保员工了解应对不同紧急情况的方法和程序。
7.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合理,避免长期过度工作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8. 提供适当的工作设施和装备:公司应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工作设施和装备,以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
9. 预防职业疾病:确保员工接触到的有害物质和环境因素处于规定的安全标准内,预防职业疾病的发生。
10. 管理职业伤害:提供必要的急救和紧急救援措施,及时处理和报告职业伤害事件。
11.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咨询服务。
12. 促进员工参与: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健康管理计划,共同推动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
13. 定期回顾和改进:定期评估职业健康管理计划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以上是职业健康管理的13项指南,通过有效地实施这些指南,可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
职业卫生13项制度
职业卫生13项制度
1.职业病防治制度:包括职业病防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职业病的监测和评价、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职业病的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规定。
2.职业健康监测制度:包括各类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评价、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等内容。
3.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对各类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暴露方式等。
4.职业防护设施制度:规定各类工作场所必须提供的职业防护设施,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
5.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用于告知从业人员相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预防措施,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职业危害检测制度:包括日常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监测,以及工作场所环境的定期检测和评价。
7.职业保健制度:包括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教育和职业康复等内容。
8.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进行及时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9.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制度: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10.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应急救援和处理,保障受伤人员的安全。
11.职业危害事故处理制度: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处理,包括伤者的医疗救治、事故原因的查明和责任追究等。
12.职业卫生档案制度: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和档案管理,包括健康检查报告、职业病诊断证明等。
13.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职业卫生管理13项制度和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管理13项制度和操作规程
一、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1.严格执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
护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机制,以技术措施和有效的医学
检测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针对职业病危害状况和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建立职业健康
监护记录,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3.根据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制定职业健康监护指导,监护职工及
时发现职业病可能发生的状况。
4.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更新管理职业危害、职业
病检测结果及职业病健康状况,并把控职业病发病率。
5.对职工及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把握职业病早期发病特征,及时进
行诊治。
二、职业病危害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制定针对不同的危害
物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规程。
2.根据危害物质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防护与技术措施,对这些物质进
行防护,将职业病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3.根据不同就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状况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信息系统,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
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
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
是指在职场中,为了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预防职业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权益。
以下是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的具体内容:
1. 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强调安全生产和安全风险的预防。
2. 健康教育制度:开展员工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自我保护能力。
3. 精神健康制度: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4. 环境卫生制度:确保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符合标准,避免细菌、有害物质等对员工健康的危害。
5. 职业病防护制度:建立职业病防护措施,包括提供防护用具、定期体检等,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6. 劳动保护制度: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合理的劳动时间、休假制度、劳动报酬等。
7. 工伤保险制度:为员工提供工伤保险,保障在工作中意外伤害的赔偿和治疗费用。
8. 体育锻炼制度:鼓励员工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
9. 健康体检制度: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10. 健康饮食制度:提供健康的工作餐,鼓励员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
11. 智能化设备和人机工程制度:优化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避免过度疲劳和职业伤害。
12. 安全生产应急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和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13. 预防职业疲劳制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预防职业疲劳和工作压力过大。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职业卫生13项制度
职业卫生13项制度
职业卫生的13项制度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需要遵守和执行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13项制度:
1. 职业病防治制度:员工要定期接受职业病筛查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相关疾病。
2. 职业健康体检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职业暴露检查和职业病检查等。
3. 职业危害防护制度:采取有效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包括个体防护、工程控制和管理措施等。
4.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向员工告知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5. 职业卫生检测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包括空气质量检测、噪声和振动检测等。
6.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制度: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
7. 健康教育培训制度:开展员工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和技能。
8. 应急预案制度:建立职业卫生应急预案,及时应对突发职业卫生事故。
9.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员工的职业卫生档案,记录职业健康状况和职业暴露情况。
10. 职业卫生奖惩制度:根据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给予奖励或惩罚。
11. 职业卫生监测评估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监测评估,评估工作环境中的危害程度和职业健康状况。
12. 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职业卫生管理的责任分工和职责。
13. 职业卫生培训制度:针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工,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高管理和操作技能。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3项范本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3项范本一、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1.企业应当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教育员工正确使用。
2.在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告知卡和中文警示说明,明确告知员工职业病危害的性质、后果、预防和应急措施以及卫生监督部门联系方式等内容。
3.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告知员工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1.企业应当依法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及时更新申报内容。
2.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检测和评价结果应当存入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1.企业应当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在上岗前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和时间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企业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培训情况应当记入个人培训档案。
四、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1.企业应当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2.企业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检修,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3.在设备更新或改造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低毒、无毒或者低噪声的设备,以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影响。
五、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1.企业应当为每位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员工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等信息。
2.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妥善保存,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3.员工有权查阅和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企业应当给予配合。
六、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1.企业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职责和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13项制度
职业健康13项制度职业健康是指一项涉及到人们在工作中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为了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国家和企业在工作场所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健康制度。
下面将列举并详细介绍职业健康的13项制度。
1.法律法规制度:国家通过立法和法规规定了职业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保障职工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
2.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制度:国家设立了职业健康监管机构,负责对工作场所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3.安全生产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明确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责任和义务,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发生事故和伤害。
4.完善的作息制度:企业应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5.职业病防治制度:企业应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估和控制,减少职工因工作引发的疾病。
6.职业健康教育制度:企业应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增强职工的健康管理能力。
7.健康体检制度:企业应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风险,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9.危险作业操作制度:企业应制定危险作业操作规程,明确职工在危险作业中的安全操作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确保职工的安全。
10.健康监测制度:企业应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测,了解职工的身体状况和职业病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
11.应急救援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制度,对工作场所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减少工作事故对职工的伤害。
12.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职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暴露情况,为职工的职业健康提供数据支持。
13.职业健康奖励制度:企业应设立职业健康奖励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参与职业健康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
职业健康是企业和国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建立和实施以上的职业健康制度,可以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状况,保障职工的权益和健康发展。
职业健康13项制度
职业健康13项制度职业健康13项制度1. 健康检查制度:确保员工定期接受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和健康问题。
2. 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控制、光照条件等,保障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作业操作规程制度:制定明确的作业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遵循安全操作,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风险。
4. 职业卫生防护用品配备制度: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风险评估,配备必要的职业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耳塞等,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5. 急救和应急预案制度: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包括紧急医疗救护措施、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等,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和保护。
6. 职业病防护制度:针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通风设施、防护设备和工作时间控制,减少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7. 职业健康教育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8. 危险品管理制度:对涉及危险品的工作场所和操作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应对方法,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9. 劳动保护制度: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监督并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杜绝非法加班、用工强度过大等不合理行为。
10. 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支持机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员工应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困扰。
11. 职业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职业病病症及时进行报告和记录,追踪病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治疗。
12. 职业危害评估制度:对岗位和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职业危害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改善和预防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的依据。
13. 上岗培训制度: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包括职业健康知识、危险品操作规范、紧急救援等,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职业健康技能和知识。
本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预防职业病和意外事故。
企业职业健康管理13项制度
企业职业健康管理13项制度
1.体检制度:企业建立体检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体检,以及对特定
岗位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2.工伤防护制度:企业建立工伤防护制度,规定员工必须佩戴相应的
个人防护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工伤防护培训。
3.作息时间制度:企业建立合理的员工作息时间制度,确保员工获得
充足的休息和休假,预防过劳引发的健康问题。
4.职业病防治制度:企业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对岗位暴露环境进行
评估,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并对职业病病人进行及时救治和康复。
5.健康教育制度:企业开展健康教育,向员工普及职业病预防知识和
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
6.人机工程制度:企业对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装备和工作方法进行
人机工程评价和改进,降低工作引起的身体和心理负荷。
7.紧急救援制度:企业建立紧急救援制度,做到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
响应,并提供紧急救援设备和培训。
8.职业康复制度:企业建立职业康复制度,对出现职业损伤或患病的
员工进行康复治疗和重新安排工作岗位。
9.职业危害监测制度:企业建立职业危害监测制度,对工作环境中的
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1.预防性医学制度:企业建立预防性医学制度,进行职业病防治和
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疗员工的潜在健康问题。
12.工作场所安全制度:企业建立工作场所安全制度,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设备和场所,确保员工的安全。
13.职业健康意见反馈制度:企业建立职业健康意见反馈制度,鼓励员工提出职业健康问题和建议,并及时处理和解决。
职业健康管理方案13项
职业健康管理方案13项一、背景与目标: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迁,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目标:建立一套综合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方案,以提升员工的职业健康水平,减少职业疾病发生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方案内容:1. 职业危害评估:对各岗位进行职业危害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
2. 健康监测及筛查:建立健康监测和筛查体系,对员工进行定期体检和职业病筛查。
3. 职业健康教育: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4. 职业病防治: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的防控和治疗。
5. 良好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提高员工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6. 企业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化,加强员工与企业的互动,形成良好的职业健康氛围。
7. 心理健康支持: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8. 健康饮食指导:提供健康饮食指导,推广饮食健康知识,提倡合理膳食。
9. 健身活动推广:组织健身活动,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10. 轻松工作安排:合理调整员工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11. 职业转岗机会:提供职业转岗机会,减少长期从事高危岗位的员工数量。
12. 职业健康奖励:设立职业健康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关注职业健康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13. 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与评估职业健康管理方案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
三、实施计划: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任务、责任和时间节点。
2. 配置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方案的实施和监督。
3. 向员工宣传和解释方案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4. 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员工对方案的理解和落实能力。
5. 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定期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6.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确保其持续有效运行。
四、预期效果:1. 员工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减少职业疾病的发生率。
2.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职业病防治13项规章制度
职业病防治13项规章制度一、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职业病预防的主要措施、职业病卫生监督和管理等内容。
二、职业病危害特别行动计划:为了深入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我国制定了职业病危害特别行动计划,明确了职业病危害治理的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措施。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列表:职业病危害因素列表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工具,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四、职业病危害监测技术指导标准:职业病危害监测技术指导标准是对职业病危害监测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规范的文件,用于指导监测工作的实施。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技术指导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技术指导标准是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的防治措施和标准,用于指导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六、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标准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和要求进行规范的文件,用于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
七、职业病病例报告和登记规定:职业病病例报告和登记规定是对职业病病例报告和登记工作的相关要求,用于及时掌握和统计职业病病例情况。
八、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是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规范的文件,用于指导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实施。
九、特种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特种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是针对特殊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要求和方法进行规定的文件,用于保护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十、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技术指南: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技术指南是针对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进行规范的文件,用于指导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
十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标准: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标准是针对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进行规范的文件,用于指导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设和使用。
十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是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进行规范的文件,用于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
职业健康十三项制度职业平安安康十三项制度及操作规程大兴安岭神洲北极木业永久分公司二0一三年目录一、十三项制度1职业危害防治任务责任制度2职业危害警示、告知制度3职业危害申报制度4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6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7职业病防护设备维护检修制度8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9树立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10休息者职业卫生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11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12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13外来人员的职业危害管理制度二、操作规程14配漆岗位职业安康操作规程15擦漆作业岗位操作规程16电焊工岗位职业安康操作规程17职业病危害应急措施18粉尘岗位职业平安卫生操作规程19噪声岗位职业平安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危害防治任务责任制度为贯彻执行国度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增强对职业病防治任务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实在保证休息者的安康,制定本制度。
1、法定代表人的职责法定代表人或最高管理者同意颁发职业病防治任务责任制,详细职责为:1.1、仔细贯彻国度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休息者在休息进程中的安康与平安。
1.2、树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设置与规模相顺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树立职业卫生管理网络,装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主管,担任详细的职业病防治任务。
1.3、活期召开职业卫生任务会议,听取任务汇报,亲身研讨和制定年度职业病防治方案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催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1.4、对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通称树立项目〕能够发生职业病危害时,应停止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前方可正式投入消费和运用。
1.5、亲身参与发作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和剖析,对有关责任人以严肃处置。
1.6、对职业病防治任务负指导责任。
2、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职责:2.1、组织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催促执行。
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章制度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十、职业危害事故处置及报告制度十一、应急管理制度十二、职业健康奖惩制度十三、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总则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使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员工明确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危害防治,促进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企业负责人到各部门在职业危害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单位发生职业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一、主要负责人职责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3、每年向员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员工对本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4、每季度召开一次职业健康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职业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
5、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编制要点和范例(草稿)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一)液氨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二)酸洗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十、职业危害事故处置及报告制度十一、应急管理制度十二、职业健康奖惩制度十三、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编制要点和范例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1、编制要点(1)明确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的目的、依据。
(2)明确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纳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3)明确职业危害防治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范例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总则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使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员工明确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危害防治,促进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企业负责人到各部门在职业危害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单位发生职业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一、主要负责人职责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3、每年向员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员工对本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4、每季度召开一次职业健康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职业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
5、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保障企业职业危害防治的投入,并确保其实施。
7、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预案。
8、及时、如实报告职业危害事故。
9、依法承担本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分管职业健康的负责人职责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在企业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具体职责:1、组织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完善和修订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根据各部门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职责并组织具体实施,督促并保证职业危害防治经费的落实和专款专用。
2、组织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法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普及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对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3、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巡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4、定期组织召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门、车间、员工关于职业健康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相关防治措施。
5、如发生职业危害事故,要科学应对及妥善处理,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理。
6、依法承担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
三、技术部门的职责1、编制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等,改善员工劳动条件,促进安全生产。
2、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3、对生产设施、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4、对本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
四、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职责1、在企业职业健康领导小组领导下,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2、组织开展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健康管理先进经验。
3、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4、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
5、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岗位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隐患,有权责令改正,重大隐患书面报告领导小组。
五、专(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责1、认真履行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职业健康管理相关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法规标准、规章制度。
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参与对员工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教育,检查督促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组织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4、协助有关部门制订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职业安全健康操作规程,对上述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定期组织参与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6、参与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7、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六、车间负责人职责在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具体职责:1、把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本车间员工的职业健康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督促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6、对本车间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主要责任。
七、职业危害岗位防治职责1.参加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
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汇报。
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1、编制要点(1)明确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目的、依据。
(2)明确对从业人员职业危害告知的范围。
(3)明确对从业人员职业危害告知的形式及要求。
(4)明确职业危害如实告知的内容(包括: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待遇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等)。
2、范例职业危害告知制度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止发生职业危害,切实保护企业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健康标准和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健康保护的权益。
二、岗前告知1、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与新老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2、企业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时,企业人事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其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二、现场告知1、企业在生产车间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的结果。
各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需要公布的内容。
2、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在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三、健康体检结果告知。
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危害的及时告知本人。
员工离开本企业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企业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四、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五、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对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六、因未如实告知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企业不得以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终止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1、编制要点(1)明确职业危害申报制度的目的、依据。
(2)确定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3)详细编写职业危害申报的具体内容:(职业危害的场所、人员、使用原材料、工艺流程、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等)。
(4)明确申报的部门、时段、时间及备档有关要求。
2、范例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为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治职业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制度: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主要由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二、企业每年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申报分为网上和书面两种,申报时认真填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并加盖公章,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安监部门备案,备案结束后从安监部门取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
三、申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四、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安监部门申报变更: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4、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安监部门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1、编制要点(1)明确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制度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