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篇1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创作背景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来说,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不过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
希望能帮助到您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子夜吴歌·秋歌》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三、《子夜吴歌·秋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原文:《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诗意: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
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怎么也吹不尽,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平定敌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注释:1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2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3万户:千家万户。
4吹不尽:吹不散。
5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6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7良人:指驻守边地的老剖。
罢:结束。
8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古诗《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唐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标签秋天、妇女、月亮、思念、闺怨、唐诗三百首、乐府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2022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2022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2022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1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创作背景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
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秋风吹不尽的,是捣衣女怀念远戍玉门关的丈夫的一片深情。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亦泛指边地。
诗人以妇人的口吻,真实地写出了对戍守在玉门关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字面意思是说:一任秋风飒飒,却吹不尽思妇内心的绵绵之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怀念之情或其他情思深远久长。
[例1]“……十年啊,可我还是忘不了他。
时间只让我知道,在这纷扰的世上,是什么让我永久地思念,是什么让我永久地悲伤。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刘开国《浴火红尘》)[例2]本书所选编的文字,或隐或显,那核心皆是一个“情”字。
“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司马玉常《情之所钟——编后小识》)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鉴赏】《子夜吴歌》属南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按春、夏、秋、冬四时歌咏的又叫《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就是一组《子夜四时歌》,第三首是秋歌。
此体本为五言四句,多写女子因情人而产生的哀怨。
将四句改为六句,并用以抒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是李白的创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人以月起兴,景中带情。
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等。
因此,首句既写出了秋高月朗的节令特点,又紧紧扣住了怀人的题意。
王夫之在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曾说:“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
(《姜斋诗话》)确实是一语中的。
如果说上句是景中含情,那么下句就是以声传情。
秋天正是为征夫赶制寒衣的季节。
在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千家万户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捣衣声,连绵不绝,如同一支雄壮的交响曲,将诗人引入了沉思遐想:这砧杵声中包含着思妇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多少关切与思念啊!“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诗意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意】:长安笼罩于一片月色中,千家万户传出捣衣声。
秋风吹也吹不尽,总是那对玉关征人的相思之情。
哪一天平息与胡虏的战争,丈夫可以不再去远征。
【点评】:
李白《子夜吴歌》共有四首,写四时之情,是仿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的作品。
《子夜四时歌》属《清商曲·吴声歌曲》,所以又称《子夜吴歌》。
本篇是第三首《秋歌》,抒发闺妇秋夜捣衣、思绪绵绵,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情怀。
许多方家认为可删本诗后两句作绝句读,也觉浑含无尽。
其实,“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情之所至,不吐不快,淋漓尽致,是本诗也是民歌慷慨天然的本色,决计不会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故留含蓄,让人揣摩。
诗歌前四句创造秋夜环境折射爱情,后两句推出人物,呼唤爱情。
前者清新隽永,后者荡气回肠,相得益彰。
第 1 页共1 页。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完善唐诗三百首,乐府,秋天,闺怨,思念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展开阅读全文∨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展开阅读全文∨创作背景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38-341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1180篇诗文完善猜您喜欢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完善唐诗三百首,山水,田园,写景,早教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完善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吊古伤今,抒怀,感怀,孤寂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秋夜长安的景色,以及对远行的良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长安:唐朝时期的首都,现在的西安市。
万户捣衣声:形容城市中夜晚的繁忙声音,捣衣是古代妇女晚间家务之一。
玉关:古代西北边陲重要的关隘,经常有战争发生。
胡虏:古代指北方游牧民族,常与中国发生战争。
良人:指心爱的丈夫或男友。
赏析:李白的诗作以豪迈奔放著称,而这首《子夜吴歌·秋歌》则显得格外柔情。
他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抒发了对良人远行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定和家庭幸福的期盼。
整首诗气氛温馨,富有感染力,诗人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真挚和深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激情和幻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他的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尊为“诗仙”。
《子夜秋歌》李白
《子夜秋歌》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词语注解】: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子夜秋歌翻译】: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子夜秋歌》赏析:《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如果您对李白的诗感兴趣,可点击查看李白的诗全集。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意思_全诗赏析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出自唐代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3.吹不尽:吹不散。
4.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5.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6.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赏析1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名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作品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李白《子夜秋歌》诗词
李白《子夜秋歌》诗词
李白《子夜秋歌》诗词
【原文】
《子夜秋歌》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评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古诗简介《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翻译/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注释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赏析/鉴赏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的诗-子夜吴歌·秋歌翻译及原文赏析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
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
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
风送砧声。
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
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