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aminifera浮游有孔虫

合集下载

有孔虫培育方法

有孔虫培育方法

有孔虫培育方法有孔虫(Foraminifera)是一类生活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的微型单细胞生物。

它们的身体被一个有孔的壳所保护,这个壳通常具有复杂的纹饰和结构。

有孔虫在地质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了进行有孔虫的研究,科学家们需要培育这些微生物,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孔虫培育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海水培养基。

有孔虫是海洋生物,因此海水是它们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环境。

科学家们可以收集海水并加入适当的营养物质,如有机碳源和氮源,制备海水培养基。

然后,将有孔虫样本放入培养基中,并提供适当的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

有孔虫会在培养基中生长和繁殖,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它们的行为和形态变化。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人工合成培养基。

有时候,科学家们会根据有孔虫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条件,自行合成培养基。

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验数据,确定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

通过调整培养基的pH 值、温度和光照条件,科学家们可以模拟特定的环境,从而促进有孔虫的生长和繁殖。

第三种方法是共培养法。

有些有孔虫是共生生物,它们与其他生物(如藻类或细菌)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科学家们可以将这些共生物种一起培养,以促进有孔虫的生长和繁殖。

共培养法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提供更逼真的研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孔虫是非常微小的生物,其培养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科学家们通常使用显微镜和特殊培养器具来观察和操作有孔虫。

他们还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光照强度和营养物质浓度,以确保有孔虫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

有孔虫的培育方法还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孔虫的生态特征和生理过程。

这将有助于揭示有孔虫在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

有孔虫培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将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微观生物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有孔虫

有孔虫

有孔虫卵形厚壁虫Pachyphloia ovate Lange1)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Protozoa肉足虫纲Sarcodina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轮虫亚目RotaliinaDelage&Herouard节房虫超科nodosariacea Ehrenberg节房虫科Nodosariidae Ehrenberg节房虫亚科Nodosariinae Ehrenberg厚壁虫属Pachyphloia Lange,1925模式种---虱厚壁虫Pachyphloiapediculus Lange,1925卵形厚壁虫Pachyphloiaovate Lange2)特征:钙质透明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壳壁微细构造为透明多孔放射状;隔壁分层性为单层隔壁;房室6-9个,排列方式为平旋、单列或绕旋式;口孔末端放射状,少数为缝状或圆形。

壳体小,呈卵圆形。

壳高0.23-0.64mm,壳宽0.11-0.34mm。

初房外径0.03-0.10mm。

3)地层分布:该种的地理分布较广,二叠系各地层单位中均有发现。

(下面在部分地区讨论)隆林阶的有孔虫群Bradyina-Pachyphloia组合带中可能含少量卵形厚壁虫Pachyphloia ovate Lange栖霞阶的下、中、上部均有Pachyphloia ovate Lange 的分布,分别在广西柳州、隆林、靖西,湖南浏阳、礼县,湖北秭归、五峰,贵州石阡等地有发现。

茅口阶的Pachyphloia异常丰富,但其种群与栖霞阶的种群大致相似,所以说茅口阶的有孔虫在一定程度上与栖霞阶的有孔虫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茅口阶中的一部分有孔虫是由栖霞阶延续上来的。

吴家坪阶直列式的Pachyphloia等属占优势,分布也最为广泛。

这些有孔虫类,甚至在其他许多海生动物都不能生存的情况下,仍有他们的踪迹,说明它们具有比较强的生命力,有比较环境条件适应性。

长兴阶在华南地区,由于稳定的环境条件,直列式的有孔虫Pachyphloia等属的发展达到高潮。

foraminifera浮游有孔虫要点

foraminifera浮游有孔虫要点

外觀:該種屬於成熟期時之最大特色:無論從正視、側視抑或是背視的面向來看,外觀呈現一白色圓球型,於殼體表面分佈著許多孔隙。

(左上圖、右上圖、左下圖);Rogl & Bolli (1971) 發現該種屬的型態具有冷水及暖水的差別:於暖水海域,該種屬的特徵為個體較大、殼壁較薄且殼體上的孔隙較多;反之,若在冷水海域,則呈現相反的特徵,同時體型也僅有正常體型的1/3至1/4的大小。

細部構造: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

(右下圖)生態意義:通常可反應表層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屬低保存度發現時間:西元 1839 年發現者:D'Orbigny地質時間:中新世早期 ( Early Miocene ) ─現代 ( Recent )個體大小:一般是屬於中型到大型都有 (微米)地理分布:熱帶~溫帶皆有外觀:由正面來看,具備有4個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一個寬大的殼室,橫跨過另3個殼室而形成具有低角度拱狀的口孔(aperture),此口孔為主要口孔(primary aperture),另外尚有2個次要口孔(second aperture)在側邊。

(左上圖)由側面來看,可找到兩個較小的次要口孔。

(右上圖)細部構造: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粗糙針狀表面(右下圖)。

生態意義:一般分佈在大洋的中心處含量較高,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屬低保存度發現時間:西元1879年發現者:Brady地質時間:中新世晚期 ( Late Miocene ) ─現代 ( Recent )個體大小:屬於大型的個體,一般成橢圓至近方形的外型 (微米)地理分布:熱帶~溫帶水團Globigerinoides ruber外觀:由正面來看,有3個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的一個殼室,會橫跨過另2個殼室的縫合線(suture)而形成具有高角度拱狀的大口孔(aperture),此口孔為主要口孔(primary aperture),另外尚有2個次要口孔(second aperture)在側邊。

4292314625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洋环境

4292314625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洋环境

第34卷 第5期海 洋 与 湖 沼V ol.34,N o.5 2003年9月OCE ANO LOGIA ET LI MNO LOGIA SINIC A Sep.,2003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洋环境3孙荣涛 李铁刚 曹奇原 向 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青岛 266003)提要 为查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对1992年6月和1999年6月两次采自冲绳海槽北部111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并利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群落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主要有3个因子组合。

以G lobigerinita glutinata(Egger)为代表的主因子1主要分布在东南侧的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内,同时受西侧陆架冷水影响的部分站位也显示了较高的载荷值。

G1glutinata的种群特征显示,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以大个体分子为主,而小个体分子主要集中在受冷水影响的陆架浅水区。

因此,G1glutinata很可能是30°N以北海域黑潮及其分支流系的优势种,而其小个体分子在陆架浅水的存在可能与东海冷涡沉积动力环境相关。

以浅生种G lobigerinoides ruber(d’Orbigny)为代表的主因子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和北侧水深100—150m之间的陆架浅水区。

以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d’Orbigny)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Parker&Jones)为代表的主因子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黑潮和对马暖流与陆架水的混合区内。

因此,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受到海流、水团、水深等多种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关 键 词 :沉 积 物 捕 获 器 ;浮 游 有 孔 虫 ;氧 碳 同 位 素 ;东 亚 季 风 ;南 海 北 部 中 图 分 类 号 :P73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6-1492(2014)01-0103-13
运用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对水柱中沉降颗粒 进行时空尺度上的 高 分 辨 率 通 量 测 定,并 进 行 多 学 科 综 合 研 究 来 考 察 颗 粒 物 质 的 来 源 、组 成 、时 空 变 化 及控制因素,可以揭 示 东 亚 季 风 运 行 特 点 和 发 展 规 律。自 1987 年 中 德 合 作 在 南 海 北 部 布 放 沉 积 物 捕 获器以来,国内外学 者 用 沉 积 物 捕 获 器 样 品 做 了 大 量关于东亚季风季节变化方面的研究。在微体生物 学方 面 ,陈 荣 华[1-2]、林 洪 瑛[3]、成 鑫 荣[4]、万 随 、 [5] Lin H-L 等 对 [6-7] 浮 游 有 孔 虫 通 量 和 壳 体 氧 碳 同 位 素变化规律与东亚 季 风 的 联 系 进 行 过 研 究;郑 玉 龙 等 对 [8] 1987—1988年 南 海 北 部 几 个 特 征 硅 藻 种 的 通量和百分含量随季节的变化情况做了初步研究; 王汝建等 对 [9] 1993—1995年南海中部硅质生 物,主 要是放射虫及其不同属种的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分 析;冉 莉 华 等[10] 对 1987—1988 年 南 海 北 部 和 1992—1993 年 南 海 中 部 硅 藻 通 量 的 季 节 性 变 化 及 其对东亚 季 风 的 响 应 做 了 系 统 研 究。 在 有 机 地 球
通 讯 作 者 :陈 荣 华 (1955— ),男 ,研 究 员 ,主 要 从 事 海 洋 沉 积 学 与 古 海 洋 学 研 究 .E-mail:chrh@mail.hz.zj.cn

15第三篇-浮游动物-第一章-原生动物

15第三篇-浮游动物-第一章-原生动物

异毛亚目Heterotricha
体纤毛很多,均匀分布于全身,口缘区的纤 毛较长,有胞咽和波动膜。
内层:不透明,有内含物-内质 细胞核:1个、2个或多个 2种细胞核:大核,染色质多,分布均匀,营养
小核,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生殖
2. 具有动物体所具有的所有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感应性,运动,生长,发育, 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
3. 胞器或类器官 运动胞器:如鞭毛、纤毛、伪足等。 营养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代谢胞器:伸缩泡
等棘虫属Acanthometra
骨针等长,同形, 中央囊球形或多角 形,肌丝常为16条。
水母虫属(Medusetta):
呈卵形或钟罩形,两侧对称。中 央囊有一孔眼。口针4根,大小 相同。口针外侧常具较长或短的 侧针,有的物种口针两两相连成 鞍蹬形。口针中空,内有横隔小 室。
常见种类有胖水母虫(M. inflata)。
长圆砂壳虫(Difflugia oblonga Ehrenberg)
尖顶砂壳虫(Difflugia acuminata Ehrenberg)
冠冕沙壳虫(Difflugia corona Walich)
藻砂壳虫(Difflugia bacillarum)
圆钵砂壳虫(Difflugia urceolata)
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 Hitzsch) 体呈高桶状,体长50-70 μm,尾部4个棘突和1根尾纤毛。
双刺板壳虫( Coleps bicuspis Noland ) 体呈榴弹状,尾部有2个棘突。
栉毛虫属Didinium
细胞圆桶形,胞口位于前部 圆锥形突起的顶端。除栉状纤 毛外,身体其它部分无纤毛。
(二) 辐足虫亚纲Actionpoda

cercozoa分类

cercozoa分类

cercozoa分类
有孔虫门(Foraminifera)属于原生生物界,是一种变形虫状的原生生物,具有网状假足和幼细线状细胞质,能够形成动态的网。

有孔虫门拥有一个或多个室的外壳,大部分个体大小小于一毫米,但部分较大,纪录中最大的样本大小达19厘米。

丝足虫门(Cercozoa)属于原生生物界,是一类具有复杂形态的原生生物,与有孔虫门和放散虫门(Radiolaria)关系密切。

丝足虫门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球形、螺旋形、长形等,通常具有丝状或网状的伪足。

因此,有孔虫门和丝足虫门都属于原生生物界,但它们属于不同的分类群。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学研究方法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1.温跃层(Thermocline)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3.ITCZ热带辐合带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Lithogenous Sediment(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Biogenous Sediment(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diatom,radiolaria,forminifer(有孔虫),其中由CaCO3组成的,成为calcareous ooze (钙质软泥);由SiO2组成的,成为siliceous ooze(硅质软泥)Hydrogenous (authigenic) Sediment(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CaCO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CaCO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CaCO3补偿深度(CCD)。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CaCO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CaCO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CaCO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Pco2与pH值沉积通量古海洋学:生物指标1.生物替代指标(Biological Proxies)浮游有孔虫(planktonic Foraminifera)底栖有孔虫(Benthic Foraminifera)放射虫与硅鞭藻(Radiolarians and silicoflagellates) 海洋硅藻(Marine Diatom)颗石藻(Coccoliths)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m-1mm,钙质壳,现生种约40个左右, 占总有孔虫的1%;200Ma(侏罗纪)开始出现,新生代65Ma开始繁盛,对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古海洋历史的理想指标;在现代海洋中从极区到赤道按带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极和极区),-1.8℃—31℃;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不同水层的营养物质浓度、海水密度、CO2、O2、共生生物分布、捕食、食物供应等.随温度变暖,壳径变大.随生产力增高,壳径变大.pCO2越高,壳体越轻.3.底栖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底栖生活,50μm-2mm,钙质壳或胶结壳,现生种约10000个左右,占总有孔虫的99%,500Ma(寒武纪)开始出现;生活在所有的海洋环境中, 影响因素包括:底质、食物供应、温度、盐度、深度、O2及其与其它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分布模式:(1)水深分带;(2)纬度分带.碳通量对δ13C的影响?4.放射虫:是海洋单细胞微体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40μm-0.4mm,硅质壳,寒武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400个左右.5.上升流放射虫指数(URI, upwelling radiolarian index): 上升流标志种与总群落的比例温跃层-表层放射虫指数(TSRI,thermocline/surface radiolarian index):温跃层标志种(200m 水深以下)与混合层(50m水深以上)标志种的比例。

上海长江口南岸第四纪钻孔微体古生

上海长江口南岸第四纪钻孔微体古生

上海长江口南岸第四纪钻孔微体古生物化石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郑磊(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摘 要:有孔虫和介形虫是有效的古环境研究指标,对指示海侵强度、恢复古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长江口南岸第四纪钻孔 (LDZ1) 沉积物的粒度、年龄和微体古生物化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LDZ1孔50 m以下无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指示了河湖相的冲积平原环境,而孔深50 m以上则经历了三角洲—河口湾—三角洲的环境演替。

微体古生物分布特征显示孔深39.47~50.00 m、24.00~33.00 m和4.00~14.00 m存在3次海侵事件,并以第2海侵层海相性最强,推测在孔深30.60 m处存在一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沉积环境;微体古生物;有孔虫;介形虫;海侵事件中图分类号:P53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2)04-0001-07在作为古环境指标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中,有孔虫和介形虫在指示海侵强度、恢复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1-8]。

长江三角洲众多钻孔有孔虫资料也显示出,第四纪早期该区很少受海水侵扰,仅少数文章提到过中、下更新统地层中发现有孔虫[8-11],直到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 3 次大的海侵[12-13],但前人对三次海侵的强度和趋势的认识存在争议[14-15]。

本文通过对位于长江口南岸的LDZ1孔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析,揭示钻孔所在位置中更新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和其遭受的海侵强度变化。

1 材料和方法2015年10月,在长江南岸宝山区获取钻孔LDZ1孔(图1),孔深100 m。

根据钻孔岩性,以2~3 m间距,在岩性变化处共采集微体化石样品33件,送至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鉴定分析;以1 m间距采集沉积物粒度样品共103件,送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粒度测试分析;本钻孔植物碎屑稀少,因此共采集5个贝壳样品,送至美国BETA 实验室进行AMS14C测年。

普通地质学-14普地海洋教学教材

普通地质学-14普地海洋教学教材

3.波浪的大小与风速、刮风的持续时间有关。 ●波浪运动时,看似汹涌澎湃,滚滚向前,但 如在某一峰点作一个记号,便可见其只是作上 下运动。 ●海洋天气预报主要是风力、风向、浪高,以确 定什么吨位船可以出海。 ●在波浪影响的范围内,从上而下,水质点作圆周 运动的半径减小,以至消失。 原因:水的内摩擦作用。 浪基面wave base=1/2波长(波浪运动停止面), 故波浪向下变小且传导的深度只能<1/2波长。
海洋生物骨骼成分: CaCO3和SiO2(硅藻,放 射虫,硅质海绵等)。
8.海水的物理性质:密度(1.02-1.03,略大 于蒸馏水)、压力(每下降10米增加一个大 气压,岩石每3.7米增加一个大气压);海水 温度(底部稳定2-3度,表面随纬度变化而变 化,洋流除外)。
9.我国的海洋:内海渤海(庙岛群岛)、边 缘海黄海(东营黄河口)、东海(含台湾海 峡、吴凇长江口)、边缘海南海(南沙群岛)。
三.潮汐及其地质作用 1.潮汐tide:月球引力作用下造成的海平面
周期性升降现象。
● 潮汐作用使海水大规模水平运动,形成潮 流tidal current。潮汐影响小的地方河口形成 三角洲delta;潮汐作用大的地方,河口强烈 冲刷,形成三角港triangular harbour。 ● 海宁县盐官镇,钱塘江潮,宽10公里。中秋 节后2-3天,浪高3-5米,推进10米/秒;大 潮极其壮观。 ●潮汐条件:a.狭窄的河道;b.向海张开的漏 斗状河口;c.河口处的水下砂堤(抬升浪 高);d.强东南风。 ●沿海地区利用海进、海退来运输。 ●潮汐带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石油。
海的趣闻:1 “西游记“中的南海,实为宁波普陀 山;2 以海命名的湖:中南海、北海,实为断裂湖; 3没有水的海:云海、沙海;4 消失的海:Tethys (古地中海)。

海洋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

海洋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

海洋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海洋生物在地球环境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其中的浮游有孔虫则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浮游有孔虫和古气候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浮游有孔虫的基本特征、古气候研究的历史、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浮游有孔虫是一类极小的单细胞海洋生物,其大小通常不超过1毫米。

它们的壳子通常由碳酸钙构成,形状、大小和壳壁结构各不相同。

浮游有孔虫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数量巨大,并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它们对于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19世纪中叶,科学家就开始注意到浮游有孔虫对于古气候研究的潜在价值。

自此以后,对于它们与古气候关系的研究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古气候研究方式是观察岩石中壳化石的特征,通过对岩石沉积层、化石数量和种类不同等方面的分析来推断当时的古环境条件。

这种方法虽然基本可行,但却具有局限性,因为岩石样本无法反映当时的水文环境和生态条件。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加精确的方法。

而这正是研究关于浮游有孔虫与古气候关系的核心。

具体而言,研究者从岩芯样本中提取浮游有孔虫,利用现代海洋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根据壳形结构选取生长时所处的环境信息,例如水温、盐度、深度等,再进行化学分析研究。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浮游有孔虫的生物地球化学组成,探究它们对于碳、氧等元素的吸放作用,反映不同年代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

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确认不同环境下浮游有孔虫壳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浓度。

近年来,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颇为迅速。

首先,它们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例如,浮游有孔虫壳壁表面的微生物对于古气候特征的影响,以及研究三维打印技术在浮游有孔虫研究中的应用,这些都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颖方向。

其次,新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涌现。

如今,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红外光谱和化学分析技术等,都为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法。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2)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2)
其它四种类型的壳内常有这种成分的内层。 胶结壳:由有孔虫分泌出胶结物,胶结外来的岩矿或生物碎屑而成的壳 ,胶结物主要是假几丁质,少数钙质、铁质。 钙质壳:由有孔虫分泌出钙质物质形成的壳,又可分为 •钙质微粒壳 粒状方解石组成,壳面呈灰色或棕色。分层。 •钙质无孔壳(似瓷质壳) 针状高镁方解石组成,壳壁无微孔,壳面 具陶瓷光泽。 •钙质多孔壳(玻璃质壳) 柱状或粒状方解石组成,通常呈透明或半 透明,壳壁有微孔,壳面具玻璃光泽。分层。 •放射状多孔壳 •微粒状多孔壳 •单晶壳 •骨针壳
第四节
生态及地史分布
一、有孔虫的生态
多数为底栖: •窄盐性动物为主(正常浅海):热带暖水中种类最多,寒带冷水中种类较少。 •少数为广盐性动物:泻湖或河口等海陆过渡的半咸水环境中,图2-85,属种单 调;壳小、壁薄、壳饰弱;种内变异大,畸形个体多;常与陆生生物伴生。 少数浮游: •都是窄盐性动物:种类不多,数量大,分布广,受水温、洋流控制;壳的旋卷 方向可判断古水温,背视时顺时针旋转的右旋壳出现在水温高的海区。
具有外壳,细胞质 通过壳口外溢,包 住外壳,伸出许多 连成网状的丝状伪 足,用伪足在水底 缓慢移动或固着, 以及捕食,个小。 多生活于海洋,底 栖,少数浮游。
有孔虫的世代交替和双形现象
世代交替:在生 物的生活史中, 有性世代(n) 与无性世代(2n) 交替出现的现象 299页
减数分裂
冬季
夏季
n
2n
1) 草履虫、2) 团藻、3) 钟形虫、4) 喇叭虫、
5) 变形虫、6) 毛口虫、7) 单胞藻、8) 唇滴虫
二、分 类
依据运动胞器的特征
•鞭毛虫纲:一条或几条鞭毛,异养或自 养,如绿眼虫 •纤毛虫纲:身体表面具有纤毛,如草履 虫 •孢子虫纲:寄生,如疟原虫

常见浮游生物整理

常见浮游生物整理

常见浮游生物整理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

许多种浮游动物是鱼、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

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剑水蚤(Cyclops)、臂尾轮虫等种类一般形式优势种群。

有些种类,如梨形四膜虫、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试验中用来作为实验动物。

现在,小编汇总了一些常见的浮游动物,可能分类上有疏漏,还请指出。

桡足类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

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

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变态发育。

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枝角类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4.2mm左右),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

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

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有孔虫目 Foraminifera 石 灰质外壳具一个或多个分 室,其形状和构造变化较 大。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伪足细长,具粘性,常交 织成网。全为海产,一般 营底栖生活。浮游有孔虫 为典型的大洋性浮游动物, 数量很大,死亡后大量沉 积海底,形成所谓的球房 虫软泥(Globigerina ooze)。抱球虫 :壳呈塔 式螺旋状,房室圆形至卵 圆形,缝合线凹,辐射排 列。壳壁石灰质,多孔性 辐射结构。壳口在终市室 内缘,开向脐部,有些种 类向壳缘沿伸。
表壳虫属 Arcelle : 体 外具膜状的几丁质外壳,形 似手表壳,正圆形,背面圆 弧形,腹面平或内凹,腹面 中央有一圆形壳孔,伪足从 壳孔伸出,固定后伪足常缩 入壳中,只有很少数能见到 伪足。外壳与细胞间有空腔, 壳表面有放射排列的蜂窝状 花纹。幼细胞的外壳淡黄色, 老细胞呈褐色。表壳虫多生 活在污染的水体。室内培养 缸的底上常常很多。
消化、吸收、贮藏、呼吸和排泄:全动营养的种类将获得猎物送进食物 泡后只需几秒钟就把它杀死,在食物泡中可停留一小时之久,此时周围的 原生质分泌各种消化酶进入食物泡中把食物消化,已被消化了的营养物质 通过食物泡膜被周围的原生质吸收,此时食物泡逐渐变小,不消化的残渣 由细胞膜开孔排出。肉足虫没有固定的开孔,纤毛虫和鞭毛虫有固定的开 孔,此孔称为胞肛,专为排放残渣之用。原生动物体中食物泡的数目随着 食物的丰度和虫体的活动能力而定。 全动有益无害和腐生营养的种类,贮藏物质是肝糖或类似肝糖物质 (Paraglycogen)。 大多数原生动物是好气的,但所需的氧量很低,有90%种类能在氧饱和 不到10%的水中生活。呼吸作用是通过细胞膜扩散进行,从周围水中吸收 10% 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还有许多原生动物是嫌气的,它们能在缺氧 的湖底、静水池塘的泥底和污水中生活,但不能在缺氧的条件下长期生活 下去。 大多数原生动物有专门的排泄器官—伸缩泡。伸缩泡由一层与质膜相似 的膜包围而成。伸缩泡不断伸缩,将其从细胞质中收集的体内多余的水分 和水溶性代谢废物通过体表开孔排出体外。肉足虫的伸缩泡位置和数目都 不固定,并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移动,到一定大小后通过细胞膜上的临时 开孔将内含物排出体外。纤毛虫的伸缩泡位置都是固定的,其数目随种类 而异,一般一个,也有2个以上的。有的伸缩泡有一小孔,开孔于表膜。

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

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

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方培岳;WILLEMS Helmut;MATSUOKA Atsushi;李罡【摘要】The foraminifers are very small one cell organisms which primarily live in the ocean. Their normal sizes, less than one millimeter, could be observed by the help of a light microscope. Fossil foraminifers are a very important microfossil group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ies of petroleum geology, biostratigraphy and paleoceanography.%简单介绍了有孔虫以及影响其丰度的生态和死态因素,并从有孔虫与石油地质学的关系,以及有孔虫在生物地层学和古海洋学的应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孔虫研究的意义。

【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103-107)【关键词】有孔虫;丰度;石油地质;生物地层学;古海洋学【作者】方培岳;WILLEMS Helmut;MATSUOKA Atsushi;李罡【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德国不莱梅大学地球科学系,不来梅 D-28359;日本新泻大学地质学系,新泻 950-2181;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正文语种】中文①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②德国不莱梅大学地球科学系,不来梅D-28359;③日本新泻大学地质学系,新泻 950-2181有孔虫,它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动物,个体一般小于1mm,但也有个体达20 cm。

【doc】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

【doc】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

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第29卷第6期2004年l1月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EarthScience--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V o1.29NO.6NOV.2004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陈萍,方念乔,胡超涌,丁旋1.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安徽淮南2320012.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摘要: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MD77181和MI~1349两支岩心中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壳体极为精细的清洗和溶样后,由ICP—MS测试获得了近260ka以来Mg/Ca值.结果表明Mg/Ca值与0值变化趋势较为吻合,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Mg/Ca值是海洋表层水温(SST)良好的替代性指标.运用函数式Mg/Ca一0.4717exp(0.0825*SST)计算表明,包括印度洋在内的中,低纬地区,LGM时期的SST与全新世的温差大于最初CLIMAP推测的2℃,很可能达到4℃.关键词:浮游有孔虫壳;Mg/Ca值;海洋表层水温(SS丁).中图分类号:P53文章编号:1o00—2383(2004)06--0697--06收稿日期:2o04—04—28Mg/CaRatioinPlanktonicForaminiferaShells:AProxyfortheSSTCHENPing,FANGNian-qiao,HUChao-yong2,DINGXuanz1.Department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2.InstituteofMarineGeologyandGeophysic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 0083,ChinaAbstract:AseriesofMg/CaratiosofplanktonicforaminiferashellGlobigerinoidessacculife rintwocoresintheNEIndianOceanweremeasuredbyICP-MSaftercarefulcleaninganddissolving.TheresultsshowMg/ Caratioand.0changeac-eordingly.TheMg/Caratioincreaseswiththeriseoftemperature.ThisstudydemonstratesM g/Caratioofplanktonicfora—miniferashellmayserveasaproxyforthepastseasurfacetemperatures(SS丁).TheformulaMg/Ca=0.4717exp(0.0825*SST)wasappliedtOcalculatingandtheresultshowsthatinlOWandmiddlelatitudes.includin gtheNEIndianOcean.thedifferenceofSSTbetweenLGMandtheHo1oceneiSabout4℃whichiShigherthanthe2℃estimatedbvCLIMAP.Keyw0nIs:planktonicforaminiferashells;Mg/Caratio;Seasurfacetemperatur~重建历史时期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了解过去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键.2O世纪5O年代Chave最早注意到,现代大洋内随纬度的变化浮游有孔虫壳体中Mg的含量有差异,提出生物碳酸钙壳体中Mg的含量是生物生长时水温的函数;之后,SavinandDouglas(1973)和Bendereta1.(1975)的研究也表明,一些有孔虫如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钙质壳体形成时Mg的含量与水温密切相关;80年代CronbladandMalmgren(1981)通过对深海沉积的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和G.inflata壳体中Mg,Sr含量的研究,首次将Mg/Ca,Sr/Ca值的变化与古气候的波动联系起来;Delaneyeta1.(1985)通过对现生种养殖,大洋表层样及深海岩心中有孔虫壳体的系统研究提出若温度上升1O℃,Mg含量可增加4O9/5~130;90年代以来,随着测试手段的更新和测试精度的提高,利用生物壳体推测古SST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Niirnbergeta1.(1996)对化石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太平洋一北印度洋热传输与云贵地区降雨的耦合史研究"(N40272074);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海洋生物沉积物化学指标的古环境意义研究".作者简介:陈萍(1958一),女,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200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能源,环境与基础地质研究.698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第29卷图1Mg/Ca值与温度的函数关系Fig.1RelationbetweenMg/Caratioandtemperature Neogloboquadrinapachyderina和现生种G.sac—culifer壳体的系统测试分析表明,Mg/Ca值与生长时的水温具良好的相关性,同时给出了水温与Mg/Ca值的函数方程;ElderfieldandGanssen(2000)等分别在各自的研究中得出了Mg/Ca与水温为指数关系的结论(图1).利用Mg/Ca值计算SST方法的优越性在于:(1)浮游有孔虫分布海域广,Mg/Ca即时记录了壳体生长时的水温状况;(2)测试Mg/Ca可与测试O用相同的有孔虫壳体,有很好的可比性;(3)只要样品处理仔细,计算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人为因素(陈萍,2003).1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法国MarionDufresgna号科考船在东北印度洋区钻得的MD77181和MD81349 两支岩心为研究对象.MD77181岩心位于95.03E, 17.23N,水深2271m,心长13.98m;MD81349岩心位于89.22E,1.01S,水深2505m,心长4.3m.1.1取样,挑样MD77181(沉积速率较高)每隔2Ocm取样,计61个样品;MD81349(沉积速率较低)每隔10cm取样,计46个样品.每样品取1.5~2g沉积物干样.将干样首先以标准微体古生物学方法处理,经浸泡, 冲洗,过筛,获得大于150m的有孑L虫个体,而后在双目显微镜下,挑出个体较大的(354~500m)G.sacculifer15~30个,约300~800g.1.2洗样由于壳体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埋藏,其外部以机械混染,吸附和氧化膜粘贴等各种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测试前对壳体样品的清洗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有效的关键.Boyle(1991)和Hastingseta1.(1998)曾对清洗方法和步骤做了详细的实验分析及讨论,不同的清洗程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本次综合了他们提出的清洗方法,主要步骤及过程如下:(1)将有孔虫壳放入经酸沥滤的1.5mL的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去离子水(DDI)1mL浸泡24h后超声波清洗10S,将上层浊液用胶头吸管小心地吸掉,如此5次.再加入1mL DDI,用离心机离心10S,将离心管底部聚积的微小颗粒用吸管小心地吸掉,如此3次.此步骤目的在于将机械混染的杂质剔除;(2)将新鲜配好的1mI混合液(16M的NHOH,0.25M的柠檬酸和1M的NH2NH2?H2O)加入离心管中,加盖,在7OC的热水浴中反应30rain,每隔2rain超声10S.取出离心管将上层液体吸掉.此步骤目的是以混合液的还原性除去铁锰氧化物粘贴在壳体上的"外衣";(3)在离心管中加入1mLDDI,超声10S,离心lOS,将上层液体用胶头吸管小心地吸掉,如此3次;(4)将1mI配好的混合液(0.15H2O2,1M的NaOH)加入离心管中,加盖,在6O.C热水浴中反应30rain,每10rain超声1次,每次1rain,将上层液体吸掉.此步骤目的是以混合液的氧化性除去壳体中可能带有的有机质等杂质;(5)将离心管中加入1mIDDI,在60℃水浴中加热5rain,超声2Os,将上层液体吸掉,如此3次再用室温的DDI清洗3次;(6)将新鲜配好的1mL0.001N的高纯HNO.溶液加入离心管中淋洗样品,而后将上层液体吸掉,如此2次;(7)在离心管中加入1mLDDI,超声10S,用离心机离心lOS,将上层液体用胶头吸管小心地吸掉,如此5图2岩心位置Fig.2Locationofcores第6期陈萍等: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一ssT的替代性指标699 次;(8)将离t2"管中样品在40℃恒温下烘干.经清洗后的样品在双目显微镜下观察,壳体边缘清晰,纯白洁净.1.3溶样将清洗后的壳体样品放人10mI刻度管中,按1mg/lOmL的比例,加入配制好的浓度为0.1M的HN『03溶液(高纯),摇匀,溶解(溶解时间大于12h以保证壳体充分溶解).以上整个清洗,溶样阶段需要洁净和超精细的操作,既要将成岩及后生作用带人壳体的元素杂质剔除,还须避免清洗过程中由于器皿,用具及环境对壳体造成的"二次污染".1.4上机测试'在微量元素浓度测试的常用方法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法是当今较为先进的方法,对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次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实验室完成,采用英国Micromass公司生产的Platfor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MS)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2结果与讨论MD77181和MD81349两支岩心均有浮游有孔虫G.T'ubeT"壳体测得的鸲O值,与标准SPECMAP 进行对比,结合大约125ka的粉红色G.T'ubeT"绝灭事件,75ka的北印度洋"Toba"火山灰层事件等,可划分出较清楚的氧同位素期次(方念乔等,2001).图3显示Mg/Ca值的总体变化与o曲线变化趋势较为吻合,对应于冰后期和间冰期有较高值,而冰期为较低值.不同学者的研究分别得出的有孔虫壳体中Mg/Ca值与其生长温度t变化的函数方程,在0~30.C的温度范围内,几乎一致地呈指数相关(图1). 但由于样品区域及来源(现生种,表层样,岩心样)等的差异,不同学者给出的方程系略有不同.表1同时给出了3种不同方程计算出的本次研究样品Mg/ Ca值的相应温度值.参考研究区现代SST值(26~28℃),t2温度最为适合.此计算方程是Ntirnberg eta1.(1996)依椐大量现生种G.sacculifer的养殖试验并综合分析了前人取自印度洋,大西洋及挪威海等区域的表层样和岩心样后获得的.t和t.计算值在本区均偏低,前者是Levieta1.(2002)在讨论温度大于20℃时Mg/Ca值与水温的关系时提出的;后者是Hastingseta1.(1998)将指数方程中温度变化在20~30℃时简化的直线方程.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同时间段内(即同一冰期或间冰期内),区域的海水温度主要受纬度的控制.本次测试的MD81349,位于赤道附近(1o010S),氧同位素各期的温度一般高于同期纬度偏北的MD77181岩心(17.237N)(图3),这与纬度控制的全球温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MD77181岩心的1,5,7期Mg/Ca值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其中1期内最高值为4.17×10(相应温度为26.42.C),平均值3.75x10(温度25.12C).5期内最高值为4.10×10(温度26.21C),平均值3.96×10_.(温度25.78℃);而2,4期为Mg/Ca低值期,2期内最低值为3.17×10(温度23.08C),平均值3.28x10(温度23.51.C).4期内最低值3.19x10(温度23.16.C),平均值3.50×10(温度24.29C);3期的划分属于一个小的间冰段, 其Mg/Ca值平均为3.59×10(温度24.61.C),低于1,5期,仅略高于2,4期,若将2~4期看作一次大的冰期,则Mg/Ca值平均3.46×10(温度24.19.C)仍低于1,5期.从MD77181岩心Mg/Ca 计算的温度来看,末次冰盛期(LGM)温度与全新世最大温差为3.32℃.MD81349岩心,1期Mg/Ca值明显高于其他各期次,最高值4.79×10(温度28.1l.C),平均值4.60×10(温度27.60'C);5期次之,最高值4.62×10(温度27.65C),平均值4.20×10(温度26.49.C);2,3期M值均较低,最低分别为3.47×10和3.55×10一.(温度24.19和24.47℃),2期内平均值3.66×10(温度24.84℃),3期内平均值为3.73×101(温度25.06.C);4期平均值为4.05×10(温度26.05℃).显然3期内平均温度不仅低于4期平均值,且低于4期最低温度,其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的赤道上升流活动使得中层较冷的水团上涌,降低了表层水的温度.从MD81349岩心计算的水温来看, 末次冰期最盛期(LGM)的温度与全新世最大温差为3.82℃.CLIMAP(1981)重建了热带大洋I.GM时期SST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平均降温2℃或更小.而如前所述本次获得的最大温差为3.32~3.82℃,显然与其结论不符.但Webk—sterandStreten(1978)和RindandPeteet(1985)700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第29卷l8l一6l181—6O181—59181—58181—57181—55181—54181—53181—52181—51181——49 181—56 181—48 181—47 181—46 181—45 181—44 181—43 181—42 181—41 181—40 181—39 181—38 181—37 181—36 181—35 181—33 181—32 181—31 181—3O 181—29 181—28 l8l一27 181—26 181—25 181—24 181—23 181—22181—18 181—17 181—16 181—15 181—14 181——13 181—12 181一ll 181—1O 181——9 181—8 181—716475882127140162182202222252262282305330352371441 456 466 476 496 516 545 556 595 606 626 646 675 752 760 770 789 802 819 872 882 893 907 946 996 1027 1041 1087 10971208 1228 1238 4.17 3.57 3.37 3.88 3.39 3.17 3.18 3.38 3.48 3.15 3.32 3.77 3.45 3.33 3.31 3.75 3.64 3.90 3.57 3.74 3.43 3.54 3.723.534.21 3.743.75 3.49 3.83 3.243.194.1O 3.873.774.1O 3.953.884.043.894.173.754.18 4.05 3.68 3.80 3.57 3.903.694.213.924.31 25.56 23.41 22.62 24.5821.7821.8422.6723.O621.6922.43 24.16 22.94 22.48 22.38 24.1123.6824.6423.4324.O822.8623.3O 23.98 23.26 25.67 24.O523.9624.1123.1O24.39 22.1O 21.87 25.33 24.5225.32 24.8224.5525.1124.6125.5624.0925.59 25.1423.8524.2923.4424.65 23.89 25.69 24.71 26.01 26.42 24.52 23.82 25.55 23.9O 23.O8 23.1323.8624.21 23.O0 23.65 25.1823.69 23.6O 25.1324.7625.6124.5425.11 24.0424.4225.O2 24.38 26.52 25.O9 25.O0 25.1324.2525.39 23.36 23.16 26.22 25.5O25.1926.21 25.7625.5326.O225.5826.42 25.1226.O524.9125.3O24.5425.62 24.95 26.5325.6726.82 25.85 24.1O 23.51 25.O1 23.58 22.9422.9823.55 23.8322.8723.3824.68 23.75 23.4123.3424.6324.3O25.06 24.11 24.6124.O1 24.53 23.98 25.95 24.59 24.52 24.6323.8624.86 23.15 23.OO 25.65 24.9724.6825.64 25.2124.9925.46 25.04 25.8524.6225.88 25.49 24.43 24.7824.1125.O724.4625.96l8l一6 181—5 181—4 181—3 181—2 181—1 349——1 349——2 349——3 349——4 349——5 349——6 349——7 349——8 349——9 349—1O 349——11 349—12 349——13 349—14 349—15 349—16 349——17 349—18 349——19 349—2O 349——21 349—22349—23 349——46 349—24 349—25 349—26 349—42 349—27 349——41 349—28 349—29 349—45 349—3O 349——31 349—32 349—33 349—34 349—35 349—36 349—37 349—38 349—39 349——40 349—44 26.26349—43 12681298132813481368138811 2l 31 41 51 61 71 81 91 lOl 111 116 131 141 153 163 173 183 188 193 203 218 223 233 238 248 253 258 268288 293 295 302 307 315 322 332 342 352 362 370 382 387 3923.994.22 3.933.604.623.674.79 4.37 4.63 3.71 3.51 3.96 3.47 3.843.673.844.31 3.783.974.273.854.1O 4.18 4.62 4.37 4.413.984.45 3.78 3.85 3.723.684.17 3.643.664.04 3.703.724.62 4.18 3.953.734.O83.623.914.O3 4.183.934.31 4.OO24.9625.72 24.73 23.53 26.96 23.81 27.46 26.18 26.99 23.9523.2O24.8323.0424.43 23.3623.8O24.44 26.O1 24.2124.9025.89 24.4525.6O26.95 26.21 26.32 24.91 26.45 24.2O 24.45 24.OO 23.83 25.57 23.68 23.77 25.1323.9124.OO 26.95 25.58 24.8224.0425.24 25.7223.6124.6825.O9 25.6024.7425.99 24.9926.56 25.69 24.62 27.66 24.87 28.1126.9727.68 25.OO24.3325.7824.1925.42 24.4724.8725.4326.82 25.2325.8326.7125.4426.2126.4627.6526.9927.1O 25.85 27.21 25.2225.04 24.89 26.43 24.76 24.83 26.0424.9625.04 27.66 26.44 25.7725.O826.14 26.5624.7025.6426.OO 26.4625.7O26.8O 25.91 25.33 25.99 25.14 24.18 27.15 24.40 27.65 26.4124.51 23.93 25.2223.8224.89 24.O5 24.40 24.90 26.2624.7225.2826.1424.9125.64 25.89 27.14 26.43 26.5425.2926.66 24.71 24.91 24.5524.4225.85 24.3O24.3625.47 24.4827.1525.8625.2l24.5825.5725.9924.2525.1O25.4425.8825.1526.2425.35注:Mg/Ca=0.6456exp(O.073*t1);Mg/Ca=O.4717exp(O.0825*t2);t3=2.898*(Mg/Ca)+ 13.76.第6期陈萍等: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丁的替代性指标701年代/hal2.O5—24.ll—3~80(PDB)/10'(Mg/Ca深度/cm0?2-43.0200400赢l600—l29.84800—l000l89.6l1200)/to平均(MgCa)/10O(PDB'(Mg圮aⅢ''/10~深度J4.5253.545cm0.1.2.3304.05.03.540455022242628f2广CMD77I8I岩心氧同位素分期22263O24262830t2Fct2/.CMD8l349岩心图3MD77181和MD81349岩心Mg/Ca与o变化对比Fig.3ComparisonwiththechangeofOandMg/CaratiointheMD77181andMD81349cores 等都曾指出,CLIMAP重建的SST资料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温度值的偏高是描述性SST模式模拟该时期气候的一大障碍.Rostekteta1.(1998)对赤道印度洋.O的温度计算也表明LGM的最低温度与现代温差大于2℃.Leaeta1.(2000)对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150ka以来Mg/Ca值的SST计算,温差可达3~4℃.Ntirnbergeta1.(2000)对东赤道大西洋270ka以来两支岩心的有孔虫Mg/Ca和沉积物U的SST研究指出最大温差为3~3.5.C.Levieta1.(20O2)对西赤道太平洋印尼多岛海的壳体Mg/Ca值及U水温计算表明,LGM最低温度与现代温差约3.2~4.8℃,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大量研究均表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IM时期最低温度与全新世的温差很可能大于最初CLIMAP推测的2℃.3结论本次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中,低纬度的两支岩心近260ka以来的有孔虫壳体Mg/Ca值与SST关系的研究表明:(1)浮游有孑L虫G.sacculifer壳体Mg/Ca值是海洋表层水温良好的替代性指标,随温度的升高Mg/Ca值升高.Mg/Ca与.O变化趋势较为吻合,Mg/Ca高值通常对应于O轻值;Mg/Ca低值通常对应于O重值.(2)指数方程:Mg/Ca=O.4717exp(0.0825*SST)[其中Mg/Ca单位为10.,SST单位为℃]为最适合研究区内有孔虫壳体Mg/Ca值与海洋表层水温的函数式.由此计算的东北印度洋区末次冰期最盛期与现代温差约3.32~3.82℃.(3)包括印度洋在内的中,低纬地区,末次冰盛期LGM时期的大洋表层最低温度SST与全新世的最大温差大于最初CIIMAP推测的2℃,很可能达到4℃.ReferencesBender,^/LL.,Lorens,R13.,Williams,D-F.,1975.Sodium, magnesiumandstrontiuminthetestsofplanktonicfor—aminifera.Micropaleobiology,21:448—459.Boyle,E.,1991.Aquaternaryoceanpaleochemistry.Review ofGeophysics,4:634—638.Brown,s.J.,Elderfild,H.,1996.V ariationsinMg/CaandSr/Carationsofplanktonicforaminiferacausedbypost—depositionaldissolution:EvidenceofshallowMg-de—pendentdissolution.Paleoceanoanography,l1(5):543—551.Chen,P.,2003.Researchonthechemicalindicationsof planktonicforaminiferashellinpaleoceanography.Evi—dencefromthesedimentaryrecordsoftheNEIndian oceanduringthelast260ka.ThesisforthePh.D.China 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99(inChinese). CLIMAPProjectMembers,1981.Seasonalreconstructionof702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第29卷theearth'ssurfaceatthelastglacialmaximum.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MapandChartSeriesMC一36.Cronblad,H.G.,Malmgren,B.A.,1981.Climaticallycon—trolledvariationofstrontiumandmagnesiuminQuater—naryplanktonicforaminifera.Nature,291:6l一64. Delaney,^/LL,Be,W.H.,Boyle.E.,1985.Sr,Mg,Nain foraminiferacalcitesheelsfromlaboratoryculture.sedi—menttraps,andsedimentcores.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49:1327—1341.Elderfield,H..Ganssen,G.,2000.PasttemperatureandO ofseasurfaceoceanwatersinferredfromforaminiferalMg/Carates.Nature,405:442—445.Fang,N.Q,Chen,x.F,Hu,CY.,eta1.,2001.Deepsea sedimentaryrecordsinthenortheasternIndianOcean andtheirresponsetotheupliftoftheQinghai—Xizangplateau.QuaternarySciences,21(6):49O一49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Hastings,D.W.,Russel,D,Emerson,S.R,1998.Fo—raminiferalmagnesiuminGZ06Prg0Psacculi./ras apaleotemperatureproxy.Paleoceanography,13(2): 161—169.Lea,D.W.,Pak,D.K.,Spero,H.J.,2000.Climateimpactof LateQuaternaryequatorialPacificSeasurfacetempera—turevariations.Science,289:1719—1724.Levi,C,Labeyrie,L,Elderfield,H.,eta1.,2002.Assessing thedissolutioneffectonpaleosatintyreconstruction frompairedMg/Caand.Omeasurementsinthe planktonicforaminiferGruber.LectureinBeijing. Ntirnberg.D.,Bijma.J..Hemleben,C.,1996.Assessingthe reliabilityofmagnesiuminforaminiferalcalciteasa proxyforwatermasstemperatures.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60(5):803—814.Ntirnberg,D.,Mtiller,,Schneider,RR,2000.Paleo-sea surfacetemperaturecalculationsintheequatorialeast AtlanticfromMg/Caratesinplanktieforaminifera..A comparisontoseasurfacetemperatureestimatesfrom oxygenisotopes.andforaminiferaltransferfunction. Paleoceanography,15(1):124—134.Rind,D.,Peteet,D.,1985.Terrestialconditionsatthelast glacialmaximumandCLIMAPseasurfacetemperature estimates:Aretheyconsistent.9QuaternaryResearch, 24:1—22.Rostekt,F.,Bard.E.,Beaufort,L..1998.Seasurfacetem—peratureandproductivityrecordsforthelast240kaon theArabianSea.OceanographicLiteratureReview.45(7):1123.Savin,S.^/L,Douglas,RG.,1973.Stableisotopeandmag—nesiumgeochemistryofrecentplanktonicforaminifera fromthesouthPacific.Geo1.Soci.Amer.Bul1.,84:2327—2342.Webster,P.J.,Streten,N.,teQuaternaryiceage climatesoftropicalAustralasia,interpretationsandre—constructions.QuaternaryResearch,10(3):279--309.附中文参考文献陈萍,2003.浮游有孔虫壳体的若干化学指标及其古海洋学意义:以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99.方念乔,陈学方,胡超涌,等,2001.东北印度洋深海记录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第四纪研究,21(6):49O一499.。

有孔虫

有孔虫

J K E
N Q
ALLOGROMIINA(奇杆虫亚目) Lagynacea(瓶形虫超科) TEXTULARIINA(串珠虫亚目) Ammodiscacea(砂盘虫超科) Lituolacea(曲杖虫超科) ENDOTHYRINA(内卷虫亚目) Parthuramminacea(拟砂户虫超科) Endothyracea(内卷虫超科) FUSULININA(蜓亚目) Fusulinacea(纺锤虫超科) Verbeekinacea(费伯克蜓超科) MILIOLINA(小粟虫亚目) Miliolacea(小粟虫超科) ROTALIINA(轮虫亚目) Nodosariacea(节房虫超科) Spirillinacea (盘旋虫超科) Robertinacea (罗伯特虫超科) Buliminacea (小泡虫超科) Discorbacea (圆盘虫超科) Duostominacea (双口虫超科) Nonionacea (诺宁虫超科) Cassidulinacea (盔形虫超科) Rotalicea (轮虫超科) Globigerinacea (抱球虫超科) Orbitoidacea (圆片虫超科) Carterinacea (伞形虫超科)
• • •
五)第三纪 有孔虫发展的第三个繁盛时期 继白垩纪之后,有孔虫在古新世经历了短暂的停滞,从始新世 又开始了第三个繁盛时期,主要特点为: 1、底栖有孔虫中许多具白垩纪特色的科属完全绝灭,大量的 新类型开始出现,如古新世绝灭的圆片虫科(Orbifoididae) 等,新产生的如轮虫科(Rotaliporidae)。
60
120 140 16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18
2、深度 有孔虫组合及类群的分布与水深之间的关系最为明显,可归纳如下: 1、有孔虫的分异度和丰度随水深度的加大而增加;2、浮游有孔虫的数量随着离 岸距离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在滨海和陆棚地带,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胶 结壳类型逐渐减少,钙质壳类型逐渐增多。 部 位 水深(m) 河口 <20 内陆棚 <50 中陆棚 50-100 外陆棚 100-150 假棱串珠 虫-珍珠面 包虫组合 n×102n×103 70-90% 陆 坡 150-700 海槽 700-2000 瓶虫类 组合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有孔虫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有孔虫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有孔虫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万随;翦知湣;成鑫荣【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11(031)002【摘要】通过对2009年1月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6个站位、28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分析.在0~250m水层内共鉴定出14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以热带暖水种为主、广适应性冷水种仅零星出现.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深度较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深,可能是由于赤道地区强烈的太阳光照射或两个种食物来源差别的缘故.G.ruber与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协同变化,反映出海水碳酸盐化学体系是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子之一.此外,浮游有孔虫壳径也是壳体同位素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为了减小壳体壳径对壳体同位素值的影响,进行浮游有孔虫同位素分析时应尽量挑选壳径相近的壳体.%Planktonic foraminifera keep records of the upper ocean environments in their assemblage and individual tests.In order to atta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table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 we collected samples in MultiNet mediate plankton tow ( aperture opening 0. 25m2 ; 154μm mesh size )in the upper 250m of the water column which divided into five depth intervals(0 ~ 50,50 ~ 100, 100 ~ 150. 150 ~200 .and 200 ~ 250m) from 6 sites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 WE-1 ( 17°20'N. 138°28'E) , WE-2 ( O°N,15g°24 'E) , WE-3 ( 5°57'S. 150°29 'E ) . WE-4 ( 4°12' S, 145°60 'E ) . WE-5 ( 1°30 'N , 134°40 'E ) . and WE-6 (3°21'N,131°52'E) ] in January2009.The species fauna analysis showed that totally 14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water of upper 250m.and they were most tropic warm water species ( Globigerinoides ruber, G. sacculifer,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 Neogloboquadurina dutertrei and GloborotaLia menardii widespread distributed there) and cold water species only occurred sparsely , which indicates the warm-dwelling species are dominated in the study areas. G. ruber (s. s. )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G. ruber(two morphotypes G. ruber s. s. and G. ruber s. l. ) in the study stations, with sedimentary records probably reflecting G. ruber s. l. predominant in lower temperature or deeper surface waters. In terms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G. sacculifer had an average shallower habitat than G. ruber,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light intensity and food supply.Besides,an interesting feature is the main depth habitat of G. aequilateralis with symbiotic algae within the lower mixed layer and upper thermocline in the region. The maximum abundance of P. obliquiloculata occurred at the lower mixed layer(50 ~lOOm) among the water column. G. menardii showed a relatively high abundance in the marginal western equatorial sites compared with others , and indicative of larger and thicker shells at the greater depth , probably related with vertical transport in the life cycle. The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of G. ruber and P. obliquiloculata parallelly vary as the result of the similar sea water carbonate effect. In addition,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siz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hells wa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to the stable isotopes,which suggest that we should pick up the shells with the same size fraction for the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总页数】8页(P284-291)【作者】万随;翦知湣;成鑫荣【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21;P736.44【相关文献】1.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指示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 [J], 许慎栋;陈文煌;邓文峰;贾国东2.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向荣;李铁刚;阎军3.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J], 蒋来宾;翦知;成鑫荣4.热带西太平洋250ka来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变化特征及控制机理[J], 秦秉斌;李铁刚;常凤鸣;熊志方;郝鹏5.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新世以来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变化 [J], 郭建卿;成鑫荣;陈荣华;翦知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进展

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进展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0年12月;27(4):366-375Acta M icropalaeo nto lo gica Sinica 27(4):366-375;December ,2010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进展*刘 芳1,2) 向 荣1)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提要 古海洋环境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表层古海洋环境信息主要载体的浮游有孔虫分布范围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大量保存,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建古环境的基础。

对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进行研究,是正确理解浮游有孔虫群落及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所蕴涵古海洋环境信息的前提。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海域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一些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区域分布、深度分布、季节性变化及其壳体同位素组成等特征。

最后展望了我国南海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现代浮游有孔虫 季节性变化 氧碳同位素 浮游拖网 沉积物捕获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6042,4097603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 B4289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 -228)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LYQY200704)资助。

收稿日期 2010-09-02,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0-10-081 前 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认识和把握气候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全球变化研究也因此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古海洋环境演化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

浮游有孔虫作为表层古海洋环境信息的一个主要载体,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大量保存,根据其组合分布和相关的替代指标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已被广泛应用于深海钻探(DSDP )、大洋钻探(ODP )、过去全球变化(PAGES )和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IM AGES )等计划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態意義:
通常在主要洋流系統邊緣及沿岸湧昇流邊緣處豐度較高。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839年
發現者:
Brady
地質時間:
中新世晚期 ( Late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中型到大型的大小 (微米)
地理分布:
熱帶 ~ 副熱帶
Globoquadrina conglomerata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839年
發現者:
D'Orbigny
地質時間:
中新世晚期 ( Late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小型到大型都有 (微米)
地理分布:熱帶~副熱帶皆有
Globoturbororalita tenella
外觀:
由正面來看,也有4個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一個殼室,以側向一邊的方式,跨過另3個殼室而形成具有低角度拱狀的口孔。(左上圖)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此種屬殼室排列呈左、右旋的型式皆有,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938年
發現者:
Natland
地質時間:
中新世晚期 ( Late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通常可反應表層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 1839 年
發現者:
D'Orbigny
地質時間:
中新世早期 ( Early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 1956 年
發現者:
Hofker
地質時間:
更新世早期 ( Early Pleist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依據Bé (1977)的研究指出G. bulloides有熱帶種和副極區種之分,兩個種的外型相似,兩者間最大的差別,在副極區種的口孔的高度較低且較深些,兩者通常反應為較冷的水文環境,可用以指示冷水團或者是水團湧昇作用(upwelling)的指標。
西元1959年
發現者:
Blow
地質時間:
中新世早期 (Early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小型到中型的大小 (微米)
地理分布:
副熱帶 ~ 極區水團
Glog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
外觀:
每一圈大約有5至6的殼室(chambers),於殼體中心處會出現類似肚臍之臍眼(umbilicus)。(左上圖)
地理分布:
熱帶~溫帶皆有
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外觀:
由正面來看,蟲體大約是成正方形,殼室(chambers)數目一般以4為主,殼室排列是在一平面上以方向向左的旋轉方式(順時鐘方向)生長。因 此,在 殼 室 的 開 口會形成很細的切口,有時在甚至會有唇狀物(lip)長出,同時由於每個殼室長開口處得差不多一樣的大小,故殼室間的縫合線(suture)大約是成十字線形。(左上圖)
由正面來看,也有4個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一個殼室,橫跨過另3個殼室而形成具有小角度的口孔(aperture)。(左上圖)
該種屬最大的特色是整體呈現出紅色或者是橘紅色的色澤,但基於該圖片是以電子顯微鏡(SEM)拍攝而成,故無法以原色呈現。位屬於較冷的緯度區域亦有白色殼體之種屬出現。
細部構造:
由側面來看,可找到兩個較小的次要口孔。(右上圖)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粗糙針狀表面(右下圖)。
生態意義:
一般分佈在大洋的中心處含量較高,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879年
發現者:
Brady
地質時間:
中新世晚期 ( Late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屬於大型的個體,一般成橢圓至近方形的外型 (微米)
地理分布:
熱帶~溫帶水團
Globigerinoides ruber
外觀:
由正面來看,有3個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的一個殼室,會橫跨過另2個殼室的縫合線(suture)而形成具有高角度拱狀的大口孔(aperture),此口孔為主要口孔(primary aperture),另外尚有2個次要口孔(second aperture)在側邊。(左上圖)
由側面來看,可發現一個次要口孔。(右上圖)
由背面來看,除了側面的口孔外,還有另一個次要口孔。(左下圖)
該種屬具有三口孔(一個主要,二個次要),外殼呈粉紅色至紅色,有些則為白色殼體。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也可能和水團中鹽度的分佈有關。
生態意義:
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877年
發現者:
Brady
地質時間:
中新世 (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中型到大型都有 (微米)
地理分布:
熱帶~溫帶皆有
Globoturborotalita rubescens
外觀:
發現者:
Schwager
地質時間:
上新世早期 ( Early Pl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中型到大型都有 (微米)
地理分布:
熱帶 ~ 副熱帶皆有
Globorotaloides hexagonus
外觀:
通常可找到5至6個的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一個殼室長得和前一個殼室不大一樣,而且是以高角度往外發展,使得形成口孔的位置由中心至旁側皆有。(左上圖)由側面所示,在殼體兩側處較薄。(右上圖)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小型的個體 (微米)
地理分布:
溫帶~熱帶區水團
Turborotalita quinqueloba
外觀:
由正面來看,蟲體的殼室(chambers)數目一般為5至6個殼室,其中最後一個殼室長得會特別大,甚至會延伸到臍部(umbilicus),類似於口罩 (bulla)的形式。(左上圖)
外觀:
由正面看,可看見4個大的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一個殼室,以斜向的方式,橫跨過另外3個殼室。(左上圖)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中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866年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發現時間:
西元1826年
發現者:
D'Orbigny
地質時間:
中新世晚期 ( Late Miocene ) ─ 現代 ( Recent )
個體大小:
一般是屬於小型到中型的大小 (微米)
地理分布:
副熱帶 ~ 極區水團
Globigeri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alconensis
外觀:
該種屬的外型和G. bulloides (編號10)有些相似,通常可找到4個主要的殼室(chambers),其中最後一個殼室,通常會略小於前一個殼室,並以正向跨越的方式,橫跨過另3個殼室而形成低角度扁平型的口孔(aperture),此口孔通常較G. bulloides小些。(左上圖)
由側面來看,可發現一個次要口孔(second aperture)。(右上圖)
轉至背面來看,於背面可發現有一個較小的次要口孔。(左下圖)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通常反應為較溫暖的水文環境。
化石保存度:
屬低保存度
由側面來看,有時會在最後一個殼室外面,生長出一類似囊袋狀的突出物,稱為Sac;鑑種時,若發現有Sac之特徵時,表示為老年型。(右上圖)
由背面來看,除了正面的口孔外,還有另一個次要口孔。(左下圖)
細部構造:
此種屬殼體上有針刺(spine),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有許多成蜂窩狀的孔隙存在。(右下圖)
細部構造:
在顯微鏡下微觀殼體構造,可發現殼體表面無針刺(spine)存在,且甚少孔隙存在。(右下圖)
生態意義:
根據殼體不同方向的旋轉方式,則反應出截然不同的生態意義:
1)左旋型的N. pachyderma,代表為較冷的水文環境;
2)右旋型N. pachyderma則是代表相對較溫暖的水文環境。一般而言,兩種屬的分界是在4月份7.2度C等溫線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