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简史 ppt课件
瞽宗 商代大学;以乐教为重;乐师为教师 习礼 习武 教学内容 读
写
中外教育简史
14
算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育
一、“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 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中外教育简史
15
二、西周的官学系统
辟雍(中) 东序(东)
天子 成均(西)
30岁 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 40岁 形成自己的学术,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 50岁 获得从政的机会,后开始进行14年的游学生涯 68岁 受礼聘返回鲁国,完成六经的编纂和校订工作
中外教育简史
24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的关系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特点:
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
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
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中外教育简史
28
六、教学方法论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因材施教
冉有和子路都问“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 祖先崇拜 巫术占卜
祭祀和巫术活动
中外教育简史
9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传说中的学校——成均
玄谓董仲舒云:“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礼记·文王世子》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教育者:乐师
中外教育史课件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 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 学的人物”,被喻为“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代表作:《政治学》《论灵魂》
吕克昂学园 主要贡献:教育阶段论;和谐发展
的教育观;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第八节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政治思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 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互利, 利人与利他的统一)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第二,“辩乎言谈” 第三,“博乎道术”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4.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代表人物:郑国子产、齐国管仲、魏 国李愧、卫国商鞅、韩国韩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 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6.启发诱导原则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学方法如下:
1.问答法 2.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吕克昂学园 主要贡献:教育阶段论;和谐发展
的教育观;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第八节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政治思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 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互利, 利人与利他的统一)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第二,“辩乎言谈” 第三,“博乎道术”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4.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代表人物:郑国子产、齐国管仲、魏 国李愧、卫国商鞅、韩国韩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 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6.启发诱导原则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学方法如下:
1.问答法 2.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幼教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 (二)幼儿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 • (三)主张素质教育,提倡动手 • (四)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一、朱熹的生平及教育实践 • 二、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 • (一)重视蒙养教育 • (二)重视学习“眼前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 •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 • 三、原始社会末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关于儿童教育的方法 • (一)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 (二)注重环境影响,主张慎择师友 • (三)注重直观形象,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 (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五)提倡下面教育为主 • (六)首创以“须知”和“学规”的形式对儿童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上
中外教育史
曹占东 主编
中国原始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原始教育概况
❖ 一、教育的产生 ❖ 思考:教育何时产生 ,为什么?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因为要生产,所以要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提库纳族部落少女成年仪式第一个步 骤是剪头发。旁边还有很多族人在吹
❖ 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 重点。而射御的学习,除了传授和培养有关 的知识、技能之外,还着重与礼乐之教相配 合。
四、封建官学制度的兴起、发展
❖ (一)宋元明清时代官学的特点
1.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
❖ 2. 特点
❖ 一是尊师重道,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 优厚的生活待遇。
课间休息
下篇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教育观点
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七年为一阶段划分为 三个时期从出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7~14岁 为第二个时期;14~21岁为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相当于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 这一时期应该顺应自然,以儿童身体的 发育成长为主。
古罗马的教育
❖ 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共 和、
❖ 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方法》 ❖ 教师称为“指导员”。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儿童的
心里活动和他们身体发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
内容和方法: 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练习、初步知识教育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马卡连柯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现代西方主要 教育思想家
杜威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自隋朝产生后, 经过唐代的发展,宋 元明清的演变,逐渐 完备和定型化,直到 1905年被废除,在中 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 年,对我国封建社会 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曹占东 主编
中国原始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原始教育概况
❖ 一、教育的产生 ❖ 思考:教育何时产生 ,为什么?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因为要生产,所以要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提库纳族部落少女成年仪式第一个步 骤是剪头发。旁边还有很多族人在吹
❖ 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 重点。而射御的学习,除了传授和培养有关 的知识、技能之外,还着重与礼乐之教相配 合。
四、封建官学制度的兴起、发展
❖ (一)宋元明清时代官学的特点
1.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
❖ 2. 特点
❖ 一是尊师重道,给教师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 优厚的生活待遇。
课间休息
下篇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教育观点
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七年为一阶段划分为 三个时期从出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7~14岁 为第二个时期;14~21岁为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相当于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 这一时期应该顺应自然,以儿童身体的 发育成长为主。
古罗马的教育
❖ 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共 和、
❖ 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方法》 ❖ 教师称为“指导员”。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儿童的
心里活动和他们身体发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
内容和方法: 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练习、初步知识教育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马卡连柯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现代西方主要 教育思想家
杜威
现代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自隋朝产生后, 经过唐代的发展,宋 元明清的演变,逐渐 完备和定型化,直到 1905年被废除,在中 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 年,对我国封建社会 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第六章 国外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
罗马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上,手工业和商业尚不发达。这一时期的罗马
教育实施的是一种叫作“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模式。
古罗马实施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父亲在家庭中的来自位至高无上。在教育内容上
罗马家庭注重宗教和道德教育,对传统 美德的教育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所占 比重较小。
自古王国时期,古埃及陆续产生了文士学校、 僧侣学校、职官学校等机构类型。虽然文士学 校有贫家子弟入学就读,但从总体上来看,古 埃及各类学校的学生多半是奴隶主子弟,而一 般的农民、手工业者很难有机会入学。
文士学校 僧侣学校 职官学校
课堂互动
古埃及的平民子女是怎样接受教育的? 又是以何种方式学习专业技术的?
古埃及的皇族子弟在幼年时期享有乳母的精心喂养,年龄稍长,就被送到宫廷 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主要学习简单的读写、宫廷礼仪及进行忠诚国君的教育等。 主要邀请有经验的僧侣、官吏、学者等任教,有时候国王(法老)也亲自授课。 宫廷学校对入学的皇族子弟要求十分严格,惩戒和鞭打是常用的教育方法。
古埃及的各类学校
中外学前教育史
di
liu zhang
第 六章
国外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引言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生产关系等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之相对应,学前教育也呈现出阶级性、父权制以及宗教色彩浓 厚等特点。
案例引导
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在婴儿时就要接受严峻的考验,父母用烈酒为他们擦洗,然后还 要让长老检查他们是否健康。凡是经受不住考验或被长老认为是虚弱的婴儿,就会被 抛在弃婴场。男孩在7岁进入国家的教育场所训练,从此他们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 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格斗。 天刚亮,身着破烂长衬衣、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便开始在竞技场上搏斗。即使一方被打 倒在地,伤口流着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软。被打倒的人如果能够顽强抵抗,坚持到底, 也会被认为是强者;而哀叫和讨饶者则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
27
.
28
二、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1、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
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体制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
29
▪ 1 .突出文理学科,改变“轻学重术”的 思想
▪ 2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 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 乐业”;
▪ 4、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 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 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等;
▪ 6、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
.
41
▪ 陈鹤琴(18921982):
▪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理论的开创者。创办 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 稚园(南京鼓楼幼稚 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 志着“活教育”理论 的形成。
梁漱溟1920年任教于北大时留影
.
39
▪ 4、黄炎培(18781965):
▪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 义教育家,近代职业 教育的创始人。
黄炎培(1878—1965)
.
40
▪ 1、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 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等;
▪ 2、职业教育的地位:它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 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
16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1、自然教育目的 ▪ 2、自然教育内容 ▪ 2、自然教育原则 ▪ 3、自然教育方法
.
17
.
18
维腾贝格的. 卢梭纪念馆
中外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161P)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 p8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三)光耀门楣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1、礼仪常规的训练 礼:童子礼 2、卫生习惯 (二)初步的道德教育 1、孝悌 2、崇俭 3、诚信 4、为善
(三)文化知识教育 识字、学书、听解《四书》 学习名诗、名赋、格言
《千字文》周兴嗣
天地玄黄 寒来暑往 罔谈彼短 存以甘棠 上和下睦 谓语助者 宇宙洪荒 秋收冬藏 靡恃己长 去而益咏 夫唱妇随 焉哉乎也 日月盈昃 知过必改 信使可覆 乐殊贵贱 孤陋寡闻 辰宿列张 得能莫忘 器欲难量 礼别尊卑 愚蒙等诮
具体的他曾提出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 。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么去做、去干,他指 出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错误。 3.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 察。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否则世界上的 事物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问 。 5.解放孩子的空间。把孩子从牢笼式的学校解 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 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 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三字经》王应麟
• • • • • • 人之初 苟不教 昔孟母 养不教 香九龄 融四岁 性本善 性乃迁 择邻处 父之过 能温席 能让梨 性相近 教之道 子不学 教不严 孝于亲 弟于长 习相远 贵以专 断机杼 师之惰 所当执 宜先知
《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
▪ 招收女生 ▪ 实行旁听生制度 ▪ 创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
30
三、教育独立思想
▪ 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 《教育独立议》一文,基本观点是:教育 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 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
31
▪ 1、 杨贤江(1895—1931):
▪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 青年教育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 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 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 4、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明确传 统教育学的形成的基础和理论特点。
.
2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1592~ 1670 ) ,捷克教育 家 ,处于西欧逐渐 向资本主义过渡的 时代,也是宗教改 革后的战乱时代。
.
3
▪ 世界观:体现出人文主义、唯物主义感觉 论以及民主主义的进步倾向,同时也保留 有大量宗教唯心主义的成分。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 ,2页),
.
8
夸美纽斯所设计的学校制度体系
▪
第一阶段:0~6岁 第二阶段:6~12岁 第三阶段:12~18岁 第四阶段:18~24岁 青年期
国语学校 拉丁语学校 大学与旅行
.
9
第二节 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 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 -1704)是英国资 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 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 家。他写的《教育漫话》 一书,从理论上为英国 的“绅士教育”提供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
▪ (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 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其本来意义,
▪ 招收女生 ▪ 实行旁听生制度 ▪ 创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
30
三、教育独立思想
▪ 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 《教育独立议》一文,基本观点是:教育 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 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
31
▪ 1、 杨贤江(1895—1931):
▪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 青年教育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 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 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 4、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明确传 统教育学的形成的基础和理论特点。
.
2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1592~ 1670 ) ,捷克教育 家 ,处于西欧逐渐 向资本主义过渡的 时代,也是宗教改 革后的战乱时代。
.
3
▪ 世界观:体现出人文主义、唯物主义感觉 论以及民主主义的进步倾向,同时也保留 有大量宗教唯心主义的成分。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 ,2页),
.
8
夸美纽斯所设计的学校制度体系
▪
第一阶段:0~6岁 第二阶段:6~12岁 第三阶段:12~18岁 第四阶段:18~24岁 青年期
国语学校 拉丁语学校 大学与旅行
.
9
第二节 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 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 -1704)是英国资 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 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 家。他写的《教育漫话》 一书,从理论上为英国 的“绅士教育”提供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
▪ (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 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其本来意义,
中外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97P)
(三)古希伯来 1.孩子是上帝的恩赐
2.举行割礼
3.教育以父亲为主 4.注重亲密感情和说服感化
(子女并非父母私有物,
而是未来的天国公民)
(四)古代印度 1.婆罗门教 (1)3-5岁剃度礼 (2)日常生活习惯教育
(3)家长制盛行
(4)死记硬背,必须抄写 2.佛教
(1)5岁前家庭教育
(2)5-6岁后出家修行
(二)国外学龄前儿童观的历史变化 1.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 2.缩小的成人 3.生而有罪的人(禁欲论、预成论)
4.生来自由的人
5.可造就的人(种子论:知识、道德、虔诚) 6.有独立兴趣与自由的父母所有物。
7.纯真无暇的存在(白板论:自由、自主,唯一不能做坏事)
8.儿童就是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 (享受童年是儿童应有的权利)
(3)慎选保姆 (4)父母要受过良好的教育 (5)儿童的学习应该早开始 (6)不要对幼儿逼得太紧
(7)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3.重视教师的作用 (1)保持纯正的德行,以免学生在未成熟的年龄遭受伤害 (2)严于律己,同时也要以严格纪律要求学生 (3)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冷酷会引起厌恶,纵容则招致轻视 (4)因材施教,反对体罚 (5)量力而行,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三)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 育思想
1.生平及主要经历
2.学前教育思想的基础 (1)哲学思想 (2)社会政治观点 (3)文雅教育思想
3.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1)重视学前教育,主张由城邦统一办理
(2)按年龄阶段进行教育
(3)重视优生与保育 (4)重视游戏或其他积极的娱乐活动 (5)注重对儿童日常生活的管理,重视环境影响
中外教育史 第一章 先秦时.ppt
(三)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 ,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 产生了原始的文字,掌握文字需要专门人员施教与 专门施教的场所,因此文字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
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 一种是“成均”,“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 ,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 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 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 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 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音乐又是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 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 主持者称大司乐 ,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 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 一些官员,如师氏 、保氏 、大胥 、小胥 、乐师 等 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 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 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 、 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 乡饮酒礼 、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 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 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 宣教场所演进而来。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yu)舜时代的学 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 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 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
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庠”后来成为学 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 验和知识演进而来。
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 一种是“成均”,“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 ,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 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 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 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 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音乐又是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 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 主持者称大司乐 ,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 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 一些官员,如师氏 、保氏 、大胥 、小胥 、乐师 等 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 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 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 、 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 乡饮酒礼 、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 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 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 宣教场所演进而来。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yu)舜时代的学 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 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 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
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庠”后来成为学 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 验和知识演进而来。
中外教育简史(可直接使用).ppt
中外教育简史
李霜
最新.课件
1
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年。
最新.课件
2
中外教育简史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编 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三编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 第四编 中国当代教育
最新.课件
29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为政》 ——《论语·述而》
国学
大学
瞽宗(南) 上庠(北)
诸侯 ——泮宫
官学
小学 闾塾
党庠 乡学 州序
乡校
最新.课件
16
Hale Waihona Puke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礼 乐 射 大艺
六艺
御 书
小艺 数
大学的课程 小学的课程
最新.课件
17
礼(P20)
★关于贵族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丧嫁婚葬等一切行为规范。 ★关于西周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
受教育者:贵族子弟
最新.课件
10
教育内容:音乐教育
二、虞庠之学
氏族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 养老之所
承担教育和养老
最新.课件
11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最新.课件
12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李霜
最新.课件
1
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年。
最新.课件
2
中外教育简史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编 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三编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 第四编 中国当代教育
最新.课件
29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为政》 ——《论语·述而》
国学
大学
瞽宗(南) 上庠(北)
诸侯 ——泮宫
官学
小学 闾塾
党庠 乡学 州序
乡校
最新.课件
16
Hale Waihona Puke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礼 乐 射 大艺
六艺
御 书
小艺 数
大学的课程 小学的课程
最新.课件
17
礼(P20)
★关于贵族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丧嫁婚葬等一切行为规范。 ★关于西周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
受教育者:贵族子弟
最新.课件
10
教育内容:音乐教育
二、虞庠之学
氏族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 养老之所
承担教育和养老
最新.课件
11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最新.课件
12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PPT
(4)开始提出实施胎教。
13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 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士阶层的壮大,私学的 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 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 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 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1]
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 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 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 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 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 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 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7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保傅之教:朝廷内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 太子进行教育的制度。
“太保、太傅、太师”-“身体、德义、教顺” “少师、少傅、少保” 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8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乳保之教:挑选适宜 的女子来专职承担保 育和教育太子的事务。
标准:必求其宽裕慈 惠、温良恭敬、慎而 寡言者。
17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3)光耀门楣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
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是个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历 代统治者制订法律,惩罚罪犯,都不只限于个人,总 要牵连整个家族,所谓“一人当灾,全家遭殃”,一 人犯法,轻者罪及三族,重者株连九族。同样,“一 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出人头地,不仅是个人 的荣幸,也是全家的荣耀,如在科举时代,若家中有 人高中举人、进士,则朝廷以大红喜报报喜,整个家 族都将沉浸于喜气洋洋之中。正是由于个体与家庭间 这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使得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13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 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士阶层的壮大,私学的 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 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 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 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1]
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 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 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 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 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 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 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7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保傅之教:朝廷内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 太子进行教育的制度。
“太保、太傅、太师”-“身体、德义、教顺” “少师、少傅、少保” 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8
奴隶社会的宫廷学期教育
乳保之教:挑选适宜 的女子来专职承担保 育和教育太子的事务。
标准:必求其宽裕慈 惠、温良恭敬、慎而 寡言者。
17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3)光耀门楣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
社会的特点。中国古代是个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历 代统治者制订法律,惩罚罪犯,都不只限于个人,总 要牵连整个家族,所谓“一人当灾,全家遭殃”,一 人犯法,轻者罪及三族,重者株连九族。同样,“一 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出人头地,不仅是个人 的荣幸,也是全家的荣耀,如在科举时代,若家中有 人高中举人、进士,则朝廷以大红喜报报喜,整个家 族都将沉浸于喜气洋洋之中。正是由于个体与家庭间 这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使得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2.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 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 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 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 官府”。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师合一”。
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 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 御、书、数等 “六艺” 为基本内容。
•壬寅学制(1902),即《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政 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癸卯学 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 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 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 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 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 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3)增加了考试类别,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
4)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 5)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一般不能直接授官。
唐代专科学校种类较多(律学、算学、书学、 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 工艺学),附属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长官 直接领导监督,具有以下办学特点:
1) 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紧 密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 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 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比较公正合理,对当时的 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科举制度促 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 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科举制的主要流弊:
• 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
•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192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 “壬戌学制”,又称“新 学制”。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 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 关系。具体采取弹性学制;增加职业教育系统;缩短 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年限;采用学分制、选科 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学生在能力、个 性等方面的差异。
•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录用升迁需 经过一定的考核。
•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
•学校分布地区更广,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 民族地区的教育。
•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 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6.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学在官府” 的垄断形 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局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 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 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 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 的空白。
•1862年,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仍无完备的教育计划、更无完备的 学制;重视西文、西艺学习,忽视引进西方的政治及科 学教育;师资设备缺乏,难达成现代学校的目标;受旧 教育影响,仍未脱离封建“治术” 教育的窠臼;派遣 军事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壬子癸丑学制:教育部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 公布,史称“壬子学制” (1912)。到1913年,教育 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 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 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 方面作了努力,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
(5) 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 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 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 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 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 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 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 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 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 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 汉代太学的特点
1)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 的官吏(通晓 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 的 德行)。
2) 御定儒家经典“五经” (《诗》《书》 《礼》《易》《春秋》)为太学统一的教材。
3)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 和“家法” 。 4) 建立的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 一试的制度。“设科射策”,分甲科、乙科 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 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1.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 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 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 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 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 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 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 及时地培养和输送本官署需求的专业人 才。
3) 学校的水平和成效取决于官署行政长官 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所以兴衰无常。
5.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
•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宋 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的 “兴学” 活动,大大提高太 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 格逐渐放宽。
• 突破权贵限制,扩大受教育对象。
• 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传统,学校移到 民间,教学联系社会现实生活。
• 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
7.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
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 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 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 院。
• 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
• 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 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东亚, 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 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中国成了考试 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9.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教育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 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 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 大影响。清末科举制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 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
• 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 有利于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 的稳定。
(2) 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 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 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 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 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 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 教 育 内 容 方 面 , 以 《 诗 》 、 《 书 》 、 《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 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 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 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 生,而不是崇拜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