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作业--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4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
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
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诱思探究”模式下的习题课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诱思探究”模式下的习题课教学研究【摘要】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
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
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提出了“诱思探究”的习题课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习题课诱思探究习题课是新知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抽象以及寻找论证方法。
准确地、简要地表达以及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该课型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进行“解决问题学习”,也就是把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公式、法则、定理,迁移到不同情境下加以应用,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比较,择优。
然而,很多老师将习题课变成了由大量习题堆积成的课堂,老师将这许多练习讲完,一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的现象。
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违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现象的反思,我校提出构建“三主成功”课堂教学模式,即“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三动”(引动,互动,自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诱思探究”模式是“三主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1、“诱思探究”习题课教学模式及其理念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这一理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关于中学化学探究情景的论述145965 代梦云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实现现代课程观和现代教学观,真正地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心独立地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逐步成长为创新型、开拓型的各级各类英才。
这就需要构建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以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宗旨。
从诱思教学和谐论来看,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
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景。
化学作为实验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科学,化学教学的素材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从科学性、趣味性还是实用性等方面来说,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文着重从中学化学探究情景的内涵、类型、案例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探究情景的内涵探究情景为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的背景或场景,为打开探究式学习局面提供导引作用,在情景中隐藏着可能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创造机会。
探究情景富有真实性、针对性、情感性。
探究情景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事物入手,或以自然界、社会及与其它学科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呈现化学知识存在的实际背景,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意义;探究情景必须指向一定的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主体交互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探究情景的类型按照情景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问题情境按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出现的阶段分为教学活动开始、过程中和结束时的问题情境。
诱思教学论期末作业
(1.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
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境。
那么,必须研究探究情境的内涵、性质、种类、源泉、特别是本学科应突出创设那些探究情境,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详细论述)诱思教学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姓名:学号:诱思探究教学,旨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就是一粒种子,自身具备成长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好成长环境,让这粒种子能够顺利发芽,茁壮成长。
教师如何在学生和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诱思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顾名思义,“诱”就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体作用;“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寻求掌握知识的途径;“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从而获取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其精髓在于“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诱思交融,促进发展”,他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教师则要在学生思和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外因,把教与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诱思教育中,常用的有情景探究学习:顾名思义,“探究学习”,从学生认知过程来看,探究学习就是获得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
这就是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具体表达,可以称为探究学习。
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政治课程本身的缺陷,导致学生厌烦乃至学习效率不高,常常借助于一定的条件,比如借助于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探究学习,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情境”就是“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妨把它称为“教学情意场”。
“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要素,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意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动力基础。
免费师范生硕士第一学期作业《教育学原理》作业4
习题四1、对不同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大学和高等学校:欧洲于12世纪产生了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到14世纪,欧洲已有几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一般设文学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
中世纪大学的四科中,文学科教授七艺。
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当时大学的四科,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文学科一般为6—7年,其他三科为5—6年。
在文学科学习三四年,学完文法、修辞和辩证法三艺后,就可当助教,这就是学士。
学完文学科七艺后,获得文学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文学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的其他三科中学习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学科证的就是博士。
现代大学和高等学校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改造成现代大学;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高等学校。
2、中学: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
在英国叫文法学校或公学,德国叫文科中学。
这批学校修业年限不同,但教学内容、修业年限、毕业生的权利和中世纪大学的文学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因此统称为古典中学。
18世纪初,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欧洲出现了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中等学校向现代学校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经历了长期的斗争,结果是实科中学地位越来越强大。
斗争中,两者都获得了改进和发展,但总的方向是两者都逐步变成了愈益完善的现代中等学校。
3、小学:文艺复兴前,西欧就有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办起了许多小学。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读写算的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常识,这就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教育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
教学论实践作业(3篇)
第1篇一、作业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教学论的重要性。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
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作业内容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最后,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贴近学生实际。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以《圆的面积》为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回顾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2)引入圆的面积概念,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
(3)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实例讲解。
(4)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以《圆的面积》为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圆的面积概念和公式。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圆的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新运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1期摘要:“诱思探究”即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其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诱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最终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应用[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03-01“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张熊飞教授通过在基础教育第一线27年的实践经验,潜心研究22年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客观教学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学科教学论,并将其具体运用到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去。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一不能忽视了“以情激情”学生的学习思考需要一个激发的情境。
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如同“齐人闻秦人之饥”一般无动于衷不带丝毫的激情,怎能指望学生进入一种“愤悱”的状态。
学生不是全自动的机械,电钮一摁,流水线便会自动工作,生产出一件件成品来。
不能指望我们准备了探究材料以后,学生便能自发地进入探究状态,创设情境激发情意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学生对探究的对象发生兴趣。
在“诱导”时,不能认为“以情激情”的活动只存在于一节课的开端,起到一个“导入”的作用。
在整个课堂中,在每一个探究问题之前之后都要进行。
创设情境需要举一些事例,但事例的数量不能太多,一两个足矣。
关键是事例的内容要详细,因为只有细节充实结构丰满的事例才能打动人心。
如果列举了许多例子以至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每一个例子都泛泛而谈,未讲得深入浅出透彻入微,便会收效甚微。
采用诱思教学法进行教学之我见
河南 殷德田
■ ●
■ 一
所谓诱思法 , 就是施教 时要 善于“ 诱导 思维” 首先要 “ , 诱疑” 使 学生“ , 生疑” 然后要 “ 向” 使学生 导 , 思维沿着正确 的方 向健康 地发 展 ; 最终达到“ 释疑 ” 。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诱思教学的基 本内容 和以及方法体现
教学法” 指导下 , 师的每个教学设计 , 教 考虑的并非仅仅是 自己怎样教 , 而首先应考虑学生怎样学 , 不是 教为 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 , 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 。 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 的基本点 , 又位 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 主体 的根 本保 证 , 以便最优化地发挥教 与学 的整体 功能。 二、 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运 用诱恩 教学法 诱思探究学科 教学是根据教 学的客观规律形 成的完整的教学理论 体系 , 核心是变教 为诱 , 其 变学
能力和教育价值 , 以便 充分 发挥知识价值的功能 , 寓能力发展于 知识教 学之中 , 寓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
中。
吃透学生 : 学生 的认知并不是一 张白纸 , 他们总是用 自己已有 的想法 、 认识结 构和思 维方式去接受荔 学 中的新知识 , 理解教 师的诱 导。因此 , 分析学生原有 的认知结构 和思维方式 , 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 知识会造成什么样 的障碍 与影 响 , 对有的放矢 的安排教学活动极 为重要。 设计最优化 的教学过程 : 师要尊重学生 , 教 尊重认知规律 ; 协助学生 确认实现 目标 的最佳 途径 , 及 引导学生对学 习过程和结果进行 反馈 评价 , 保证素质教育 的逐 步实 现 ; 于创设教学情境 , 善 始终营造一利 支持学生学 习的宽容 、 轻松 、 积极的心理氛 围 ; 创造性 地开发 、 用一 切课程资源 , 利 选择 生动形象的 、 富确 个性 的体 验形式 , 引导学 生设计好整 个学 习活动 , 让学 生充分 “ 起来 , 动” 并准 确地诱导学 生不断提 出 题、 解决 问题 , 保证认 知活动健康发展 。
诱思探究自测题答案四章全
诱思探究自测题答案四章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业答案依据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遵循上述筛选原则,我们将整个学科教学归结为三个基本的学科教学范畴:“发展”范畴,是对学科教学目标方面的抽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对学科教学价值的抽象。
学科教学领域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于是,“发展”构成了反映教学价值的范畴,揭示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教学价值观。
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其理论展开则形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范畴,是对学科教学活动的职能方面的抽象。
在现代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
两者各执其能,又形成完整的辩证统一职能,即教学,构成了整体的学科教学活动。
因此,现代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活动。
“教学”则构成了反映学科教学赖以存在的职能属性的范畴,揭示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二,教学职能观。
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其理论展开则形成了“诱思教学和谐论”。
“心理”范畴,是对学科教学活动运行机制方面的抽象。
人是知情合一的高级动物,那么,学科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
当然,教学论并不是心理学,因而“心理”只有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客观规律,才能构成反映学科教学运行机制属性的范畴,揭示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三,教学过程观。
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其理论展开则形成了“探究学习方式论”。
于是,整体辩证逻辑关系,如图所示:三个基本的学科教学范畴全方位的辩证统一,是学科教学系统通过教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发挥教学职能,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心理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以启动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学价值。
这样就形成了学科教学系统的整体教学过程,保证了学科教学论达到真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业答案二、如何理解素质和素质教育?有人说:应该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所谓素质,乃是人自身以先天遗传的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在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识客观世界,求得幸福生存的全部必备因素。
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到作业五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30)1.教育研究(6)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2.定量研究(6)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实验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定量研究。
3.定性研究(6)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4.文献研究(6)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
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
许多研究对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思等具有积极的意义5.现场研究(6)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
虽然这种研究也需要作文献的考察,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
研究者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
这种研究最适合于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
简答题(50)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
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
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
“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应用
一
学生 , 而是获得多方 面需要的学 生。只有把以上三个层次综合起来, 横 看是全体学生 , 纵看是多代学生 , 内核看是获得多方 面需要 的学生 , 从 这才叫“ 以人为本” 。如此看来 , 真正实现 了“ 以人为本 ”也就保证了学 ,
生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 “ 体 ” “ 代 ” “ 全 、多 、多方 面需 要 ” 的学 生 的可 持 续发展。
人。
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首先铸造好这个教育之魂 。其 中, 课堂 教学是素质教育 的主阵地 , 在主阵地上始终要立魂树标 , 以实现“ 掌握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业,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诱思探究教学法
提高课堂效率的诱思探究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总课时大致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3/4以上。
因此,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才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
如何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面对教学改革中的这些重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验》,不仅大面积提高了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
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走在了前列。
下面就实践探究这一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实践探究“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这就是实践探究的哲学依据。
因而,实践探究的理论思路,一般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归纳研究两个教学层次去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的。
实践探究是中小学生学习时常用的学习认识过程。
在实践探究中,思维加工一般均由归纳研究来完成。
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形式相异,包括实验探索、体验探索、经验探索、形象探索,因此,实践探究又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形象探究。
(一)实验探究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完成探索层次的学习,称为实验探究。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均可以运用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导向性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
实验探究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一般是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来实现探索层次的。
一般来说,演示实验也是探索性教学实验。
然而,演示实验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心理“跃跃欲试”,但却难以“亲手一试”,学习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学科教学论作业4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感悟传统的教学论总是过分地夸大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的重要作用,不顾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接受能力等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在这种外在压力下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谈不上对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则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反复研究,自己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
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而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科学探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有基于实验进行的探究,有通过调查进行的探究,有资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训练的探究。
完全探究是探究学习部分探究也是探究学习,只是要训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罢了。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探究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是贯穿于每一节生物课中的。
二、科学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它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基本环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0我正是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入手,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科学的探究。
如在学习人类色盲遗传时,在讲清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它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之后,就指导学生思考:(1)人类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2)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启发学生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并由此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等。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
另外,让学生阅读探究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从而拟订探究计划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科学探究也是一门充满艺术与个性化的探索过程一节好的探究课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始于欢乐,终于智慧”。
第二章自测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请认真闭卷自测,自查学习本章地效果.不掌握理论,是难以实践地,何况,我们地理论本身就往往阐明了应如何实践;每题分,卷面分,总分.)一、为什么“双主体论”是错误地?如何理解教与学地和谐关系?答:教时,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这就是“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地主体”,没错,因为凡是实践着地人都是认识地主体.然而,即使单纯从认识论来剖析,两者并不能等价齐观:学生地认识是为了自身地全面和谐发展,而教师地认识是为了培育学生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前者是矛盾地主要方面.教学是个和谐地矛盾统一体.然而,“双主体论”却把教与学割裂开来,从而造成自身难以克服地矛盾.试问:当教师讲授时,是不是教师在“教”?同时,是不是学生也在“学”?此过程中,谁是主体呢?两方面都是主体,又怎么处理教与学地关系呢?在教师为主体地条件下,又怎么实现学生地主体地位呢?这里地要害是,只单纯地看到学生是认识地主体,没有考虑到:归根结底,学生是获得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地主体,因而背离了教学系统地科学发展观,仍然通过“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作“物”去支配.由此陷入了“同而不和”地泥坑.当前地一些理论阐述中,既高举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地大旗,又明确地提出“发挥教师地主导作用”,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变相地“双主体论”,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总记着“我要主导”,总想突出自己地“教”,总放不开手大胆地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在汉语中,“主导”地内涵是十分明显地,实质上是强调教师是矛盾地主要方面,是“主导”、或主宰教学过程地.所以,是错误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职能观就是从职能地角度,去认识教和学地各自职能,以及他们间地和谐统一职能,从而确定了各自地职能,进而确定他们之间地相互作用.在现代教学环境中,教和学是不可分离地,因此我们在谈二者地关系是,总地出发点是把教和学看做是教学过程中地同一个矛盾统一体,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所以从这种“教学职能观”,确立了学生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地主体地位,是科学发展观地必然结果.既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地积极性,还实现了它们各自地职能.虽然没有强调教师在认识论上地主体地位,但却定位致和,从使命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这一更崇高地职能观,返璞归真,更切合教学地客观规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学生地主体地位地真正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核心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抓住一个“思”字?答:)简单地来说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而获得发展地主体.认识完全是为了获得发展.因此,学生是发展地主体,即所谓“培育人才”,这才是矛盾地主要方面,这才是学生主体地位地实质内涵.简而言之,学生为主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生地主体地位具备以下四条基本特征:.能动性.能动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备自我发展地内在需求,能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这种认识去不断地完善自我..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学生地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同化理论表明:学生在情意过程激励下地认知过程,就是已有地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同化)和不断修补、改造(顺应)地过程,任何不经过独立地自我活动而获得地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靠地..创造性.创造是人类地本质,是人地主体性地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地活动方式和新地活动成果地内在意向..基础性.人地一生都在追求自身地全面和谐发展,而学生时代则是为人一生地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地年华——为生存打好基础,为做人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不断发展打好基础.这是主体地位地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偏离了基础性,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生主体地位地核心特征.核心特征是独立性.学生地主体地位地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独立性真正实现了,学生一定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基础性也就有了实现地保证.所谓“独立性”,并不是学生单方面地行为.我们所认识地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地条件而存在地.这就是说:学生应该在教师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体地位地关键是独立思考.从抓主要矛盾来看,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思维地独立性,即独立思考,这更是我国优秀地传统教学思想.孔子地教学生涯,始终贯穿着“学”、“思”结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生主体地位地地灵魂,归结为一条成语:独立思考.学生主体地位地外在表现形式,集中地表达为一个“思”字.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地关键就是独立思考.一个“思”字,抓住了学生主体地位地要害.学贵善思,学贵善悟,这就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地精要.因此,学生应以探究者、研究者地身份,重新体验,独立思考,全身心偷人整个教学过程.可见,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如何理解教师地引导作用?它有哪些特征?核心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启发教学地纲领?为什么要抓住一个“诱”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答:)教师地领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地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地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地独立思考;简而言之,教师为引导.这就是说教师地职能既是教师地权利,更是教师地义务.在教学系统中,教地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地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地主体地位,更重要地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地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地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更重要地是引路人,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着全面和谐发展转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师地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地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条基本特征..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地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地重要保障..启发性.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功能,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教学理论地核心,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和学地和谐关系,也是一切施教策略、措施和方法地灵魂..促进性.要搞好教学必须使教学适应学生地年龄思维特征.然而,单纯地适应性则是消极地,积极地应该是实现促进性..反馈性.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三维教学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地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师引导作用地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在我国,启发教学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由孔子明确提出来了.他概括自己地教学经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二字正是从孔子地这段论述中生发出来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二字箴言,可以说是启发教学地纲领.从上述经典性地论述可以看出: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反映客观教学规律地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管具体地教学方法地名目如何繁多,具体地教学策略如何多变,但是,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地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师引导作用地精华.归结为一条成语:循循善诱.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地要害.教贵善诱,教贵善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地精要.教师引导作用地外在表现形式,集中地表达为一个“诱”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一革命性地论述,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然而今天再也不适用于当代教学了.如果仍然强调“传”、“受”、“解”,如何实现学生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诱思探究教学以学生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教学地四大规律是什么?分别怎样理解?答:、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就是为师之道地根本..从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各自特征地和谐关系来看,恰好是两两对应、遥遥相对地,以教师引导作用地启发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地独立性;以引导作用地促进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地创造性,“以诱达思”、“促进创新”,调动学生心理地认知过程,完成掌握客观规律地任务.教师地引导作用就是全面地实现学生地主体地位,就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地基本特征: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基础性.於是,我们认识了第一条教学规律: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就是为师之道地根本、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地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地惟一标准.凡事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客观与主观应有地和谐关系.那么,应该怎么“学”?就是实现独立性,靠自己学.由此,我们认识了第二条教学规律: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地灵魂.、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和谐,以学为本,这就是教学本质地真谛.教学系统地根本功能,是使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教学则是实现这一功能地最经常、最基本地途径.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只有当诱真正地转化为思时,才能取得优异地教学效果.从目地与条件地和谐关系来看,思是目地,诱是条件,二者形相悖而实相辅,它们地和谐统一,则是主体与引导地最佳结合,也是教学取得成功地最重要保证.从“诱”和“思”地关系来看:诱是思地条件,思是诱地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只有科学地认识并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地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地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地一代代新人.於是,我们认识了第三条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和谐,以学为本,这就是教学本质地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地精髓..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地内因为依据;必须创造外因,以激发和完善学生地学习内因.显然,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节到学生主体“思”地频率上,才能使诱与思频率相等,情意相通,从而使诱与思发生共鸣,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充分发挥教学系统地功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於是,我们认识了第四条教学规律: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地精髓.四大教学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最本质、最基础地客观教学规律,充分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和谐关系地实质,构成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地基础理论.四大教学规律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启发.“启”与“发”是和谐地统一体,教师地“启”是前提、诱因和条件,学生地“发”是目地、过程和结果,是由教师地“启”而达到学生地“发”.优秀地教师启发学生地思维、探究和创新.这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地主动探究式;这就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谓“以诱达思”,就是“以启达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思维地基本形式是什么?人们一般是怎样思维地?为什么要培养全脑型地人才?答:):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中思维地两种最基本地形式.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地心理过程.逻辑思维则是用概念采用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地运动规律.两者都是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地理性认识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地一种概括地、间接地反映,是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地反映,换句话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地本质和事物内在地规律性关系地概括与间接地反映.所谓概括地反映,是指所反映地不是个别事物或个别特点,而是一类事物共同地、本质地特点和事物之间有规律地联系.脑科学地研究确认了脑功能“优势”学说,即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地优势功能.左半球地优势功能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数学、分析、判断等,它是以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地;右半球地优势功能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关系和几何学,音乐、图画、雕塑等艺术能力,以及综合化、整体化功能,它是以视觉空间地二维或三维方式处理输入信息地.正常人大脑两半球之间之所以能密切协同活动,是因为两半球下部有许多胼胝体相联系,它是由两亿条排列地很有规律地神经纤维构成.通过胼胝体,每秒钟可以在两半球之间往返传输亿个信息.如此高速地往返传输信息,使得人们很难觉察出两半球地各自优势.人脑好比两套不同优势地信息加工控制系统,它们之间通过神经纤维息息相通,高度协调,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地控制系统,共同完成思维活动.这正是人类长期进化而形成地脑地协调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所谓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觉、知觉地基础上,通过大脑地一系列形象地、逻辑地活动,从而获得对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地认识能力.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地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生要认识客观世界,使自身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以备将来成为振兴中华地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必须把发展思维能力作为学习地关键,作为实现主体地位地根本.思维虽然是超出感觉和知觉范围地反映,但它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产生地.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地基础,而给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地是实践.课程教学不能不重视这一基本客观事实,不能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实践,即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现实地课程教学工作中,实质上往往只重视了以语言和符号地方式呈现,而严重地忽视了以图形地方式呈现.天真烂漫地儿童一踏进学校大门,就往往只接受语言、数学之类地教育,因为这都是升学、就业、量才地“硬件”,相比之下,音乐、美术等偏重于图形呈现地学科,因被视为不大实用地“软件”,自然是可有可无地副课而很少顾及.即是那些“硬件”,传统地教学方法,也仅仅偏重于阅读、书写、数学运算等,并且不惜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就连有着丰富形象内容地语文课,也往往不引导学生从认真阅读、朗读中整体感悟,却陷于只发展语言规律和逻辑思维地课文分析.外语课成了枯燥地语法背诵、句子分析地说教.而对学生学习效果地评价,更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学生智力发展地残缺.为了摆脱教学上地许多困境,有意识地同时加强两种呈现方式,促进整个脑功能地整体发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六、为什么要把认知信息转化为情化信息?如何促进情化信息转化为情化思维?答:()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地态度体验及相应地行为反应.喜、怒、哀、乐、爱、憎、忧、愤等就是情感地不同表现形式.情感作为主观地意识经验,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地反映形式.俗话说“天才源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说明了作为认知因素地思维要获得良好地发展,没有“勤奋”、“积累”这些情感因素地参与是根本不可能地.我们把负荷情感地信息称为情化信息,而不带情感地客观叙述,则称为认知信息.于是,我们把情化信息参与地思维过程,则称为情化思维.形象思维地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情感性,这是形象思维区别于逻辑思维地主要特征之一.可见情化信息地加工处理,可能是属于右脑地功能.因而,情化思维可能属于形象思维地范畴.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化信息激励情化思维,实质上是进一步发挥形象思维地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中,文史类地信息十之八九属于情化信息,数理类则往往属于认知信息.社会实践已经表明:情化信息和认知信息是可以相互转化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地教学既应善于发挥情化信息地功能,更应善于把认知信息转化为情化信息,以便情真意切,以情启思,以情促思,以情成思,实现情思俱得地情化思维之最佳境界.情感体验是大脑对主体与客体关系地感受状态,就是说,情感地产生取决于客观事物地刺激,没有这种刺激,就不会产生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对客观刺激地感受机会.譬如“触境生情”,要善于创设一定地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地情感;形象是情感地载体,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地形象来诱发形象思维地情感性;情感体验是同人地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地主观感受,就是说,情感地产生还取决于学生以一定地社会标准为准绳地主观需要.譬如,与明辨是非、扬善抑恶、自尊自爱紧密相关地道德感;与好奇心、求知欲、成功地喜悦,为真理献身等评价事物时地理智感;与真善美、假恶丑等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地审美感.每个人地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加影响地功能.因此,教学时要善于以情激情,以教师引导作用地情感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地能动性,通过教师情感地感染来增进学生地情感体验.表情是情感地外部流露,既是了解一个人情感体验地客观指标之一,也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地重要手段,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最有效地“体态语言”.譬如,人地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最善于传递情感,展现人栩栩如生地精神风貌;身体地姿势和手势表情;语调表情地渲染;等等.教师要感染学生,以情育情,以情激情,就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带着微笑进课堂”,“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所以,运用情化信息激励情化思维这一领域地研究和实践,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地又一新地用武之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诱思教学--引论
诱思探究教学三个基本问题---之三
3、诱思探究教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 探究”基本理念,《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则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
那么,如何具体地理解这三个问题,特别是 提出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请大家先安心看 一段录像,大约需要57分钟时间。
谢
论体系
历来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常常昙花一现、无果而 终,就是缺乏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的理论指导。诱思探究教学 则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课程的理论体系(续)
第一章:从教学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定位出发,认识了教学系统的科 学发展观,乃是以学生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并将其具体化为 开展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即 “教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论”;
诱思探究教学三个基本问题---之一
1、诱思探究教学课程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 历来的很多教学改革往往都是在研究“怎么教?” 诱思探究教学从1981年起步,就在不断与时俱进 的研究:怎样把“满堂灌”、“满堂教”转化为“ 满堂学”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精髓在于求真; 教学是伦理,伦理的灵魂在于求善;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求美。
第二章:运用我国优秀的和谐文化,认识了“教学职能观•诱思教 学和谐论”,以四大教学规律奠定了教学系统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融合教学的四个子机制,以“教学过程观•探究学习方式 论”,认识了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揭示了“教学技能观•认知教学设计论”,归纳出实现上 述理论的具体操作规范,总结出了撰写教学设计的规律。
本课程最显著的特色
其三,实践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定位于应用理论研究,就 是说,她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使 “理论”和“应用”和谐地统一起来。 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始终坚持“实践丰 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 往复”的螺旋式环形上升的科研路线,在不断的失 败与成功的酸甜苦辣咸中,走出了一条令人欣慰的 新路。这就决定了,学习本课程必须坚持理论紧密 联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自测题
我们提供一份重点实验研究基地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后闭卷考试的试题,你能答上来吗?请自测自查。
试题
(闭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选择题的答案填到括号里。
2、答题字迹要工整、清晰。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创建( C ),是成功实施教学艺术的天梯。
A.教学艺术场 B.教学伦理性 C.教学情意场 D.现代媒体环境
2.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
其主体性的核心特征是( C )。
A.基础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创造性
3.人类理性认知中,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下列对逻辑思维基本过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A.分析和综合
B.比较和鉴别
C.抽象和概括
D.实践与应用
4.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研究有三种基本形式,下面不属于研究基本形式的是( B )。
A.归纳研究
B.行动研究
C.演绎研究
D.类比研究
二、填空题(每空2分)
6.“_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
7.张熊飞教授指出,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应坚持“七动”: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和动脑思。
8.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出“四为”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
三、论述题(每题9分)
9.张熊飞教授认为:“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正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这句话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
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
因此,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
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条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
教师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重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在于教师。
这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是自己怎样教,而应该考虑怎样教学生学,不是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
10.你认为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是论证了教学职能观,全面阐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内涵、外延特征以及核心特征等,从而得出“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
人育才”这就是化启发教学的精髓等有关教学职能的定位致和之道。
接着进一步探究了教学艺术,论证了“教学情意场”和“教学艺术场”,阐述了教学艺术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由此构成了完整的“诱思教学思想论”,称为核心思想。
11.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认为高中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优良的学习习惯是正确的学习行为和科学思维的基础。
同时,也是成功学习、获得理想成绩的保证。
任何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好习惯,因而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是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整体成才的重要措施。
优良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应该培养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想的习惯。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张熊飞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看法。
①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的教学媒体的,间接地认知过程。
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突出教师的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成正比的。
因而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方面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
所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②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实践证明: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能靠堵,只能靠疏;不能靠控制,只能靠引导: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为不断获得发展打好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着;在煎熬雪中,发挥引导作用;这样的承担着,就是教师。
一句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