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DOC)
试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二者关系

试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二者关系作者:潘文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7期潘文涛(广东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摘要: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对实践有指导性的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的执行过程中有启发实践的功能.其次教育理论可以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有一定帮助作用,这里的反思是解释性反思,而不是批判性反思,反思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论的逻辑思维,可以促进教育者对教育实践进行自觉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相互关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4-0210-02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功能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发展方式以及当前国际背景都决定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积累的时间和过程,我们只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国外教育发展的进程和脚步,快速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所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功能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1 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特点教学理论是理论研究者根据自身拥有的学识、经验,对于教学实践的一种理解和领悟,它并非是一种方法论的知识,而是存在性的系统知识.人们理解教育理论不能只认为此理论只在教育领域里有所反应,因为教育有别于其他自然领域、人类领域,它专注每一个个体,因此教育领域有其独特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理论具有个人性.教育理论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教育生活不应该是课题化、技术化、非系统化的,应该是个人的和自然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并非是研究者孤立、客观的认知教育实践,而是对实践进行研究分析而获得的结论,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参与和理解,所以教育实践是个人性的,是和教育理论密不可分的.其次,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理论研究者是参与、介入实践活动,并非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控制和征服,而是相互参与融合的过程.教育理论不但包括知识体系、观念体系,还包括驾驭理论者价值观念、动向以及态度的理论.最后教育理论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性质的知识,因此它着眼于形成知识,对知识的关注和考察有普遍性原则.地方性知识没有给知识框定任何辩护和构造的界限,它为知识的交叉、运用、积累开启广阔的天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人们在关注和认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教育的独特性,认为培养人才的活动是教育的本质.1.1 教育实践的概念教育实践是人感性的活动,实践和理论的区别就是理论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能够使用物质手段直接改变现实事物.教育改革或者教育革命改变的都是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发生的,包含在文化中的一种社会实践.1.2 教育实践的内涵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的内涵,教育实践同样受到影响和改变.分析教育实践内涵首先要从近代之前的教育活动进行研究.学校出现以前,教育和生产是融为一体的,学校出现后教育则更加强调是心灵的教育,要关心人道德的建立和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考虑更多是实际利益.人在学习中不是为了感知具体事务,而是通过学习接近和思考善理念的永恒.教育实践是为了完成预先设计的目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达到教育人才的目的.近现代的已经逐渐背离了原有教育的理想,追求的大多是将人培养成创造财富的机器,教育很多概念,例如:园丁、塑造、灵魂工程师等,都体现了教育已经成为将人培养成政治人、经济人的生产过程.1.3 教育实践的表现教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一种言论认为教育本身是一种求善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寻求真理的共同行为.另一种言论则认为教育实践是目的性很强的服务手段,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追求的一种特定的工具.这种言论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会将学生引向世俗的方向.因此教育理论性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其次教育实践是一种生成性教育,是人和人灵魂上的交流,包括传授知识、传递文化、规范行为、领悟生命,唤醒人的潜能意识,特别强调生成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来自外来压力,而是自我改变,并因此来唤醒其他人.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的个性是教育实践的主要表现.2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在没有马克思哲学之前,西方基本是理论哲学,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理论哲学逐渐转变到实践哲学,这就是马克思哲学.虽然理论哲学已经向实践哲学进行转变,但是理论哲学依旧存在,很多人对实践哲学的认识是从理论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的.2.1 教育理论哲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论世界.现象世界是偶然的虚幻的,是灵魂感知的对象.理论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是知识的源泉.现象和理论之间是摹本和原型的关系.教育理论试图去改变教育实践,让教育实践按照规划去构造,实践是依附在理论智之上的,是教育理论的一种延伸,不具有独立性.我国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1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统一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统一的这种观点中,其根据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从批判理论角度上来看待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统一性,以批判理论和分析哲学出发,对教育理论进行重新理解,对概念进行澄清.其二是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统一性,这种观点是以希腊时期对实践和理论的解释为基础,来确定两者间的统一性的.第三是从二元认识角度来看待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统一性的,认为教育实践和理论拥有一定的具体性,进而两者具有统一性.2.1.2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紧张性的关系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紧张性,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统一而又对立的矛盾关系.教育理论有一定普遍性和概括性,教育实践是人表现和存在的方式,势必会想摆脱普遍性的束缚,二者的不同步导致关系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立,他们之间产生一种张力,让理论和实践保持发展的空间和距离.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实践和理论存在不同逻辑,实践是空间性、时间性、历史性的,而理论是清晰化、总体化、客观化的认识,二者间的差异、偶然性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让二者间有紧张性关系.2.1.3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互相滋养的关系教育实践对于教育理论有滋养作用,而不是被改造、被领导对象.教育理论要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就要将理论扩展到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培养研究能力,因此,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相互滋养的关系.2.1.4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越来越多元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系.亚里斯多德时期认为理论是一种沉思,实践是永恒的对象,这种理论和事实显然有差距.伽达默尔认为理论和实践间不是客体和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的平等关系.2.1.5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关系与自然界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相等同从目前的教育实践论、教育控制论到早期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教育理论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实践的本质就是在教育理论学中寻找应用理论,并将应用理论转化成为实践活动.另外教育理论和自然理论同样具有一定的层次,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向实践科学逐步转化的过程,因此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与自然实践和理论关系相等同.2.2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相互理解的平等关系2.2.1 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不是认知和被认知、控制和被控制的客体和主体的关系,而是存在信任和完全开放的关系.这种信任是彼此共同存在,是必要的补充、扩展和提升,是自我意识的转换.2.2.2 动态理解是一种循环的关系教育理论是历史也是实践知识,一直存在于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实践影响教育理论,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存在着动态的水平递进循环关系,两者是认识论的一种思维模式.教育实践者对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不断实践中去掌握理论研究者的原意和核心想法,这样有利于改变和发展当前的教育局面.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循环中,教育是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教育实践者是理论研究者的理解对象,在无穷无尽的实践和理论的循环中,教育理论成为教育实践的源泉.教育理论产生和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不能分离,是影响教育实践的主要因素,两者相互存在,成为开放型的良性循环关系.2.2.3 理解不是对某个领域的准确把握,而是对双方进行融合,是实践和理论双方相互交流、开放最终达到融合的目的.目前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传统理解为基础,并承认传统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教育理论不是神圣的东西,是知识研究者对于教育的一种观点,教育实施者结合自身的见解,真正对教育理论做出一定程度的理解.2.2.4 应用和理解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包容的.理解不能和应用相分离,理解总是涵盖着被理解事物的意义和应用.如人们根据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会将科学教育推进情况称作素质教育,这种理解是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应用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应用需要理解.应用包含着使用者自身的一种理解,这正是理解的重点所在.教育理解和应用不是个别存在的,而是和其他因素之间开放的.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反应教育实施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总之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导向性价值选择的作用,其价值并不是生活方式,而是人本质的一种体现,是价值选择中的一种过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都是一种研究理论的方式,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性作用,并可以让实践者提高选择价值的能力.3 结束语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人们认为教育实践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理论,本身不具有主动性,所以分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时,主观的认定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相脱离,如果将实践技术和教育技术划等号,教育实践就不再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互动,那么教育实践就有更加详细、具体的操作方法.参考文献:〔1〕刘德华,付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之基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2(09):78-79.〔2〕黄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的意蕴[J].河池学院学报,2010(06):34-35.〔3〕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09):45-47.〔4〕贾玉超.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境遇及其反思——实践合理性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6):56-57.〔5〕魏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关系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111-11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探究的总结,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教育理论是以教育实践的经验为基础,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理解和总结。
教育理论中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是检验教育理论是否正确和科学的重要方法。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通过实践,教育理论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育实践要贴近生活,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教育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指导和参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教育实践则反过来检验和完善了教育理论,使得其更贴近实际、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
总之,教育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和完善。
在今后
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教育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育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这种关系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及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
教育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框架,而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验证和扩展的基础。
理解这一互动关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人类在教育领域中的认知、价值观念及经验总结。
教育理论不仅包括各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还包括教育方法、策略和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实践向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使得理论的建立不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与真实教育环境紧密相关。
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
许多教育理论的产生,源于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这一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往往为教育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要性,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实践中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法的反思和总结。
在教育实践中,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借助于教育理论来设计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学生表现等。
一个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还帮助教师理清教育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以及制定教学计划。
比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与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效。
这样的理论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反馈机制尤为关键。
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理论后,教育工作者会从中获得大量的真实反馈,这些反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也为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当教育实践中的某些策略获得成功体验时,相关的理论将会被强化;反之,如果实践结果不如预期,那么理论的某些假设或原则便需重新审视。
教育学课程学习总结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教育学课程学习总结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在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我对教育领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下面我将总结我对这一关系的认识。
首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系统化反思和总结,是教育实践的指导和依据。
通过研究和分析教育理论,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原则,进而指导教育实践的实施。
而教育实践则是将教育理论付诸于实际操作的过程,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其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互相促进的。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实现,同时,教育实践反过来也可以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数据和实践经验。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实践则可以不断挑战和优化理论。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推进,教育领域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因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教育理论应该积极吸收来自实践的反馈和问题,并随时调整以保持其有效性。
而教育实践则应该参考和应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以确保实践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此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教育政策、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带来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需要教育理论和实践相应作出调整和应对。
总的来说,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
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而教育实践则不断挑战和优化教育理论。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在我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牢固树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通过这门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我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

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密相关的,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教育理论包含了对教育的认知、理解和解释,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而教育实践则是教育理论实现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只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方能创造出积极的教育结果。
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进行系统分析解释的学科,它包括了教育的宗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依据不同的教育理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教育实践可以对教育理论进行验证,实践的结果会反馈回来,为教育理论修正和更新提供依据。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有时也会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情况。
例如,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会启发和激发教育理论家的新思想,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倡导和滋生教育实践的进步。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密切,并不代表二者始终保持着一致性。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进行概括和理论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经常考虑了教育实践中的多重变量,并对其进行抽象和简化,而实际的教育实践则是由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因素决定。
因此,教育理论也许未能充分考虑到教育实践的细节和复杂性,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情况也许会与教育理论有所出入。
这种情况下,将需要理论家和实践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和策略。
总的来说,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意味着它们必须相互参照。
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同时教育实践可以为教育理论验证和补充。
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与教学这两个关键领域,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教育领域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它提供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和支持。
教育实践则是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通过
实践来验证和完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通过研究教育
现象、分析教育问题和提出教育原理等方式,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
论基础和思考框架。
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
质和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指导和规范教育者的行为。
教育理论还可
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创新和改进的思路,通过不断探索和实验,不断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然而,只有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教育理论不仅要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只有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验证,才能证
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育实践可以帮助理论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
教育理论,从实践中得到反馈和启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
因此,教育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教育实践就缺乏指导和思考的基础;没有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教育理论就可能变得空洞和虚无。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可以不断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者需要既注重理论的研究和思考,又注重实践的应用和验证。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有能力和素质的人才。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问题日趋重要。
教育理论和实践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同一,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内在联系的。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
它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等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理论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层面分析教育概念和原则,并探究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达成方式,并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规律和原则。
教育实践是指在具体教学环境下,通过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指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只有实践才能推动理论的发展。
教育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具体实现,还是理论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因此,理论和实践是内在联系的。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和丰富。
1.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有力指导和推动力量。
教育理论提供了教育实践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理论要具有实践性,要贴近实践、贴近学生的需求,从教育实践中提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得到实践的验证。
2.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和丰富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验证和丰富。
实践总是比理论更为复杂和具体,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实。
教育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改进。
实践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新体验会促进教育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的建议1.尊重实践经验,增加理论研究的实践性。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分析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分析》摘要: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关于教育实践性与教育的理论性关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于这两者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一直与教育的理论脱不开关系,认为实践一直是以理论为基础发展的,对于教育实践的概念,很多学者的言论都不相同,很多学者觉得,教育实践的意义是为了培养人在社会与文明中的活动,实践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等等,而教育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现如今,由于二者的不合,导致教育理论完全没有办法应用于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也不愿意遵循教育理论上的言论,没有办法达成和解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关于教育实践性与教育的理论性关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于这两者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一直与教育的理论脱不开关系,认为实践一直是以理论为基础发展的。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实践出真知,教育实践是脱离于理论以外的,有自成一派的说法。
本文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概念和主要关系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关于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有关问题。
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非常复杂,涉及到的概念和理论非常之多,本文只是浅显的叙述了关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关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基础关系众多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不和已经存在了很久,这种不和关系已经与教育的发展联系了起来,当然,放眼古今中外,这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和关系一直都有存在,但是也并没有出现教育事业上的问题。
自然,我们说这种不和关系普遍存在的意义并不是逃避这种不和,而是应该正确的看待这种关系,有时候也可以利用这种不和谐的关系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还提到了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显的剖析,但是能够很好的回答教育实践与理论之间不谐和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概念(一)教育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教育是每一个文明群体发展的必要阶段,而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活动,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元化。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脱离的;二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依赖教育理论;三是教育实践独立于教育理论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
除此之外,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统一的,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有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紧张性关系,也有将二者的关系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
本文分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涵,历史发展,逻辑基础,阐述了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些观点,提出当今主要问题并找出改进策略。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宏大问题,其中关涉了教育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人们对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概念分析(一)教育理论内涵1.定义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活动,从对象上来说,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论之学”并不相同,因为人事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而“理论之学”是以永恒为对象的;与亚里士多德的“制作之学”及近代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相同,人事不存在“制作之学”及自然科学理论那种客观的对象。
因此,教育理论应该是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之学”。
对于教育理论,与一些其它教育学的相关名词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定论。
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在《思维在断裂中前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在寻找》一文中指出: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
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程度可以不一)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级与类型。
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
教育理论,我认为一定是一种有体系的认识,甚至是可操作的认识。
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
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的成果最终只能成为“思想”而不是“理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成为体系,没有分条逐析。
而一些西方教育家则使自己的成果形成体系,甚至可以作为方法直接应用于实践。
2.特征首先,教育理论的个人性。
教育理论的对象—教育生活实践,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生活实践应该是自然的、个人的,而非体系化、技术化和课题化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为对教育生活实践认识所形成的系统观念的教育理论首先是个人性(最多只能是有限群体性)的。
另外,教育理论并不是理论研究者将教育实践作为孤立的客观认知对象,对其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而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同情”和参与。
所以我们说教育理论的特性首先是个人性的,是与教育理论研究者不可分割的。
其次,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这里的“实践性”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的应用”,不是指教育理论能给实践者以处方,也不是指赫斯特所说的制定在操作上有效的原则。
而是指对于教育实践,理论研究者不是“静观”,而是参与、介入。
但这种实践性与制作技艺又是不同的,“在道德意识的完美性和制造能力的完美性即技艺的完美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真正的类似关系,但它们两者显然又不是同一种东西。
……人不能像手艺人支配他用来工作的材料那样支配自身。
人显然不能像他能生产某种其他东西那样生产自身。
人在其道德存在里关于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一定是另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将不同于那种人用来指导生产某种东西的知识。
”以生产某种东西为目的的制作技艺,要求把生产者的主观性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而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不仅离不开理论研究者主观性,而且是以其为前提的。
因此,教育理论所追求的“真”并不是理论研究者对认知对象的征服、控制,而是与对象发生着的关系,所以说,其强调的是不是客观性,而是参与性。
最后,教育理论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
所谓地方性的知识,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
在此,知识是随着我们的创造性参与而正在形成中的东西,而不再是既成的、在任何时空里都能拥有并有效的东西。
“地方性知识”并未给知识的构造与辩护框定任何界限,相反,它为知识的流通、运用和交叉开启了广阔的空间。
在地方性意义上,教育理论的构造与辩护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它始终是未完成的。
3.价值首先,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概念、判断的系统体系,有利于给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前以启发。
当实践主体面临一个新情况时,他需要观察、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新情况超越其经验常识时,实践主体就对理论产生需求。
教育理论并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程序,而是提供对新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瑞典教育家托斯顿·胡森曾指出:“教育研究从课堂角度讲,它最多只能给在很大程度上还须依赖于他或她的‘实际技能知识’的实践人员以启发。
”其次,教育理论是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的依据。
反思是教育实践主体成长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渠道,因为通过反思,实践主体能发现自己在已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在长期的反思过程中,实践主体能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比较成熟的观点或者一些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育理论超越经验层面的实践,对教育实践具有一种批判作用,“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理论就是对实践的反驳”。
反思就是以批判性的视角,透过超越具体实践的理论去批判、思考实践,解释或解决时间中情境性的、偶然的、不系统的现象或问题。
最后,教育理论对实践起价值导向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是自足的,是以善为目的的,是知识与智慧的统一。
教育实践也是一种道德活动,必须价值导向。
教育理论是除了教育政策、教育方针以外的起价值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
(二)教育实践内涵1.定义关于“教育实践”的概念定义,学术界的认识不尽相同。
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把“教育实践”定义为“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郭元祥教授的定义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日本学者长谷川荣把“教育实践”定义为“向教育对象施加直接、间接的影响以形成其人格的具体行为,其本质在于,形成人的价值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英国学者卡尔则比较强调教育实践的伦理层面,反对将教育实践看成是价值中立的“技术性活动”和单纯的追求理论建构的活动,认为教育实践“乃受教育活动内含之伦理规准所引导之实践性活动”。
教育实践是实践者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追求善的活动;所针对的是具体的、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人的类本质。
我认为教育实践最后的落脚点必须是活动,并且要对参与活动中的人及事物有所影响,如果只是行为的话,我认为不够恰当,行为不一定能对周遭产生影响,我比较赞同第二种理解,这种理解更为全面。
2.特征首先,伦理性。
即教育实践不是屈从于一个外在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它本身,它是一种追求善的实践。
正如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而雅斯贝尔斯则是在批判了当前教育不是以善为的,而是将教育理解为一种为外在目的服务的手段、工具,这一外在的目的就是将青年人培养成为某种“工具”,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学生的追求就是“有用性”,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因此,伦理性是教育实践之为教育实践的前提。
其次,生成性。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作为一种对人潜能唤醒,所以其必然更多强调的是自由的生成,而不是外来的强迫。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
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
”人的成长、发展既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身。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教育实践必然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不确定性。
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少到二战之前的这个时期内,科学与确定性之间几乎可以划等,但不确定性并不会因此就不存在了,相反,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混沌理论、测不准原理等相继问世,人们发现,不确定性是确定性的“家”,也就是说,确定性是存在于不确定性之中的。
而在人的生活世界,不确定性是人自由的前提,是意义、价值追求的基础。
“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
关于所作行动的判断和信仰都不能超过不确定的概率。
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乃是一些个别的和独特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永不确切重复,因而对它们也不可能完全加以确定。
”3.价值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同理,教育实践亦是教育理论的来源,教育理论也源于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包括各种与教育和培养人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古自今,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根据经验,加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概括、总结,形成有系统的有层次的认识,即是教育理论。
然而,教育实践并不是理论的唯一来源,不过是重要来源。
教育理论中一些理论是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等。
教育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理论的有效标准。
判断教育理论是否真理性,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教育实践的结果而定。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精讲多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就得到证实,它是完全正确的、可行的。
它克服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一味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进而使学生能够从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出发,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养才能,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求知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前进。
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可以出现生动活泼的景象,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其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来源之一。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来源。
任何一门科学有都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育理论是在社会教育实践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开始有了教育实践活动,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作出了一定的总结和概括。
早在二干年前我国的《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论述了在教育实中所提出来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教育的作用和目,教育的制度和学校的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师的作用和条件等等都作了概括性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