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五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滑轮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对杠杆、轮轴等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但由于滑轮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对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2.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支架等。
2.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以上实验器材。
3.课件:滑轮的图片、动画、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使用方法,结合动画和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十二篇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十二篇篇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材料供学生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
有学生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能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果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
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学生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篇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
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含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升国旗的图片,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指出: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引出定滑轮概念: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作进一步推测,定滑轮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回答“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根据前面所学杠杆和轮轴的作用,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怎样研究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呢?请同学们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4、交流,形成一共同的实验计划:做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研究的数据,填写13页《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6、小组分析整理自己的发现。
7、交流汇报。
8、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研究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1、出示塔吊图片,指出其中的滑轮,提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可以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学生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4、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篇一」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
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
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篇二」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
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
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
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
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一、较为成功的地方1、课前准备充分。
体现在以下几点:(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
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
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反思
物理初中滑轮教案反思首先,我认为本次教学中的优点如下: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在教案中,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讲解了滑轮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对比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滑轮概念时,我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问答、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课堂节奏控制不当:在讲解滑轮特点时,我过于详细地阐述了每个知识点,导致课堂节奏过于紧凑,给学生留下了较少的思考和消化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适当调整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
2. 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实验环节,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不够详细,导致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我应在实验前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教学评价单一: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依赖课堂问答和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
今后,我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1. 优化教学内容:在讲解滑轮章节时,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我将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能够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效果。
4. 多元化教学评价:我将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年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教案及反思
六班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课中,从同学身边非常熟识的生活使用工具入手争论
了杠杆、轮轴。
本课将沿用前几课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依据“问题——思索——假设——验证”的思路,指导同学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进一步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六班级同学,他们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3年的时间。
滑轮是同学们都曾亲眼见过的比较熟识的工具,对于“滑轮”的作用他们有着肯定的生活阅历,但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由于同学头脑中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与原理存在似懂非懂的问题,所以,他们对定滑轮和动滑轮布满了探究的欲望和爱好,于是在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观看和试验活动可以使他们熟悉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与原理。
教学目标
1. 科学学问: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争论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争论方案,并依据方案步骤进行争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育乐于探究、注意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沟通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试验来熟悉滑轮的工作原理。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滑轮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你!滑轮教学反思1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
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
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
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滑轮教学反思2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作者:李栽践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0年第06期《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第五节教学内容,它的教学设置与统编教材不同,过去是验证性实验,新教材是探究它们特点,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本人大胆尝试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观察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把好“从问题到思考,从思考到猜想,从猜想到验证,从验证得出结论,从结论中学会应用”的科学探究主线,现将教学后的反思作如下总结。
一、教具准备视频资料:吊车吊运重物的情境(老师出示图片)等;器材:铁架台、细线、钩码、弹簧测力计、定滑轮和动滑轮等。
二、教学过程(一)定滑轮1.认识定滑轮。
(1)课前提示:让学生回忆每周一升旗时,国旗在旗手作用下的上升情况(让一学生模拟升旗情景)。
(2)课堂提出问题:我们想想,学校每周一升旗时,为什么旗手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升上去了?(3)学生讨论: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定滑轮当旗手向下拉动绳子时,国旗是怎样运动的?让学生分析,向下拉动绳子,为什么国旗会向上运动?相互讨论,提出猜想。
(4)讨论归纳,得出概念: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2.探究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1)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装一个定滑轮来做这个实验:(用铁架台做支架安装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
)把实验数据填在表一中。
(2)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支点,阻力、动力的作用点和它们的力臂吗?学生画图,找出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代入杠杆平衡条件得出。
(二)动滑轮1.认识动滑轮(1)出示图片:吊车吊运重物的情境图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
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
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
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
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
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们 的力 臂 吗 ?
3
()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归纳结论 :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 但能改变动力 的方 向。 () 用 杠 杆平 衡 条 件 分 析 结论 。 3利
5 4
从教学设计上看 , 本人立 足于教 改 的思路和 方法 ,
在 教学 效 果 上 有 以下 不 成 熟 的 感悟 。
,
合的教学模式 , 从学 生身边熟 悉的生活 实际出发 , 学 从 生 观 察 现 象 人 手 , 导 他 们 对 问 题 进 行 探 究 , 教 学 过 引 在
程 中, 把好 “ 问 题 到 思 考 , 思 考 到 猜 想 , 猜 想 到 验 从 从 从 证 , 验证 得 出结 论 , 结 论 中学 会 应 用 ” 科 学 探 究 主 从 从 的 线, 现将 教 学 后 的 反思 作 如 下 总 结 。 教 具 准 备
一
、
教 学 过 程 的 实质
当旗 手 向下 拉 动 绳 子 时 , 国旗 是 怎样 运 动 的? 让 学 生 分析 , 向下 拉 动 绳 子 , 什 么 国旗 会 向上 运 动 ? 相 互 为 讨 论 , 出 猜想 。 提 () 4 讨论 归 纳 , 出概 念 : 的位 置 固 定 不 动 的 滑 轮 得 轴
子的轴线 的钩上挂一些钩码和 弹簧测力计 , 向上匀速拉 动测力计 , 出弹簧测力 计上 的示数 , 读 把实验数据 填在
距 离h /
c m
移动距 离 /
种杠杆 , 你能找到它 的支点 , 阻力 、 动力 的作 用点和它
学 生 画 图 , 别 找 出 支点 0, 力 F 、 分 动 阻力 F , 2 动力臂 L 、 力臂 L , 入杠杆平衡 条件 : 阻 代 F L 一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在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反思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过程的反思。
首先,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包括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物理力学中的作用。
然而,我发现仅仅依靠理论讲解,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组织了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过程,观察力的变化,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
其次,我反思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学习,而有些学生则可能更喜欢动手实践。
因此,我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理解更加全面,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再者,我意识到了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在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例如,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这种探究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理解较快的学生帮助理解较慢的学生,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反思了教学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可能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我开始尝试使用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小组展示、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滑轮》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
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滑轮》教学反思2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感悟兴趣教学。
新的教育观念正日渐潜入人心,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不能死抱书本不放,要在知识不变的情况下,运用创新意识对教学精心设计,努力创造快乐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亲密感悟兴趣教学。
本教学设计中幽默漫画设计、滑轮理论分析设计、滑轮组教学设计、例题作业设计,均为精心设计而成的。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
首先,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失去了对老师的过度依赖,不得不动手动脑,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
每个学生都有长处,有的善于动手、搞小制作,有的善于调查研究、查阅质料,有的善于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究性学习充分提供学生表现和施展才华的天地,锻炼能力的机会。
滑轮教学反思滑轮课后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滑轮课后反思《滑轮》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物理的必考考点。
有哪些关于《滑轮》的教学反思?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滑轮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滑轮教学反思篇一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的表达式,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滑轮教学反思篇二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六年级简单机械单元的内容,由于生活中见到的滑轮较少,学生对滑轮的认识较模糊,对它们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
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升国旗入手,让学生模拟用定滑轮升国旗的过程,这样直观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学的方法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探究它们的作用,在组装动滑轮的过程中,有个别小组由于玩闹没有认真观察课本中图示,导致组装过程花费了较长时间,这使我意识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关注到每组学生,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在讲到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时,我用组装好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但由于滑轮太小,只有前面几排的学生能够看到,后几排的学生一脸茫然,我才意识到由于提前只考虑到直观,却忽视了存在的弊端。
一番思索后,我在课件中加入了图示,借图分析,在后面的两个班上课时运用,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重点
力点
重点
支点重物
力点等力杠杆
支点
重物
省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