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临界问题解题技巧类解
磁场临界问题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湖北省黄梅县第五中学石成美“临界问题”大量存在于高中物理的许多章节中,如“圆周运动中小球能过最高点的速度条件”“动量中的避免碰撞问题”等等,这类题目中往往含有“最大”、“最高”、“至少”、“恰好”等词语,其最终的求解一般涉及极值,但关键是找准临界状态。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在解答上除了有求解临界问题的共性外,又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解题方法画图→动态分析→找临界轨迹。
(这类题目关键是作图,图画准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余下的就只有计算了──这一般都不难。
)二、常见题型(B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v0为粒子进入磁场的初速度)分述如下:第一类问题:例1 如图1所示,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边界为CD和EF。
一电子从CD边界外侧以速率v0垂直匀强磁场射入,入射方向与CD边界夹角为θ。
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为使电子能从磁场的另一侧EF射出,求电子的速率v0至少多大?分析:如图2,通过作图可以看到:随着v0的增大,圆半径增大,临界状态就是圆与边界EF相切,然后就不难解答了。
第二类问题:例2如图3所示,水平线MN下方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MN线上某点O正下方与之相距L的质子源S,可在纸面内360°范围内发射质量为m、电量为e、速度为v0=BeL/m的质子,不计质子重力,打在MN上的质子在O点右侧最远距离OP=________,打在O点左侧最远距离OQ=__________。
分析:首先求出半径得r=L,然后作出临界轨迹如图4所示(所有从S发射出去的质子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圆心是在以S为圆心、以r=L为半径的圆上,这类问题可以先作出这一圆──就是圆心的集合,然后以圆上各点为圆心,作出一系列动态圆),OP=,OQ=L。
【练习】如图5所示,在屏MN的上方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P为屏上的一小孔,PC与MN垂直。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专题强化 动力学临界问题
当汽车向右匀减速行驶时,设小球所受车后壁弹力为0时(临界状态) 的加速度为a0,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得: Tsin 37°=ma0, Tcos 37°=mg, 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a0=7.5 m/s2.
12345678
当汽车以加速度a1=2 m/s2<a0向右匀减速行驶时,小球受力分析如图 乙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得: T1sin 37°-FN1=ma1, T1cos 37°=mg, 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T1=50 N,FN1=22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小球对车后壁的压力大小为22 N.
4.解答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 (1)极限法:把问题推向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从而 找出临界条件. (2)假设法:有些物理过程没有出现明显的临界线索,一般用假设法,即 假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与题设是否相同,然后再 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3)数学法:将物理方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如二次函数、不等式、三角 函数等,然后根据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求出临界条件.
A.g2
m k
C.g
2m k
√B.g
m 2k
D.2g
m k
12345678
静止时弹簧压缩量 x1=2mk g,分离时 A、B 之间的压 力恰好为零,设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2,对 B:kx2- mg=ma,得 x2=32mkg,物块 B 的位移 x=x1-x2=m2kg, 由 v2=2ax 得:v=g 2mk,B 正确.
第四章
专题强化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 专题强化练
动力学临界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动力学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 2.会分析几种典型临界问题的临界条件.
高中物理临界值问题的处理方法
高中物理临界值问题的处理方法摘要:物理临界问题在高考物理试题中时有出现。
对于物理临界值问题的处理,我们得掌握针对性的方法,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临界值;处理方法;问题物理临界问题虽然在考纲中没有明确提出,但在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中较频繁地出现。
对于物理临界问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力和运动两个内容上。
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明显临界点;另一类是临界点不易出现。
下面,笔者通过几个例题来说明如何处理物理临界值问题。
例1.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恰好能放在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的圆弧槽中,球半径OA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现用一个水平力拉圆弧槽,使它在动摩擦因数为的水平面上运动。
为保证球不离开圆弧槽,F的最大值不能超过多大?分析:球为什么会离开圆弧槽,在什么情况下会离开圆弧槽?这个问题仍需要从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入手。
球受到的力只有两个:一个是向下的重力mg,另一个是圆弧槽的支持力F1。
球随着圆弧槽在水平方向上做加速运动的过程中,F1的大小将随的大小而变化,其作用点必将偏向左侧,方向指向球心,就一般情况而言,可列出:上式中的是F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解此方程组可得。
从此式中,我们可发现,随着加速度的不断增大,角将不断减小,F1的作用点也将不断左移,当移到A点时,,角最小。
这时的加速度就是球不离开圆弧槽的最大加速度,即。
若圆弧槽的加速度超过这个数值,则球不能与圆弧槽同步做加速运动,将要以A点为支点翻转而脱离圆弧槽了。
所以,此题的临界状态就是圆弧槽对球的支持力的作用点移到了A,球的加速度也就是整体的加速度为的状态。
这样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推力和地面摩擦力的作用,则有处理方法: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先找出物理情景发生突变的临界点,球刚要离开圆弧槽的条件是球只受重力和A点的弹力,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
处理方法:本题考查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最低点和最高点向心力大小的判断。
高三物理复习: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0.5kg的杯子里盛有1kg的水, 用绳子系住水杯在竖直平面内做“水流星”表演,转动 半径为1m,水杯通过最高点的速度为4m/s,求: (1)在最高点时,绳的拉力? (2)在最高点时水对杯底的压力?
质量为m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形轨道内侧运动,若经最高点
不脱离轨道的临界速度为v,则当小球以2v速度经过最高点时,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复习引入
注意:向心力由外力或者某些外力的合力
来提供的
解题思路:让提供向心力的外力等于向心力
难点:受力分析找出是哪些外力用于提
供向心力
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轻绳模型
轻杆模型
常见 类型
特点 在最高点时,没有物体支 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
撑,只能产生拉力
力,又能产生支持力
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题干中常常会出 现“最大”“最小”“刚好”“恰好” 等词语,该类问题即为圆周运动的临界 问题
在最高点时速度应 不小于
gr
在最高点时速度应 不小于
gr
在最高点速度应大 于0
在最高点速度应大 于0
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1)定模型:首先判断是轻绳模型还是轻杆模型,两种模型过
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
(2)确定临界点:抓住绳模型中最高点v≥
及杆模型中
v≥0这两个临界条件。
(3)研究状态:通常情况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只涉及最高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分析 对于物体在竖直面内做的圆周运动是一种
典型的变速曲线运动,该类运动常有临界 问题,并伴有“最大”“最小”“刚好” 等词语,常分析两种模型——轻绳模型和轻 杆模型,分析比较如下:
第25讲临界问题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25讲临界问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在⽜顿运动定律应⽤问题中,常常会出现临界状态,对于此类问题的解法⼀般有以下三种⽅法。
⼀、极限法如果题⽬中出现“最⼤”、“最⼩”、“刚好”等关键词时,⼀般隐藏着临界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时,常常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露出来,以便解题。
例1 如图1所⽰,质量均为M的两个⽊块A、B在⽔平⼒F的作⽤下,⼀起沿光滑的⽔平⾯运动,A与B的接触⾯光滑,且与⽔平⾯的夹⾓为60°,求使A与B⼀起运动时的⽔平⼒F的范围。
解析:当⽔平推⼒F很⼩时,A与B⼀起做匀加速运动,当F较⼤时,B对A的弹⼒F N竖直向上的分⼒等于A的重⼒时,地⾯对A的⽀持⼒F NA为零,此后,物体A将会相对B滑动。
显⽽易见,本题的临界条件是⽔平⼒F为某⼀值时,恰好使A沿A与B的接触⾯向上滑动,即物体A对地⾯的压⼒恰好为零,受⼒分析如图2。
对整体有:;隔离A,有:,,。
解得:所以F的范围是0≤F≤⼆、假设法有些物理过程没有出现明显的临界问题的线索,但在变化过程中不⼀定出现临界状态,解答此类问题,⼀般⽤假设法,即假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物体的受⼒情况及运动状态与题设是否相符,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处理。
例2 ⼀斜⾯放在⽔平地⾯上,倾⾓,⼀个质量为0.2kg的⼩球⽤细绳吊在斜⾯顶端,如图3所⽰。
斜⾯静⽌时,球紧靠在斜⾯上,绳与斜⾯平⾏,不计斜⾯与⽔平⾯的摩擦,当斜⾯以10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绳的拉⼒及斜⾯对⼩球的弹⼒。
(g取10m/s2)解析斜⾯由静⽌向右加速运动过程中,斜⾯对⼩球的⽀持⼒将会随着a的增⼤⽽减⼩,当a较⼩时,⼩球受到三个⼒作⽤,此时细绳平⾏于斜⾯;当a增⼤时,斜⾯对⼩球的⽀持⼒将会减少,当a增⼤到某⼀值时,斜⾯对⼩球的⽀持⼒为零;若a继续增⼤,⼩球将会“飞离”斜⾯,此时绳与⽔平⽅向的夹⾓将会⼤于θ⾓。
⽽题中给出的斜⾯向右的加速度a=10m/s2,到底属于上述哪⼀种情况,必须先假定⼩球能够脱离斜⾯,然后求出⼩球刚刚脱离斜⾯的临界加速度才能断定。
高中物理常见临界情况与考试隐含条件利用技巧
高中物理常见临界情况与考试隐含条件利用技巧1刚好不相撞两物体最终速度相等或者接触时速度相等。
2刚好不分离两物体仍然接触、弹力为零,且速度和加速度相等。
3刚好不滑动1.转盘上“物体刚好发生滑动”:向心力为最大静摩擦力。
2.斜面上物体刚好不上(下)滑: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3.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的最小水平推力: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4.拉动物体的最小力: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4运动到某一极端位置1.绳端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等效最高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重力(等效重力)等于向心力,速度大小为(gR)1/2[(g'R)1/2]。
2.杆端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
3.刚好运动到某一点:到达该点时速度为零。
4.物体刚好滑出(滑不出)小车:物体滑到小车一端时与小车速度刚好相等。
5.粒子刚好飞出(飞不出)两个极板间的匀强电场:粒子沿极板的边缘射出(粒子运动轨迹与极板相切)。
6.粒子刚好飞出(飞不出)磁场:粒子运动轨迹与磁场边界相切。
5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加速度为零1.机车启动过程中速度达最大匀速行驶:牵引力和阻力平衡。
2.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时达稳定状态:感应电流产生的安培力和其他力的合力平衡。
6某一量达到极大(小)值1.两个物体距离最近(远):速度相等。
2.圆形磁场区的半径最小:磁场区是以公共弦为直径的圆。
3.使通电导线在倾斜导轨上静止的最小磁感应强度:安培力平行于斜面。
4.穿过圆形磁场区域时间最长:入射点和出射点分别为圆形直径两端点。
7绳的临界问题1.绳刚好被拉直:绳上拉力为零。
2.绳刚好被拉断:绳上的张力等于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绳子突然绷紧:速度突变,沿绳子径向方向的速度减为零。
8运动的突变1.天车下悬挂重物水平运动,天车突停:重物从直线运动转为圆周运动,绳拉力增加。
2.绳系小球摆动,绳碰到(离开)钉子:圆周运动半径变化,拉力突变。
高中物理-11 水平圆盘临界问题—高中物理三轮复习重点题型考前突破
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极值问题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与摩擦力有关的临界问题,一类是与弹力有关的临界问题。
1、用极限法分析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除了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有些题目中也会出现“恰好”、“最大”、“至少”等字眼,说明题述过程存在临界点,还有些题目中出现“取值范围”、“函数关系”等词语,说明题述过程存在起止点,所以要分析随转动速度增大或减小的过程中,各力是怎么变化的,从而找出临界点。
而这些点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与摩擦力有关的临界极值问题物体间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只是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则有F m =mv 2r,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圆心;如果除摩擦力以外还有其他力,如绳两端连物体,其中一个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时,存在一个恰不向内滑动的临界条件和一个恰不向外滑动的临界条件,分别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且静摩擦力的方向沿半径背离圆心和沿半径指向圆心。
1.如图所示,某电视台推出了一款娱乐闯关节目,选手最容易失败落水的地方是第四关“疯狂转盘”和第五关“高空滑索”。
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 .选手进入转盘后,在转盘中间比较安全B .选手进入转盘后,在转盘边缘比较安全C .质量越大的选手,越不容易落水D .选手从最后一个转盘的边缘起跳去抓滑索时,起跳方向应正对悬索答案:A 解析:根据向心力F n =4m π2n 2r ,在转盘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半径越大,需要的向心力越大,而质量一定的选手最大静摩擦力是确定的,所以在转盘中间比较安全,A 正确、B 错误;选手质量越大,最大静摩擦力越大,需要的向心力也大,是否容易落水,和选手质量无关,C 错误;选手从转盘的边缘起跳时,有一个与转盘边缘线速度一样的分速度,所以选手起跳方向不应正对悬索,D 错误。
2.(多选)(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0)如图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a 和b (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 与转轴OO ′的距离为l ,b 与转轴的距离为2l ,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 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临界问题分析法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孟德飞纵观近年来各省高考物理试题,不难发现,各省都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如,物理模型法、整体法与隔离法、等效法、图像法、临界问题分析法等。
在问题练习中,同学们要重视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训练。
如果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和技巧,对物理学习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透析近年的高考考题,本文就解决常见的临界问题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临界状态就是指物理现象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中间过程,这时存在着一个过渡的转折点。
临界问题的分析对象正是临界状态。
与临界状态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是解决临界问题的突破点,在物理解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一般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才能找出来。
但它也有一定规律:题干含有“恰好”、“刚好”、“最小”、“最大”、“至少”、“最多”等词语时,该问题一般是临界问题。
审题时,要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认真分析找出临界条件。
临界问题一般解题模式为:1.找出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2.列出临界点的规律;3.解出临界量;4.分析临界量列出公式。
下面就一些典型试题进行分析总结:一、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分析方法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比较普遍,例如“物体恰好离开地面”、“物体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绳刚好碰到钉子”、“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两物体刚好不相撞”、“物体刚好滑出小车”等就是一些题目中常见的临界状态。
相对例题1. 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定滑轮,绳的一端系一质量M=15kg的重物,重物静止于地面上。
有一质量m=10kg的猴子,从绳的另一端沿绳向上爬,如图所示。
不计滑轮摩擦,在重物不离开地面的条件下,猴子向上爬的最大加速度为(g=10m/s2)()A. 25 m/s2B. 5 m/s2C. 10 m/s2D. 15 m/s2解题方法分析:本题是典型的临界问题,关键词为“在重物不离开地面的条件下”,临界条件为:物体M 不受地面的支持力。
高中物理-专题练习-临界问题分析
第6课时临界问题分析一.知识点:1.临界问题:当物体运动加速度不同时,物体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状态转化的中间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至少”、“刚好”等词语。
当物体的运动变化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该物理量的值叫临界值,这个特定状态称之为临界状态。
2.几类问题的临界条件(1)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即N=0。
(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为零,即T=0。
(3)存在静摩擦的连接系统,相对静止与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静摩擦力达最大值,即f静=f m。
3.解题关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正确描述,对临界状态的判断与分析,确定临界值和对应的临界条件。
二.例题分析:1. 存在接触面支持力作用的临界问题:就是看弹力突变时接触物体间的脱离与不脱离;【例1】质量为0.2kg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为θ=60°的斜面体的顶端,斜面体静止时,小球紧靠在斜面上,线与斜面平行,如图所示,不计摩擦,求在下列情况下,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取g=10 m/s2)(1)斜面体以23m/s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2) 斜面体以43m/s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2.存在绳子拉力作用的临界问题。
通常有两种情况即绳子达到最大承受的拉力和绳子松弛拉力为零。
【例2】如图所示,轻绳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绳BC水平,小球质量m=0.4 kg,问当小车分别以2.5 m/s2、8 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绳AB的张力各是多少?(取g=10m/s2)3.存在静摩擦力作用的临界问题。
“刚好不发生相对滑动”是摩擦力发生突变(由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状态,由此求得的最大静摩擦力是解题的突破口,同时注意研究对象的选择。
【例3】如图,质量,m=lkg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体质量M=2kg,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μ=0.2,地面光滑,θ=37°,现对斜面体施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体m相对斜面静止,力F应为多大?(设物体与斜面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三.课堂练习:1. 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用细绳连接后,放在水平桌面上,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
好---高中物理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分析
高中物理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分析1、运动学中的临界问题例题一: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赶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当两车相距最远时汽车的速度多大?例题二、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s,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针对练习:(07海南卷)两辆游戏赛车、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
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
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图如图所示。
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AC)二、平衡现象中的临界问题例题: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物体B,物体A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甲所示.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A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tanθ),滑轮的摩擦不计,要使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求物体B的质量的取值范围(按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处理).针对练习1:如图所示,水平面上两物体m1、m2经一细绳相连,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连结两物体绳中的张力可能为( )A、零B、F/2C、FD、大于F针对练习2:(98)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
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三、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例题一: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物体,已知m A=6 kg、m B=2 kg,A、B间动摩擦因数μ=0.2,在物体A上系一细线,细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N,现水平向右拉细线,g取10 m/s2,则 ( )A.当拉力F<12 N时,A静止不动B.当拉力F>12 N时,A相对B滑动C.当拉力F=16 N时,B受A的摩擦力等于4 ND.无论拉力F多大,A相对B始终静止针对练习:(2007)江苏卷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高中物理---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和传送带问题》优秀文档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动力学中极值问题的临界条件和处理方法1.“四种”典型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 N =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 T =0.(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0时.2.“四种”典型数学方法 (1)三角函数法; (2)根据临界条件列不等式法;(3)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法;(4)极限法. 【练习】1.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A 、B 两物体叠放在竖直弹簧上并保持静止,用大小等于mg 的恒力F 向上拉B ,运动距离h 时,B 与A 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和A 刚分离时,弹簧长度等于原长 B .B 和A 刚分离时,它们的加速度为gC .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mg hD .在B 与A 分离之前,它们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多选)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 和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 施加一水平拉力F ,则( )A .当F <2μmg 时,A 、B 都相对地面静止B .当F =52μmg 时,A的加速度为13μgC .当F >3μmg 时,A 相对B 滑动D .无论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3.如图所示,物体A 放在物体B 上,物体B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 A =6 kg ,m B =2 kg.A 、B 间动摩擦因数μ=0.2.A 物体上系一细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 N ,水平向右拉细线,下述中正确的是(g 取10 m/s 2)( )A .当拉力0<F <12 N 时,A 静止不动B .当拉力F >12 N 时,A 相对B 滑动C .当拉力F =16 N 时,B 受到A 的摩擦力等于4 ND .在细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无论拉力F 多大,A 相对B 始终静止 4.如图所示,一质量m =0.4 kg 的小物块,以v 0=2 m/s的初速度,在与斜面成某一夹角的拉力F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t =2 s 的时间物块由A 点运动到B 点,A 、B 之间的距离L =10 m .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1)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 点时速度的大小. (2)拉力F 与斜面夹角多大时,拉力F 最小?拉力F 的最小值是多少?“传送带模型”问题分析传送带问题的三步走1.初始时刻,根据v物、v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2.根据临界条件v物=v带确定临界状态的情况,判断之后的运动形式.3.运用相应规律,进行相关计算.【练习】5.(多选)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4 m,以v0=4 m/s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A端,由于煤块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已知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则煤块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A.煤块到A运动到B的时间是2.25 s B.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1.5 sC.划痕长度是0.5 m D.划痕长度是2 m6.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两端间的距离为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端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粮袋到达B端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可能小或也可能相等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 θ-μcos 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C.若μ≥tan θ,则粮袋从A端到B端一定是一直做加速运动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Α到Β端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a≥g sinθ7.(多选)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3.5 m,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滑上传送带A端的瞬时速度v A=4 m/s,到达B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 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传送带不动,v B=3 m/sB.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v B一定等于3 m/sC.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v B一定等于3 m/sD.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有可能等于3 m/s8.如图所示,倾角为37°,长为l=16 m的传送带,转动速度为v=10 m/s,动摩擦因数μ=0.5,在传送带顶端A处无初速度地释放一个质量为m=0.5 kg的物体.已知sin 37°=0.6,cos 37°=0.8.g=10 m/s2.求:(1)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体从顶端A滑到底端B的时间;(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从顶端A滑到底端B的时间.9.如图所示,为传送带传输装置示意图的一部分,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倾角θ=37°,A、B两端相距L=5.0 m,质量为M=10 kg的物体以v0=6.0 m/s的速度沿AB方向从A端滑上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均为0.5.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v=4.0 m/s,(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物体从A点到达B点所需的时间;(2)若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可以调节,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有关“物理”的临界与极值问题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包括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动量守恒等。
有关“物理”的临界与极值问题如下:1.牛顿第二定律与临界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物体仍然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恰好等于某个临界值。
这种状态被称为“临界平衡”。
●在解决与临界平衡相关的问题时,通常需要考虑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确定物体是否处于临界平衡状态,以及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使物体离开临界平衡状态。
2.圆周运动中的极值问题:●圆周运动中的极值问题通常涉及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当物体在圆周运动中达到最大速度时,其向心加速度最小。
此时,物体的线速度最大,而向心加速度为零。
●当物体在圆周运动中达到最小速度时,其向心加速度最大。
此时,物体的线速度最小,而向心加速度为最大值。
●在解决与圆周运动中的极值问题相关的问题时,通常需要考虑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来确定其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
3.动量守恒与极值问题:●动量守恒定律描述了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内各物体的动量之和保持不变。
●在某些情况下,系统受到的外力不为零,但系统仍然保持动量守恒。
这是因为系统受到的外力恰好等于某个临界值。
这种状态被称为“临界动量守恒”。
在解决与临界动量守恒相关的问题时,通常需要考虑系统的动量守恒条件和外力的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的受力情况,可以确定系统是否处于临界动量守恒状态,以及需要施加多大的外力才能使系统离开临界动量守恒状态。
高中物理解题难点突破临界与极值问题解题思路及方法(整理全)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问题与极值问题精品讲学案一、临界与极值概念所谓物理临界问题是指各种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条件的逐渐变化,数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某种物理现象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如全反射、光电效应、超导现象、线端小球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临界速度等),这种物理现象恰好发生(或恰好不发生)的过度转折点即是物理中的临界状态。
与之相关的临界状态恰好发生(或恰好不发生)的条件即是临界条件,有关此类条件与结果研究的问题称为临界问题,它是哲学中所讲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具体反映。
极值问题则是指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条件数量连续渐变越过临界位置时或条件数量连续渐变取边界值(也称端点值)时,会使得某物理量达到最大(或最小)的现象,有关此类物理现象及其发生条件研究的问题称为极值问题。
临界与极值问题虽是两类不同的问题,但往往互为条件,即临界状态时物理量往往取得极值,反之某物理量取极值时恰好就是物理现象发生转折的临界状态,除非该极值是单调函数的边界值。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类问题的界线又显得非常的模糊,并非泾渭分明。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虽然没有在教学大纲或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但近年高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
从以往的试题形式来看,有些直接在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的物理规律,找出相应的临界条件。
也有一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周密讨论状态的变化。
可用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推向极端,从而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性化;或用假设的方法,假设出现某种临界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与题设是否相符,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也可用数学函数极值法找出临界状态,然后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
高考物理解题方法:临界状态的假设解题技巧
高考物理解题方法:临界状态的假设解题技巧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临界状态的假设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圆锥顶用长为L 的细线悬挂一质量为m 的小球,圆锥顶角为2θ,当圆锥和球一起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时,球压紧锥面.()1此时绳的张力是多少?()2若要小球离开锥面,则小球的角速度至少为多少?【答案】(1)()22cos sin T mg m l θωθ=+(2)cos gl ωθ=【解析】(1)小球此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 ,绳子的拉力T ,锥面对小球的支持力N ,三个力作用,合力充当向心力,即合力2sin F m l ωθ= 在水平方向上有,sin cos T N ma F ma θθ-==,, 在竖直方向上:cos sin T N mg θθ+=联立四个式子可得()22cos sin T mg m l θωθ=+(2)重力和拉力完全充当向心力时,小球对锥面的压力为零, 故有向心力tan F mg θ=,2sin F m l ωθ=,联立可得cos gl ωθ=,即小球的角速度至少为cos gl ωθ=;2.如图所示,带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的物块从倾角为θ=37°的光滑绝缘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垂直纸面向外,重力加速度为g ,求物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最大速度和在斜面上运动的最大位移.(斜面足够长,取sin 37°=0.6,cos 37° =0.8)【答案】最大速度为:4mg 5qB ;最大位移为:222815m gq B【解析】 【分析】 【详解】经分析,物块沿斜面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变,但随速度增大,物块所受支持力逐渐减小,最后离开斜面.所以,当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刚好为零时,物块沿斜面的速度达到最大,同时位移达到最大,即qv m B =mgcos θ 物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21sin 2mgs mv θ=联立解得:22m m 22cos 48,52sin 15m v mg mg m gv s qB qB g q B θθ====3.平面OM 和平面ON 之间的夹角为30°,其横截面(纸面)如图所示,平面OM 上方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高中物理弹簧物块临界问题
高中物理弹簧物块临界问题高中物理里有一个经典的弹簧物块临界问题,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一想,脑袋就开始“打结”了。
说到弹簧,大家肯定都见过,那个细细的金属线圈,看上去很普通,但当你一拉一压的时候,它就像个小魔术师,瞬间把能量储存起来,然后又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嘭”地弹回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逗猫玩,猫咪刚开始很淡定,忽然被你逗得扑了过去,哈哈,太搞笑了。
不过,弹簧可不是随便玩玩的。
这里有个“临界”问题,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在说,当我们把一个物块放在弹簧上,弹簧的反作用力和物块的重力相平衡时,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像是“平衡”二字给我们打了个招呼,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物理世界也是有它的小秘密。
想象一下,如果物块太重,弹簧就会被压得扁扁的,像个被打趴下的小猫;而如果太轻,弹簧就会高高兴兴地弹起来,像是得了糖一样,心情愉悦。
要知道,弹簧的“硬度”也是关键,它决定了弹簧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如果弹簧太软,放上一个小石头,它就像个小姑娘一样,立马就趴下了;如果弹簧太硬,那可真是要“小心翼翼”,不然一不小心把它“搞坏”了,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朋友们,这可真是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游戏,不然就像在玩“吃豆人”,总是被追着跑,简直要崩溃。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要用到胡克定律,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个简单的道理: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的力成正比。
就像拉皮筋,越拉越长,越用力,越扯得远。
可别小看这个比例,它可是我们破解弹簧奥秘的钥匙,搞清楚了,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侦探小说里,逐渐发现真相,心里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临界问题的求解就像是爬山,一开始看上去陡峭,心里难免会有点儿紧张,手心出汗。
但是,当你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慢慢感受到气温的变化,甚至耳边传来微风的声音,心中也渐渐平静下来,突然一抬头,哇,山顶的风景真是美到爆,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高中物理 经典复习资料 热学中的临界问题
类型一、升温溢出水银例1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长度L=100cm,下端封闭,上端开口,竖直放置如图1甲所示,在开口端有一段长度为h=25cm的水银柱把管内一段空气封住,水银柱的上表面与玻璃管管口相平.此时外界大气压强为p0=75cmHg,环境温度为t=27℃,现使玻璃管内空气的温度逐渐升高,为使水银柱刚好全部溢出,求温度最低要达到多少开?该温度下空气柱的长度是多少?(假设空气为理想气体)分析与解答此题如果把水银柱刚好全部溢出作为末态,则据气体状态方程,有p0V0/T0=pV/T,即100×75/300=75×100/T,得T=300K.显然,此解不合理,那么应该如何分析呢?设升温后,管内剩下水银柱长度为x,据p0V0/T0=p1V1/T1,得100×75/300=(75+x)(100-x)/T,即T=(1/25)(-x2+25x+7500).上式为温度T与水银柱长度x的函数关系,当x=-25/(2×(-1))=12.5时,有Tm=306.25K.以x为横坐标,T为纵坐标,作T-x图象帮助理解,T-x图象如图1乙所示.从图象分析可以发现,对应T=300K,x有两个值,即x1=25cm,x2=0,表明先升温至T=306.25K后,不需要再加热升温,水银能随气体自动膨胀全部溢出.类型二、倒转溢出水银例2 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长为L的均匀直玻璃管,内有一段长为h的水银柱封闭了一段空气柱,如图2甲所示.当玻璃管的开口端向上竖直放置时,封闭的空气柱长为a,当缓慢地转动玻璃管,使其开口端竖直向下时,水银不流出,则管中水银柱长度h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设大气压强p0=H水银柱高).分析与解答玻璃管的开口竖直向上时,如图2甲所示.当玻璃管开口转到竖直向下时,水银的一端刚好到达管口而没有流出作为水银不流出的临界状态,如图2乙所示.对甲图,有p1=(H+h),V1=aS.对乙图,有p2=(H-h),V2=(L-h)S.若p1V1=p2V2,水银刚好不溢出;若p1V1>p2V2,说明p2和V2的值均小,V2变大,水银要外流.水银流出后,p2的值也增大,故当p1V1>p2V2时,水银要外流.若p1V1<p2V2,说明V2的值大了,水银上升,将远离管口,V2值变小,p2不变,水银不会流出.综上所述,要使水银不外流,则需p1V1≤p2V2.所以(H+h)aS≤(H-h)(L-h)S,化简得h2-(H+L+a)h+H(L-a)≥0,令h2-(H+L+a)h+H(L-a)=0,得,令y=h2-(H+L+a)h+H(L-a),作出关于y-h的函数图象如图2丙所示,其中,.当y≥0时,有h≤h1或h≥h2,其中要求h+a<L,若题中H、L、a为具体数值,则一定要对结果进行合理取舍.类型三、滴加溢出水银例3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开口向上,管内有一段高为h的水银柱将一定量的空气封闭在管中,空气柱的长度为L,这时水银柱上面刚好与管口相平.如果实验时大气压为H水银柱,问管中空气柱长度满足什么条件时,继续向内滴加水银,则水银不会流出管口?分析与解答如图3所示,若滴加水银后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加Δh,对封闭的气体来说,压强增加Δh水银柱高,其体积就相应减小,设其体积压缩ΔL·S.当Δh>ΔL时,水银将外流;当Δh<ΔL时,水银不会外流;当Δh=ΔL时,这是水银刚好不外流的临界条件.设水银刚好不外流时,滴加Δh高度的水银柱.于是有p1=(H+h),V1=LS,p2=(H+h+Δh),V2=(L-Δh)S.由玻意耳定律p1V1=p2V2,得(H+h)LS=(H+h+Δh)(L-Δh)S,整理得L=H+h+Δh,又∵ Δh>0,∴ L>H+h.类型四、吸取溢出水银例4粗细均匀的玻璃管长L=90cm,下端封闭,上端开口,竖直放置,如图4所示.有一段高度h=8cm的水银柱把部分气体封闭在玻璃管内,水银面与管口相平,此时p0=76cmHg.现用吸管从管口缓慢地向外吸出水银.讨论为不使气体膨胀过大导致水银外溢,吸出水银柱的长度应满足的条件.分析与解答若吸取水银后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减小,对封闭的气体来说,压强减小x(cmHg),其体积就相应增加,设其体积增加y长气柱,显然x=y,是水银刚好不外流的临界条件.设吸取x(cm)长的水银柱后,气体长为(82+y)cm,则初态p1=84cmHg,V1=82·S,末态p2=(84-x)cmHg,V2=(82+y)S,据玻意耳定律p1V1=p2V2,得84×82=(84-x)× (82+y),得y=(84×82)/(84-x)-82,①由题意知y≤x,②即(84×82)/(84-x)≤x,整理得x(2-x)≥0,∵ x>0,∴ x≤2cm.故最多只能吸取2cm长水银柱.类型五、直角弯管内水银柱移动例5 两端开口且足够长的U型管内径均匀,向两侧注入水银,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管中的水平部分,气柱及水银柱长度如图5所示,大气压强为76cmHg,此时封闭气体温度是15℃,当气柱温度缓慢地升至327分析与解答先假设升温时,左边部分水银刚好全部挤入左侧管内,那么左、右两边管内水银面均升高4cm,气柱长度为18cm,此时两管水银面相平,计算此时对应的温度,再与327℃比较,看是否满足条件.对封闭的气体有初态p1=96cmHg,V1=10S,T1=288K,末态p2=100cmHg,V2=18S,T2=?据p1V1/T1=p2V2/T2,得(96×10)/288=(100×18)/T2,得T2=540K<600K.可见假设不成立.故必有部分气柱进入左侧管内,此时p3=p2=100cmHg.对封闭气体有初态p1=96cmHg,V1=10S,T1=288K,末态p3=100cmHg,V3=?,T3=600K,据p1V1/T1=p3V3/T3,得96×10S/288=100×V3/600,得V3=20S.由于左、右管均开口,且气柱两端与水银分界面处压强均为p3=100cmHg.故只能是左管内水银面升高6cm,右管内水银面升高4cm.则左右两管里水银柱上表面高度差Δh为2cm.类型六、与弹簧相连问题例6 如图6所示,长为2L的圆筒形气缸可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滑动,在气缸中央有一个面积为S的活塞,气缸内气体的温度为T0,压强为p0(大气压强也为p0).在墙壁与活塞之间装有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当活塞处在图中位置时,弹簧恰在原长位置.今加温使气缸内气体体积增加一倍,问气体的温度应达多少?(气缸内壁光滑,活塞和气缸总质量为m)分析与解答本题是气体性质和力学综合题,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摩擦因数大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当气体受热膨胀时气缸始终静止不动是一种结果;在膨胀过程中气缸发生移动将得到另一种结果,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在μmg>kL的情况下,气缸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活塞平衡条件为(p-p0)S=kL,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0·SL/T0=p·2LS/T,所以T=2T0(1+kL/p0S).(2)在μmg<kL的情况下,整个过程分两个阶段:a.在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之前,气缸处于静止状态.连结活塞的弹簧被压缩,设压缩量为x时气缸将开始移动,则有kx=μmg,即x=μmg/k,①活塞平衡条件为(p-p0)S=μmg,②式中p为此时的压强,设此时的温度为T′,则据气体状态方程,有p0SL/T0=pS(L+x)/T′,③联立①、②、③式,得T′=(1+μmg/p0S)(1+μmg/kL)T0.④。
高一物理弹簧临界问题
高一物理弹簧临界问题
高一物理弹簧的临界问题是一个涉及动力学和弹力学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对于与弹簧相连的物体,我们需要分析其受到的重力、弹力和其他可能的力。
2. 确定临界条件:弹簧的临界状态通常发生在其形变量最大或最小的时候。
这些临界状态可能是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弹簧伸长量或压缩量最大等。
3. 运用动力学方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物体在临界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可以建立动力学方程。
4. 求解方程:解方程以找到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弹簧的形变量等。
5. 考虑能量守恒:在某些情况下,弹簧的弹力可能会引起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如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6. 分析多过程问题:对于涉及物体与弹簧相互作用的多过程问题,需要仔细分析每个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并找出临界条件。
7. 总结答案:根据以上步骤,可以总结出物体与弹簧相互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和临界条件,从而得出最终答案。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胡克定律的应用,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复杂的物理情景。
如有需要,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物理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临界问题解题技巧类解临界问题是物理现象中的常见现象。
所谓临界状态就是物理现象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中间过程,临界状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瞬时性、突变性、关联性、极值性等。
临界状态往往隐藏着关键性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切入口,在物理解题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求解临界问题通常有如下方法:极限法、假设法、数学分析法(包括解析法、几何分析法等)、图象法等。
极限法:在题目中如出现“最大”、“最小”、“刚好”、“要使”等词语时,一般隐含着临界问题。
处理问题时,一般把物理问题(或过程)设想为临界状态,从而使隐藏着的条件暴露出来,达到求解的目的。
假设法:有些物理过程中没有明显出现临界问题的线索,但在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问题,解决办法是采用假设法,把物理过程按变化的方向作进一步的外推,从而判断可能出现的情况。
数学分析法;是一种很理性的分析方式,把物理现象转化成数学语言,用数学工具加以推导,从而求出临界问题,用这种分析方法一定要注意理论分析与物理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切忌纯数学理论分析。
图象法:将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反映到物理图象中,通过图象分析求出临界问题。
下面列举的是高中物理各知识系统中典型的临界问题。
一、运动学中的临界问题例1、一列客车以速度v 1前进,司机发现前方在同一轨道上有一列货车正在以速度v 2匀速前进,且v1v 2,货车车尾与客车车头相距s 0,客车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而货车仍保持匀速运动。
求客车的加速度a 符合什么条件两车才不会撞上?分析:这一类问题一般用数学方法(解析法)来求解。
若要客车不撞上货车,则要求客车尽可能快地减速,当客车的速度减小到与货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对静止,若以后客车继续减速,则两车的距离又会增大;若以后客车速度不变,则两车将一直保持相对静止。
可见,两车恰好相碰时速度相等是临界状态,即两车不相碰的条件是: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的位移之差△S ≤S 0。
下面用两种方法求解。
解法一:以客车开始刹车时两车所在位置分别为两车各自位移的起点,则,客车:21112s v t at =-,货车:22s v t =, 两车不相撞的条件:21,v v at =-120s s s -≤。
联立以上各式有:2120()2v v a s -≥。
解法二:客车减速到2v 的过程中客车的位移为:1212v v s t +=, 经历的时间为:12v v t a-=;货车的位移为:22s v t =,两车不相撞则:120s s s -≤。
联立以上四式有:2120()2v v a s -≥。
归纳: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找出临界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例2、甲乙两地相距 1.6s km =,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1 1.6/m s =2,减速时的加速度为a 1 6.4/m s =2摩托车从甲地往乙地所用最短时间为多少?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多少?分析:题目中并没有说明摩托车由甲地往乙地是如何运动的,从甲地往乙地所用时间最短这一临界状态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数学推导法,也可以用图象分析法等。
解法一:用数学推导法。
设摩托车加速运动时间为t 1,匀速运动时间为t 2,减速运动时间为t 3,总时间为t ,则:1123m v a t a t == 211112s a t = 22m s v t = 232312s a t = 123s s s s =++ 213t t t t =-- 联立以上六式并代入数据得:016006.1121=--tt t要使以上方程有解,须判别式Δ≥0,即:016004)6.1(2≥⨯-=∆t , 所以 50t s ≥,即最短时间为50s 。
故有:2118016000t t -+=,解得:12340,0,10t s t t s ===。
可见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先加速40s 后紧接着减速10s 达到乙地所用时间最短,匀速时间为零。
最大速度为:11 1.640/64/m v a t m s m s ==⨯=。
解法二:用图象分析法。
建立如图1所示的图象,图象中梯形的“面积”即为甲乙两地的距离,在保证“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运动时间变小,只有把梯形变成三角形。
12(),2m v t t s += 1122a t a t =, 12t t t =+ 联立以上三式得:最短时间为50t s =,最大速度为v m 64/m s =。
归纳:比较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图象法比解析法简单,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二、平衡状态的临界问题例1、倾角为30θ=度的斜面上放置一个重200N 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μ=,要使物体恰好能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所加的力至少为多大?方向如何?分析;由于施力的方向没定,先假定一个方向:与斜面成α角向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解:x 方向:cos sin F f mg αθ=+ y 方向: sin cos F N mg αθ+= 其中 F N μ=联立以上三式求解得:/(cos )F mg αα==,其中060ϕ=。
当030α=时F 有极值:min F =。
例2、如图3所示,用光滑的粗铁丝做成一个直角三角形ABC ,BC 边水平,ABC α∠=,AB 及AC 上分别套有用细绳连着的小环P 、Q 。
当它们相对静止时,细线与AB 边所成的夹角θ的变化范围是多少?分析:题设中没有说明P 、Q 质量的大小,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这个问题中可能出现的临界状态。
若Q 的重力大于P 的重力,则可不计P 的重力,P 的平衡转化为二力平衡,此时细绳的拉力与AB 对环P 的支持力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垂直于AB 的方向,即θ接近/2π。
若P 的重力远大于Q 的重力,则可不计Q 的重力,Q 的平衡转化为二力平衡,此时绳的拉力与AC 对环Q 支持力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垂直于AC 的方向,即θ接近α。
综上分析,θ的变化范围是:/2αθπ。
归纳:对于平衡状态问题,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找到临界条件、寻找问题突破口的关键。
若题设中某些力是末知的,可根据题设条件进行恰当而又合理的假设。
三、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 例1、如图4所示,斜面体的质量为2M kg =,质量为1m kg =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7θ=0的斜面上,,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μ=,地面光滑。
现对斜面体施加一水平推力F ,要使物体相对斜面静止不动,力F 应为多大?(取210/g m s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AB QC P图3于滑动摩擦力)分析:采用极限分析方法,把F 推向两个极端来分析,当F 很小时,物体将相对斜面下滑;当F 很大时,物体将相对斜面上滑,因此F 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F 的取值是一个范围。
解:设物体处于相对斜面下滑的临界状态。
推力为F ,此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5所示,则对m :sin cos cos sin 0N N ma N N mg θμθθμθ-=⎧⎨+-=⎩对(m M +):()F M m a =+联立以上三式代入数据得: 4.78/a m s =2,14.3F N =。
归纳: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找出临临界条件,列出动学方程和平衡方程。
建立坐标系时,要注意以加速度方向为x 正方向。
设物体处于相对斜面向上滑的临界状态,推力为F ',此时物体的受力如图6所示,则 对m :sin cos cos sin 0N N ma N N mg θμθθμθ'+=⎧⎨--=⎩ 对(m M +):()F M m a ''=+联立三式并代入数据得:11.2/a m s '=2,33.6F N '=。
所以推力的范围是:14.333.6N F N ≤≤。
例2、一物体沿动摩擦因数一定的斜面加速下滑,图7中哪个比较准确地表述了加速度a 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 )上滑动时有:sin cos a g g θμθ=-,可作如下的假设:(1)当0θ=时,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0a =;(2)当arctan θμ=时,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3)当arctan θμ时,物体加速下滑,(4)当90θ=0时,0,f a g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综合以上几种假设易知D 正确。
归纳:进行合理假设是找出问题的临介条件的重要手段。
例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不同长度的光滑斜面滑到水平面上的B 点,这些斜面的起点都在竖直墙壁处,如图8所示,已知B 点距墙角的距离为b ,要使小物体从斜面的起点滑到B 点所用的时间最短,求斜面的起点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最短时间是多少?分析:用数学分析方法。
设小物体从A 点沿倾角为θ的斜面滑下到B 点,则AB 长为:/cos s b θ=,加速度为:sin a g θ=,则有 21sin cos 2b t g θθ= 解得:t =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知:当45θ=0即h b =时,下滑的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min t =归纳:数学法是解题的重要工具。
例4、如图9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固定点O ,O 点系一长为l 的轻绳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把小球拉离平衡位置使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θθπ,然后让小球绕O 点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现在O 点的正下方A 点钉一铁钉,要使小球能摆到原来的高度,则铁钉A 与O 点的距离l X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小球若能摆到最高位置,意味着小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
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那么圆周上哪些位置小球的速度可能为零?先来分析这个问题。
找圆周上三个特殊位置和二个一般位置来分析,这五个位置的受力情况如图10所示,对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位置1:211v F mg m l-= ① 位置2:222cos v F mg m lθ-= ② 位置3:233v F m l= ③ 位置4:244cos v F mg m lθ+= ④ 位置5:255v F mg m l += ⑤ 要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绳对小球的拉力必须大于或等于Ab θ 图8B零,即0F ≥,在1、2、3三个位置小球的速度可以为零,而在4、5位置小球的速度不能为零,否则小球将会离开圆周,若小球保持做圆周运动,由④⑤两式可知,当0F =时,有0v 。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要使小球在圆周上运动,且在某点的速度等于零,则这些位置只能在圆周水平直径以下的这部分圆周上(包括水平直径的两个端点),在这个问题中,水平直径的两个端点就是临界点。
所以,该题中要求小球能摆到原来的高度,则钉子的位置与小球释放时的位置在同一等高线上是临界位置,钉子的位置只能在这一等高线以上,即l x cos l θ≤。
归纳:在竖直圆周上运动的问题较复杂,分析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受力情况,然后建立动力学方程进行讨论分析。
实际上,要使小球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绳子的拉力大于或恰好等于零,由此可以得出小球达到最高点时v ≥这一速度临界条件。